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课件 任务三 梳理文本结构,厘清文本关系,透析理据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梳理文本结构,厘清文本关系,透析理据关系
新高考全国卷信息性文本阅读,立足于文本整体,着眼于词、句、段、层,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清晰、准确地把握文本结构和思路,理清理据(观点与论据)间的关系,精准分析论证特点。这种考查方式要求考生不仅要读出文章所要表达的信息内容,还要读出传达信息的方式,即是如何论证的,从而把考场阅读和思维的着力点扩大到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运用,真正考查考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活动一
剖析行文思路
年份卷别题干设问命题特点
2021新高考Ⅰ卷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
的论证思路。(4分)
题干用语灵活,或为“论
证思路”,或为“论证结
构”,或为“行文脉
络”,其考查本质都是准
确剖析文本行文思路,把
握文本结构。
新高考Ⅱ卷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
构。(4分)
2020新高考Ⅰ卷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
络。(6分)
【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文本见任务二【例2】),完成后面的题目。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然后对材料内容进行梳理,厘清材料层次,最后根据逻辑关系进行概括即可。材料一主要阐释了莱辛的“诗画异质”观,前三段主要讲述了莱辛“诗画异质”观产生的缘由,第四至六段是莱辛“诗画异质”观的推论和结论,第七段至最后一段是作者结合个人理解对莱辛观点的具体阐释。材料二首先点出莱辛“诗画异质”观的主要论点,然后列举中国古人对诗画关系的讨论,与莱辛的这一观点形成照应。
参考答案:①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②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
论证思路(行文脉络、论证结构)从结构的角度看,有结构特征(引论、本论、结论,或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结构类型(总分、并列、层进、对比)两类;从具体的思路分析,就是指出如何提出问题(开篇点明题旨,通过事例、名言等引出论点),然后从哪几个方面使用什么论证手法进行论证,最后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作答时,通常有以下“两要求”:
一、梳理概括文本材料的层次思路要清晰、全面、准确
1.准确概括文本每段的内容:①抓住每段的关键词句,如首括句、概念句、观点句、尾括句等;②没有明显关键句的段落,要提取关键信息,整合出内容要点。
2.根据段落划分层次,分析层次间的内容逻辑关系:根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按照论述的内容或角度划分文本的层次,并分析概括其整体上和主体论证部分的结构思路。
二、答案组织表述要规范
1.题干要求分析“论证结构”时,首先概括点明结构类型,要把整体结构和主体论证部分的结构分成两个要点作答,使分析更明确;题干要求分析“行文思路”“论证思路”“行文脉络”时,可以不点明结构类型。
2.答案语言组织时要注意添加次序词以及上下段落的连接语句,常用次序词有“首先”“其次”“再次”“然后”“接着”“进而”“最后”等。
3.要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分析,不能笼统地运用术语、套话作答。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艺术创造性地运用空白,能使主体创造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这里的主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作家和艺术家的创作主体,二是作为欣赏者的接受主体。
空白效果与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共同创造分不开,但从逻辑上看,空白首先应是创作主体创造的产物。空白产生大致有三种情况。其一,作家对自己脑子里形成的意象已经有了较为确定的把握,但囿于特定形式的限制,难于充分表达;或是认为过于完备的表达,反而不利于显现意象的丰富性,于是宁可留下一点空白,让欣赏者结合已经描绘出的意境去体会。这种空白是作家计划之内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二,作家通过对客观对象的观察和体验,结合他既往的经历,开始意识到了出现在脑海中的意象的丰富内涵,但此时的认识仍朦胧,于是宁可留下一点空白,让“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规律充分发挥作用。其三,作家估计到欣赏者在审美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心理反应,有意识地在作品的某个部分留下一点空白,以作为诱发这种心理活动的催化剂。从艺术空白产生的三种情况看,足见空白都是作家为某种艺术目的有意为之的,是作
艺术美,得力于作家创造性本质力量的物化。空白引入作品,增加了作家对他手中材料施以主观性、情绪性再处理的自由。在构思时,他就不受自然时空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打破时序,拓展空间,依主体的需要和特定的时空观,将不同时间、地点的场景情节集中起来,加强时空跳跃的连贯性。于是,作家便扩大了艺术创造的回旋余地,能开放思路,以自由空灵的审美创造为核心,寻找新颖独特的富有魅力的表达方式。如果说作品中的有墨处还不足以显示作家的创造性,那么作品中那些无墨处最能淋漓尽致地把作家的创造性展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中的空白正是作家的“智慧之窗”。八大山人的画,世人公认最有个性。研究者指出,其个性多在构图中。他的构图特点在于空间多变、开阔,计白为墨,不着一笔而景象万千,空白之意都落在画的主体上。从八大山人的画以留空白取境见长的构图特点中,可以想见空白在他手里,成了他抒情写意的自由空间。
一部作品的诞生,当然得力于作家创造性劳动,但其价值的显现,必须经过欣赏者的再创造。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对作品提供的意象进行理解,再作新的组合。理解和组合,要参入欣赏者的补充。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对作品内容的展开、情节的推进都不断作出期待、预测和判断。如果一部作品中的每句话都符合欣赏者的预测,情节发展完全在意料中,读起来毫不费力,言尽意尽,创作就意味着失败。作家的任务之一,就是将作品化为想象的种子,播入欣赏者的心田,诱发欣赏者的审美创造,使其自觉或不自觉地与作家共同完成创作。
要能够让欣赏者的审美创造性得以充分自由地发挥,就作品而言,应该留空白。这些空白是一些未定点,有着内涵上的多值广泛性,是欣赏者心灵之鸟自由翱翔的空间,它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欣赏者二度创造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