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环境描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环境描写
第一篇: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环境描写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

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

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活着》)请简要分析本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案: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与开头环境描写相呼应,使结构完整;渲染宁静而略带伤感的氛围,增添了小说的意味;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升华了主旨;以此打动读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内涵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文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从内容上、结构上、情感氛围上、主旨上以及读者感受上等几个角度进行思考
1、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
(1)翠鸟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静态描写,讲翠鸟十分的专心。


(2)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静态描写,表现火烧云颜色的变化极多。


(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静态描写,表现了昆明湖的静和绿的特点。


(4)翠鸟蹬开苇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动态描写,讲翠鸟是如何的迅速。


(5)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

马是跑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

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

看的人正在寻找马
的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动态描写,表现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极多。


2、客观描写与主观描写
客观描写,比较客观、具体地描写事物的本来形态状貌,而不带作者情感色彩的笔法。

它大都用于说明性文字中,因此除非是特定的环境,小说中一般不会出现。

主观描写,作者用浓厚的情感色彩去描绘景物的笔法。

这样的环境,往往是作者情感世界的一种观照和折射,渗透着作者主观上喜怒哀乐的思想情绪。

因此在分析景物描写特点时,可关注其中的感情色彩。

3、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又分为两种,一是取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按照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写出各个位置上的景物,或由远及近,或由内而外,或由上到下,或由整体到局部,等等。

二是不取固定的观察点,随着观察者位置的转移来描写景物,也叫游览顺序。

时间顺序是按一定的时段依次写景,描绘出景物的变化,如春、夏、秋、冬,晨、午、暮、夜。

选用哪一种顺序,应视描写对象的特点和描写的实际需要而定。

4、感觉描写。

可分为听觉描写、视觉描写、嗅觉描写和触觉描写等。

根据描写对象特点和主题需要加以细分细描。

例:我轻轻从妈妈衣襟上拣起一根头发,银白银白的(视觉),似乎还带着妈妈的体温(感觉),拿在手上有一些粗糙的感觉(触觉),放到鼻尖子上有一股厨房的味道(嗅觉)。

实战例题
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

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

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佩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

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
舍。

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

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

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巿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

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高尔基《乌米》)
指出本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5分)
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
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1、景中有物。

注意分析写的是什么景物,其特征是不是有所侧重,有没有运用到一些修辞方法。

2、景中有序。

如时间顺序、移步换景、由总到分,由面到点,由物到人,由实到虚等。

3、景中有变。

注意描写中的山水结合、动静结合、人物结合,花草结合。

4、景中有叙。

注意描写景物时插入的叙事或引文,是用以深化或丰富景物内容的。

5、景中有情。

注意在描写过程中的抒情议论,是自然流露对自然的热爱之情的。

6、景中有理。

注意分析下面这样的内容:描写时通过观察联想,感悟景物或景物变化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1、交代背景。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一条不很整洁的巷里,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发出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

”(叶圣陶《夜》)
——这句景物描写用了“黄晕”、“ 模糊”、“ 惨淡”、“ 阴暗”四个形容词,来烘托小说的典型环境。

说明故事是发生在一个夜里,一个令人恐怖的夜,一个心头笼罩着阴暗的夜。

通过景物描写反
映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

“严寒干燥的空气紧紧地包围住她的身体,直透到咽喉,使鼻子发痒,有一刻工夫使她不能呼吸。

”(高尔基《母亲》)
——既写出母亲此次行动的时节,又烘托了紧张的气氛。

而母亲“满意地听她脚下的雪发出的清脆的声音”以及“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似的冷空气吹到她脸上,这使她觉得很爽快,于是她把冷空气深深地吸进去”等描写又显示母亲从事革命工作时的兴奋之情,为塑造临危不惧的革命母亲的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3、展示性格、衬托形象。

人物周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因此作家注意用景物来展示人物性格。

4、还有就是推动情节、升华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总结一下,环境描写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环境背景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情感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
③暗示命运。

(3)情节结构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4)主旨意图方面: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实战例题
我不知道这次事故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

但给我讲故事的这个人当时和他的妻子就在前一节第9车厢里。

深夜,他起来吸烟。

他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啊?”随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车头了。

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

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
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

结果讲故事的人火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乘客原本是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第9车厢》)
赏析“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这句话的景物描写。

答案:①“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

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

③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景物描写的鉴赏能力,主要分析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或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应联系描写性语句所在的语言环境,考虑氛围的营造,对人物形象或心理的烘托以及对表现情节或主题的作用。

第二篇:高中语文理解性默写
《离骚》屈原
1、为人民生活多灾多难而擦泪哀叹的诗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表现君王荒唐不察百姓心声(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信谣言):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4、以违背标准而歪曲苟合于人作为法度(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5、表现宁死也不愿作出世俗之态的诗句是: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6、推崇古代圣贤清白致死(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7、用方圆不相合说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8、用比兴的手法借助鲜花香草写自己要修养自己的品行:“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9、描写加高帽子和加长佩带形象的诗句是: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10、粉身碎骨也志向不改(用反问句表明即使受挫也不会改变志向):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1、表达自己不畏艰难,一往无前,对理想和真理执着追求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2、表达虽爱好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被诟骂晚上被免职(写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多少年仍然遭到贬黜):“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13、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追求的目标九死不悔: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4、用比喻的手法,写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15、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16、表现诗人忍受委屈压抑意志,忍受责骂和侮辱: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17、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18、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19、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20、屈原委婉表达自己后悔选择做官,想要归隐: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21、表达趁着迷途未远,赶紧回到正路: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22、通过自己退隐后骑马到达长满兰草的水边和长满椒树的山岗
表明自己从朝廷隐退为了修养自己: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23、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高洁就可以: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24、屈原通过加高自己的帽子和佩带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25、屈原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而我独喜欢加强品格修养):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26、表明自己佩带芳草和玉佩,使自己光明纯洁的品质更加显著: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27、离骚写自己“进”不入,退也要保持独善其身: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28、写自己佩戴上多种服饰,使自己更加光彩照人,暗指自我陶醉: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29、写自己放眼眺望四方大地: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30、用大鸟和小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离骚》
1.《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同情百姓,流泪叹息)
2.《离骚》写自己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而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身!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屈原同周围群小之间的尖锐冲突,也可以看到君主不分贤愚忠奸的昏庸的两句: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早上进谏,晚上被免职;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多少年仍然遭到贬黜)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追求心中目标,九死不悔)
4.《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
句: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5.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信谣言的语句是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在上位者的荒唐)
6.《离骚》中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才能优秀,却遭嫉妒、中伤;
7.《离骚》中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的两句: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8.《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9.《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为了顺适任意,不惜歪曲真理)
10.《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11.《离骚》中用大鸟和小鸟不合群来比喻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13.《离骚》中用方圆不相合说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两句: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14.《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也是以古贤为榜样的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借前贤勉励自己,坚守正道)
15.《离骚》中屈原委婉表达自己后悔选择做官,想要归隐的两句: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16.《离骚》中屈原表达趁着迷途未远,赶紧回到正路的两句: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17.《离骚》中屈原通过自己退隐后骑马到达长满兰草的水边和长满椒树的山岗表明自己从朝廷隐退为了修养自己的两句: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18.《离骚》中屈原表明自己在朝中被指责,不如隐退的两句:进
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19.《离骚》中屈原用荷花表明自己要修养自己的两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对偶句反复强调高尚纯洁、光明磊落)
20.《离骚》中屈原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美好就可以的两句话: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21.《离骚》中屈原通过加高帽子和加长佩带表明要使自己品格更加高洁的两句: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22.《离骚》中屈原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两句: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23.《离骚》中用反问句表明屈原即使受挫也不会改变自己志向的两句: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忠贞不移,即使肢解身体也不会改变志向)
24.《离骚》中表明自己即使佩带芳草和玉佩,但是自己光明纯洁的品质没有亏损的两句: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25.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6.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诗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7.表现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诗句: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28.表现诗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诗句: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29.表现诗人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诗句: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30、《离骚》中写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多少年仍然遭到贬黜的两句: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31、《离骚》中表明自己遭到不公正对待的原因之一是在上位者的荒唐的两句: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氓》理解性默写
1.写女子在无奈下与男子约定婚期的句子是。

2.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

3.写女子家人对其不理解的句子是。

4.与“青
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

5.写女子不愿同氓终老的句子是。

6.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一句是。

7.写女子在断墙上眺望心上人,见到心上人后前后行为差异的句子。

8.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是。

(同六班4)9.写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

10.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

答案1.将子无怒,秋以为期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3.兄弟不知,咥其笑矣4.总角之宴,言笑晏晏5.及尔偕老,老使我怨6.桑之落矣,其黄而陨7.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8.总角之宴,言笑晏晏9.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写女子在无奈下与男子约定婚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3.写女子家人对其不理解的句子: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4.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5.写女子不愿同氓终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6.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7.写女子在断墙上眺望心上人,见到心上人后前后行为差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8.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9.写女子为人妇后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10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11.女子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的句子: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12.女子表明自己不幸生活的感受和决心的句子: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13.表明文中女子热情、温柔的句子: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一)《诗经•卫风•氓》答案:1.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4.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5.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6.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7.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8.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9.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1.于嗟女兮,无与士
耽!12.反是不思,亦已焉哉!13.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琵琶行》
1.《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犹豫不决的情态的诗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琵琶行》第二次音乐描写中表现琵琶女与诗人情感交流的诗句是: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描写音乐间歇时诗人感受的诗句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3.《琵琶行》中运用拟声词和一系列贴切生动的比喻,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被誉为古典诗歌中描写琴声的绝唱。

如写音乐由粗重急骤转向轻微委婉,而最终浊重和清脆兼而有之,表现急切而愉悦情调的诗句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4.《琵琶行》中写音乐由婉转流畅变得阻塞压抑直至清冷凝滞,表现旋律轻愉而流畅的相关诗句是: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5.《琵琶行》中写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并达到高潮,表现热烈紧张场面的句子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琵琶声戛然而止,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6.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形式。

表象联想就是表象之间彼此互相引起的。

《琵琶行》中的一句“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7.《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侧面表现琵琶女演奏之后的音乐效果的诗句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8.古人常化用前人诗文为己用,如张先《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玉盘大小乱珠迸。

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9.《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校音都很有情调,似乎在述说平生低沉、抑郁的感情的句子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10.《琵琶行》中描写了琵琶女弹琴的优美动作,先是“低眉信手续续弹”,似述说自己平生的不幸遭遇;后是“轻拢慢捻抹复挑”,弹出了当时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第三篇:环境描写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

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

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

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一起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

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奥数测试费,所以父亲昨晚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今天早晨在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

”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

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我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

一阵轻微的冷风袭来。

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

有白而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倏忽就不见了。

忽然又有两个落到我的鼻子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

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

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声,山路静谧而空明。

③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

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

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了。

最后终于在一条城乡结合部的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

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

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

”“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

“昨天是昨天。

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

“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有让你搞这么厚重。

”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

“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

您就加一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