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诗词三首教案 新人教版
人教部编版九上第课《诗词三首》教案.doc
人教部编版九上第课《诗词三首》教案.doc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词形式及特点
2.学习《将进酒》、《登高》以及《赋得古原草送别》三首诗词,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现
3.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词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内容:
1.介绍诗词的定义和形式
3.分析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表现
4.欣赏古代诗词,学习诗词的吟咏和朗诵技巧
教学重点:
1.对于初学者来说,古代诗词的韵律和内容往往比较难懂,需要加强解析和讲解
2.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解析古代诗词,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讲述法
2.朗读法
3.简析法
教学过程:
Step 1 课前导入(10分钟)
1.引出古代诗词的学习目的和意义
2.带领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宋词(例如《静夜思》、《钗头凤》等)
2.组织学生对三首诗词进行比较和分析
3.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
1.要求学生在家里跟读诗词,并进行朗诵练习
2.以小组的方式,讲述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词,解析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现
教学评价:
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三首古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现
3.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表现出对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
4.学生能够自主跟读、欣赏和发表自己的看法,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学习效果。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
13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与诗词相关的文学常识、写作背景。
2.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诗词内容。
3.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线串连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品诗情、会诗意,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验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字词,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2.难点:品读结合的方式赏析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一、导入新课有位诗人,24岁离开家乡“仗剑走天涯”,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大济苍生”的理想,只可惜“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位诗人就是——李白。
五月天的一首歌——《倔强》,跟李白的气质很相似。
“我就是我自己的神,在我活的地方”,在李白的诗里一直都有这种自信而霸气的宣言。
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李白在遇到挫折而感到悲愤的时候会如何表达呢?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同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写了三首诗,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欲借此实现自己“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
但三年将过,他不但宏愿难成,反遭奸佞诋毁,被迫离京,于是在与朋友饯别分离之际,写下此诗。
2.积累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并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金樽.:zūn,盛酒的器具。
珍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万钱:同“值”,价值。
投箸.:zhù,筷子。
冰塞.川:sè,堵塞。
今安.在:哪里。
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定、必然。
直挂云帆济.沧海:渡。
(2)易错字词。
“樽”不要写成“尊”,“羞”不要写成“馐”,“直万钱”不要写成“值万钱”,“渡”不要写成“度”,“箸”不要写成“著”,“歧”不要写成“岐”。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2.学生品读,发言。
预设:“金樽清酒斗十千------拔剑四顾心茫然”“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以宴席之精美来侧面烘托诗人内心的茫然,并与下句“停”“投”“拔”“顾”形成对比。
(“拔剑”这一动作,是否显得特别突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比喻诗人即将迈向自己的理想;“冰塞川”“雪满山”比喻理想受阻。
(李白真有渡河登山的行程吗?)“行路难------今安在”反复、疑问的修辞,感叹号的强调,短句的紧张急促,表现内心极度的迷惘与失落。
(“多歧路”,李白到底有哪些路可以选择?如果这时再给李白一个选择的机会,他会怎样选择?)(品读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发言,抓住其闪光点加以肯定,然后一定要品与读结合,以品促读。
)3.师朗读,小结过渡:食不知味,酒难入喉,长吁短叹,彷徨四顾,这,还是我们印象中那个洒脱的诗仙吗?难道他真的被打倒了吗?引入“闲来······济沧海”两句。
品读,说说你在这两句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用典:吕尚八十终遇文王,伊尹奴隶竟成国相(年老位卑,仍成大业)本意解读:垂钓碧溪,泛舟日边,感觉悠闲自由,温暖清新。
(隐逸与进取,矛盾的选择纠结于同一句。
读时注意语气略轻松,带期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自信)“济”:同舟共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词的多义解读,坚定的理想,自我的勉励)(品读时,应注意前句隐隐的希望与后句坚定的自信这种感情的区别,朗读处理时应努力表现情感上的层次。
)这,才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诗仙,在痛苦的深渊中仍能将自己打捞,在俗世的尘埃里也能开出青色莲花。
仰望诗仙,有情诵读。
4.引入录音范读,听后选择自己最有感觉的一句来试读。
(先同桌互读,再推荐班中展示,最后再次齐读。
)四、结合情境,诗意拓展:1.多年以后,我们可能不再会背诵这首诗,但我们绝不会忘记这一句:——你会在什么时候想起这句诗?你会把他送给谁呢?当我陷入困境时,我在心底轻轻地勉励自己:——当朋友遭遇挫折时,我会深情地鼓励他:——当整个世界都背对着我时,我也一定要面朝大海,大声地喊出——2.李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PPT:辗转流浪,倏忽十二载——756年,安史之乱,受聘入永王李璘军中757年,获罪,流放夜郎759年,遇赦761年,欲投李光弼军,因病未果762年,病殁(mò)于安徽当涂他,是凄凄长夜中最孤独的行者——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诗词三首》选自统编版教材九上第三单元。
《行路难(其一)》是一首乐府诗,诗人李白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了自己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
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产生了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从未放弃其远大的政治理想,表现了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律。
诗中抒发了作者被贬官在外多年,回京路上怀想往事,展望未来,心绪难平中又不乏刚健昂扬之气;《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是咏中秋名作。
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抒发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的情绪作结,全词蕴涵深邃的哲理趣味。
这三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八年级已经接触了大量的古典诗词,已经了解了诗歌的分类和特点。
能借助于对诗歌押韵和节奏的把握,初步感知诗歌意象并进行简单赏析。
学生喜欢读诗词,但由于年龄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使他们对诗词的情感难于把握。
九年级学段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抓重点字词句,联系诗歌创作背景,领悟作者在诗中传达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1.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背诵默写古诗词,鼓励学生就其感受最深的一点谈感受或者启示。
四、教学重点1.通过对具体词语、诗句的解读和补充背景资料的拓展阅读,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所蕴含的哲理。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并能运用三首诗词。
五、教学难点在情境创设中诵读诗歌,品味诗歌内涵,感悟其中哲理。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李白(一)环节一:情境导入教师引导:请大家读下面一则对联,猜一猜,他是谁?出示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学生活动:看对联,回顾作者李白相关的文学常识。
(二)环节二:朗读诗歌,初步感知教师引导:古典诗歌要读出其中的味道,同学们的语速可以放慢一点儿,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可以长一点儿。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13 诗词三首知识与技能1.把握诗意,体会意境,学习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2.在分析品味诗词语言的基础上,提高鉴赏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古诗词的学习热情。
重点反复诵读古诗词,培养阅读兴趣,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难点积蓄文化沉淀,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音频朗读、多媒体课件。
3课时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天下大定,海县清一”。
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
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
这个人就是——李白。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称“诗仙”。
他是唐代与杜甫并称的伟大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行路难》这组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1.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朗读节奏。
3.理解字词。
(1)金樽:金酒杯。
樽,盛酒的器具。
(2)珍羞:珍贵的菜肴。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3)直:同“值”,价值。
(4)箸:筷子。
(5)歧路:岔路,大路分出的路。
(6)会:一定,必然。
(7)云帆:高悬的帆。
(8)济:渡。
(9)沧海:茫茫大海。
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3 诗词三首【教材分析】《行路难》(其一)是大诗人李白怀才不遇的愤慨,也是他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
《酬乐天某某初逢席上见赠》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是X禹锡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是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是苏轼词的典X之作。
这三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
学习这三首诗词要注意不同体裁诗歌的特点,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与豁达胸怀。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赏析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预习提示】(1)我搜集的文学常识、创作背景(2)我积累的文言字词(音形义)(1)诵读课文,注意不同体裁诗歌(乐府诗、律诗、词)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2)结合注释初步读懂每首诗词的内容。
(3)这三首诗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与胸怀?(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是谁如此的豪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又是谁如此的旷达?“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谁又如此的乐观?你来谈谈你心目中的大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生平、时代、代表作品;有关故事、传说;你对诗人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一)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三首诗歌,根据注释和字典标注字音。
(二)认真听读,注意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
(三)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然后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注意三首诗歌(乐府诗、律诗、宋词)的节奏和韵律,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第1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13《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诵,把握诗词中的意象,进而体悟诗词的意境。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诗词中的描写抒情,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背诵默写诗词。
2.通过反复吟诵,联想和想象,把握诗词中的意象,进而体悟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诗词中的描写抒情,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行路难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读重点语句,理清作者情绪变化,感悟作者复杂情感。
3.体会诗歌的意境和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诗歌说起唐诗,不能不提到李白。
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是继屈原之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世人称他为“诗仙”。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与杜甫合称“李杜”。
2.写作背景《行路难》(其一)作于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
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
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
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其一)。
3.明确生字词的音、形。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教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诗词三首》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和《乡愁》。
这三首诗词分别反映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土地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词,学生可以了解不同诗人对家乡、祖国和自然的情感表达,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但对于这一单元的诗词,他们可能还存在以下问题:1. 对诗词背景和文化底蕴的理解不够深入;2. 在欣赏诗词时,难以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意境;3. 部分学生对于诗词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这些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三首诗词;掌握诗词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了解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词的能力;学会欣赏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家乡、祖国和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对诗词艺术的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词的背诵、理解及情感体验;诗词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的掌握。
2.难点:对诗词深层含义的解读和诗人情感的把握;对诗词背景和文化底蕴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故事等手段,为学生创造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情感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感受诗词美的同时,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诗词内容、诗人背景、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课件。
2.参考资料:收集与诗词相关的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讲解。
3.课堂活动准备:准备相关游戏和活动道具,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诗词三首》(第3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13?诗词三首?教案〔三〕第3课时水调歌头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词的内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积极、安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背诵默写诗歌。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一句歌词唱得好叫“明月千里寄相思。
〞它好在几乎道出了所有与明月有关的作品的主题。
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对明月有着深厚的情感,借月抒怀的佳作不胜枚举,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篇优秀的代表作?水调歌头?。
〔板书课题、作者〕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历任密州、徐州、湖州太守。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大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2.题解。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
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
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
3.写作背景。
思乡:苏轼原是四川眉山人,此时被贬官至山东密州,远离家乡,相隔千里之遥,自然少不了对家乡家人的思念。
思人:苏轼与弟弟苏辙〔子由〕兄弟情深,苏辙在山东为官,苏轼为了能离弟弟近些,所以上书皇帝要求从杭州调任至密州,可即便相隔不远,但兄弟俩依然不能常相见,所以孤独之余东坡不免伤感嗟叹。
仕途坎坷:苏轼由于朝庭党争,被排挤出中央政府,几经坎坷,仕途并不得意,在这中秋月夜,怎能不勾起他的哀伤、思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在这两个时代,涌现出了大批的诗人词人,他们在中国文化史上都留下了不朽的名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宋时期的三首诗词。
听。
由唐宋诗词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来引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写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明月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月色的明媚皎然。
笔记。
标出节奏。
笔记。
积累文学常识。
培养学生正确朗读诗词。
行路难整体ຫໍສະໝຸດ 知1、走近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文本探究
1、诗的首联给我们写了些什么?
明确:首联叙事,交代了被贬之地的荒凉和被贬时间的漫长。表现了诗人被贬时痛苦而又寂寞的心情。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 诗词三首(名师教学设计·简案)】
14 诗词三首1.诵读课文,了解诗词及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上的特点。
2.了解三首诗词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基调,熟读成诵。
3.分析作品的意蕴和艺术特点。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说起唐诗,不能不提到李白,曾有人这样评价李白:“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而说到李白,我们总是绕不过一个词语,那就是——浪漫,浪漫主义风格也是李白诗歌的主要风格。
千百年来,李白打动了无数读者,这节课就让我们去解读名篇《行路难》(其一),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李杜”。
他的诗作感情奔放,想象丰富,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
代表作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将进酒》《蜀道难》等。
◎背景链接天宝元年(742),李白被征召入京,供奉翰林院。
其才华虽为唐玄宗所赏识,但他“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却无法实现,又受权贵排挤,仅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离开了长安。
本诗应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
◎文体知识乐府诗:本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后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乐府诗一般没有严格的押韵要求。
2.目标任务二: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朗读指导。
从字音、节奏、韵律等方面来进行。
(1)读准字音:金樽.(zūn)珍羞.(xiū)投箸.(zhù)歧.路(qí)(2)了解诗歌形式:乐府诗,形式上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节奏鲜明。
(3)把握节奏: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3《诗词三首》(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3《诗词三首》第二课时酬乐天某某初逢席上见赠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
2.学习用典抒情、借景抒情的写法。
3.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学习诗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2.体会诗歌中的用典作用,把握诗句的“言外之意”。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名句在诗中的情境和深刻含义。
2.领会诗人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假设一下,如果你与一个很久没见过面的好朋友突然相遇,会是怎样的情景和心情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古代两位故人相聚时作的诗。
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一下诗人的思想感情。
(板书课题、作者)二、检查预习X禹锡(772-842),字梦得,某某(今某某省某某)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曾任太子宾客,世称“X宾客”,自称为汉代某某王X胜的后人。
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
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有《X宾客集》,又称《X某某集》《X梦得集》。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X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某某,同时白居易从某某归洛,两位诗人在某某相逢。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醉赠X二十八史君》,对X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X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某某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3.解题“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
“乐天”白居易的字。
地点是在某某。
“初逢”理解为久别之后,再次相逢。
“席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三、朗读诗歌1.自由放声朗读诗。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注意字音:酬(chóu)吟(yín)烂柯人(làn kē)侧畔(cè pàn)暂凭(zàn pínɡ)长精神(zhǎnɡ)2.师X读。
听准字音、节奏。
3.学生朗读。
个别展示,注意正音;齐读。
朗读节奏划分。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初中语文人教九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诗词三首整合教学设计(课堂比武)
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多角度对比阅读三首诗,梳理三位作者的情感轨迹。
2.读懂诗人,读出自我,从诗歌中汲取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1.今天上课之前,王老先给大家分享一个有故事的小王同学的一周周记概要。
PPT:1.周末返校周考语文,发现选择题错了1、2题,默写错了一个字,作文没有写完。
2.早上晨跑睡过头了,被班主任口头教育一番。
3.中午吃饭的时候,发现最爱的菜没有了。
4.下午数学周考成绩出来了,竟然错了计算题。
数学学霸地位骤降20名。
5.好伙伴刘某竟然没有等他一起吃饭。
6.晚自习回寝和爸妈通电话,爸妈告诉他这周托管。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王,你们会用哪个字?惨。
确实啊,感觉生活已经容不下他了。
(放图片)2.对他的遭遇我深表同情,但我觉得还有三个人可能比他还惨。
认真做导学案的同学肯定发现了,对比阅读李白、刘禹锡、苏轼三人创作的背景你们发现:明确:三位诗人都遭受到了贬谪。
我们都知道贬谪就是指(下面接着)一、说贬谪,读警句贬谪,是指古代官吏被降职或流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有无数的贬官谪臣,余秋雨《文化苦旅》中写到:中国历史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
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
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
那么贬谪到底惨不惨呢,我们来看看。
PPT:大唐时代,文人遭遇贬谪的现象十分普遍。
贬谪诗人,来到穷荒僻远的贬所,除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贫乏而导致生活的格外艰难之外,更难承受的是心灵的孤独。
生长在北方的诗人,初到南方,因语言不通,常会导致与当地人的疏离和隔阂而,这种疏离和隔阂又会日益加深他们的孤独感。
柳宗元所谓“异服殊音不可亲”,就典型地表现了这种心态。
作为贬谪者,他们又常常遭受社会的歧视、朋友的误解、旁人的冷落和上司的压迫,孤独之外又有深重的屈辱感。
他们原本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迫切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随着贬居时间的延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有限的生命时光在穷乡僻壤中白白流逝,被社会抛弃以及生命被拘囚以至于渐趋荒废的怨愤便会不断强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我在月下翩翩起舞,与自己的清影为伴,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世间呢?这句词写出了作者在月下起舞的姿态和心情,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赏析:我想驾着风回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建成的宫殿,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这句词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词人希望自己和弟弟,同时希望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推己及人,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探究写法。
步步设疑,借月抒情。
四、默读成诵。
环节四
点
拨
归
纳
环节四
点
拨
归
纳
文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一、探讨内容情感。
1.知内容:
上阕重点字词:把酒、何年、不胜、清影、何似
下阕重点字词:绮户、无眠、向、但愿
2.品情感:
全词词人的情感变化:向往——徘徊——热爱——惆怅——慰藉
主题: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二、精读品味,佳句赏析。
1.你喜欢词中哪个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内容/修辞/感情等方面)
6.仕途受阻后的李白是否心灰意冷、意志消沉?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在困境中仍然积极乐观的坚定信念。
环节四
点
拨
归
纳
文
章
主
旨
1.《行路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定信念的积极乐观态度。
2.古人云“诗言志”“言为心声”,通过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杜甫的诗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对李白诗歌高度成就的十分形象的概括。有《李太白全集》。
2.背景介绍:天宝元年,42岁的诗人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供奉翰林。诗人以为可以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李白逗留宫中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行路难》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这首诗是《行路难》三首的第一首。
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③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⑤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教学反思
1.赏析诗句是教学重点,本课侧重引导学生从炼字、写法、情感、修辞等角度赏析名句。
2.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注重“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教
学
板
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首联:“凄凉地” “弃置身” 愤激之情(直抒胸臆)?
颔联:“闻笛赋” “烂柯人” 感叹之情?(运用典故)
颈联:“沉舟” “病树” 自比之意?(千古名句)
尾联:“歌一曲” “长精神” 坚忍之慨?(点睛之笔)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赏析:人世间总有悲伤、欢乐、离别、相逢的变迁,月亮也有阴、有晴、有圆、有缺的变化,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词人受到月的启发,惆怅心情得到慰藉,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主要代表之一。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和《东坡乐府》等传世。
2.背景介绍:这首词是咏中秋最着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此词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二、字词积累
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与重音。
2.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三、整体感知
题解:“行路难”是古代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乐府题解》云:“《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李白此作的题旨也相类,但全诗却悲而不伤,自有豪气英风在。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品读诗歌,体会感情。
1.李白因受权臣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长安,朋友设宴为他送别。诗中是怎样描写酒宴的?用了什么修辞?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以夸张的手法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
2.面对美酒佳肴,豪爽纵酒的李白心情如何?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从“停”“投”“拔”“顾”等动词可以看出他极度苦闷、抑郁的心情,以乐景写哀,衬托出仕途艰难。
3.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诗人回首往事,展望前程,眼前浮现的是一派艰险的景象。用“欲渡黄河”和“将登太行”比喻对理想的追求,用 “冰塞川”和“雪满山”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道路的艰难。
二、字词积累
1.朗读这首词,注意节奏与重音。
宫阙(què)琼楼玉宇(qióng)绮户(qǐ)婵娟(chán)
2.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词意。
三、整体感知
1.解题:“水调歌头”词牌名。
2.这首词的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
交代作词缘由。
3.朗读这首词,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上阕:饮酒问月 下阕:对月怀人
环节五
拓展
延伸
结合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写一篇200—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教学环节教 ຫໍສະໝຸດ 内 容环节一新课
导
入
《水调歌头》
八月中秋,月圆之夜,一轮明月高挂夜空,星星几颗,清风习习,甚是凉爽。请你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诗人或是词人,在这个中秋之夜,你独自一人携一壶酒,捧一卷书,静静地享受着这宁静的夜。这时,你有什么感想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
笛赋(fù)烂柯(kē)侧畔(pàn)长精神(zhǎng)
2.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
三、整体感知
文题理解:“酬”这里是“以诗相答”之意。“乐天”,白居易的字。“扬州”,相逢的地点。“见”有“感谢”之意。“赠”指白居易的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这首诗是对白居易在宴席上写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的酬答。文题的意思就是在扬州与白居易初次相逢的酒席上酬谢他的赠诗。
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自己回故乡的情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
环节四
点
拨
归
纳
文章
主旨
4.在写了自己仕途受挫后,诗人用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借吕尚和伊尹得到贤君重用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表达自己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希望像先贤们一样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5.李白在仕途受阻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突如洪水出闸,一发而为“行路难”的连声浩叹。诗人大声疾呼:“多歧路”——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而今在哪里啊?写到紧要之处,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适应诗情的迅速激化,把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的视野。
在悲愤中不失豪迈,在失意中仍充满信心,洒脱,自强不息
教
学
板
书
内心苦闷
前途艰难
行路难(其一) 相信希望
李白 悲愤呼号
充满信心
环节五
拓展
延伸
阅读李白的《将进酒》,比较与本诗的异同点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代诗人刘禹锡借《陋室铭》一文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生活态度,他仕途坎坷,被一贬再贬,辗转四川、湖南、湖北一带二十多年。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律诗,看看作者又借此表达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一、理解诗歌,深入赏析。
1.首联直抒胸臆。
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被贬到“巴山蜀水凄凉地”,一去就是“二十三载”,其间苦楚可以想见。“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之情表现了出来。
2.颔联用了两个典故。
一个是“闻笛赋”,另一个是“烂柯人”。“怀旧”句表达了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颔联用典贴切,感情深沉。
2.背景介绍: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白居易相逢,在酒宴上白居易吟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对刘禹锡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