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飞人教案
第20课 儒学飞人
文章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主要表现在杜维明在文 化交往中的风度和雅量。他将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 流看作一种“结缘”的过程。这种宽容和雅量十分 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也是一个在多元社会中从事 文化教育的学者必须具有的精神。
4.本文写了杜维明教授的许多逸闻逸事,看上去似乎很零 散,但实际上是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的。结合课文标题, 说说这条线索是什么。 主线是杜维明教授如何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传统 文化。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了多个方面的叙述。一 方面是杜维明的日常授课情况,描述他的快节奏生活 、课堂教学的风采,以及课堂的火爆;再由他的课上 教学延伸到他对博士生的日常引导,进一步联系到他 本人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是杜维明的学术思想,以 及他身处的美国大学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这方面 的内容是由杜维明的课堂教学引发的。第三方面就 是杜维明在家庭环境中营造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气氛 及其相关活动,这部分内容同样可以服务于主线,从 日常生活和家庭方面弥补了主线的单调。
考问题,说人际是一个个同心圆,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一
层层地往外影响他人。人不是孤立的人,是一个个 互为影响的同心圆。
当然,杜维明是用英语演讲,但语言只是运输
之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上的差异就一目了然 了。杜维明教授的女儿是另一个令读者印象深刻的 形象。“那个不到十岁的小女孩,以中国人自居,能 背《庄子》,背《逍遥游》。当然,她们同时又是洋 生洋长的美国孩子,不能完全听懂汉语。”她身上的 气质和特点就是由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所形成 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儒学飞人
陈祖芬
1.掌握报告文学的基本知识。
2.学习本文主人公的精神品格。
3.学习本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品味富有内涵的 语句。
1. 报告文学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
高中语文第15课儒学飞人学案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
第15课儒学飞人1.了解报告文学的主要特征,体会其新闻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2.学习《儒学飞人》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品味富有内涵的语句。
杜维明的学术思想杜维明站在人类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线上,用世界文化多元发展的开阔眼光审视传统儒学,力图通过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文化走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康庄大道上,这表达了一位海外华裔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留念之情。
他“希望中国文化能实现其现代化与世界化,希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圣之学’得以发扬”,实际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对传统儒学的“照察”对儒教中国及其命运的分析,对“儒学第三期发展”前景的展望,不乏真知灼见,具有理论创新的意义。
儒学传统应是文化认同的基础,不仅是中国现代化的源头活水,而且是全球文明健康发展的内在资源。
我们应“真正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和西方比较杰出的思想家进行公平的对话”。
所谓“真正的立场”是在儒家具有超越意义的基础上而言的,而儒家的终极关怀是自我转化。
背景链接“致中和,天地位焉”,这是《中庸》中所倡导的和谐境界,也是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社长、哈佛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主任杜维明先生毕其半生努力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作为国际汉学界和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尽管已60多岁了,杜维明仍在世界各处奔波讲学。
他是当今世界推动新儒学运动最有力的学者之一,他以开放的心态讲授儒家哲学。
在他随身携带的黑包上贴满了航空标签,人们称他为“儒学飞人”。
名家简介——陈祖芬陈祖芬(1943— ),女,上海人,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曾连续五次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及其他文学奖几十次,已出版个人作品集二十多种。
作品《祖国高于一切》《共产党人》《催人变更的事业》《理论狂人》《孔雀西南飞》分获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她在上世纪80年代的代表作品主要关注知识分子问题和改革问题,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为陈祖芬赢得了文坛的好评。
高中语文选修课件第六章 15.儒学飞人
问题探究 迁移应用
(3)小处着眼,开掘深意。一方面,从小处写起可以引起读者的阅 读兴趣,因为作者首先把握的是生动形象的细节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另一方面,从小处写起可以突出语言表达的层次感和秩序感。如, 杜维明裤子上的洞,以及家庭聚会餐桌上的米粒等。作者往往可以 在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举动中挖掘出较深刻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作者由主人公裤子上的洞联想到杜维明生活中无数的 “洞”:“他5年没在家过圣诞节了”……
二是文学性。报告文学既有新闻性,又有文学性。没有新闻性不 能叫报告文学;同样,没有文学性也不能叫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在 排除虚构的前提下,可以运用一切文学手段。要求在事实范围内提 炼加工,以达到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统一,文学性和新闻性的统 一。凡是文学手法,只要不违背事实,都可以使用。
本章总览
知识盘点
(4)报告文学具有鲜明的政论性。就思想倾向性来说,报告文学总 是具有极其鲜明的政治倾向和社会倾向。执着地贴近现实生活和 强烈的参与意识,是报告文学政论素质的核心内容。
15.儒学飞人
本章总览
知识盘点
时政辣评
信任是教育的起点 有媒体报道,为了让孩子进入一个“好班”,分到一个“好座”,郑州 市民王女士全家动用各种关系四处打听,四处联系熟人才把事情办 妥。上海一位小学生家长也不甘人后,从孩子入园第一天起,自己 就开始送礼,主要是送给老师和保育员。老师收礼后的“关照”是让 孩子午睡时不靠近风口、做游戏时让孩子担任重要角色等;保育员 的“关照”则是照顾孩子把饭吃完。 辣评1跑关系择座也好,给老师送礼也罢,背后都是家长对教育的 不信任;不相信当地政府能均衡办学,不相信学校能阳光分班,不相 信老师能公平对待每个学生。而信奉跑关系和送礼等潜规则,家长 们固然求得了一时心安,却也让家校关系变了味,让教育蒙羞。试 想,在各种利益纠葛的氛围下办学、教书,还能办出人人满意的教 育?孩子还能健康成长?
第六章第15课儒学飞人 Word版含解析
第六章报告文学:交叉的新闻与文学第15课儒学飞人儒学是彻上彻下地明揭我们天人合一、天赋德行,从而敦促我们尽最大可能实践德行、提升生命的一门学问。
儒学在中国的影响面之大,历史之悠久,它已渗透到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民族的共同信念。
从目不识丁的文盲,到学识渊博的学者,恐怕都或多或少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甚至多年寓居海外的华人,仍然把儒家文化视为自己的根。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儒学无疑仍然可以成为唤起民族意识的资源,成为联络民族情感的纽带。
美字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赏美文民族精神助国崛起中国崛起成为新世纪最大的新闻。
中国的巨大变化引起全球的关注。
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无疑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孕育出来的。
一个伟大的民族,它的精神是其崛起的不竭动力。
是中华民族艰苦创新的精神,使中国的科技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优秀的中华儿女凭借着艰苦创新的精神;在科研环境差、技术力量薄弱的情况下不断拼搏,在夹缝中求生存,先后将一颗颗卫星送上天。
听,中国制造的原子弹爆炸的声音,那是“中国雄狮”面对世界的咆哮;看,一艘艘中国载人航天飞船升入太空,那是中华儿女凭着艰苦创新精神,对太空的一种探索;在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奋斗的精神下,嫦娥系列探月计划顺利进行。
这些成绩无一不使我们每个炎黄子孙感到骄傲和自豪。
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精神,使中国在经历了一次次大灾大难后,仍坚强挺立。
从唐山大地震到江南的特大洪灾;从汶川大地震,再到山东、河南五十年一遇的大干旱,大自然似乎在一次次地考验着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而中国人的心连在一起,坚不可摧。
一颗颗爱心不断地涌向灾区,一双双温暖的手紧握废墟、泥石流下亲人的手,使他们感到生命力的强大,为他们点燃生的希望。
一个伟大的民族,正是一个能同甘苦、共患难的民族,中国人用团结一致的精神使中国不断崛起,成为东方一条横卧的巨龙。
作为中国人,把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发扬光大是每个人的责任,中国有了民族精神作为动力,才会更高更快地崛起!【课内挖掘】这篇报告文学叙写了杜维明教授在日常授课、日常引导、家庭教育等活动中,传播儒家文化、中国文化的事迹,体现了杜教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及社会责任感。
《儒学飞人》ppt课件
欧式房子、中国书、中国人 陈 精
设神
(1-2)办公环境
布品
(1-3)办公环境和
佛像、书、钟
局格
求学经历。
(3)求学经历
每天有心得
(4)到北京的
(4-5)同中国大陆学 界的交流。
收获思考 儒学有无发展可能 中国有无独立知识分子群体
(5)在北大的发现、思考、判定。
(6)担任燕京学社社长时的理念和成就。
、同人 价的公 值视活 观角动
③杜教授不到十岁女儿“以中国 人自居,能背《庄子》……”;
差 异 一
和 关 注
背 景 和
她又不能完全听懂汉语。
目点氛
了;围
然
;
。
再见
开始偶有银丝。
(2)小处见风采
①“杜维明左手插在裤兜里…… 儒雅而有风度”
②“他着力讲话时,脑袋偏向左 侧……有一种执拗的牛劲……”
儒家学者形象 儒雅含蓄风度 大巧若拙 气质独特
①女学生“超越儒家伦理的
人提参 物供与
观
人不营
察”老师的形貌衣着;
生尽造 观相主
(3)次要人物 ②“她们很惋惜地觉得老师太 有价值。 不顾及自己了……”;
儒学飞人
陈祖芬
1、作者简介
陈祖芬(1943—— ),女, 上海人,上海戏剧学院毕业, 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文联副 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曾连续 五次获全国优秀报考文学奖及 其他文学奖几十次,已出版个 人作品集二十多种。
著有报告文学集《陈祖芬 报告文学选》、《陈祖芬报告 文学二集》、《青春的证明》、 《挑战与机会》、《中国牌知 识分子》、《挂满问号的世界》 等。
《祖国高于一切》是她的代 表作,发表于1980年。
山东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儒学飞人导获奖学案新人教
山东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儒学飞人导获奖〔1〕简析这首词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全词情景相生,密切相连。
上片首先展现了连绵不断的山势与波涛汹涌的水势,再写湖光月色相映,意境深远,“欲三更〞既点出月夜登楼眺望流连忘返,又宛转地表达出作者浸沉于清旷秀丽的大自然之中的情趣。
下片继续写景,先写词人欣赏沐浴在月光之中的夏夜景色,又写散发独坐,沉吟至天明的情景。
词作不仅把几件自然物景——飞云度月,湖光倒影,青山、岸柳和露荷,巧妙地结合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而且更突出了景中人领略自然美景的特有的神情.〔2〕概括这首词表达了的主题.这首词既写了湖光山色之美,又表达了作者沉浸在自然风光中的忘返流连的感情,流露出一种闲适、潇洒的超脱情怀。
[文本研读]1.本文除了叙述主人公的主要事迹,此外还写了哪些内容?作品循着主人公旅美华人学者杜维明教授在世界范围内讲授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主线,展开了多个角度的叙述,分别涉及杜维明教授的学术生活、日常家庭生活、他所处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等方面的内容。
课文对杜维明先生的学术精神和品格进行了塑造,并在内容中融入了较为丰富的背景知识,如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识,当代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机遇和问题,美国高校教育中有关中国文化的相关规定与制度等等。
2。
理清文章结构,简要分析这三部分的具体内容。
课文按标题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哈佛,中国文化的课堂最大〞,在描述杜维明先生的学术活动和教育活动时,分别涉及到“课间〞“课上〞“课后〞三个方面的内容。
“课间〞主要是杜维明乘飞机到各地讲学的情形,内容是主人公如何奔波劳碌,与时间赛跑;“课上〞主要描述他授课时的风采和课堂气氛,并在其中穿插了对美国高校教育的简单介绍,这一内容是课文第一部分的重点;“课后〞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主人公和自己的博士生之间的讨论,引出他的治学态度,二是主人公对自己的女儿的家教,由此将对他的教育活动的描写延伸到他的家庭生活中。
第二部分“哈佛学生25%以上要选与东亚有关的学科〞,作者进一步拓展了第一部分的相关内容,把叙述的重点放在描述主人公的学术活动和哈佛的学术氛围上。
高中语文课件第六章 15.儒学飞人
问题探究 迁移应用
2.作者是如何塑造杜维明教授这一形象的? 提示(1)主线贯穿,多层表现。相辅相成,形象丰满。主线是杜维 明教授如何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围绕着这条主线,展 开了多个方面的叙述:一方面是杜维明的日常授课情况;另一方面 是杜维明的学术思想以及他身处的美国大学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 围;第三个主要方面就是杜维明在家庭环境中营造的中西文化交流 的气氛及其组织的相关活动。 (2)精彩描写,突出个性。作者淡化了对主人公的外貌描写,将更 多的笔墨集中在人物的学术活动和课堂风采方面。由小处见风采, 作者描述课堂教学时,又将描写的焦点放在人物在行为举止方面的 突出特点上:“杜维明左手插裤兜里,右手比画着在讲台上走来走去, 儒雅而有风度。”这是一个典型的儒家学者的形象,儒雅、含蓄,又 有风度。
问题探究 迁移应用
(2)我前边一金发女生,一举手,她披的外衣滑落下来,瘦削的身子 穿着一件黑色背心,高高举起裸露的洁白的手臂,好像要把手伸进 东方文化的神秘的云雾里。
参考答案:作者善于将日常生活的细节同作品的核心主题进行沟 通。在这里,作者由对女学生外貌举止的描述转向与文化相关的主 题。西方人的“金发”,是西方人文化独特性的一种隐喻。她们对东 方文化的关注,正表现了文化交流和沟通的不断推进。
本章总览
知识盘点
时政辣评
(3)语言叙述上的不同。报告文学的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在真实的基础上特别强调艺术性。② 报告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形象化、生活化的语言更能够吸引人、 打动人。写作时,还要调动多种修辞手段,使语言富于变化,新颖、 风趣,从而使作品达到振聋发聩的效果。③报告文学作家还要形成 自己的语言风格。
走近文本
文本导读
2.举例说明次要人物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章 第15课 儒学飞人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
儒学飞人一、报告文学简介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
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的特征。
二、报告文学与通讯的异同报告文学与通讯同1.写作对象要求是真人真事。
2.注重细节描写,反映重大社会事件。
异1.通讯一般不超过客观报道的界限;报告文学具有明显的文学性,可以运用文学手段进行大胆的创作。
2.通讯以详尽地叙述事实、展示人物为主,形象化的手段为辅;报告文学则是用完全形象化的艺术方式表现客观事实,给人以强烈的形象感。
3.通讯的酝酿、写作、发表用时较短,时效性高;报告文学构思、表达的过程要比通讯长一些,因此发表也较晚一些。
三、报告文学与小说的异同报告文学与小说同情节描写与人物刻画允许有一定的艺术性。
异小说是虚构的艺术,报告文学是写实的艺术。
特征新闻性(真实性)报告文学以写人纪实与叙事纪实为主体,以报告真相为己任,即要求作品中占主体的人与事必须真实,具有新闻性,真实乃是报告文学的生命。
首先,材料的真实性。
其次,材料的准确性。
另外,情节、细节、背景和其他方面也必须是真实的。
文学性经过艺术加工,以形象反映生活,并饱含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态度,具备文学性。
政论性报告文学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的真人真事,作者总是带着鲜明的政治倾向去表现它。
可以从情节和场面的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来;作者也可以直接站出来品评人物或事件,作思想性、社会性的评判或哲学的、伦理的、美学的评判。
回望钱学森卞毓方一次,是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
我去时,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
这一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遴选出来的。
我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不如说是艺术品。
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
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的唯美人格。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第六章《儒学飞人》教案
一、激趣导入
二、探究与交流以电视连续剧《孔子》主题曲视频导入。
师:“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看几篇浮云过眼,
行谈博宇,普润众生,一路走一路呼喊。
”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在几千年里
浸润众生,影响深远。
但是,由于一些人对儒家文
化的误解,为之贴上了腐朽、保守、专制的标签。
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真实的儒家、人性的儒家、当
代的儒家、国际化的儒家。
而学者杜维明正是用生命担负着传播儒学的重
担,一路走一路演说……
自主探究:
1.课文写杜维明引用了大量的事迹,请理清本文的
脉络。
2.课文写了杜维明的许多轶闻逸事,看上去似乎很
以《孔子》
的经典视频
导入,在渲
染氛围的同
时,吸引了
学生学习的
兴趣。
以交流的形
式检查预习
情况,文章
内容与线索
的解决为下
文的学习奠
定了基础。
利用电子
白板播放
视频,给学
生以极大
的视觉和
听觉冲击
力,调动了
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
白板的使
用提高课
堂效率
图在同学的心间播撒下传播中国文化的种子,启发学生思考自己在共圆中国梦的过程中可以扮演的角色。
让我们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为己任的意识,不断提升国际对中国的认同感,为中国的腾飞尽自己的一份力。
高中语文第六章第15课儒学飞人精品导学案详解版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
15.儒学飞人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当国人因疏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而感到迷茫乃至迷失方向时,在大洋彼岸却有一名儒生凭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酷爱,孜孜不倦地进行儒学文化的宣扬和推行,掀起了异国学子对儒学文化学习的浪潮。
他就是杜维明。
他的魅力安在?是他的勤奋,仍是他的儒雅,抑或是他的执著?这一篇记人报告文学形象地展示了杜维明这个新儒家代表人物。
1.联系全文思考,作者为何要称号杜维明为“儒学飞人”?提示:杜维明出于对中国文化的酷爱和对儒学文化的执著,致力于儒学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勾画了今世新儒学理论的大体构架,成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
“飞人”一词来源于杜维明坐的飞机多,更深层次的理由是他在儒家思想领域比其他人走得快、走得远,他的新儒家理论更超前,他是儒家思想的引领者,走在时期的前沿。
2.文章一开始就写杜维明坐飞机多,奔走于飞机场和教室之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提示:写出了他的忙碌,写出了他的疲劳奔走,是为了强调他推行和传播儒学思想的执著,另外开篇写也有引发读者兴趣的作用。
3.文中两次提到杜维明的“洞”,请指出它们的含义,并分析它们的内在联系。
提示:由杜维明裤子上的洞联系到他生活中的“洞”,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这些“洞”指的都是因对儒学的执著而被他忽略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恰恰都是普通人能正常拥有的,可对他来讲却是一种缺失。
这些“洞”的存在说明他为了进行儒学的宣扬和推行捐躯了很多,这也正表现了他对儒学超级酷爱和执著的精神。
4.文章倒数第二段,在描述杜维明捡饭粒吃这一情景时,写道:“这个时候,比起他在大教室演讲更像一个儒家文化的布道士。
”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提示:从捡饭粒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到杜维明骨子里渗透着的儒家思想(俭仆、自律)。
在大教室里他是个儒家思想的演讲者、理论者,在“捡饭粒”事情上他是儒家思想彻完全底的实践者,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完完整整的儒家学者。
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9-20版:第15课 儒学飞人(创新设计)
4
温馨晨读
知识积累
合作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东亚语言和文明系系主任。1988年获选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1996年开始出任哈 佛燕京学社社长。1990年借调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担任文化与传播研究所所长。1995 年应印度哲学委员会之邀,在南亚五大学府发表“国家讲座”。近年来,杜维明先后 受聘为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华南师范 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校客座教授,任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中国 旅美社会科学教授协会顾问、香港城市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顾问,并担任《哈佛亚 洲研究学报》(美国)、《东西方哲学》(美国)、《中国哲学史》(中国)、《当代》(中国 台湾)、《上一世纪》《中国香港》等学术刊物的顾问或编委。
15
温馨晨读
知识积累
合作探究
拓展延伸
1.文本概览 (1)文章以“儒学飞人”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2)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创新设计》
16
温馨晨读
知识积累
合作探究
拓展延伸
@《创新设计》
答案 (1)杜维明忙于各地讲学,奔波于机场与课堂之间,遇上恶劣天气,飞机只能盘 旋在天空。他传承中国儒家文化,打破时空的界限,使中华文明漂洋过海,走进哈佛 课堂,走进西方人的精神世界。 (2)杜维明教授对中国儒家文化的传扬。
人,那你就可能也会那么快地被你所信任的那个人背弃;倘若你只是出于某种肤浅的
需要去信任一个人,那么旋踵而来的可能就是恼人的猜忌和背叛;但倘若你迟迟不敢
去信任一个值得你信任的人,那永远不能获得爱的甘甜和人间的温暖,你的一生也将
会因此而黯淡无光。
2
温馨晨读
知识积累
合作探究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六章第15课儒学飞人课件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儒.学( rú ) (4)偌.大(ruò ) (7)糟粕.( pò ) (10)华裔.( yì )
(2)恪.守( kè ) (5)虔.诚( qián ) (8)譬.如( pì)
(3)涵.盖( hán ) (6)裸.露( luǒ ) (9)弘.扬( hóng )
(二)多音字
2.“我前边一金发女生,一举手,她披的外衣滑落下来,瘦削的
身子穿着一件黑色背心,高高举起裸露的洁白的手臂,好像要
把手伸进东方文化的神秘的云雾里”这句话在写法上有何特
点?应如何理解?
[对应考点:分析重点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作者善于将日常生活的细节同作品的核心主题进
如此重要的胡杨林因塔里木河下游的干涸而大面积死亡。 1958 年,塔里木河流域有胡杨林 780 万亩,现在已减少到 420 万 亩。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木河流域土地沙漠化面积从 66% 上升到 84%。“沙进人退”在塔里木河下游变成现实,至罗布庄 一带的库鲁克库姆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 地吞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从中穿过的 218 国道已有 197 处被 沙漠掩埋。
另据史书记载,在 4 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 20 万平方公 里。到了 20 世纪还有 1 000 多平方公里水域。斯文·赫定在 20 世纪 30 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 上转了几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回国后, 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 8 年》一书中写道: 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 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 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高中语文】儒学飞人ppt精品课件
2、结构层次
第一标题:描述杜维明先生的学术活动和 教育活动。
奔波劳碌 (1)课间:飞往各地 讲学的情形。 与时间赛跑 中 国 文 化 走 向 世 界
(2)授课的精神感受和效果。 人数之多 (2-9)课上:授课风采(3-4)最大的课堂 空间之大 和课堂气氛。 听课之踊跃 (5-7)讲课的风采和课堂气氛。 (8-9)引来的 关注 (8)女学生的观察。
(9)生活中的“洞”。
(10-15)课后
首创汉语讨论; 儒学从 ①与博士生 提出的理念; 书斋引 儒学对话的宽广; 的讨论 学生的抱怨; 到世界 “和尚尼姑”的决心。
治 学 态 度
②对女儿 自愿念中文 把教育延伸到家庭 的家教 以中国人自居
第二标题:杜维明的学术活动和哈佛的学术氛围。
(1-2)办公环境 欧式房子、中国书、中国人 陈 设 布 局 佛像、书、钟 精 神 品 格
参 与 营 造 主 人 公 活 动 背 景 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 15 儒学飞人》6
《儒学飞人》课堂教学设计抚顺县高中王迪[教材分析]陈祖芬的报告文学《儒学飞人》选编在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新闻阅读与实践》第六单元,本单元学习的是报告文学,这一文体除了纪实性之外,也具有更广阔的艺术空间,通过分析这类文体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学生分析]《儒学飞人》的写作背景是,当代全球化趋向越发明显,各个民族传统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让学生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拓展思维,发展想象力、思辨力和判断力,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体会其新闻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阅读的能力,并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起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程与方法a梳理文章内容,学习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b品味富有内涵的语句,把握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主题。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点难点]a梳理文章内容,学习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b品味富有内涵的语句,把握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主题。
[设计思想]本文是一篇记人报告文学,内容上主要写中华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传播与当代中国文化形象的塑造,从表现手法上来说,本文着重介绍人物及其社会活动,介绍和评价人物的人生经历、社会角色、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内容是文章的重点,课文以主人公的社会活动为主线,以错落有致的细节组织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现时代人物的风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和主题,我大致有以下几点设想:1了解报告文学以及作家等相关内容,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完成,课上时间可以对重要问题做充分思考和探究。
2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飞人》教学参考教学指导一、课文综述陈祖芬是我国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她在上世纪80年代的代表作品主要关注知识分子问题和改革问题,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为陈祖芬赢得了文坛的好评。
她从80年代至今二十多年间不断进行创作,几乎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创作历程贯穿新时期报告文学历史的作家。
课文就节选自陈祖芬在2000年之后发表的新作品。
课文的主人公是旅美华人学者杜维明教授。
作品循着主人公在世界范围内讲授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主线,展开了多个角度的叙述,分别涉及杜维明教授的学术生活、日常家庭生活、他所处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等方面的内容。
在这些方面,课文对杜维明先生的学术精神和品格进行了塑造,并在内容中融入了较为丰富的背景知识,如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识,当代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机遇和问题,美国高校教育中有关中国文化的相关规定与制度等等。
课文按标题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哈佛,中国文化的课堂最大”,在描述杜维明先生的学术活动和教育活动时,分别涉及到“课间”“课上”“课后”三个方面的内容。
“课间”主要是杜维明乘飞机到各地讲学的情形,内容是主人公如何奔波劳碌,与时间赛跑;“课上”主要描述他授课时的风采和课堂气氛,并在其中穿插了对美国高校教育的简单介绍,这一内容是课文第一部分的重点;“课后”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主人公和自己的博士生之间的讨论,引出他的治学态度,二是主人公对自己的女儿的家教,由此将对他的教育活动的描写延伸到他的家庭生活中。
第二部分“哈佛学生25%以上要选与东亚有关的学科”,作者进一步拓展了第一部分的相关内容,把叙述的重点放在描述主人公的学术活动和哈佛的学术氛围上。
为了描述高校课后生活中的杜维明教授,作者首先由他的办公室写起。
办公室是学者在学校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我们可以说,其中的家具陈设、结构布局某种程度上就是办公室主人学术精神与品格的标志。
作者由主人公的办公环境写起,又很自然地联系到他的学术生涯,于是继续写到他早年的求学历程,以及他同中国大陆学术界同行的学术交流状况等。
第三部分“哈佛燕京的中国筷子Show”中,作者将叙述的重点转移到杜维明教授的家庭生活,描述他如何在家庭日常生活里营造中西文化交流的环境,并通过这种环境使家庭也变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讲堂。
人物方面,作者对主人公杜维明教授形象的塑造是十分成功的。
在作者的笔下,主人公的形象在以下方面具有突出特点:1.敬业。
他的学术生活中面临着众多繁重和快节奏的工作。
他经常需要到世界各地去进行学术演讲和教学,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文中写到他已经失去了对时差的不适应感,学者杜维明的学术意识、对中国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跃然纸上。
作者正是在繁多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中塑造人物的学术品格的。
2.执著。
如果说“敬业”涉及到主人公的社会角色,那么“执著”则更多地涉及到他的精神气质。
作者传神地描写了杜维明授课时的姿态、动作和神采,并不容置疑地确认:杜教授的精神气质和学术活动本身,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
3.严谨。
作者试图由“教”和“学”两个方面表现主人公的治学态度。
主人公往往采用最“笨”的方法来记录他与别人的学术讨论,这种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以及对他人观点的关注和尊重,是所有学术名家共有的。
4.宽容。
这个特点是在课文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主要表现在杜维明在文化交往中的风度和雅量。
他将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看做一种“结缘”的过程。
这种宽容和雅量十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也是一个在多元社会中从事文化教育的学者必须具有的精神。
课文中除了塑造出极富个性气质的主人公之外,还塑造了一些神采毕现的次要人物,这些人物形象是主人公形象的重要补充和陪衬。
如杜维明教授课堂上的学生群体形象,如同众星拱月一样,衬托出一个更富个性气质的学者形象。
作者在其中突出描写了她的女学生,以她们的观点在另一个视角观照杜维明的形象。
又比如作者描写杜维明的女儿,她热爱中国文化,又充满了西方人的质疑和“批判”精神。
再如同杜维明真诚交流的外国友人,他们对中国文化充满了亲切感、尊重和好奇。
这些人物形象也是本文描写主人公形象所必不可少的。
课文的深层意义方面,作者在描写人物形象和叙述人物活动的同时,还穿插介绍了几种很有代表性的文化观点和观念,如儒学在当代社会继续发展的可能,市场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知识分子问题等等。
这些观点和观念,大都凝聚着如下原则:一、文化沟通──不同文化之间只有通过沟通和交流才能最终达到共同发展;二、文化流动──文化不会一成不变的,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三、文化现代化──传统文化必须在发展中找到在当代社会的适用性,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二、写作特色与课文的文化主题相关,作者以生动的笔法描述了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描写出极具个性的学者形象。
随着开篇对杜维明行色匆匆的飞行生活的描述,读者首先可以感受到美国生活的快节奏和高效率,体会到一种紧迫之感。
同时,我们又会将这种学术行程的紧迫和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作一对比,在一张一弛中体会从事文化传播的学者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课文对杜维明进行的肖像描写主要有两处:一是在描述授课情景时描写他的肩膀和眉毛;二是描写他的黑头发中已经开始偶有银丝。
两处描写都极为简略,一笔带过。
作者淡化了对主人公的外貌描写,将更多的笔墨集中在人物的学术活动和课堂风采方面。
这是一种写作的策略,也可以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同样是由小处见风采,作者描述课堂教学时,又将描写的焦点放在人物在行为举止方面的突出特点上:“杜维明左手插裤兜里,右手比划着在讲台上走来走去,儒雅而有风度。
”这是一个典型的儒家学者的形象,儒雅、含蓄,又有风度。
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神采是某个人物有别于其他人的特质,作家把握住这样的特征,就能够将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人物展现给读者。
“他着力讲话时,脑袋偏向左侧,加上高挑的左眉和高起的左肩,他整个人就有一种执拗的牛劲,好像偏着头,牛似的全力冲向一个目标。
”这种描写突出了主人公的独特气质。
在这里,作者同她所描写的人物一样,体现出一种大巧若拙的气度。
次要人物的形象在文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他们不仅参与营造了主人公活动的背景和氛围,而且提供了与主人公不尽相同的视角和关注点。
如杜维明教授担任授课的班上的女学生的形象就提供了新的视角:“她们很惋惜地觉得老师太不顾及自己了。
老师的裤子上有一个小洞。
当然,这个洞只有这些非儒家的女学生能看到……”儒家强调“非礼勿视”,前来听讲的女学生却“超越儒家伦理地观察”着老师的形貌衣着,经由这样的描述,女学生和杜教授之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上的差异就一目了然了。
杜维明教授的女儿是另一个令读者印象深刻的形象。
“那个不到十岁的小女孩,以中国人自居,能背《庄子》、背《逍遥游》。
当然,她们同时又是洋生洋长的美国孩子,不能完全听懂汉语。
”她身上的气质和特点就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所形成的。
在叙事方面,作者在本篇课文中的一些段落中,往往由小处写起,再不断扩大观察的视角,从而把握要描述的对象。
如课文开篇部分,作者的笔触如同摄像镜头,首先由主人公随身携带的黑包上贴满的标签写起,再逐步蔓延到对他的学术生活的全面展现。
这种写法取得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一方面,从小处写起可以首先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因为作者首先把握的是生动可感的细节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另一方面,从小处写起可以突出语言表达的层次感和秩序感。
这方面的其他例证如杜维明裤子上的洞,以及家庭聚会餐桌上的米粒等。
与这种写法相关,作者往往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举动中挖掘出较深刻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作者由主人公裤子上的洞联想到杜维明生活中无数的“洞”:“杜维明的生活中,其实有不少的‘洞’。
他五年没在家过圣诞节了。
”更多例证可参看课后练习题三。
三、语言品味作者使用的语言大部分都十分平实亲切,拉近了读者和作品之间的距离。
但平实的语言当中又不时混杂了英语。
这种混杂造成了一种特殊的效果,恰好和文章主要叙述的中西方文化的交流问题相呼应。
作者写道:“他很重视History moment,抓住历史时机,看来是从抓住每一段时间着手的。
他的儒家伦理的英语演讲具有独一无二的魅力,虽然他着力的是中国文化在中文语境里的研讨。
”其中英文History moment和中文“历史先机”构成了不同语言环境当中的“同义反复”,既强调了主人公对“历史先机”的重视,又强调了中国文化学者在海外身处的文化环境。
其他各具特色的语句有:1.当然,杜维明是用英语演讲,但语言只是运输思想的交通工具。
在美国,行人恪守交通规则一丝不苟,唯独哈佛,人们急匆匆地过马路,抢时间,抢机会,哈佛不相信红绿灯。
杜维明输送的中国儒家文化,吸引了这么多最有独立思想的、最不受束缚的哈佛学生。
作者在将英语比喻成运输思想的交通工具的同时,完成了叙述上的一次“跳转”。
因为这个比喻之后承接了有关美国交通规则的介绍,在介绍的同时又对比了美国社会和哈佛校园对交通规则的不同态度,然后再一次从哈佛人对交通规则的态度回到文化的主题上来。
所以,作者借助这一个比喻完成了解说和承上启下这两重功能。
2.我前边一金发女生,一举手,她披的外衣滑落下来,瘦削的身子穿着一件黑色背心,高高举起裸露的洁白的手臂,好像要把手伸进东方文化的神秘的云雾里。
作者善于将日常生活的细节同作品的核心主题进行沟通。
在这里,作者由对女学生外貌举止的描述转向与文化相关的主题。
西方人的“金发”,是西方人文化独特性的一种隐喻。
她们对东方文化的关注,正表现了文化交流和沟通的不断推进。
3.杜维明说,有些事情,你不做有的是人做;有些事情,你不做便没有人做,做了也不见得有效果,不见得被人称道,但做和不做,就不一样。
作者对人物语言的复述,使用较短的句子彼此并列和对照,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传神地表现出一位敬业、执著、务实的学者的风采。
4.哈佛的燕京学社,照例也是在一所新英格兰式的红砖房里。
杜维明的办公室,非常欧洲的房子,非常中国的书和非常中国的人。
这段文字突出了西式房子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之间的差异。
作者在句子中用“副词+名词”作修饰语,表达了对文化品格的强调。
5.我想,下次,下次,会有下一次的。
我想,等我去的时候,她的中国女儿一定已经会讲中国话了。
在重复中强调语意,增强表达效果,表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前景的确信。
6.壁炉里的火,热烈又并不张扬地燃烧着。
窗外,风雪装扮着新英格兰的红砖墙,一个个金黄的灯火,好像一个个雪地里升起的壁炉。
寓情于景。
在景物描写中寄托作者对中国文化前景的信心。
思考与探究一、写人的报告文学往往通过一些事实材料形象地展示人物的精神品格。
课文主要写了杜维明教授的哪些事情?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格?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把握课文内容,对主人公的精神品格进行思考和总结。
课文主要写了杜维明教授在美国传授中国文化的种种教学活动,此外还有他的家庭教育和日常交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