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中特期末考试考点
研究生中特参考题
研究生中特参考题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1、怎样把握当代中国的主题?2、如何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4、请阐述四个全面基本内容以及其内在联系。
5、如何认识并切实抓住我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4、怎样认识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是解决生态难题的必由之路?6、分析我国为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7、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主要内容8、如何理解“一带一路”建设对提升中国开发型经济水平的意义?9、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10、分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总依据。
11、分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总布局。
12、如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13、我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14、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15、我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16、怎样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17、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包括哪些内容?18、分析我国现阶段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19、结合实际,诠释你如何理解达到小康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不同之处。
20、我国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和方法。
21、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22、分析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面对考验和危险,全党必须增强“四种意识”。
23、分析我国目前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24、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表现在哪些方面25、分析当代中国的国际战略。
期末中特复习资料(完整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如何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在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面临三大历史任务:1.既要努力实现欧洲早已完成的工业化,又要追赶新科技革命的浪潮;2.既要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又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3.既要实现国内的可持续发展,又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这个‚不发达‛首先当然是指生产力的不发达。
因此,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但讲初级阶段,不光要讲生产力的不发达,还要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够完善和不够成熟。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就告诉我们,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二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
上述两大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统一的整体,并且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一系列不同发展阶段的长久进程中。
没有生产力的持久发展,就不可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社会公平与正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能相应地逐步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就不可能愈益充分地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因而也就不可能持久地实现生产力的大发展。
2.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完整word版)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中特期末考试真题
1. 现阶段基本国情特点?(十七大)(1)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这包括两层含义: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经济上: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②文化上:科学技术水平与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③政治上: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
----------------------------------------------------------2. 什么是经济新常态?提出经济新常态有什么意义?(1)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
我国经济新常态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①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③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提出经济新常态,①有利于树立经济发展的明确目标,更容易实现经济的有效发展;②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十四大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有:①巩固社会主义制度;②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③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4. 当前我们党面临哪些新考验和风险,需要增强什么方面的意识?(1)新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2)新风险: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3)需要增强的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
研究生中特期末考试考点
导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3.中国共产党仅仅依靠人民完成了三件大事:一、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四个基本问题: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二、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四、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9.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给中国带来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一、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解放,激发出空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中国初步改变了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的状况,成为了一个生机勃勃、走向繁荣富强的国家;三、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实现了从领导革命到领导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转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研究生中特考试复习资料
十九大(选择题、填空题,20题30’)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 (新时代、新方位)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
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这些问题,必须着力加以解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有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主要矛盾(一个转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两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武汉理工大学级研究生中特理论考试题备考内容
一、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复习题:1、结合实际论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成就以及进一步改革应坚持的方针有哪些?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始终贯穿于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是同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以及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断深化的,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是扩大了人民有序政治参与,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水平大大提高。
选举制度、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制度逐步发展和完善,农村村民委员会、城镇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制度逐步发展。
同时人民直接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制度和机制更加健全。
二是社会主义法治更加完善。
中国用3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了西方一些国家用几百年才建成法律体系的任务,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2011年年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
三是行政管理体制与机构改革成效明显。
政府职能转变迈出重要步伐,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得到加强,政府组织机构逐步优化,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
四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果丰硕。
废除了事实上存在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全面推行职务任期制和领导干部退休制,确保了国家政权机关和领导人员有序更替。
建立了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
五是人权得到更加全面、真实和充分的尊重和保障。
以宪法为依据,制定了一系列保障人权的法律,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保障人权的法律制度,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妇女、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少数民族权力等均得到更好的保障。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制度方面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发挥人民创造精神方面还存在不足。
中特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1怎么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制度和发展道路的内在联系?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早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就已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了十分明确的概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色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首先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
它包涵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文化建设根本目的的理论,促进文化发展的理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推进先进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以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理论。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则是指现阶段国家通过宪法和法律规范社会文化生活,调整以社会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各种文化生活的基本原则和规则的总和。
它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它既包括基本文化制度,也包括各项具体制度,也就是基本文化制度在文化各领域的具体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文化领域的具体运用和展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集中体现,它深入回答了文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也指明了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制度和发展道路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根本的指导思想,制度则是对理论做出的具体的规定和原则,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好比大纲和具体步骤之间的关系一样,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就是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制度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事业、科学文化事业等各方面的建设,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得以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研究生中特考试重点
研究生中特考试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于这个最大实际。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根据总依据提出来的,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只有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经济建设是中心,政治建设是方向,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是根基,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庄严使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都聚焦于这个总任务、归结于这个总任务。
按照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党和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个整体,它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
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动力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北航中特考试复习材料
2012-2013年北航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期末考试试题(马拉克思整理上传)一、简答题(7选2)1、为什么说扩大我国中等收入阶层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之一?中国现阶段中等收入阶层的维稳作用第一,中等收入阶层极易成为经济增长的牺牲品。
首先,中等收入阶层极容易成为我国目前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的替罪羊。
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现象已经成为阻碍经济增长、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
其次,中等收入阶层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由于高收入阶层不断挤占中等收入阶层的生存空间和社会资源,中等收入阶层的生存处境面临尴尬局面。
第二,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规模制约了他们不能顺畅表达自身利益。
我国的中等收入阶层发育不够充分,规模较小,没有足够的自主和参与意识。
这种状况决定了中国社会的民主要求和权利愿望还没有在一定规模上形成,还不可能有公民行使自主权利的积极行动和组织自觉。
第三,在金融危机中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中等收入阶层。
第四,网络媒体舆论是制约中等收入阶层维稳作用的重要因素。
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不能笼统的说中等收入阶层就是社会的“稳定器”;分析中等收入阶层和社会稳定的关系,不能直接照搬西方学者的“稳定器”理论,而是应该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状况综合分析。
首先,政策导向是中等收入阶层能否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其次,判断中等收入阶层能否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需要结合中等收入阶层的特征和具体国情来综合考量。
总之,如果我国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对中等收入阶层有所侧重,鼓励其发展壮大,维护其阶层利益,那么中等收入阶层渴求稳定、害怕变革的特性就会发挥作用,使中等收入阶层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反之,如果随着经济增长,中等收入阶层的利益持续受损,其阶层利益无法寻求合理的表达渠道,那么他们就会要求社会变革,如果寻求不到社会变革的良性途径,就很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三)培育中等收入阶层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在西方,中产阶层就是“大众”的代名词,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产阶层逐渐发展壮大,并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
中特考试必考复习
中特考试必考复习毛中特期末考试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毛泽东在党的第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间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把马克思主义植根到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
4、政策和策略。
5、思想政治文化工作。
6、党的建设。
3、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贯穿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
第二章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最基本的国情: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
时代特征: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进一步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奋斗目标。
第三章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生期末考试复习题 精简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引领中华民族开拓前进的伟大旗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体现为三个紧密联系)(1)将社会主义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起来。
(2)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起来。
(3)将国家的安危荣辱和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起来。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中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2、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中国的基本国情、历史方位等方面。
1.国情:(1)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2)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3)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4)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
(5)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
(6)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
这“三个没有变”和“三个世所罕见”是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清醒定位和科学认识。
2.历史方位:历史方位,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处的位置。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在今后十年中完全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二五”这5年是关键。
(2)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虽然近年来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距离实现突破性的转变还有很大距离,当前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己经成为最为紧迫的任务。
中特考点及答案(修订版)
中特考点及答案(修订版)第一章一、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3、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及其理论成果。
答: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含义: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的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的实践,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2、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实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标志是其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得新局面。
****4、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什么?答:1、十八大指出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2、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3、把握这一精神实质就是把握科学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联系以及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4、这一精神实质贯穿贯穿科学发展观始终,且科学发展观每一内容都体现了这一精神实质。
****5、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
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四大特色:1、实践特色: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用科学方法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2、理论特色: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境界3、民族特色: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内在的联系;4、时代特点:把握时代特征,反映时代要求与引领时代潮流。
研究生中特考试题及答案
中特考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5个)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3、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4、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5、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求是”就是认真追求、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工作的向导。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据党的十七大,社会主义社会可概括为“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
一面旗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一条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理论体系即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师大研究生学硕期末考试(超给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师大研究生学硕期末考试(超给力)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事关能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人民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都必须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就这个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出了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等。
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推进党的建设两大工程紧密联系起来,明确了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变成了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将长期执政的党。
提出了坚持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重大论断,提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四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去发展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时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才是硬道理,明确提出分三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论断。
中特考试要点总结
一、选择题1.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3.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
5.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6.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7.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8.在新的征程上,我们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必须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9.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最新硕士生中特复习提要(华南理工大学)资料
2018年6月中特理论复习提要一、题型1.辨析题4*5,20分2.简答题4*10 40分3、材料分析题1*154、论述题1*25二、参考内容1.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
(*)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
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 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
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
经济发展新常态主要有几个特点:一、首先是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其次是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最后是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新常态逐步向集约的发展模式转变,更多的向创新要动力。
2.当前我们党面临哪些新考验和风险,需要增强什么方面的意识?(*)1、党面临的“四个考验”:一是执政考验;二是改革开放考验;三是市场经济考验;四是外部环境考验。
2、党面临的“四个危险”:一是精神懈怠的危险;二是能力不足的危险;三是脱离群众的危险;四是消极腐败的危险。
3、增强“四种意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醒全党: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
1、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任何一个社会国家、政党兴衰存亡的内在规律。
2、创新意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永葆生机的源泉。
3、是宗旨意识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使命意识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担当起带领中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的历史使命。
3.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一、继续推进对外贸易增长: 扩大对外贸易,有利于提升国内的产业结构,推进经济的现代化。
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特)考试复习资料要点
导论1.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它同样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
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障、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理论成果。
他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该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确的解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
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到胡锦涛一直关注中国的发展问题。
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强调“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中,“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具有目标性,关系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好实践。
2.经过90多年的奋斗、创造、积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研究生中特理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研究生中特理论期末考试复习题1、联系我国生态资源环境实际,谈谈你对我国当前生态现状的认识,并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
资源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表面看是环境问题,但实际却是涉及社会稳定、民众福祉的民生问题。
近年来,持续恶化的空气污染、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呈现高发态势的重金属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滥用等,一系列伴随经济发展而凸显出的种种生态资源环境问题,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神经。
环境恶化的严峻现实,不仅仅是我们每个人的焦虑和期盼,更是深深牵动着党和政府的心。
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生态文明、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凸显出了我党对环境治理的坚定意志和决心。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更应该理性认识、合理分析、认真反思才能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亦才能够更好的找到解决目前我国面临的严重的生态资源环境问题。
从客观上来说: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中也同样遇到过严重的生态资源环境问题;所以必然是随着城市化进度的加快、依靠资源的粗狂利用而发展起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主观上来说:现阶段污染企业违法成本较低、手段隐蔽,一些环保部门对环境监管职能的缺失,再加上已“GDP”来衡量政绩、不惜牺牲环境而“上马”一些高污染项目等则是造成今天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诱因。
面对我国在发展阶段的产物,我们当然无法回避;但是面对人为成因我们却是能够通过齐心协力避免,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当然我们也是必须采取过段措施来挽救已经出现的问题和尽量防止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继续破坏。
要改变我国目前的生态资源环境问题根本在于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认真扎实地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
目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所依赖的是消耗大量资源、以环境为代价、高劳动力的高投入低产出,这种发展模式必然不是长久之计,必须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立足于长远。
改革必然要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因此我们各级党政机关、各种企业和各位个人要配合党中央的决定,忍受短暂的痛楚,来换取和保护我们的环境。
20XX合工大研究生中特期末考试大题知识要点总结
20XX合工大研究生中特期末考试大题知识要点总结20XX年合工大研究生中特期末考试简答、材料、论述题要点罗列零:导论1.当代中国的主题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3.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逻辑关系:a是战略目标,b、c、d是战略举措;b是a 的动力源泉,c是b的法制保障和a的重要基石,d是a、b、c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实际 1.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和重要战略机遇期历史方位: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改革开放;当代中国正处于五化深入发展时期;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当代中国处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
对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依据: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中国经济发展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日渐成熟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常态的特点: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
新常态的关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
为什么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方面顺应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的历史大潮,另一方面也是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形势下的必然选择,是我们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突破口。
把握正确的创新方向;加大激励,大力聚集创新人才;建立健全创新激励体制机制;扩大开放,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
2.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内容:继续推动对外贸易增长;深化“引进来”战略;加快“走出去”战略;探索多层次的国际经济合作新方式。
“一带一路”建设内容,原则和重点: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商,共建,共享;构建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经济走廊,实现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3.中国共产党仅仅依靠人民完成了三件大事:一、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四个基本问题: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二、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四、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9.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给中国带来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一、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解放,激发出空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中国初步改变了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的状况,成为了一个生机勃勃、走向繁荣富强的国家;三、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实现了从领导革命到领导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转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全面前进的要求: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始终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二、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点。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中国走上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人民,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四、巩固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开创性的伟大事业,必须清醒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1.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的清醒定位和科学认识——“三个没有变”和“三个世界罕见”:一、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三、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
一、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二、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三、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一、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二、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三、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4.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21世纪头20年是必须紧紧抓住且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依据: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二、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更加成熟。
5.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个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统一体。
7.坚持统筹兼顾,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的方法:一、总揽全局,统筹兼顾;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三、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四、兼顾各方,综合平衡。
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目的: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发展和完善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点主要包括:一、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思想(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始终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二、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
(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源泉,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要始终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三、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四、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五、关于分配制度的思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也是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六、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对外开放是中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七、关于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的思想。
八关于经济发展的思想。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包括:一、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二、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三、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4.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原则:一、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二、坚持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三、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改革道路;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五、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六、大力推进体制创新。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需进一步完善的原因和面临的问题:一、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粗放问题仍然突出;二、市场机制还未充分发挥作用;三、宏观调控体系不够健全;四、市场秩序不够规范。
6.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一、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二、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体制,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7.调整经济结构,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一、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8.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主要包括: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二、中国特色新型农业化道路;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四、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9.扩大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一、继续推进对外贸易增长;二、继续坚持“引进来”;三、实施“走出去”战略;四、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10.中国倡导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主要包括:一、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强弱,都应按照民主平等的原则处理国际经济关系,坚决反对以大欺小、以富欺贫、以强欺弱。
二、通过和平协商方式解决国际经济摩擦和争端。
三、本着求同存异和多样性原则,尊重和包容世界经济中不同的经济制度和发展模式选择。
四、坚持互利合作原则,缩小南北差距,推动世界经济平衡稳定发展和共同繁荣。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1.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本质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保持国家长期稳定和发展。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组织形式。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高举人民民主旗帜,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根本目标。
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有:一、健全民主制度;二、丰富民主形式;三、拓宽民主渠道;四、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五、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6.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容:一、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7.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这是政治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二、这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8.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一、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水平大大提高;二、社会主义法治更加完善;三、行政管理体制与机构改革成效明显;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果丰硕;五、人权得到更加全面、真实和充分的尊重和保障。
9.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包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二、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三、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四、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10.政治稳定的三个特点:一、政治有序;二、政治有效;三、政治持续发展。
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三、关于文化建设根本目的的思想;四、关于促进文化发展的思想;五、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思想;六、关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想。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兴国之魂)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神会主义荣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