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岛古村落东沈村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山岛古村落----东沈
编繤目录
一、东沈村概况
二、东沈村历史沿革
三、东沈村基础设施
四、东沈村经济状况
五、姓氏源流
<一> 沈氏源流
<二>沈氏族人变迁
<三>唐氏源流(代考)
<四唐姓族人变迁(代考)
六、东沈村主要文物古迹
<一> 沈氏宗祠《祀先堂》
<二> 唐氏宗祠《永锡堂》
<三> 公厅
<四> 东沈庵.庙
1、东沈庵
2、武德候庙
3、东沈蒙屿妈祖庙
<五> 东沈赤山城及其他
<六> 东赤港战埔
<七> 东沈赤墓公塜
七、东沈民俗文化
<一> 游神民俗“跑舍礼”
<二> 七角戏
<三> 东沈《沈氏家训》
<四> 节日.祭祀
A、节日
B、祭祀
C、碑铭
D、祝文
八、乡贤名人
<一> 已故先贤
<二> 当代名人
<三> 中级职称以上
<四> 副科级职务以上
一、东沈村概况:
东沈村地处东山县康美镇西南部,西毗邻樟塘镇,东连康美村,北至疏港路,南挨西铜公路中心地段。

耕地面积3516亩(其中果林地400亩),辖九个村民小组,970户,常住总人口3562人(其中男性1750人,女性1812人)。

唐姓人口约1200人。

东沈辖区内有遐迩闻名的金銮湾海滨浴场,百亿新城等风景区,金紫荆旅游,中信海峡论坛,御龙海湾,浪琴湾,旗滨集团“金銮国际”等在东沈村落户,它是一个以农业种植为主,旅游配套服务业为辅的农业村。

二、东沈村的历史沿革
明永乐13年(1416年),诏安仕渡十一世沈东屿、沈东皋等五兄弟,随其母陆续从诏安前来五都开基东沈村。

其后,又有李、许、吴、唐、叶、萧诸姓人来此集居。

明中下叶,诏安沈姓人于村西北侧置西沈村。

经清顺治到康熙前后20年的迁界,除沈、唐两姓在复界后返乡,其余诸姓均外徒无返(个别户返乡后或与沈、唐同化)。

西沈村人亦外徒无返,村废址存。

清乾隆年间,又有诏安东城族人来此播居。

现已衍十一代三房二十户。

东沈村位于西铜公路中心地段。

它的主要人文历史:明洪武20年
(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奉命于赤山(俗称寨山)建赤山城,设置巡检司。

正德15年(1521年)移巡检司于漳潮界,城废址存。

为防倭寇,赤山建土堡;明崇祯6年(1633年),荷兰海盗侵扰东山岛,东沈村民唐加春率领乡勇与敌激战三昼夜于东赤港,大败荷夷,歼敌数十人。

东沈村的历史沿革:清代属诏安唐沈保、东沈保、五都三图山后保;民国属于东山县统一实验乡;1950年至1992年历属第一区、康美公社、康美乡,现属康美镇。

三、基础设施:
1993年起,东沈村自筹资金,先后建“东沈综合大楼”、“东沈湾经济开发总公司办公大楼”、小学、幼儿园、环村水泥路、安装自来水、成立老年人协会、设立老年养老基金、奖教奖学基金。

1982年、1994年发动侨、台胞及里中村民,踊跃捐资分别修缮东沈庵及重修沈、唐两姓宗祠。

2012年投建一座“农民休闲公园”2000多平方米,第一期工程投入25万元,一座公厕,一座垃圾处理场即“焚烧窟”,村卫生医疗所共五所。

农田茎本建设方面:修建大小型水库五座,东赤港治涝控制闸三座,2013年向上争取五百多万元资金,对东赤港港道进行清淤。

随着校安工程的建设推进,东沈小学现已易新址,除上级政府投
入外,东沈村财已投入188万元,投建学校的辅助设施,如:征地补偿、围墙、校道、厕所、操场、保安室及校园绿化等,至于塑胶跑道、篮球场、食堂、教师宿舍楼等也正在筹建中。

学校占地面积20亩,建筑面积1642平方米,6个班,148人,教职工16人。

学校设有电脑室、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仪器室、功能室、音乐室、梯形教室、保安室,还有旅台乡贤“唐涛书法艺术馆”。

四、经济状况:
东沈村从事运输业的汽车15辆,手扶拖拉机8辆,从事车辆修配6户,经商60多家,小超市1家,小作坊5户,餐饮业8户,养猪专业户9户,淡水养殖28户,鲍鱼育苗9户,海上吊养20户。

全村社会总产值1.35亿元,人均纯收入9500元。

五、姓氏源流
<一>沈氏源流
东木逢甘霖枝荣叶茂
沈亭启祥光源远流长
沈氏出自姬姓,周文王之后裔,周时封于沈亭即沈子国也,其后遂与国为性。

自周文王上溯到黄帝,共十九世,黄帝至后稷共五世,稽我沈氏之先乃黄帝之传也。

沈氏太初祖聃季公,周文王第十子,周武王即位时受封于沈子国,赐姓沈。

周时为司空,曾辅助成王(武王之子),竭尽忠诚。

沈子国在河南汝南县东南,包括安徽阜阳县西北地。

据古籍记载:“汝南平舆县北地有沈亭。

”又据近世考:“沈亭遗址即今阜阳县西北沈丘堡东方。

”中国人名大辞典载:“沈郢,周,沈丘人,文王第十子聃季裔,有高行。

秦征为相,不就,作沈亭于颍滨,游钓终生。

”足证史书所载沈地,乃我沈姓三千多年前发源之地。

至于沈郢乃我聃季公二十五代裔孙也。

我沈氏自太初祖聃季公因封地赐姓起,迄今垂三千一百三十六年,凡一百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诏安沈氏一世祖宣义二郎楸公,即沈氏总世六十七世;东山东沈祀先堂梅塘开基祖即诏安世序第十世,总世七十六世;东沈二世祖“仁、义、礼、智、信”即诏安世序第十一世。

诏安一世祖传至东沈祀先堂历六百年,衍二十四世,总世一百世。

<二> 沈姓族人变迁
明永乐年间(1416年),诏安仕渡沈姓5兄弟在东沈衍派了“仁、义、礼、智、信”5房,至今已繁衍24代。

至清政府迁界结束复界后,沈姓人仅仁、智两房返乡,义房远徒新加坡播居,礼房到本县前坑洞开基沈氏一族,信房外徒广东拓殖。

清下叶,诏安沈氏东城有族人前来聚居;清末,又有仕渡沈氏族人(梅塘祖嫡系)来此定居。

其间,智房有族人到铜陵繁衍;仁房智慧祖族人也有人到南埔村发展。

抗日战争胜利后,沈应松,沈字章等十七名宗贤(含家眷)奉命赴台参加
接管主权事宜。

临解放,沈姓族人有165人往台湾,至今已繁衍3代,约300多人。

现在,因工作生活需要,沈姓族人到西埔、铜陵及县外定居者比比皆是。

据初步统计,居西铜两地东沈沈氏派系的有70多户300多人。

<三>唐氏源流(待考)
<四> 唐姓族人变迁(待考)
六、东沈村主要文物古迹
<一> 沈氏宗祠《祀先堂》
沈氏族人于永乐年间开基东沈村后,其裔孙于明下半叶修建了《祀先堂》,座向坐东北朝西南,面积近0.5亩。

清嘉庆年间,《祀先堂》由仁、智两房族人进行迁址重建①。

新建的祀先堂,其型制、面积、坐向均保持不变。

清光绪年间,祀先堂曾做维修。

经百年岁月的风雨沧桑,加上后来“极左思潮”的伤害,堂宇残秃,墙体斑驳,外观破旧,原祖龛、先祖神主牌、牌匾、祖联等,
均蕩然无存。

1994年由台、侨胞及本村宗亲联手共同捐资进行重修。

重修后的祀先堂,前有一面积825平方米的广场和花圃。

祀先堂堂宇属土木建筑,前后2厅6居室,中为天井,单层悬山顶,抬梁式木架构,3载5瓜12柱,堂宇气势恢宏,雕梁画栋,木饰件精雕细刻,彩绘镏金,屋顶飞檐雕花琉璃瓦,剪瓷雕塑巧夺天工,走兽花卉、良禽人物工艺精湛,神龛、祖宗牌位、牌匾、祖联、旗杆等,均得到恢复。

新刻制的匾联(按原联文)由台湾书法家沈仰福先生以篆体书就。

联句曰:“洛水源流远,溯南河,入南诏,分派朝宗绕铜海;梅峯气脉长,衍东屿,陪东皋,环峙拱揖镇丹山”。

为了激励后辈,祀先堂还增置当代宗亲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牌匾8面,悬挂堂内,还增刻制祠堂楹
联两幅。

其联一:“宗支崇礼乐,圣教济美承先古;祖训重彝伦,明德惟馨启后昆。

”楹联系台湾书法家沈松友先生书写。

另一联:“山仁水智,庙郭钟灵,梅港流芳绵世泽;子孝孙贤,东园毓秀,竹松竞茂焕文章。

”此联作为仁房的祖联,入挂大宗祠。

东沈祀先堂已入选《八闽祠堂大全》,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注释:
①祀先堂原址位于现堂址稍靠后的地方。

现堂址其中部分原系李姓人的宗祠故址。

李氏宗祠坐东向西(原宗祠的旗杆,上世纪50年代末
尚存,位于现祀先堂前厅右侧的大路边。

后因嫌其阻碍交通而拆除)。

清迁界结束复界后,李姓人无返,沈姓人就拆掉李氏宗祠,同时也拆掉原祀先堂,于清嘉庆年间,按原祀先堂的型制、座向、面积,在部分李氏宗祠原址上,重建了现在的祀先堂。

按风水先生的说法,沈、李两姓宗祠都拥坐在“龙脉”上,拆掉李氏宗祠,沈氏宗祠就“独拥龙脉”。

<二> 唐氏宗祠《永锡堂》
东沈村唐氏的郡望晋阳。

其先祖自晋阳辗转南下,最后于明隆庆年间①(1567—1573年)定居五都东沈村(定居之前所居何处,有待继续考查),与沈、李、吴、许、叶、萧诸姓人和谐集居,至今已繁衍17代。

唐姓族人于明朝末叶,卜地修建了《永锡堂》,作为本族之宗祠。

据传,永锡堂座拥神龟嘉穴,其地灵可荫儿孙。

永锡堂坐东北朝西南,悬山顶抬梁式木架构,大堂为3载5瓜6堂柱型制,布局精妙。

永锡堂深18.1米,宽13.2米,面积238平方米,由大堂、天井、前拜亭组成。

堂前有占地200多平方米的操场。

操场前沿靠大路处建一前照壁,其结构、装饰都很精美。

《永锡堂》历尽坎坷,民国29年(1940年)农历7月18日,日本侵略者两架飞机轰炸东沈村,炸倒永锡堂前拜亭,随后族人即予修复;上世纪50年代,祖龛被拆,神主牌被烧;文革期间受极左思潮影响,堂宇再次受伤害,彩瓷雕饰被摧毁。

2000年由台、侨胞及本村唐
氏宗亲集资修葺。

2013年由铜陵唐氏宗亲捐资,再次整修,内外壁面,均敷贴壁砖,光洁照人。

永锡堂已复建祖龛,奉祀开基祖唐君持、祖妈黄氏孺人等9尊先祖神主牌;大堂正中悬挂《永锡堂》牌匾;祖龛对联曰:“万古姓名光青史;一生忠义出天资。

”祖龛两侧对联:“晋邑赐泽,朝瑞神鰲奠祖业;阳门济美,开先科第存遗风”。

堂前柱联:“永铭祖训,弘文修武树厚德;锡惠圣箴,克让允恭扬高怀”。

均为新刻制的联匾,旅台书法家唐涛先生所书。

祖龛两旁横梁悬挂两面“进士”匾,乃为彰显其先贤唐文灿、唐朝彝文采政绩而设置。

永锡堂的木饰神兽飞鱼雕工精巧,画栋雕梁镏金焕彩,美不胜收。

堂顶屋盖由绿色琉璃瓦敷贴,堂脊彩瓷雕塑精美异常,凤凰朝牡丹,孔雀喜开屏,神狮献嘉端,福寿鹤拱秀,多彩多姿,古典戏剧人物栩栩如生,《永锡堂》再现昔日辉煌。

注释:①上世纪九十年代,陈某某先生为永锡堂撰序时称:东沈唐氏一族系“明洪武年间,开基祖唐君持随兴化莆禧所军戍守铜山所赤山巡检堡,并携眷卜居堡下,衍传……”的说法于史无据,纯属主观臆测,且已被多种文献所引摘,扭曲了历史,应予认真纠正,免得继续以讹传讹,误导后代子孙。

<三> 公厅
沈氏祀先堂族系公厅
A、仁公东屿祖派系公厅
1、朴直祖(廿一祖)公厅,位于祀先堂东侧一百多米处(东沟墘土地公庙西北侧),坐东北向南偏西,面积140平方米,土改时分予村民。

现保持尚完好。

朴直祖族系:
(1)a、菜公房公厅《爱敬堂》,位于朴直祖公厅后偏右数十米处,面积仅30平方米,土改时分予村民;菜公房九家公厅《五代堂》(即《五代同堂》,意为五代人都健在,难能可贵),面积约100平方米,坐北向南。

b、过井房公厅《永裕堂》,位于祀先堂北侧40米处,面积140平方米,座向与祀先堂同向,土改时分予村民。

(2)蒙屿房公厅:位于《五代堂》东侧,坐北向南,面积约110平方米,土改时分予村民。

2、智慧祖初四房公厅,位于过井房公厅右北侧,面积约140平方米,座向与祀先堂同,土改时留作公产管理。

智慧祖族系
(1)智慧祖族系老妈房公厅,位于祀先堂左前方近百米“店仔前”路边,面积140平方米,土改时分予村民;
(2)智慧祖族系老公房公厅,位于祀先堂北侧,面积140平方米,土改时分予村民;
3、笃严祖南头房公厅,位于祀先堂右前方数十米处,座向与祀先
堂相同,面积140平方米,土改时分予村民;
B、智房东皋祖公厅(初三公),位于祀先堂西侧略偏北100多米处,与祀先堂同向,面积140平方米,土改时分予村民。

智房东皋祖联:枝肇梅塘传来西耳叶尤茂;源兴仕渡派及东皋流更长。

智房经直祖(顶房)公厅,位于后山头东南侧近百米处,座向与祀先堂相同,面积140平方米,土改时分予村民;
C、东城派系恭毅祖公厅,位于沈达成家东南侧,坐西北朝东南,面积约100平方米,土改时分予村民;
东沈唐氏《永锡堂》族系公厅
1、永锡堂长房公厅,位于“大赤池”背后,唐氏霞井房下代公厅背后,面积140平方米,座向与永锡堂相同,土改时分予村民;
2、永锡堂“霞井公厅”,位于永锡堂右前侧,面积140平方米,座向与永锡堂相同,土改时分予村民;
3、永锡堂霞井房下代公厅,位于长房公厅前,面积140平方米,座向与长房公厅相同,土改时分予村民;
静山祖祠
静山祖祠位于“许厝池”背后,坐向西南,面积140平方米,由大厅、中拜亭、前拜亭组成,传系原许姓人的宗祠。

土改时分予政府。

<四> 东沈村庵、庙
1、东沈庵
东沈庵位于村东南边,庵环境优美宁静,是礼佛悟道、修心养性的好去处。

东沈庵建于明嘉靖年间。

其时,倭寇经常侵扰东山岛,民众煌恐不安。

东沈村民相信神佛英灵能驱倭佑民,遂集资修建东沈庵和武德侯庙。

东沈庵、庙曾有过辉煌历史。

明崇祯6年(1633年),荷兰海盗入侵东山岛,作恶多端,引起岛民愤激。

东沈村民唐加春率领众乡勇日夜操练,准备迎敌。

出征前,众乡勇在庵、庙前举行誓师,并饮庙前古井“圣水”代酒壮行,与敌人于东赤港激战三昼夜,大获全胜,俘敌数十名,在东山抗击外族侵略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东沈庵、庙也因此名声大振,四乡六里前来朝拜者络绎不绝。

东赤港战埔也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沈庵、庙几经浩劫,数次重修。

清顺治至康熙前后20年实行迁界,东沈惨遭浩劫,庵、庙也同时衰落,杂草丛生。

复界后,民众对其进行整修。

清光绪30年再次整修。

1941年东山县长楼胜利破除迷信,毁掉佛像、神像(神像被村民藏匿于诏安林头,逃过一劫),庵、庙被改为国民小学。

1961年又被改作榨油作坊。

文革期间,庵、庙再次蒙难,庙宇彩瓷雕塑被摧毁殆尽,神像被毁。

1982年由台、侨胞和本村民众集资重修,再塑神佛圣像。

2010年由本村民众和企业家、外地信众捐资数十万元,再次整修庵、庙,新建执事房“慈云斋”。

现在
的东沈庵、庙建筑面积近400平方米,含广场、花圃,总面积2200平方米。

东沈庵、庙为抬梁式木架构建筑,悬山顶,由大殿、前殿、天井、两廊、武德侯庙等组成。

大殿檐梁斗拱、飞鱼神兽雕刻精美绝伦。

殿宇架构5瓜3载12支柱,结构精妙;庙脊“双龙抢珠”、戏剧人物、花鸟走兽彩瓷雕塑各具形态,栩栩如生,系出自美福建省著名画家林少丹先生之手
东沈庵以佛教为主体,大殿供奉“华严三圣”,即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东殿主要供奉神农、伏羲、妈祖等神,西殿供奉灵佑公妈,大殿两旁供奉十八罗汉,大殿前供奉弥勒佛和韦驮菩萨,前殿东西两厢供奉圣德公妈、花公婆。

2、武德侯庙
东沈庵左侧隔巷为武德侯庙,占地58平方米,由主殿与天井组成,主神为沈氏第四十八世祖、开漳太始祖、追封武德侯沈勇公神像,其武身圣像,威风凛凛,正气浩然。

庙里红木香案供奉诰封妙嘉一品夫人。

两侧护法兵器、仪仗全套,庄严肃穆。

武德侯原姓名沈世纪,祖籍河南固始,辅佐陈元光入闽平獠,功勋卓著。

其天资聪明,智勇过人,每战时出奇谋,催坚执锐,所向披靡,特别岳山之战,连破36寨,生擒獠首。

因其勇而被唐高宗赐名“勇”,加封护国将军,任州司马。

宋宣和间敇封殿前大将军;淳佑间追封威武辅美上将军,加封武德候。

祖妣尤氏敇封妙嘉一品夫人。

勇公为闽粤的文明开化和经济发展作出卓著贡献。

为了纪念他的历史功绩,漳、台民众纷纷建庙奉祀武德侯,仅在台湾,武德侯庙就有数十座。

东沈武德侯庙大殿悬挂“气壮山河”牌匾,两侧镏金对联曰:“开漳施德教,勋猷彪炳载青史;靖土佑生民,庙郭瑞祥怀圣恩”;外门对联“武靖闽海昭史册;德垂丹山颂将军。

”沈祖公恩泽广荫,佑及乡里,为东沈村的保护神。

每逢初一、十五日及时年八节,东沈村沈、唐两姓后裔皆虔备牲礼庶馐、粢盛果品、金帛香烛之仪,到东沈庵、武德侯庙顶礼朝拜。

3、东沈蒙屿妈祖庙
东沈蒙屿妈祖庙地处东沈湾(今称金銮湾)与马銮湾夹角处的蒙屿半山腰。

庙宇周围拥翠,怪石嶙峋,濒临大海,风光秀丽,是避暑旅游胜地。

庙宇建于清朝,其时的东沈村属半农半渔,以农为主的乡村,每至夏季,全村有二、三百人从事拉山网和“讨鱛”①作业,为了祈求妈祖庇佑,民众就卜地修建此单间的小庙宇,供奉妈祖林黙娘。

庙宇面积仅7平方米,庙前有一庙埕。

庙顶额镶嵌“妈祖庙”匾,两侧联云:“湄岛铁马飞万里;霞取香霭耀千秋”。

庙宇一年四季香火不断,每过数十年,东沈村民就自发捐资对庙宇进行整修。

注释:①“讨鱛”捕鱼作业形式之一,渔民在渔场撒下渔网,由
一大一小的两条渔船在两侧拉网围捕海鱼。

<五> 东沈赤山城及其他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奉旨修建铜山城。

为了加强城邑安全,又在七里外的赤山(东沈俗称寨山)修建赤山城,设置巡检司。

建成后的赤山城,周长115丈,城厚9尺,高1.5丈,辟东、西、南三门,委派巡检司长官和派兵驻守。

明正德十五年(1521年),迁巡检司于漳潮界,城废址存。

赤山城遗址今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嘉靖年间,倭寇时常侵扰东山岛。

为了抗倭,官府就在赤山城东南侧的赤土质山麓建土堡,史称赤山土堡。

据传,官兵曾在这里与倭寇发生过激战。

在建赤山城期间,江夏候周德兴时常从铜陵坐轿到赤山督工巡视,每次都在赤山东南侧的马路边落轿,再徒步上山。

1915年东山设县,首任县长吴高榘就在江夏侯当年落轿处建亭纪念,名曰“侯亭”。

因该亭兼具群众避雨歇息功能,又闽南语“侯”与“雨”谐音,久而久之侯亭就被俗称为“雨”亭。

此亭八十年代西铜公路扩建时被拆迁,亭址在今东沈水泥店东侧20多米处的西铜公路人行道上。

<六> 东赤港战埔
明崇祯六年(1633年),荷兰海盗侵犯东山岛,大肆掠夺,无恶不作,引起岛民义愤填膺,继而奋起反击。

东沈村民唐加春率领乡勇在东赤港大败海盗。

该战场也就被称为“战埔”,已列为县级文物古迹保
护单位。

<七> 东沈赤墓公塜
明正德年间(1506—1522年),因赤山巡检司长官行为不端,经常在清晨就摆只背椅于东井(井已废)边,伺机猥亵侮辱妇女,特别是新媳妇或大姑娘要去东井挑水时,犹如要过鬼门关,还时常遭遇其猥亵侮辱,这引起民众极大愤慨。

由此各房族家长相议,订下“谁敢杀之,今后赤山就归该房管理”的约定。

沈姓智慧房有一新媳妇曾多次受其辱,就诉与该房极有正义感的族人听,该“正义男”听后怒不可遏,对该新媳妇说,今后该禽兽如敢再行不轨,你就自卫,以利器扎他,有事我负责。

数天后,该新媳妇再次去挑水,又遭遇该长官非礼,妇人忍无可忍,就拔出头上的银簮,对该长官扎去,刚好扎到长官眼睛,顿时血流如注,而后眼睛感染,久治不愈而亡。

官府追究,该“正义男”义无返顾,挺身而出负了全责,最后被砍头偿命,身无全尸。

(官府把其头颅悬挂漳浦城头,不让带回)智慧房族人将其尸埋葬于赤山城北,民众称其为“赤墓公”或“无头公”,至今墓塜完好。

每年的清明节,民众怀念他,都前往凭吊祭扫。

七、东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 游神民俗“跑舍礼”
现在,东沈村每年的元宵、农历7月25日(武德侯忌日),都举
行游神巡安活动,规模盛大,气氛热烈。

在过去,每年的元宵节,出巡的只有灵佑尊侯、邵氏夫人两尊神像,游神持续3天,到了第3天,还要举行“跑舍礼”、“跳火堆”活动。

“跑舍礼”时,两尊神像从大神轿上被请到较小的武轿上,以褙巾固紧,每座轿都由4位壮汉抬着竞跑。

竞赛形式有两种,其一,类似现在的百米赛跑,两轿同在起跑线上,竞赛锣响,同时向前飞奔,先达终点者胜,可以轮班比赛。

竞赛地点在本村西嶺麦园,所有参与游神的、与从村里直接到竞赛地点看热闹的村民近千人,村民们为竞赛者呐喊助威。

另一种是两轿结对追逐,每轿除了4位抬轿者外,还增加一名助推的,两轿相距约一米,鼓响三通,两轿飞一般地在神道上直线追逐。

至终点前,如后轿追上前轿,则后轿获胜。

如果追不上,则前轿胜。

这时,神道两旁,男女老少,人山人海,助威声震天动地,一浪高过一浪。

这是村里一年中气氛最为热烈的盛会。

当晚,还要举行极具特色的“跳火堆”活动。

在村里的广场或神道上,分别以甘蔗叶堆成7垛一人多高的草堆,当游神队伍临近时,点燃火垛,火焰冲天,两位敲锣的猛汉率先冲过熊熊燃烧的“火焰山”,而后是上一年家添男丁的主人家男子,最后是神轿冲过,场景慑人魂魄。

临入庙时,还要跨越燃烧着的“柴井”(以木料叠成堆点燃,不是太高),最后神入庙,活动结束。

“跑舍礼”等活动,已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 七角戏
“七角戏”俗称“解纸戏”,由7人组成,其中有司鼓、锣手、吹唢呐、花旦、老旦、老丑组成。

没有所谓“剧本”,由师傅口授、导演,以当地闽南语清唱,文乐只有唢呐伴奏。

每出戏,演员出场演唱一两段歌曲后入台,司鼓就请“头家”(雇主)烧金(敷贴金色箔的冥纸)放炮,就称为一出。

雇主烧了冥纸和燃放鞭炮后,继续如法演出。

演七角戏不必搭建戏台,就一个宽阔地即为戏台。

有时也演短戏,如“桃花搭渡”等。

每晚演出多少出戏,由雇主与班主商定,以出定价。

按当地风俗,家办大喜事(如结婚),要“拜天公”、“上三界”,一般家庭就演60-80出戏。

较富有的家庭就演出120出戏。

东沈七角戏创办于清朝,盛于民国,解放后无续。

“七角戏”已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 东沈《沈氏家训》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释孝:为人子,孝于亲,子不孝,已出嗔,
已不孝,宜自惩;父母在,奉鸡豚,
非为养,色笑承,显父母,立功名;
身不辱,亲有荣,亲殁后,莫久停,
要择地,先择心;祖虽远,祭必诚,
祀祠庙,如事生,作榜样,教儿孙。

释悌:最难得,惟兄弟,如手足,不可废,古夷齐,让国位;其之者,张公艺,
不分居,凡九世,田氏分,荆树倅;
今之人,不知悌,争启端,多因利,
为财产,伤同气;最不肖,兴讼事,
将银钱,饱胥隶,若此者,非人类。

释忠:何谓忠,在中心,为国事,忠于民,人不一,心无分;循天理,顺人情,
便是忠,宜体行,为人谋,必尽诚;
人重托,我担承,要始终,不负人,
人有善,扬其名;人有恶,舌宜扪,
存忠孝,与儿孙,忠良子,鬼神钦。

释信:何谓信,在人言,一言山,一可忘,千金重,九鼎传;昔仲路,孔门贤,
无宿诺,信对全,处朋友,信为先;
其患难,生死连,家庭内,信宜兼,
托孤幼,宗祀绵;死者话,独生前,
欺诬泯,许为捐,人若比,庶近焉。

释礼:敬天地,礼神明,守国法,涉春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