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图形的运动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一】小學二年級下冊數學《克和千克的認識》教學反思一、在實踐中感知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所列舉的例子都是學生經常能接觸到或看到的。
師生共同努力,準備了充分的教具、學具和實物,調動多種感官協作學習。
學生進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稱一稱、比一比、說一說等活動,感受物體的輕重。
學生親身經歷了1克、幾克和1千克、幾千克的實際品質,這種感受不是教師講解、灌輸得來的,而是學生親身體驗到的。
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以“做”的方式而不僅僅是“聽和說”的方式介入學習活動。
他們不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確含義,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發現、認識、理解數學的一般方法,培養了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
二、在情境中建構在課堂教學中,不可能人手一臺天平,讓學生去親手體驗,而教師的演示,學生很有可能看不清楚。
所以,這時網路資源給了我非常大的幫助。
我通過的演示,讓學生看到了清晰的演示過程。
因為有了這個體驗,從而使學習過程變得簡潔、易懂。
傳統教學中認識品質單位,重點一般都是放在單位的。
換算上,教學中往往採用講授記憶的方法,學生只要記住幾個常用的品質單位,並能正確地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就算完成教學任務了。
這樣的教學往往出現學生學完品質單位後,還會鬧出這樣的笑話:一個西瓜重3克,一個雞蛋重50千克,王老師的體重是60克……這反映了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的嚴重脫節。
《克和千克的認識》的教學重點確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確立上,既重視數學事實,又重視數學經驗。
所以在“克的認識”中,我反復讓學生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體的品質,感受它們的品質,豐富學生的數學體驗。
這種感受、體驗不但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也是將來“學會生存”必備的本領。
“克”“千克”的概念在學生頭腦中的建立,學生經過眼晴觀察、耳朵傾聽、腦子思考、嘴巴表達、雙手操作,心靈感悟,即用自己身體親身經歷、體驗後逐步形成的,它必將沉澱到學生的內心深處。
克和千克(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设计:2025春季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测量物体的质量)》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2.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天平或电子秤等工具测量物体的质量,并能准确读出和记录测量结果。
2.数学思考:1.通过克和千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发现物体质量与重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问题解决:1.使学生能够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估算物体的质量、比较不同物体的重量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2.培养学生认真测量、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正确使用天平或电子秤等工具测量物体的质量,并能准确读出和记录测量结果。
三、教学难点•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实际意义,并能准确估算物体的质量。
•在实际操作中正确使用测量工具,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练习册•天平或电子秤等测量工具•不同质量的物体(如苹果、书本、文具盒等)•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五、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通过天平或电子秤等工具直观演示测量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单位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讲授法: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克和千克的定义、换算关系以及测量方法。
•练习法:通过大量练习,巩固学生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疑惑,促进共同进步。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教师创设一个购物情境,如“小明去超市买水果,他看到了苹果和香蕉,但是不知道它们哪个更重。
请问,小明应该怎么做才能知道它们的重量呢?”通过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出测量物体质量的话题。
2. 新课教学•讲授新知:(1)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克和千克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小学二年级《克和千克》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克和千克》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导语】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并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知道和运用数学的信心等。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小学二年级《克和千克》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干资料,期望帮助到您。
1.小学二年级《克和千克》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4、培养学生视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5、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教学重点: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kg)=1000克(g)。
2、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各种秤、各种实物教学进程:(一)趣味引入、初步感知1、同学们,你们最爱好吃爸爸妈妈做的什么菜?老师最爱好吃糖醋排骨,你们爱好吃吗?老师刚才从一位着名的厨师那得到了做糖醋排骨的配料表,他说这样做肉香味美,你们想不想看看他究竟是怎样配料的?2、你们从配料表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谁愿意来说一说?3、对呀!克与千克都是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质量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揭示课题)4、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谁愿意把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
(二) 充分感受、自主探究A、感知1克的重量(1)看来同学们对克与千克了解得可真很多,那么下面你们来猜一猜你们桌面上的哪个物体大约是1克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大约就是1克呢?对了,我们可以来称一称。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
(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指名拿1克的物体来天平上称一称(师边帮助边讲授称的方法)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枚2分硬币,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说说感觉怎么样?(很轻)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
人教版数学二下《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下《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下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长度、面积、体积等基本度量单位,具备了一定的度量观念。
但是,对于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模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质量单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认识质量单位。
2.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和动画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质量单位。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4.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实物,如水果、蔬菜等,用于直观演示。
2.学具:为学生准备一些小卡片,上面标有不同的质量单位,如克、千克等。
3.课件: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或动画,引导学生关注质量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一颗苹果,提问:“这颗苹果重多少克?”让学生初步接触质量单位。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如克与千克的关系:1千克=1000克。
同时,通过实例展示,让学生了解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如每组分发一些小卡片,让学生互相提问,用所学质量单位进行回答。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5--87页“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具准备:2分硬币、盐(500克)两袋、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2分硬币、实物投影。
弹簧秤学具准备:天平、2分硬币、大米、1枝粉笔、图钉等物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同学们和爸爸妈妈去过菜市场吗?有没有买过蔬菜的?说说你是怎样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除了“斤”以外,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师小结:“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单位,你知道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认识感知1克师: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1枚2分硬币)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生:天平。
(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纷纷下位围观)师:瞧!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生:l。
师:对!1枚2分硬币重1克,1克究竟有多重呢?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然后猜一猜1枚图钉有多重?(学生兴趣很高,纷纷掂量、猜测)师:到底是几克呢?请各小组称一称,看看谁估量的最准。
学生操作活动,稍后,就有同学“耶!我们猜对了!重1克”。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轻哟!师:1克真的是好轻。
克与千克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名称:克与千克的概念介绍1.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克与千克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克与千克进行质量计量的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教学内容:(1)克与千克的概念。
(2)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3)运用克与千克进行质量计量。
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克与千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难点:运用克与千克进行质量计量。
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
5.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实物道具(如水果、蔬菜等)。
(3)称重工具(如电子秤、天平等)。
(4)练习题。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质量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新课:(1)介绍克与千克的概念。
(2)讲解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3)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克与千克进行质量计量。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质量计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巩固练习: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对克与千克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克与千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三、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2. 教学改进:在实践操作环节,可以增加更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克与千克的实际应用。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课堂氛围。
四、作业布置: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家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并记录下来,下周分享。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克与千克知识点上的掌握程度。
关注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
六、教案名称:克与千克的实际应用1.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将克与千克的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克与千克单位的认识。
2. 教学内容:(1)克与千克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5篇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5篇第一篇:《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前几年曾经教过这部分内容,当时也是头一次教所以没有经验只是就教材讲知识,所以学生时常会出现:人的体重300千克,一个鸡蛋重7克,一袋大米重50克------一些笑话。
而今再一次的拿起教材,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才能恰到好处。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与之经常打交道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课前安排调查活动:到超市里找一找物品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并注意观察商家用什么来称量物体的重量。
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周后,课中汇报:在生活中你都认识了哪些重量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你见过哪几种秤?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所调查的物体的重量,那你能不能说出和它重量差不多的物体?小组互相看一看、说一说、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在交流汇报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受,克与千克的实际意义。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拓展思维的同时也增加了数学本身的无穷魅力。
第二篇:克与千克教学反思《克与千克》教学反思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
基于以上的理念,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时,我做了如下尝试。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重量问,但对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感受较少。
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
而要在对物体重量的体验基础上理解。
本课中,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说一说、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等学习活动去感悟物体有多重。
二年级数学下《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在本次《克和千克》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教学设计,并努力营造了一个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
通过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首先,我成功地帮助学生建立了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感知不同物品的质量,并使用天平和台秤进行实际操作。
学生通过亲自称重,对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巩固练习环节,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称重实验,让他们互相交流、合作完成称重任务。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此外,我也注意到评价与反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并针对问题进行改进。
同时,我还设计了评价策略,通过口头测试和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部分学生在使用天平和台秤进行称重时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练习和指导。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建立质量观念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单纯的示范和讲解可能还不足以让他们完全理解,需要更多的实际操作和感知。
综上所述,《克和千克》这节课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难,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我相信这次教学反思将对我未来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克和千克教案反思
《克和千克》指教:刘庆雨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
二、教材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量的计量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节课学习的就是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所以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实际观念)三、学生分析: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四、设计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育的价值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数学教育已经从原来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关注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
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依据数学课程标准,设计了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同时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 教案教学设计(2课时,含教学反思)
8 克和千克第1课时克和千克教学内容教材第100~103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轻重。
教学准备课件、台秤、天平、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两袋盐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通过用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
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啊,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做了调查,我们来看看他们找到了些什么?出示课件:教材第100页主题图。
看看这幅图告诉了我们什么?(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2.在生活中,常见的秤有哪些?你还知道人们常用什么质量单位来表示物体有多重吗?1斤=10两1斤=500克2斤=1千克二、动手感知,快乐教学1.认识感知1克下面这些物品都比较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
我知道“克”可以用字母“g”来表示。
1克有多重?(出示课件)(1)掂一掂:1个2分硬币约重1克,掂一掂什么感觉?(非常轻)(2)课本第101页做一做。
先说是什么物品,再判断比1克轻还是重。
2.认识感知1千克。
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1)理解“净含量”。
出示课件:课本第102页例2明白“净含量”是指桶里、箱里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2)认识、感知1千克。
1千克有多重呢?1袋盐的质量是500克。
2袋盐的质量是1000克,也可以说是1千克。
(3)克和千克的关系。
1千克=1000克(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小学数学_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教学设计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学情分析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
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和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效果分析本节课是以小组学习为主的方式进行,学生在通过垫一垫、说一说的过程中,感受了国际上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直观感知找到了克与千克的关系并能运用所得来解决生活中有关质量的问题。
整个课堂学生们气氛活跃、积极动手、主动思考,全程都在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课堂效果良好。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
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
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评测练习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课后反思亲生体验获得的知识,比直接传授给的更能让孩子牢记和掌握。
本着这一原则,这节课我采用分小组形式展开,以学生感知、直观教学为主,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效果比较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唯一不足的一点是,因为是小组学习,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没有维持好较好的课堂秩序,所以感觉课堂秩序有点乱。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课标分析知识目标: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000克等于1千克。
过程目标:通过让学生掂一掂的具体操作,让学生感知克和千克的重量,并用天平直观感知1000克和1千克的关系。
情感目标:在建立质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使学生意识到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学反思(共含13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这是我第二次讲授这节课,通过上次大家的指导,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又有了一下变动。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根据这一理念,我认为在教学《克与千克》后有点感触,现作一下反思。
一、成功之处:1、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虽然对千克与克还不熟悉,但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唤起对它的感受。
先让学生背一背感受人的身体有轻重之分,再让学生掂一掂自己的学习用具来感受物体也有轻重之分。
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识。
为了让学生建立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千克的观念。
A、通过实际感受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如通过1个二分硬币和1袋洗衣粉,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从中感知一千克比一克要重,再通过加1、2、3、4个硬币来感知5克的重量,找一找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大概有1千克,这样学生初步具备了克与千克的表象。
B、让学生实际测量物品的质量。
在上面估测的时候,往往结果与实际质量有出入,这就得需要提供帮助验证的'工具#称。
学生知道要知道物体的轻重需用秤称,此时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
C、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如一手掂一袋洗衣粉,一手掂1个二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
二、不足之处:1、没做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学习的乐趣新课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认识千克和克》这一单元知识点简单,大多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动手操作中。
二年级的孩子,还处在好玩好动的时期,在课上有实践操作的经历,自然是十分开心的。
纵观这一单元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做法和反思:一、整合课时,让学生因动而学为了让学生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几乎每节课都要让学生带物品:苹果、桔子、鸡蛋……于是我将新课和最后的《称一称》整合起来,第一课时安排学生带来家中各种各样的称和不同的物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学生掂物品、称物品、数个数,并由组员记录38页的表格,而我则巡视学生实践的过程,10分钟下来,孩子们都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1千克有多重,并尝试掂了掂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这些重量的大米,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今天的数学课真有趣啊!”“1千克到底有多重?”我没有用只言片语,却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下课了,因为孩子们的出色表现,我奖励他们共同分享带来的水果。
一个孩子跑来对我说:“老师,要是天天这样上数学课就好了!”其实,在整合课程上我还有个想法:就是让学生在科学课时自己来操作一下托盘天平。
虽然教参上并没有让学生达到这样的要求,但我想只有孩子亲身经历感受过的知识,才能在他们的脑海里建立正确、真实的表象。
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
准备利用中午时间安排学生4人合作,称一称10克黄豆。
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数学和生活是密布可分的,尤其是这一单元,每个课时的作业都安排了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数学、用数学的题目。
为了让学生和千克、克有更亲密的接触,我组织学生去菜场、超市进行调查,比如: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去菜场,看看妈妈买的菜各是几千克,再把你和妈妈买菜的过程写成一篇数学日记。
这样的作业既是学生乐意的,也给工作繁忙的家长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亲子机会,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语言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当然,批改“调查作业”老师很累的,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需要一一阅览,有的还需要年级组的老师交流,但我们乐此不彼。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7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7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7篇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一些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并认识“秤”。
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重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
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容易理解的是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
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0克、100克、500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亲身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我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克、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
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等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克、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
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千克和克》是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但这两个质量单位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仍是非常抽象的知识。
教材是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但由于学生对几千克重的物品的感知会比几克重的物品的感知来得强烈,因此,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这样会更符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
本节课重点是建立1千克、1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表象,注重体验,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开展全过程,最终得以领悟。
一、创设情景——确立标准,引发需要。
要衡量物品的轻重,首先就要确立衡量的标准。
要判断物品的轻重,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课一开始,我先拿出两袋大小不同,重量相同的“礼物〞,通过“猜一猜,哪一袋礼物更重一些?〞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从而确立衡量的标准。
而要知道物品究竟有多重,那么必须使用质量单位,通过验证物品有多重,激发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需要。
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
二、注重过程体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根底,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
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关注过程强调体验,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我通过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现、开展和形成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
我先让学生学用弹簧秤并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利用弹簧秤,找到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形成表象,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并数一数有多少个,“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精选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生动有趣的情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助于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课始,我创设了“猜一猜”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几种常用的秤。
借助电《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生动有趣的情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助于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课始,我创设了“猜一猜”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几种常用的秤。
借助电教设备,呈现“在超市购物”的生活场景,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这样,由猜物引起学生思考,再让学生实际动手掂一掂,突出了对质量的感知,参观超市商场,感受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以情带知,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堂氛围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求知欲望也被激发。
(2)现代心理学认为实际操作,动手实践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
有一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
”可见,亲自实践、亲自参与是何等重要。
为此,我创设了让学生操作探究的有利条件。
课前准备了充分的实物教具、学具,借助这些直观教具、学具,让学生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亲自感知1千克的质量。
至此,在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人人动手,人人参与,使1千克的质量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较深的印象。
从而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初步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3)小组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是学生乐于交往的心理需求。
我采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每组均有独立的操作工具,分工合作,交流探究,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
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已逐步形成,但在实际的课堂实施中还不够成熟。
其一是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比如学生对于测量工具的熟悉度不同,因而在合作操作中,有的学生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小组中较霸道,一部分学生则显得无所事事。
第14讲:克与千克(教案)-2023-2024学年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结合克与千克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克与千克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克与千克内容,强调克与千克的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克与千克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克与千克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克与千克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克与千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克与千克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5. 请用克和千克表示以下物品的质量,并计算换算:一袋糖、一箱牛奶、一只狗、一棵树、一辆汽车。
答案:一袋糖约500克,一箱牛奶约10千克,一只狗约10千克,一棵树约100千克,一辆汽车约1000千克。
八、内容逻辑关系
① 克与千克的概念:克、千克、质量
② 克与千克的换算:克与千克的换算方法、换算关系
③ 克与千克的应用:克与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实际问题解决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克与千克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克与千克新课呈现结束后,对克与千克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克与千克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克与千克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在反馈中,要具体指出学生的错误,并提供正确的解答方法,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图形的运动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10单元总复习第3课时克和千克、图形的运动【教学内容】教材第117页第7、9、10题;第119页第17题。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教学目标】1.复习“克和千克”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复习“图形与变换”时,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比较好的质量单位的概念,复习“图形与变换”时,能让学生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过程】一、旧知巩固,引入新知师:上节课我们复习了万以内数的计算,我们现在来做几道计算题。
请大家拿出口算卡。
100+300= 130-30= 720+100= 150+340=120-50= 230+70= 2000+500= 1000-700=1100-400= 860-80= 140-40= 800+1200=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订正。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1.复习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1)提问:这学期我们认识了哪些质量单位?一般什么样的物品用克,什么样的物品用千克?请举例说明。
克与千克用字母怎么表示?克与千克有什么样的关系?(1000克=1千克)(2)用质量去算一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再利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大家想一想,关于质量单位,我们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复习呢?2.复习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
出示教材第115页的第2题。
说一说,剪出的是什么图形?小组合作、讨论,每种图形怎么剪的?剪一剪。
小组同学分工剪出书上的图形。
小组里说一说,在剪的图形中有没有轴对称图形?如果有,用彩色笔描出它的对称轴。
(1)找一找图上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2)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轴对称图形以及平移、旋转现象。
(如升降机、观光缆车)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进行答,集体交流。
三、巩固迁移1.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二第7题。
看图,说说物体有多重。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二第9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单元总复习
第3课时克和千克、图形的运动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7页第7、9、10题;第119页第17题。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
◆教学目标】
1.复习“克和千克”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复习“图形与变换”时,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注意培养学生形成比较好的质量单位的概念,复习“图形与变换”时,能让学生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过程】
一、旧知巩固,引入新知
师:上节课我们复习了万以内数的计算,我们现在来做几道计算题。
请大家拿出口算卡。
100+300= 130-30= 720+100= 150+340=
120-50= 230+70= 2000+500= 1000-700=
1100-400= 860-80= 140-40= 800+1200=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订正。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复习克和千克及图形的变换。
(1)提问:这学期我们认识了哪些质量单位?一般什么样的物品用克,什么样的物品用千克?请举例说明。
克与千克用字母怎么表示?
克与千克有什么样的关系?(1000克=1千克)
(2)用质量去算一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再利用已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大家想一想,关于质量单位,我们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复习呢?
2.复习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
出示教材第115页的第2题。
说一说,剪出的是什么图形?
小组合作、讨论,每种图形怎么剪的?
剪一剪。
小组同学分工剪出书上的图形。
小组里说一说,在剪的图形中有没有轴对称图形?如果有,用彩色笔描出它的对称轴。
(1)找一找图上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2)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轴对称图形以及平移、旋转现象。
(如升降机、观光缆车)
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进行回答,集体交流。
、巩固迁移
1.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二第7题。
看图,说说物体有多重。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二第9题。
找出轴对称图形,并说说理由。
3.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二第10题。
涂出教材上三角形平移后的图形。
4.判断。
(1)8千克油与8千克糖比较,8千克油更重。
()
(2)妈妈的身高162厘米,体重80克。
()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汇报。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复习课,我们又有什么收获?你能运用我们学会的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吗?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克和千克,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现象。
课后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二第17题,调查500克的蔬菜的价格,填在表格里。
五、同步训练
教学至此。
【板书设计】
复习克和千克、图形的运动
1000克=1千克
轴对称图形平移旋转
【素积累】
1、黄鹂方才唱罢,摘村庄的上空,摘树林子里,摘人家的土场上,一群花喜鹊便穿戴着黑白相间的朴素裙裾而闪亮场,然后,便一天喜气的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叫起来。
2、摘湖的周围有些像薄荷的小草,浓郁时,竟发出泥土的气息!仔细看几朵小花衬着绿绿的小草显得格外美丽。
夏天,大大的荷叶保护着那一朵朵娇粉的荷花。
摘整个湖泊中格外显眼。
如果你用手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来捧一捧这里水,那可真是凉爽它会你瞬间感到非常凉爽、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