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女儿的信》教案

合集下载

《致女儿的信 》备课教案

《致女儿的信 》备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致女儿的信》备课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信件的基本格式。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感受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3. 培养学生写信表达情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信件格式的掌握。

2.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难点:1. 信件格式的运用。

2. 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教材:《致女儿的信》原文教学工具:投影仪、幻灯片、黑板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信件的基本格式,引导学生关注信件的称呼、、结尾、署名等部分。

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自读《致女儿的信》,理解信件的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Step 3:感悟分享(10分钟)学生分享自己对信件内容的感悟,特别是对作者关爱和期望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享自己的感悟。

Step 4:写信实践(10分钟)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给自己的亲人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帮助。

Step 5: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在写信过程中的收获。

四、作业布置请学生将课堂所写的信件寄给亲人,或将信件修改完善后,作为作业上交。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拓展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信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信件表达情感。

2. 信件展示:学生将自己的信件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写信的心得体会。

3. 父亲节/母亲节特别活动:学生在特殊节日来临前,提前准备一封感十足的信件,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激。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写信等环节。

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致女儿的信》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写信能力:评估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写信的能力,包括信件格式、语言表达和情感传达。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致女儿的信》的内容;(2)分析信中的主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3)理解信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信中的观点;(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3)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做一个有情感的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信中的主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2)信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3)正确朗读和理解信的内容。

2. 教学难点:(1)信中深奥的观点和论证方法的理解;(2)修辞手法的运用;(3)情感的把握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的背景和作者;(2)激发学生对信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信件,理解信件的大意;(2)让学生找出信中的主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3)让学生分析信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信中的观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信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信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2. 强调信中的情感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3. 提醒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做一个有情感的人。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致女儿的信》,加深对信中观点的理解;3. 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看法。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对自己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2. 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存在不足之处;3.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2.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满意度;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优秀9篇

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优秀9篇

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优秀9篇《致女儿的信》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复习书信的格式和特点。

2、学习本文用故事去阐释道理的方法,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3、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过程与方法:1、本文由于采用故事的形式去阐释道理,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爱情等问题比较好奇和敏感,因而比较感兴趣。

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去教学,让学生积极大胆地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进一步养成有感情朗读课文的习惯,提高其朗读感知能力。

3、继续学习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义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4、配合优美动人的背景音乐,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名言警句或者一些感人的爱情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注意从正面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其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同时也要体会文中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的深深的爱,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去生活和学习。

2、引导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质,适当进行青春期教育。

二、教学重点:1、体会运用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通过讨论去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难点:1、对一些含义较深的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这需要教师及时去引导,将问题分解变细。

2、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转变的特殊阶段,由于缺乏充分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多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一直被传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这是关于爱情的成语;牛郎织女、天仙配,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关于爱情的诗句;还有爱情的俗语: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扰着你,那些令人魂牵梦萦的情思正等着你长大,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中得到启示。

《致女儿的信》教案

《致女儿的信》教案

《致女儿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致女儿的信》全文;(2)分析信中的主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3)理解作品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父爱的伟大和真挚;(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3)培养独立、自信、自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致女儿的信》全文;(2)分析信中的主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3)感受作品中父爱的伟大和真挚。

2. 教学难点:(1)理解信中深奥的人生哲理;(2)分析作品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有关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文章,如《背影》、《散步》等;(2)提问: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2.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朗读《致女儿的信》,并画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2)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受和收获;(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文本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信中的主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2)分析作品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讨论信中的观点是否具有现实意义。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信中的主要观点;2. 强调父爱的伟大和真挚,以及独立、自信、自强的品质的重要性;3. 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致女儿的信》,并背诵其中你认为最美的段落;2. 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关于父母爱的感悟的文章;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致女儿的信》;(2)学生能够分析信中的主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3)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作品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致女儿的信教案(精选8篇)

致女儿的信教案(精选8篇)

致女儿的信教案(精选8篇)教学过程:篇一一、设疑创设情境课一开始,我作了如下设计:无论哪个时代,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新鲜的话题。

歌德也曾说过: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但正处花季年龄的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或许我们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中得到些启示。

受我的问题的触动,学生开始思考了。

《致女儿的信》的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爱情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2、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爱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真正明白只有懂得爱情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步骤:导入课堂:大家都满十四岁了吗?你知道什么是爱情吗?有谁曾经问过你的父母“什么是爱情”?没有问过的,设想一下,如果你问了他们这个问题,你估计他们会怎么说?的确,在我们中国,很少有父母能够和孩子们探讨爱情这个话题,可是世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4岁的女儿在问他这个问题时,你知道他是怎么回答的吗?读课文之前,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苏霍姆林斯基。

播放苏霍姆林斯基生前的照片和事迹。

授课:一、大声将课文读一遍。

问题1、读完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问题2、大屏幕出示:上帝在创造了人后,3次来到人间,每次都分别看到了什么?每次看到的变与没变的又分别是什么?重点品读:他们一会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重点分析: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重点研究:眼睛中那不变的美和力量总结:这就是爱情,这种美和力量使他们爱情忠贞,永恒,五十年不变,甚至连上帝也无可奈何。

二、品读上帝问题1、上帝在前两次看到爱情时是什么样的表现?课文中分别用了一个成语来形容。

试着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问题2、第一次勃然大怒,第二次怒不可遏,照如此推理,第三次应暴跳如雷,可是上帝是什么样的表现?读一读,分析一下原因。

总结:上帝是被震撼了,他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阻止不了人类的爱情,而且人死了,爱情没有死。

《致女儿的信 》备课教案

《致女儿的信 》备课教案

《致女儿的信》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让学生理解父爱的伟大和无私,感受亲情的力量。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面对人生困境的态度。

3.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

4. 培养学生关注家庭、关注亲情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内容:阅读并理解《致女儿的信》全文,掌握信中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亲情主题:探讨父爱、母爱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亲情的重要性。

3. 人生观:引导学生从信中体会作者对生活、人生的态度,学会积极面对困境。

4. 亲情作业:鼓励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和爱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致女儿的信》中的父爱主题,感受亲情的力量。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信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情感教学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中的情感。

2. 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文本中的主题。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致女儿的信》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人生智慧。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致女儿的信》的作者和背景。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回答预习问题。

3.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本中的亲情主题。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课堂,布置作业: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和爱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给父母写信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对亲情理解的深入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教学效果。

七、拓展活动1. 开展“亲情故事分享”活动,让学生讲述自己和家人之间的感人故事。

2. 组织学生参观养老院或孤儿院,让他们体验亲情的重要性,培养关爱他人的意识。

3. 开展亲子活动,鼓励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增进彼此的感情。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本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本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让学生理解信中所传达的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2. 培养学生关注家庭关系,学会换位思考,尊重父母,珍惜亲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致女儿的信》,感受信中的情感。

2. 课文解析:详细解析信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回应父亲的信,以及如何与父母沟通。

4.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封回信给“父亲”,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想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致女儿的信》的内容,感受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2. 难点:如何与父母沟通,如何理解并尊重父母的心意。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信中的情感。

2. 解析法:详细解析信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回应父亲的信,以及如何与父母沟通。

4. 写作法:让学生写一封回信给“父亲”,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想法。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阅读《致女儿的信》,了解信的内容。

2.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信中的情感。

4. 课文解析:详细解析信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回应父亲的信,以及如何与父母沟通。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封回信给“父亲”,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想法。

7. 课后反思: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反馈。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致女儿的信》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讨论来评估。

2. 评价学生对家庭关系的态度和认识,通过他们在小组讨论和回信中的表现来评估。

3. 评价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来评估。

七、教学资源:1. 《致女儿的信》原文,用于阅读和分析。

2. 与家庭关系、亲子沟通相关的文章或视频,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致女儿的信》的教案

《致女儿的信》的教案

《致女儿的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如何欣赏一篇优秀的散文,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品质。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3)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主题,感受父爱的伟大。

(2)学会欣赏散文,提高审美情趣。

(3)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父爱的文章,如《背影》、《爸爸的花儿落了》等。

(2)谈论自己对父爱的理解,引发学生对父爱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主题,交流对父爱的理解。

(2)分享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感人故事,感受父爱的伟大。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巩固所学。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5. 实践演练:(1)让学生运用所学,进行散文创作。

(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互相欣赏、学习。

四、课后作业1. 抄写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父爱的感悟文章。

3. 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意,学会关爱家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确保他们能在课堂上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女儿的爱与期望。

1.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2.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感悟、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父母对子女的爱,学会感恩。

3.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女儿的爱与期望。

1.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2.1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2.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感悟、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谈论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激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

1.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出生词、短语,查找字典理解其意思。

3.合作探讨3.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3.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课堂讲解4.1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重点解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4.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写作方法,如对比、排比等。

5.情感体验5.1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对父母的爱与感激。

5.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对话,体验课文情感。

6.课堂小结6.2学生谈收获,分享学习心得。

7.作业布置7.2学生预习下一课,准备相关资料。

四、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1.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否深入,能否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3.学生对写作方法的掌握程度,是否能在作文中运用。

通过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情感态度。

初中语文《给女儿的信》教案

初中语文《给女儿的信》教案

初中语文《给女儿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的方式,体会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3)学会从课文出发,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反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期望,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父母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传达的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期望。

2. 学会从课文出发,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反思。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给女儿的信》2. 生字词卡片3. 相关背景资料4. 教学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相关背景。

1.2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2.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

2.2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巩固。

3. 理解课文内容3.1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2 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4. 分析课文4.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2 学生分享自己从课文中感悟到的情感。

5. 联系生活实际5.1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反思。

《致女儿的信》教案

《致女儿的信》教案

致女儿的信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书信的写作格式。

•熟练掌握书信的写作技巧。

•通过模拟写信,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 教学重点•了解书信的格式和写作技巧。

•熟练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

•学会书面表达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关心。

3. 教学难点•如何表达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关心。

•如何在写作中保持自然和真实的情感。

4.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话题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书信的写作格式和技巧。

然后,教师分享一个自己写给孩子的书信,引出写给女儿的信这个话题。

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是否曾有写信给亲人或朋友的经验,让学生谈谈自己有哪些体会。

第二步:阅读理解样本信件教师向学生介绍一篇父亲写给女儿的信,并带领学生一起阅读理解该信。

要求学生分别从书信的格式、写作技巧、情感表达方面进行思考。

在阅读完毕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书信的好处和不足。

第三步:模拟写信要求学生依据样本信件,模拟写一封给父母或朋友的信或写一封自己给女儿的信。

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的指导。

要求学生在妥善完成书信的格式和写作技巧的基础上,尽量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思想,让书信更具有亲和力。

第四步:分享和点评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书信分享给同桌或全班,进行相互点评。

在点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彼此的不足,并尝试给出建设性的意见。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发表一些点评意见,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水平。

5.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正确掌握书信的格式和写作技巧,并在写作中得到实践。

•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书信表达家庭教育工作的责任和情感。

•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并在点评中得到指导,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表现,掌握教学效果和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不断优化教学质量。

6. 教学参考资料•《学术写作指南》•《写作技巧与方法》•《情感写作入门》。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7篇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7篇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7篇《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继续完成词语和名言警句的积累。

2、体会__采用故事阐明爱情真谛这一构思的巧妙。

3、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征,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爱情的诠释。

【教学难点】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讲故事导入:在很久以前,一座城市居民经常和另一个城市的居民打仗,很多年都不分胜负。

这两座城市,一座坐落在高地,另一座坐落在洼地。

处在高地上的城市头领想出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绝人之道──把高地的水库打开。

结果可想而知,洼地的城市被大水围困,注定要灭亡。

水库打开,哭叫之声不绝于耳。

看到如此的惨状,围困者做出了一个人道的姿态,派船去救落水人,但是,派遣的船只不多,只能容纳极少一部分人,他们的头领喜欢女人,所以只能让妇女上船,并要求只能带自己最喜欢的一样东西。

有的带上自己的玉镯,有的带上自己的金银首饰;有的带上自己的铜镜……她们想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又不失自己的财产。

惟有一位妇女肩扛着自己的丈夫,奋力上船。

一个士兵阻拦道:“船上只允许上妇女,不许运男人。

”那位妇女说:“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东西。

”士兵无言以对,只好乖乖地让她上船。

在那次水患中惟一幸存的男人就是那位妇女的丈夫。

这就是爱情,说起爱情,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但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

这个父亲就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板书:致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2、简介作者: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年),苏联教育家。

他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的勋章和称号。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7篇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7篇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7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媒体】幻灯片、幻灯机。

【其他】1、让学生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简介、重要著作,了解其教育思想。

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3、问问家长:“爱情是什么?”【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设计意图一、设疑导入1、莎士比亚曾经在一首诗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她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们想知道的。

当你遇到这样的疑惑时,你问过你的父母吗?为什么?2、当苏霍姆林斯基14岁的女儿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时,苏霍姆林斯基可能会怎样回答呢?激发探究兴趣。

二、调动积累,实现资源共享1、谁来介绍一下苏霍姆林斯基这位教育家的生平、重要著作、教育思想等等?2、大家很会学习,会搜集资料也是一种能力。

今天我们就有幸与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对话。

请大家看《致女儿的信》,看看这位教育家在信中是如何与女儿对话的,如何与处于花季中的我们对话的。

作者用书信的形式来回答女儿的问题,有哪些优势?鼓励学生多渠道地获取信息和资料,增强阅读积累,拓宽语文视野。

让学生体会到书信的特点。

三、浏览课文,整体感知内容1、请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我们在朗读时要以怎样的语气才能表现父亲写信时的心理?(关爱、高兴)何以见得?2、我觉得大家是幸运的,这篇文章是第一次选入我们的语文课本。

《给女儿的信》教案精彩5篇

《给女儿的信》教案精彩5篇

《给女儿的信》教案精彩5篇《给女儿的信》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初步思考认识“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

2.体会用童话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学会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上,尽量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程序相吻合;采用师生讨论的形式,研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和思考。

真正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预习要求:自读课文,准备说说自己的体会,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不同的看法。

教学步骤:一、谈话(要点):同学们满十四岁了吗?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说过什么是“爱情”吗?你们能否试着回答“什么是爱情”?除了概念性地下定义,可不可以形象地表述什么是“爱情”?(过渡到课文)通过预习,你们已经阅读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复述课文内容)这我接到上这堂课的任务时,在可供选择的许多课文中,我毫不犹豫地选了这篇!因为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时,非常感动。

我不止一次地给我的处于青春花季的学生读这些充满父爱的信。

开头的几句话我至今还能背诵——‘亲爱的女儿: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

今天你已经14岁了,已经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女人的年龄时期。

你问我说:“父亲,什么叫爱情?”我的心经常为这种思想而跳动,就是今天我不再是和一个小孩子交谈了。

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

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

’……”你们怎样评价这位父亲?(引出对作者的介绍)二、关于苏霍姆林斯基作为饮誉全球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位充满童心的真诚人道主义者。

他的名字是和他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联系在一期的。

苏霍姆林斯基每天的工作、生活规律总是这样的:五点钟就开始起来写教育日记,一直写到八点钟;然后,他便来到校门,以亲切慈祥的笑容迎接每一位上学的孩子。

学校上课期间,在校长办公室里是很难找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不过,在教室里、体育馆里、学校养蜂场或教研组会议上倒是可以见到他。

给女儿的信初中语文教案(共五则)

给女儿的信初中语文教案(共五则)

给女儿的信初中语文教案(共五则)第一篇:给女儿的信初中语文教案15、给女儿的信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针对孩子的特点回答关于爱情问题的巧妙手法。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朗读、复述、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长达32年。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

主要作品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二、疏通课文1、注音忐忑不安tǎn tè:忐忑:心神不定。

心神极为不安。

麦穗suì:禾本植物聚生在茎的顶端的花和果实。

渗透shèn:液体从物体的细小空隙中透过。

比喻一种思想或势力逐渐向其它方面扩展。

2、复述文中的童话故事3、理清文章的脉络:第一部分(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父亲对此的态度。

第二部分(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

第三部分(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4、与《给儿子的一封信》相比,本文有什么特点?明确:《给儿子的一封信》是正面讲述道理,而本文是引用童话故事阐明道理,形象生动,有利于儿童理解和接受。

三、阅读课文第5—25段,分析、讨论以下问题(1)上帝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有怎样的变化?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些不同的东西? 上帝的反应怎么样?时间生活变化上帝看到的东西上帝的反应一年后小棚子、庄稼、婴儿爱情惊呆、不理解、恼火五十年后小木屋、花园、子孙们忠诚更加恼火(不可改变)三年后孤独的男人心头的记忆思索着离去(感动、击败)(2)上帝第二次看那对男女,时间隔了五十多年,却看出了忠诚,这说明了什么?提示:说明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致女儿的信教案

致女儿的信教案

8、致女儿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理解信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2. 让学生感受作者的人生智慧,学会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致女儿的信》2. 生字词学习:信、爱、快乐、困难、挫折、人生、智慧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读《致女儿的信》,了解作者和信件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作者的语气、情感和人生智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发言: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从《致女儿的信》中学到的知识和感悟。

2. 让学生给自己制定一个人生目标,并思考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读后感,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自己制定的人生目标和面对困难的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进行评价。

六、教学策略1. 情感导向:通过信件的形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女儿的深厚情感,激发学生的共鸣。

2. 案例分析:以作者的人生经历为例,让学生了解作者的人生智慧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3.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致女儿的信》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作者的生平介绍和女儿的信件回应3. 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案例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致女儿的信》,分析作者的语气、情感和人生智慧。

3. 案例分析:以作者的人生经历为例,让学生了解作者的人生智慧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给女儿的信教案6篇

给女儿的信教案6篇

给女儿的信教案6篇一份有效的教案应包含明确的学习目标,教案是教师设计差异化教学的重要工具,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给女儿的信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给女儿的信教案篇1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书信的写法;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释抽象道理的好处;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

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爱情教育,初步理解爱情的真谛。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多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一直被传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这是关于爱情的成语;牛郎织女、天仙配,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关于爱情的诗句;还有爱情的俗语: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扰着你,那些令人魂牵梦萦的情思正等着你长大,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中得到启示。

二、简介苏霍姆林斯基(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信息)。

过渡:这样一个世界闻名的教育家,是用什么形式给女儿解释爱情的呢?好,是故事。

这个故事具体体现在文中哪些段落?三、品读课文1、朗读:(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睛里读到了哪三种东西?上帝有哪些不同表现?)找三组同学分角色分别朗读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的段落,其他同学把有关答案做上记号。

2、提问:①上帝从男女的目光中三次各看到了什么?他分别持何态度?②为什么最后一次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③从第七段可以看出上帝创造了一切,那么上帝也创造了爱情吗?3、讨论:什么是爱情?首先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爱情的名言、诗句;然后多媒体显示老师搜集的名言、诗句;接着分发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另外两封关于爱情的信;最后学生分组讨论发言交流。

4、案例分析:这是真正的爱情吗?某中学一女生在宿舍告诉舍友,她特别喜欢一同班男同学,这次是真的喜欢,和前几次说的那几个截然不同。

《给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给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给女儿的信》教案设计《给女儿的信》教案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给女儿的信》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忐忑不安()繁衍()一抔黄土()无与伦比()2、本文是前苏联教育家写给14岁女儿的信,作者给她讲述了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

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

上帝的态度由“ ”到“ ”再到“ ” 。

上帝态度的前后对比,意味着。

一、设疑创设情境导入二、明确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读准字音,掌握重点词语的词义。

2、走近作者四、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讨论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引导,整体感知课文。

五、品读课文,自主探究。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学生自主讨论解决,教师再点评和点拨。

)。

1、故事中提到了上帝在创造人类,三次来到人间,上帝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谈到了爱情、忠诚、心灵的记忆。

你想一想,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2、用童话的方式解释爱情的有何妙处?六、课外拓展,合作探究你知道哪些经典的爱情故事?教师讲一段真实的有关感情的小故事。

(学生讨论后各抒己见,教师可以作一些提示。

)七、课堂小结课堂过关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繁殖(zhí)麦穗(suì)处罚(chù)B、渗透(shèn)赋予(fù)萌发(mēng)C、擅自(shàn)蕴藏(yùn)呈现(chěng)D、颤抖(chàn)消耗(hào)耸肩(sǒ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致女儿的信》的优秀教案

《致女儿的信》的优秀教案

《致女儿的信》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致女儿的信》的作者、背景及意义;(2)能够分析信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3)能够概括信中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信中的教育理念;(2)学会如何将信中的教育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3)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和亲情的珍贵;(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信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2)信中的教育思想和方法;(3)如何将信中的教育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难点:(1)信中的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寓意;(2)如何理解并实践信中的教育理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信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阐述教育思想和方法;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信件,理解其中的含义;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信中内容的理解和感悟;4.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将信中的教育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致女儿的信》;2. 课件:信件的电子版,方便学生查阅和教师讲解;3. 视频:关于父爱、家庭教育的感人视频,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一段关于父爱、家庭教育的感人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感氛围;(2)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信件,理解其中的含义;(2)学生分享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心得。

3. 讲解信件:(1)讲解信中的主要内容和观点;(2)阐述信中的教育思想和方法;(3)分析信中的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寓意。

4. 讨论与实践:(1)分组讨论,分享对信中内容的理解和感悟;(2)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将信中的教育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3)教师点评并指导。

5.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总结信中的教育思想和方法;(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家庭、学校生活中的行为和态度;(3)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如何将信中的教育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给女儿的信》教案

初中语文《给女儿的信》教案

初中语文《给女儿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给女儿的信》这篇课文。

(2)分析信中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3)掌握信件的基本格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期望,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学会珍惜亲情,懂得感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给女儿的信》这篇课文。

(2)分析信中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3)掌握信件的基本格式。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和比喻。

(2)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关爱。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收到的父母亲笔信的经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给女儿的信》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自主探究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信中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分享。

4. 课堂讲解:(1)讲解信件的基本格式,包括称呼、问候语、、结尾语、署名和日期。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5. 实践练习:(1)让学生动手写一封给父母的信,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2)学生互相交换信件,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作业布置1. 抄写《给女儿的信》课文,加强记忆。

2. 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篇关于父母关爱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给女儿的信》,让学生感受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期望,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和信件格式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针对性指导,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拓展1. 父亲的爱: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或阅读其他关于父亲关爱的文章,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父亲的付出和期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给女儿的信
教学目标
1.自学积累词语,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相关常识。

2.联系西方文化背景理解“爱情比上帝权威大”“人成了地球上的上帝”等语言的深刻含义,体会爱情力量的伟大。

3.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拓展思维空间。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走好青春的第一步。

教学重点
读懂童话,理解爱情的真谛。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爱情的美好与理智、慎重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走近爱情)。

(观察图片
请同学们观察大屏幕上的两幅图片,说一说你的感受。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爱情吗?
那么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14岁的你们有没有过“爱情”的困惑?
有谁和父母探讨过这个问题?
他们是怎么解答的?
一个和你们一般大的小女孩向她的父亲提出同样的困惑,这位父亲不敷衍不回避,给他的女儿写了一封信。

这节课,就让我们从这封信中寻找爱情的真谛
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面对爱情)。

下面,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封《给女儿的信》。

(学生配乐朗读)
1.从童话里男人和女人50年生活的变化中寻找爱情的影子。

三次美和力量:
(1)不可思议的美和一种从未见过的力量。

(2)更加美丽和更加强大的力量。

——爱情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色,相反,更加浓烈,这就叫做忠诚。

(3)不可思议的美和力量。

——也许上帝最初认为,爱情只有人活着的时候才有,随着死亡,爱情最终会消失。

但是没有想到,在这对男女身上,爱情的力量跨越了死亡,成为彼此心头的记忆。

2.面对这样一种力量,上帝的态度怎样?
恼火——更加恼火——站了很久,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

说明,连上帝也放弃了对爱情的封杀,于是,人成了地球上的上帝了。

三、品读课文,多方对话(感悟爱情)。

1.故事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
这正好说明真正的爱情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真正的爱情是一辈子的忠诚,是即使一方死了另一方也会时时在心中追念。

2.这三者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作者为什么要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呢?这揭示了怎样的爱情内涵?(分小组交流讨论)
上帝创造了人类,人类自己萌生了一种让上帝也无法理解的感情——相濡以沫的爱情,这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此时,这只是一种两情相悦的相互吸引,还不是我们所说的真正的爱情。

50年间,彼此的忠诚、扶持、依靠维系了他们的感情。

即使是生命的流逝也不能毁灭他们的爱情,因为心灵的追念使他们的爱情在岁月的长河中得到永恒。

可以说,忠诚和追念是对爱情的检验。

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

3.拓展延伸。

(1)纪伯伦的一首诗:
You were born to be together,and together you shall be forevermore.
You shall be together when the wings of death scatter your days.
Ay,you shall be together even in your silent memory.
你们为了在一起而出生,你们也将永远在一起。

即使死亡之翼驱散了你们生存的时间,也无法将你们分离。

啊,即使在那无声的记忆深处,你们也将在一起。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爱情的诗句?
《诗经》中说,爱情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渴慕和追求。

汉乐府中说,爱情是“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不离不弃,至死相守。

李清照说,爱情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柳永说,爱情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黯然神伤。

就连以豪放文风著称的苏轼也不得不说,爱情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生命印记。

4.爱情的力量伟大,不仅能够穿越生死,连上帝面对它也束手无策。

在这个童话里,上帝没有创造、也不能理解人类的“爱情”,上帝恼怒于人类的自我创造,几次三番地要毁灭人间的“爱情”,最终无可奈何又若有所思地离去,这说明了“爱情比上帝权威大”!
但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会拥有这种强大无比的力量吗?
在信的末尾,父亲说了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

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为什么只有人才能够爱?什么才是人的方式?
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小结: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真正的爱不是一时的情感冲动,而是一种终生相守的承诺。

拥有爱需要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能力。

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幻灯显示)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定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慎重、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快乐和幸福。

四、外联生活,生命体验(理解爱情)。

1.案例分析。

美好的爱情是我们每一个人所期盼的,但是如果当我们不具备爱的能力的时候,面对突如其来的情感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
最近,我的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向我袒露了她的心事,她收到了一封信,很幸福,也很迷茫。

她问我,老师你说这就是爱情吗?我应该如何去做呢?同学们,你们能运用今天学到的智慧帮我解答她的困惑吗?如果说爱是一颗小小的种子,你认为除了忠诚、责任以外,它还需要哪些雨露的滋润?
(幻灯显示
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幸福
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场心伤
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段荒唐
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叹息
青春是爱情的季节吗?
在错的时间里,不论是遇见对的人还是错的人,都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因为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因为爱不仅仅是吸引、忠诚,它还伴随着责任。

责任也并不仅仅是一句承诺那样简单。

它需要能力。

所以,当我们在情感的门前徘徊时,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情感选择,在反思中学会选择,学会承担责任,学会保护自己。

那就让我们学会用平静坦然的态度对待异性朋友,让我们在青春的旅途中珍藏这份粉红色的记忆,在学业有成的明天收获一份成熟的人生之果
2.歌曲欣赏:《最浪漫的事》
只有懂得了爱,才会真正拥有爱。

这样看来,人生中最浪漫的事就是和所爱的人一起慢慢变老。

五、结语。

诚然,能够和挚爱的人携手走过漫漫岁月,一起搀扶着看天边的斜阳,是一种莫大的浪漫;但人生中还有很多的浪漫值得我们去追求,正如现在,能够超越了年龄的界限,坦诚地和同学们探讨这一话题,我觉得就是一种浪漫,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你们也会借助这样一个童话和你们的孩子交流爱的智慧,这不也是一种浪漫吗?青春谁能无梦?但青春路上还有太多的梦等待着我们去追逐。

让我们记住这个充满智慧的故事,也记住这位伟大的父亲——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

愿你能像他所说的那样,做一个明智的人,珍藏爱,收获爱,愿幸福的阳光永远地照耀着你们!
板书设计:
给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