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doc

合集下载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翻译及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翻译及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翻译及赏析《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她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象特征。

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代: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

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这里指小船。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鉴赏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

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

“红藕”,即粉红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赏析

[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赏析

[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赏析《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李清照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1、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竹席的美称,指光洁如玉的竹席。

这句指红色的荷花已经枯萎凋零,坐在竹席上可以感觉到秋天的凉意。

2、罗裳:锦罗制成的裙子。

3、兰舟:用木兰制成的华美小舟,后用作小舟的美称。

任昉《述异记》卷下:“木兰川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

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

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

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

”4、锦书:指夫妻间诉说思念之情的书信。

前秦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之。

根据不同排序,可以读出许多首怀念远人的诗歌。

后代遂以“锦书”、“锦字”代指思念的书信。

5、雁字:大雁飞行时,排成“一”或“人”字,故称。

这里指信使,相传大雁能够传递书信。

据《汉书·苏武传》载:“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赏析: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就为相思怀人设置了一个凄艳哀婉的场景。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暗含对轻易别离、独自登程的怨苦之意。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三句,充满着热切的.期待之情。

下片写别后的相思。

“花自飘零水自流”,别离已成事实,令人深感无奈。

丈夫应该也是如此,所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对丈夫的理解,更增添了思念之情。

相思之情从外在的“眉头”深入到内心的深处,无论如何也是无法解脱了。

这首词将一位沉湎于夫妻恩爱中独守空闺备受相思折磨的妻子的心理刻画得细腻入微,语言自然流畅,清丽俊爽,明白的叙述中包蕴了无尽的情思。

【[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注释译文及作品赏析_写作技巧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注释译文及作品赏析_写作技巧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注释译文及作品赏析《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注释译文及作品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作品原文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二、注释和译文:注释:①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②兰舟:《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

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③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

《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

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二、作品赏析文学赏析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

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①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鉴赏】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

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

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

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

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一剪梅》译文(精选4篇)、原文、翻译对照

《一剪梅》译文(精选4篇)、原文、翻译对照

《一剪梅》译文(精选4篇)《一剪梅》译文篇1一剪梅作者:李清照文本译文原文文本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2003/03/23《一剪梅》译文篇2教学目标:1、感受意象美和意境美,了解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3、利用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原则:开放性原则教学方法:联想法比较法教学准备:CAI、多媒体设备教学教程:一、诗画导入展示一组CAI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师:(启发)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

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

(屏幕显示课题)二、研习新课1、范读比较:(屏幕显示)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原文及翻译

一剪梅原文及翻译

一剪梅原文及翻译
一剪梅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全文翻译: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一剪梅对照翻译: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赏析李清照《一剪梅》原文赏析《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李清照的一首词作。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李清照《一剪梅》原文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注释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 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鉴赏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

《一剪梅》原文翻译及赏析整理

《一剪梅》原文翻译及赏析整理

《一剪梅》原文翻译及赏析整理《一剪梅》原文翻译及赏析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

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

下面是我整理的《一剪梅》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共享。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①。

云中谁寄锦书来①?雁字回时①,月满西楼。

花自飘落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解释①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致竹席。

①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①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①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视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落,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解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逝,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1】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意境凉爽幽然,颇有仙风灵气。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挨次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示意境况,暗逗离情。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作品原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作品注释:①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②兰舟:《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

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③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

《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

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作品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创作背景: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

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

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

古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作者李清照)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古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作者李清照)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宋代]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标签宋词精选、婉约、宋词三百首、思念、闺怨、写景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锦书: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赏析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代: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

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这里指小船。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赏析:牐犝馐且皇浊闼呦嗨肌⒈鸪钪苦的词。

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

“红藕”,即粉红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翻译及赏析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

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

这一句,钩连上下。

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

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一剪梅李清照原文及翻译

一剪梅李清照原文及翻译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代: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竹席,透出深深凉秋。

轻轻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相思,牵动起两处闲愁。

啊,无法排除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鉴赏这首词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问题。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有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

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唐宋词选》)。

有选本则认为,“就词内容考察,是写别后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唐宋词选注》)。

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

首先,《琅嬛记》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此则所云,显非事实。

”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

当然,更重要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内容、推断它写作背景。

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情状。

次句中“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

一剪梅李清照原文翻译

一剪梅李清照原文翻译

一剪梅李清照原文翻译引导语:李清照《一剪梅》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

“红藕”,即粉红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下文是这首词的全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一剪梅原文:出处或作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全文翻译: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一剪梅对照翻译: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原文赏析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

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文言文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1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一:这首词是李清照用多情娟丽之笔书写的浪漫情怀,再现了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缱绻思绪。

这首词从思想上来说,首先体现了夫妻人格上平等,是一对恩爱夫妻的相思之情。

这与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婚姻家庭观念背道而驰。

这一点,在词中有深情的表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

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或者赵明诚有二心,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

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

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

爱情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真爱不分阶级地位,没有金钱世俗名利夹杂,否则,就不叫爱情。

这是我们现代人对爱情的诠释。

古往今来,爱情是超越时空和阶级限制的。

在封建社会里,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而女人只能从一而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情平等。

但李清照是幸运的,和他的丈夫两相恩爱,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

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在封建社会是极其少有的。

像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也极为鲜见。

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其次,这首词也体现了李清照感情的自我封闭,不能向外人诉说的孤独哀愁。

李清照一剪梅译文

李清照一剪梅译文

李清照一剪梅译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解释:•“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 指红色的荷花,“香残” 表明荷花的香气已经消散,暗示了夏日将尽。

“玉簟” 是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秋” 字不仅点明了季节,也烘托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这句描绘了一幅荷花凋零、竹席生凉的秋景图,为整首词定下了凄凉的基调。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罗裳” 是古人穿的下衣,这里代指衣服。

“轻解” 表现出动作的轻柔,女子轻轻解开罗裙,换上便装,独自登上小船。

“独上” 二字凸显出她的孤独与寂寞,可能是因为思念远方的丈夫,想要通过泛舟来排遣心中的愁绪。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锦书” 指夫妻间诉说思念之情的书信。

女子仰头望向天空中飘荡的云彩,心中期盼着能有书信从远方寄来。

“雁字” 指大雁飞行时排成的“一”字或“人” 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大雁被视为传递书信的使者。

当看到大雁归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这里的“月满西楼” 进一步渲染了孤独、思念的氛围。

•“花自飘零水自流”:花儿独自飘落,水儿独自流淌,这是一种自然的景象,但在女子眼中,却仿佛象征着自己和丈夫的分别,充满了无奈和感伤。

这种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既承接了上阕的秋景,又进一步深化了相思之情。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女子深知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而她也相信丈夫在远方同样思念着自己,尽管两人身处两地,但相思之情是一样的。

“闲愁” 指的是无端的忧愁,这里强调了相思之苦无法排遣,只能独自承受。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实在是无法消除,刚刚从眉间消散,却又立刻涌上了心头。

“才下” 与“却上”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女子的相思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翻译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翻译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翻译赏析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翻译赏析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翻译赏析1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古诗简介《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翻译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①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②兰舟:《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

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③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

《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

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赏析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翻译、全文译文、对照翻译与原文鉴赏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翻译、全文译文、对照翻译与原文鉴赏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翻译、全文译文、对照翻译与原文鉴赏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翻译、全文译文、对照翻译与原文鉴赏引导语:《一剪梅》是宋代词人李清照所写,是一首相当富有诗情画意的词作,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这首词的相关知识点。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全文翻译: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一剪梅对照翻译: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原文鉴赏“红藕香残玉簟秋”,首句词人描述与夫君别后,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回房欹靠竹席,颇有凉意,原来秋天已至。

词人不经意地道出自己滞后的节令意识,实是写出了她自夫君走后,神不守舍,对环境变化浑然无觉的情形。

“红藕香残”的意境,“玉簟”的凉意,也衬托出女词人的冷清与孤寂。

此外,首句的语淡情深,如浑然天成,不经意道来。

故前人评曰:“易安《一剪梅》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
全-
的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翻译,《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

一、《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二、《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翻译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三、《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
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