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思考——以本校英语校本课程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1.总体目标
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全面的发展。

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际需求,不断追求校本课程的个性化建设,适应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适应师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2.具体目标
本课题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加民族自豪感”为课程目标,立足于小学英语课堂,结合小学生年龄结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以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为突破口,探讨如何进行传统文化的有效介译以及总结一些有效的经验,努力让孩子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其能够用英语进行相关表达,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1)体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传译
校本教材的实施学生是直接受益者。

通过校本教材的研究与实施,学生能够掌握简单的中华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简单节日风俗的英语表达,让学生有能力用英语介绍中华传统节日文化。

在课堂上,学生体验到了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乐趣,把这份学习热情扩展到课外。

通过高科技网络等信息渠道查找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资料,开展分享交流会等活动,自觉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2)扩展小学英语教学思路
对教师而言,通过校本教材的实施与研究,一方面,总结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有效教学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与手段,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得到更多同行,家长,领导的认可。

另一方面,自身素养得到全方面的提升,不仅深入了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熟知各大重要传统佳节的时间,传说故事,民俗活动,典型传统美食以及经典节日诗词等,而且通过中英文翻译,比较,推敲,英文应用能力也有一定的进步。

二、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在本套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我校遵循了以下几点原则:
1.以生为本原则
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导向,尊重学生成长规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拓宽学习渠道,发展学生多元智能。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英语水平,教师在编写教材《我们的节日》校本教材的过程中,必须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起来,要了解学生想学些什么,要知道些什么,这样的教材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2.注重校本综合实践原则
英语校本课程在开发时,必须要遵守其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

在教材编写方面,逐步淡化英语学科的独特性,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知英语是一门语言,一门工具,强调学生在亲历实践中,掌握新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综合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为了学生打开一个开放的更为广阔的学习途径。

3.联系实际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及条件。

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及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利用周边一切可用的课程资源,合理使用校本教材《我们的节日》,通过学习与实践,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增进社会与文化参与,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陶冶学生爱家、爱乡、爱国的文化情操,尊重并学习不同地域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自信心和实践能力。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选取和研究重点
英语校本教材的内容是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这七大中国传统节日的英文介绍翻译。

包括翻译节日的名称、日期、传说故事、典型节日美食、民俗活动等。

根据中华传统节日的相关素材编写成校本教材,并利用校本教材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加深对这种文化差异的理解,增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树立对异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四、开发校本英语课程的思考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除英语教材之外,学校和教师还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

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

因此,为了寻找新的课程资源,增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开发校本英语课程已经势在必行。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和拓展,它同样要求教师关注过程和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活动的设计。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仅靠我校的几名教师是难以完善的。

在体验开发过程的酸甜苦辣后,笔者认为,真正有效的开发校本课程,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参与度
一套教材的开发需要的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时间的花费。

为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仅依靠部分教师的作用难以体现“校”的真实底蕴。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的态度及其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水平和质量。

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教师应该群策群力,跨学科合作,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贡献自己的力量。

2.学校提供良好保障性
所谓的保障性是指在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过程中,学校必须提供相应的开发条件和实施基础。

校本课程顾名思义是以学校为本位,重在强调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在学校为基础单位的保障下,以教师团队为开发主要力量,形成教师资源的互补,聚集更多的才智,实现课程开发的最优化。

3.社会体系的支持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社区及相关地方的专业人员的参与和指导。

我们在编写校本教材时,涉及到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必须邀请本地大学中文系教授等相关专业的团队的指导,因为这些部门比起学校来更为专业,更有发言权。

校本课程的开发,其根本宗旨是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特性,最大限度满足各有差异学生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种抛砖引玉,以期有更多的热爱英语的中国人,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有机会继续整编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下转175页)
小学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思考
——以本校英语校本课程为例
梁小敏
(肇庆市实验小学 广东 肇庆 526000)
【摘要】在《英语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下,肇庆市实验小学以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文化为目标,我们立足于小学英语课堂,结合小学生年龄结构、身心特征和兴趣爱好,以中华传统节日为突破口,我校进行《我们的节日》英语校本课程研发,强调文化渗透,让学生能够感受传统节日文化以及掌握简单的英语表达,能够用英语介绍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同时,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就开发保障、参与人员及社会力量做出了思考。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英语课程;开发;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113-02
在学校里,我们可以看见,学生们随时随地的讨论着《爸爸去哪儿》、《一年级》、《奔跑吧兄弟》,不仅如此,他们也会模仿节目,自编自己的游戏,还用美术的方式制作“名牌”,编画“路线图”等,这些自发地学习让我们感到吃惊,是什么力量能这样吸引学生,为什么“真人秀”可以激发学生自学能力和对模仿游戏的苛求,我们怎样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翻转呢?
一、“课堂秀”激活了美术课堂
近年来,我们以“自主探究教学方式”为课题,用“翻转课堂”研究为突破口,创设开放的充满活力的美术课堂,做了许多实践研究。

可是,“基于学”和“基于教”这两种理论所产生的矛盾仍然存在,怎样真正激活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课堂中好学、乐学,是对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挑战。

(一)从“普通学生”到“明星角色”的转换。

我们把一台小型摄像机带到了班级,给班里的上美术课孩子全程录像,像电视台热播的真人秀节目一样,摄制、编辑、合成节目的名字是《我们的快乐课堂》。

他们忽然发现自己成了拍摄记录对象,他们成了节目的主角。

(二)从“漫不尽心”到“临场作战”的转换。

挑战、竞赛、乐趣,是“课堂秀”的特点,这种真实感,趣味性,非常符合学生青少年时代的心理特点,学生充满“实践”的欲望是最好的学习驱动力。

当把摄像机架到班里的时候,学生的确感到了好奇,不过,学生并不知道老师想干什么,接下来学生的一言一行,被老师的摄像机记录着。

(三)从“漠不关心”到“团结协作”的转换。

我们的课堂需要一个“体现学生主体”的媒介,在美术合作探究学习中,他们从视频里看到的不仅是班里同学好笑和开心的一幕,也能看到自己的尴尬、无奈的另一幕,这种正面与反面的碰撞,让他们认识的更深刻。

许多学生在看完节目后觉查到,美术教学的实践经验离不开集体的激励。

二、美术教学为学生提供“秀”的舞台
从孩子们的脸上可以观察到,他们开始会尊重,开始有期待,他们仿佛爱上了这档“节目”。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全国研讨会专题报告》中指出“每个学生以完整的生命个体状态存在于课堂生活中,他们不仅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而且是教育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

(一)“秀”还原真实,让美术教学更加接地气,让课堂更有效。

“秀”有很强的纪实性、人性化、游戏性。

一面是学生在美术课堂的一举一动都能视频化,一面是教师把视频纪实加工课程化。

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表现,喜爱情绪更加高涨,他们的参与性被调动起来。

1.“秀”出核心素养理念。

能力目标、态度目标、知识目标、在视频的分解、重构、注释下,显得格外清晰,异常直观。

上课,下课学生都蜂拥的围过来,了解、询问他们的表现,有了这样的情境基础,我们的“秀”节目便可以将学生热情,引向更深入的美术课程目标教学上去了,而这种真实,围绕着学生课堂发展,以“生”的核心和根本“秀”出来的。

2.“秀”出丰富多彩的创作能力。

在视频编辑中,采纳学生建议,在视频画面中穿插图片、漫画、动画等文化元素,融入故事情境、事例情境以及歌曲情境等等。

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使学生容易领悟有关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以境生情",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美术教学内容中的精髓,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趣味。

学生在镜头下饶有兴趣尽情的创作,展示自我,创作美好的未来,他们毫不造作,因为“秀”营造的是真实课堂。

3.“秀”出有效地评价方式。

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不同,对美术作品的评价结论也就不同。

视频的编辑可以实现对每个同学的优点关注,在每次视频中提醒学生相互借鉴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审美等方面的能力,并且学生在互动中学会了宽容还能经常听到“他画的比以前进步了”,“他的颜色涂得好”,“我要学……
4.“秀”出课程方式的拓展和延伸。

在完成视频拍摄中,我们的想法越来越多,学生的参与越来越广,为了让“秀”的内容鲜活,又能体现课程的合理性,我们紧紧围绕课堂三环节围绕导入、共同探讨、学以致用,在最大限度上拓展到课外,拓展到生活实践中。

好教学效果得益于科学围绕“秀”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安排。

(二)“秀”让课堂反转更彻底
我们需要的素材越来越多,视角不停地在学生中转换,学生也主动的要求做“学生作品鉴赏”的视频节目,做“谈美在身边”的视频节目,同时在剪辑中配上有趣的评语;学生也把自己在课堂的囧像和微怒的表情编在了一起作比较,仿佛越来越觉得课堂里发生的什么都是“宝”,这档节目仿佛变成了一个研究的“平台”,魔力般的吸引着课堂的一切。

(三)“秀”把互动合作推向高潮
在“课堂秀”节目中,我们注意游戏化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情境创设的精彩在于生动,所以我们灵活处理课程内容。

最鲜明的表现是,把课程内容设计成一部情景剧或是一场关卡任务闯关,突出学生体验美、感知美的探究过程。

我们不看中个人展示,强调突出的是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主角的重要性,我们的镜头一直都是来回的移动中。

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不断地享受共同探究的喜悦,学习共同体也渐渐的形成。

随着课程内容的推进逐渐抖出一个个“包袱”,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得到交流、磨练、碰撞,当看到任务完成的喜悦笑容在节目中“秀”出的风采时,他们得到的更多的是力量和鼓舞!
三、“课堂秀”秀出了更多的校园荣誉感
开展“课堂秀”节目,目的为学生搭建更加有利的美术学习平台,让美术教学的手段能够串联在一起,形成有机整体(如,用视频记录编辑定期举办的各种校内优秀美术作品展,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省市区乃至国家级的美术大赛,根据地理优势也参观形式多样的大型美术展览,走进美术馆、走进博物馆,走进科技馆等),使学生在浓郁的美术氛围中获得艺术的渴望,并同构到课堂的“秀”节目中,形成资源,变成“微课”,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秀”的存在获得对美术课的认同感。

四、结语
我们通过“秀”来引发学生交流情感、在学习美术的同时理解自己或者他人,从而把握自己小世界。

“真”、“秀”、“情”、“魂”,是“秀”节目核心价值。

我们希望在此基础之上更好地去拓展节目的发展空间和改造余地,不断找到新的亮点,做好美术课程校本化的创新,保持其恒久的生命力。

新技术下的美术课堂
王建学
(安徽省合肥市第五十五中学 安徽 合肥 230000)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175-01
(上接113页)教材。

参考文献
[1]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04).[2]沈家驹,马卓.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含义、原则及其步骤[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6(12).
[3]刘正伟.杨林.关于地方文化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J].福建教育(小学版),2009(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