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熟悉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为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奠定基础。
•【重点难点】
•重点: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
•难点:学前儿童心理研究方法的运用。
重要内容
第一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教育性原则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
•一、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
•二、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
•三、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
•四、双生子研究、跨文化研究
第三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
第一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
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教育性原则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
•一、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
•所谓纵向研究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某个或某些儿童进行追踪研究,以查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的进程和水平的
•纵向研究的时间可长可短。
长者可达几十年,短则可以是几个月。
•短时的纵向研究一般只合用于年龄较小的婴儿
纵向研究要注意时间的安排问题。
假如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生活在一起,可随时进行研究。
否则,研究可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进行。
•时间的间隔应当固定,间隔的长短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
年龄越小,心理的发展变化越大,间隔的时间应越短。
•所谓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研究某一年龄阶段或几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待点。
•横断研究应特别注意研究对象的典型性。
应慎重拟定研究对象的年龄及年龄组的划分。
要使研究对象达成足
够的数量。
并且照顾到研究对象的生活和教育背景。
•一般来说,儿童年龄越小,年龄组内的儿童年龄差距应越小,这样有助于发现心理发展的质变和关键年龄。
•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各有优缺陷。
•鉴于两种研究类型各有千秋,在许多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兼而用之,以取长补短。
•二、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
•整体研究又称系统研究,即把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研究对象系统,当成一个整体结构来进行研究。
•分析研究又称专题研究,是对儿童心理发展中某一个别的、局部的问题进行比较进一步的研究。
•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都可以是整体研究或分析研究。
纵向研究可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全貌,也可以研究某一个方面心理的发展。
横断研究也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专题的。
•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
三、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课题,较多集中于研究不同年龄儿童心理活动的区别,我们把这种类型的研究称为差异研究。
•通过这一类的研究,可以探讨不同年龄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各种心理现象发生的时间及发展的关键年龄等。
•相关研究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现象之间的关系,或心理现象与其它因素之间的关系。
•这一类研究有助于查明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结构,以及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相关研究只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不能说明关系的性质。
•因果研究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通过研究验证假设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以查明心理发展内部诸因素间的互相作用,以及外部因素对内部因素的影响,或内部因素对外部因素的反作用。
•四、双生子研究、跨文化研究
•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这种方法重要是了解双生子(遗传因素相同的儿童)在不同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异同。
•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这种方法重要是查明不同社会结构、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
具体方法
•一、观测法
•(一)观测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
•运用观测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测学前儿童在平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涉及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测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性。
观测法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
•(二)观测对象和范围的拟定
•根据不同的观测目的,观测的对象和范围有所不同,可以有以下各种抽样方式:
•1.开放式抽样
•2.封闭式抽样
• 3. 时间抽样
运用观测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的问题
1.制订观测计划时必须充足考虑观测者对被观测儿童的影响。
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
根据观测目的和任务之不同,可以采用局外观测或参与性观测。
2.观测记录规定具体、准确、客观,不仅要记录行为自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
3.由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不稳定性,其行为往往表现出偶尔性。
因此对学前儿童的观测一般应反复多次进行。
•二、实验法
•对学前儿童进行实验,就是通过控制和改变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发现由此引起的心理现象的恒定变
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即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一)实验室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内,运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最重要的优点是可以严格控制条件,可以反复进行,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器设备探测一些不易观测到的情况,取得有价值的科学资料。
•用实验室实验法研究幼儿心理的局限性之处,在于幼儿在实验室环境内往往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
由此导致所得实验结果有一定局限性。
特别是研究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
•运用该实验法研究幼儿心理时,应注意:
•1.幼儿心理实验室内的布置,应尽量接近幼儿的平常生活环境。
•2.对幼儿的实验室实验可通过游戏等幼儿熟悉的活动进行。
•3.实验开始前要有较多的准备时间,使幼儿被试熟悉环境和熟悉主试。
•4.对幼儿的实验指导语,要用简明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
•5.实验进行过程应考虑到幼儿的生理状态和情绪背景。
•6.实验记录应考虑到幼儿表达能力的特点。
•(二)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的特点在于,实验的整体情境是自然的,但某种或某些条件是有目的有计划加以控制的。
•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使儿童在实验过程中心理状态比较自然,而研究者又可以控制儿童心理产生的条件。
•自然实验法的缺陷是:由于强调在自然的活动条件下进行实验,难免出现各种不易控制的因素。
•(三)教育心理实验法
•教育心理实验法是自然实验法的一种重要形式。
这是把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和教育过程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
其重点在于比较不同的教育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揭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潜能,从而为教育改革服务。
•用实验法,特别是教育心理实验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常用实验组和控制组(或称对照组)相对比。
通过两组比较,测查这种特殊措施(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对比只能在一定限度上反映假设的自变量的作用。
由于事实上在实验过程中影响儿童心理的因素是复杂的,并不像理论上设想的那样,只有一个自变量在起作用。
•此外,人际关系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测验法
•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
测验重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
•测验的愿望是以同样的刺激看反映的不同。
•运用测验量表就是为了拟定测验时所提供刺激的严格的一致性。
•编制测验量表需要通过“标准化”过程,制定固定的测验题目、测验限度、用品和计分方法,从大量数据中取得年龄常模。
对儿童进行测验时,以被测儿童得分和常模相比,得出表达其发展水平的分数。
•对学前儿童的测验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学前儿童的测验都是用个别测验,不宜用团队测验。
•2.测验人员必须通过专门训练。
•3.切不可仅以任何一次测验的结果作为判断某个儿童发展水平的依据。
•测验法的优点是比较简便,在较短时间内可以粗略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
•测验法也有严重缺陷。
•测验法应与其它方法配合使用。
•四、间接观测法
•所谓间接观测法,是指研究者并不是直接观测研究对象的心理表现和行为,而是通过其他途径来了解。
其中涉及调查访问法,问卷法等等。
•(一)调查访问法
•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
•调查法可以采用当面访问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书面调查的方式。
•当面调查可以是个别访问,也可以是开调查会。
•调查访问必须有充足准备,拟定调查提纲。
调查访问人员还应善于向被访问者提出问题。
•当面调查访问与调查访问法均有缺陷。
•(二)问卷法
•问卷法可以说是把调查问题标准化。
运用问卷法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所问对象重要是与学前儿童有关的成人,即请被调查者按拟定的问卷表作书面回答。
•问卷法也可以直接用于年龄较大的幼儿。
幼儿不识字,对幼儿的问卷采用口头问答方式。
•问卷的内容更多是属于个性方面的,用同样的问题规定被问人回答,报告其在某种情况下的感受或见解,也
可以说是一种公式化的谈话。
•问卷法的优点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所得资料便于记录,较易作出结论。
•但是编制问卷表并非容易的事情,题目的信度、效度要通过考验。
•五、谈话法和作品分桥法
•谈话法也是研究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
通过和幼儿交谈,可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
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
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备,非常明确的目的,以及纯熟的谈话技巧。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度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
•由于幼儿在发明活动过程中往往用语言和表情去辅助或补充作品所不能表达的思想,所以脱离幼儿的发明过程来分析儿童作品,难以充足了解其心理活动。
对幼儿作品的分析最佳是结合观测和实验进行。
•举例
•“绘人测验”
•综上所述,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运用各种方法时都必须以对的的思想为指导。
根据研究目的和课题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
由于各种方法都有优缺陷,研究时也可以综合运用,一项研究用两
种或更多的方法,使所得结果互相补充和印证。
思考题
•1、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2、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有哪些具体方法?
第三章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特性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婴儿生理、动作、心理发展的特点,理解教育从0岁开始的意义;熟悉先学前儿童生理、
动作、心理发展的特点,初步掌握先学前儿童教育的方法;掌握学前儿童生理、活动、心理发展的特点,初步了解各年龄段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差异。
●【重点难点】
●重点:婴儿动作的发展,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难点:新生儿心理的发生,先学前儿童动作的发展,游戏。
重要内容
第一节人生的第一年(婴儿期)
●一、初生到满月二、满月到半岁
●三、半岁到周岁
第二节1-3岁(先学前期)
●一、学会直立行走二、使用工具
●三、语言和表象思维的发展
●四、出现独立性
第三节3-6岁(幼儿期)
一、3-4岁二、4-5岁三、5-6岁
第一节人生的第一年(婴儿期)
一、初生到满月
从初生到满月,称为新生儿期。
●(一)适应新生活
●胎内、胎外环境有什么区别?
●新生儿适应变化了的环境,重要依靠低档中枢实现的本能活动,即无条件反射。
●(二)依靠无条件反射
●吸吮反射、觅食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击剑反射、迈步反射、
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蜷缩反射。
●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在婴儿长大到几个月时会相继消失。
●儿童最初的本能活动是儿童最初学习的基础。
●(三)条件反射出现和心理发生
●1.条件反射对儿童最初生活的意义
●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
●2.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
●3.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与特点
●儿童最早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或者说第一个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决定于开始训练儿童建立条件反射的时
间。
●4.心理的发生
●儿童出生后第1个月,心理已经发生。
●(四)结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
●1.结识世界的开始
●2.人际交往的开端
二、满月到半岁
●从满月到半岁,称为婴儿初期。
(一)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
(二)定向反射的作用增长
(三)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手眼协调动作,是指眼和手的动作可以配合,手的运动可以和眼球运动——视线一致,按照视线去抓住所看
见的东西。
●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大体经历以下阶段:
●1.动作混乱阶段
●2.无意抚摸阶段
●3.无意抓握阶段
●4.手眼不协调的抓握
●5.手眼协调的抓握
(四)开始认生
●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
●认生是儿童结识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的发展;情绪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三、半岁到周岁
●从半岁到周岁称婴儿晚期
(一)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儿童动作的发展和心理发展有密切关系
●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准确、专门化的动作。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沿部分的动作。
●(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5)从无意动作到故意动作。
2.坐、爬、站、走的发展
●坐、爬、站、走这些动作都是在6-12个月期间学习的。
●(二)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1.五指分工动作的发展
●2.双手配合
●3.摆弄物体
●4.反复连锁动作
●(三)语言开始萌芽
●(四)依恋关系日益发展
第二节1-3岁(先学前期)1-3岁称为先学前期
一、学会直立行走
●满周岁时,孩子开始迈步,但还走不稳。
●儿童逐渐学会:
●走、爬楼梯、原地跳、跑、攀登等动作
二、使用工具
1-3岁儿童学习使用工具大体通过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完全不按用品的特点支配动作。
第二阶段:不再连续变换新方式,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
第三阶段:积极去反复有效动作。
第四阶段:可以按照用品的特点来使用它,并且可以根据使用时的客观条件改变动作方式。
1.5岁以后,儿童逐渐学会拿小勺吃饭。
●2岁以后,穿脱衣服、系扣子、洗手、用筷子吃饭。
三、语言和表象思维的发展
●人类特有的语言、表象、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 岁左右形成的。
四、出现独立性
●独立性的出现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
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
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
●好动、爱做事——怎么办?
●闹独立——怎么办?
第三节3-6岁(幼儿期)
●从3岁到6岁,是进入小学之前的时期,故称为学前期或幼儿期。
一、3-4岁
●3-4岁是学前初期,也是幼儿园小班的年龄。
其重要特点是:
● 1.生活范围扩大
● 2.结识依靠行动
● 3.情绪作用大
● 4.爱模仿
●二、4-5岁
●4-5岁是学前中期,也是幼儿园中班的年龄。
其重要特点是:
● 1.活泼好动
● 2.思维具体形象
● 3.开始接受任务
●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三)5-6岁
●5-6岁是学前晚期,也是幼儿园大班的年龄。
其重要特点是:
● 1.好问、好学
● 2.抽象能力明显萌发
●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 4.个性初具雏形
思考题
●1、婴儿动作发展有什么规律?
●2、先学前儿童学习使用工具有哪几个基本阶段?
●3、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重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幼儿有哪些重要的心理特点?
第四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结识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掌握学前儿童感觉、知觉的发展特点,了解幼儿观测的发展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难点:幼儿观测的发展特点。
重要内容
第一节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和重要阶段
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第四节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第五节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第六节学前儿童对物体的知觉
第七节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
第八节幼儿观测的发展
第一节感知觉在学前儿童
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结识过程
二、两岁前依靠感知结识世界
三、感知觉在幼儿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和重要阶段 一、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
(一)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二)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三)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四)感知过程的积极性不断加强
(五)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二、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重要阶段
(一)原始的感知阶段
(二)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三)掌握感知标准和观测方法阶段
第三节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一、视觉敏度的发展
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现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
即一般所谓视力。
整个学前期,儿童的视力不断增长。
儿童的视力障碍有:远视、近视、弱视等。
初期矫正有效果。
保护视力,防止近视从幼儿期开始。
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一)颜色视觉的出现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据研究,最初的颜色视觉在出生后头几个月即已出现。
(二)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
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继续发展。
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更重要在于颜色视觉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
颜色视觉的障碍有:色盲、色弱
第四节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儿童听觉的发生
(一)胎儿的听觉反映
(二)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三)听觉发生的指标
大动作反映、机体内部变化、“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二、儿童听觉和视觉的协调活动
三、幼儿听觉的发展
在掌握语言、接触音乐环境的过程中,学前儿童的听觉不断发展。
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很大。
第五节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学前儿童结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一、儿童触觉的发生
儿童从出生时起就有触觉反映,天生的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抓握反射等等,都可以说是触觉的表现。
二、口腔的触觉
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初是通过口腔的活动进行的手的触觉探索。
通过口腔的触觉探索可以进行学习。
整个人生第一年,婴儿的口腔触觉都是一种探索手段。
三、手的触觉探索
(一)手的本能性触觉反映
(二)视触的协调
四、听觉和触觉的协调
婴儿期也已经出现听觉和触觉的协调。
五、学前儿童痛觉的发展
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极低,痛觉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六、学前儿童动觉的发展
动觉的发展使婴幼儿的动作越来越准确。
第六节学前儿童对物体的知觉
一、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鲍厄对50—60天的婴儿进行训练,结果说明婴儿已形成了形状知觉的恒常性。
范兹的实验,说明婴儿已能区别两种水同形状。
文格尔等的研究说明,4个月以内的婴儿具有形状知觉的恒常性。
实验表白,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的辨别有限度上的差异。
二、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苏联的研究认为,6个月前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
鲍厄(1966)研究说明在有一定背景的条件下,婴儿已有物体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杨期正等的实验(1979)说明,幼儿用词概括形状的能力,比知觉的概括发展晚。
三、幼儿对物体属性感知标准的掌握
3岁以后,儿童对物体属性的知觉发展到了系统化阶段。
幼儿在前几年所积累的感知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学会按社会通用的感知标准去反映物体的属性。
第七节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
知觉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重要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位置以及机体自身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
涉及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一)方位知觉的发展
儿童很小就有方向定位的能力。
幼儿更多依靠视觉、动觉及静觉的联合活动进行方向定位。
皮亚杰等人的许多研究材料都说明,儿童先学会辨别上下方位,然后可以辨别前后,最后才会辨别左右。
(二)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的发展
距离知觉也是对物体空间位置的知觉。
它是一种以视觉为主的复合知觉。
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
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常用工具是吉布森等创设的“视觉悬崖”。
实验说明幼小的婴儿已有深度知觉。
二、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婴儿重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发射。
幼儿的时间知觉重要与识记的事件相联系。
第八节幼儿观测的发展
观测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测的发展意味着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进入一个较完善的阶段。
一、观测的目的性
幼儿期,观测的目的性逐渐加强。
二、观测的连续性
幼儿初期,观测连续的时间很短。
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学会连续地观测某一事物。
三、观测的概括性
观测的概括性意味着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
它在幼儿初期还没有很好地发展。
四、观测方法
观测方法的形成,是幼儿期知觉发展的又一重要表现。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感知觉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2、婴幼儿触觉发展有哪些特点?
3、幼儿方位知觉、形状知觉、时间知觉发展有
哪些特点?
4、幼儿观测的发展有哪些表现?
第五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结识注旨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掌握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以及学前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