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一、教材分析1. 教学内容《致女儿的信》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阅读文章,文字简练、情感真挚,旨在告诉女儿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
2. 教学目标通过本文教学,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文中的词语、句子结构以及修辞手法;•文章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
并且,让学生体会到:•读文章的过程中,对于关键词和句子理解的必要性;•用批注和笔记记录下对文章的思考和理解,加深阅读效果。
3.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文章的主旨和情感;•文中的词语、句子结构以及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独立思考和表达思想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简单的引入,激发学生对《致女儿的信》的兴趣。
导入方式:•展示文章标题,询问学生对文章的猜想;•设计题目,让学生先行思考;例题:标题:《致女儿的信》问题:根据题目,猜测文章内容。
2. 讲解文章首先让学生自阅文章,然后由老师进行演讲和讲义,解释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讲解方式:•加强主旨,突出情感;•点明文章构思脉络;•突出环境因素;•引导学生思考。
3. 细节分析细节分析通常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文章,包括但不限于:•文章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文章语言的韵律和节奏;•文章的铺垫、高潮和结尾。
4. 文化历史纵览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进一步理解主旨和情感。
举例:•进一步了解袁枚的生平、思想、作品;•探究《致女儿的信》体现的思想意义。
5. 总结准备总结将目前所学内容整合,并引导学生合理思考。
总结方式:•回顾文章阅读过程和讲解内容;•总结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启示和意义。
三、教学指导1. 学生需具备的能力•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文学语言的基础;•精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拥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和社会知识。
2. 学生建议•在阅读文章时,学生需在结合篇章整体去理解词汇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文章中的语言结构和修辞手法;•掌握批注和笔记的方法,并在细节分析和总结准备过程中,进行笔记记录和集中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信件的基本格式和写作特点。
1.2学习并掌握信件中的生字词和成语。
1.3理解信件的主题,感受父爱如山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信件内容。
2.2学会通过信件表达情感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尊敬父母、关爱家人的品质。
3.2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信件内容,感受父爱。
1.2学习信件的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1.1理解信件中抽象的情感表达。
1.2掌握信件的写作格式。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信件内容,感受父爱。
3.课堂讲解讲解信件的基本格式和写作特点。
分析信件中的生字词和成语,引导学生掌握。
4.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信件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5.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信件的理解。
2.课堂讲解讲解信件中的抽象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分析信件中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实践演练让学生尝试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感情。
学生分享自己的信件,教师点评并指导。
4.课堂小结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
2.课堂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父爱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父母的爱。
3.拓展延伸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感受父母的爱。
4.课堂小结第四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
2.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信件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写作技巧。
3.成果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信件作品,分享自己的感情。
教师点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4.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学习内容,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感情。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8《致女儿的信》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8《致女儿的信》教案一. 教材分析《致女儿的信》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教育家。
这篇文章是作者给女儿的信,信中阐述了作者对女儿的教育观念和人生观,强调了父爱的重要性。
课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父爱的伟大,学会如何与父母沟通,培养自己的品德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成长,对父母的教育和关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然而,由于课业负担重,部分学生可能会对父母的关心产生抵触情绪,导致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出现障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父母的爱,学会与父母沟通,培养良好的品德。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作者的教育观念和人生观。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学会与父母沟通,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父爱的伟大,培养自己的品德和责任感,学会珍惜父母的关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教育观念和人生观。
2.难点:学会与父母沟通,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父爱的伟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感教学法: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父母的爱,培养学生的品德。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音频,方便学生跟读和理解课文。
2.准备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教学。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设备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苏霍姆林斯基及其教育观念。
2.呈现(10分钟)学生跟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三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设想: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
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
爱情这个火辣辣的词,撞击着每个青年的心扉,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爬山虎攀上了年轻人的心房,稍不留神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
教学重点: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难点:理解“爱情”的真正涵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二、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2、理清文章的脉络。
3、再读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值得思考的问题,展开思考。
三、新课讲授: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明确: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明确: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
第8课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
第8课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爱的深沉与宽广。
1.2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1.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尊敬父母、孝敬长辈的优良品质。
3.2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爱。
1.2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2.1深入解读课文,挖掘其中的内涵。
2.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父爱的思考。
1.2学生分享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感人故事,营造课堂氛围。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2.2学生圈画课文中的好词好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3.合作探究3.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4.课堂讨论4.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4.2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写作实践5.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
5.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巩固课堂所学。
7.课后作业7.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孩子完成作业。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爱。
2.学生在合作探究和课堂讨论中,积极参与,提高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3.写作实践环节,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提高了写作能力。
4.教师在课堂上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尊敬父母、孝敬长辈的优良品质。
五、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及注释。
2.多媒体课件。
3.父爱相关的故事、视频等。
《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和基本情节;(2)学习并掌握叙述和描写的语言技巧;(3)认识并理解母爱的伟大与价值。
2.能力目标:(1)通过朗读和课文解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掌握论证和描述的语言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培养学生的爱的表达和情感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豁达包容、关心他人、感恩父母的美德;(2)在情感交流中加深亲子关系,增强家庭温馨和谐。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表达出母爱的博大和深厚;(2)掌握叙述和描写的语言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1)如何使学生认真体会母爱的伟大与价值;(2)如何使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感受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情感。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1.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逐段阅读课文,并对文中几个重要片断进行讲解和点拨。
同时,看图片,分析情境,识别重点。
让学生通过这种形式更易于投入到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中来。
2.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教材中的《致女儿的信》,简单谈谈该文在中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以及爱情与母爱的区别,以生动有趣的开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课堂解读:在课堂上,对于重点与难点,通过师生讨论、展示、概括等方式来进行解读。
教师可提问如下:①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节是什么?②文字选用了哪些修辞和描写技巧对母爱进行表达?③文章的结构和情节描写有何特点?④如何评价母亲的行为和母爱的含义?(3)现场演绎:在交流课中,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或以个人为单位,上台表演短片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4)小组讨论: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角度,分组讨论文章中的母爱以及其在青少年内心中的分量。
(5)大班演讲:在课堂中,选取几个学生发表演讲,推动更多的人得以表达个人情感、印象与感悟。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女儿的深情。
2.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女儿的爱。
难点: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写过信给家人?信中表达了哪些情感呢?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封信,这封信是一位父亲写给女儿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父亲想对女儿说些什么。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女儿的爱。
2.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对女儿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写作特色。
二、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分析这些写作手法在课文中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3.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写一段自己对家人的爱。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指导。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写作手法。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写作手法的掌握。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亲情主题。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亲情主题,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女儿的爱。
2.分析课文中的亲情表现,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的伟大。
3.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表达对家人的爱。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亲情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亲情的体现,分享自己的看法。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亲情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
人教版初三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尝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品尝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学生处于特别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受,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情愿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方法:朗读、复述、争论、合作、探究。
课前预备: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繁衍刹那间迷惑不解勃然大怒无与伦比怒不行遏曙光伫立注视生殖2.查找资料,了解苏霍姆林斯基。
导入新课:19世纪宏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知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怀疑时,我们却不肯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答复。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介绍: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当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究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对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
他把自己的思维、思考、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育“真正的人”。
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和善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宠爱,而且在国外很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给女儿的信教案6篇
给女儿的信教案6篇一份有效的教案应包含明确的学习目标,教案是教师设计差异化教学的重要工具,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给女儿的信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给女儿的信教案篇1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书信的写法;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释抽象道理的好处;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
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爱情教育,初步理解爱情的真谛。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多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一直被传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这是关于爱情的成语;牛郎织女、天仙配,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关于爱情的诗句;还有爱情的俗语: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扰着你,那些令人魂牵梦萦的情思正等着你长大,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中得到启示。
二、简介苏霍姆林斯基(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信息)。
过渡:这样一个世界闻名的教育家,是用什么形式给女儿解释爱情的呢?好,是故事。
这个故事具体体现在文中哪些段落?三、品读课文1、朗读:(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睛里读到了哪三种东西?上帝有哪些不同表现?)找三组同学分角色分别朗读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的段落,其他同学把有关答案做上记号。
2、提问:①上帝从男女的目光中三次各看到了什么?他分别持何态度?②为什么最后一次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③从第七段可以看出上帝创造了一切,那么上帝也创造了爱情吗?3、讨论:什么是爱情?首先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爱情的名言、诗句;然后多媒体显示老师搜集的名言、诗句;接着分发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另外两封关于爱情的信;最后学生分组讨论发言交流。
4、案例分析:这是真正的爱情吗?某中学一女生在宿舍告诉舍友,她特别喜欢一同班男同学,这次是真的喜欢,和前几次说的那几个截然不同。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致女儿的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致女儿的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本文中作者对爱情、人生的独特观点,以及其表达方式的巧妙之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文章中阐述的爱情观和人生观,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深意。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文中的观点与自身的经历和观察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爱情的短片或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呈现:介绍作者的背景和本文的写作背景,使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理解。
3.深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针对文章中的关键段落和语句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拓展:通过互动问答的方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将文中的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5.总结: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再次强调本课重点和难点,以及需要学生掌握的核心知识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课堂展示、互动问答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资源,如PPT课件、视频短片等,辅助学生进行形象、直观的学习。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针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课堂练习,形式可以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
2.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读后感、小论文等,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作业完成情况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资源:PPT课件、视频短片、图片等多媒体资源。
2.学习工具:纸笔、字典等传统学习工具,以及互联网上的各种在线学习资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教学内容】《致女儿的信》【教学目标】1. 了解“家国”情怀;2. 学习邮寄物件的写法及格式。
【教学重点】1. 快速培养学生阅读表层意思的能力;2. 学习邮寄物件的写法及格式。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深度阅读的能力;2. 学生如何运用邮寄物件的写法及格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以感性方式让学生了解“家国情怀”的概念。
2.通过“家国情怀”与人生信念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本课文写作的立足点。
二、阅读1. 让学生先快速阅读全文,捕捉大意,并勾画出文中的人物形象、情感等。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文章思考:(1)你在学习、生活中是否有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2)你想象一下父亲在家里离去后,母亲在教育你方面所遇到的困难;如果你是母亲,也许你会怎样做?(3)为什么“寄读”的钱才是上全国你唯一的收入?如果你是妈妈,你会不会让我要求朝外读书而且是寄宿?为什么?(4)怎样理解文章名字中的“致女儿”的“致”字?这封信包含了父亲对女儿的哪些情感和期待?三、写作形式和写作技巧1. 教师对寄信、收信人的正确表达方法和信件框架进行解析。
2. 示范邮寄物件的写法及格式。
3. 给学生提供邮寄物件的题目,让他们完成写作,注重格式的规范性。
四、课堂总结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应该掌握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明确文中所传达的父爱和家国情怀。
2.善于从表象揭示人物性格、情感等。
3.掌握邮寄物件的写法及其格式。
【教学反思】1. 本课中的邮寄物件有一定的难度,有的学生可能对邮寄物件的格式不太熟悉。
因此,要在课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和格式的系统讲解,以保证学生的掌握和运用。
2. 本课中必须使学生「深入」文本中,才能体验到作品的魅力。
教师应该注意通过提问和例子等方式,帮助学生完成进一步思考和自我反思,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受本课的主旨。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累积词语,理解“忐忑、繁衍、一不黄土、怒不可遏〞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文章故事的寓意。
3、体悟作者匠心独运的行文思路。
二、能力目标1、学会读懂别人的文章。
2、学习作者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技巧。
三、德育目标感知作者对爱情的独特诠释,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爱情的诠释。
教学难点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教学方法1、文献法:要求学生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及作品;搜集一些健康向上的爱情故事,课上开一个小型汇报会,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朗读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感知课文的寓意。
3、座谈法:淡化传统课堂教法,采纳座谈教学,制造轻松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教具打算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们肯定看这不少电影、电视剧,我们也肯定喜欢不少流行歌曲。
那么,其中也肯定会有一些有关爱情的故事和内容,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呢?让我们来看苏霍姆林斯基的答复——(致女儿的信)。
二、资料助读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借助多媒体展示。
作者简介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年〕,苏联教育家。
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
1936~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
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中学——帕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
自1957年起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曾获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
他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开展、在学校集体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校内领导等问题。
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学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教材分析^p 】《致女儿的信》一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自读课文,作者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没有回避,没有敷衍,更没有说教,而是用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
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联络,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
从而启发和培养了女儿正确的爱情观,这篇课文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所涉及的话题“爱情”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但还未必真正懂得爱情。
学生假如处理不当,思想认识缺乏,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
因此,老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展正确的引导。
可由于中学生“涉世未深”,缺乏相关的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上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
一方面使得情感内敛的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有人指点迷津。
而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因此,要对学生多加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放下包袱,轻松参与到讨论中来。
【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目的:①积累“忐忑、繁衍”等词语和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②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这个民间故事的巧妙构思,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2、过程和方法目的:①学习联络西方文化背景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义的方法,进步学生的分析^p 理解才能。
②通过搜集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警句和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引导学生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妙”;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1.体会运用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通过讨论去品味文中含义深入的语句。
初中初三语文上册《给女儿的信》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同时增进对父母的理解与关爱。
2.阅读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分析其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
(二)教学设想
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亲情的短片,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对亲情的关注,为理解文章主题打下基础。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关注作者的情感态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
3.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文章《给女儿的信》以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表达了一位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希望大家能够从这篇文章中汲取力量,珍惜父母的陪伴,努力成长。同时,我们还要学会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文章《给女儿的信》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特别是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2.学习并运用记叙文、议论文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深入剖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如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好、感悟人生的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培养感恩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2.了解“爱情的真理,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先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想象: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是作者对女儿进行的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
文字朴实晓畅,言语生动抽象,昭示了爱情的真理。
爱情这个火辣辣的词,撞击着每个青年的心扉,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就像爬山虎攀上了年轻人的心房,略不留神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
鉴于这类考虑,拟对教材作如下安排:教学重点和难点:利用课文内容对先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先生明白只需懂得爱的真理,才会具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先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关键:课前做好预备工作,先生查找材料。
教学辅助手腕:多媒体。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课前活动1.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了解有关书信的写法;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3.收看古今中外的经典爱情故事:如《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魂断蓝桥》《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廊桥遗梦》《乱世佳人》等等。
二、导入新课目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爱情不断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颖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由爱情而归纳的故事,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
不管哪个时期,爱情都是终身一世的许愿。
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
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或许正困扰着你,是呀,人间无情,红尘有爱,这令人魂牵梦绕的情丝正等着你成长!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理吗?到底甚么是爱情?今天大家或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新课内容:1.先生自读课文,完成下方的内容(媒体辅助教学):(1)注音:麦穗()忐忑()一抔()伫立()(2)拼音填汉字:bó()然大怒迷huò()不解怒不可è()无与lún()比(3)解释词语:化为乌有__________________无与伦比__________________怒不可遏__________________勃然大怒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______(国籍),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终身著作颇丰,次要有《_______》《先生的精神世界》《_______》和《全国发展的人的培养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教案设计) 唐方林
8、致女儿的一封信
苏霍姆林斯基
教学目标:
l.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4.体会用童话等形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这个火辣辣的词,撞击着每个青年男女的心扉,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是呀,人间有情,红尘有爱,这令人魂牵梦绕的情丝正等着你成长!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
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
二、课前热身
1、作者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家,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学生的精神世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和《全国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等。
苏霍姆林斯基的辉煌成就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
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
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
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纷纷邀请他出国讲学。
1968年他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人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2、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
忐忑tǎntè麦穗suì曙光shǔ伫立zhù一抔黄土póu怒不可遏è繁衍yǎn一幢zhuàng
忐忑:心神不定。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宿愿:一向怀有的愿望。
怒不可遏:愤怒得抑制不住。
伫立:长时间站着。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请速读课文,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
2、假如你是作者的女儿,你看完故事后,是否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爱情?
(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紧扣语言点,从故事中的男人和女人的角度,或从上帝的角度,或从童话的寓意的角度,谈一谈看法。
)
3、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可从“父亲”对“我”的态度及回答的方式来评价。
)
四、再读课文,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体展开讨论。
1.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
提示: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同时“我”对女儿的成长表示高兴并给予充分的尊重。
2.“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
提示:“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我”的巨大收获,希望女儿重视。
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五、研读课文第5-25段,注重自己的体验: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提示: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
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提示: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
不衰败的纽带。
)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
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提示:是忠诚、心灵的追念(彼此的扶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提示: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提示: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
(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
8、你认为什么是爱情?
提示: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六、品味语言: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
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
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爱情,它高于上帝。
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
人
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坏黄土,但爱情却成
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
正的人。
七、积累: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
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做心灵的主宰。
----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
那种用美好的感情和思想使我们升华并赋予我们力量的
爱情,才能算是一种高尚的热情;而使我们自私自利,胆小
怯弱,使我们流于盲目本能的下流行为的爱情,应该算是一种邪恶的热情。
-----法国作家乔治桑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的狭小,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做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
八、延伸拓展
同学们至此应该明白了,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
然而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可以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九、总结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
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
十、作业。
(任选一题)
1、练习二
2、同学们,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
爱情上反映出来。
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
可以是一句箴言,
也可以是一段随笔,更可以是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