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梳理及2019年中考题汇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梳理及2019年中考题汇集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原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读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
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余拏(ráo)一小舟强()
·注释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定,开始。
【余】我
【挐】撑(船)。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
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hàng dàng)】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沆,形容大水。
【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
一白,全白。
一,全;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一芥】一棵小草。
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
【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强(qiǎng)饮】尽情地喝。
强:尽情。
【大白】大酒杯。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客此】客,做客。
在此地客居。
【舟子】船夫。
【喃】象声词。
【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
【更】还。
【痴似】痴于,痴过。
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及】到......时
·一词多义
一:①上下一白:全
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更:①是日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是:①是日更定:这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绝:①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通假字
拏一小船:拏,通“桡”,撑船
·问答题
1、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2、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写湖心亭巧遇两人的情节的作用?) 不多余。
因为写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为文章开出另一境界,一是使文章富有波澜,给沉寂浑茫的夜景增添一分生气和一分暖色,给人以一种欣逢知己的惊喜。
二是借他人之口抒发知已难逢的惆怅,真实地体现作者的情绪变化。
痴”情人不只“我”一个,巧妙的侧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3、结尾的“痴”有何含义和作用?(结尾舟子的话表达了作者的怎样的情感?) “痴”的含义应是“痴迷”“着迷”,为西湖的雪景而迷,为故国的山河而迷,也为知音难觅而迷。
作用是画龙点睛,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4、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这里并不矛盾这样写突出自已与舟子的志趣不同,反衬自己清高与孤傲的情怀,这个小小的尾声,如轻舟荡浆,使人感到文情摇曳,余味无穷。
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提示:要从内容和结构两面答) (“独”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联系全文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在《爱莲说》中也有相似的语句,请写出来。
)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清高与孤傲的情怀,为下文作伏笔。
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8、“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9、“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和清高与孤傲的情怀。
10、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11、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同时使画面有如一幅水墨画,增添无穷美感,体现了作者炼字的功力。
12、按课文内容填空:
(1)看雪的时间:凌晨;(2)看雪的地点:湖心亭;
(3)看雪的人物:我及在湖心亭上碰到的两人;(4)看雪的氛围:寂静、空旷、混沌、孤独的氛围;
(5)看雪的方式:划一小船独往;(6)看到的雪景:白茫茫一片。
13、作者在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诗句中哪两句相似(B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酒逢知己千杯少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君向潇湘我向秦
14、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摘录几联。
(不少于4联)
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②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理解性填空
1、点明时间地点及当时环境的句子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描写雪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八、课文内容理解。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
①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
②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③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4、“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
副词、数量词的使用,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而出,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5、“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6、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①拏、拥、往、看②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③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7、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①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②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大雪接连下了好几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各种声音都消失了。
这
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扁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观赏雪景。
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倒影,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我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那两个人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他们)邀请我一同喝酒。
我尽情喝了三大杯后告辞。
(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山水),还有像您一样(甚至比您更)痴情(于山水)的人呢!”
(附全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2019年云南省中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12分)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注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注:拏,又作“挐”。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大雪三日。
雪: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16.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3分)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7.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分)
答案:
(二)(12分)
14.(2分)(1)下雪(2)勉强;尽力
15.(4分)(1)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2)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16.(3分)使用白描手法。
(1分)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2分) 17.(3分)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1分)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2分)
2019年山西省中考题
西湖美景古来共谈,请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8-11 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湖心亭看雪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8.多音字的读音由其所在的语境决定,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2 分)
(1)浅草才能没.马蹄
(2)天与云与山与水
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是日更定矣明辨是非
B.见余大喜曰喜出望外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别具匠心
D.余一小舟不遗余力
10. 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3 分)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大雪下了三天,。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翻译: ,。
11. 同一个西湖,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间,看到的风光不同,表达的心情不同。
根据诗文内容将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
(4 分)
白乐天满怀喜悦赏美景张陶庵冬夜无限惆怅
答案:
8.【答案】
(1)mò
(2)yǔ
【解析】
(1)“没”是多音字,有两个读音。
读为méi 时:①无,如没有,没用;②不曾,未,如没来过;③不够,不如,如汽车没飞机快。
读音为mò时:①(人或物)向下沉,如沉没,没入水;②漫过,高过,如淹没;③隐藏,消失,如埋没,没落;④财物收归公有或被私人侵吞,如没收。
本句诗的含义为:路上浅浅绿草,仅能把马蹄遮盖。
故读音为mò。
(2)“与”也为多音字,有三个读音。
读音为yǔ时:①和,跟,如与虎谋皮;②给,如赠与;③交往,友好,如相与;④赞助,赞许,如与人为善。
读音为yù时,表示参加,如参与。
读音为yú时,同“欤”。
本句诗的含义为: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故读音为yǔ。
注意书写格式:小写字母y 的下端抵第四线;小写字母m,o,u 写在中间的一格里,上下抵线,但都不出格。
声调在四线格里应该书写在最上一格,和音节中的标调元音字母对齐。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关键字词的理解。
A.是:代词,这;正确
B.喜:都是高兴的意思
C.别:辞别,离开;另外的
D.余:我;剩下来的,多出来的10.【答案】
(1)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要注意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翻译。
(1)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俱:都。
绝:消失。
应翻译为: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莫:不要。
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更:还。
痴似:痴于,痴迷。
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应翻译为: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11. 【答案】
白乐天春日(或“初春”“春季”等)满怀喜悦赏美景。
张陶庵冬夜无限惆怅遇知音(或“思故国”“寄幽思”“游西湖”等)
【解析】本题考查对联的基本规则和对这两首古诗的主题的理解。
对联讲究对仗工整,字数要相等,词性要相当,结构要对称。
所以和冬夜相对应的,再结合钱塘湖春行的写作背景,所以上联的空缺处可以填:春日、初春、春季等词;下联中的空缺处与“赏美景”相对应,再结合湖心亭看雪的主题: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
所以填遇知音、思故国、寄幽思等都可以。
文言文阅读(12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
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
草草领略,未及偏赏。
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
②东阿王:曹植。
③洛神:洛水的女神。
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
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10. 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 棹小舟入湖(船桨,这里作动词,指划船。
)及下船(到……时)
B. 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未及偏赏(偏僻的地方)
C.已不觉目酣神醉(尽兴,痛快)山色如娥(美女的黛眉)
D. 客此(做客)余挐一小舟(即“拿,“持,引申为撑、划)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
①.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②.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与“痴”字相呼应,一个“独”写出了作者孤独失望的情怀。
【乙】文“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B.【甲】文“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用简练朴素,白描手法写景。
【乙】文用生动的比喻写景。
C. 【甲】文写赏雪,写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主要表达逢知己之乐。
【乙】文“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D.两文均属游记,【甲】文叙事是行文线索,“到亭上”“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乙】文以时间为经、以游踪为纬,午时从武林门出发、入昭庆寺……到旦日收到陶石篑帖子、十九日与石篑兄弟和佛学居士王静虚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都凑到了一起。
13.《湖心亭看雪》和《初至西湖记》均属写景游记,但所表达的感情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
两篇文章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篇?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案:
10. (2分)B. 全,都,遍及。
通“遍”
11. (4分) ①(只见得)四面的山峦色彩如黛,春花的光华好像少女的颜面,温柔的春风好像醉人的美酒,湖水的波纹好像平滑的绸缎,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醉如痴了。
②(他们)邀请我一同喝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后告辞。
12.(3分)A. “独”字尽显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13.(3分)
《湖心亭看雪》表达的是作者清高自赏和淡淡的愁绪(1分);
《初至西湖记》表达的是作者对西湖的热爱之情(1分)。
开放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分)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湖心亭看雪》
【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东阿王:曹植;洛神:洛水的女神。
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详细的描写。
24.用“/”为下列句子标出停顿(标两处)(2分)
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2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5分)
(1)人鸟声俱绝:__________ (2)大雪三日:__________
(3)雾凇沆砀:__________ (4)即棹小舟入湖:__________
(5)客此__________
26.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6分)
(1)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27.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先从听觉上描写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景象,接着从视觉的角度描写夜晚乘船独往湖心亭所看到的湖中雪景,描绘出一幅水墨湖山夜雪图。
B.甲文在写景之后,笔锋一转,继写湖心亭的奇遇,“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写对方的惊讶实际就是写自己的惊讶。
C.甲文写景,虽寥寥数语,即写出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却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之感。
乙文写景,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晚春时节西湖的神韵之美。
D.甲乙两文语言都很简省,甲文中的主人公既有遇人之乐,也蕴藏着淡淡的怅惘与哀愁,而乙文中的主人公则完全陶醉在西湖美景之中。
答案:
24.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每处1分,共2分)25.(1)都(2)下了三日(3)白气弥漫的样子(4)划(船)(5)客居此地(每空1分,共5分)
26.(1)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每小题3分,共6分)
27.C(3分)说明:仲春时节,不是晚春时节,没有夸张。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节选自周密《观潮》)
【注】艨艟(méng chōng)战船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
(4分)
(1)余拏一小舟()(2)客此()
(3)人物略不相睹()(4)皆披发文身()
7.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句读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B.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C.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D.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8.下列句子中“以”的意思与“以此夸能”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其境过请
B、以光先帝遗德
C、何以战
D、皆以美于徐公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②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10.甲乙两文作者一个“看雪”一个“观潮”,请结合两文分析作者对所看(观)之景的描写手法的异同。
(4分)
答案:
6.(4分)(1)撑(船)(2)做客,客居(3)一点也不(4)画着文彩(一题1分)
7.(C )(2分)
8.(C )(3分)
9.(4分)①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强”“白”各0.5分)
②同时有在水面上乘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
(“并”“者”各0.5分)
10.(4分)相同点:都用了正面描写。
(1分)甲文第二段以的空灵之笔描绘湖中天空、云层、群山、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