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以安徽省某小学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以安徽省某
小学为例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过:“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1]。

这说的每一个在成长过程中养成的习惯,对人的一生都是有益的。

如果一个人越早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这种习惯就越不容易被改变。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对学生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素质、能力和品格具有重要意义。

相比之下,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中,人们过于强调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上课不专心、课后复习不巩固、作业抄袭等,一旦学生形成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仅会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成绩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发展。

因此,基于以上情况,笔者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2名词解释
1.2.1习惯
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习惯是“一种固定的或者有规律的倾向或常规行为。

特别指那些很难祛除的倾向或者常规行为”[2]。

孙晓云则认为“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

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3]。

宋文书教授在《心理学名词解释》一书中将习惯解释为:“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4]。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习惯的相关定义。

首先,习惯这种并不是人们先天具有的行为方式,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通过不断地重复训练形成的。

其次,养成某种习惯的人,在遇到相同的情境时,会自
然而然地给出同样的反应。

最后,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变得较为稳定,不会轻易被改变。

1.2.2学习习惯
当我们把学习与习惯联系起来形成学习习惯的概念时,实际上有两种基本的理解方式:
一是指“学习习惯说”,也被称作“刺激—反应说”。

行为主义者华生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

他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形成习惯,也就是在条件刺激和条件反应之间建立一种牢固的联系。

通过条件化,分散的非学习反应被组织成条件反应”[5]。

二是把学习习惯理解为学习的习惯,即学习者对学习的稳定行为。

也就是说,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自动的行为。

个体学习习惯的形成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自身、学校、家庭、社会等。

1.2.3良好的学习习惯
曾曙春说“只要能有利于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或学习技能提高的习惯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好问的习惯,善于独立
思考的习惯和专注的习惯等”[6]。

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好习惯是一个人神经系统中的道德资本。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在其著作中也提到,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良好的习惯对人的一生都是有好处的。

在本研究中提到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指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生活中养成的固定且自动化的良好行为方式,能够在学习者的学习和生活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且对以后的工作学习产生积极影响,是不可或缺的学习品质。

1.3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是对安徽省六安市登科学校(小学部)三个班级的低年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对该校的老师进行访谈,了解当前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评价和分析。

本文在总结和分析国内外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相关文献资
料的基础之上,提出笔者对良好学习习惯的概念界定,为教育工作者和相关研究者提供理论参考;
本研究通过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记录进行分析总结,帮助教师、学校和家长了解学生学习习惯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提供支持。

2文献综述
2.1有关“学习习惯内容”的研究
关于学习习惯内容的研究,一些研究者认为学习习惯包括三个部分:传统学习习惯、创造性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习惯。

传统学习习惯简单来讲指“听”“看”“想”“说”这四个方面。

具体来说:听,指学生上课认真听老师和其他学生的发言,并能发现其中的问题;看,指学生认真观察,做一个有心人;想,指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能够有所启发;说,指学生在做到大声发言的基础上,与同伴互相讨论。

创造性学习的习惯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实践习惯和思维习惯。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来看,小学低年级阶段合作学习习惯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小组合作学习[7]。

另外一些人将学习习惯概括为:基本学习习惯、拓展性学习习惯、个性学习习惯[8]。

基本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必要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扩展性学习习惯是在基本学习习惯形成的基础上,提出的适应扩展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习惯;个性化学习习惯是指受个人和社会因素影响的学生的基本学习习惯或扩展学习习惯的某些方面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自动行为。

一些人还提出了更具体的学习习惯,如课前认真准备学习用品的习惯、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思考的习惯、课后独立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整理和使用学习用品的习惯等。

孙晓云教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通过在日常教学中的不断观察和积累,总结出学生的十大学习习惯,即:确
定学习目标,正确合理使用学习用品,课前准备,上课专心,勇于提问并积极参与讨论,认真完成作业,及时复习巩固当天学习内容,规范字体写作,坚持阅读[9]。

综上所述,关于学习习惯内容的研究十分广泛,几乎涉及学生学
习的方方面面。

据我了解,目前对学习习惯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

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借鉴已有研究的分类,根据学习时间的不同,笔者将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方面。

其中,课前学习习惯指课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例如物质准备、知识准备、心态准备等;课中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表现,例如听讲习惯、思考习惯、讨论习惯等;课后学习习惯则指学生课后作业情况、课外拓展习惯和课后巩固习惯。

2.2有关“学习习惯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奠基人,他提出了一种自我效能感。

他认为,人的行为既受行为结果的影响,也受自我行为能力的推测,这将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动机。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行为的选择和坚持、努力程度和对困难的态度、处理问题时的情绪反应[10]。

也就是说,在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过程中,如果学生自我效能感越强,那么越有利于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发展。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认为,在培养学生习惯的过程中,家庭扮演学校的角色,父母扮演教师的角色[11]。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家庭与学生的同步成长,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家庭因素会对学生产生持续稳定的影响。

此外,家庭教育主要受言行和情景的影响,学生也会受到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常常不自觉地模仿父母的言行,比如有些家长喜欢读书,所以学生很容易养成读书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认为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受到不良社会、学校环境和家庭教育不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12]。

学生身处的社会这个大的环境、日常学习所在的学校环境和关系最密切的家庭情况都会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产生影响。

这些外在环境中产生的不良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感染学生的日常行为和习惯,导致学生养成某些恶习,最终给以后的学习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苏霍姆林斯基还指出社会、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对模仿能力强的学生有“近墨者黑”的作用,他认为社会、家庭和学校的不良影响,会使学生养成厌学、逃课、不守纪律等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纳出,影响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是以下几种:第一,受家庭因素的影响。

父母的教育对低年
级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的日常言行来形成自己的言行。

二是受自身因素影响。

学生的学习兴趣、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动机会影响学习习惯的形成。

学习兴趣强的学生比学习兴趣弱的学生更喜欢学习,形成学习习惯。

同时,学习动机的强度影响着个体学习习惯形成和发展的情况,控制合理范围内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习习惯的养成。

第三,受学校因素的影响。

学校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在学校直接接触的人是老师和同学。

因此,教师和同伴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比家长在学生心中扮演着更权威的角色,他们经常记住老师的言行并模仿他们。

另外,学生也会效仿同伴的言行,这些言行不论好坏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产生影响。

所以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学习同伴好的习惯,对自己也有的不好的习惯要及时改正。

第四,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处在社会这个大的背景之下,社会产生的一些因素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有着直接联系。

例如,一些不良的社会氛围会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

2.3有关“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罗子涵在硕士论文中提出,要培养小学低年级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在学习习惯培养过程中,教师注意运用合理的方法,从而唤醒学生内心对学习习惯养成的渴望。

同时,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关于学习习惯方面的问题,开不同的“药方”,另外,在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后,也要不断地进行强化和实践,让学生把这种行为从无意识变成有意识。

总结了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榜样示范法,选取某一学生的一定优势为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力求为榜样;强化行动方式,建立跟踪机制,持续强化训练;主题活动创造环境法,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营造积极进取的班集体;加强家校交流,维护家校教育的一致性;情绪刺激法,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表扬和批评;多种评价方式引导,强调物质性评价和精神性评
价相结合[13]。

薛晓敏通过探究农民工子女在学习习惯存在的诸多问题,进一步提出了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方法与策略:一、提高认识,启发自觉。

教师面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时,要在结合实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最终让学生自觉地养成学习习惯。

二、激发兴趣,建立自信。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支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同时,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多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中,让
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优势,进而建立对学习的自信。

三、严格要求,具体指导。

由于农民工子女大多数来自不同的地区,针对他们的习惯培养,应该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理念。

并且对于农民工子女学习上的要求,应该符合实际,逐步提高[14]。

宋兆东总结教学经验,提出了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一、教师以身作则。

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的行为和精神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

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

二、利用强化理论,增强习惯养成动机。

教师应合理运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例如:当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习惯时,教师给予学生物质或者精神上的奖励。

三、教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

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在课前预习、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并反复训练学生,帮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5]。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小学低年级学习习惯培养策略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多,虽然这些研究结果的表述不一,但实际上这些培养策略的内容确大同小异。

多是从教学过程方面提出一些步骤性的培养策略,这些都很难用到实践中去。

3研究设计
3.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安徽省六安市的一所小学,并且从该小学的四个低年级班级中,随机挑选了122名学生,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并采访了该校低年级的三位教师,以了解该校教师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发展以及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的看法。

3.2研究方法
3.2.1问卷法
调查问卷选用薛晶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以济南市七里山小学为例”的问卷[16],经过改编成为本研究问卷。

问卷共有二十一道题(见附录I),分别从课前学习习惯、课中学习习惯和课后学习习惯这三个维度进行调查。

其中课前维度共六道题,分别是物质准备、知识准备和心态准备三个方面;课中维度共六道题,分别是听讲习惯、思考习惯和讨论习惯;课后维度共九道题,分别是课后作业习惯、课外拓展习惯和课后巩固习惯。

最后将收集的数据使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3.2.2访谈法
对于该小学低年级班级的教师进行访谈交流,来了解各个班级的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现状,以及更清晰地了解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

访谈大约持续半个小时,访谈提纲参考自罗子涵《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以W学生的指导为例》中的《访谈提纲》(详见附录Ⅱ)[13],访谈内容涉及四个问题:
(1)您认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2)您认为是什么导致了这些问题的产生?
(3)您认为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是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