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飞人》习题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飞人》习题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哈佛燕京的中国筷子Show

杜维明邀所有来燕京社的访问学者和家属,都去他家包饺子。那得多少人啊?一百多人,有人说。不到一百人,有人说。客人们散坐在一楼、二楼、地下室,谁也搞不清有多少人,谁也没想跑上跑下去点人数。后来听杜维明讲,是八十多人。他楼上楼下都数了。

杜维明右手握一酒瓶,左手还是插裤兜里,那感觉,还是在哈佛大礼堂的讲台上。一个永远的演讲者。他的周围总是围着学人,总是儒家文化的学术探讨。我想起杜维明在一篇文章中写到的:“哈佛已经成为在英语世界中经常用普通话谈论国学(中国学问)的道场。”

总算他来到地下室,那里更多的是妇人和孩子。妇人们在包饺子,孩子们在看录像——好莱坞的卡通片《花木兰》。这部卡通片全美国首映的周末三天,票房达2300万美元。影片为中国的花木兰注入了美国电影文化的卖点,更为迪斯尼注入了东方文化的活力。杜维明走过来盛赞这部卡通。我想,《花木兰》里忠孝两全,那是儒家文化的好莱坞式的弘扬。

杜维明家的Party,那是中国文化的国际盛会。有各国来的中国人,有会讲或多或少中国话的外国人,也有虽然不会讲中国话但是热爱中国的美国人。一位不会讲中文的美国妇女,那么情真意切地对我说起她领养了一个中国女孩。领养的时候,那女孩才四个月大,现在已经12岁了。女孩小时候可漂亮了,现在也漂亮。她掏出显然一直带在身上的那女孩的照片给我看。她说女儿就是不肯学中文。所以她一定要带她到中国走走,一定要让她会讲中国话。她说着双手捂胸,好动感情!杜维明说,这是个过程,到一定时候她自己就会想学中文。

波士顿好几百人领养中国女孩。这些小木兰的美国父母们自己组织起来,呼吁波士顿中小学开中文课。那位对我倾诉的美国妇女,那么希望我去她家做客,她给我写下了电话、地址、名字。她并不知道更多的背景,只是因为——我是中国人。她太爱她的中国女儿,看见中国人就像遇到亲戚似的。

那些日子我竟是安排不出时间。我想,下次,下次,会有下一次的。我想,等我去的时候,她的中国女儿一定已经会讲中国话了。

在波士顿,在哈佛,很有一些不愿学中文的中国孩子,更有通晓中文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朋友,是杜维明“文化中国”第三世界的成员。杜维明家的Party上不少“老外”(当然,在这里不知道他们是“老外”还是我是老外)用筷子,都比我强。这个八十多人的中式自助

餐,几乎是个筷子Show。杜维明常讲广结善缘。我想,“缘”和“圆”同音,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在这个Party上,才有了这么圆圆满满的中国缘。

杜维明是最后一个端了盘子去拿菜的。那时长长的餐桌上已经没人了,只有一个饭粒——我是说,他的视象,放大了掉在桌上的一个饭粒。他捡起这个饭粒放进自己的餐盘里。当时八十几个人谁也不会看到这个细节,除了我。没饭吃的人捡米粒那是当然。哈佛教授、闻名世界的儒学权威捡米粒吃,就令我震撼了。菜多得吃不完,怎么就先捡饭粒吃?这个时候,比起他在大教室演讲更像一个儒家文化的布道士。

壁炉里的火,热烈又并不张扬地燃烧着。窗外,风雪装扮着新英格兰的红砖墙,一个个金黄的灯火,好像一个个雪地里升起的壁炉。

1.作者为何说杜维明是“一个永远的演讲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在本节将叙述的重点转移到杜维明教授的家庭生活,描述他如何在家庭日常生活里营造中西文化交流的环境,并通过这种环境使家庭也变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讲堂。所以无论是讲堂还是家里他都是传播儒家文化的演讲者。

2.赏析文中“我想,下次,下次,会有下一次的。我想,等我去的时候,她的中国女儿一定已经会讲中国话了。”一句话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重复中强调语意,增强表达效果,表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发展前景的确信。

3.文中作者写道:“哈佛教授、闻名世界的儒学权威捡米粒吃,就令我震撼了。”作者为何震撼?你如何评价这一动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一位堂堂的哈佛教授去捡米粒吃,这种节俭和自律的精神让作者震撼。②细节彰显精神。作者从小处着眼,却深刻挖掘出杜教授身上无处不在的儒家思想。杜教授不仅是儒家思想的演讲者、理论者,更是儒家思想彻彻底底的实践者。我们要做思想上的巨人,更要做行动上的典范。

4.文章结尾是一段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金黄的灯火像雪地里升起的壁炉,作者寓情于景,在景物描写中寄托作者对中国文化前景的信心。

二、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一个为信念顽强攀登的老人

刘元举

①今年10月7日在上海音乐学院的贺绿汀音乐厅,举办傅聪先生的莫扎特专场音乐会。我是头一次聆听傅聪先生的演奏。傅聪出现时,一派庄严肃穆状。他穿着黑灰色唐装,头发梳理得光亮而纹丝不乱。他的脸色比平时略显苍白,当舞台上的灯光缓缓暗下去时,亮如一块凸现的岩石,显露出个性的凌厉锋芒。

②当他第一次触键时,我就发现他的面部表情瞬间苍老起来。随着节奏加快,力度、速度同时如五彩绽放,这个老人便在这种热烈绽放中开始了紧张的驾驭。他像竭尽全力在拼搏,在追赶。头,居然也在帮着手指剧烈运行,剧烈摇摆。本来纹丝不乱的头发,瞬间迸散开来,像浪花被礁石撞出一片破碎的璀璨。这就是72岁的傅聪。在疯魔般摇摆头颅的同时,也在残酷地折磨着他的十指。那是两个黑色的精灵,黑色是手套。不同的是,黑色手套包裹下的十指只有前半截指骨露出来,于是,这半截指骨在键盘上跳动闪烁得如同鸡啄米一般。

③有人哭泣了。不知道是什么真正打动了这位观众。是傅聪还是莫扎特?莫扎特K595我不曾查过任何资料,我只是在倾听傅聪演奏时的后半部分,突然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冲击力,这种冲击令我在憋闷已久之后,骤然得以释放。随后,我感受到来自观众席上的巨大激动,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掌声,惊雷裂帛。傅聪苍白的脸上终于泛起松弛的笑意。他在掌声与鲜花的簇拥中,一次次往返于舞台上,却就是不肯弹下一曲。

④尤大淳先生是上海交响乐团的资深钢琴演奏家,他非常钦佩傅聪先生。他在听完K595最后一个音符之后,激动地站起来长久鼓掌。他在向傅聪先生祝贺时说,50年前,他听傅先生弹这首曲子时,有个连音弹得与这一次有变化。他用手指弹动着,上一次与这一次的变化区别。半个世纪,他居然有着如此精细的区分判别。

⑤巴什基洛夫是个真正的性情中人,他的祝贺带有他的音乐顽童的可爱天性。他在傅聪弹完后赶到后台时,激动地一把搂抱住傅聪。他说他仿佛又听到了50年前的演出。那是1956年,傅聪在莫斯科的成功演出,那一次他也是弹的这首K595。当时,年轻的傅聪以其天才的音乐感受赢得了年轻的巴什基洛夫的热烈称赞,顿时他们成为好朋友。一晃半个世纪过去,同样苍老的他们又仿佛回到了半个世纪以前。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⑥傅聪头一次演奏莫扎特是在1955年的华沙。当时满城买不到莫扎特的谱子。香港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