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教学反思「篇一」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较长篇幅的课文,然而,由于受教学时间的影响,我们需要长文短教。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课文《将相和》就是一篇长课文。
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长文短教的问题。
【教学内容】
截取的文字要短,发挥的效应要长。
将蕴涵事情意义的文字或人物关键细节要作为教学重点。
《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或记事(包括场面描写),或写人。
抓住人物描写的关键性细节,就能感悟人物的品格特点。
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时间】
教师的指导要短,学生的实践要长。
一、教师的指导要短
问题要集中。
要切实做到长文短教,首先问题要集中。
在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层层展开学习。
他们从故事的发展中知道这两员大将之所以不和的最终原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那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颇的头上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会找到结果:是因为蔺相如聪明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帮楚王解了围。
二、学生的实践要长
1、初读感知,读书时间要长:
课文的初读,留给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把课文读一遍。
使学生能比较充分的感知课文。
2、点上深入,思考交流时间要长:
在寻找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时,我腾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书、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才是班上的反馈、指导。
教学效果还不错。
长文短教,是个老问题,又是个新问题。
新课程语文,长课文多而课时总量少,长文短教显得尤为迫切。
总之,长文短教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摸索实践,最终用最短的时间上好较长的课文,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
《将相和》是一个历史小故事,对于历史小故事的教学,我认为重点在于学生对背景的认知意识的跟进,通过阅读、感悟,从而挖掘历史故事中的现代意义的,是对文本进行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我不想把时间放在对故事情节的纠缠教学中,想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提炼来挖掘文本中的人文价值,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热爱祖国的情感熏陶,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无论做了什么,只要是对祖国有益的事情就都是英雄的价值体验,或者说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必须有效的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
在教学过程中,我是使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加强学生的自主预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了解故事的大概情节。
2、积极开拓课程资源,积极地搜集有关的资料,也让学生进行搜集,让学生自通过资料的阅读了解故事的大概的时代背景。
3、在课堂中运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自己写批注、小组讨论、谈体会的方式,让学生领会人物的精神,从方法上让学生掌握如何分析课文、如何从纷繁的材料中提炼出最有价值的材料,并且从情感上得到感染和熏陶。
4、通过讲故事、演故事、谈故事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的讲演中亲身体验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
对历史故事的现代意义进行挖掘。
课堂上的教学与设计总有一些出入和不尽如人意之处,通过教学和课后的思考,我想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
第一,语文教师的语言的精炼:
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几处不应该出现的口误,这对于严谨的语文课堂来说是很不应该的,这还需要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不断的进行自我的提高。
第二、虽然给了学生10分钟的时间进行感悟,8分钟的时间进行讨论,但在我的设计中这是不够的,应该还在前段的教学中进行精简,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
第三、在学习方法的提炼上总结得不够。
第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探究的含量还不够,学生的`质疑时间淡化了。
《将相和》教学反思「篇二」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
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教学时,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课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评价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学生精读课文合课后的“思考.练习”,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再由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
学生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对于提出的问题,教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于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启发学生在课外研究。
这篇课文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军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结合“思考.练习”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
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
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美好品质。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将相和》教学反思「篇三」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
也是人教版教材的传统课文,大家耳熟能详,脍炙人口。
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
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由于篇幅较长,荀老师在教授本课时,一改传统的一个一个故事讲下去的教学法,而采用这三个小故事找相似点的方法进行教学,而且取得了事倍功半的效果,老师们都觉得此方法有创新,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一、字词的学习能为后面总结小标题做提示。
在荀老师学习字词这一教学环节时,在出示的词语中就出现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词语,为学习下文为每个小故事总结小标题做了很好的提示。
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总结小标题的难度,也体现了在字词学习中已经渗透课文的部分内容,为下面的学习提供了帮助。
二、联系已知学习新知。
荀老师在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回顾已经学习过的《再见了,亲人》的连读法,采用男女生连读法学习本课。
这样学生就知道了采用什么方法学习本课了,学习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还能巩固复习旧知识。
三、教学方法创新独到。
荀老师先让学生分析第一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在学习第二个第三个小故事时,荀老师让学生找故事的相似点的方法学习。
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出“经过相似”“结果相似”或“结局相似”这些相同点了。
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起来感觉容易多了,学会了第一个小故事,第二个小故事就不用讲就会自然明白了,而且随着学生的理解层层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学生思维也得到迸发、碰撞,较好的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活跃性。
听课的老师也感觉此教学方法新颖独到。
但是“只得”的“得”的读音有误,应该是“di”。
否则这堂课就非常完美了。
今天教学《将相和》第一课时。
检查预习时,让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第一个孩子小汤,平时成绩不错,读生字、找部首、组词一点都难不到他,“赵,zhao,半包围结构,走之底,赵国。
”他正确流利地回答,可发言的声音却因胆怯而变得很小。
“小汤,你回答的很正确,就是声音太小了。
记住,你回答问题是在跟全班同学交流,声音太小,其他同学就听不清了。
”“老师,我害怕说错了。
”“怕什么,课堂上说错了,会有人给你纠正。
反而印象还深刻。
想好了吗?要不要再来一次?”他拿着书,很快小声准备了一下,就面对大家,大声说了出来,铿锵有力,显然比刚才更自信了。
有了这个“火车头”做示范,后面的孩子读生字时一个比一个自信。
一直到小俊,他是一个语文基础非常薄弱的孩子,在语文课上从不会主动发言。
开火车读生字轮到他时,他十分紧张,很结巴。
我试着鼓励他,说:“小俊,自信点。
想象你站起来回答问题时,就是掌控全场的王者。
”说到这,孩子们都笑出了声,包括小俊,“相信自己,再来一次!”听了我的话,小俊好像轻松了很多,做了个深呼吸,一口气读完。
声音刚落,同学们就用整齐的掌声对他表示鼓励。
一堂课下来,读词语,解课题,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生们回答问题时都能自信且声音洪亮地回答。
除了发言时的自信,更让我惊喜的发
现,同学们都能主动思考,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数一下子多了起来。
也许这种自信悄悄从嗓子跑进他们的脑子里了吧。
我暗喜,周一早上的第一节课很成功,给这一周开了个好头!
《将相和》教学反思「篇四」
小长假后的第一天,只有一节语文课,和五2的孩子进行《将相和》第二课时的学习。
这节课从听写入手,两个板演的同学予以全班一条清晰的“求助热线”,岚褀和斯涵都很给力,完美的正确率给大家树立了榜样。
消灭错别字,从现在开始,从点滴做起!
学文交流从引发“矛盾”入手,找出文中将相“不和”的句子。
问题引领“蔺相如靠的仅仅是一张嘴吗?”
在第一课时品读“完璧归赵”故事后,这节课更多的是放手自学感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感受人物的形象。
通过品读,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有勇有谋、顾全大局、胸襟宽广的蔺相如,一个同样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廉颇也能形象感知。
“矛盾”不攻自破,文本的学习与对话也在学生的交流中得以落实。
欣赏人物形象各抒己见。
“你喜欢文中的谁?”,交流中,喜欢廉颇将军的有之;喜欢蔺相如的亦有;令我眼前一亮的则是黄琳同学的答案了。
我欣赏文中的赵王,他谦和,从文中的“商议”一次可见,他虽然他做事不是雷厉风行,但考虑问题周全,好一个善于用人的赵王。
好一个有见地的孩子,我欣赏这样的孩子!
《将相和》教学反思「篇五」
《将相和》是人教版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
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故事情节完整曲折,引人入胜。
在整个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明、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
一、通过人物间的对比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本节课设计的是第二课时,那么如何引导更好地学生学习《将相和》呢?如果只要求一般的读懂故事情节并不难,但要真正读懂蔺相如,读懂廉颇,读懂秦王、赵王,还需要下番功夫。
所以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对比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中的重要人物蔺相如,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让学生简单地评价文中的人物,整体感悟,但这种感悟还是初步的、表
层的;重要的是感悟重点人物蔺相如;最后以重点人物为主轴,引发对比,从对比中加深对人物的感悟。
我让有相同体会的同学到同一小组交流学习,以读为本,并进行汇报,从各个小组的交流汇报中,学生读懂了蔺相如的品质:胆识过人,洞察人心,宽宏大量。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
1、新课伊始,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全班同学带着大家提出的问题开始自主学习。
2、有相同体会的学生到一个小组内交流,汇报,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第一小组:蔺相如与赵国文武大臣对比,可以看出蔺相如胆识过人。
第二小组:我们组把蔺相如与秦王比,觉得秦王阴险狡诈,而蔺相如能洞察人心,才取得斗争的胜利。
第三小组:我们组把蔺相如跟廉颇对比,感觉到廉颇这个人很孤傲,瞧不起人。
蔺相如真是个宽宏大量的人。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感悟蔺相如的美好品质。
课堂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在解决第二小题时,由于时间的关系,只是让学生简单地进行了汇报,没有深入地学习研究。
所以最后我把这一问题放到了第三课时,让学生在下节课再继续深入地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会不断地研究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能力,能更灵活地驾驭课堂,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将相和》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
根据课文的特点。
本堂课我指导学生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得好: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这方面应该不受社会上的一些流行元素所影响。
一开始,我安排了听写的内容,共听写了6个成语。
词语是构建言语大厦的基础。
默词语是积累词语的重要手段,可惜这一传统训练已渐被淘汰出课堂,纠其原因不外乎缺乏对传统训练项目的开掘和创新。
《将相和》是篇长课文,根据这个特征,我这
样默词语──“请大家打开本子,咱们根据意思说写词语。
同桌一个说一个写配合进行。
”
1、“理由充分正确,很有气势。
”是“理直气壮”,“请找出这个词的反义词。
”“理屈词穷。
”
2、“攻城夺池,没有拿不下来的,每次战斗,没有不胜利的。
”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我们可用一个什么词概括”。
“战功赫赫”。
3、“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宝物。
”是“无价之宝”。
“谁能根据完璧归赵这个故事造一个句子?”“和氏璧是无价之宝,秦王千方百计想得到它。
”学生来劲了,听得非常专注。
词语默好,1分钟。
看来譬如形式与目标都单一的传统型默词语,也不好。
训练学生听力以及注意力分配;积累词语以及整体感知课文;对“大大方方、理直气壮、同心协力”这些重点词语有了初步理解,也为下一环节作好铺垫。
在教学“负荆请罪”时,我又给学生们布置了说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
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如:廉颇:蔺大人,您真是宽宏大量,肚中能撑船,我廉颇是粗鲁之人,以前的言行有辱大人,我竟不顾国家生死存亡和您闹不和,真是罪过。
蔺相如:将军能知错改正,不是很好吗?有何罪过?新大纲指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
《将相和》教学打破了“教师讲问-学生听答”的常规教法,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了学生参与语文实活动的积极性。
《将相和》教学反思「篇六」
本课教学结束后,我打算做一个读写结合的练习。
我见“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个故事都比较丰满,就让同学们把“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添上人物的具体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
要求符合当时人物的历史背景及语言习惯,特别声明:不能写搞笑版。
有些孩子很不乐意,因为“搞笑版”搞笑啊!
为什么我要加上特别声明呢?近几年来,报刊、杂志、电视等可谓改编成风。
连金庸这样还健在的作家的作品都遭到大刀阔斧的删改,像罗贯中、吴承恩这样死去几百年的人,他们的作品反正得不到版权保护,那还不是信手拈来。
于是我们就看到《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名著被改得面目全非,而且搞笑版居多。
林黛玉开了公司,猪八戒当上公关经理,宋江签名售书,自传卖得风声水起,这些荒诞的故事争相出台,网上流行的《大话三国》更堪称此中经典,很多台词不经意间就从年轻人口中溜出。
这些对学生的影响太大,防不胜防。
也许有人压根就没想去防,反而乐此不疲。
曾经,看到班上学生跃跃欲试的样子,我也心动,并用“过火焰山”“武松打虎”两个片断做过尝试。
我的本意是想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看谁的
创意最佳,新而不俗。
结果学生受阅历所限,背离我的初衷不说,大家的目的都奔“搞笑”去了,柳州方言成了必杀技,且全是糟粕,惨不忍睹。
我铩羽而归。
本单元除古诗外都是我国古代优秀作品的节选或改写。
教学本单元课文,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每一课的内容中吸取有益的启示,鼓励学生读原著中同课文有关的部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名家名篇进入课本,本就是要起范例作用,学习作者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如何表情达意。
上述失败的尝试告诉我,对名篇进行改编在小学阶段不可取,而且我对这股改编风刮向学生感到忧虑。
后来学生交上来的练笔还是按照我的意图进行的“正统创作”,写得很好,还出现了“双手抱拳”“单膝跪地”“快快请起”等词,既符合人物身份,又符合当时历史背景。
可见,学生就是一张白纸,老师抹上什么就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得好: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这方面应该不受社会上的一些流行元素所影响。
《将相和》教学反思「篇七」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较长篇幅的课文,然而,由于受教学时间的影响,我们需要长文短教。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课文《将相和》就是一篇长课文。
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长文短教的问题。
【教学内容】
截取的文字要短,发挥的效应要长。
将蕴涵事情意义的文字或人物关键细节要作为教学重点。
《将相和》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或记事(包括场面描写),或写人。
抓住人物描写的关键性细节,就能感悟人物的品格特点。
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生体会蔺相如的大智大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时间】
教师的指导要短,学生的实践要长。
一、教师的指导要短
问题要集中。
要切实做到长文短教,首先问题要集中。
在教学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层层展开学习。
他们从故事
的发展中知道这两员大将之所以不和的最终原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那蔺相如又是怎么爬到廉颇的头上呢?学生通过阅读很快会找到结果:是因为蔺相如聪明机智,以国家利益为重,帮楚王解了围。
二、学生的实践要长
1、初读感知,读书时间要长:
课文的初读,留给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把课文读一遍。
使学生能比较充分的感知课文。
2、点上深入,思考交流时间要长:
在寻找蔺相如和廉颇为什么不和时,我腾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书、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才是班上的反馈、指导。
教学效果还不错。
长文短教,是个老问题,又是个新问题。
新课程语文,长课文多而课时总量少,长文短教显得尤为迫切。
总之,长文短教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摸索实践,最终用最短的时间上好较长的课文,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