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下文言文期中复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邑.人___扳.___环谒.___泯.然___
2.解释加点的词
⑴.世隶.耕( 属于 ) ⑵.未尝.识书具( 曾经 ) ⑶.借旁近与.之(给 )
⑷.余闻之也.久 ( 语气助词 ) ⑸.稍稍宾客
..其父(把…当作宾客 ) ⑹.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此,这)⑺.从.先人在家(跟随 ) ⑻.受.之天也 (承受 )
⑼.卒.之为众人( 最终 ) ⑽.今夫.不受之天(发语词)⑾.泯然
..众人矣(消失 ) (12).父异.焉(对…感到诧异)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牵引 ) ( 拜访 )⒀.称.前世之闻(相当)
3.解释下列多义词。
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父利其然也(这样)贤于材人远也(比)
A、然
B、于于舅家见之(在)
泯然众人矣(…的样子)环谒于邑人(到)4.翻译下列句子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译: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B.父利其然也。
译: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
C.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译:当即写下四句诗,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D.邑人奇之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
E.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先天得到的。
F: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最终仲永成为普通人,就是因为他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啊
5.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北宋_代的王安石。
他字(介甫),号(半山_) ,是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苏辙,苏轼,苏洵,曾巩,欧阳修,王安石)
6.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D )
A、借旁近/与之
B、金溪民/方仲永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7.课内语段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
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⑴.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
⑵.解释词语。
①传一乡秀才观.之_观赏_②指物作诗立就._完成_
③其文理
..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④或.以钱币乞之__有的人__
⑶.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③余闻之也久
9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少年才能衰退,青年泯然众人
10“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先天的禀赋,后天的教育
11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写其父行为时,用一__利__字提示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特点;
12“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哀伤,叹息
13安排材料,详略得当。
课文详写(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才能衰退和泯然众人的情形)。
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突出对方沦为众人的惋惜哀伤之情)3 、先扬后抑,跌宕多姿。
例如文中写(令其作诗不能衬前时之闻)是“抑”。
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同上)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临川先生即宋朝文学家王安石,文中提到的“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王子”则是王安石自称。
B、文章先叙事后说理。
叙事部分略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而详写此后的情况,先抑后扬,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
C、本文语言十分简练。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了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D、本文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15.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16.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也可以有自己的话来说)
17.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表明其家庭背景,绝对没受过诗书的熏陶,衬托其天资非凡也暗示了其父不使学的原因
18.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明,请举两例。
1忽啼求之,2即书诗四句,3自是、、、
19.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0.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1古今异义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这今义表示判断
2或以钱币乞之:古义有的人今义表示选择或者
3其文理
..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专业术语,文章内容和词句方面
4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5泯然众人矣:古义普通人今义大家,许多人
21词类活用1.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2父利其然也认为﹍有利可图
3邑人奇之以﹍为奇4父异焉对﹍感到诧异
三、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列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翻译:王冕,是诸暨人,七八岁的时侯,父亲叫他到田埂上放牛,他偷偷进入学馆,听学生们念书,听完后,就默默的记下来,傍晚回家,忘了牛。
有人牵着王家的牛来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王父生气了,打了他,打完以后王冕还是和从前一样。
王母说;“儿子这样痴迷,你何不就放任他呢?”王冕于是离家傍僧寺而居,夜晚出来,坐在佛像膝上,拿着书卷就着长明灯读着,书声琅琅,直到天明。
佛像多是土做的偶像,面目狰狞恐怖,王冕一个小孩子,神情安恬,就好像没看见一样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听已,辄.默记。
辄:就(2)父怒挞.之。
挞:鞭打(3)琅琅达旦.。
旦:天亮(4)冕因去.。
去_离开家(5)窃.入学舍。
窃:偷偷地 2.翻译句子。
(1)已而复如初。
译:不久王冕还是和以前一样
(2)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3.文中最能表现出王冕读书专心入迷的一句是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4.这则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木兰诗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机杼()鞍鞯()
胡骑()金柝()策勋()赏赐()理云bìn()pèi头()扑shuò()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木兰当户织(门)昨夜见军帖(军中文告)万里赴戎机(战争)著我旧时裳(穿)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A . 愿为市鞍马市:买东市买骏马市:集市B . 出郭相扶将郭:外城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用:不愿作C . 朔气传金柝朔:北方策勋十二转策勋:记功D . 军书十二卷十二卷:十二本赏赐百千强强:有余
4.填空。
①.《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
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的女英雄形象。
②.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东、、北、、)
③.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朔气传金、、、铁衣)
④. 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爷娘)
⑤诗中的(将军)一句,用(对偶)和(互文)的修辞手法,十分概括地描写了战争的旷日持久,激烈悲壮。
⑥. 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的(雄兔)一句诗文。
6 .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D )A. “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奔赴战场的豪迈。
B. “关山度若飞”:跨越关塞和山岭,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 “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
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艰苦。
D. “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7 写出下面诗句的大意①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互相搀扶着出城)
②.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8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主要写了(花木兰代父从军,及还朝归家)事
9二、多义字辨析
市:东市买骏马集市愿为市鞍马买
将:将军百战死将领出郭相扶将助词不译
帖:昨夜见军帖文告对镜帖花黄通贴贴上
机:不闻机杼声机器万里赴戎机重要的事物[ 能力提升](一)阅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段意
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词填写①描写爷娘:出,扶②描写阿姊:理
③描写小弟:磨刀,向④描写木兰:开,坐,脱,著,理,贴出,看
3.选文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表现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女儿生活的喜悦之情
4.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归家喜不自禁
5.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用伙伴的吃惊,反衬木兰无比自豪与得意从侧面烘托木兰从军多年的谨慎和机敏
6、选段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选出正确的一项(B )
A、表现了木兰立功受赏、骄傲自豪的心情。
B、表现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
C、表现了木兰不图荣华富贵的朴素心理。
7选段运用了(BE )修辞方法。
A、比喻;B、排比;C、拟人;D、对偶;E、反问
(二)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③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④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⑤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1解释下列诗句中画线的字词。
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水流声
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过
⑶朔气传金柝北方
3、对句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
A、按东西南北的顺序逐一去买B、操办急切而井然有序
C、家人和木兰分头去买D、出征前的急切心情和紧张操办
4、①句照应前面的(愿为、、)②~③句可用后面的(万里、、)来概括。
5、对句④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描写木兰想早日到达战场的急切心情B、描写征途遥远,表现不畏艰难的决心
C、描写征途遥远,表现出跃马飞奔,驰骋沙场的英雄气概D、像飞一样渡过千山万水,表现了木兰欢快的心情
6、对句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
A、写北方苦寒,用战场的艰苦环境来衬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B、以写景来表现北方战场的环境气氛C、描写边塞阴森、凄凉的战场环境D、运用对偶写环境,衬托出战地生活的艰辛7、“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的含义是什么?
答:将士们出征数载,历经百战有的战死疆场有的胜利归来,概述战斗的旷日持久,战斗的激烈悲壮
8、写木兰的征途和战地生活时,诗中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这跟表现木兰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写征途渲染悲凉七分,借以烘托木兰思亲的感情,写战地生活渲染紧张森严的气氛,借以烘托木兰的豪情壮志
9、木兰替父从军表现了(A )
A、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B、古代战争的残酷和对统治阶级战争政策的否定C、古代人民要求男女平等的愿望D、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古代人民对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的抗议
⑴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
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⑵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⑶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C)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⑷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B)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对偶反复夸张
B.对偶对偶排比对偶
C.借代反复排比对偶
D.对偶反复对偶比喻
⑸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C)
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C.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解释加点词:
⑴策勋十二转(记功⑵赏赐百千强(有余)⑶可汗问所欲(想要)⑷愿驰千里足(希望)⑸出郭相扶将(外城)⑹著我旧时裳(穿)⑺雄兔脚扑朔(动弹)⑻雌兔眼迷离(眯着眼)⑼双兔傍地走(跑)⑽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
三、划分朗读节奏: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四、辨析下列词的古今异义:
⑴阿爷无大儿古义:父亲,今义:爷爷⑵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五、回答下列问题:
⑴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
①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②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互文对偶)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排比互文)
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对偶)
⑵有两个成语出自该文,它们是_磨刀霍霍__和___扑朔迷离_____。
⑶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A)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⑹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赞颂木兰女扮男装多年的谨慎和机敏
⑻“爷娘闻女来…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以父母姊弟的身份的举动描写家中欢乐喜庆的气氛
⑼“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改为陈述语气。
⑽用原文填空:
①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__东____
②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_策勋__
③描写伙伴惊奇的句子___出门___
④表现木兰不贪图富贵利禄的句子_木兰不用__
⑤表现木兰归乡心切的句子_愿驰___
⑾选出与例句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①双兔傍地走(A)A、走马观花B、茶走味了C、车刚走D、走漏消息
②安能辨我是雄雌?(B)A、坐立不安B、安敢如此C、安的什么心D、安
营扎寨
③木兰当户织(B)A、捷报飞来当纸钱B、当着大家谈一谈C、他会当家D、
旗鼓相当
⑾①A“走”古汉语中,做“跑”讲。
雌兔和雄兔紧贴着地面奔跑。
“走马观花”即“跑马观花”,意思是浮光掠影,很不深入。
“走味”是失去原味。
“车刚走”的“走”是“离开。
”“走漏”
即“透漏”出。
②B“安能”、“安敢”中的“安”,都是表反问的疑问代词,解为“怎么”。
A、C、D、
中的“安”,依次为“安定”、“怀着”、“安置、设置”。
③B“当护织”和“当着大家”中的“当”,都是“面对”的意思。
其作的分别为“充当”、
“主持”、“相配”、“相称”之意。
⑿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孙权劝学》练习题
、《孙权劝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孙权劝学》的成果是:“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以上均填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学有所获
;文末的“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原文)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qīng )涉猎(shè )孰(shú)遂(suì)
三、解释加点词。
1、当涂掌事当当权;
2、蒙辞以军中多务辞推辞;
3、治经为博士邪治研究;
4、但当涉猎涉猎粗略地阅读;
5、见往事耳见:了解。
6、蒙乃使就学乃:于是,就;
7、卿今者才略才略才干和谋略;8、即更刮目相看。
刮擦;
四、写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其中意义完全相同的是(D )。
A.{但当涉猎( 应当) {门当户对( 相当)
B.{自以为大有所益( 好处) {多多益善( 更加)
C.{见往事耳( 历史) {往事不堪回首( 过去的事)
D.{卿今者才略( 您) {卿今当涂掌事( 您)
五、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C )A.把B.被C.用
2.即更刮目相待(A )A.立即B.就是C.如果,假如
3.蒙乃始就学(A )A.于是B.却C.只,仅仅
4.结友而别(C )A.并且B.但是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
六、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文: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 )
七、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______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一下过去的历史经验教训。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大哥为什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_________
八、问答题:
1、文中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答:用对话的方法进行语言描写。
2、本文所揭示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我的启示是:1、开卷有益,只要有学习,就会有收获;2、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我们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