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二)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二)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二)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二) 教案教学设计1《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二)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解析小说《致女儿的信》中父亲对女儿的祝福和嘱咐。

2. 掌握小说《致女儿的信》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致女儿的信》中父亲对女儿的祝福和嘱咐。

2. 掌握小说《致女儿的信》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学作品中隐藏的深层含义和性格塑造。

2. 发现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谈论法,通过讨论理解文学作品中隐藏的深层含义。

2. 演示法,通过演示对《致女儿的信》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的掌握。

五、教学内容1. 师生共同理解小说《致女儿的信》中父亲对女儿的祝福和嘱咐。

2. 学习分析小说《致女儿的信》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六、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通过问题导入,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和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1. 你了解过《致女儿的信》这本小说吗?2. 你觉得这本小说的主题是什么?Step 2 阅读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小说《致女儿的信》,重点理解父亲对女儿的祝福和嘱咐。

2. 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各自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并向全班汇报。

Step 3 分析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1. 教师让学生在小说中深入挖掘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并让学生进行分类,如比喻、拟人等等。

2. 教师和学生合作,演示如何应用这些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Step 4 总结性评价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对未来学习的展望。

1.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2. 你觉得未来的学习中应该怎样去学习文学作品?七、教学效果评价1.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谈话、讨论等方式,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成效。

2. 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自我检测自己的阅读能力、文学欣赏能力等。

八、教学反思1. 教师需要更多的与学生互动,提高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致女儿的信》的内容;(2)分析信中的主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3)理解信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信中的观点;(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3)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做一个有情感的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信中的主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2)信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3)正确朗读和理解信的内容。

2. 教学难点:(1)信中深奥的观点和论证方法的理解;(2)修辞手法的运用;(3)情感的把握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的背景和作者;(2)激发学生对信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信件,理解信件的大意;(2)让学生找出信中的主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3)让学生分析信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信中的观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信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信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2. 强调信中的情感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3. 提醒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做一个有情感的人。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致女儿的信》,加深对信中观点的理解;3. 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看法。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对自己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2. 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存在不足之处;3.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2.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满意度;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优秀9篇

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优秀9篇

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优秀9篇《致女儿的信》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复习书信的格式和特点。

2、学习本文用故事去阐释道理的方法,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3、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过程与方法:1、本文由于采用故事的形式去阐释道理,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爱情等问题比较好奇和敏感,因而比较感兴趣。

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去教学,让学生积极大胆地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进一步养成有感情朗读课文的习惯,提高其朗读感知能力。

3、继续学习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义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4、配合优美动人的背景音乐,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名言警句或者一些感人的爱情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注意从正面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其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同时也要体会文中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的深深的爱,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去生活和学习。

2、引导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质,适当进行青春期教育。

二、教学重点:1、体会运用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通过讨论去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难点:1、对一些含义较深的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这需要教师及时去引导,将问题分解变细。

2、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转变的特殊阶段,由于缺乏充分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多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一直被传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这是关于爱情的成语;牛郎织女、天仙配,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关于爱情的诗句;还有爱情的俗语: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扰着你,那些令人魂牵梦萦的情思正等着你长大,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中得到启示。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悉神话故事的情节,能够体会其内涵。

2、理解作家以讲述神话故事代替正式说教的用意,树立正确爱情观。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故事,理解爱情的深意。

2、讨论法、质疑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能够体会到人间的真情至性。

2、理解幸福需要智慧的真谛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读懂神话故事,理解“爱情”“忠诚”“心灵”追念三者的关系难点:理解爱情的甜蜜,美好,理智,慎重的关系。

教学突破:设置环境,引导阅读,合理想象,写自己的爱情宣言。

教学准备:朗读录音、相关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对课文的学习1、谈话:同学们,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会永远演绎着动人的爱情故事。

大作家歌德曾说过:“哪个少年不多情,那个少女不怀春”。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的萌动期,对爱情既产生冲动,又懵懵懂懂。

这个时期我们的父母应给孩子以教育,告诉他们“什么是爱情”,应该怎样对待“爱情”。

下面老师要做一个调查,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爸爸妈妈对自己说过爱情这个话题了吗?(学生自由回答)2、导入:从刚才的调查来看很不乐观,大多数同学的家长可能由于思想保守,对这一话题过于敏感,而忽视对孩子进行这一方面的教育。

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希望能为各位同学的家长补上这一课。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内容1、正音正字忐忑(tǎn tè)繁衍(yǎn)一抔黄土(póu)怒不可遏(è)词义:忐忑:心神不定。

《致女儿的信》的教案

《致女儿的信》的教案

《致女儿的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让学生理解信中所表达的父爱和对女儿成长的期望。

2. 分析信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从信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致女儿的信》,感受信中的情感。

2. 词语解析:分析信中出现的重点词语,理解其含义。

3.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信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4. 主题探讨:讨论信中的父爱、成长、人生价值等主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通过分析信中的语言和修辞手法,理解父爱和对女儿的期望。

2. 难点:引导学生从信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信中的重点词语和修辞手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信中的主题和人生智慧。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信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致女儿的信》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信件,感受其中的情感。

3. 词语解析:分析信中的重点词语,理解其含义。

4.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信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5.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讨论信中的父爱、成长、人生价值等主题,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父爱和对女儿的期望。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致女儿的信》的读后感,深入思考信中的主题和人生智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信中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2. 读后感写作:评估学生在作业中写的读后感,检查他们对信中人生智慧的吸收和内化程度。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以及对信中主题的深入探讨。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致女儿的信》的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父爱、成长、人生价值的的相关文章和书籍。

《致女儿的信 》备课教案

《致女儿的信 》备课教案

《致女儿的信》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让学生理解信中所传达的父爱和教育理念。

2. 引导学生运用文本进行分析,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致女儿的信》中父亲对女儿的爱和教育理念。

2. 分析信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信中所传达的父爱和教育理念。

2. 分析并运用信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致女儿的信》文本,并复印给学生。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进行教学拓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a.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文章,如《背影》、《慈母爱子》等。

b. 提问: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是无条件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2. 阅读理解:a. 让学生独立阅读《致女儿的信》,并划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b. 学生分享自己划出的感动句子,并简要阐述原因。

c. 教师引导学生从信中找出父亲对女儿的期望和要求,并进行分析。

3. 文本解读:a.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信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并解释其作用。

b. 学生讨论信中的语言特点,如朴实、真挚等,并举例说明。

4. 拓展延伸:a. 教师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长背景和教育理念。

b. 学生结合背景资料,谈谈对信中父爱和教育理念的理解。

5. 总结:a.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即《致女儿的信》中所传达的父爱和教育理念。

b.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并表示要将父爱和教育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

2.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分享他们对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关爱和教育经验。

3. 让学生写一封给父母的信,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和爱意。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复述《致女儿的信》的主要内容和感受。

2. 分析并总结信中的教育理念,思考如何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致女儿的信教案(精选8篇)

致女儿的信教案(精选8篇)

致女儿的信教案(精选8篇)教学过程:篇一一、设疑创设情境课一开始,我作了如下设计:无论哪个时代,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新鲜的话题。

歌德也曾说过: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但正处花季年龄的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或许我们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中得到些启示。

受我的问题的触动,学生开始思考了。

《致女儿的信》的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爱情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2、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爱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真正明白只有懂得爱情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步骤:导入课堂:大家都满十四岁了吗?你知道什么是爱情吗?有谁曾经问过你的父母“什么是爱情”?没有问过的,设想一下,如果你问了他们这个问题,你估计他们会怎么说?的确,在我们中国,很少有父母能够和孩子们探讨爱情这个话题,可是世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4岁的女儿在问他这个问题时,你知道他是怎么回答的吗?读课文之前,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苏霍姆林斯基。

播放苏霍姆林斯基生前的照片和事迹。

授课:一、大声将课文读一遍。

问题1、读完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问题2、大屏幕出示:上帝在创造了人后,3次来到人间,每次都分别看到了什么?每次看到的变与没变的又分别是什么?重点品读:他们一会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重点分析: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重点研究:眼睛中那不变的美和力量总结:这就是爱情,这种美和力量使他们爱情忠贞,永恒,五十年不变,甚至连上帝也无可奈何。

二、品读上帝问题1、上帝在前两次看到爱情时是什么样的表现?课文中分别用了一个成语来形容。

试着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问题2、第一次勃然大怒,第二次怒不可遏,照如此推理,第三次应暴跳如雷,可是上帝是什么样的表现?读一读,分析一下原因。

总结:上帝是被震撼了,他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阻止不了人类的爱情,而且人死了,爱情没有死。

《致女儿的信 》备课教案

《致女儿的信 》备课教案

《致女儿的信》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让学生理解父爱的伟大和无私,感受亲情的力量。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面对人生困境的态度。

3.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章中提取关键信息。

4. 培养学生关注家庭、关注亲情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内容:阅读并理解《致女儿的信》全文,掌握信中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亲情主题:探讨父爱、母爱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亲情的重要性。

3. 人生观:引导学生从信中体会作者对生活、人生的态度,学会积极面对困境。

4. 亲情作业:鼓励学生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和爱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致女儿的信》中的父爱主题,感受亲情的力量。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信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情感教学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中的情感。

2. 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文本中的主题。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致女儿的信》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人生智慧。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致女儿的信》的作者和背景。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回答预习问题。

3.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本中的亲情主题。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课堂,布置作业: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和爱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给父母写信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对亲情理解的深入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教学效果。

七、拓展活动1. 开展“亲情故事分享”活动,让学生讲述自己和家人之间的感人故事。

2. 组织学生参观养老院或孤儿院,让他们体验亲情的重要性,培养关爱他人的意识。

3. 开展亲子活动,鼓励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增进彼此的感情。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本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本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让学生理解信中所传达的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2. 培养学生关注家庭关系,学会换位思考,尊重父母,珍惜亲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致女儿的信》,感受信中的情感。

2. 课文解析:详细解析信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回应父亲的信,以及如何与父母沟通。

4.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封回信给“父亲”,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想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致女儿的信》的内容,感受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2. 难点:如何与父母沟通,如何理解并尊重父母的心意。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信中的情感。

2. 解析法:详细解析信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回应父亲的信,以及如何与父母沟通。

4. 写作法:让学生写一封回信给“父亲”,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想法。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阅读《致女儿的信》,了解信的内容。

2.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信中的情感。

4. 课文解析:详细解析信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回应父亲的信,以及如何与父母沟通。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封回信给“父亲”,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想法。

7. 课后反思: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反馈。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致女儿的信》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讨论来评估。

2. 评价学生对家庭关系的态度和认识,通过他们在小组讨论和回信中的表现来评估。

3. 评价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来评估。

七、教学资源:1. 《致女儿的信》原文,用于阅读和分析。

2. 与家庭关系、亲子沟通相关的文章或视频,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致女儿的信》的教案

《致女儿的信》的教案

《致女儿的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如何欣赏一篇优秀的散文,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品质。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珍惜美好生活。

(3)学会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主题,感受父爱的伟大。

(2)学会欣赏散文,提高审美情趣。

(3)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父爱的文章,如《背影》、《爸爸的花儿落了》等。

(2)谈论自己对父爱的理解,引发学生对父爱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主题,交流对父爱的理解。

(2)分享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感人故事,感受父爱的伟大。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巩固所学。

(2)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5. 实践演练:(1)让学生运用所学,进行散文创作。

(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互相欣赏、学习。

四、课后作业1. 抄写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父爱的感悟文章。

3. 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意,学会关爱家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确保他们能在课堂上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女儿的爱与期望。

1.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2.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感悟、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父母对子女的爱,学会感恩。

3.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女儿的爱与期望。

1.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2.1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2.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感悟、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谈论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激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

1.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出生词、短语,查找字典理解其意思。

3.合作探讨3.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3.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课堂讲解4.1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重点解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4.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写作方法,如对比、排比等。

5.情感体验5.1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对父母的爱与感激。

5.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对话,体验课文情感。

6.课堂小结6.2学生谈收获,分享学习心得。

7.作业布置7.2学生预习下一课,准备相关资料。

四、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1.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否深入,能否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3.学生对写作方法的掌握程度,是否能在作文中运用。

通过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情感态度。

《致女儿的信》教案

《致女儿的信》教案

致女儿的信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书信的写作格式。

•熟练掌握书信的写作技巧。

•通过模拟写信,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 教学重点•了解书信的格式和写作技巧。

•熟练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

•学会书面表达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关心。

3. 教学难点•如何表达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关心。

•如何在写作中保持自然和真实的情感。

4.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话题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书信的写作格式和技巧。

然后,教师分享一个自己写给孩子的书信,引出写给女儿的信这个话题。

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是否曾有写信给亲人或朋友的经验,让学生谈谈自己有哪些体会。

第二步:阅读理解样本信件教师向学生介绍一篇父亲写给女儿的信,并带领学生一起阅读理解该信。

要求学生分别从书信的格式、写作技巧、情感表达方面进行思考。

在阅读完毕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书信的好处和不足。

第三步:模拟写信要求学生依据样本信件,模拟写一封给父母或朋友的信或写一封自己给女儿的信。

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的指导。

要求学生在妥善完成书信的格式和写作技巧的基础上,尽量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思想,让书信更具有亲和力。

第四步:分享和点评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书信分享给同桌或全班,进行相互点评。

在点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彼此的不足,并尝试给出建设性的意见。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发表一些点评意见,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水平。

5.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正确掌握书信的格式和写作技巧,并在写作中得到实践。

•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书信表达家庭教育工作的责任和情感。

•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并在点评中得到指导,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表现,掌握教学效果和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不断优化教学质量。

6. 教学参考资料•《学术写作指南》•《写作技巧与方法》•《情感写作入门》。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7篇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7篇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7篇《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继续完成词语和名言警句的积累。

2、体会__采用故事阐明爱情真谛这一构思的巧妙。

3、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征,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爱情的诠释。

【教学难点】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讲故事导入:在很久以前,一座城市居民经常和另一个城市的居民打仗,很多年都不分胜负。

这两座城市,一座坐落在高地,另一座坐落在洼地。

处在高地上的城市头领想出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绝人之道──把高地的水库打开。

结果可想而知,洼地的城市被大水围困,注定要灭亡。

水库打开,哭叫之声不绝于耳。

看到如此的惨状,围困者做出了一个人道的姿态,派船去救落水人,但是,派遣的船只不多,只能容纳极少一部分人,他们的头领喜欢女人,所以只能让妇女上船,并要求只能带自己最喜欢的一样东西。

有的带上自己的玉镯,有的带上自己的金银首饰;有的带上自己的铜镜……她们想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又不失自己的财产。

惟有一位妇女肩扛着自己的丈夫,奋力上船。

一个士兵阻拦道:“船上只允许上妇女,不许运男人。

”那位妇女说:“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东西。

”士兵无言以对,只好乖乖地让她上船。

在那次水患中惟一幸存的男人就是那位妇女的丈夫。

这就是爱情,说起爱情,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但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

这个父亲就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板书:致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2、简介作者: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年),苏联教育家。

他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的勋章和称号。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7篇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7篇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7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媒体】幻灯片、幻灯机。

【其他】1、让学生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简介、重要著作,了解其教育思想。

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3、问问家长:“爱情是什么?”【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设计意图一、设疑导入1、莎士比亚曾经在一首诗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她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们想知道的。

当你遇到这样的疑惑时,你问过你的父母吗?为什么?2、当苏霍姆林斯基14岁的女儿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时,苏霍姆林斯基可能会怎样回答呢?激发探究兴趣。

二、调动积累,实现资源共享1、谁来介绍一下苏霍姆林斯基这位教育家的生平、重要著作、教育思想等等?2、大家很会学习,会搜集资料也是一种能力。

今天我们就有幸与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对话。

请大家看《致女儿的信》,看看这位教育家在信中是如何与女儿对话的,如何与处于花季中的我们对话的。

作者用书信的形式来回答女儿的问题,有哪些优势?鼓励学生多渠道地获取信息和资料,增强阅读积累,拓宽语文视野。

让学生体会到书信的特点。

三、浏览课文,整体感知内容1、请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我们在朗读时要以怎样的语气才能表现父亲写信时的心理?(关爱、高兴)何以见得?2、我觉得大家是幸运的,这篇文章是第一次选入我们的语文课本。

《给女儿的信》教案精彩5篇

《给女儿的信》教案精彩5篇

《给女儿的信》教案精彩5篇《给女儿的信》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初步思考认识“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

2.体会用童话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学会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上,尽量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程序相吻合;采用师生讨论的形式,研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和思考。

真正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预习要求:自读课文,准备说说自己的体会,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不同的看法。

教学步骤:一、谈话(要点):同学们满十四岁了吗?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说过什么是“爱情”吗?你们能否试着回答“什么是爱情”?除了概念性地下定义,可不可以形象地表述什么是“爱情”?(过渡到课文)通过预习,你们已经阅读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复述课文内容)这我接到上这堂课的任务时,在可供选择的许多课文中,我毫不犹豫地选了这篇!因为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时,非常感动。

我不止一次地给我的处于青春花季的学生读这些充满父爱的信。

开头的几句话我至今还能背诵——‘亲爱的女儿: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

今天你已经14岁了,已经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女人的年龄时期。

你问我说:“父亲,什么叫爱情?”我的心经常为这种思想而跳动,就是今天我不再是和一个小孩子交谈了。

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

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

’……”你们怎样评价这位父亲?(引出对作者的介绍)二、关于苏霍姆林斯基作为饮誉全球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首先是一位充满童心的真诚人道主义者。

他的名字是和他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联系在一期的。

苏霍姆林斯基每天的工作、生活规律总是这样的:五点钟就开始起来写教育日记,一直写到八点钟;然后,他便来到校门,以亲切慈祥的笑容迎接每一位上学的孩子。

学校上课期间,在校长办公室里是很难找到苏霍姆林斯基的,不过,在教室里、体育馆里、学校养蜂场或教研组会议上倒是可以见到他。

给女儿的信初中语文教案(共五则)

给女儿的信初中语文教案(共五则)

给女儿的信初中语文教案(共五则)第一篇:给女儿的信初中语文教案15、给女儿的信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针对孩子的特点回答关于爱情问题的巧妙手法。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朗读、复述、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长达32年。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

主要作品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二、疏通课文1、注音忐忑不安tǎn tè:忐忑:心神不定。

心神极为不安。

麦穗suì:禾本植物聚生在茎的顶端的花和果实。

渗透shèn:液体从物体的细小空隙中透过。

比喻一种思想或势力逐渐向其它方面扩展。

2、复述文中的童话故事3、理清文章的脉络:第一部分(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父亲对此的态度。

第二部分(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

第三部分(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4、与《给儿子的一封信》相比,本文有什么特点?明确:《给儿子的一封信》是正面讲述道理,而本文是引用童话故事阐明道理,形象生动,有利于儿童理解和接受。

三、阅读课文第5—25段,分析、讨论以下问题(1)上帝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有怎样的变化?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些不同的东西? 上帝的反应怎么样?时间生活变化上帝看到的东西上帝的反应一年后小棚子、庄稼、婴儿爱情惊呆、不理解、恼火五十年后小木屋、花园、子孙们忠诚更加恼火(不可改变)三年后孤独的男人心头的记忆思索着离去(感动、击败)(2)上帝第二次看那对男女,时间隔了五十多年,却看出了忠诚,这说明了什么?提示:说明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致女儿的信》的优秀教案

《致女儿的信》的优秀教案

《致女儿的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让学生理解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体会父爱的深沉。

2. 学习作者优美的文字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关注家庭、亲情和成长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致女儿的信》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探讨课文中的家庭观念和成长主题。

三、教学重点1. 理解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2.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引导学生关注家庭、亲情和成长。

四、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深沉的父爱。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获取家庭观念和成长启示。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写作手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家庭观念和成长主题。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体会父爱。

4. 情感教育法: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关注家庭、亲情和成长的情感态度。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关注。

)【新课内容讲解】1. 阅读课文《致女儿的信》,让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深情、真挚的语言表达。

3. 探讨课文中的家庭观念和成长主题,如父爱如山、家庭的重要性等。

【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谈谈对家庭、亲情的看法,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

2. 分组讨论:从课文中获取的家庭观念和成长启示。

【案例分析】1. 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如作者对女儿的关爱、期望等,引导学生体会父爱。

2.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父爱的深沉。

【情感教育】2. 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学会珍惜家庭亲情。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家庭、亲情和成长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致女儿的信》。

2. 写一篇关于家庭、亲情和成长的作文。

3. 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感恩之情。

六、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作者的背景资料和照片,引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关注。

《给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给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给女儿的信》教案设计《给女儿的信》教案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给女儿的信》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忐忑不安()繁衍()一抔黄土()无与伦比()2、本文是前苏联教育家写给14岁女儿的信,作者给她讲述了一个极其动人的.故事。

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

上帝的态度由“ ”到“ ”再到“ ” 。

上帝态度的前后对比,意味着。

一、设疑创设情境导入二、明确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读准字音,掌握重点词语的词义。

2、走近作者四、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讨论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引导,整体感知课文。

五、品读课文,自主探究。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学生自主讨论解决,教师再点评和点拨。

)。

1、故事中提到了上帝在创造人类,三次来到人间,上帝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谈到了爱情、忠诚、心灵的记忆。

你想一想,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2、用童话的方式解释爱情的有何妙处?六、课外拓展,合作探究你知道哪些经典的爱情故事?教师讲一段真实的有关感情的小故事。

(学生讨论后各抒己见,教师可以作一些提示。

)七、课堂小结课堂过关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繁殖(zhí)麦穗(suì)处罚(chù)B、渗透(shèn)赋予(fù)萌发(mēng)C、擅自(shàn)蕴藏(yùn)呈现(chěng)D、颤抖(chàn)消耗(hào)耸肩(sǒ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致女儿的信》教案语文课文

《致女儿的信》教案语文课文

《致女儿的信》教案语文课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致女儿的信》。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写作意图。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感恩情怀。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写作意图。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层次情感和父爱主题的理解。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引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导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情感。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写作意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深入解读课文,理解父爱主题。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所表达亲情的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培养感恩情怀。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课文《致女儿的信》。

2. 写一篇关于亲情的感悟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评价:通过课堂检查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朗读和背诵的掌握情况。

2. 学生课文理解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和作文写作,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对学生进行爱情的自我教育,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3、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4、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而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给”就是写给的意思。

“给女儿的信”这个文题,即表明了文章的体裁是书信,有交代了书信的阅读对象是女儿。

本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信件内容成为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

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如众所周知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
心灵献给孩子》等,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3、本文选自《爱情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在学校执教35年,这使他有机会细心观察自己的学生在其个性形成的最活跃阶段的许多情况。

“爱情属于人的高级感情。

年轻一代德育的实质就在于培养和建立这种感情。

”他呼吁自己的同事们要细心观察这种感情,深深尊重这种感情,并要竭尽全力用人的这种最高尚的美德填满年轻人的心田,也需要在他们刚懂得爱情的时候就教育他们怎样去爱。

4、学习生字词:
忐忑
..(tǎn tè) 消耗.(hào) 擅.自(shàn)蕴.藏(yùn)
5、教师范读课文,指名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2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女儿提出问题及“我”(父亲)对此的态度。

第二部分:(5——23)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

第三部分:24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你是如何理解爱情的?
明确: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向学生阐明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

2、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自己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
明确:学生给出的答案一定会涉及父母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

五、教师小结:
这封书信通过讲故事,表达作者对爱情的看法: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头的记忆”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旨在启示像女儿一样的少男少女要正确、理智地去理解爱情。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注意揣摩写信人的心理和语气。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1——4段。

2、文中的“我”对此的态度如何?
明确:文中的“我”把女儿提出的问题看成是女儿长大的标志,对女儿提出的问题感到欣喜、激动,同时也含蓄地希望女儿能够智慧地对待这个问题。

3、“我”为何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我”用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一个正确的引导带给“我”的巨大收获,希望女儿重视。

同时运用故事揭示这个抽象的概念,深入浅出,形象生动。

4、“我内心的愿望是:告诉你要学会明智地生活,也就是要善于生活。

”——智慧是获取人生幸福的条件,要想得到幸福,就要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也就是明智的人。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朗读课文第5—23段,请同学复述文中的故事。

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明确:爱情,忠诚,心头的记忆。

(2)、五十多年间,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这一对男女时而望望天空,时而又彼此看看。

”对男人和女人进行了神态描写,写出了彼此间的传情达意。

“在小木屋门前坐着一个老头和老太婆,他们时而看看红色的朝霞,时而又彼此望望。

”这是对老头和老太婆的神态描写,写出了他们生活得美好和他们之间的真情实意。

“时而••时而••”照应了第八自然段当中的神态描写。

时间并未使“爱情”消逝,反而映射出“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

3、促使那一对男女(后来的老头和老太婆)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基础是什么?
明确:是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
4、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真正的爱情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

5、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明确:是忠诚、心头的记忆(彼此的扶持、依靠……)。

6、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 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明确:表明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只有人才能够爱。

7、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明确: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

(人类的爱情不是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 四、齐读最后一段:
作者讲完故事后明确回答了女儿的问题:真正的爱是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的,爱情中包含“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这也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五、品味语言:
1、“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

——这句话的含义是爱情赋予了生命;也可以说,人要相爱,人相爱的结晶产生了下一代,没有爱情就没有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

爱情是永不衰退的:人从相爱开始,彼此就有了特有的神圣感情,一生忠贞不渝,晚年对爱情美好回忆,这就是爱情在人生中的永不衰退;爱情产生下一代,下一代同样有爱情,又同样会有下一代……这又是爱情在世代相传中的永不衰退,因此说,这是一种纽带。

2、“如果他不懂得爱,不能提到人性美的高度,那就是说他只是一个能够成为人的人,但是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人”。

——文段含义是说爱情是神圣的,应该得到呵护。

如果有人对它不忠贞、不珍惜、亵渎它,他只能成为一个平庸的人,而不能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这是作者对不忠贞爱情的人的厌恶。

本文段用在文章结尾,既是对中心的总结,又是对主题的深化。

能使所要表达的问题更明确,中心更突出。

3、“成为真正的人”——传宗接代是一切生物的本能,只有人才懂得爱。

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对待爱情应具有真诚的感情,高尚的道德观念,愿意把欢乐与幸福献给心爱的人,决不做出损害对方尊严的行为,要具有为建立共同幸福生活而贡献自己的决心。

六、拓展延伸:
1、你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关于爱情的成语吗?
明确:海枯石烂、地老天荒、举案齐眉、信誓旦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情投意合、甜言蜜语、辗转反侧、如胶似漆、永结同心、一心一意。

2、你知道古代象征爱情的物品有哪些吗?
明确:古代象征爱情的物品,大概上常用的是同心结、红豆(相思子)、比翼鸟、连理枝、并蒂莲、合欢树、鸳鸯、比目鱼、玉连环等。

皆都是成双成对之物,彼此连结,永不分离,相思情深之中。

七、教师小结:
同学们,爱是美好的情感,人的全部道德都可以在爱情上反映出来。

爱情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根据自己的理解,你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说说什么是爱情。

可以是一句箴言,也可以是一段随笔,更可以是一篇文章。

八、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三。

九、板书设计:
15、致女儿的一封信
1、什么是爱情。

2、解读“什么是爱情”?(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3、总结回答“什
么是真正的爱情”。

————真爱高于生理需要,挚情内含心灵忠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