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身体的影响,并通过观测实验动物的腿部血液流量和运动能力,得到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情况下,实验动物的腿部血液流量明显降低,运动能力也受到显著损害。
引言:身体血液循环是维持人体稳定运转的一项重要生理功能,它能够提供足够的氧气和养分给身体各个器官。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血液循环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身体的健康。
本实验旨在探究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身体的影响,并通过观测实验动物的腿部血液流量和运动能力,得到实验结果。
实验方法:本实验使用16只实验动物进行,它们均为同种动物,并且在实验开始之前,它们的腿部血液流量和运动能力都处于相同的水平。
实验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
实验组在实验开始后,通过缩窄其左腿的血管,制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照组则不进行任何操作。
在实验进行期间,记录实验动物的腿部血液流量和运动能力,并在最后取出实验动物进行解剖。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情况下,实验动物的腿部血液流量明显降低。
在实验后的第一小时内,腿部血液流量降低了50%以上;在实验后的24小时内,腿部血液流量仍然低于正常水平。
此外,在实验后的72小时内,实验动物的运动能力也受到显著损害。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动物在行走和奔跑时的速度和耐力明显降低。
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情况下,身体的运动能力和腿部血液流量均会受到影响。
这表明,身体某个局部区域的血液循环障碍,会影响到身体其他部位的功能,进而导致身体的健康问题。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身体的血液循环,并采取措施预防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
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有关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身体影响的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在血液循环障碍的情况下,实验动物的腿部血液流量明显降低,运动能力也受到显著损害。
这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更加注意身体的血液循环问题,并采取措施预防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
病理学实习镜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精品)
VS
详细描述
微血栓形成通常是由于血小板和白细胞等 在血管内聚集形成的。微血栓形成后,会 逐渐增大并阻塞血管,导致血流中断。当 重要器官的血管被阻塞时,会导致器官功 能衰竭甚至死亡。
血管扩张与充血
总结词
血管扩张与充血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表现之一,可能导致组织水肿和炎症反应。
详细描述
血管扩张与充血通常是由于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引起的。血管扩张会导致血液淤积在血管内,增加血管内压力,导 致血液成分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水肿和炎症反应。同时,血管扩张还可能影响组织的营养供应,导致组织缺血 和缺氧。
红细胞聚集
总结词
红细胞聚集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表现之一,可能导致 血流不畅和组织缺氧。
详细描述
红细胞聚集通常是由于血流缓慢或停滞引起的,聚集的红细 胞会阻塞血管,导致血流不畅。当红细胞聚集过多时,会导 致组织缺氧和营养供应不足,进一步影响组织功能。
微血栓形成
总结词
微血栓形成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严重 病理表现,可导致血管闭塞和组织坏死 。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液化验,了解血液流变 学指标、凝血功能等变化,为
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如抗凝剂 、溶栓剂等,以改善血液循环、预防 血栓形成。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如动脉狭 窄、血栓形成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
康复治疗
在治疗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康 复训练,如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等, 促进血液循环的恢复。
分类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局部血液循环 障碍可分为动脉性血液循环障碍和静 脉性血液循环障碍。
发病机制
动脉性血液循环障碍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动脉栓塞等原因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使组织器 官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
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案
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案教案名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涉及人体生理学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部分,是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机制、类型及对人体的影响,为后续的临床医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向的是中职医学专业的学生。
学生班级为二年级,班级规模为30人。
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但具备一定的探究欲望和学习主动性。
大部分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分类、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案例,提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责任心,增强职业认同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分类及发生机制。
教学难点:不同类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五、教学任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相关知识,掌握其分类、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为今后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授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发生机制。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案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促进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
七、教学准备教材:《生理学基础》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活页教材:整理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相关资料,制作成PPT演示文稿。
教学视频:收集真实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病例视频,用于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
教学器材:准备投影仪、黑板、模型等教具。
教学课件:制作PPT演示文稿,包含图片、表格和动画等多媒体元素。
八、教学过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学设计(一)课程导入(5分钟)教学时间:5分钟教学内容:通过提问导入新课,询问学生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了解情况。
第四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三)红色血栓
主要见于静脉,由混合血栓发展而来 肉眼观:暗红色,表面光滑湿润,时间 久后,水分逐渐吸收变的较为干燥,易 碎,失去弹性 易于脱落,造成栓塞
附 壁 血 栓
(四)透明血栓
多发生在微循环的毛细血管内,只能在 显微镜下观察 主要由纤维蛋白构成 镜下呈嗜酸性均质透明状 多见于DIC
临床 表现
肺褐色硬化
肺淤血
示肺泡壁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充血
示肺泡壁纤维增生
高倍镜下
心力衰竭细胞
2.肝淤血
病因 多见于右心衰竭 肉眼:肝肿大,包膜紧张,切面红、黄 相间,称为槟榔肝。 镜下:肝小叶中央区除中央静脉、血窦 扩张淤血外,肝细胞因缺氧、受压而变 性、萎缩或消失;周边区血窦淤血较晚, 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肝肿大,肝区疼痛,肝功能障碍,长 期慢性肝淤血,会引起淤血性肝硬变
血栓栓塞
栓 塞 类 型
气体栓塞 羊水栓塞 脂肪栓塞
其它(虫卵、肿瘤细胞等)栓塞
肺动脉栓塞
血栓栓塞
体循环动脉栓塞
肺动脉栓塞
后 果 取决 于栓 子大 小、 数目 和心 肺功 能情 况
栓子来源:90%以上向 下肢深静脉
栓子小且少,肺动脉小分 支栓塞,无明显后果 栓子小,数目多,大量肺 A小分支栓塞,肺循血量 锐减,引进右心室压力上 升和右心衰竭 中等大小栓子栓塞叶及段 肺A,慢性肺淤血时,局 部肺梗死 大栓子栓塞主干或肺循环 血量减少50%以上 机制:肺循环 机械性阻塞;栓 子刺激肺A壁 引起迷走神经 反射;栓子中血 小板释放大量5 -HT。 猝死
(二)血栓的类型和形态
1.白色血栓 在血流较快的情况下形成,主要见于 心瓣膜,心腔内,动脉内 在静脉性血栓中,位于延续性血栓的 起始部,即血栓的头部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Local blood circulation obstacles)定义:机体某一局部或个别器官组织发生血液循环障碍的现象。
表现和本章内容:血流速度的改变,血流量的改变------充血缺血;血液性状和内容物的改变---血栓形成、栓塞血管壁的完整性,通透性增加—出血、水肿;局部动脉血流中断而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梗死第一节充血(hyperemia)(一)定义:局部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扩张含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
(二)分类: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1、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1)定义:局部器官或组织的小动脉扩张、输入过多的动脉性血液的现象,又称为主动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
舒张神经兴奋性↑或舒血管活性物质释放(2)病因和类型:生理性充血——食后胃肠充血;病理性充血(3)病理性充血:①炎性充血:在炎症早期或炎灶边缘,由于致炎因子刺激血管舒张神经或麻痹缩血管神经及一些炎症介质的作用引起充血。
炎症是机体的血管反应,通常把充血看做炎症的标志。
②刺激性充血:机理同上,但程度较轻。
③减压后充血:(贫血后充血)长期受压而引起局部缺血的组织,血管张力降低,一旦压力突然解除,小动脉反射性扩张而引起充血。
(如胃肠臌气或腹水时,迅速放气放水易危及生命。
)④侧支性充血:当某一动脉内腔受阻引起局部缺血时,缺血组织周围的动脉吻合支发生扩张充血,借以建立侧支循环,以补偿受阻血管的供血不足。
(4)病理变化眼观:局部组织内动脉血流入增多,血液供氧丰富,组织代谢旺盛,局部组织颜色鲜红,体积轻度增大,温度升高,位于体表时血管明显的搏动感。
镜下: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内充满红细胞,平时处于闭锁状态的毛细血管也开放。
(5)对机体的影响:动脉性充血一般是暂时的,病因消除后即可恢复正常。
充血时由于血流量增加,给局部组织带来大量氧气、营养物质、白细胞和抗体,使组织的防御能力增强,同时又可将病理性产物迅速排除,对消除病因和恢复组织机能均有积极作用。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引言:血液循环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环节之一。
当局部血液循环受到障碍时,会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本实验旨在研究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身体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实验设计:为了模拟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我们选取了小鼠作为实验对象。
通过在小鼠的后肢施加压力,我们制造了一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模型。
实验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施加压力;另一组为对照组,不施加压力。
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观察和数据收集,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缺氧:实验组小鼠在施加压力后,后肢出现明显的发红和肿胀现象。
这是由于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组织缺氧。
2.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影响运动功能:实验组小鼠在施加压力后,运动能力明显下降。
它们的行走速度变慢,甚至出现跛行现象。
这是由于肌肉组织缺氧,无法提供足够的能量支持运动。
3.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引发炎症反应:实验组小鼠在施加压力后,局部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
这是由于缺氧引发了炎症细胞的活化,释放了一系列炎症介质。
讨论: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身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局限于缺氧和炎症反应。
它还可能导致局部免疫功能下降,增加感染的风险;影响新陈代谢,导致代谢产物积累等。
因此,解决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非常重要。
解决方案:针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1. 热敷:通过热敷可以促进血管扩张,增加血液流动,缓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热敷时间和温度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 按摩:通过按摩可以刺激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
按摩力度和频率需要适度,避免过度刺激。
3. 药物治疗:一些药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如血管扩张剂和抗炎药物。
但是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不良反应。
结论: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会导致组织缺氧、运动功能下降和炎症反应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热敷、按摩和药物治疗等方法。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概念和类型。
2. 观察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变化。
3. 掌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血液循环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
在病理状态下,由于心脏和血管系统受到损害,机体的代偿功能不能及时补充,导致血量、血液形状发生改变,血液运行异常,从而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本实验通过观察动物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变化,了解其发生机制和病理过程。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家兔2. 仪器:解剖显微镜、手术器械、生理盐水、注射器、酒精、碘酒、剪刀、镊子等四、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麻醉:使用生理盐水对实验动物进行麻醉。
2. 解剖:在解剖显微镜下,观察实验动物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变化。
3. 观察与记录:a. 观察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的变化,包括充血、淤血、出血等。
b. 观察血管壁的完整性和通透性改变。
c. 观察血液性质和血管内容物的改变,如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等。
4. 实验操作:a. 充血实验:将实验动物的一侧肢体暴露,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使用注射器向一侧肢体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观察肢体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
b. 淤血实验:将实验动物的一侧肢体暴露,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使用注射器向一侧肢体动脉注射生理盐水,观察肢体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
c. 出血实验:将实验动物的一侧肢体暴露,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用剪刀剪破一侧肢体血管,观察血液外溢的现象。
d. 血栓形成实验:将实验动物的一侧肢体暴露,用酒精棉球消毒,然后用注射器向一侧肢体动脉注射含有凝血酶的生理盐水,观察血栓形成的现象。
五、实验结果1. 充血实验:实验动物一侧肢体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局部皮肤呈现红热现象。
2. 淤血实验:实验动物一侧肢体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多,局部皮肤呈现紫红色现象。
3. 出血实验:实验动物一侧肢体血管破裂,血液外溢,形成血肿。
4. 血栓形成实验:实验动物一侧肢体血管内形成血栓,局部皮肤呈现紫黑色现象。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白色血栓
39
㈡混合血栓
混合血栓多发生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往 往以瓣膜囊或内膜损伤处为起始点,血流经 过该处时在其下游形成涡流,引起血小板粘 集,构成静脉血栓的头部(白色血栓)。血 流经过该突出的头部时,其下游又发生涡流, 又使血小板析出和粘集,上述过程沿血流方 向一再重复出现,逐渐形成多数血小板小梁, 其表面粘附很多的白细胞。在血小板小梁间 血流几乎停滞,血液乃发生凝固,可见红细 胞被裹于网状纤维蛋白中。
36
• 血小板粘集堆的形成是血栓形成的第一步, 嗣后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组成、形态、 大小都取决于血栓发生的部位和局部血流速 度。 • 血栓可分色血栓发生于血流较快的部位(如动 脉、心瓣膜)或血栓形成时血流较快的时期 (如静脉混合性血栓的起始部,即延续性血 栓的头部)。白色血栓主要由血小板组成, 随血小板不断粘着而逐渐增大。肉眼观,血 栓呈灰白色,波浪状,质实,与瓣膜或血管 壁紧连。镜下,粘集的血小板形成珊瑚状小 梁,其边缘粘附着一些嗜中性粒细胞,小梁 间形成少量纤维蛋白网,网眼中含一些红细 胞。
10
㈢病理变化
• 动脉性充血的器官和组织内血量增多, 体积可轻度增大。充血如发生于体表, 可见局部组织的颜色鲜红,温度升高。 由于局部细小动脉扩张,血流加快,可 以促进局部组织的物质代谢和机能活动, 因此,发生于粘膜的动脉性充血,可以 有腺体的分泌亢进现象。
11
㈣后
果
• 动脉性充血是暂时性的血管反应,原因消除后, 局部血量迅即恢复正常,不遗留不良后果,对 机体无重要影响。炎症反应的动脉性充血,是 一系列血管反应的初始,它参与炎症血管现象, 具有积极的作用。 • 少数病例,可在原有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 化、脑内小动脉瘤形成等)的基础上,发生血 管破裂出血,重者可造成死亡。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详解
静脉性充血
结局: • 淤血性水肿 • 淤血性出血 • 实质细胞萎缩、变性或坏死 • 淤血性硬化,间质细胞增生 • 侧支循环形成
常见器官的淤血 ——慢性肺淤血
• 原因 多为左心衰竭 • 病变:
早期肺泡腔内可见大量水肿液,肺泡壁上的 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扩张。
晚期肺泡腔内可见出血,并有巨噬细胞吞噬 红细胞在胞浆内形成含铁血黄素即心衰细胞 (heart failure cells)
血流 缓慢
1 血小板进入边流 2 凝血因子局部堆积、 活化 3 产生离心力,损伤内皮 细胞
1 血小板靠边 2 局部已存少量凝血活性 物不被正常血流稀释、 运走 3 流入局部血液的凝血物 在局部滞留 4 促内皮细胞激活,增加 WBC粘附
血栓 形成
血液凝固性增高 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纤溶系统
2.病理性充血: 炎性充血(早期):结膜炎,疖。 减压后充血:扎止血带,放腹水、拔火罐。 侧支性充血:缺血周围吻合支动脉开放充血。
(二)病理变化:
肉眼:大—组织肿胀、体积增大 红—颜色鲜红(RBC↑氧合Hb↑) 热—代谢增强,温度↑
镜下: 细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局部血量↑
结局:病因去除可恢复正常。
二、静脉性充血
• 定义: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静脉回流受 阻,使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 导致的血液含量增多,简称淤血。
• 原因:局部性——静脉受压 静脉腔阻塞
全身性——心力衰竭 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全心衰竭 • 病理变化: 大体 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暗红色, 温度下降,切面湿润多血。 镜下 器官内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 充满血液。
表面附着一些中性粒细胞,小梁间形成少量纤 维蛋白网,网眼中含有一些红细胞 • 构成血栓的头部
医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临床研究进展
诊断技术改进
不断优化和完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诊断技术,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临床观察研究
开展长期的临床观察研究,评估各种治疗方法的 疗效和安全性。
新药研发进展
靶向治疗药物
01
针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特定靶点,研发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治
主要病因包括静脉血栓形成、静脉瓣 膜功能不全、静脉受压等,导致静脉 回流受阻或静脉血液淤滞。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因 病因和受累组织而异,常见症状 包括疼痛、麻木、感觉异常、肌
肉萎缩等。
诊断
诊断主要依赖于患者的病史、体格 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如血管造影、 超声多普勒等。
鉴别诊断
抗炎药
用于减轻炎症反应,缓解 疼痛和其他不适症状。
手术治疗
血管搭桥手术
通过建立新的血流通道来 改善血液循环。
血栓清除手术
通过手术方式清除血栓, 恢复血液循环。
血管成形术
使用导管技术扩张狭窄或 闭塞的血管,恢复血液循 环。
其他治疗方式
物理治疗
如按摩、热敷、电刺激等,有助 于促进血液循环。
生活方式调整
疗药物。
新型药物剂型
02
开发新型的药物剂型,如纳米药物、脂质体等,以提高药物的
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联合治疗药物
03
探索多种药物的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单一药物的
剂量和副作用。
谢谢
THANKS
静脉循环障碍
总结词
静脉循环障碍是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或静脉内压力过高,导致局部组织淤血或 水肿。
病理学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二、淤血又称静脉性充血 (Congestion)
• (一) 概念: • 器官或组织V回流受阻、血
液淤积在小V和毛细血管内 • 称淤血。
(二)原因
• 1. 内塞—— V内血栓形成、栓子 栓塞。(不能代偿的情况下)。
• 2. 外压—— V受肿瘤压迫、肝硬化导致 的胃肠道淤血(不能代偿的情况下)。
二、出血的类型
• 1. 按有否疾病 1) 生理性出血
类•
2) 病理性出血
型 2. 按血液逸出机制 1) 破裂性出血
2) 漏出性出血
3. 按出血部位 1) 内出血
2) 外出血
(一)破裂性出血
• 概念: 心脏或血管壁破裂引起的出血 • 原因: 1. 血管机械性损伤:割、弹、
刺伤 2. 血管壁或心脏病变:
2. 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5×109/L)
•
3. 凝血因子缺乏(血友病,肝疾病,
DIC)
三、病理变化
•
• 1. 血液积聚于体腔内
心包积血 胸腔积血
腹腔积血
(一)• 内• 出 血•
2. 血液积聚于组织内称血肿 3. 镜下出血 — 组织内镜下有红细胞
及含铁血黄素 4. 眼底出血 — 高血压、糖尿病时
(二) 慢性肝淤血 (Chronic Congestion of Liver)
• 1. 原因: 各种原因引起的右心衰竭, 如 肺心病等
• 2. 机制: 右心衰→上下腔V回流受阻
→ 肝淤血
• 3. 病变: • 肉眼: 体积增大, 重量增加, 被膜紧
张,
• 镜下:小叶中央V,肝窦淤血。
肝C受压萎缩甚至坏死消失。
•
小叶周边带肝C脂肪变性。
• 4. 临床表现: 肝大、肝区压疼、肝功
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一、概述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指的是在特定组织或器官内部发生的血液及体液循环受阻或遇到困难的情况。
这种障碍会影响当地的氧气、营养物质输送和代谢,,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二、造成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的原因1.血管堵塞:血栓形成、血管收缩、外伤等因素可能引起血管内腔狭窄或完全堵塞,限制了血液的正常流动。
2.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液中红细胞增多、血浆流变性改变等情况,均会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影响血液流动性。
3.组织水肿:组织水肿会增加组织间隙内的液体压力,影响局部液体循环。
4.局部肿胀:肿胀压迫周围血管,影响血液流动。
5.神经调节失常:神经调节异常会导致血管收缩或扩张功能受损,,从而影响血液循环。
三、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的表现1.局部温度升高或降低:由于血液流动障碍,导致组织代谢活动异常,可能出现局部温度变化。
2.局部颜色变化:血液供应不足或代谢产物积聚,导致组织颜色发生改变。
3.局部肿胀:血管内液体不能有效流动,积聚在局部组织内使其肿胀。
4.局部功能障碍: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影响当地组织的供氧和营养,可能导致局部功能障碍。
四、常见的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疾病1.冠心病: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疾病。
2.脑卒中:脑卒中是因为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出血等病症。
3.水肿:水肿是由于体内组织间液体循环障碍引起的组织液体潴留所致。
4.静脉曲张:静脉曲张是因为静脉血管内血液循环受阻而导致血液淤滞、扩张的一种疾病。
五、处理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的方法1.药物治疗: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血管痉挛、血栓形成等情况,可以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2.物理疗法:如按摩、局部热敷等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血管阻塞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介入治疗、搭桥手术等。
4.改善生活方式:健康饮食、适量运动、避免长时间站立等,有助于减轻血管压力,改善血液循环。
局部循环障碍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观察并分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现象,了解充血、淤血等病理变化,掌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实验操作方法。
实验时间:2023年10月25日实验地点:生物学实验室实验材料:1. 鸡爪(用于模拟局部血液循环)2. 橡皮筋(用于模拟静脉回流受阻)3. 毛细血管(用于观察血液流动)4. 显微镜(用于观察局部组织变化)5. 水浴锅(用于控制实验温度)6. 记录纸、笔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将鸡爪固定在实验台上,确保实验过程中鸡爪的稳定性。
将橡皮筋套在鸡爪的一端,模拟静脉回流受阻。
2. 观察充血现象:将鸡爪浸入水浴锅中,水温控制在37℃左右,观察鸡爪局部血管的变化。
记录充血前后的血管直径、颜色及鸡爪的体积变化。
3. 观察淤血现象:在充血实验的基础上,将橡皮筋的拉力逐渐增加,模拟更严重的静脉回流受阻。
观察鸡爪局部血管的变化,记录充血后的血管直径、颜色及鸡爪的体积变化。
4. 观察出血现象:在充血和淤血实验的基础上,用剪刀剪破鸡爪的毛细血管,观察血液溢出情况,记录出血量。
5. 观察血栓形成现象:在出血实验的基础上,将鸡爪放入水浴锅中继续观察。
观察血管内是否有血栓形成,记录血栓的位置、大小及形态。
6. 观察梗死现象:在血栓形成实验的基础上,继续观察鸡爪局部组织的变化。
记录梗死组织的范围、颜色及硬度。
7. 观察组织变化:将鸡爪取出,用显微镜观察局部组织的变化,记录毛细血管、纤维组织、细胞等的变化。
实验结果:1. 充血现象:在实验开始时,鸡爪局部血管直径较细,颜色淡红,体积较小。
随着实验的进行,鸡爪局部血管直径逐渐增大,颜色变深,体积增大。
2. 淤血现象:在充血的基础上,鸡爪局部血管直径进一步增大,颜色加深,体积增大。
3. 出血现象:在充血和淤血的基础上,鸡爪毛细血管破裂,血液溢出。
4. 血栓形成现象:在出血的基础上,鸡爪血管内出现血栓,血栓呈白色,质地较硬。
5. 梗死现象:在血栓形成的基础上,鸡爪局部组织出现梗死,梗死组织呈暗红色,质地较硬。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脑卒中(脑出血-脑动脉血栓形成-脑动脉栓塞)-病例分析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脑卒中(脑出血-脑动脉血栓形成-脑动脉栓塞)-病例分析病例摘要:魏某,男,58岁,司机,患高血压已十余年,未进行规律治疗。
近来常有便秘,五天前去厕所大便时突然昏倒,并伴大小便失禁和右侧上、下肢瘫痪。
郑某,女,60岁,五年前已确诊为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受损伤),四天前早晨醒来自觉头晕并发现右侧上、下肢活动不能自如,且病情逐渐加重至次日上午右侧上、下肢瘫痪。
江某,女,27岁,患风湿性心脏病伴亚急性细菌心内膜炎(左心瓣膜上有赘生物形成)。
起床下地活动时,突然感觉头晕,当即卧床,二天后右侧上、下肢瘫痪。
讨论:(1) 上述三位患者的共同症状是头晕、昏迷和右侧上、下肢麻痹等神经系统症状。
请结合解剖学知识,考虑上述患者病变部位可能在何处?(2) 结合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学知识,考虑三位患者初步诊断,并说出诊断依据。
参考答案:(1)根据头晕、昏迷和右侧上、下肢麻痹等神经系统症状考虑为颅内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根据解剖学知识考虑基底核区出血可能性大。
(2)魏某:长期高血压未规律治疗,脑血管逐渐硬化变脆,有破裂的危险,便秘情况下大便时又不得不用力,脑血管压力突然升高,更容易破裂,应考虑脑出血。
郑某: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具备了血栓形成的最重要的条件,早晨醒来时感觉异常提示安静状态下发病,因此应考虑脑血管内血栓形成。
江某:风湿性心脏病伴亚急性细菌心内膜炎时,左心瓣膜上有赘生物形成,起床下地活动时赘生物脱落,根据栓子的运行途径来分析,栓塞在体循环动脉系统,根据临床表现考虑脑动脉栓塞。
此三位病人的临床表现很相似,但诊断不同,治疗措施更不一样,比如血栓形成时可采用溶栓治疗,但脑出血误诊为脑血栓形成应用溶栓治疗,后果不堪设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败血症梗死是由以下哪种栓子阻塞引 起的
• A 脂肪栓 • B 羊水 • C 细菌 • D 肿瘤细胞 • E 空气
• 容易发生出血性梗死 的器官是
•A 心 •B 肾 •C 脑 •D 肠 •E 脾
• 肺梗死患者胸痛的主要 原因是
• A 肺通气障碍 • B 梗死区胸膜炎 • C 坏死组织刺激支气管 • D 出血灶刺激支气管 • E 以上都不是
(二)血流状态的改变
指血流缓慢或有漩涡形成,血小板 可以从轴流到边流,容易粘附血管壁; 另外当血流缓慢时,容易引起内皮细胞 的变性坏死脱落,胶原暴露,激活内外 源凝血系统,导致血小板凝聚。
常见于长期卧床患者的静脉内、心瓣 膜狭窄的心脏内、动脉瘤内。
(三)血液凝固性增高 1.获得性高凝状态: (1)手术、创伤、妊娠、高脂血症、
(五)其他类型栓塞 肿瘤、细菌、血吸虫卵、异物等。
第五节 梗死 器官组织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称缺血。 由血管阻塞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淤血缺 氧性坏死称为梗死。
动脉 /静脉 一、梗死的原因 1.血栓形成 最常见 心 脑 2.动脉栓塞 肾、脾、肺、脑 3.动脉痉挛 冠状动脉 4.血管受压闭塞 静脉、动脉
力低一侧。 5.逆行性栓塞---下腔静脉所属的分支。
二、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一)血栓栓塞:占99%
1.肺动脉栓塞 栓子95%以上来自下肢深部静脉。 后果取决于栓子的大小、数量、肺功能 (1)无严重后果 (2)出血梗死 (3)猝死
2.体循环动脉栓塞 栓子80%来自左心 后果视局部动脉供血状况而定 下肢 脑 肾 肠 脾等。
四、梗死的类型
依梗死灶含血量的多少及感染分为三类即:
1.贫血性梗死
贫血性梗死易发生于组织致密、血 管吻合支贫乏的实质性器官,如心、肾、 脾、脑 等。
• 下述对贫血性梗死的描述中,哪种说法是 错的
• A.形态与脏器的血管分布有关 • B.梗死灶边缘常有充血、出血反应带 • C.梗死灶边界不清 • D.梗死灶呈贫血苍白状 • E.实质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
内有红细胞、水肿液及心力衰竭细胞。 肺褐色硬化(棕色硬化)
• 心衰细胞见于 • A 左心衰竭时肺泡腔内 • B 右心衰竭时肺泡腔内 • C 肺水肿时肺泡腔内 • D 肝淤血时肝脏内 • E 脾淤血时脾脏内
• 右心衰竭引起淤血的主要器官是 • A 肺、肝及胃肠道 • B 肺、脑及胃肠道 • C 肝、脾及胃肠道 • D 肾、肺及胃肠道 • E 脾、肺及胃肠道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本章内容主要叙述三个方面: (1)局部循环血量异常:
包括充血和缺血; (2)血液性质异常:
包括血栓形成和栓塞及栓塞引起的梗死 (3)血管壁异常:
包括出血、水肿
第一节 充 血
器官或局部组织内,由于血管的扩张, 含血量异常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有动 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一、充血
局部动脉血管内血容量增多的现象, 称为动脉性充血。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两方面:有利 不利 1.血管阻塞 2.栓塞 3.心瓣膜变形 4.DIC
第四节 栓 塞
循环血液出现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 液体 气体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1.动脉栓子------阻塞全身各器官。 2.静脉栓子------肺脏。
3.门静脉栓子---肝脏。 4.交叉性栓塞---栓子由压力高一侧进入压
• 槟榔肝的特点不包括 • A 肝细胞脂肪变性 • B 肝细胞萎缩 • C 胆小管增生
D 肝小叶中央静脉和肝窦扩张充血 • E 肉芽观察切面呈红黄相间的花纹状
第二节 出血
血液自心脏或血管外出至组织间隙、 体腔或体表,称为出血。又分为:
内出血 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
外出血 血液流出体外。
(一)破裂性出血 见于心脏、大中型血管。
原因三类:
1.静脉受压;
2.静脉腔阻塞;
3.心力衰竭。
病理变化
大体: 器官肿胀、包膜紧张、紫红色;皮肤
紫绀、温度低;水肿、积液、出血。 镜下:
组织内小静脉、毛细血管扩张,充满 血液 后果:
水肿、出血;萎缩、变性、坏死;硬化
• 不会引起肺淤血的心脏病是 • A.高血压心脏病 • B.冠心病 • C.风湿性心脏病 • D.肺源性心脏病 • E.梅毒性心脏病
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
1.生理性充血; 生理性代谢增强所致
2.病理性充血: (1)炎症性充血
促进渗出 (2)减压后充血
晕厥
• 静脉性充血时局部静脉血液回流 • A 增多 • B 减少 • C 不变 • D 增多和减少交替进行 • E 减少,同时伴有左心衰竭
二、淤血
静脉性充血
由于局部静脉血液 回流受阻,血液在毛细 血管、小静脉淤积,称 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 血。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原因:室壁瘤 动脉瘤 侵蚀 肝硬化 (二)漏出性出血
常见于毛细血管。 原因:
1.血管壁受损 2.血小板质、量异常 3.凝血因子缺乏
病理变化
血肿 ---组织内局限性出血。 积血---血液积聚于体腔。 瘀点、紫癜、瘀斑 咯血、 呕血、 血便 柏油样便, 血尿等。 红蓝 蓝绿 棕黄色
后果:
• 头皮血肿被肉芽组织
2.慢性肝淤血
镜下:中央静脉和 肝窦扩张淤血,肝细胞 萎缩,小叶外周肝细胞 脂肪变。
肉眼:“槟榔肝”, 肝脏切面呈红黄相间的 网状图纹,状似槟榔的 切面
结局:肝淤血性硬化。
• 槟榔肝可发展为 • A 坏死后性肝硬化 • B 门脉性肝硬化 • C 色素性肝硬化 • D 胆汁性肝硬化 • E 淤血性肝硬化
• 下列哪种因素与血栓形成无关? • A 血管内膜炎 • B 血流缓慢 • C 血小板数目增多 • D 癌细胞释放出组织因子等 • E 纤维蛋白溶解产物
(一)心血管内皮损伤
内皮细胞具有一系列防止血液凝固的
功能。心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内皮下胶
原,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Ⅻ;内皮损
伤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内、外源性凝血
重要器官的淤血: 1.肺淤血 (1)急性肺淤血
(急性左心衰竭)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 充血,肺泡腔内有大 量水肿液及红细胞。
• 慢性肺淤血的镜下改变,下列哪一项应该 除外
• A.肺泡腔内有心衰细胞 • B.肺泡壁增宽 • C.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 D.切面为棕红色 • E.肺内支气管扩张
(2)慢性肺淤血 (慢性左心衰竭)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腔
二、梗死形成的条件
1.供血血管类型:肺、肝、前臂;脾、肾; 脑。
2.血流阻断速度:侧枝循环建立 3.缺氧耐受性:脑—5分,心肌—30分 4.血氧含量:贫血、失血、休克可致心脑梗
死。
三、梗死的形态特征
1.梗死灶形状:血管分布。 锥体 地图 扇形
2.梗死灶质地:取决坏死的类型。 3.梗死灶颜色:取决于含血量
吸烟;(血小板增多,粘性增加,凝血 因子合成增加)
(2)DIC:严重烧伤、创伤、胃肠癌血 行转移等。(组织因子)
(3)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自身抗体) 2.遗传性高凝状态
V因子基因突变
• 白色血栓发生于 • A 血流不变时 • B 血流较快时 • C 血流减慢时 • D 血流停滞时 • E 组织出血时
(二)脂肪栓塞 骨折、挫伤、脂肪肝 肺:水肿、出血、不张 脑:点状出血、梗死、脑水肿
广泛瘀点 9~20g可致死 脂滴<20μm可通过肺
(三)气体栓塞 1.空气栓塞 颈部、胸部的大静脉受伤破裂,此处静脉
腔内呈负压。 还可在分娩、加压输液、 输卵管通气、人工气腹或 人工气胸等意外事故中发生。 100ml可致猝死
系统
凝血酶形成
血小板粘集堆形成分为三步:
1.粘附反应
血小板粘附于内皮下胶原。
2.释放反应 释放纤维蛋白原、纤维连接蛋白、V、
血小板IV因子、生长及转化因子;Ca离子、 ADP、 ATP、5-HT等 3.粘集反应
Ca离子、ADP、TXA2共同使血小板粘集 成为持久性粘集堆。
• 常见于心内膜炎、动脉粥样硬化、心内膜 炎、心肌梗死、高脂血症、高血压、缺氧、 中毒等疾病或病理过程。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形态 1.血小板粘附和积聚 2.血液凝固
血栓分类: 1.白色血栓 2.混合血栓 3.红色血栓 4.透明血栓
白色血栓
混合血栓
• 机化的血栓中形成与原血管腔相互沟通的 新生血管,使部分血流得以恢复,这种现 象称为
• A 血栓脱落 • B 侧支循环形成 • C 血栓机化 • D 血栓硬化 • E 再通
• 血栓的结局不包括 • A 梗死 • B 溶解、吸收 • C 钙化 • D 机化 • E 再通
三、血栓的转归 1.软化 2.溶解、吸收 3.机化与再通 4.钙化
• 血栓对机体的不利影响不包括 • A 阻塞血管 • B 堵塞血管破口,阻止出血,预防出血 • C 栓塞 • D 心瓣膜变形 • E DIC,并引起广泛出血和休克
2.减压病 沉箱病
指从高气压急速转到低气压时,溶解在血 中的氮气迅速游离,而形成无数气泡, 造成广泛性氮气栓塞。
可致股骨头、胫骨、髂骨无菌坏死;
肌肉、关节、韧带受累疼痛。
(四)羊水栓塞
发生率1/50000 死亡率>80%
羊水通过子宫静脉进入母体肺血液 循环造成的栓塞。
对机体的影响有机械性阻塞、过敏 休克、血管痉挛、DIC。
出血对机体的影响 取决于出血量、速度、 部位。
所取代,这种现象称 为 A 肉芽组织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