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游褒禅山记教案文案

人教版高中游褒禅山记教案文案

人教版高中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文案教案人教版高中《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文案1.1 背景介绍:1.1.1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游记。

1.1.2 文章通过记叙游览褒禅山的经历,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和历史的热爱。

1.1.3 本文将引导学生领略作者的游览之情,体会山水之美,感受历史沉淀。

1.2 教材分析:1.2.1 本文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1.2.2 课文难度适中,适合高中学生阅读理解。

1.2.3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1.3 教学目标:1.3.1 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王安石及其作品背景。

1.3.2 理解并背诵课文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1.3.3 感受作者的游览之情,培养对自然山水和历史的热爱。

二、知识点讲解2.1 词语解释:2.1.1 褒禅山:位于今天的安徽省黄山市境内,被誉为“江南第一奇山”。

2.1.2 游览:指游览名胜古迹,欣赏自然风光。

2.1.3 溅瀑:水流从高处急速落下,形成的瀑布。

2.2 句子解析:2.2.1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2.1.1 解释:平坦且距离近的地方,游客就多;险峻且距离远的地方,游客就少。

2.2.1.2 说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游览胜地的看法,即景点应当既具有观赏价值,又便于游客前往。

2.3 文章结构分析:2.3.1 首段:引出褒禅山的地理位置和游览价值。

2.3.2 中间段:详细描述作者游览褒禅山的经历,描绘山水之美。

2.3.3 结尾段:抒发作者对褒禅山美景的喜爱,以及对历史的感慨。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3.1.1 组织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3.1.2 指导学生正确停顿和语气,提高朗读效果。

3.1.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3.2 课文讲解:3.2.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2.2 分析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

3.2.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游览之情,感受山水之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想】本文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最后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自读课文。

此时的学生进入高中还不到一年,文言字词积累量有限,所以本课我仍然把文言字词和句式的积累作为教学重点,采用学生梳理归纳的方式来进行,希望能加深学生对文言特殊现象的理解。

本文作为一篇游记,与其他游记有不同之处,记游的同时侧重议论,所以让学生在梳理结构的基础上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方法。

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单元学习目标里有“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所以我让学生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

我把这作为教学的第二个重点,去感受本文的人文价值,希望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启示。

【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

【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句式归纳文言虚词“其”的用法。

2、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

【教学难点】归纳文言虚词“其”的意义和用法【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喜欢旅游了。

而旅游是什么呢?是努力寻找美景美食博物馆?是迫不及待地拍照留名发朋友圈?我们匆匆而过,我们得到了什么呢?其实旅行应该是我们用心聆听自然,认识世界,思考生活的一种方式。

那么我们今天就走进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一篇游记散文《游褒禅山记》看看他记述了怎样的游览经历,又给了我们怎样的生活思考。

二、朗读课文,把握文意1、学生齐读课文2、归纳字词,合作探究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字词是重点,因为它是我们读懂文章探寻古代文化的钥匙,我们之前已经请同学们分组按照高考考点归纳整理文言字词,第一组负责1、2段,第二组负责3、4段,上节课第一组的同学已经完成了1、2段的梳理和展示,现在请第二组的同学来展示你们梳理的3、4段的文言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10 《游褒禅山记》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10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2、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3、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1、如何读出、补充出作者的感悟2、如何补充出后洞的特点:深、险、远[教学理念 ]运用主体补充式阅读方法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导语:在自习课,我们积累了《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并且疏通了文意。

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

一、游山感悟(以次补主,层层递进)1、这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在游山的过程中悟出了人生哲理,请大家思考一下,最大的感悟是什么?(1)在文中第几自然段呢?第三自然段明确:第三自然段,开头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由此,我们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可以知道,下面转入议论了。

(生齐读)用课本上的话说,这个感悟是什么?“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这个“得”,如果结合课文具体一点说,就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因为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所以景观显得极其珍贵。

正如毛主席的一首七绝诗一样,《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2)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够看到如此美景?(反面对正面的补充)大家在文章中找?也就是说要具备哪些要素呢?原文: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三个否定句,从反面补充出了要“极夫游之乐”需要三个要素“志”“力”“物”。

那么这三个要素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谁能不能分析一下呢?提问。

明确:然而这三者的关系不是并列的。

“志”和“力”属于主观因素,“物”属于客观条件。

在主客观两个因素中,主观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往往起关键作用。

虽然有时候,人们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只要“有志”就会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以改变“力不从心”的处境,反之,如果斗志松懈,即使再有力,也会无能为力,所以作者将“志”放在首位。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教案9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教案9新人教版必修2

游褒禅山记【学情分析】本单元教学目标要求:学习古代山水游记不仅要欣赏其中自然风光,还要注意感悟所抒发的人生情趣,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感的感受能力。

高一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古文知识理解有了一定的积累,加上本校着力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是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三篇古文,因而只用一课时,文言积累上利用微课和学案自主整理,课后测试,本课堂上只在赏析文本时再抓重点词帮助理解文本,随文解意,而把缘事说理的能力、以小见大的思维培养作为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并设置了练笔的环节,以提升学生思维和感受力,这既符合新课标教材整合应用要求,也可以实现单元目标要求。

【教学目标】1、复习掌握一定的文言重点字词,进而认识本文由记游所阐发的治学之道。

2、学习本文缘事说理的写作方法,提升写作思维及感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缘事说理的写作方法,提升写作思维及感悟生活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指导学生课前预习:1、观看刘娜老师《游褒禅山记》关于基础知识整理的微课。

附:“娜姐微课堂”链接:2、要求观看微课后疏通文意,并依据学案自主学习整理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策略】本文采用课前自主梳理,课中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思考、探究活动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通过前两课兰亭和赤壁之游,我们了解到古人喜欢在徜徉山水中感悟人生,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你们还记得杜甫在《望岳》中面对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美的景色,表达出一种怎样的豪情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好,同样是登山,那么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探险之旅中,又会体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呢?今天让我们进一步来探讨文本,获得更深刻的体悟(板书:游褒禅山记)。

二、文本赏析(一)、研读1、2段记叙内容一读,抓住重点记叙段落,理清文章记游思路。

(学生齐读课文1、2段,读时注意字音和重点字词的解读)课前我们已经通过观看微课和学案梳通了课文,整理了重要的文言知识点,为我们接下来的赏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著名僧人褒斜叶以及褒禅山的历史背景,了解唐代佛教事业的繁荣和发展;2.掌握游褒禅山记的基本内容,了解游褒禅山记中的修身养性、旅行游历等内容;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游褒禅山记的基本内容;2.善于发现游褒禅山记中的瑰丽词句,理解其意义;3.学会揣摩隐喻、推理推断、比较类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游褒禅山记的深层含义2.合理运用修辞手法四、教学方法1.听课+解析法;2.主题式讨论。

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0分钟)通过唐代佛教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让学生了解唐代著名的僧人褒斜叶以及褒禅山的历史背景以及游褒禅山记的大致内容。

2.讲解与探究(40分钟)1)游褒禅山记的基本内容,让学生快速概括出故事的大致流程。

2)复习修辞手法,与学生一起注意游褒禅山记中出现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使用的效果。

3)学生需要通过分析修辞手法来揣摩隐喻、推理推断、比较类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提高训练(30分钟)1)要求学生在10分钟内,根据一个小特定意境,写下一篇思路完整的游记,学生需要运用诸多修辞手法。

2)学生将自己的游记分享给同学,进行互评,评选出最好的一篇。

4.总结归纳(10分钟)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游褒禅山记的隐含意义以及学到的修辞手法。

六、教学评估1.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进行考评,通过其综合表现评级;2.在游褒禅山记学科测验中评分。

七、教学拓展1.让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唐代佛教的历史背景和褒禅山;2.让学生通过写作来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思1.注重总结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独特的交互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2.教师要及时反馈,帮助学生马上就能够纠正错误和加强他们所掌握的技能。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14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14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14篇)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古代游记散文,属于文言文教学单元。

我一直认为文言文教学离不开文言知识传授,但不能仅局限于文言知识的学习。

古文言文中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古人深邃思想的体现,高尚人格的展现,超人智慧的表现。

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以及其精巧的结构布局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倘若教师只局限于文言知识的教授,真的有些舍本逐末了,况且大部分课文下面的注释比较详细,学生参照课文下边的注释基本上就可以疏通大部分的文句了,而且大部分文言知识也是要靠上下文的文意来理解的。

所以在教授文言文单元时,我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按照以下四个环节安排的:第一个环节,学生参照注释自主翻译本节课规定的学习内容。

(要求学生根据注释解释文中重点字词)第二个环节,小组合作根据语境推断个别难懂的字词和句子的用法和句式特点。

第三个环节,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个环节,以一个问题出现,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深入思考,理解吸收课文的思想精华。

我自认为这样就可以把我从一字一句的讲解的文言教学困境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情况,也可以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点拨,从而使每节课都落到实处,让每位学生都能或多或少的学到知识。

但在《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几位学生的书是空白的,问他们个别字词的含义也答不上来。

我心里一下恐慌了。

我一直认为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或者做其他事情不是学生的错,是我自己的教学环节出了问题了。

所以我轻易不批评学生。

下课后,我把书上空白的几个学生叫到办公室询问他们原因。

原来是他们在自学时怕出错不敢写,教师讲解时速度有些快跟不上。

我仔细想想也的确是这样的情况。

我让学生自主学习时,字词任务没有明确,没有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来,怪不得学生。

学海无涯,教海也无涯。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目的: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学法点拨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教学准备:1、自学2、自制多媒体课一、导入: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

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

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作品今存《王某某集》等》。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表达。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三、研读第一、二段〔一〕1、指名朗读、口译。

如有疑难那么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一词多义:A.“卒〞:①死。

“卒葬之〞。

②终于。

“卒相与欢〞。

〔《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

“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

“其文漫灭。

〞②文字。

“独其为文〞。

、③华美、有彩饰。

“舍其文轩〞。

〔《公输》〕C.“道〞:①道路。

“有碑仆道〞。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1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1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1篇游褒禅山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特别深远的现实意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11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大意,提升品味游记类古文的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3.学习作者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难点:学习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作者的生平导入:同学们,说起王安石,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北宋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曾官至宰相并主持了北宋的“王安石变法”,他的一生也与变法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王安石在上书变法前游览褒禅山时的所记所想,或许在蛛丝马迹中我们能探求到伟人心里的远大抱负。

(板书题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每部分分别讲了什么?”明确:①(1~2):记叙一行人游褒禅山的经过。

②(3~4):议论自己游山的心得。

③(5):补叙、简介其他人。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看文章中游山经过这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①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汉字较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②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对这个习惯,你有什么看法?各抒己见2.作者分别游览了哪些地方?各个地方分别有什么特点?明确:作者游览了前洞和后洞;前洞:平旷,游者多;后洞:窈然、寒、深,游者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游褒禅山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游褒禅山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游褒禅山记》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掌握《游褒禅山记》中的文言文知识和游记特点,提高对文言文和游记文体的理解能力;2.过程和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互动探讨等方式,深入理解《游褒禅山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王安石在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培养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游褒禅山记》中的文言文知识和游记特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王安石在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理解“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游褒禅山记》有关的图片、视频和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2.呈现:介绍作者王安石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写作的背景和动机;3.讲解:讲解《游褒禅山记》中的文言文知识,包括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4.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中表达的人生哲理,以及“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内涵,交流学习心得;5.拓展: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游褒禅山记》和其他游记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游记文体的魅力和内涵。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合作学习、互动探讨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如PPT演示、影像资料等,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游褒禅山记》中文言文知识的掌握情况;2.作业布置:给学生布置游记文学作品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其中表达的人生哲理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内涵;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学习文言文游记文体。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游褒禅山记》【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2.学习本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即“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通过创作实践来体验。

(二)文言知识掌握“乃、道、盖、观、其”等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一些词类活用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学习作者反思人生、总结经验的做法,从而更好地掌控未来。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2.难点:学习本文“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能够在写作中运用。

三、教学方法1.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住重点;所谓“拨”就是解决疑难,排除障碍。

“点拨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三)词类活用(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用作动词,命名)(4)由山以上五六里(名词用作动词,向上走)(5)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词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色)(6)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用作名词,到的人)(7)往往有得(动词用作名词,心得,收获)(8)常在于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容词用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10)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错)(四)古今异义(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表示数目。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平凡。

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读书人,泛指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完整版)《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完整版)《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游褒禅山记》2. 学科:语文3. 教材版本:人教版4. 课时:1课时5.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游褒禅山记》全文,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了解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文章所传达的热爱自然、珍惜时光、奋发向前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游褒禅山记》全文。

(2)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

(3)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生僻字词的认读与理解。

(2)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的深入领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王安石及其写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褒禅山吗?它在我国的哪个地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尽量理解文意。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重点字词,并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2)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

(2)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

(3)引导学生领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5. 巩固练习:(1)让学生课后作业中进行课文背诵。

(2)布置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

四、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游褒禅山记》全文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及其含义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文章的结构特点、写作手法及表达技巧的理解分析能力。

4. 学生对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的领会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褒禅山的自然风光,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文中描绘的景象,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2
(2)作者由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能有所得的事实,引起了深入思考。依他看来“求思”应具备哪些条件?其中哪些条件起决定作用?
(3)合作探究:请在第二段的记叙中找出与第三段的议论前后照应的句子。得出“要有志”的结论。
9.王安石游有所得,请谈谈你的学有所得。
10.作业置:把自己的心得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在周记中。
10.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有所 ——
↓前洞 \↓/志\ 尽
游 悔→叹 — 力 — 志
¦后洞/(得)\物/ 无
↑↑悔
记(事)————议(理)
教学反思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文作者的思想是深沉的,胸怀是阔大的,所以能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点,学生很难品味出来。因此,要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上述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回顾旧知
4.一读:教师(配乐)范读第2、3自然段,学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诵读、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课文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教学重点
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5.二读:学生有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6.提出问题
(1)作者在第2段记游的过程中都去了哪些地方?
(2)前后洞有哪些区别?运用哪种表现手法?在文章的结构上作用有什么作用?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游褒禅山记》(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游褒禅山记》是苏轼在宋代的一篇游记,因其语言流畅、文艺性强而广为流传,至今仍被奉为佳作。

在高中必修课程中也有涉及此篇文章的教学内容。

本文根据《游褒禅山记》设计出一份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以期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和欣赏该作品。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① 了解《游褒禅山记》的背景、写作动机以及作者等相关信息;② 理解文章中描述的褒禅山的风景及人物特征;③ 回归文本,把握文章的意义、主旨及传递的情感;④ 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思维,开展创作性阅读,如进行文本漫游、自我体验等。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① 运用文学鉴赏的基本知识与方法,理性评价文学作品;②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素质和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① 意识到课文对于传统文化与人文情怀的重要性;② 表达个人情感感受,谈及自己通过阅读该文本带来的生活启示和思考。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褒禅山的地理位置和特征,带领学生走进褒禅山文化,激发学生对褒禅山的兴趣。

(2)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推敲:你是否到过褒禅山?对褒禅山有什么认识?在你的印象中,褒禅山的景点、植被、还有哪些特别之处?(3)出示《游褒禅山记》的课文,并解读文章的标题含义,如何理解“游”、“褒禅山”、“记”等。

2. 阅读理解(1)课前,学生自行阅读一遍《游褒禅山记》,并作简要笔记。

(2)阅读课文时,可以采取“前读故事”、“精读议原”、“高标定瞄”等阅读策略,重点理解文本中出现的抒情、议论与描写的特点。

(3)阅读结束后,学生可通过口头讲述、小组讨论等方式交流对该文本的理解、感受和启示。

3. 鉴赏分析(1)结合学生的探究和讨论,教师可安排主题式演讲、表演、小品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从课文中捕捉到作者的情感、态度,并分析了解课文的艺术价值。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9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9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9篇《游褒禅山记》的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学法点拨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教学准备:1、自学2、勾画《高考神梯》3、自制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2、听录音,正音、明读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两篇是游记。

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

(《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请同学们注意本文与所学过的游记有什么不同?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

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

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

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

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

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点拨本文学习步骤1、阅读课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4、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背诵。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庐冢谬其传无物以相深父瑰丽窈然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2、明读:所谓华山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3.10《游褒禅山记》说课稿(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3.10《游褒禅山记》说课稿(精品教学设计)

10、《游褒禅山记》说课稿(2则)教材简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

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

“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自创新格而弥足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开掘性。

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

《六国论》和《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

《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

《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

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

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法运用:指导思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1)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1)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授课教师新安中学何承杰【教学目标】1、设疑讨论,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理解文言字词。

2、反复诵读: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3、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治学态度和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名”、“舍”、“谬”、“穷”“明”“极”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掌握“在于”“至于”“于是”“学者”等古今异义词的意义。

2、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策略】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应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所学过的课文、参看本课注释、运用文言语法知识推断等方法逐步扫除。

为了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课堂习题。

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由于文化、心理的距离,学习起来相对比较枯燥,可采取设疑探讨的方式,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是一篇游记,可与学生以前所学课文进行联系比较。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风光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你想旅游吗?为什么呢?(请学生回答并相机引导。

)旅游并非为了“到此一游”,告诉别人“我来过”,而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启迪人生。

设计意图:借此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为以下文本思想内容的教学做铺垫。

2、初中我们学过不少游记古文,有哪些呢?(请学生回答并引出《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篇游记。

)3、《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篇游记的主旨句分别是什么?岳阳楼景区和醉翁亭景区分别美在哪里?(请学生齐声背诵并用多媒体展示《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中的相关语句及岳阳楼和醉翁亭的图片。

)《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10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教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10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教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十课《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字音,能根据课下注释读懂文章。

2、了解王安石及其变法思想。

3、概括文章内容并探究主旨,提高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掌握字音,能根据课下注释读懂文章。

教学难点:概括文章内容并探究主旨,提高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了解王安石逸事及变法思想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他“少好读书”。

1042年登进士第。

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

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

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

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2、文章写作背景《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二、回顾预习熟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通读文章,标出字音,将重点词语意思在原文中标出。

2.标出下列字音:褒禅()()庐冢()谬()窈()咎()无物以相()之何可胜()道王回深父()三、精讲点拨1、本文与一般游记有何区别?明确: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与一般游记不同,独具特色。

本文虽以游记命题,但所写重点却不在于记游,而在于写作者在游览中的心得和体会。

2、概括文章内容并探究主旨。

第1段,从篇首至“盖音谬也”,记述褒禅山命名的由来;第2段,从“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至“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记叙游览褒禅山后洞的情形;第3段,从“于是余有叹焉”至“此余之所得也”,写未能深入华山后洞所产生的感想和体会;第4段,从“余于仆碑”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写由于仆碑而引起的联想;第5段,从“四人者”至篇末,记同游者姓名和写作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3、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重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其、之、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列表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和课文简介,串讲第1、2两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

2、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课题)。

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1.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2.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3.“唐宋八大家”之一4.作品:《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5.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

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6.(多媒体展示褒禅山及华阳洞的实景图片)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

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三、讲解文章的主旨1、学生齐读全文。

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无物以相之(xiàng)长乐王回深父(fǔ)何可胜道也哉(shēng)2、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

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讨论后应明确,“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3、师生讨论。

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明确: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问: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明确: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问:“尽吾志”是什么意思?明确: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关键。

问:“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明确: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问:“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明确: 至洞之深处。

问: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明确: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

问: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明确: “无限风光在险峰”。

问: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明确: “随之”。

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提示”已经说过,这里稍作补充如下: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6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

)四、课堂小结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明确:从“慧空禅院”开始,到出后洞时结束。

(可见第1、2段是记游部分。

)问:作者发了哪些议论?明确:“尽吾志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问: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明确:游后洞而未能“极夫游之乐”。

问:后一点呢?明确:“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可见第3、4段是议论部分,分别照应第1、2段。

)五、诵读第1段1、教师先范读一遍,然后领诵一遍。

〔说明:教师范读不要求连贯,可以随时穿插一些小问题)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哪一个是本名?(华山。

)哪一个是别名?(褒禅山。

)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此前不叫褒禅山;“有碑仆道……曰‘花山’”──可见“花山”是古名,“花”后来讹音为“华”。

)⑵“唐浮图慧褒……名之曰‘褒禅’”──这句说别名来由。

下句“今所谓……庐冢也”作补充,证明此说正确。

⑶“距其院东五里……名之也”──“华山洞”,这里是指前洞还是指后洞?(后洞,下文可证。

)这句介绍华山洞名由来。

2、学生练习朗读。

六、课堂练习一词多义:⑴“卒”:①死,“卒葬之”。

②终于。

③士兵,“疲敝之卒”。

⑵“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

”。

②文字,“独其为文”。

⑶“道”:①道路,“有碑仆道”。

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

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

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词性活用:⑴“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

“始舍于其址”。

⑵“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之曰褒禅”。

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莫能名者”。

⑶“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答疑:⑴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答:古文无“花”字,小篆中作像花之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分开。

⑵“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在现代语中应是两句话:因为它在华山南边,(所以)这样称呼它。

“名之”是下半句,表示结果。

4、学生齐背与个别检查。

七、板书设计第一部分(第1、2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第1段:介绍褒禅山概况第2段:记游华山洞经过八、课后作业1、背诵第3段。

2、完成练习第二题,将“其”的用法整理成表格。

3、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

第二、三课时〖教学要点〗1、指导整理“其”字的几种用法。

2、讲读课文第2、3、4、5段。

〖教学步骤〗一、检查作业“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

2、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

3、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

4、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

5、助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如“其孰能讥之乎”。

二、讲读第2段1、引导学生讨论问题:⑴概括这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提示: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

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⑵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

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⑶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全班朗读课文两遍。

三、讲读课文第3段1、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重点掌握如下词、句:一词多义:⑴“观”:①观察、看。

“古人之观于天地……”②景象。

“非常之观”。

③建筑物的一种,读guàn,“大王见臣列观”。

(《廉颇简相如列传》)⑵“得”:①能够。

“不得极夫游之乐”。

②心得、收获。

“往往有得”。

⑶“夷”:①平坦。

“夷以近”。

②铲平、削平。

“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

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

“南抚夷越”。

(《隆中对》)⑷“相”:①帮助、辅佐,读xiàng。

“无物以相之”。

②宰相、丞相,读xiàng。

“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古今异义:“非常”:“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

“非常之观”。

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

虚词:“以”:作介词用:①因、由于。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用来、拿。

“无物以相之”。

作连词用,相当于“而”:①表并列。

“险以远”。

②表承接。

“由山以上”。

句子:⑴“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

⑴“然力足以至(而不至)焉,于人为可讥……”。

中间省略了“而不至”之类的话,翻译时要补出,否则意思不连贯。

2、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⑴本段着重写什么?提示: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⑵这一段可分几层意思?你对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道理如何评价?提示:五层意思: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

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

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这对于我们治学、处事、创业都有很大启发。

四、讲读第4段1、指名朗读、口译,重点掌握如下词、句:一词多义:⑴“悲”:①感叹、叹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