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鹤壁高中2017-2018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第Ⅰ卷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0题,6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图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据此推断空缺方框A 、B 中最可能填写的是A .铁犁牛耕、家庭农业B .奴隶制经济、封建农业C .集体劳作、自然经济D .集体劳作、铁犁牛耕2、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是A .专业化工商业城市大量出现B .区域经济中心开始崛起C .城市地处水陆交通要冲D .城市对外贸易比较活跃3、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帝王们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结论中成立的是A .“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 .“重农抑商”是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导致的C .“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们的明智选择D .“重农抑商”政策是由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决定的5、19世纪70年代初,生丝、茶叶合计占中国贸易出口总值的近90%,1900年降至38%左右,20世纪初中国已失去主要丝茶输出国的地位。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B.中国小农经济的瓦解C.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 D.中国丝茶竞争力减弱6、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

这一形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B.徽州出现了许多特色作物种植区C. 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D. 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推高地价12、在上海等地拆城筑路兴市模式和“总理遗嘱”影响下,1929年无锡地方政府提出拆城筑路计划。

【历史】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历史】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60分)1.据史料记载,商王断定大事,要综合考虑五个方面的意见,即王本身、卿士、庶民(人)、卜(龟)和筮。

如若王、卿士和庶民一致同意,而龟筮反对,则以不动为好,动则不利。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商朝()A.商王完全垄断决策权B.政治带有迷信色彩C.王权受制于族权D.已形成早期民主制2.“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

”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3.下图为“许”姓图腾,“以国为氏”。

《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克商后,封伯夷的后人文叔于许国,称为许文叔。

与许姓起源有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礼乐制4.关于周代的政治制度,南宋吴自牧在其《梦粱录》中记载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上得以兼下,下不得以僭上,古之制也。

”,由此可以推知()A.周代分封制下社会等级森严B.我国古代祭祀的风俗始于周朝C.周天子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周朝严格遵守前代的祭祀制度5. 江苏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世界刘氏宗亲会馆在沛县落成,大批海内外刘姓子弟前来寻根问祖,联谊交流。

这一事件与下列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B.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项羽)C.“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丘明)D.“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6.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

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

这种建筑布局()A.深受宗法影响B.突出皇权至上C.体现宗教色彩D.利于邻里和睦7.《全球通史》记载,“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周练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周练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周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

各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31.周初分封都要有隆重的仪式,然后被分封的诸侯率族人到达封地,建立军事据点,由点到面进行武装拓展,完成对封地的控制。

据点叫“国”,国以外的土地叫“野”。

“国”之中的居民叫“国人”,“野”之中的居民叫“野人”。

下列推断最有可能正确的是()A.“国”在西周时发展为封建城市 B.“野”的范围大小决定着诸侯国的地位C.“国人”多数是贵族的同族人 D.“野人”的主要职责是拱卫京师【答案】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分封制及其概况【名师点睛】关于对分封制作用的认识,要注意分初期和后期两个阶段来把握:(1)初期:稳定政治秩序,巩固周天子的统治;扩大西周版图。

体现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2)后期:强国兼并弱国,周天子权威被削弱。

体现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32.学者钱穆在其书中写到:“唐中宗,不经两省而径自封拜官职。

但中宗自己觉得难为情,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

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

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此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而要请下行机关马虎承认之意。

”材料主要说明()A.皇帝受到中书门下两省的制约,已经不具备专制的特征B.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民主的意识深入到各层级政府C.中国的皇权专制直到清朝才真正实现D.唐朝的皇帝专制,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专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唐朝仍实行君主专制制度,故“已经不具备专制的特征”与史实不符,A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以皇权至上为中心,不具备民主意识,B项错误;中国皇权专制建立于秦朝,C项错误;从“唐中宗,不经两省而径自封拜官职。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含解析

淇滨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据甲骨文记载,商代认为“‘帝’是王的祖宗神,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

这反映了商代A. 王权借神权加强统治B. 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C. 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D. 确立了“家天下”制度【答案】A【解析】夏商政治制度中王权具有神秘色彩,材料中的“‘帝’是王的祖宗神,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表明商朝的王权借助神权来加强统治。

故答案为A项。

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商朝尚未建立皇帝制度,排除C项;“家天下”在夏朝已经确立,排除D项。

2.《吕氏春秋·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

”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A. 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B. 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C. 消除诸子矛盾D. 实现长治久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嫡长子继承制的作用,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故A正确。

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与嫡长子继承制没有直接关系,故B排除。

消除诸子矛盾,过于绝对,且属于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的本质,故C排除。

实现长治久安,过于笼统,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3.侯建新在《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文中说:“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

”据此,与“封建”含义相近的是A. 宗法制B. 中央集权制C. 分封制D. 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分封制下,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周天子没有直接管理地方事务的权利,符合题干中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故C正确。

A是维系分封制基础,不符合题意。

“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意义是封建不是君主专制,高度集权,所以排除BD。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淇滨高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据甲骨文记载,商代认为“‘帝’是王的祖宗神,商王是‘帝’的嫡系子孙”。

这反映了商代( ) A. 王权借神权加强统治 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力C.权力向皇帝高度集中D.确立了“家天下”制度2.《吕氏春秋》,“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A.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B.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C.消除诸子矛盾 D.实现长治久安3.侯建新在《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文中说:“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

”其中的“封建”是指( )A. 宗法制B. 中央集权制C. 分封制D. 君主专制4.《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

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

”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A.分封制B.宗法制 C.察举制 D.世袭制5.春秋时代盛行盟誓活动,有周王与诸侯间的盟誓、诸侯间的盟誓,也有卿大夫间的盟誓。

盟誓时往往举行庄严的仪式,杀牲歃血,宣读盟辞,并记录为盟书作为相互约束的依据。

这主要反映( )A. 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B.诸侯争霸战争受到有效遏制C. 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维护D. 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6.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7.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决裁。

这一做法使( ) 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君主专制造成了决策失误有所减少8.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段考模拟君之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原创模拟卷(A卷,考试版)

段考模拟君之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原创模拟卷(A卷,考试版)

历史试题 第1页(共8页) 历史试题 第2页(共8页)………………○………………内………………○………………装………………○………………订………………○………………线………………○………………………………○………………外………………○………………装………………○………………订………………○………………线………………○………………… 学校: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原创卷A 卷高一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人教必修1第1—2单元。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0小题。

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代金文“封建亲戚”中的“亲”字写做“”(字的左边是监狱,右边探望,有血缘关系的人才会探监慰问)“戚”字写作“”(字的左边和右边都是一种武器)这反映了周代A .受封诸侯的权利B .分封的对象C .受封诸侯的义务D .分封的目的2.《周礼》记载:两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示没有亲属关系;推手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本家人;推手位置适中,是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人。

这种见面的礼节反映了 A .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 B .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 C .礼乐制度的复杂繁琐 D .见面的礼节决定血缘亲疏3.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

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

这说明( )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 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2.下面分别是安西榆林窟的壁画《牛耕图》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农作图》(局部)对下图信息的合理解释是唐代( )A.二牛抬杠法推广B .耕作技术的进步C.农民生活的艰难D .佃耕制度的形成3. 宋代陈旉的《农书》中提出:“土壤气脉,其类不一,肥沃硗埆,美恶不同,治之各有宜也。

……虽土壤异宜,顾治之如何耳,治之得宜,皆可成就。

”而治的关键在于用粪,当时人们把依据土壤的不同性质而用粪来加以治理称为“粪药”,意思就是用粪如同用药。

由此可以看出( )A.我国农业生产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B.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C.统治者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 D.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放和利用4.《易系辞》记载:“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对该材料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A.说明了先民种植农作物的成功实践 B.耒耜是小农经济时代的生产工具C.反映了“刀耕火种”原始耕作方式 D.生产工具尚处于石器、木器时5. 宋高宗时,叶梦得上奏随,“朝廷见收买木棉、虔布万数不少”;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

”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

材料表明在南宋时期( )A.中原地区是棉花主产区域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棉花已经取代丝麻成为衣被原料 D.衣被原料的种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6. 古工作者在湖南、江西、河南、陕西、江苏等地区都陆续发现了许多春秋中后期的铁制农具,这表明当时( )A.冶炼技术已较为成熟 B.冶铁业规模宏大C.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大提高 D.南北经济发展平衡7.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

河南省鹤壁市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河南省鹤壁市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60分)1.《谷梁传》记载:“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以自守也。

”这则材料的主要观点是()A.分封制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B.分封制强化了专制王权C.诸侯国领土不能随意扩展 D.诸侯国实行了小农经济2.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3.《中国太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这说明宗法制()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 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 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4..春秋时期,宋楚两军对垒,宋军不乘时出击而大败。

国人归咎于宋襄公,襄公辩称:“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其中“亡国”的“国”指()A.夏 B.商 C.西周 D.宋5.《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

从文中可以看出()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6.钱穆指出,“总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而为科举竞选,三也”。

材料所述的第三级演变使()A.分封制最终走向了解体B.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出现C.考试选拔官员成为定制D.官僚政治体制开始形成7.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B.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C.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D.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8.《禹鼎》铭文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鹤壁市淇滨高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德研究人员破解北京雾霾形成之谜①中德两国研究人员21日说,他们破解了北京及华北地区雾霾最主要组分硫酸盐的形成之谜,发现在大气细颗粒物吸附的水分中二氧化氮与二氧化硫的化学反应是当前雾霾期间硫酸盐的主要生成路径。

这一发现凸显在继续实施减排措施的同时优先加大氮氧化物减排力度对缓解空气污染问题的重要性。

②近年来,北京及华北地区雾霾频发。

已有研究表明,硫酸盐是重污染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

在绝对贡献上、重污染期间硫酸盐在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的质量占比可达20%,是占比最高的单体;在相对趋势上,随着PM2.5污染程度上升,硫酸盐是PM2.5中相对比重上升最快的成分。

因此,硫酸盐的来源研究是解释雾霾形成的关键科学问题。

③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研究所的程雅芳教授等人当天在新一期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报告说,他们运用外场观测、模型模拟及理论计算等手段发现,在北京及华北地区雾霾期间,硫酸盐主要是由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溶于空气中的“颗粒物结合水”,在中国北方地区特有的偏中性环境下迅速反应生成。

颗粒物结合水是指PM2.5在相对湿度较高的环境下潮解所吸附的水分。

④该结论与通常认为的硫酸盐形成机制有较大不同。

现有基于欧美等地区的经典大气化学理论认为:硫酸盐主要是在云水环境中形成,由于云中的液态水含量远高于颗粒物结合水,通常高出1000到10万倍,所以与云水中的硫酸盐生成反应相比,颗粒物结合水中的反应可以忽略;理论计算还显示,在云水反应路径中,二氧化氮氧化二氧化硫生成硫酸盐这一路径的贡献也可忽略不计。

⑤而在北京及华北地区雾霾期间,一方面,由于颗粒物浓度大幅上升及静稳气象条件下相对湿度较高等原因,颗粒物结合水含量远高于经典情景,颗粒物结合水中的反应总量大大提升;另一方面,重度雾霾期间二氧化氮浓度为经典云水情景下的50倍以上,这直接改变了二氧化氮氧化路径的相对重要性。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

2017-2018学年度淇滨高中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其中10~12题为多选题,选不全得2分)1.下列是某同学对电场中的概念、公式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A. 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式E=F/q,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和试探电荷的电荷量q 成反比B. 根据点电荷场强公式E=kQ/r 2,E 与Q 成正比,而与r 2成反比C. 根据电场力做功的计算式W=Uq ,一个电子在1V 电压下加速,电场力做功为1eVD. 根据电势差的定义式U ab =W ab /q ,带电量为1C 的正电荷,从a 点移动到b点克服电场力做功为1J ,则a 、b 两点间的电势差为-1V 。

2.静电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下列不属于静电应用的是( )A. 利用静电把空气电离,除去烟气中的粉尘B. 利用静电吸附,将涂料微粒均匀地喷涂在接地金属物体上C. 利用静电放电产生的臭氧,进行杀菌D. 利用运油车尾部的铁链将油与油罐摩擦产生的静电导走3.对公式ab U E d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此公式适用于计算任何电场中a 、b 两点间的电势差B. a 点和b 点距离越大,则这两点的电势差越大C. 公式中d 是指a 点和b 点之间的距离D. 公式中的d 是a 、b 两个等势面间的垂直距离4.下列关于电场强度和电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电场强度为零的地方,电势一定为零B. 电势为零的地方,电场强度一定为零C. 电场强度较大的地方,电势一定较高D. 沿着电场强度的方向,电势逐渐降低5.如图所示,在两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B点的合场强为零,一电子沿直线从A点移动到C点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子从A到B的过程中,电场力对其做正功B. 电子从A到C的过程中,电场力对其做负功C. 电子从A到C的过程中,其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D. 电子从A到C的过程中,其电势能先减小后增大6.如图所示,带箭头的线表示某一电场的电场线。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淇滨高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其思想属于A. 强调赏罚的法家思想B. 提倡无为的道家思想C. 提倡道德的儒家思想D. 主张选贤的墨家思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得出“尚力”的思想;根据“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得出“尚贤”的思想,这一思想家为墨家,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材料指出,墨子主张根据德能来分配官职名禄,有才能的人“举之”,无才能的人“下之”,这样就“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社会就实现公义了。

这体现了墨子对公正至上的强调。

根据所学可知,墨子主张尚贤,是对世卿世禄的否定,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2. 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

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

’’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

”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

”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A. 甲--儒,乙一法,丙—道B. 甲--儒,乙—道,丙—墨C. 甲一墨,乙一法,丙—道D. 甲—道,乙一墨,丙--儒【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是典型的儒家的德治思想,“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是法家的严刑峻法思想,“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则是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按照一一对映的关系,A项正确; B项错在乙、丙组合,C错在甲组合、D错在甲乙丙组合都错,故排除。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3. 有一年,位于辽东的高祖庙和长陵高园殿发生火灾,董仲舒起草了一篇《灾异之记》奏稿,在奏稿中指责在辽东立高庙不合礼制,发生火灾是上天的警示。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鹤壁市淇滨高中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一第1次月考地理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

共计60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宇宙是一个有序的,有一定层次和结构的物质世界。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①哈雷彗星、流星体②月球、星云③航天飞机、陨石④恒星、待发射的航天飞机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2.下列概念中,具有从属关系,且从大到小依次排列的是( ) A.太阳系—木星—海王星B.宇宙—太阳系—银河系C.太阳系—地月系—月球D.太阳—地球—哈雷彗星3、以下天体系统中,不包含火星的是()A、太阳系B、河外星系C、银河系D、总星系读下图,回答3~4题。

4.图中的行星M是( ) A.土星B.水星C.火星D.金星5.地球与木星相比( ) A.两者绕日公转的轨道都是正圆形B.两者都自西向东绕日公转C.地球的密度和质量都比木星大D.地球表面的温度比木星低凌日是指地内行星(运行轨道在地球轨道和太阳之间的行星)在绕日运行时恰好处在太阳和地球之间,这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可看到日面上有一个小黑点缓慢移动。

当金星与太阳、地球排成一条直线时,就会发生金星凌日现象。

最近的金星凌日是2012年6月6日。

据此完成6~7题。

6.假若发生金星凌日现象,则下列四图能正确表示凌日的是( )7.“金星凌日”时,金星与太阳、地球近乎排成一条直线,这体现了行星运动的哪一个特征A.同向性 B.近圆性 C.共面性 D.连续性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颗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8~9题。

8.世人对①星球进行生命探测时首先查找液态水存在迹象,原因是( )①存在液态水,说明温度适宜②有液态水才能形成云雨现象③液态水可以形成多样的地表形态④生命起源于海洋,有液态水才可具备此基本条件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9.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的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 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10、对地球影响最激烈的太阳活动是()A、太阳辐射B、黑子C、耀斑D、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11、下列现象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影响的是()A、地球两极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B、无线电长波通讯受到干扰C、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气温升高D、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12.下列能反映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的现象是 ( )①石油、煤炭等矿物能源的形成②大气运动③生物演化④地热资源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13.太阳能量来源于()A.氢原子核的聚变反应B.氢原子核的裂变反应C.氦原子核的聚变反应D.铀等元素裂变的连锁反应2009年7月22日,由于天公不作美,很多人没能欣赏到500年一遇的“大日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淇滨高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60分)1. 《谷梁传》记载:“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以自守也。

”这则材料的主要观点是A. 分封制有利于边疆的开发B. 分封制强化了专制王权C. 诸侯国领土不能随意扩展D. 诸侯国实行了小农经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分析选项可知结合所学可知,A错误,其目的巩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B是指分封制的消极影响,题干没有体现,排除B项;诸侯在封地内享有大权,实行统治,故C项符合题意,正确;D是战国以后实行的经济形式,排除。

所以应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度2.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 河南B. 河北C. 陕西D. 山东【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西周叛乱知识的记忆能力问题。

“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与方言相对而言。

注意材料要求的是“雅言”最早起源于什么地方,一定是西周的统治中心,西周的都城是镐京,镐京在今天陕西境内,所以应该选择C项,其他选项都不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周代的统治3. 《中国太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这说明宗法制A. 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B. 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C. 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D. 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宗法制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故C正确。

材料信息不限于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故A排除。

材料强调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不是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故B排除。

材料主旨不在于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4. 春秋时期,宋楚两军对垒,宋军不乘时出击而大败。

国人归咎于宋襄公,襄公辩称:“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其中“亡国”的“国”指A. 夏B. 商C. 西周D. 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回答本题需掌握下列两个知识点,对宋襄公本人有一定了解;知道商朝灭亡后西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被指令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封于宋地建立宋国。

材料“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大意是:(宋襄公)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但我仍有和先人一样的品格,不会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所以本题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5. 《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

从文中可以看出A. 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B. 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C. 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D. 君臣关系等级森严【答案】B【解析】刘邦称帝后仍以旧礼尊其父,体现他严守孝道,“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说明其父维护刘邦作为君主的权威,这并不能说明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故A项错误。

刘邦尊父体现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关系对中国人的深远影响,但刘邦称帝后,其父听从他人劝导,“以尊礼待刘邦”,这说明专制集权制度下天子的权威是第一位的,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主专制,父权应服从于君权,故B项正确。

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遭到严重冲击,趋于崩溃,但宗法观念至今一直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故C项错误。

题干中只涉及刘邦与其父之间的尊礼问题,并未体现君臣关系,故D项错误。

点睛:题考查宗法制和君主专制的相互关系。

宗法制是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统治的制度。

西周以后,血缘关系的影响逐渐削弱,而政治统治的需要逐渐增强,渐次处于主导的地位。

血缘与政治地位的变化,是宗法制对于社会结构变化与政治格局发展的适应。

本题易错项为D,考生忽视了对题干的理解。

6. 钱穆指出,“总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而为科举竞选,三也”。

材料所述的第三级演变使A. 分封制最终走向了解体B. 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出现C. 考试选拔官员成为定制D. 官僚政治体制开始形成【答案】C7.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

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 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B. 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C. 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D. 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及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唐德刚所谓的“封建”阶段是指夏商周时期;“帝制”阶段是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治”段指中华民国成立以后。

夏商周时期的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密切结合,因此A符合题意;夏商周时期虽然存在王权,并以神权强化王权,但此时中央集权制度尚未确立,所以不能称为“专制”王权,可排除B;中央直接控制地方最初是通过郡县制实现的,是第二阶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 C不合史实;“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D不合史实。

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早期政治制度的建立8. 《禹鼎》铭文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

这反映了A. 分封制趋向衰落,尚能维护王权B. 宗法制度开始瓦解C. 封国实力削弱,周王权力加强D. 周王铸鼎显示权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噩侯反叛伐周”,诸侯王居然敢于讨伐周王,说明分封制趋向衰弱;“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说明分封制虽然趋向衰弱,但王权尚能维护,其权威还没有完全丧失。

故本题选A选项。

B项说的是血缘家族等级关系,材料未体现;C项说法明显与材料不符;D项材料未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9. 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和相关所学,九卿主要为皇帝、皇室服务。

分析各选项,A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联;C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本题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秦的政治特征10. 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

”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 郡县制不利于地方的发展B. 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C. 二者均有弊无利D. 二者均易形成高度集权局面【答案】B【解析】郡县制下,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任免,这易形成高度集权,也有利于地方的发展,故AD错误;分封制下,地方诸侯国权力很大,易造成地方割据,故B符合题意;二者都有利有弊,故C的说法错误。

11. “近世言秦政,率(大多数都——编者注)斥其专制。

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不)可一一深非也。

”从这段话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有A. 全面肯定秦朝的专制统治B. 认为秦朝的实行专制统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C. 不能够非议秦朝的专制统治D. 肯定了秦朝郡县制的积极意义【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可知材料整体上肯定了秦始皇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策措施,但并没有全面肯定其专制主义统治,作者主要是从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的角度评价秦始皇的措施,故AC错误而B正确;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12. 东汉以后,尚书成为中央实际执掌者:魏晋以后,则移于中书;至刘宋以后,门下又崛起。

这反映了A. 通过机构设置制约相权B. 中央职官功能分化加快C. 机构重叠导致效率低下D. 相权扩张总揽中央政权【答案】A【解析】题干体现的是中央实际掌权者由东汉时期的尚书,变为魏晋以后的中书,再到刘宋以后的门下,这意味着相权因为有新的机构出现而受到限制,故选A而排除D;题干没有体现中央职官的功能分化,故排除B;题干的主旨是相权受到制约而不是工作效率的问题,故排除C。

13. “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

”这反映出唐代A. 宰相有职无权B. 皇权至高无上C. 三省六部制不成熟D. 尚书省地位下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唐代的政治制度。

依据材料可知,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经做过尚书令,故唐太宗即位后“尚书令”一职无人敢当,导致“常虚悬其缺”,体现了对皇权的“避讳”,说明皇权至高无上,所以B项符合题意。

ACD与题意不符。

所以应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唐代的政治制度·特点14. 《许倬云观世变》认为:汉朝的察举制度经董仲舒等人努力,使全国的人才选用到中央……但察举制度选出的人才要回避本籍,不能到原籍担任地方官。

下列关于材料中对察举选出的官员任职地点的规定表述错误的是A. 削弱了宗族势力的影响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 避免了地方派系的形成D. 政府的行政理念是为“天下人”服务【答案】D【解析】察举制度选出的人才要回避本籍、不能到原籍担任地方官的规定是为了削弱宗族势力的影响,避免地方派系的形成,通过这个措施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故ABC的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汉朝政府属于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政权,所以其行政理念是为君主的“家天下”服务的,故D符合题意。

15. 中国古代曾采用察举制招揽人才,东汉时期,察举选官的制度逐渐发生变化,以门第族望为主要依据。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宦官把持选官大权B. 丞相垄断举荐官吏大权C. 地方豪强势力强大D. 地方官吏回避本籍任职【答案】C【解析】东汉时期,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地方豪强地主把持察举选官的大权,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