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给女儿的信》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思考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学会珍惜父母的爱,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的无私和伟大。

2. 如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带或视频。

2. 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式的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

(3)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受。

3. 重点词语和句式:(1)教师出示PPT,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学生跟读,巩固记忆。

4.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计划。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父母对子女的爱的无私和伟大,鼓励学生珍惜父母的爱,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6. 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重点词语和句式。

(2)写一篇关于如何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情感教育是否到位。

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应注重全面性,不仅要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变。

可以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心得体会等方式进行评价。

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初三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三篇

初三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三篇

初三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的:1、积攒词语、名言警句和一些文学常识。

2、理解文中故事的寓意,和作者对爱情的诠释,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故事所论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爱情的真理,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教学准备:1、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搜集有关爱情的歌曲、名言、诗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观赏歌曲《最浪漫的事》)方才的这首歌曲是《最浪漫的事》,教师很喜爱其中的几句歌词:“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渐渐变老,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仍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孩子们,这首歌的主习题是什么呢?(相守到老的爱情),那么爱情是什么呢?(学生发言)有一个小姑娘也曾经向她的父亲提出过这个问习题,而她作为教育家的父亲苏霍姆林斯基,不回避,不敷衍,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答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致女儿的信》。

二、明确学习目的(齐读)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说说浏览感受。

2.学生讲述童话故事。

一生讲述,其他学生补充、评价。

四、小组交流展示⑴多媒体出示问习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东西?想一想,为什么把这三者放在一起解释“爱情”?(2)在信的开始和结尾,父亲表明了对爱情的态度,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诵课文,答复:父亲是告诉女儿应怎样看待爱情呢?2.小组长组织讨论。

3.学生展示。

(1)学生答复:第一次:爱情(不可理解美和从未见过的力量)——怒发冲冠第二次:虔诚(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怒形于色第三次:心灵的追念真正的爱情必然随同着虔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融合与契合,可以是超越死亡的追念。

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2)学生答复:要做明智的人、要懂得爱、要有人性美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⑷学生自主质疑(可针对含义深刻的语句、写法等),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课文。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三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三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三篇.篇二教材分析:《致女儿的信》是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篇阐述爱情本质的文章,他说,爱情是充满着美与力量,是历经岁月考验的忠诚,是心灵的追念。

对于正处于青春期,渴望成长,对爱情有一丝朦胧隐秘渴望的九年级孩子们来说,本文无疑是一篇的帮助孩子们认识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的文章。

同时,教育家又以其特有的方式诉说着对爱情的见解,浅白易懂的语言营造出一种诗意美好的童话氛围,让人在感受爱情的魅力的同时,折服于这种言语的魅力。

因此,学习本文,不仅仅要了解、把握爱情的内涵和真谛,还要欣赏和涵泳苏霍姆林斯基的独具特色的语言。

教学目标:1、欣赏文章浅白易懂、诗意温暖的语言。

2、把握爱情的真谛,获得自己对爱情的正确理解与信念。

教学重点:欣赏文章浅白易懂、诗意温暖的语言。

教学难点:把握爱情的真谛,获得自己对爱情的正确理解与信念。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的孩子今年只有三岁,可是已经常常拿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来问我了。

比如“太阳为什么落山?”“好吃的为什么要和别人分享?”等等。

我总是回答得小心翼翼,唯恐一句话不慎,误导了他小小的心灵。

我想,等到他再长大些,和你们差不多大时,说不定还会问我:爸爸,什么是爱情? 不过,这个问题我倒不怕,因为我会给他看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

请学生阅读预习提示。

(屏显)“本文作者面对十四岁女儿提出的这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不回避,不敷衍,而是用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

”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围绕这两句话展开。

板书“诗意的故事”、“爱情的真谛”二、初读故事,涵泳诗意语言1、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文中故事的情节。

2、解读“诗意”的含义。

课件:诗意: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结构3、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7~23段,从中感受诗意。

(1)第一幅画面:着重感受美的意境、美的情感。

指导朗读。

(2)第二幅画面:继续通过品析语言感受美的意境和美的情感。

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致女儿的信》的内容。

(2)分析信中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3)理解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教育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和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的重要性。

(2)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信件的格式和结构。

2. 信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教育意图。

三、教学难点1. 信件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3. 结合自身经历,理解父母的爱和教育。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致女儿的信》。

2. 参考资料关于信件格式和修辞手法的讲解。

3. 投影仪或白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信件的基本格式和特点。

(2)提问:你们收到过父母的信吗?信件对你们的意义是什么?2. 阅读理解(10分钟)(1)让学生独立阅读《致女儿的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信件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3)教师进行讲解和总结。

3. 小组讨论(1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信件中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教育意图。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写作练习(10分钟)(1)请学生写一封给父母的信,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和对未来的期许。

(2)学生互相交换信件,进行阅读和评价。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信件的格式、修辞手法和作者的关爱和教育意图。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谈谈对父母的爱和教育的理解。

(3)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家庭教育的的重要性。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0分钟)(1)让学生找出《致女儿的信》中与其他信件不同的地方。

(2)讨论这些不同之处背后的原因和作者的意图。

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优美的语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爱的痕迹,学会感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质。

(2)理解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激发学习的动力。

(3)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掌握生字词,提高语文素养。

(3)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2)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爱的痕迹,学会感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结构。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语句,提高语文素养。

4. 实践拓展:(1)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寻找爱的痕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学会感恩。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父母爱的感悟文章。

3. 搜集有关亲情的名言警句,进行积累。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亲情相关的歌曲或短片,营造温馨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2.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父母爱的理解和经历,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感悟。

3.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真实的亲情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爱的表达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情感认识。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写作手法。

(3)掌握相关词汇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感恩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2)作者情感表达和写作手法的把握。

(3)相关词汇和句型的学习。

2. 教学难点:(1)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作者写作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词汇和句型。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写作手法。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2)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

(2)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反馈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以加强语言感知能力。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 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

4. 学生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温馨的家庭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感受父女的深情。

2. 情感互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感人故事,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3. 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信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剧的表演,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15课给女儿的信语文版九年级上教案

第15课给女儿的信语文版九年级上教案

第15课给女儿的信(语文版九年级上)第15课给女儿的信教学内容本课在教材第114_119页。

本文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主要回答了作者对爱情的看法,启发和培养女儿要明智地生活,要懂得爱情的真谛,对成长中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进一步巩固书信的格式和特点。

2.学习本文用优美的童话来阐释道理的方法,学会分析童话中的思想内涵。

3.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4.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1.结合本文中的故事,通过教学.课件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对爱情等问题比较敏感,也比较感兴趣。

教师应注意引导,让学生积极地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受到正确爱情观的熏陶和感染。

2.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优美动人而又蕴含深刻哲理的爱情故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注意培养学生爱情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的丰富情感,感受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学会理智地生活,善于生活,热爱生活,感受生活和爱情的真谛。

2.理解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爱情是人类所特有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点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理解、把握生活的本质和内涵,学会懂得爱,珍惜生活,成为真正的人。

◆难点1.准确把握童话中的深刻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2.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早恋的方式,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突破1.准备教学.课件,用动画的形式再现童话的内容,教学效果会更好。

.2.讲一些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由于学生对爱情比较敏感,可能不敢发言,教师要多加鼓励,消除学生的顾虑。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材料,让学生了解;准备相关.课件;搜集一些有哲理的爱情故事,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运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情境,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父爱的伟大。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以亲情话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拓展阅读和小测等,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4.教学拓展:
-课后作业: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拓展阅读:推荐与父爱相关的文章、书籍,引导学生深入感受父爱的伟大,拓宽视野。
-实践活动:组织“给父母写一封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中,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和关爱。
九年级语文上册《致女儿的信》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致女儿的信》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如“挚爱”、“倾诉”、“庇护”等,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女儿的挚爱、关爱以及期待,把握文章的主旨。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思考父爱主题,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情感态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一篇关于父爱的作文,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悟,字数600字左右。
2.课后阅读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与同学分享阅读心得,讨论文章中表达的父母之爱,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
5.பைடு நூலகம்学反思:

《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和基本情节;(2)学习并掌握叙述和描写的语言技巧;(3)认识并理解母爱的伟大与价值。

2.能力目标:(1)通过朗读和课文解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掌握论证和描述的语言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培养学生的爱的表达和情感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豁达包容、关心他人、感恩父母的美德;(2)在情感交流中加深亲子关系,增强家庭温馨和谐。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表达出母爱的博大和深厚;(2)掌握叙述和描写的语言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1)如何使学生认真体会母爱的伟大与价值;(2)如何使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感受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情感。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1.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逐段阅读课文,并对文中几个重要片断进行讲解和点拨。

同时,看图片,分析情境,识别重点。

让学生通过这种形式更易于投入到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中来。

2.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教材中的《致女儿的信》,简单谈谈该文在中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以及爱情与母爱的区别,以生动有趣的开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课堂解读:在课堂上,对于重点与难点,通过师生讨论、展示、概括等方式来进行解读。

教师可提问如下:①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节是什么?②文字选用了哪些修辞和描写技巧对母爱进行表达?③文章的结构和情节描写有何特点?④如何评价母亲的行为和母爱的含义?(3)现场演绎:在交流课中,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或以个人为单位,上台表演短片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4)小组讨论: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角度,分组讨论文章中的母爱以及其在青少年内心中的分量。

(5)大班演讲:在课堂中,选取几个学生发表演讲,推动更多的人得以表达个人情感、印象与感悟。

初三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3篇

初三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3篇

初三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3篇您的问题使我心情特别感动。

今日你整整十四岁了。

您正跨越一个界限,越过它你就是一名成年女性了。

您问我:“爸爸,什么是爱情?”一想到我今日已不是跟一个稚嫩的孩子在说话,我的心就跳得益发欢快。

你在跨越这个界限,愿你幸福。

但我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您成为有才智的人的时候。

千百万女性,尤其那些十四岁的少女,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在思索着:什么是爱情?对此各有各的理解。

每个男青年,当他们已萌发成年男人的气质时,也都在思索着这个问题。

现在,亲爱的女儿,我给您的信再不是从前那种信了。

我的宿愿是把生活中的才智,也可称之为生活的本领传授给你。

但愿父辈的每一句话犹如一可颗小小的种子,从中萌发出你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幼芽。

从前,这个问题也同样使我不能安静。

在我少年和进入青年早期的时候,祖母玛利亚是我最亲近的人。

她真了不起。

我心灵中所猎取的一切美妙的、才智的、诚恳的东西应当都归功于她。

她在战前去世了。

是她在我面前翻开了童话、祖国语言和人类美德的世界。

有一次,在初秋安静的夜晚,我和她坐在一棵枝叶繁茂的苹果树下,望着向温带飞去的鹤群,我问道:“奶奶,什么是爱情?”奶奶擅长用童话解释极其简单的难题。

她那双乌黑的眼睛显露出深思和担心的神情,不知为什么,她用一种特殊的,从未有过的目光看了我一眼。

“什么是爱情?……在上帝制造世界时他就把一切生物分散安置在地上并且教会他们传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孙。

给男人和女人都分了土地,教给他们如何筑造窝棚,又给男人一把铲子,女人一把谷粒。

‘生活下去,繁衍你们的后代吧!’上帝对他们说道:‘我去忙自己的事了。

一年以后我再来,看看你们这里的情形。

’“刚过一年,上帝带着大天使加夫里拉就来了。

那正是早晨,太阳升起的时候。

他看到窝棚旁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他们面前的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谷物。

而在他们旁边放着一只摇篮,摇篮里躺着熟睡的婴儿。

那男人和女人一会儿望望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

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初三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三篇

初三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三篇

初三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名言警句和一些文学常识。

2、理解文中故事的寓意,和作者对爱情的诠释,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故事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爱情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收集有关爱情的歌曲、名言、诗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歌曲《最浪漫的事》)刚才的这首歌曲是《最浪漫的事》,老师很喜欢其中的几句歌词:“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孩子们,这首歌的主题是什么呢?(相守到老的爱情),那么爱情是什么呢?(学生发言)有一个小姑娘也曾经向她的父亲提出过这个问题,而她作为教育家的父亲苏霍姆林斯基,不回避,不敷衍,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致女儿的信》。

二、明确学习目标(齐读)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说说阅读感受。

2.学生讲述童话故事。

一生讲述,其他学生补充、评价。

四、小组交流展示1、多媒体出示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东西?想一想,为什么把这三者放在一起解释“爱情”?(2)在信的开始和结尾,父亲表明了对爱情的态度,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回答:父亲是告诉女儿应怎样对待爱情呢?2.小组长组织讨论。

3.学生展示。

(1)学生回答:第一次:爱情(不可理解美和从未见过的力量)——勃然大怒第二次:忠诚(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怒不可遏第三次:心灵的追念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可以是超越死亡的追念。

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2)学生回答:要做明智的人、要懂得爱、要有人性美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4、学生自主质疑(可针对含义深刻的语句、写法等),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课文。

第15课《给女儿的信》教案(语文版初三上)4doc初中语文

第15课《给女儿的信》教案(语文版初三上)4doc初中语文

第15课《给女儿的信》教案(语文版初三上)4doc初中语文教学目的:1.让学生初步摸索认识”爱情是什么‘‘那个咨询题。

2.体会用童话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学会前后照管、层层推进的表达手法。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上,尽量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程序相吻合;采纳师生讨论的形式,研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和摸索。

真正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预习要求:自读课文,预备讲讲自己的体会,并提出不明白得的咨询题或不同的看法。

教学步骤:一,谈话〔要点〕:同学们满十四岁了吗?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讲过什么是”爱情〃吗?你们能否试着回答”什么是爱情〃?除了概念性地下定义,可不能够形象地表述什么是”爱情〃?〔过渡到课文〕通过预习,你们差不多阅读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复述课文内容〕这我接到上这堂课的任务时,在可供选择的许多课文中,我毫不犹疑地选了这篇!因为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时,专门感动。

我不止一次地给我的处于青春花季的学生读这些充满父爱的信。

开头的几句话我至今还能背诵一一’友爱的女儿:你提出的咨询题使我忐忑不安。

今天你差不多14岁了,差不多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女的的年龄时期。

你咨询我讲:”父亲,什么叫爱情?’’我的心经常为这种思想而跳动,确实是今天我不再是和一个小小孩交谈了。

进入如此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

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

’……〃你们如何样评判这位父亲?〔引出对作者的介绍〕二、关于苏霍姆林斯基〔选自拙著?走进心灵?〕作为饮誉全球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第一是一位充满童心的真诚人道主义者。

他的名字是和他创办的帕夫雷什中学联系在一期的。

苏霍姆林斯基每天的工作、生活规律总是如此的:五点钟就开始起来写教育日记,一直写到八点钟;然后,他便来到校门,以亲切慈爱的笑容迎接每一位上学的小孩。

第15课《给女儿的信》教案(语文版初三上)5doc初中语文

第15课《给女儿的信》教案(语文版初三上)5doc初中语文

第15课《给女儿的信》教案(语文版初三上)5doc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1 •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学生处于专门的生理和心理时期,且无生活经历,明白得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使得学生不太情愿就这一敏锐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方法:朗读、复述、讨论、合作、探究。

课前预备: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繁育刹那间困惑不解勃然大怒无与伦比怒不可遏曙光站立凝视繁育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导入新课: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如此的一个咨询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依旧在心房?它是如何样发生?它又如何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咨询题,可能也是同学想明白的。

当我们遇到如此的疑咨询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咨询,而有一个14岁的小小姐向她的父亲提出了那个咨询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介绍作者: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 —1970)是乌克兰杰出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不满52岁,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究和孜孜不倦地去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差不多上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小孩们的。

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如何样培养”真正的人〃。

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巨之路,才能使小孩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给女儿的信》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给女儿的信》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给女儿的信》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给女儿的信》,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课堂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书信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父母、理解父母、感恩父母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给女儿的信》的内容,体会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2. 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提高书信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亲情的伟大。

2. 正确书写书信,注意书信的格式和礼仪。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给女儿的信》相关内容。

2. 辅助材料:书信写作模板、书信格式讲解资料。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给女儿的信》的作者和背景。

1.2 学生自主阅读《给女儿的信》全文,理解文章内容。

2. 学习交流2.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给女儿的信》的理解和感受。

2.2 各组选代表进行课堂分享,师生共同讨论、总结。

3. 情感体验3.1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体会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3.2 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激。

4. 书信写作指导4.1 教师讲解书信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技巧。

4.2 学生根据教材和教师讲解,尝试书写一封给父母的信。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书信写作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

5.2 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对家庭情感的认识和书信写作的兴趣。

六、教学延伸1. 开展“亲情作文”活动,让学生以《给父母的一封信》为主题,写下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和心里话。

2. 组织“家庭亲情”演讲比赛,让学生通过演讲的形式,表达对家庭的认识和感悟。

七、课后作业1. 回家后,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和爱意。

2. 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关于亲情的文章,进行阅读分享。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给女儿的信》的理解和感悟。

初三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致女儿的信》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信件的内容和主题,感受父亲对女儿的深情。

2.学习信件的写作格式和表达方式。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信件的内容,感受父亲的爱意;学习信件的写作格式。

2.教学难点:理解信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和信件的背景。

学生分享对父亲的印象和感受。

2.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信件,注意理解信件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信件的理解。

3.分析信件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信件中的关键语句,感受父亲的爱意。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4.学习信件的写作格式教师讲解信件的写作格式,包括称呼、、结束语等。

学生尝试根据格式,书写一封给父母的信。

5.深入探讨信件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信件中所蕴含的哲理,如人生观、价值观等。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6.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所学,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

2.阅读其他关于亲情的文章,感受亲情的伟大。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信件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入,能感受到父亲的爱意。

2.学生在信件写作格式方面有所收获,但还需加强实践。

3.课堂讨论气氛活跃,学生对信件主题的探讨较为深入。

4.课后作业能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苏霍姆林斯基和信件的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这封信是他写给女儿的一封充满爱意的信。

学生分享对父亲的印象和感受,如父亲的爱、严厉、关怀等。

2.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信件,注意理解信件内容。

信件中,父亲以真挚的情感,讲述了自己对女儿的爱意和对人生的理解。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信件的理解。

如:信件中父亲为什么要给女儿写信?父亲在信中讲述了哪些关于人生的故事?3.分析信件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如:父亲的爱是无私的,他们为我们付出,从不索取回报。

4.学习信件的写作格式教师讲解信件的写作格式,包括称呼、、结束语等。

初中初三语文上册《给女儿的信》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三语文上册《给女儿的信》教案、教学设计
1.写一篇以“给父母的一封信”为题的作文,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记叙文和议论文写作技巧,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和自己的成长感悟。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同时增进对父母的理解与关爱。
2.阅读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分析其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
(二)教学设想
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亲情的短片,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对亲情的关注,为理解文章主题打下基础。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关注作者的情感态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
3.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文章《给女儿的信》以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表达了一位父亲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希望大家能够从这篇文章中汲取力量,珍惜父母的陪伴,努力成长。同时,我们还要学会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文章《给女儿的信》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特别是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2.学习并运用记叙文、议论文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深入剖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如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好、感悟人生的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培养感恩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给女儿的
信》教案
内容预览:
15.给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道理的这一写法的好处。

3.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2.难点: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了解爱情的特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准备《爱情是什么》音乐,并纳入多媒体课件。

现在的语文教学以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调集各方面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课主要为语文教学活动,教材“致女儿的信”内容共一课时。

本节课的内容四十五分钟完成。

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1名,中心发言人1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组长主要肩负引领和鼓舞同学学习积极性责任。

为顺利实施本节课,教师除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教育理念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大体分为五个环节来完成: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听歌曲《爱情是什么》,教师导入,爱情的歌被无数人吟唱过,爱情的故事经无数人传诵过,但爱情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可能在涉世未深的你头脑中翻腾过好多次,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他女儿解答这个问题时写的一封信,你们肯定会从其中获得很多教益。

(教师板书课题)
(说明:教师首先要创设一种情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课堂教学氛围与课文的内容和谐统一,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境界,奠定教学成功的基础)
第二环节:出示目标,整体感知:
1.出示教学目标。

2.整体感知课文,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课文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先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哪三种不同东西?前两次他的反映
是怎样的?为什么?最后一次上帝的表现是又怎样的?为
什么会这样呢?
(2)作者认为的爱情又是什么呢?请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

(说明: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落脚点。

学生必须速记并能够复述,以明确学习任务。

带问题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这些工作主要由学生自己做,教师只作点拨指导,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第三环节:研读赏析,探究质疑:
1.作为著名教育家的苏霍林姆斯基,再给十四岁的女儿写这封信时,用语通俗易懂,但又有许多的语句充满了哲理,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请你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样的句子,结合课文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2.作者为什么把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放在一起解释爱情,这三者有什么联系,可不可去掉其中一个?
3.作者为什么用一个童话故事给女儿解释:什么是爱情,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女儿?
(说明: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讲述一至两个有代表性的语段,做到突出重点、解除难点,消除难点、把握特点,授学生以知识,同时在课文的讲述中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学习思路、练习的方式,使之奠定基本的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形成自学的能力和求异创新思维的能力。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作者在另一封给女儿的信中谈到自己对爱情的认识:“人的爱情应当不仅是美好、诚实、坚贞的,同时也应该是理智和慎重的、机警和严肃的只有那样的爱情才能带来欢乐和幸福。

”深入理解这段话的含义,结合现在部分中学生存在的早恋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说明:这一环节,是在以上环节的基础上,指导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实践、练习,进而使知识得以巩固和扩展,进一步认识到爱情这种感情,是需要慎重对待的。


第五环节:梳理小结:
1.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2.只有人才能爱,只有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每个人都应该善待这份爱。

(说明:梳理小结主要是引导学生紧扣板书提纲,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中心,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感,从而训练学生的概括、综合分析能力。


1.把读一读,释一释写两遍。

(p48页)
2.以“善待自己的感情”为题写一篇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
(一)“五环节”的教学模式,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在“讲”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学”,
使学生在读、思、议、评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迁移,形成自学能力。

然后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参与“练”,依据教材的内容练读、练写、练听、练说,从而训练思维,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因为本篇是涉及到“爱情”,对中学生来讲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所以在教学的第四个环节,一开始学生有些畏首畏脚,当学生开始热烈讨论时,时间显得有些仓促,教师在这个环节还要进一步的调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