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飞人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飞人》教学参考

教学指导

一、课文综述

陈祖芬是我国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她在上世纪80年代的代表作品主要关注知识分子问题和改革问题,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为陈祖芬赢得了文坛的好评。她从80年代至今二十多年间不断进行创作,几乎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创作历程贯穿新时期报告文学历史的作家。课文就节选自陈祖芬在2000年之后发表的新作品。

课文的主人公是旅美华人学者杜维明教授。作品循着主人公在世界范围内讲授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主线,展开了多个角度的叙述,分别涉及杜维明教授的学术生活、日常家庭生活、他所处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等方面的内容。在这些方面,课文对杜维明先生的学术精神和品格进行了塑造,并在内容中融入了较为丰富的背景知识,如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识,当代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机遇和问题,美国高校教育中有关中国文化的相关规定与制度等等。

课文按标题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哈佛,中国文化的课堂最大”,在描述杜维明先生的学术活动和教育活动时,分别涉及到“课间”“课上”“课后”三个方面的内容。“课间”主要是杜维明乘飞机到各地讲学的情形,内容是主人公如何奔波劳碌,与时间赛跑;“课上”主要描述他授课时的风采和课堂气氛,并在其中穿插了对美国高校教育的简单介绍,这一内容是课文第一部分的重点;“课后”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主人公和自己的博士生之间的讨论,引出他的治学态度,二是主人公对自己的女儿的家教,由此将对他的教育活动的描写延伸到他的家庭生活中。

第二部分“哈佛学生25%以上要选与东亚有关的学科”,作者进一步拓展了第一部分的相关内容,把叙述的重点放在描述主人公的学术活动和哈佛的学术氛围上。为了描述高校课后生活中的杜维明教授,作者首先由他的办公室写起。办公室是学者在学校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我们可以说,其中的家具陈设、结构布局某种程度上就是办公室主人学术精神与品格的标志。作者由主人公的办公环境写起,又很自然地联系到他的学术生涯,于是继续写到他早年的求学历程,以及他同中国大陆学术界同行的学术交流状况等。

第三部分“哈佛燕京的中国筷子Show”中,作者将叙述的重点转移到杜维明教授的家庭生活,描述他如何在家庭日常生活里营造中西文化交流的环境,并通过这种环境使家庭也变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讲堂。

人物方面,作者对主人公杜维明教授形象的塑造是十分成功的。在作者的笔下,主人公的形象在以下方面具有突出特点:

1.敬业。他的学术生活中面临着众多繁重和快节奏的工作。他经常需要到世界各地去进行学术演讲和教学,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文中写到他已经失去了对时差的不适应感,学者杜维明的学术意识、对中国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跃然纸上。作者正是在繁多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中塑造人物的学术品格的。

2.执著。如果说“敬业”涉及到主人公的社会角色,那么“执著”则更多地涉及到他的精神气质。作者传神地描写了杜维明授课时的姿态、动作和神采,并不容置疑地确认:杜教授的精神气质和学术活动本身,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

3.严谨。作者试图由“教”和“学”两个方面表现主人公的治学态度。主人公往往采用最“笨”的方法来记录他与别人的学术讨论,这种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以及对他人观点的关注和尊重,是所有学术名家共有的。

4.宽容。这个特点是在课文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主要表现在杜维明在文化交往中的风度和雅量。他将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看做一种“结缘”的过程。这种宽容和雅量十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也是一个在多元社会中从事文化教育的学者必须具有的精神。

课文中除了塑造出极富个性气质的主人公之外,还塑造了一些神采毕现的次要人物,这些人物形象是主人公形象的重要补充和陪衬。如杜维明教授课堂上的学生群体形象,如同众星拱月一样,衬托出一个更富个性气质的学者形象。作者在其中突出描写了她的女学生,以她们的观点在另一个视角观照杜维明的形象。又比如作者描写杜维明的女儿,她热爱中国文化,又充满了西方人的质疑和“批判”精神。再如同杜维明真诚交流的外国友人,他们对中国文化充满了亲切感、尊重和好奇。这些人物形象也是本文描写主人公形象所必不可少的。

课文的深层意义方面,作者在描写人物形象和叙述人物活动的同时,还穿插介绍了几种很有代表性的文化观点和观念,如儒学在当代社会继续发展的可能,市场和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知识分子问题等等。这些观点和观念,大都凝聚着如下原则:一、文化沟通──不同文化之间只有通过沟通和交流才能最终达到共同发展;二、文化流动──文化不会一成不变的,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三、文化现代化──传统文化必须在发展中找到在当代社会的适用性,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二、写作特色

与课文的文化主题相关,作者以生动的笔法描述了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描写出极具个性的学者形象。随着开篇对杜维明行色匆匆的飞行生活的描述,读者首先可以感受到美国生活的快节奏和高效率,体会到一种紧迫之感。同时,我们又会将这种学术行程的紧迫和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作一对比,在一张一弛中体会从事文化传播的学者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课文对杜维明进行的肖像描写主要有两处:一是在描述授课情景时描写他的肩膀和眉毛;二是描写他的黑头发中已经开始偶有银丝。两处描写都极为简略,一笔带过。作者淡化了对主人公的外貌描写,将更多的笔墨集中在人物的学术活动和课堂风采方面。这是一种写作的策略,也可以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同样是由小处见风采,作者描述课堂教学时,又将描写的焦点放在人物在行为举止方面的突出特点上:“杜维明左手插裤兜里,右手比划着在讲台上走来走去,儒雅而有风度。”这是一个典型的儒家学者的形象,儒雅、含蓄,又有风度。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神采是某个人物有别于其他人的特质,作家把握住这样的特征,就能够将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人物展现给读者。“他着力讲话时,脑袋偏向左侧,加上高挑的左眉和高起的左肩,他整个人就有一种执拗的牛劲,好像偏着头,牛似的全力冲向一个目标。”这种描写突出了主人公的独特气质。在这里,作者同她所描写的人物一样,体现出一种大巧若拙的气度。

次要人物的形象在文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他们不仅参与营造了主人公活动的背景和氛围,而且提供了与主人公不尽相同的视角和关注点。如杜维明教授担任授课的班上的女学生的形象就提供了新的视角:“她们很惋惜地觉得老师太不顾及自己了。老师的裤子上有一个小洞。当然,这个洞只有这些非儒家的女学生能看到……”儒家强调“非礼勿视”,前来听讲的女学生却“超越儒家伦理地观察”着老师的形貌衣着,经由这样的描述,女学生和杜教授之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上的差异就一目了然了。杜维明教授的女儿是另一个令读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