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技工院校文化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技工院校文化建设
摘要:技工院校办学历史短,校园文化建设起步晚,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加强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势所趋。
本文主要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特色文化四个层面展开论述,力图初步构建起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谱络。
关键词:技工院校校园文化
课题:山东省十二五重点课题,山东省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科研课题《技工院校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编号:RSJY2012-ZO195。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
技工院校特有的校园文化,自然也是这个学校赖以发展和壮大的精气神所在。
我国技工院校办学历史短,多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由此,加强技工院校文化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文化”是个大概念,是人类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一般包含着物质(或环境)文化、精神文化等各个层面。
作为校园文化建设,这些方面自然应该都会涉及。
一、物质(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
物质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是传统的沉淀,是社会价值的物质载体。
学生无时无刻不受到物质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举例来说,一块标语牌的设计都可以使整个校园充满高雅、和谐、完美的气息,可以使校园文化品质得到提升。
校园应该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仿佛每座墙壁都能说话。
好的学校,其教育作用不仅是通过灌输、说教来发挥作用,而且能够通过立体的、多彩的、无声的环境时时处处对师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起着熏陶、渗透作用。
从感知的角度讲,其教育意义更深刻、更持久。
换一种说法,就像人们常说的《维也纳的空气都是音符》一样,淄博市技师学院每一块砖都应该是一本书。
也许现在还做不到,但这应该成为今后努力的方向。
我们的设备应该是一流的,我们的技术应该是一流的,我们的生源也应该是一流的。
强大的校园物质文化的存在,应该具有一种震慑的力量,使人踏入校园就能产生一种仰慕和敬畏,从而心向往之。
二、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华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华,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并为全部或大多数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
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学校价值观、学校精神与学校形象等方面,构成学校精神文化的有机整体。
1.学校价值观
这一点决定了学校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办学的思想理念、学校价值观、目标、宗旨、方略和特色,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目的意义,对师生员工的行为具有导向和规范作用,是学校持续科学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学校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2.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决定了学校的个性与特色,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灵魂。
其中,校训是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学校标志、各类教育活动是学校精神的外在反映。
学校精神应准确反映学校的历史传统、发展理念和个性特征,并能为大部分师生所认同,成为学校内部的主导意识。
3.学校形象
良好的学校形象是学校宝贵的无形资产,是社会考察评价学校的总体印象,是学校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等等。
应通过苦练内功,对外注重沟通,扩大宣传,树立起学校在广大师生中和社会上的良好形象,促进教育和教学的良性发展。
三、行为文化体现着技工院校特色
行为文化可归属于制度文化层面,它包括教学、生产和生活的模式。
在技工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这一部分也是最能体现技工院校特色的部分,也是技工院校的校园文化与大学、中学的校园文化相异相别的关键。
1.抓好三个课堂
普通大学、中学只有两个课堂,但技工教育有一半时间是操作技能训练。
技工院校有三个课堂:理论教学课堂、实习教学课堂和课外活动课堂。
其中理论教学课堂是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层次的关键,实习教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场所,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都是为了保证使学生具备较高的技能的。
所以这也是我国就业制度里“顶替(父母)”的制度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即为了提高劳动力素质。
2.重视产训结合
产训结合是由技工院校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对于生产产品的技工学校来说,教学管理是在结合生产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实习工厂担负着实习教学与产品生产的双重任务。
从表面上看,完成这两个任务在要求上是截然不同,甚至是互相矛盾的;但若从教学入手,让学生尽快掌握技术,再反过来用于生产,而通过产品的生产,又可以强化教学的内容,做到相辅相成,最终既出人才,又出产品。
3.强调一专多能
学生在学习一种专门技术的同时,还应广泛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多种知识和技术,做到毕业时一手拿多证,多种技术集一身,以适应市场多变的特点。
比如模具钳工在校可加学车床操作、电焊、汽车维修等工种的内容,从而充分利用学校的物质资源。
一专多能可由学校组织,统一安排进行,通过晚上、节假日上课的形式完成,也可通过兴趣小组、学习班的形式,自愿参加。
四、探索中国特色的技工教育方能匡正文化建设之路
每当言及技工教育,国人依然习惯于拿德国如何如何以及日本如何如何来做比较,这完全是一种盲人摸象的梦话。
就像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必须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
中国的技工教育也是如此,引进的仅仅是“技术学习”或“学习技术”的概念,其他的必须走中国之路,完全不应该照搬德国或日本,否则只能是东施效颦。
比如,德国中学生的升学趋势是:20%的念综合性大学,10%的念专门学院,70%的念技工学校。
这个比例不是人为的,而是自主选择的结果。
须知,德国是没有高考制度的,没有入学分数线,任何人都可以注册念任何最好的大学,不怕你不念,就怕你念不出来。
在这种制度下,只有少数的人会选择高等学府研究学问,大量中上的生源都自觉地进入技工院校,这种技工学校的生源条件,岂能是我们大学扩招时代的“剩余生源”所能比拟的?另一方面,德国的企业,也是有着为技校学生提供实习服务的法律义务的,从而能够为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教学提供坚定保障,这种企业条件,又岂能是我们所能比拟的?
再比如日本,在天皇制度下,其国民性固有的极为保守的忠君爱国的封建思想,上行下效的结果,就是爱上司、爱团体、爱企业,这已经成为日本人的天性,甚至宁肯作企业的植物人,也不会炒企业的鱿鱼,在这种作用下,他们的技工教育的效果,是一种“终身雇佣制”的理念。
所以,谈及技工教育及其文化建设,言必称德国、言必称日本,本身就是一种本本主义。
在这方面要下大力气研究,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才刚刚开始。
这也是笔者这篇文章所要力图探讨的,抛砖引玉之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