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首教案
九上语文诗词三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九上语文诗词三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九上语文诗词三首教案第1篇一、学习目标《古诗三首》的教案设计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过程第一学时(一)学习《枫桥夜泊》。
1、借助拼音自读。
2、同座互读。
3、指名试读,正音。
4、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插图整体感受诗中的画面和意境。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5、借助注释,弄懂诗句的意思。
(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
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花。
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
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
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6、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7、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8、朗读时,可按下列节拍进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
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作者整理了4篇《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春望教案。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
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
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
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
(课件显示)杜甫,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
第30课《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9篇
第 30 课《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 9 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我精心为您带来了第 30 课《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 9 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望岳》《春望》《石壕吏》)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主题;探究诗作风格的变化。
2.熟读成诵,涵泳体悟。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1. 涵泳背诵。
2.理解诗歌主题。
3.把握诗作风格。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屏显杜甫图片)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
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
今天就让我们与诗圣同行,去感受他博大的思想情怀。
(板书标题、作者;屏显:与诗圣同行。
) 二、活动建构——与诗圣同行 1.第一板块:忘情吟诵 (屏显) 。
(1) 教师范读。
听清读音,把握停顿、重音。
(2) 自由朗读。
(3) 指生朗读。
校正读音,明确节奏。
(4) 齐读全诗。
(5) 合作译诗。
结合注释,疏通诗意;提出疑问,讨论解决。
2.第二板块:诗意描述 (屏显) 。
(1) 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描述的口吻描写泰山的雄伟景象。
(2) 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感叹的口吻抒写你站在战乱后的长安城上的感受。
(3) 假如你是诗人,请试着用讲故事的口吻再现当年石壕那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先自行准备,再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推荐同学向全班描述。
活动的全部目的在于通过诗意地描述,检验、强化、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因此活动完毕后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解说是否准确 (符合原意) 、清晰 (顺序合理) 、生动 (描绘细致) 。
一句话,关键考查活动参与者对文本理解的准确度。
教师可视其情况做点必要的补充,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就要指出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短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短诗三首》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具体章节为《短诗三首》。
详细内容包括《静夜思》、《春晓》和《寻隐者不遇》三首经典古诗的学习与欣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掌握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学会欣赏古典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回忆起自己曾在夜晚凝望星空的感受,引发学生对《静夜思》的兴趣。
a. 学生分享感受。
b. 教师简介诗人李白及创作背景。
2. 新课内容学习:a. 朗读《静夜思》,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b. 朗读《春晓》,分析诗歌意境,感受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c. 朗读《寻隐者不遇》,解读诗中的寓意,理解诗人寻找知音的渴望。
3. 例题讲解:a. 分析三首诗的韵律特点。
b. 解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
4. 随堂练习:a. 让学生尝试创作以“夜晚”为主题的短诗。
b.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短诗三首》2. 内容:a.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 《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背诵并默写《短诗三首》。
b. 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分析其意境和韵律特点。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但对诗意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a. 邀请学生对三首古诗进行绘画创作,展示学生的艺术才能。
促进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诗三首》教案设计
促进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诗三首》教案设计。
一、课程背景《诗三首》是一首由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诗歌,为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中,提高语感、涵养情操、培养诗歌素养等方面的能力提供了按兵不动的权力。
另一方面,学生需要在团队合作中理解、分析和表现作品的内涵,体会诗歌的艺术欣赏和人文价值,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推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文学结构,把握诗歌内涵,表现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2.学生能够在小组内相互合作,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达成共识,并普及知识和技能。
3.学生能够体验和领悟诗歌的文化魅力和人文价值,培养情感和审美兴趣,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分组合作教师可以根据班级情况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人数不少于3人,选择一首己选好的唐诗,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将自己选中的唐诗阅读多遍,共同探讨诗词中的意境、情感、美丽,阅读后讨论诗词中所展示的唐代社会文化、思想观念、文艺风气等等,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3.小组展示选代表,总结小组中各自的想法和分析,展示出深度的感悟和思考。
4.整合交流教师可以安排小组间交流,介绍各自探讨的诗词,听取其他小组成员的不同看法,进行思维碰撞和分享,有所启发。
四、教学评估通过小组内讨论和展示、小组间交流和整合,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进行评估。
教师在评估过程中可着重考虑以下方面:1.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贡献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是否能够倾听他人意见、接受他人思维模式受到他人启迪。
2.学生在小组展示中,是否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持续关注就他人,面-面采纳他人意见。
3.学生在小组间交流中,是否能够借助其他小组的分析和思考,更深入地理解诗词内涵和意义。
五、教学中的注意点1.教师应注意课堂设置,营造课堂共同学习、互相启发、互相鼓励的氛围。
2.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节奏,根据学生表现,灵活处理教学进程,防止学生丧失兴趣。
《短诗三首》情感抒发教案
《短诗三首》情感抒发教案一、引言1.1 课程背景1.1.1 短诗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具有简洁、凝练的特点,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1.1.2 短诗三首是本节课的教材,通过学习这三首短诗,学生可以了解短诗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
1.1.3 短诗三首分别是《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江南春》,它们分别表达了诗人对故乡、自然景色和历史人物的思念之情。
2.1 教学目标2.1.1 学生能够理解短诗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
2.1.2 学生能够分析短诗中的情感抒发,并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
2.1.3 学生能够通过短诗的学习,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1 教学内容3.1.1 《静夜思》3.1.1.1 诗人李白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1.1.2 学生需要理解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并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
3.1.1.3 学生需要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理解诗人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情感。
3.1.2 《登鹳雀楼》3.1.2.1 诗人王之涣通过登高望远,表达了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3.1.2.2 学生需要理解诗人对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并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
3.1.2.3 学生需要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理解诗人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情感。
3.1.3 《江南春》3.1.3.1 诗人杜牧通过描写江南春天的景色,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3.1.3.2 学生需要理解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并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
3.1.3.3 学生需要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理解诗人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情感。
4.1 教学难点与重点4.1.1 教学难点:理解短诗中的情感抒发和表达方式。
4.1.1.1 学生需要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理解诗人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情感。
4.1.1.2 学生需要通过反复阅读和讨论,逐渐领悟短诗中的情感。
4.1.1.3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性问题、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短诗中的情感。
初中初一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杜甫诗三首》的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作练习:请学生结合《杜甫诗三首》的学习,创作一首以“忧国忧民”为主题的现代诗。要求运用课堂所学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知识,不少于八行,表达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之情。
5.拓展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古诗词朗诵比赛”,选取《杜甫诗三首》中的一首进行朗诵,展示自己的朗诵技巧和对诗歌的理解。
6.观察感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从生活中发现与杜甫诗歌中所表达情感相似的情境,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不少于200字。
7.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份关于杜甫诗歌的专题手抄报,内容包括杜甫生平介绍、诗歌创作背景、经典诗句解读等,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审美能力。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熟读并背诵《月夜忧思》、《春望》和《登高》三首诗。
3.掌握三首诗的主题思想、意境及其艺术特色。
4.学会分析古诗词的修辞方法,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
5.能够比较杜甫不同时期的诗歌风格,并做出恰当的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杜甫诗歌的内涵,并从中学习到有效的学习方法。
3.选取一首杜甫的诗,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1.梳理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如杜甫诗歌的背景、意境、修辞手法等,确保学生掌握。
2.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借鉴。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杜甫诗教案篇1教学要求:1、了解诗人生平。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岳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 “造化”两句。
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
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
大意已见注释。
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
短诗三首《繁星(七一)》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繁星(七一)》相关的诗歌主题。
2.诗歌仿写: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诗歌仿写活动。学生将借鉴《繁星(七一)》的写作手法,创作自己的短诗。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繁星(七一)》这首诗的基本概念。它是一首表达对母爱、童真和自然赞美的短诗。诗歌的韵律美和修辞技巧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学习诗歌的重要方面。
-举例:《繁星(七一)》中的对仗、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繁星(七一)》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了解诗歌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表达情感。
4.诗歌仿写与创作:让学生借鉴《繁星(七一)》的写作手法,尝试创作自己的短诗,培养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在学习《繁星(七一)》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繁星(七一)》,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感知能力。
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诗歌之美,提高审美素养,丰富情感世界。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核心素养目标,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意境的理解:通过学习《繁星(七一)》,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母爱、童真和自然的主题,把握诗歌的意境。
五、教学反思
短诗三首教学设计道客
短诗三首教学设计道客一、《夜雨》目标:通过学习和欣赏《夜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设计:1. 导入:老师播放《夜雨》相关图片或播放下雨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夜雨的联想和情感表达。
2. 朗读赏析:老师朗读《夜雨》,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感受诗歌的美感。
3. 讨论解读: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诗歌的含义进行讨论,共同解读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4. 语言技巧学习:通过对诗中一些特殊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进行解读和分析,让学生掌握一些语言技巧,如比喻、夸张、拟人等。
5. 创作实践:学生根据自己对《夜雨》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个人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绘画等方式。
6. 分享展示: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作品进行分享展示,展示过程中互相欣赏、批评并给予建议。
7. 总结回顾:通过学习《夜雨》,学生可以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进一步提高自我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春天的猫》目标:通过学习和欣赏《春天的猫》,培养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和对动物的关爱,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1. 导入:老师播放《春天的猫》相关图片或展示一些有关猫的资料,引发学生对春天和动物的联想和情感表达。
2. 朗读赏析:老师朗读《春天的猫》,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感受诗歌的美感。
3. 讨论解读: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诗歌的含义进行讨论,共同解读其中表达的春天的气氛和猫的特点。
4. 语言技巧学习:通过对诗中一些特殊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进行解读和分析,让学生掌握一些语言技巧,如形容词的运用、节奏感的表达等。
5. 创作实践:学生根据自己对《春天的猫》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个人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绘画等方式。
程中互相欣赏、批评并给予建议。
7. 总结回顾:通过学习《春天的猫》,学生可以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进一步提高自我表达能力和对自然世界的热爱和关注。
三、《风筝》目标:通过学习和欣赏《风筝》,培养学生对自由和梦想的理解和追求,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短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短诗三首》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具体章节为《短诗三首》。
详细内容包括三首短诗:《静夜思》、《春晓》、《渔歌子》。
通过对这三首短诗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人对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的描绘,感受诗歌的韵味和意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三首短诗,理解诗歌大意,掌握生字词,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和诗歌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生活美的感知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首短诗的朗读、理解和鉴赏。
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发表感受,进而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过程一:学生朗读《静夜思》,感受月夜的宁静。
过程二:教师讲解《静夜思》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过程三:学生合作交流,分享对《春晓》和《渔歌子》的理解。
过程四:教师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式、意境等方面对三首短诗进行鉴赏。
2. 例题讲解:以《静夜思》为例,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仿写一首短诗。
六、板书设计1. 短诗三首2. 内容:《静夜思》:月夜、思乡《春晓》:春天、生机《渔歌子》:山水、渔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三首短诗。
(2)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短诗,分析其意境和表达手法,不少于100字。
2. 答案:(1)见课本附录。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重点关注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部分,对生字词的掌握。
C3-25《杜甫诗三首》教案
序号:C3-25《杜甫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熟读并背诵《春望》、《月夜忆舍弟》、《登高》三首诗。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杜甫的诗歌风格。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运用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2)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三首诗。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杜甫的诗歌风格。
2.教学难点:(1)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诗歌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春望》1.导入新课(1)介绍杜甫的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
(2)板书课题《春望》,学生齐读。
2.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表达了什么情感?4.课堂小结(2)体会杜甫的诗歌风格。
第二课时:《月夜忆舍弟》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板书课题《月夜忆舍弟》,学生齐读。
2.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表达了什么情感?4.课堂小结(2)体会杜甫的诗歌风格。
第三课时:《登高》1.导入新课(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板书课题《登高》,学生齐读。
2.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表达了什么情感?4.课堂小结(2)体会杜甫的诗歌风格。
四、作业布置1.背诵三首诗歌。
2.写一篇关于杜甫诗歌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2.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环节的参与度如何?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4.今后教学中如何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重难点补充:第一课时:《春望》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说课稿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这三首古诗是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
这组教材围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讲于历史上英雄的豪迈气节的。
《出塞》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
《凉州词》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
诗中以生活的美好与战争的残酷做对比,抒发了人生感叹,尽管这首诗的格调是悲壮苍凉的,但不悲观绝望;诗人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死亡并不畏缩,“醉卧沙场”一语尤其显示出豪迈的气概。
《夏日绝句》是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歌。
一、二句“言理”,从生为人杰、死作鬼雄两方面具体说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襟怀高远,极富英豪丈夫之气。
三、四句将“楚汉之争”中的项羽故事,熔冶为诗,语带惋惜,弦外有音。
【作者介绍】王昌龄 (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其代表作有《相和歌辞•放歌行》《杂曲歌辞•少年行二首》《塞下曲四首》等,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翰(生卒不详),唐代诗人。
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性格豪放,能文善诗。
与后来的大诗人杜甫很有交情。
他的诗流丽畅达,七绝《凉州词》是流传很广的名篇。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其代表作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名句赏析】“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险恶,也没有具体叙述边疆生活的艰苦,而是从出生之前的饮酒写起。
开篇第一句就充分写出了地方特色。
甘醇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着生命的珍贵。
但是,这次痛饮之后,就要奔赴战场,立即面临生死的考验。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多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篇:杜甫诗三首教案《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3.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学法。
《望岳》采用这种教法,从知诗起,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诗歌境界教学法。
教读《春望》,可采用这种教法,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师生互动,学习研讨《望岳》《春望》。
指导学生朗读,感知诗歌的声韵美;整体感知诗意,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品味诗的意境;结合读诗的切身体验,赏析诗歌的美点。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设计(二)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寓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二首诗《望岳》《春望》二、杜甫简介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
七年级语文上册《泰戈尔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语文学习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和阅读能力,但对于诗歌的鉴赏和分析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泰戈尔及其诗歌的了解程度。大部分学生对泰戈尔的认知可能较为有限,教师需适当补充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5.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6.注重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境创设:通过播放一首泰戈尔的诗歌朗诵,让学生在优美的诗句中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习欲望。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教师将详细讲解泰戈尔的生平、诗歌特点以及本节课要学习的三首诗歌。
1.泰戈尔生平介绍:简要介绍泰戈尔的生平事迹、在印度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诗歌创作风格。
2.诗歌特点分析:分析泰戈尔诗歌的艺术特点,如意象、意境、韵律和节奏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泰戈尔的生平图片、简介和相关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感受泰戈尔诗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诗歌,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阅读心得,共同探讨诗歌的意象、意境和哲理。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诗歌鉴赏与创作实践相结合。
2.掌握泰戈尔诗歌的艺术特点,如韵律、节奏和表现手法。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诗歌的艺术手法较为抽象,教师应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资源,降低学习难度。
《短诗三首》知识点教案
《短诗三首》知识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程,认识唐诗的艺术特点。
2. 学习《短诗三首》这一作品,了解其背景、主题和艺术手法。
3.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课前准备1. 准备相关唐代诗歌的资料及样品,介绍唐诗的艺术特点。
2. 准备相关诗歌鉴赏的知识,如诗歌的句读、韵律等。
3. 准备《短诗三首》的文本及相关分析资料。
4. 准相应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课件、黑板报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唐代诗歌资料的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兴盛和特点,培养学生对唐代诗歌的兴趣。
(二)正文1. 介绍《短诗三首》的背景介绍唐朝末年的政治、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诗歌发展历程。
简单介绍《短诗三首》作者唐婉的生平及诗歌创作特点。
2. 分析《短诗三首》的主题(1)第一首诗《闺怨》的主题是女子思念远方的亲人和家园,描写了女子在长夜漫漫的孤寂中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情景。
(2)第二首诗《独行》的主题是独行者在荒野中独自徘徊,感受孤独和无助,描写了诗人在人际关系疏离的现代社会中的情感体验。
(3)第三首诗《夏雨》的主题是夏日的雨水,描写了雨后树叶清新欲滴的美景,并借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3. 分析《短诗三首》的艺术手法(1)意境奇美:即通过描写景物,表现出一种神秘的、美丽的、富有讴歌之意的意境。
(2)画面优美:即通过对字句的巧妙搭配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构造出生动的画面,让人感受到美的享受。
(3)节奏和韵律配合:即在传递情感和表现意境的同时,配合合理的节奏和韵律,让诗句更加抑扬顿挫。
4. 针对具体诗歌进行分析分别对三首诗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鉴赏,引导学生了解《短诗三首》的创作背景、意义和艺术特点。
(三)课堂互动1. 鉴赏和评论通过对《短诗三首》的鉴赏和评论,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看法和感受,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2.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的诗歌鉴赏技巧和写作技能,进行诗歌创作,提高创作能力。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五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五篇杜甫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歌。
3、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唤起学生深入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突破方法:在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感知诗歌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3、活动式教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组有关战争题材的*,感受到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疾苦。
反映战争的文学作品自古就有,古代文学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的诗歌。
他的诗歌立足于现实,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品。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1、杜甫(712-770),字子美。
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浓郁悲壮、语言瑰丽,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在文学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
着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动起来。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见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着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的。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三、出示目标1、熟读、背诵全诗。
2、体味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四、朗读诗歌,感悟内容。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感情的表达。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设计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
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解决办法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课时安排】2课时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学习并鉴赏《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二、整体感知《涉江采芙蓉》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
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短歌行》这首诗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不过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
人生苦短、生命无常,这是汉乐府涛歌里常见的主题,可见当时这个问题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挥之不去。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9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9篇)杜甫诗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5.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方法】朗诵法、点读法、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
韩愈曾推崇说:“李杜__在,光焰万丈长。
”?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
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
?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诗三首,通过他的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知识积累1.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
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
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
?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曾自负地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但杜甫一生却在苦难和穷困中度过,这更使他更接地气,“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精品】诗三首联读教案
【关键字】精品《诗三首》联读教案教学设想:本文采用激趣设疑、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自读探究。
一、《涉江采芙蓉》问题:1、本文是用女子的口吻还是男子的口吻在叙事?采摘者和“还顾”者是同一人么?2、本文情感传递的特点?此诗的抒情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
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
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
”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
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
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附录:《涉江采芙蓉》解析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 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 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当我们身处异地,远离家乡,心情感到沮丧的时候,我们会怎样来排遣自己忧愁的情绪呢?当你孤单一人时,你是否更加思念自己的父母亲人?生:各抒己见师: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很多关于思念家乡、想念亲人的古诗,他们又是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请大家举例说明。
生: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等。
师:我们一起来温习这些古诗中蕴含的思念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摘,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二、走进《古诗十九首》(一)作品简介1.《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梁代萧统收在《昭明文选》中,因共有十九首,故题为《古诗十九首》。
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和《明月何皎皎》。
2.它是东汉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代表,标志着我国古代五言抒情诗已经成熟。
3.创作背景: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
《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
(二)作品特点1.从内容上看,主要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之情,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2.艺术上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学习《涉江采芙蓉》1.译文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部分词语解释:涉:渡,蹚。
芙蓉:荷花的别名。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遗(wèi):赠。
远道:犹言“远方”。
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形容无边无际。
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译文:我蹚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2.赏析本首诗(1)读完这首诗,你们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游子思乡之情)(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是用何种方式来表达这种情感的?(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3)诗歌首句提到“芙蓉”,这对全诗的意境营造有什么作用?你对“采芙蓉遗所思”这种行为怎么理解?(芙蓉,即荷花。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常被用作高尚纯洁品德的象征,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
但是,花草这种植物很快就会枯萎,所思在远道,抒情主人公“环顾望故乡”却长路漫浩浩,所以,采摘芙蓉赠所思之人的愿望就变成了不可实现的梦想。
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4)逐句赏析①“涉江采芙蓉,兰泽生芳草”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
“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②“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采芙蓉想要送给远方的他,这时候的心情是欢快愉悦的。
③“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承“远道”而来,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
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这时候身在远方的他心情顿时变得失落惆怅。
④“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这两句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
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
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到这里,主人公的心情已经走向了忧伤绝望。
(5)本诗的结构围绕“采芙蓉”展开,由思念而采芙蓉,由采芙蓉赠人而望故乡远道,由望故乡远道不见而倍增思念。
(6)全诗其他六句都可以理解成“思妇”的语言,惟独这一句像“游子”的口吻。
你能试着理解这一句吗?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而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3.本诗的写作特色一是情景交融、意境高洁、清幽。
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三是“悬想”。
第二课时一、《短歌行》简介这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
行:古代诗歌体裁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根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曲调的长短。
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二、了解曹操1.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显然,我们从《三国演义》里面很容易知道他是个军事家,他指挥了官渡之战,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即魏武帝。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知人善察,唯才是举;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2.各界对于曹操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汝南名士许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陈寿《三国志》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白脸奸臣——戏曲舞台塑造的人物形象3.曹操的诗歌(现存20首)①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又如《短歌行》。
4.建安文学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如曹操、曹丕、曹植、蔡文姬、邯郸淳等,他们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càn)、徐干、阮瑀(yǔ)、应玚(yáng)、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三、《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联合实力。
赤壁大战是曹操能否完成统一大业的关键。
当时,曹操年过半百,壮志未酬,故有人生短暂之叹和求贤不得的忧愁。
赤壁大战的前夕,曹操宴请众文武官员,喝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向南飞去的声音,感此景而持长矛吟唱了此诗。
四、赏析《短歌行》(一)译文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pì)如朝(zhāo)露,去日苦多。
部分词语解释:几何:多少。
去日苦多:跟(朝露)相比一样痛苦却漫长。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分析:起首“对酒当歌”,可见这是一场盛大的筵席。
然而,乐极悲来,诗人油然生出人生苦短的感叹。
“譬如朝露”的比喻,可能和汉乐府《薤(xiè)上露》有关联:“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2.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部分词语解释:当以:这里“应当用”的意思。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
分析:“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两句,诗人借酒浇愁的形象让读者体会到他的情绪低落到极点;“杜康”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3.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部分词语解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
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子:对对方的尊称。
矜:古式的衣领。
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悠悠:长久的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沉吟:原指小声叨念和思索,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那穿着青领(周代学士的服装)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分析:转到对人才的渴慕上,似乎是诗人有意自我排解,自我振作;本句运用了引用典故的修辞手法。
《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
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
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yí)音?(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思绪。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挑(táo)兮达(tà)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