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对学生进行爱情的自我教育,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3、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4、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给”就是写给的意思。“给女儿的信”这个文题,即表明了文章的体裁是书信,有交代了书信的阅读对象是女儿。本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信件内容成为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如众所周知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

心灵献给孩子》等,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3、本文选自《爱情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学校执教35年,这使他有机会细心观察自己的学生在其个性形成的最活跃阶段的许多情况。“爱情属于人的高级感情。年轻一代德育的实质就在于培养和建立这种感情。”他呼吁自己的同事们要细心观察这种感情,深深尊重这种感情,并要竭尽全力用人的这种最高尚的美德填满年轻人的心田,也需要在他们刚懂得爱情的时候就教育他们怎样去爱。

4、学习生字词:

忐忑

..(tǎn tè) 消耗.(hào) 擅.自(shàn)蕴.藏(yùn)

5、教师范读课文,指名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2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

第二部分:(5——23)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

第三部分:24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明确: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向学生阐明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

2、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明确: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

五、教师小结:

这封书信通过讲故事,表达作者对爱情的看法: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头的记忆”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旨在启示像女儿一样的少男少女要正确、理智地去理解爱情。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1——4段。

2、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

明确: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对女儿提出的问题感到欣喜、激动,同时也含蓄地希望女儿能够智慧地对待这个问题。。

3、“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我”的巨大收获,希望女儿重视。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4、“我内心的愿望是:告诉你要学会明智地生活,也就是要善于生活。”——智慧是获取人生幸福的条件,要想得到幸福,就要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也就是明智的人。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朗读课文第5—23段,请同学复述文中的故事。

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明确:爱情,忠诚,心头的记忆。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这一对男女时而望望天空,时而又彼此看看。”对男人和女人进行了神态描写,写出了彼此间的传情达意。

“在小木屋门前坐着一个老头和老太婆,他们时而看看红色的朝霞,时而又彼此望望。”这是对老头和老太婆的神态描写,写出了他们生活得美好和他们之间的真情实意。“时而••时而••”照应了第八自然段当中的神态描写。时间并未使“爱情”消逝,反而映射出“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明确: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明确:是忠诚、心头的记忆(彼此的扶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 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明确: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明确: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 (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四、齐读最后一段:

作者讲完故事后明确回答了女儿的问题:真正的爱是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的,爱情中包含“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这也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五、品味语言:

1、“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这句话的含义是爱情赋予了生命;也可以说,人要相爱,人相爱的结晶产生了下一代,没有爱情就没有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爱情是永不衰退的:人从相爱开始,彼此就有了特有的神圣感情,一生忠贞不渝,晚年对爱情美好回忆,这就是爱情在人生中的永不衰退;爱情产生下一代,下一代同样有爱情,又同样会有下一代……这又是爱情在世代相传中的永不衰退,因此说,这是一种纽带。

2、“如果他不懂得爱,不能提到人性美的高度,那就是说他只是一个能够成为人的人,但是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人”。——文段含义是说爱情是神圣的,应该得到呵护。如果有人对它不忠贞、不珍惜、亵渎它,他只能成为一个平庸的人,而不能成为一个正直的人。这是作者对不忠贞爱情的人的厌恶。本文段用在文章结尾,既是对中心的总结,又是对主题的深化。能使所要表达的问题更明确,中心更突出。

3、“成为真正的人”——传宗接代是一切生物的本能,只有人才懂得爱。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对待爱情应具有真诚的感情,高尚的道德观念,愿意把欢乐与幸福献给心爱的人,决不做出损害对方尊严的行为,要具有为建立共同幸福生活而贡献自己的决心。

六、拓展延伸:

1、你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关于爱情的成语吗?

明确:海枯石烂、地老天荒、举案齐眉、信誓旦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情投意合、甜言蜜语、辗转反侧、如胶似漆、永结同心、一心一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