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19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一、课前交流:
1、师:同学们,咱们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这条文化长河中,有四大名著始终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你们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吗?
2、你们都读过哪部名著呢?书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内容改写的一篇历史智谋故事。

板书课题:19、草船借箭
二、检查交流
1、出示课件检查词语:
2、再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此处引导学生一定要弄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为下面环节的理解做好充分地铺垫。


3、课文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检查交流并用一个词语总结诸葛亮的特点。

师小结:我们常说了解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这节课我们就来关注人物对话,听其言,来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品读体验随文得法
(一)、关注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

用直线画出周瑜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诸葛亮说的话,读并看看
这段对话有什么特点?
生读书,画句子。

并讨论交流
(1),读诸葛亮的话发现对话特点
挑选认为有必要的,品一品周瑜的这几句话。

1、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

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2、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
3、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4、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交流自己的想法,
第1句话预设:
周瑜为什么说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退却?
我明白了:周瑜这是以公事为理由,让诸葛亮接受造箭的任务,以此陷害他。

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句话。

过渡话:就是这样品读,你选择哪一句?读一读,说一说。

第2句预设
周瑜为什么要问十天造得好吗?
我明白了:周瑜这是故意刁难诸葛亮。

带着体会读读周瑜的这句话
第4句
周瑜为什么要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带着体会读周瑜话
第4句,
(联系下文,想想周瑜为什么这样说?
周瑜的真正目的。

我们都听出来了,那诸葛亮呢?(也听出来了)虽然听出来了,可是他却是如何说的呢?
他为什么说“只要三天”?
师:诸葛亮为什么能算准三天后有大雾?对此在原著中诸葛亮这样说--------(出示课件)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

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

师:读了这段话,你能解决刚才的疑问了吗?诸葛亮为什么能算准三天后有大雾?
师:这就是诸葛亮的-------(争取让生接上)神机妙算啊!
小结:这样精彩的对话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带着体会,通过读表达出周瑜的言外之意。

(二)、继续关注人物之间的对话,浏览课文,找出诸葛亮和鲁肃的几次对话,读一读,问一问,想一想,你又读出了什么?
(生自由读书后交流汇报)
读出了诸葛亮了解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借船,读出了诸葛亮算准了曹操多疑,不敢出兵,利用这点借到了十万支箭。

都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可诸葛亮却偏偏知道,对此你想说什么?
所以周瑜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品味诸葛亮的“笑”字,揣摩揣摩,诸葛亮他在笑谁?笑什么?
1、预设
(生说到是在笑曹操)师:是的,他太了解曹操了,这是一种嘲笑。

你能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吗?
2、还可能在笑谁?
(生说到是在笑周瑜)师:有道理,这是一种得意的笑。

那你也来读一读吧。

3、(生说到是在笑自己的计谋)师:不错,这是一种自信的笑。

那你就自信地读读吧。

4、(生说到是在笑鲁肃)师:这是一种宽厚友善的笑。

那你就带着这种笑读读这句话吧。

这轻轻一笑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生说:神机妙算)
总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一课一得在人物塑造方面常采用的一种手法-----烘托。

四、类比阅读,领悟异同
1、师: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不仅仅表现在对敌用兵作战上,,他还凭借出色的的口才为刘备赢得了一个重要的盟友--孙权,请同学们打开主题丛书5,翻到20页,快速默读《诸葛亮舌战群儒》,了解一下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论辩的,从他们的
的对话中上你又学到了什么?
2、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机知天气
妙识人心

19、草船借箭学情分析
一、学生现状分析
本班学生通过近五年的学习,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比较感兴趣,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平时能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开展一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但班级中也有个别学生由于低年级时的基础不扎实,以致于现在的成绩很不理想。

本学期将教给学生合理的学习与复习方法,奠定好良好的语文基础,使他们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教学任务、目的和要求
1、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良好的语言积累习惯;
4、通过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多方面的语文能力,拓宽知识面,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会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

三、教材重点难点
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精读课文的学习中积累语文学习的方法。

对教材中的习作训练,开展一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提供写作的素材。

注重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力争使课内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主要教学措施
1、加强训练,方法多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2、持之以恒,不断地加强积累。

3、注重实践,培养能力。

4、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理解能力。

5、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课文内容,并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五、教改设想
在教学生习作时,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说真话、实话、心理话、表达真情实感。

19、草船借箭效果分析
《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
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

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由此《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引申创作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推动着智慧的启迪与发展。

本节课教师注重人物之间的对话,通过体会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鲁肃与诸葛亮的对话,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学习效果较好。

19、草船借箭教材分析
学习目标
一、凭借教材内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概括能力,并在这种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想会说。

二、这个教学环节的第一阶段,是引导学生由具体的历史事件归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第二阶段是借助假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普遍原理分析具体事例(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推理)。

这两个思维训练过程,正好是一次完整的认识活动的循环——“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

人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

”(毛泽东《矛盾论》)这样的教学,教给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

三、在第一阶段中学生归纳出的“要想把事情办成,自己的想法
就一定要符合实际情况”的这条道理,实际上就是毛泽东同志讲的“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

”(《实践论》)这样的教学设计,发掘了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这种启蒙教育完全没有出现硬性的、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课文所提供的具体凭借上的思考和体会。

没有外加,没有注入,没有“拔高”;不是贴标签,也不是喊口号。

四、这样的课堂终结,没有把讨论的内容和学生的思维囿于一篇教材之内,做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深入教材又跳出教材,扩大了课堂教学效果。

这样来终结一篇课文的教学,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对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在“借箭”这一事件中所表现的足智多谋,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了整体认识。

这个整体认识,与讲课开始时对课文内容、结构的整体认识,其份量和高度都是不相同的。

课文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
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1)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

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我自有妙用。

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

……鲁肃答应了。

……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析这里讲的是诸葛亮请鲁肃帮他的忙,并要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

“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我自有妙用。

”造箭不用竹子、翎毛、胶漆等物,借船只、军士、草把子干什么呢?“自有妙用”表明诸葛亮成竹在胸。

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并要求他保密。

鲁肃果然没有把这事告诉周瑜。

说明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可以信赖。

诸葛亮不让周瑜知道借船的事,说明他了解周瑜,如果让周瑜知道,他必定设法阻挠,计划就可能落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了解人。

(2)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一万多名弓努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这里讲的是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突出表现了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了解曹操。

抓住了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考虑周全,安排巧妙,利用有雾的天气,“借箭”成功。

“大雾漫天”,到
处都是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即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军士“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箭好像下雨一样”,“又下令把船掉过来”,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方方面面考虑周密,安排巧妙。

曹操让“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射箭”,说明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

2.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关键。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不但整件事情有个前因后果,事件中的一些具体情节都有自己的前因后果。

例如,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部分就有个前因后果。

因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所以要他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立下军令状,答应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

因为诸葛亮关照鲁肃,借船一事不能让周瑜知道,所以鲁肃向周瑜报告时,不提诸葛亮借船的事,结果草船借箭的计划得以实施。

因为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所以才选择了“大雾漫天”去“借箭”。

因为诸葛亮了解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江上雾很大,看不清虚实,所以曹操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结果二十条船两边草把子上插满了十万多支箭。

3.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是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从借箭前的准备船只、军士、草把子,到借箭时的“大雾漫天”、曹操不敢“轻易出动”,到掉转船头,两面受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

”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了解人,考虑周全巧妙安排。

与课文开头说诸葛亮“挺有才干”照应。

课文最后从周瑜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的慨叹,也反衬出诸葛亮的过人才干和神机妙算。

19、草船借箭评测练习
一、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境空
1.《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作者是()。

2.草船借箭故事的起因是:();经过是:(
);结果是:

)。

3.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4."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课文中和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是:()。

把这句话改成第三人称转述()。

19、草船借箭课后反思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整个故事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本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同时巧妙地运用农远资源,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充分培养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

这节课在课型设计上我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让学生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
直入研读专题,牢牢抓住“神机妙算”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思为本,重朗读、重感悟、重积累的教学思想,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

并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议、探究、感悟”中不知不觉理解课文,感悟活的人物形象,并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说。

课堂上我和孩子们都走进了文中,很投入,感觉还不错,但总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恳请各位专家提出宝贵的意见。

谢谢大家。

19、草船借箭课标分析
一、学习目标的设置:
依据一:《课程标准》
1、总体和学段目标中的描述: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内容目标中的描述:
(1)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依据二:《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依据三:教材和学情
1、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
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2、学情分析: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

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