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谨--让孩子把话说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孩子把话说完(节选)--蒙谨
(一)言传,更要身教
家庭教育,绝不仅仅是父母只用语言来教导孩子如何去做,父母的身教更重于言教。
因为,孩子更多是通过模仿来学习,年龄越小的孩子,父母的行为对他影响越大。
有一段时间,丈夫迷上了在网上玩QQ农场,甚至有点走火入魔。
每天晚上回到家,他首先会打开电脑,登录QQ,再打开游戏页面。
就是在吃饭的时候,他也总是把菜拨到饭碗里,然后端着饭碗坐到电脑旁,点几下鼠标,扒拉几口饭,眼睛始终不离开电脑屏幕,争分夺秒地种菜、偷菜。
丈夫这种投入的“精神”影响了女儿小语和儿子小松,他们俩也时常“摩拳擦掌”地想要去玩上一把。
但碍于爸爸的威严,姐弟俩很少跟他抢电脑。
这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在吃饭,丈夫照常是端着饭碗坐到了电脑旁。
8岁的小松先于爸爸吃完了饭,就对他说:“爸,你先吃饭,我帮你去偷菜。
爸爸不置可否,低头吃饭,小松就蹦跳着来到了电脑前。
丈夫吃完饭,放下饭碗,用手抹了一下嘴巴,大声说着:“儿子,别玩了,你去看书。
”“让我玩一会儿嘛。
”小松扭动了一下身子,抬起头侧脸望着爸爸。
“不行,你得去读书!”爸爸不容小松商量。
小松不敢坚持,沮丧地离开了电脑桌,来到沙发边打开电视,一边看电视还一边转向爸爸的背影,低声嘟囔着:“你怎么不看书?”
小松的声音虽然很小,但我还是听到了。
这让我意识到了父母的行为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通常,他更易于模仿父母的行为表现,而不是记住父母的语言教导。
前些年我担任中学班主任期间,有一个女生王媛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媛是个清瘦、秀气的女孩,可是她有一个毛病,就是爱骂人、爱动拳头。
稍有不满,她就喜欢用脏话“回敬”对方,还会用拳头打人。
这在班里的女生中很少见。
有一天,王媛因为一名男生不小心将她的一本书碰到了地上,就顺口骂了他一句,还握紧了拳头,抡起了手臂。
偏偏那个男生也不是省油的灯,两人打了起来。
出乎人们的意料,看起来瘦弱的王媛,竟将胖乎乎的男孩打得鼻孔出血,牙龈也出血。
当然,王媛受到了处分。
当我把王媛的母亲叫到学校来的时候,我明白了王媛的惯常表现。
王媛的母亲是一个言谈举止粗俗的女人,听说女儿受了处分,她不问青红皂白,当着办公室几个同事的面,对着女儿狠狠地批了一通,一口一句“妈的”,还不时用手推搡、指点女儿,全然不顾女儿的面子。
可见,无意中,父母会成为孩子直接的学习对象,不论是父母良好的行为,还是不良的行为,孩子都会模仿。
很多父母会认为,所谓的沟通和教育,就是耳提面命用语言告诫孩子,“应该这么做”,“不应该那么做”。
至于父母自己,那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了。
殊不知,这种只注重言传、忽视身教的沟通方式,很多时候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孔子曾经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所以,聪明的父母们,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首先就要是什么样的人。
(二)父母也该向孩子敞开心扉
父母与子女间的良好沟通,不仅是指孩子能够对父母敞开心扉,还意味着父母也要尽可能向孩子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平等。
有一段时间,我发现16岁的小语似乎有了早恋迹象。
很多父母一发现孩子早恋,就慌了神,就对孩子进行一通说教,甚至打压。
虽说我能“想得开”,心里还是不免担心。
毕竟,“恋爱”这门课,学校里并不教,我担心毫无经验的女儿处理不好这件事。
于是,我决定给女儿补上这一课。
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讲述自己的经历,跟她谈谈我对中学生早恋的看法。
一天吃过晚饭,我很随意地和小语聊起了天,然后自然地过渡到我的“初恋”。
“告诉你一个秘密,我高二的时候,喜欢上了我们班的一位帅哥,我们经常一起去逛街、看电影,还去公园游玩,每天都很开心。
后来,我们俩的成绩都有些下滑,班主任看出了苗头,就分别找我们谈了话。
班主任没有批评我,而是从我的理想出发,循循善诱,引导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争取自己美好的未来……和你爸爸恋爱之后,每次想起高中时那段所谓的感情,我常常会傻笑:那时,我怎么会喜欢上那样一个平庸的男孩呢?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眼界和心胸也不断开阔,选择伴侣的眼光和评价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所以,我觉得中学时期的感情虽然美好,但千万别陷进去,否则会错过人生的很多美景……”
我平静地说着,小语始终一言不发。
但我看得出,她在很认真、很感激地听着并思考着我说的话。
从那之后,那个男孩再也没来叫小语一起上学,小语也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学习和阅读上。
父母能够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这是很多孩子的愿望。
向孩子讲述自己的经历、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愿望,这是父母向孩子敞开心扉、真正成为知心朋友的表现。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对父母敞开心扉,进而愿意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在这个基础上,父母才有可能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我在中学做班主任工作时,有一位同事常常无奈地跟我谈起她的女儿。
她女儿读高中的时候,也许是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常要求跟妈妈“平等对话”。
有一天,女儿双手拉着妈妈的胳膊,神秘兮兮地将她拉进了自己的房间。
“什么事啊,这么神秘?”妈妈不解地问,“搞什么鬼啊?”“是我们女人之间的事儿,别让我爸听见。
”女儿压低声音说。
“快说,有什么事?”妈妈有些不耐烦。
“妈,你在中学时有没有喜欢过男孩,有没有男孩喜欢过你?你当时什么感觉,怎么处理这样的事情?”“你是不是早恋了?快跟我说说是怎么回事,怎么突然问起这个问题?”妈妈有些着急,问女儿。
“你先回答我的问题,然后我再告诉你。
”“这种事情我怎么能跟你说呢,你还是孩子,还不懂。
快跟我说,你是不是早恋了?”
妈妈越来越恼火。
“你不说就算了,我也不想跟你说了。
”女儿脸上没有了笑容。
“你快跟我说,你要急死我啊?”不懂女儿心思的妈妈,并不知道女儿内心情绪的变化。
“你出去吧,我要写作业了。
”女儿将妈妈推出房间,关上了门。
女儿和妈妈谈及此类话题,其实是在寻找一个同性的榜样,或者说一个人生的同路人,希望获得成长和前进的心理能量,获得情感上的支撑力量。
可是,妈妈却拒绝坦诚地与女儿交流,堵住了母女间良好沟通的路径。
对于一些敏感话题,诸如“少儿不宜”的话题、父母“不光彩”的经历等,父母大可不必讳莫如深,以免增加孩子的困惑。
父母不妨以平等的姿态,以平和的心态,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向孩子敞开心扉,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三)不要向孩子掩饰自己的错误
聪明的父母,不是靠掩饰自己的错误,在孩子心目中树立“绝对正确”的形象,来赢得孩子认同和接纳的。
小语读小学的时候,很喜欢朗读。
丈夫则有个习惯,喜欢斜躺在沙发上,闭着双眼,让女儿读报给他听。
有一天,吃过晚饭,丈夫又拿来当天的报纸,招呼小语说:“闺女,过来给爸爸读报纸。
爸爸很喜欢听你读报。
“哎,好的。
”能够得到爸爸的肯定和需要,女儿乐不可支。
小语的声音像清泉般清脆悦耳,丈夫脸上呈现出很陶醉的神情。
我一边随手翻阅时尚杂志,一边听小语读报。
小语读的是一篇公交车售票员与乘客发生争执的新闻。
在读到售票员责怪乘客时,小语读道:“售票员说乘客强(qiǎng)词夺理……”“不对,是强(qiáng)词夺理。
”丈夫插嘴说。
“就是读三声嘛。
”小语停止读报,拍着爸爸的腿说。
“二声!”丈夫依然闭着眼睛。
“强(qiǎng)词夺理!强(qiǎng)词夺理!”小语理直气壮,不甘示弱。
我冲着小语笑,点了点头,告诉她:“你是对的。
”小语高兴地继续读报,丈夫没再说话。
第二天早上,小语又想起了昨天报纸上那个成语。
我们正在吃早饭,她搬着厚厚的《现代汉语词典》走到爸爸身边。
“爸爸,你看这儿,就是念强(qiǎng)词夺理嘛!“对啊。
”丈夫看了看词典,转向小语,好像忘了昨天的事情。
“那你昨天还说念强(qiáng)词夺理呢?”小语对爸爸说。
“没有啊,我什么时候说过念强(qiáng)词夺理?”丈夫像是被“冤枉”了一样。
我笑了,对小语说:“你爸爸就是强词夺理。
”“对,爸爸就是耍无赖。
”丈夫的表现让小语有些不快,“爸爸不诚实,以后我不信你的话了!”我冲丈夫使了个眼色,他有些不情愿地对小语说:“啊,你对了,爸爸错了,行了吧?”小语这才露出了笑脸,看上去很有成就感。
父母不是圣人,在孩子面前不可能不犯错。
在孩子面前掩饰自己的错误,也许能暂时“保
住”自己的面子,却损失了更多,比如可能会让孩子不再信任自己,可能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观念,使孩子形成不诚实的品质,双方的沟通也容易遇到阻碍等等。
我在心理咨询中,曾接待过一个19岁的大专男生。
这个男孩家在农村,近十年来与父亲的关系始终很僵,以至于每个寒暑假回家,他和父亲都没话可说,他甚至常常找理由不回家。
那一次,男孩跟我说起了他在小学三年级时的一件往事。
“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病了,没去上学,在家休息。
那一天,我爸说的一句话,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说到这里,男孩说不下去了,眼睛里有亮亮的东西在闪烁。
我没有催促男孩,而是等他自己说出父亲说的那句话。
“我爸责怪我说,‘你看你待在家里,不但不能去读书,还要花钱治病,你真不争气。
’”就是这句话,让父子俩的关系从此凝固了。
后来,父亲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但爱面子的他始终没向儿子认错。
那段时间,父亲只是加倍地对儿子好,为他做他爱吃的饭菜,为他买他喜欢看的战争书籍,带他去看他喜欢看的电影……他尽力满足儿子的一切要求,想用行动弥补自己的过失。
但是,他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儿子希望父亲能够坦诚自己的错误,能够坦诚自己对儿子的伤害,他却没有做到。
这件事,他的父亲也许已经忘记了,但儿子却把它记在心里一辈子。
这是一个失败的父亲,不仅在于他对儿子说了那句不恰当的话,更在于他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
孩子对父母的言行是异常敏感的。
父母的错误言行,可能会无意中给孩子带来伤害。
如果父母不能及时为自己的错误言行道歉,这种伤害会变得越来越深。
为了避免伤害,父母绝不要等孩子发现了自己的错误,才勉强去认错,甚至是孩子指出了自己的错误,还设法去掩盖它。
这些错误的做法,可能会在孩子心里留下一辈子的阴影。
(四)不可忽略孩子的表达
如果父母因为忙,或者因为心情不好,而忽略甚至阻止孩子的表达,就会伤害孩子的心,也伤害亲子之间的感情。
我看过一部家庭伦理电视剧,对其中的一个情节印象深刻。
剧中的父亲正在灯下设计一份建筑图纸,他3岁的儿子在拼装轨道玩具。
这是一个单亲家庭,孩子的母亲在他2岁时因病去世,保姆只在父亲白天上班的时候接送孩子上下幼儿园。
男孩拼装好了玩具,跑到父亲身边说:“爸爸,你看我拼装的火车道,火车在上面呜呜地跑呢。
”“哦,不错。
”父亲转身看了一眼地板上儿子拼装好的火车轨道,继续埋头绘图。
得到了父亲的肯定,男孩又跑回轨道旁边,在火车顶上放了一块积木,玩具火车继续延轨道前进。
“爸爸,你看,火车可以运积木呢。
”男孩显然对自己的创造很自豪。
“哦。
”这一次,父亲头也没抬,继续忙自己的工作。
爸爸的表情和举动,让儿子感到无趣。
过了一会儿,男孩也许忘了刚才的不愉快,开始用积木搭房子。
“爸爸,你看我搭的房子好不好?”儿子又一次跑过来摇着父亲的胳膊说。
这时,爸爸有些恼了,他的设计图纸明天要上交,今晚一定要完成。
爸爸甩开了儿子的手,很生气地冲着他嚷:“去去去,你没看见我正忙着吗?”
男孩很委屈,咧开大嘴哭起来:“妈妈,我要妈妈……”
儿子的哭叫让父亲心烦意乱,他再也工作不下去了。
我也曾经遇到过类似的事情。
那段时间,小语读小学,小松上幼儿园,我还在中学任教,因为评职称很不顺利,再加上与一个同事间有误会,和丈夫也闹了矛盾,我情绪非常低落。
有一天,我到幼儿园接小松回家。
在幼儿园门口,小松一见到我就高兴地扑上来抱住我的腿,我勉强冲他笑了笑,然后把他抱上自行车的后座,有气无力地推着回家。
一路上,小松不停地跟我讲述幼儿园里发生的新鲜事,哪个小朋友哭鼻子了,哪个小朋友尿裤子了,哪个小朋友得了小红花,哪个老师换了什么颜色的发卡等。
而我,心情烦躁得不想说话,面无表情地只顾低头走路。
“妈妈,你听我说嘛,今天园长奶奶穿的裙子好漂亮……”他依旧“不合时宜”地聒噪着。
“妈妈,为什么黄瓜是绿色的,却叫黄瓜呢?中午我们吃的黄瓜炒鸡蛋,可好吃了……”小松在后座上使劲扯着我的衣服。
“你烦不烦啊,怎么这么多话?”我厉声制止了他。
那一刻,小松立即停止了讲话,他的嘴巴撅了起来,眼中有泪光在闪。
我的心疼了一下,赶紧停住脚步,一手扶自行车把,用另一只胳膊抱了抱他,他的泪落在了我的衣服上。
这就是忽视孩子情感表达所产生的后果。
也许,父母真的很忙,无暇听孩子无休止地诉说,或者没心情听孩子诉说。
但无论如何,我们决不能轻易忽略孩子的表达,哪怕自己很辛苦。
至少,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你等我五分钟,我忙完这件事再听你说,好不好?”然后,五分钟后再找孩子谈。
表达心声是每个孩子的愿望,只有这种愿望得到了满足,孩子才能感受到来自别人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
所以,无论孩子想表达什么,父母都要予以重视,并将其当做一件大事来对待,耐心而专注地倾听。
这样,孩子才能及时消除内心各种消极、负面的情绪和能量,获得更多积极的、正面的情绪和能量。
(五)允许孩子说“不”
在小语和小松很小的时候,和许多父母一样,我也希望他们能够听话乖巧,这样我就会很省心。
但我的这种观念,受到了3岁的小语的挑战。
有一天,我带小语去买衣服。
马上就要夏天了,小语去年的夏装已经有点小了,穿不下了。
到了附近的商场,我和小语在童装区转悠。
这里有花花绿绿、各式各样的儿童服装,儿童夏装也已上市。
转了几家店铺,我看中了一件粉色的漂亮连衣裙。
连衣裙的前面绣着双飞的蝴蝶,下面裙摆上是红、绿色的花草。
我觉得小语穿上这件裙子会很漂亮。
当我让售货员取下这件连衣裙,并要求小语试穿时,她却一把推开了我的手。
她喜欢那件浅色的、上面有两朵红花的裙子。
在我看来,那件灰色的裙子有些老气,也有些土气。
但小语却坚持要穿那一件,我不同意,就对她说:“要这件吧,这件好看。
”“不嘛,我就要那一件。
”我实在看不出那件灰色的裙子有什么好,极力劝她改变主意:“宝贝,你要听话,咱不要那一件,要这件,这件好看。
”我手里拿着那件粉色裙子,不停地在她的身前比画着。
小语胡乱地抡着小胳膊,制止我将粉色的裙子套在她身上。
那个时候,我还没有足够的家教经验,只是一个劲地说:“小孩子要听话,要这件,这件好看。
”此时,小语突然对我说:“为什么小孩子要听大人的话,而大人不能听小孩子的话啊?”我没想到,3岁的小语会说出这样的话。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小孩子就一定要听大人的话吗?为什么大人不能听小孩子的话?感谢小语,给我提出了这样一个有意义的问题。
最后,我没有坚持自己的主张,而是尊重了小语的想法,买了那件浅灰色的裙子,尽管我心里并不情愿。
以为只有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只有孩子听话,才证明自己的教育是成功的。
这是很多父母的误区。
实际上,仅仅要求孩子听话,不允许孩子说“不”,并不是有效的教育方式。
更何况,仅要求孩子听大人的话,而大人却时常不听孩子的话,这实在有点不公平。
要知道,大人的话并非总是对的,而孩子的话很多时候也有他自己的道理。
生活中,不允许孩子说“不”,只要求孩子听话的父母并不少见。
事实上,孩子听话并非是家庭教育成功的标志。
孩子是独立的个人,允许孩子说“不”,才能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也才有助于亲子沟通的良性发展。
同时,允许孩子说“不”,也有助于他自主、独立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成长。
否则,孩子可能就会变得没有主见,唯唯诺诺,只会在心理上依赖别人而生存。
聪明的父母,要允许孩子说“不”,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成长发展空间。
(六)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我的童年时代,在我生活过的农村,小孩子常常是不能参与大人们之间的谈话的。
初中一年级时,我去了乡镇的重点中学读书。
那个时候,我们要住校,每个周末才能回家一次。
自从上了初中,我感觉自己长大了,开始喜欢和爸爸谈论一些“大人”的话题。
一个星期天,我正坐在床沿边看书,邻居王大伯慢悠悠地踱着方步来找我爸爸。
正是农闲时,村里
的村民有事没事就喜欢互相串门,说说家长里短以及庄稼种植等事。
聊着聊着,王大伯说起现在的孩子主意多,难管教,不把父母的话当回事。
我知道,他说的是自己的儿子,比我大一岁。
我了解大伯的儿子,他是个很有主见的男孩,我很佩服他。
我于是插嘴说:“大伯,其实哥哥很优秀,可能是您总按自己的标准要求他吧。
”大伯是个性格耿直的人,也许我的话他不爱听,就不高兴地说:“他走的路有我过的桥多吗?”我正想解释,父亲吐了一口烟,对我说:“闺女,大人说话,你小孩子家别插嘴,看你的书去吧。
”类似的情景,在我少年时代有很多,可每每父亲对我说“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时,我就很不服气,在心里直埋怨父亲总是把我当小孩子看。
在很多父母看来,未成年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他们对世界、对生活,对人、事、物的认识和看法是不成熟的。
为此,很多父母常拒绝孩子参与成人的谈话,把孩子插话当做对成人间交谈的干扰,甚至当做一种不礼貌。
事实上,孩子参与成人的谈话,对孩子的思维发展、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都非常有益。
因此,在孩子参与成人的谈话时,父母要认真地倾听孩子的意见,不要拒绝给孩子表达的机会。
在我的家庭教育咨询中心成立之初,我曾组织过一个父母、孩子参加的座谈会,邀请一些父母和孩子畅谈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参加座谈会的,有一对母子是我丈夫的朋友。
据丈夫说,他们那个15岁的儿子很有才气,也很有思想。
但那个孩子外表上看起来文文弱弱,说话细声细气,像个女孩子。
这一点让我感到意外。
当我邀请他们母子俩谈一谈家庭教育的经验或感受时,快言快语的母亲开始口若悬河。
儿子几次说话都被强势的母亲抢了话头。
我示意这位母亲让儿子说几句话,可这位母亲却说:“他还是个孩子,有什么发言权!”在母亲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发现了她儿子脸上微妙的变化:他的上牙紧紧地咬了一下嘴唇。
他一定有话要说,我心想。
堵住孩子的嘴,就会堵住孩子内心的情感向外流淌,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
因此,我只得指名道姓要求那个孩子发言。
表达,是孩子让周围人了解自己需求和观点的主要途径。
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会让孩子感到痛苦,并会造成以后与他人沟通的障碍。
建立无障碍的亲子沟通,父母的首要责任,就是鼓励和帮助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七)用文字或图画与孩子沟通
小语、小松读小学期间,有一段时间,丈夫的生意非常忙,他每天早出晚归,还常常要到外地洽谈业务。
这样,教育小语和小松的任务几乎就全落到我肩上了。
我意识到,丈夫和孩子太缺少交流了,而有一种方式可以促进丈夫和孩子之间的交流,那就是写信。
因为,有时书面的文字比口头语言更能激起孩子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
于是我提议,让丈夫在空闲时
间给孩子写信。
如果他在本市,就趁孩子睡觉或上学时,把信放在他们的书桌上;如果他在外地出差,就自己写好信,让助手帮他寄给孩子。
刚开始,丈夫很认真,用我给他准备的漂亮的信纸,工工整整地写下对孩子的关爱之语、对孩子的祝福等。
小语、小松:爸爸这些天非常忙,没有时间陪你们,但我希望你们每天都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小语、小松:本想出差时给你们买礼物,结果忙来忙去给忘了,不要怪爸爸哦。
回到家时没见到你们,我又要出差了,很遗憾。
下次爸爸一定给你们买礼物,争取早一点回家……有时候,丈夫实在忙得没时间给孩子写信,我就“冒充”丈夫写几封信给孩子。
还别说,丈夫和孩子的关系密切了。
那段时间,小语和小松表面上还有些怕爸爸,但心里对他多了几分敬重和关心。
这样的信,给孩子带来很多快乐。
他们很珍惜爸爸在百忙之中写的信,每一封都用心珍藏着。
写信是一种有效的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因为文字看起来更正式,会给孩子一种很庄重的感觉。
对于整天在外忙碌的父母,或者与孩子口头交流没有太大效果的父母,不妨试试写信这种交流方式。
不必长篇大论,简单的几句话,只要是自己真实的心声,就会给孩子带来很多的感动。
在一本书上我看到过这样一对母女的情况。
这位母亲是一位画家,而女儿也受母亲的熏陶开始学画画。
由于这个女孩是个聋哑人,不能用口头语言与妈妈交流,她们之间就采用图画来表达各自的心思。
如果女孩因为妈妈的批评而心情不好,她就会画一个女人严厉地指责一个小孩子,而小孩子是揉着眼、张大嘴巴哭的素描形象,在旁边再画上一颗裂成两半的心。
妈妈看到后,有些惭愧,就画上一个大人向小孩鞠躬道歉的图像,写上诸如“对不起,妈妈错了”之类的字。
见妈妈认了错,女儿想到自己也有不对的地方,就又画一幅小孩做错事如打碎茶杯的图像,然后画上一个大大的叉号,表示自己不再做这件事。
就这样,母女俩经常用图画表达自己,形象而直观,收到了很好的沟通效果。
文字或图画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可以发挥口头语言起不到的作用,它能让孩子有更多空间来思考、想象和反复体味。
使用这种方式沟通,可以交流不便于当面交谈的尴尬话题,可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和忠告,以及对孩子的烦恼和快乐的理解和体会,当然也可向孩子表达自己的快乐和烦恼。
(八)你可以骂人,为什么我不可以
我以前有个学生叫李本,他父母都是农民工,他跟随父母来到城里,在我们班借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