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含煤地层与煤层
第三章 含煤地层与煤层
第三章含煤地层与煤层第一节含煤地层我省的聚煤时期有四期:一是石炭二叠纪月门沟群(包括石炭世本溪组、早二叠世太原组、山西组及石盒子组下部地层);二是早中侏罗世淄博群的坊子组;三是古近纪的五图群和新近纪临朐群的山旺组;四是零星分布的第四纪泥炭层。
现对各时期含煤地层岩石特征和分布规律分述如下:一、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图3.1.1 山东省石炭系—三叠系露头分布及地层区划图(采用山东岩石地层)1.月门沟群;2.石盒子组;3.石千峰组;4.二马营组;5.重要断层;6.二级、三级地层分区界线;7.鲁西地层分区;8.济南—淄博地层小区;9.济宁—临沂地层小区;10.华北平原地层分区;11.鲁东地层分区我省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在沂沭断裂带以西普遍分布,沂沭断裂带中,仅有零星分布(如莒县)(图3.1.1),断裂带以东未见古生代地层发育。
在鲁西,无论是鲁中隆起区,还是鲁西南坳陷区、鲁西北坳陷区,石炭二叠系均广泛分布,只是后期由于受历次构造运动抬升,而剥蚀作用的强度不一,各地石炭二叠系的保留厚度有很大差别。
其中除淄博、章丘等煤田保留较全外,其它大部分煤田,石盒子组中、上部地层及石千峰群多被剥蚀,石盒子组以下含煤地层,一般都有所保留。
在鲁西北地区,在聊考及齐广断层的作用下,新生界喜山期盖层下陷幅度很大,石炭二叠系埋藏较深,剥蚀和保存的情况还不甚清楚,据胜利油田的钻孔资料分析,在凹陷的某些地区,可能有晚二叠世晚期的地层保留(图3.1.2)。
b)(一)石炭纪含煤地层-本溪组(Cy我省的石炭系与华北其它地区一样,缺失下石炭世地层,只发育上石炭世本溪组。
主要是一套陆表海碳酸盐台地与泻湖、堡岛体系相交替的含煤沉积建造。
沉积厚度差别较大,一般总厚 8~60m。
在鲁西广泛分布,多被上覆地层所掩盖,仅有淄博、新汶等地有出露。
现叙述如下:主要由紫色、黄绿色泥岩、页岩为主,夹铝质页岩、铝土矿,底部常具不规则铁矿层,上部偶夹黄灰色砂岩,局部含薄煤层。
煤层对比
煤层对比(2009.2.5)在煤田地质工作中煤层对比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勘探工程布置是否合理和煤炭资源量/储量估算的正确性。
这一项工作做好了,我们的勘探设计才有依据,地质报告提交的资源量/储量才有可靠保障,矿井建设的投资才不会落空。
因此,煤层对比历来是煤田地质工作的重点。
在四川的主要含煤地层二叠系龙潭组和三叠系须家河组地层中,后者的对比难度最大,因须家河组的煤层稳定性差,标志层不明显,加上河流冲蚀频繁,所以煤层对比要比龙潭组的难度更大。
煤层对比有多种手段,仅靠某一种手段进行对比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5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采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对比是最佳的对比方法,即使像须家河组这类沉积稳定性很差的煤层,对比同样可以解决。
现将煤层对比的方法及对比手段分述如下:一、煤层对比方法1、建立基准xx,寻找标志层在收集分析前人煤层对比资料的基础上,在首批施工的钻孔中选择具有控制性的钻孔,作为基准孔,对含煤地层作详细的分层描述,采取标本进行鉴定,从中寻找具有一定特征的“分层”作为标志层。
标志层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可操作性,即一般都能认识和掌握地,防止随意性;若将与其它岩层无明显区别的“分层”作为标志层,在实际工作中运用,难以区分,容易造成混乱。
2、以点带面,扩大寻找的范围在基准孔初步确定的标志层的基础上,项目地质组要齐心协力,在后续施工的钻孔中大家有目的地去验证这些标志层,扩大对比范围,了解其在面上的分布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有那些新的变化,为最终确定该标志层是否成立提供依据。
同时,继续寻找有对比意义的新的标志层。
3、边施工、边对比,及时修改补充对比依据勘查施工中煤层对比工作要及时进行,边施工、边对比,这有利于将新获得的资料用于指导钻探施工,同时可以及时发现煤层对比中存在的问题,采取补救措施,如复查钻孔岩芯补充收集资料,补采样品测试某些项目等。
在进行煤层对比时,要遵循近距离对比的原则,即与周围距离近的钻孔(或坑探、槽探)进行对比,这样比较稳妥。
煤田地质勘探中煤层煤质的意义分析
煤田地质勘探中煤层煤质的意义分析煤炭是我国的重要能源之一,所以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煤质工作中煤田地质勘探是漆其十分重要的技术环节,也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项技术执行工作。
标签:煤炭地质;地质勘探;意义分析为了使煤炭地质勘探工作开展顺利,其勘探区的地质报告书写十分重要,这其中的煤的灰分、硫分、发热量、煤质牌号等主要煤质指标资料是报告编写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缺少这些资料就无法对该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合理的利用。
一、煤田地质勘探中煤质工作的意义由于我们国家煤炭资源丰富,索引我国是煤炭出产的大国,研究表明煤炭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稀散元素和有害元素,很早以前我们就已经开始提取利用这些元素了,煤炭本身的价值远没有这些元素的价值高,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一定会日益扩大煤炭的利用途径,会慢慢的改变以往煤炭作为动力用煤炼焦用煤的的格局,如果我们能对勘测区的煤质全面的进行评价和论述,那么就为他可能合理利用的途径提供可靠安全的依据。
1、煤田地质勘探部门需提供的有关地质资料煤田勘查活动要获取细致深入的地质资料,这样才能便于在后期的勘探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提高煤炭品质的手段。
在矿场设计阶段,要根据勘察人员提交的报告书讨论下述问题。
(1)含煤地层的结构和厚度,地层之间含煤量的变化趋势,含煤地层各层之间的距离变化趋势。
(2)含煤地层的倾斜角度改变趋势。
(3)所在地区地质结构特性、岩溶、火成岩及其分布与变化趋势。
(4)煤矿物理特性。
(5)围岩及夹矸层的物理特性。
(6)所在地层含水情况。
地下水所在地层深度及位置,透水层所在位置、厚度以及渗透系数等。
2、地层勘查活动对煤质鉴定的作用煤炭质量特征分析会在勘探报告中体现,能够对勘探区的煤炭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作出评价。
要求所提供的煤质资料必须准确。
在煤矿设计中为保证煤质提供依据,煤矿设计中考虑井田划分、水平和盘区的划分、回采工作面设计、排矸设施和排矸方式的选择时,主要依据煤田地质勘探中提供的地质资料。
第三章含煤地层及煤层
第三章含煤地层与煤层第一节含煤地层我省的聚煤时期有四期:一是石炭二叠纪月门沟群(包括石炭世本溪组、早二叠世太原组、山西组及石盒子组下部地层);二是早中侏罗世淄博群的坊子组;三是古近纪的五图群和新近纪临朐群的山旺组;四是零星分布的第四纪泥炭层。
现对各时期含煤地层岩石特征和分布规律分述如下:一、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图3.1.1 山东省石炭系—三叠系露头分布及地层区划图(采用山东岩石地层)1.月门沟群;2.石盒子组;3.石千峰组;4.二马营组;5.重要断层;6.二级、三级地层分区界线;7.鲁西地层分区;8.济南—淄博地层小区;9.济宁—临沂地层小区;10.华北平原地层分区;11.鲁东地层分区我省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在沂沭断裂带以西普遍分布,沂沭断裂带中,仅有零星分布(如莒县)(图3.1.1),断裂带以东未见古生代地层发育。
在鲁西,无论是鲁中隆起区,还是鲁西南坳陷区、鲁西北坳陷区,石炭二叠系均广泛分布,只是后期由于受历次构造运动抬升,而剥蚀作用的强度不一,各地石炭二叠系的保留厚度有很大差别。
其中除淄博、章丘等煤田保留较全外,其它大部分煤田,石盒子组中、上部地层及石千峰群多被剥蚀,石盒子组以下含煤地层,一般都有所保留。
在鲁西北地区,在聊考及齐广断层的作用下,新生界喜山期盖层下陷幅度很大,石炭二叠系埋藏较深,剥蚀和保存的情况还不甚清楚,据胜利油田的钻孔资料分析,在凹陷的某些地区,可能有晚二叠世晚期的地层保留(图3.1.2)。
b)(一)石炭纪含煤地层-本溪组(Cy我省的石炭系与华北其它地区一样,缺失下石炭世地层,只发育上石炭世本溪组。
主要是一套陆表海碳酸盐台地与泻湖、堡岛体系相交替的含煤沉积建造。
沉积厚度差别较大,一般总厚 8~60m。
在鲁西广泛分布,多被上覆地层所掩盖,仅有淄博、新汶等地有出露。
现叙述如下:主要由紫色、黄绿色泥岩、页岩为主,夹铝质页岩、铝土矿,底部常具不规则铁矿层,上部偶夹黄灰色砂岩,局部含薄煤层。
煤的形成齐全的地质年代表
煤的地质年代geological ages of coalmei de diz加niall(lai 煤的地质年代(geol呼eal ages诚coal) 指煤层形成的年代。
它可根据含煤地层中的古生物化石特征和成煤植物特征,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法和煤层、地层对比法等确定。
附表为参照1989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CS)的地球地层表列出的煤的地质年代表。
表中给出了煤的年龄值、相应的生物演化过程、形成的主要煤种以及中国主要成煤期。
煤的生成受植物演化、古气候、古地理、古地壳构造运动诸因素制约。
繁茂的植物、温暖潮湿的气候、低洼平坦的地形煤的地质年代表于以及缓慢下沉的地壳运动对成煤有利。
在晚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里纪、新生代中的第三纪均具备上述成煤条件,是世界重要成煤期。
而石炭纪和二叠纪、侏罗纪和第三纪则是中国重要成煤期。
在元古代地层中发现有菌藻植物形成的煤,这种煤在中国南方的早古生代地层中分布较广,称为石煤,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石炭纪和二叠纪成煤的主要煤种是烟煤,其次是无烟煤。
在此时期,中国南北方都有重要煤层生成,特别是北方的石炭纪和二叠纪煤田是中国重要的炼焦用煤基地。
侏罗纪成煤的煤种主要是揭煤和低煤化度烟煤,也有中煤化度烟煤,常含有厚煤层或巨厚煤层。
第三纪成煤的主要煤种是褐煤和长焰煤。
地质年代表华南赋煤区二叠系含煤地层在杭州-鹰潭-赣州-韶关-北海一线以南的东南地层分区,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形成于早二叠世晚期,在闽西南、粤东、粤中称童子岩组,在浙西称礼贤组,在赣东一带称上绕组。
在连云港-合肥-九江-株州-百色一线以南的江南地层分区,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为海陆交互相的龙潭组,其次是以碳酸盐为主的合山组。
在龙门山-洱海-哀牢山一线以东、秦岭-大别山以南的扬子地层分区,上二叠统含煤地层以碳酸盐沉积为主的称吴家坪组,以海陆交互相为主的称龙潭组和汪家寨组,以玄武岩屑为主的陆相沉积称宣威组。
上二叠统含煤地层存在明显的穿时现象,含煤层位由东向西抬高,在东南分区为下二叠统,在江南分区为下二叠统上部的茅口阶(龙潭组下部),在扬子分区为上二叠统龙潭阶和长兴阶(均为龙潭组)。
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及其成煤环境演化
浅论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及其成煤环境演化宋佳益新公司地质勘察部摘要:煤是分布十分广泛的沉积矿床,控制其分布的有各种因素,如植物演化,海陆分布,海水进退,地壳运动,构造开展,古气候的分布和变化等。
中国主要成煤时期为石炭-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本文介绍了中国主要成煤时期的地质构造总体演化历程,以煤层所含化石为直接证据,论述了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演化及主要含煤地层,分析了中国各个主要含煤地区环境的演化,并简要介绍了含煤地区的地质构造与各主要成煤时期的古气候特征。
关键词:成煤时代;成煤环境;煤盆地;聚煤期;1、中国主要的聚煤期及含煤地层从早古生代腐泥煤类的石煤至第四纪泥炭,共有14个聚煤期,其中最重要的聚煤期是:华北石炭-二叠纪,华南二叠纪,晚三叠纪,西北早,中侏罗世,东北晚侏罗-早白垩世,以及东北,西南及沿海第三纪,共7个主要的聚煤期。
早,中侏罗世聚煤期煤炭资源量占全国总量的60%,华北石炭-二叠纪聚煤期资源量占全国资源总量的26%。
1.1 古生代主要聚煤期我国早古生代聚煤主要是浅海,滨海藻菌类形成的腐泥无烟煤,以下寒武统煤层的煤层的煤质较好,广泛分布于华南地区。
真正的腐泥植煤是从晚古生代植物登陆成林才形成的。
泥盆纪原始陆生植物形成的煤层零星分布于XX、、XX和等地。
其中,封开煤厚1m左右,具有一定的开采价值。
石炭纪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聚煤期之一。
早石炭世晚期以鳞木、古芦木和种子蕨类为主的植物群形成大面积的沼泽森林,华南早石炭世大圹阶自下而上可分为:旧司组、上司组和摆左组,、的旧司组及其相当的地层中含有煤层。
测水组大致相当于旧司组的上段,以湘中地区煤层发育最好。
叶家圹组为陆生相含煤地层,依据植物化石,自下而上可分为A,B,C,D四段。
其中,A段为主要含煤层段,可与韦宪阶比照:B段已相当于纳缪尔阶。
由此可见,早石炭世含煤地层自西面向东北显示层位抬高的时迁现象。
晚石炭世地球上出现了明显的植物地理分区,我国主要属于华夏植物地理区,称大羽羊齿植物群,由石松纲、楔叶纲、真蕨纲和裸子纲等组成茂密的沼泽森林。
含煤地层
对比项目
太原组
山西组
煤显微组分组成特征
(镜质组又称凝为胶化组分)
特征:镜质体发育,平均大于80%,特别是基质镜质体发育,平均大于50%。惰质组小于15%
特征:镜质体小于80%,基质镜质体小于30%,惰质组大于20%
凝胶化指数GI
和
结构保存指数TPI
GI>4,反应煤化过程中凝胶化作用较彻底,TPI<1
GI<4,TPI>1,反应煤化过程中流动性差,高等植物结构组织保存较好
煤中的硫含量
一般>2%,并且以黄铁矿硫为主,反应成煤环境属还原—强还原沉积环境
一般<1%,属于弱氧化、弱还原成煤环境
煤层顶底板岩性
11号煤层之上底板岩性:含鲕砂岩—粉砂岩;顶板岩性:
10号煤之上顶板
8号煤之上基本顶(无伪顶、直接定)岩性为:生物碎屑泥晶灰岩0庙沟灰岩
积沉模式
海侵体系域成煤:属于海平面上升、缓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侵过程中发育的煤层,该煤层一般出现在海侵体系域底部
高位体系域成煤:成煤沼泽多发育在海岸或湖泊水体被沉积物充填变浅部位,煤层属三角洲沉积的最终产物
煤灰成分
较低
较高
煤质程度
北京煤炭资源简介
北京煤炭资源简介2008-05-31 08:52:53中国能源信息网我要评论核心提示:北京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北京西山,自万寿山以西,八宝山逆断层经北,斋堂桑峪北山至妙峰山以南地方,夙称京西矿区。
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具有可采煤层,主要分布于西部山区,部分分布于东部、东南部平原。
一、概况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西傍太行山脉,北倚燕山山脉,东南是北京平原。
市辖九区九县,西自门头沟区东灵山,东至密云县大角峪东,南起大兴县榆堡,北止怀柔县石洞子北。
地理坐标东经115°25′-117°30′,北纬39°28′-41°05′。
面积约16807平方公里。
北京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北京西山,自万寿山以西,八宝山逆断层经北,斋堂桑峪北山至妙峰山以南地方,夙称京西矿区。
部分在城东顺义县至河北省三河县一带燕山南麓前平原,以及城东南大兴县牛房凤河管一带,称为京东矿区。
两矿区面积约达1500平方公里。
京西矿区铁路有主要干线三条:丰沙线、京广线、京原线。
京东矿区有京承线和京坨线。
支线有丰沙大台支线:由永定门起经石景山、门头沟、王平村、落坡岭至大台唐家地,全长61公里。
门头沟煤矿、城子煤矿、五平村煤矿、大台煤矿、木城漳煤矿等五矿产煤均由此线运出。
周口店支线:由京广线的硫璃河车站经周口店到长沟峪煤矿,全长22公里,长沟峪矿产煤由此线运出。
良坨支线:由京广线的良乡东站经坨里、磁家务至陈家坟,全攻32公里,房山矿和大安山矿的产煤均由此线运出。
杨坨支线:由丰沙线三家让车站至杨坨矿,全长10.3公里,杨坨矿产煤由此线运出。
各矿井修筑永久性公路,每日有班车通行,除黑土港矿没有铁路运输外,期货各矿交通均较便利。
河流西有大石河、永定河,东有温榆河、潮白河,穿越崇山峻岭向东南蜿蜓流经矿区及平原地区后分别注入渤海,是主要供水水源。
本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最高气温达40℃,最低气温-18℃以下,年平均降水量在600-700毫米。
煤地质学复习资料
基本概念类:1、含煤地层:地质历史的某个时期内形成的含有煤层的沉积岩系,也叫煤系。
中国的含煤地层年代主要有石炭、二叠纪、侏罗纪、古近纪和新近纪。
2、均衡补偿:沼泽水面上升速度与植物遗体堆积加厚速度大体一致时,称均衡补偿。
在均衡补偿条件下,泥炭层不断增厚,相对均衡状态的长期持续,便形成厚煤层。
3、腐泥化作用:低等植物(藻类)和浮游生物遗体在滞流还原环境和厌氧微生物参与下,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富含水分的有机软泥(腐泥) 的过程。
4、凝胶化作用:植物的木质素与纤维素在物理化学性质上都属于凝胶体,有很强的吸水能力,在还原环境下逐渐分解,细胞壁不断吸水膨胀,胞腔缩小,以致完全丧失细胞结构,形成无结构胶体,或进而分解成溶胶,这个转化过程总称为凝胶化作用。
5、丝炭化作用:植物物质遭受的氧化分解、脱水、脱氢及增碳化过程称为丝炭化作用。
6、根土岩:煤层底板以泥岩、粘土岩最为常见,通常呈团块状,富含植物根茎化石和不规则滑面,俗称根土岩。
根土岩常含有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和其它粘土矿物,尤以高岭石最富集,可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耐火粘土矿层。
7、沉积相:是沉积环境以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的综合8、沃尔索相律: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
9、腐植煤:腐植煤主要由高等植物的茎、根、叶形成。
其中主要由高等植物中不易菌解的类脂物质(如孢子、角质层、木栓层、树脂等)形成的煤,称为残植煤;10、腐泥煤:腐泥煤是由低等植物藻类形成;腐植腐泥煤则由高等和低等植物混合堆积形成11、镜质组:镜质组是煤中最常见最重要的显微组分。
它是由植物的根、茎、叶在覆水的还原条件下,经过凝胶化作用而形成。
12、表色:在普通白光照射下,煤表面反射光线所显示的颜色称为表色。
13、体色:把煤磨成薄片(厚约0.03毫米),用显微镜在普通透射光下观察,煤薄片显示出的颜色为透光色,又称体色。
透光色是煤对不同波长可见光选择性吸收的结果。
含煤地层[攻略]
平朔矿区含煤地层——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为主要含煤地层,厚69.35~105.85m,含煤6层,煤层平均厚度30m左右,含煤系数为30%,稳定可采煤层为4号和9号煤层,6号、8号、10号、11号和12号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为本矿区主要含煤地层,连续沉积于本溪组地层之上,由K2砂岩(照片3-2-1)底至4号煤层顶板泥岩,主要由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泥灰岩和4~6层煤组成。
其中4、9、11号煤为稳定可采煤层,6号煤为绝大部分可采的较为定煤层,8、10号煤为零星可采或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见图3-2-1)。
8号和9号煤层之间以砂质泥岩和泥岩为主,局部发育中细粒砂岩,该砂岩呈灰色及浅灰色,为中细粒岩屑石英砂岩或中粗粒长石岩屑石英砂岩,石英含量65~90%。
长石2~13%,岩屑8~22%,胶结物以硅泥质为主,孔隙式胶结,局部杂乱粒状胶结。
砂体厚度变化较大,有时以细砂岩构成8号煤层直接底板,主要为呈过度接触的中细粒砂岩,正粒序。
泥岩以9号和10号煤层之间的黑色泥岩或砂质泥岩发育较好,层位稳定,仅个别地段相变为粉砂岩,厚度2~4m。
11号煤层顶板泥灰岩(照片3-2-2),呈暗灰色,含大量生物碎屑,主要有瓣鳃、腕足、有孔虫等碎片,局部为生物碎屑泥晶灰岩,泥晶大于50%,并含大量分散状黄铁矿颗粒,有时相变为钙质泥岩或泥岩,为本区标志层之一。
本组含煤4~6层(4、6、9、11),是本矿井主要可采煤层。
本组泥岩以6号煤层顶板泥岩发育较好,黑色,以含大量同生菱铁质结核,岩性细腻,俗称海相泥岩,含舌形贝化石,局部相变为粉砂岩,是本区良好岩性标志层。
太原组地层,最大厚度为108.47m,最小厚度为83.20m,平均96.48m。
总体来讲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厚(见图3-2-2)。
在6号煤顶板及4~6号煤间,本组产植物化石(据安太堡露天矿区扩界区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Pecopteris arborescens(小羽栉羊齿)S.oblongifoliam(椭圆楔叶)S.verticillatum(轮生楔叶)Sphenophyllum speciosum(美楔叶)Neuropteris ovate(卵脉羊齿)Calamites sp.(芦木)Stigomaria ficoides(脉根座)11号煤顶板产动物化石(据安太堡露天矿区扩界区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Aviculopecten alternatoplicatus(交褶燕海扇)Dictyoclosodus taiyuanfulnsis(太原网格长身贝)Lingulella sp.(小舌形贝)以及海百合茎,腹足类,苔藓虫化石。
含煤地层
二、地层单位霍西煤田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发育完好,出露齐全。
自下而上为中石炭统本溪组、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下石河子组。
其中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为主要含煤地层,中石炭统本溪组和下二叠统下石河子组仅含薄煤线,一般不具可采价值。
(一)本溪组(C2b)本溪组平行不整合于中奥陶统之上,并以奥陶系侵蚀面为底。
顶界置于太原组K1砂岩(或相当层位岩层)之底。
厚3.39~43m,总的变化趋势是,北、中部厚,南部薄。
北部汾孝矿区、中部蒲县矿区最厚,一般20m左右,其次为灵石矿区和霍州矿区,厚15m左右,南部襄汾矿区最薄,厚约10m以下。
厚度变化大的原因主要是和奥陶系侵蚀面凹凸不平及沉积当时北低南高的地形有关。
本溪组下部为鸡窝状黄铁矿或灰、灰白色铝质岩、铝质泥岩;中上部为黑、灰色泥岩、粉砂岩、细粒砂岩,夹薄煤及1~2层灰岩。
底部黄铁矿在全区均有分布,局部地区厚度较大,有时呈结核状,星散状分布,南部襄汾矿区发育较差。
铝质岩主要分布于北部和中部,南部襄汾矿区常为铝质泥岩。
本组中上部有1~2层石灰岩,分布不稳定。
煤层多为煤线,其发育程度与石灰岩发育呈正相关相拟合,南部襄汾矿区灰岩不发育,煤层也相应尖灭。
本组动、植化石丰富。
(二)太原组(C3t)连续沉积于本溪组之上,顶界置于山西组底部的K7砂岩(或相当层位岩层)之底,厚50-120m,一般在90m左右。
总的变化趋势是北、中部厚,南部薄。
南部襄汾矿区在53米左右。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由老至新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段:第一段:自K1砂岩至K2灰岩之底。
底部为灰白色中粒石英砂岩(K1),下部为细砂岩、粉砂岩及泥岩,夹不稳定薄煤层石灰岩,中上部为下煤组9、10、11号煤层。
灰岩层一般为一层,往南泥质含量增高,多为一层泥质灰岩或泥灰岩,最南部襄汾矿区缺失灰岩沉积,主要由于南部中条古隆起的影响所致。
本段所含下煤组为霍西煤田主要可采煤区,全区稳定,其中以10、11号煤层为主。
中国煤田地质
中国煤田地质(一)、含煤地层与煤层我国地史上的聚煤期有14个,其中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和第三纪为主要聚煤期。
在这7个主要聚煤期中,以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4个聚煤期更为重要,相应煤系地层中赋存的煤炭资源占我国煤炭资源总量的98%以上,煤层气资源占我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的%以上。
1、主要聚煤期含煤地层(1)主要含煤地层分布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的聚煤作用在我国北方形成海陆交互相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主要赋存在华北赋煤区,含煤面积80万km2,构成了我国最主要的煤层气聚气区,即华北聚气区。
该区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北地台的主体部分,地理分布范围西起贺兰山-六盘山,东临勃海和黄海,北起阴山-燕山,南到秦岭-大别山,包括了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内蒙南部、辽宁南部、甘肃东部、宁夏东部、陕西大部、江苏北部和安徽北部的广大地区。
在华北赋煤区内,还广泛发育了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并见零星上三叠统和第三系含煤地层分布。
晚二叠世晚二叠世聚煤作用在我国南方十分强烈,含煤地层广泛分布于秦岭-大别山以南、龙门山-大雪山-哀牢山以东的华南赋煤区内,构成了我国华南煤层气聚气区。
该区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地台和华南褶皱系,地理分布范围包括西南、中南、华东和华南的12个省区。
华南赋煤区内除有以龙潭组为代表的上二叠统含煤地层外,还有上石炭统、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第三系等含煤地层分布。
下-中侏罗统下-中侏罗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西北赋煤区,在华北赋煤区的分布也较为广泛。
西北赋煤区由塔里木地台、天山-兴蒙褶皱系西部天山段和秦祁昆仑褶皱带、祁连褶皱带、西秦岭褶皱带等大地构造单元组成,地理分布范围包括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贺兰山-六盘一线以西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的全部或大部。
早-中侏罗世的聚煤作用在西北赋煤区广泛而强烈,所形成的煤炭资源在该区占绝对优势地位,并构成了我国西北煤层气聚气区的主体。
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及其成煤环境演化-地质
试论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及其成煤环境演化摘要:煤是分布十分广泛的沉积矿床,控制其分布的有各种因素,如植物演化,海陆分布,海水进退,地壳运动,构造发展,古气候的分布和变化等。
中国主要成煤时期为石炭-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本文介绍了中国主要成煤时期的地质构造总体演化历程,以煤层所含化石为直接证据,论述了中国主要的成煤时代演化及主要含煤地层,分析了中国各个主要含煤地区环境的演化,并简要介绍了含煤地区的地质构造与各主要成煤时期的古气候特征。
关键词:成煤时代成煤环境聚煤盆地聚煤期1中国主要的聚煤期及含煤地层从早古生代腐泥煤类的石煤至第四纪泥炭,共有14个聚煤期,其中最重要的聚煤期是:华北石炭-二叠纪,华南二叠纪,晚三叠纪,西北早,中侏罗世,东北晚侏罗-早白垩世,以及东北,西南及沿海第三纪,共7个主要的聚煤期。
早,中侏罗世聚煤期煤炭资源量占全国总量的60%,华北石炭-二叠纪聚煤期资源量占全国资源总量的26%。
1.1古生代主要聚煤期我国早古生代聚煤主要是浅海,滨海藻菌类形成的腐泥无烟煤,以下寒武统煤层的煤层的煤质较好,广泛分布于华南地区。
真正的腐泥植煤是从晚古生代植物登陆成林才形成的。
泥盆纪原始陆生植物形成的煤层零星分布于新疆、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
其中,广东封开煤厚1m左右,具有一定的开采价值。
石炭纪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聚煤期之一。
早石炭世晚期以鳞木、古芦木和种子蕨类为主的植物群形成大面积的沼泽森林,华南早石炭世大圹阶自下而上可分为:旧司组、上司组和摆左组,贵州、云南的旧司组及其相当的地层中含有煤层。
湖南测水组大致相当于旧司组的上段,以湘中地区煤层发育最好。
浙江叶家圹组为陆生相含煤地层,依据植物化石,自下而上可分为A,B,C,D四段。
其中,A段为主要含煤层段,可与韦宪阶对比:B段已相当于纳缪尔阶。
由此可见,早石炭世含煤地层自西面向东北显示层位抬高的时迁现象。
晚石炭世地球上出现了明显的植物地理分区,我国主要属于华夏植物地理区,称大羽羊齿植物群,由石松纲、楔叶纲、真蕨纲和裸子纲等组成茂密的沼泽森林。
煤层
1、河流的后生剥蚀
煤层形成以后,煤层和含煤岩系常常遭受河流 的切剥蚀,对煤层的破坏作用可以达到很大的规模, 以致形成宽几十米、几百米,长数公里的薄煤带和 无煤带。
河 流 后 生 冲 刷
2、构造变动
特点:1、有煤被挤入顶、底板裂隙中;2、在 煤层的增厚、减薄带,煤的原始结构被破坏;3、煤 中灰分增高;4、煤层的增厚、减薄在平面上有一定 的方向性,厚—薄相间出现;5、挤压强烈之处,成 串珠状、藕节状。
不含夹石层者称为
简单结构煤层;
含有夹石层者则称为
复杂结构煤层。
(二)煤层的顶底板
在正常地层层序情况下,直接位于煤层之下的 岩层,称为煤层底板;而煤层的直接上覆岩层,称 为煤层顶板。 伪顶:炭质泥岩、粘土岩等
煤层顶板 直接顶:泥岩、粉砂岩、细砂岩
老顶:中、粗粒砂岩、石灰岩
直接底:炭质泥岩
煤层底板
老底:粉砂岩、砂岩
第三节 煤 层
一、煤层的形成
煤是由古代植物遗体堆积起来,经泥炭 化和煤化作用转变成的固体可燃有机矿产。 煤层是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的层 状沉积岩体,形成的煤层可以赋存于各种不 同的沉积序列。
2古植物—— 物质基础古气候—— 生长与保存
古地理—— 埋藏场所
古构造—— 控制因素
补偿关系:
(1)沼泽水 面上升(地壳下 降)速度大于植 物堆积加厚(沉 积物输入)速度 时,称为不足补 偿或欠补偿。
山东煤田 煤层分岔
煤层分岔类型
2、泥炭沼泽基底不平
顶板界面却比较平整,即“顶平底不平”。 (2)往往在含煤岩系的底部或下部的煤层煤 厚变化极为不规则。 (3)基底古地形低 洼处煤层增厚,向突 起部位尖灭变薄。其 分层和层理多为下伏 的基底岩层界面所截 切,呈现超覆样式。
淮南矿区煤系地层简介
淮南矿区煤系地层简介菱铁成份,未见海豆芽化石。
第六含煤段:厚89、50m(图4-6)。
与第五含煤段合称为“D组”。
岩性以灰色、青灰色、灰绿色粘土岩类为主,夹细中粒砂岩,含1~3层燧石薄层。
D18煤以下常有一层灰白色铝质泥岩。
常含鲕,D18煤顶部砂质泥岩中常含海豆芽化石。
含煤4层,多位于中部或偏上,不稳定,D19和D21多尖灭或为炭质泥岩所代替。
第五含煤段:厚89、00m(图4-5)。
底部常有一层灰白色石英砂岩或中细粒砂岩与第四含煤段分界。
青灰、灰绿色岩性是本组的主要特征。
下部有1~3层紫红色花斑状泥岩或铝质泥岩,含鲕为主要标志层之一。
中上部为泥岩、砂质泥岩夹薄~中厚层中细粒砂岩和砂页岩互层,局部含鲕及菱铁结核。
上部含煤4~6层,煤薄,但层位较稳定,对比容易。
第四含煤段:厚82、66m(图4-4)。
为主要含煤段之一,习惯称为“C 组”。
底部发育有1~3层灰白色厚层中粒石英砂岩,并以其底界作为上下石盒子组的分界。
下部为紫红色花斑状泥岩,常含鲕及铝质为主要标志层。
中部及上部以灰色泥岩及砂质泥岩为主,中夹砂岩,含煤4层,以C13 煤最厚且稳定为特征,顶部多羊齿等植物化石碎片为对比主要标志之一。
C15煤顶局部有1~2层煤线或炭质泥岩。
(3)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s):第三含煤段:厚99、11m(图4-3)。
与第二含煤段合称为“B组”。
底部发育一厚层灰白色石英砂岩,中粒为主。
西部主要为灰及灰褐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含鲕及菱铁结核,夹薄层砂岩,含B10 煤一层,上部以灰及浅灰色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夹砂岩,含鲕、菱铁结核及菱铁层,含稳定煤层B11b、不稳定煤层B11a、 B11C及1~2条煤线。
顶部为灰白色砂岩及灰色砂质泥岩,常夹有薄煤一层(B11c上)。
B11b煤顶板为灰色砂质泥岩及互层,多含羊齿及辩轮木化石为对比标志。
第二含煤段:厚101、85m(图4-2),为主要含煤段之一。
本含煤段煤层最多,含煤厚度最大,含煤系数为15、52m。
陕西煤炭简介
陕西煤炭简介陕西煤矿主要分布于陕北地区,该地区位于陕西省的北部,包括榆林和延安两市,总土地面积8.03万km2,占陕西省总面积的40%。
东与山西省以黄河为界,北面与内蒙古、宁夏相邻,南以北山与关中平原相接。
海拔高度在800~1 800m之间,是西北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
陕北地区已探明的资源储量中矿产有92种,其中能源矿产5种,金属矿产27种,非金属矿产57种,水气矿产3种。
这些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是:资源分布广泛,但相对集中;矿产种类较齐全,但结构不尽理想;资源丰富,但总体勘查程度低,可经济开采的储量少,难以开发利用的资源量多;能源矿产具突出优势,但一些支柱性矿产短缺;除能源矿产外,金属、非金属矿产特大型、大型矿少,中小型矿多,富矿少,中低品位矿多,单一矿少,共伴生矿多;矿产资源分布区域特色明显,陕北和渭北以优质煤、石油、天然气、水泥灰岩、黏土类及盐类矿产为主。
以神府、东胜矿区为主。
1984年发现的神府煤田位于陕西榆林,面积约2.6万km2,煤矿储量达1 349.4亿t,其与内蒙古东胜煤田连为一体,是我国规模较大的优质造气动力煤田。
东胜煤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境内,面积12 860km2,探明储量2 236亿t,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4,属世界八大煤田之一,是我国已探明储量最大的整装煤田。
神府—东胜煤田的煤为世界少见的优质动力煤,尤以煤田南部为最佳。
在现有的亿吨煤炭基地规划中,神东煤田地区占到8个矿区,分别有神东矿区、神府新民矿区、榆神矿区、榆横矿区、渭北矿区、彬长矿区、宁东矿区、平朔矿区。
[1]陕西煤炭分布陕西省位于我国西北之东部,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基中含煤面积4.7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3%,是国内煤炭资源较丰富的省份。
陕西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地区较广,约占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97个县(市)中,67个县(市)有煤炭资源,其中47个县(市)具备一定规模的煤炭生产能力。
现探明加预测储量3107亿吨,截至98年底保有储量达1600多亿吨,居全国第三。
煤矿简介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大源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柳林沟露天煤情况简介该矿位于东胜煤田宏量塔详查区西北部,行政区划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纳日松镇管辖。
地理坐标为:东经:110°26'25"~110°29'09"北纬:39°26'28"~39°27'59"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于2009年7月16日为柳林沟煤矿颁发采矿许可证,证号C1500002009071120028073,矿区面积8.07km2。
矿区范围由8个拐点圈定,开采深度1207~1195m。
有效期限2009年7月16日~2012年7月16日。
北京中矿联咨询中心于2006年5月31日以内国土资储审字[2006]200号文;评审通过,并经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内国土资储备字[2006]220号)关于《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宏景塔矿区柳林沟煤矿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柳林沟煤矿核实估算6-2资源储量为4539万吨。
其中资源消耗量282万吨,地质资源储量4257万吨。
本矿田全部适合露天开采,现由原0.60Mt/a(露天)矿生产规模扩建为1.20Mt/a(露天)矿生产规模。
服务年限为25年。
交通、历史沿革及周边经济环境一、交通柳林沟煤矿东南距纳日松镇约10km,该煤矿主要交通干线为边(家壕)弓(家塔)公路,矿区工业广场距该公路5km,通过该公路向西19km可达包(头)~府(谷)二级公路,北至鄂尔多斯市东胜区77km,向南至大柳塔43km。
曹羊(曹家石湾~羊市塔镇)公路从矿区东部通过,该公路为3级柏油路面,可与109国道相接。
在建的准东(准格尔~东胜)铁路从该矿西部通过,拟在井田西南3km处建宏景塔集装站。
可见,该煤矿煤炭外运极为便利。
二、矿区开发历史和现状1、原大源柳林沟煤矿该矿始建于1995年,是年产不足5万吨的地方性小煤矿,后经技改增效,生产能力提高到15万吨/年。
2005年以后煤矿进行技术改造基本处于停产状态。
淮南矿区煤系地层简介
淮南矿区二叠系含煤地层特征简介二叠系为本区内主要成煤岩系,总厚度大于1960m。
上统包括石千峰组和上石盒子组,下统包括下石盒子组和山西组,本系与下伏石炭系太原组为整合接触关系。
二叠系底界划分在太原组顶部第一层灰岩(C31灰岩)的顶界上,本系石千峰组为不含煤地层。
自上而下分组如下:(1)二叠系上统石千峰组(p2sh):本组不含煤层,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砂砾岩及紫红色砂岩、砂质粘土岩类组成。
局部具小溶洞,砾径为0.5~7㎝,一般为0.5~2㎝,次棱角状及半圆状。
(2)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s):第七含煤段:厚151m(图4-7。
习惯上称为“E组”。
主要为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灰白、浅灰色中细粒砂岩。
局部为青灰色或灰绿色。
含煤5层。
薄而不稳定,常为炭质泥岩或尖灭。
对比困难,与其它含煤段比较,该含煤段少含菱铁结核和菱铁成份,未见海豆芽化石。
第六含煤段:厚89.50m(图4-6)。
与第五含煤段合称为“D组”。
岩性以灰色、青灰色、灰绿色粘土岩类为主,夹细中粒砂岩,含1~3层燧石薄层。
D18煤以下常有一层灰白色铝质泥岩。
常含鲕,D18煤顶部砂质泥岩中常含海豆芽化石。
含煤4层,多位于中部或偏上,不稳定,D19和D21多尖灭或为炭质泥岩所代替。
第五含煤段:厚89.00m(图4-5)。
底部常有一层灰白色石英砂岩或中细粒砂岩与第四含煤段分界。
青灰、灰绿色岩性是本组的主要特征。
下部有1~3层紫红色花斑状泥岩或铝质泥岩,含鲕为主要标志层之一。
中上部为泥岩、砂质泥岩夹薄~中厚层中细粒砂岩和砂页岩互层,局部含鲕及菱铁结核。
上部含煤4~6层,煤薄,但层位较稳定,对比容易。
第四含煤段:厚82.66m(图4-4)。
为主要含煤段之一,习惯称为“C组”。
底部发育有1~3层灰白色厚层中粒石英砂岩,并以其底界作为上下石盒子组的分界。
下部为紫红色花斑状泥岩,常含鲕及铝质为主要标志层。
中部及上部以灰色泥岩及砂质泥岩为主,中夹砂岩,含煤4层,以C13煤最厚且稳定为特征,顶部多羊齿等植物化石碎片为对比主要标志之一。
煤地质学基础
煤地质学基础:研究煤的组成,性质,分类,聚煤环境,成煤作用,以及含煤地层与煤田的时空分布特征。
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把地球内部分成三大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幔位于地壳之下,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
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地球外圈层可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水圈是指地球表层水体所构成的连续圈层地球的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和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的合力根据地表以下地热的来源和温度分布情况分为(变温层)(恒温层)(增温层),增温层的温度一般是向着地球中心的方向稳定递增的,一般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3℃地温梯度地球内部温度随深度的变化率单位℃/m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
内地质作用:1水平运动眼地球表面切线方向发生的地壳或岩石沿水平方向移动2垂直运动是指大体沿地球半径方向发生的地壳或岩石圈的运动地震作用成因类型1构造地震2火山地震3陷落地震4诱发地震地震地质作用:强烈地震可引起一系列的地震作用,主要包括岩石变形,地表地形的改造变质作用的因素:温度压力具化学活动性的流体沉积作用: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成岩作用:有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过程成岩作用的方式实压作用胶结作用和重结晶作用矿物:有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矿物的化学组成类型:1单质矿物2化合物矿物3含水化合物矿物矿物的物理性质:1颜色(自色:因矿物本身固有的化学组成中含某些色素离子而呈现的颜色。
)2条痕3光泽4透明度5硬度(莫氏硬度)6解理7断口8脆性和延展性9弹性和挠性10密度11磁性12电性13发光性14其他性质火成岩:玄武岩,闪长岩,花岗岩,流纹岩,正长岩,安山岩,橄榄岩辉长岩层理:沉积岩因为成分,结构,颜色等的变化而沿垂直方向显示的一种层状构造。
变质岩:大理石由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岩经热接触变质作用或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2石英岩3板岩4片麻岩年代地质:宇,界,系,统,阶地质年代:宙,代,纪,时,期落差:在横切或斜切断层的剖面上内上下盘同一岩层与断层线各有一个交点,两交点间的高程差。
吉林省洮南市蛟流河矿区外围煤炭资源勘查
吉林地质JILIN GEOLOGY第39卷第4期2020年12月Vol. 39 No. 4Dec. 2020文章编号:1001 —2427 (2020) 04—22—7吉林省洮南市蛟流河矿区外围煤炭资源勘查李彦辉吉林省煤田地质局二0三勘探队,吉林四平139000摘 要:为了解决我省煤炭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开展了对吉林省洮南市蛟流河矿区外围煤炭资源预查项 目,在以往地质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二维地震工作,圏出赋煤希望区。
在希望区內布设钻孔进行钻探验证,同时进行测井和采样测试工作。
勘查区施工探煤钻孔13个,工程量2 487. 30 m ;测井13个钻孔。
岩煤心采样105件,瓦斯样6件。
煤层赋存于白垩系下统霍林河组。
可采煤层4层,主要可采煤层9号煤层为较稳定类型,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类型,本次共获得资源量2 552万吨。
关键词:构造;煤层对比;煤层特征;含煤性中图分类号:P 617.11文献标识码:AExploration of coal resources in the peripheryof Jiaoliuhr mining ares, Taonan City, Jilin PravincoLI Yan-huiNo. 203 Exploration Team , Bureau of' Coalfield Geology of Jilin Province ,Siping 136000,Jilin , ChinaAbstraci : In order to solve the serious shortage of cool reserve resources in oor province ,the project of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f coni resources around JinoliuSc minin- area in Taonan City ,Jilin Province Uno been carriel out. On the bn-sis of previout e^olouicei work ,throusU 2D seismic work ,we eeCneatee the covl-bearinv hope area. Drili holes are ae-rannee in the hope area foe drillinv verificatiou, and logeinn and sampOnn test are carried oui ai the same time. In the ex-pVratiop area ,there are 10 coai expOratiou boreholes with evviaeerinv velume of 4 487. 70 m ; and there are 10 boreholes for loaeinv■ 105 samples of rock and coal core and 0 eas samples were collectee. The coai seam occers in Hsolinne Forma-tiou of Lower Cretaceous. There are 4 minable coal seams, and No. 9 coal seam is the main miaeabU coal seam ,which isrelativelu stanie type with medium structural complexity. A total of 25. 52 milliou tous of resources were oUtaideX this time.Key worio : Strccturo ; coal seam comparisou ; coal seam characteristics ; coal-bearina properth0引言煤炭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命脉,我国煤炭行业目前现状是煤炭产量及经济效益 日渐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含煤地层与煤层第一节含煤地层我省的聚煤时期有四期:一就是石炭二叠纪月门沟群(包括石炭世本溪组、早二叠世太原组、山西组及石盒子组下部地层);二就是早中侏罗世淄博群的坊子组;三就是古近纪的五图群与新近纪临朐群的山旺组;四就是零星分布的第四纪泥炭层。
现对各时期含煤地层岩石特征与分布规律分述如下:一、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图3、1、1 山东省石炭系—三叠系露头分布及地层区划图(采用山东岩石地层)1.月门沟群;2.石盒子组;3.石千峰组;4.二马营组;5.重要断层;6.二级、三级地层分区界线;7.鲁西地层分区;8.济南—淄博地层小区;9.济宁—临沂地层小区;10.华北平原地层分区;11.鲁东地层分区我省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在沂沭断裂带以西普遍分布,沂沭断裂带中,仅有零星分布(如莒县)(图3、1、1),断裂带以东未见古生代地层发育。
在鲁西,无论就是鲁中隆起区,还就是鲁西南坳陷区、鲁西北坳陷区,石炭二叠系均广泛分布,只就是后期由于受历次构造运动抬升,而剥蚀作用的强度不一,各地石炭二叠系的保留厚度有很大差别。
其中除淄博、章丘等煤田保留较全外,其它大部分煤田,石盒子组中、上部地层及石千峰群多被剥蚀,石盒子组以下含煤地层,一般都有所保留。
在鲁西北地区,在聊考及齐广断层的作用下,新生界喜山期盖层下陷幅度很大,石炭二叠系埋藏较深,剥蚀与保存的情况还不甚清楚,据胜利油田的钻孔资料分析,在凹陷的某些地区,可能有晚二叠世晚期的地层保留(图3、1、2)。
b)(一)石炭纪含煤地层-本溪组(Cy我省的石炭系与华北其它地区一样,缺失下石炭世地层,只发育上石炭世本溪组。
主要就是一套陆表海碳酸盐台地与泻湖、堡岛体系相交替的含煤沉积建造。
沉积厚度差别较大,一般总厚 8~60m。
在鲁西广泛分布,多被上覆地层所掩盖,仅有淄博、新汶等地有出露。
现叙述如下:主要由紫色、黄绿色泥岩、页岩为主,夹铝质页岩、铝土矿,底部常具不规则铁矿层,上部偶夹黄灰色砂岩,局部含薄煤层。
以奥陶系古风化界面为界,与马家沟组平行不整合或(微角度)不整合接触。
同时由于该古风化的剥蚀面凹凸不平,致使本组沉积厚度各地变化较大,有时即使在同一煤田,其厚度也同样不稳定,一般厚为8~60m。
沂沭断裂带以西的本溪组厚度自西向东与向东北、东南有增厚之趋势。
而且本组底部普遍发育有紫色铁质泥岩(山西式铁矿层)、黄灰-灰白色铝土质泥岩、高岭石粘土岩,及青灰-灰白色铝土岩(G层铝土岩),将这段铁铝岩系称湖田段。
局部地区(枣庄、新汶、沾化一带)湖田段之上的碎屑岩变薄或尖灭,湖田段即相当于本溪组,自南向北时代由老至新。
与下伏马家沟组平行不整合接触,顶以太原组最底部一层稳定分布的灰岩(草埠沟灰岩或徐家庄灰岩)之底为界与之整合接触。
常见植物化石有:Linopteris brong- niartii,Neuropteris gigantea,Bergeria等。
属晚石炭世。
主要矿产有铝土矿、硬质耐火粘土矿、G层铝土岩中伴生镓元素。
(二)二叠纪含煤地层我省的二叠纪含煤地层有早二叠世太原组、山西组、石盒子组中下部地层。
图3、1、2 山东省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1、太原组(C-Py t)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横向分布稳定,厚度变化不大,厚约150m~180m,就是我省的重要含煤地层。
岩性主要由灰~灰黑色泥岩、粉砂岩夹砂岩、多层灰岩与煤层(或煤线)组成的多个旋回层。
以灰岩为该组主要特征。
底以首次出现的一层稳定分布灰岩(草埠沟灰岩或徐家庄灰岩)底面为界,与下伏本溪组整合接触;顶以最上一层灰岩结束为界,与上覆山西组整合接触。
属石炭-二叠纪,为月门沟群中部地层。
含煤8~20层,多为薄煤层,单层厚度一般小于2m。
石灰岩层数各地不一,所夹岩性也有变化。
在汶泗、蒙山断层以北地区淄博、章丘、黄河北、长清、肥城、莱芜、新汶等煤田及济阳坳陷(胜利油田),太原组灰岩一般6~8层,即草灰(L1)、徐灰(L2-3)、徐上灰(L4)、五灰(L5)、四灰(L6)、三灰(L8)、二灰(L11)、一灰(L13),但各煤田称呼不一。
其中以徐灰、四灰、二灰、一灰较稳定,厚度以四灰最大,一般3~4m,与南部十灰相对比,一、二灰一般为1~2m,一灰可与南部三灰相对比。
最下一层灰岩称草埠沟灰岩(简称“草灰”,编号L1),质不纯,不稳定。
徐家庄灰岩(简称“徐灰”),常分2层:下分层即为徐灰(L2-3),厚度较大(一般3~5m,最厚达9m),横向分布稳定,富含燧石结核,就是最重要的标志层之一;上分层(L4)称“徐上灰”,在淄博地区也有称“无名灰岩”、“南定灰岩”、“万山庄灰岩”的,不含燧石结核,厚度变化大,在小范围内,可由数十厘米增至数米。
在鲁南及鲁西南地区形成煤层与灰岩层数较多,但可采煤层厚度小;鲁中的新汶、莱芜、肥城及淄博、章丘、黄河北等煤田,煤层与灰岩的层数较少,但可采煤层厚度一般较大。
在汶泗、蒙山断层以南的鲁南及鲁西南地区,太原组含灰岩13~15层,以十四灰(L2)、十灰(L6、G层灰岩)、三灰(L13、L层灰岩)最稳定,厚度大,十四灰与北部的“徐灰”大致相当,一般3~6m,就是良好的标志层;其次,十二灰(L4)、九灰(L7)、八灰(L8、H层灰岩)、五灰(L11、K层灰岩)也较稳定,厚度较小,多为1~3m,但八灰在某些区域厚度也较大。
最下一层灰岩十五灰(L1),与北部的“草灰”相当,横向不稳定,常沉缺,一般3~5m,滕县、陶枣煤田多为5~10m,在临沂煤田多在10m以上,最厚达20m;十三灰(L3)厚度变化较大,常相变为钙质泥岩,或与其下的十四灰(L2)合并。
其它灰岩,不太稳定,厚度较小,可做为对比的辅助标志。
自东向西,灰岩由少至多,煤层数由多至少,但东部的煤层薄而不稳定,可采性不高,而西部的煤层质地好,就是重要煤炭基地。
总的变化趋势就是:灰岩层数越多,泥岩、页岩增多,而砂岩减少,煤层数减少,但单层厚度增加,可采性较高。
下部的灰岩,经镜下鉴定,多为泥晶生物碎屑灰岩,富含蜒、有孔虫、牙形剌、腕足、珊瑚、苔藓虫等多门类动物化石。
在淄博露头剖面的徐灰中,还见有典型的丘状层理与大小不一的各类生物碎屑的混杂堆积。
生物化石非常丰富,既有海相的蜒类、腕足类、珊瑚、头足类、腹足类,又有陆相植物。
据生物组合,该组属晚石炭世达拉期至早二叠世马平期。
该组正层型剖面在山西省太原市西铭七里沟。
山东省太原组次层型由2条剖面组成。
①淄博市昆仑镇东万山剖面(117°56′00″,36°31′50″);②淄博市山头镇冯八峪剖面(117°52′30″,36°28′30″;山东煤田地质局张志敏、刘汉男等,1975,编著者据牛保祥等1985年资料补充)。
(山头镇冯八峪剖面)上覆地层:山西组深灰—黑灰色砂质泥岩、泥岩,含菱铁矿结核15、7m——————整合——————太原组总厚度179、3m23.灰色厚度含泥质灰岩(L层灰岩)。
产类:Triticites boshanensis,T、subnathorsti, T、parvulus,Boultonia willsi,B、sp、nov、,Schubertella sp、nov、,Schwagerina cf、leei;腕足类:Choristites pavlovi,Dictyoclostus taiyuanfuensis,D、uralicus,Eomarginiferapusilla,E、longisipina var、lobbata,Brachythyris sp、,Linoproductus cf、simenensis,Rugosochonetes sp、,Schuchertella sp、;珊瑚:Lophocarinophyllum sp、;腹足类:Angyomphalus(?)sp、0、8m22.灰色砂质泥岩,底部为一层细砂岩,顶部为一煤线1、1m21.下部为深灰色砂质泥岩夹煤线,中、上部为灰—深灰色泥质粉砂岩27、7m20.灰色砂质泥岩,中部夹泥灰岩小凸镜体,顶部为煤线11、0m19.灰—深色厚层灰岩(K层灰岩)。
产类:Triticites pygmaeus,T、sp、,T、cf、subnathofeni, T、subnathorsti,Rugosofusulina complicata,R、intermedia,R、complicata,Pseudoschwagerina sp、,P、gerontica,Schwagerinarichthofeni,S、verneuili levidensis(?),S、expansa,S、exiqua,S、pseudopointeli,Quasifusulinacf、arca,Q、cayeuxi,、longissima,Q、arca;腕足类:Choristites paulovi,Eomarginifera pusilla,E、longispina var、lobata,Buxtonia sp、;珊瑚: Lophocarinophyllum sp、2、2m18.灰色砂质页岩。
产植物:Neuropteris ovata,Sphenophyllum oblongifolium,Cordaites borassifolia,C、principalis,Annularia stellata,Tsriopteris sp、,Sphenopteris sp、,Pecopteris sp、,Calamites sp、10、3m17.黄—黄绿色厚层细砂岩,底部为一层含钙很高的钙质砂岩7、1m16.灰—灰黑色页岩,下部夹煤线5、5m15.灰色厚层生物灰岩(H层灰岩)。
产类:Schwagerina richthofeni var、speciosa,S、cf、nathorsti,S、leei,S、japonica,S、nathorsti,Quasifusulina cayeuxi,Triticites shandongensis,Schubertella sp、;腕足类:Eomarginifera longispina var、lobata;珊瑚:Lophocarinophyllum sp、;头足类:Domatoceras sp、1、0m14.灰—深灰色砂质页岩,底部夹—煤层。
产植物:Neuropteris ovata,Pecopteris hemiterioides,Sphenphyllum oblongifolium,S、cf、thonii,Tingia hamaguchii, sphenopteris sp、,Annularia spp、,Cladophlebis sp、10、8m13.深灰色厚层灰岩(G层灰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