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论文
日本文学作品鉴赏 论文
日本文学作品鉴赏感悟摘要:日本文学,指的是以日语写作的文学作品,横跨的时间大约有两千年。
早期的文学作品受到中国文学一些的影响,但在后来日本也渐渐形成自有的文学风格和特色。
19世纪日本重启港口与西方国家贸易及展开外交关系之后,西方文学也开始影响日本的作家,直到今天仍然得见其影响力。
在日本,也有因为考虑到近来非日本籍的日裔作家,而采用“日语文学”称呼的情形。
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其影响力在亚太地区尤为明显,而其中有重大影响的作品层出不穷,而本文主要对老师课上所讲解的一些代表作品做一些简介,并表达感悟。
关键词:《古事记》、《源氏物语》、《伊豆的舞女》、《罗生门》、《万叶集》、《平家物语》、《失乐园》、《快跑,梅洛斯》、《白夜行》、东野圭吾、村上春树、渡边淳一、日本史。
第一次接触日本文学是在刚要上高中的时候,那时候刚毕业,正值暑假,还在读书的时候听周围人聊过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并且在暑期看了电影《嫌疑犯X的献身》,知道了这部电影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
所以,这两部作品就是我接触的最早的两部日本文学作品,而这两位作家就是最早接触的日本优秀作家。
在这之后,我与日本文学的缘分,就算正式开始了。
也正是从那时起,我才真正开始了解日本的历史与文化,尽管中日之间有过无法抹消的深仇大恨,但我还是忍不住想更深刻地对日本进行了解。
为此,我还去看了与日本历史有关的一些电视剧和电影,了解了一些在动漫、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历史名人,例如:德川家康、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伊达政宗、明智光秀、圣德太子、新选组众人等,另外还特地去了解了一些历史事件,如:倒幕运动、本能寺之变、黑船事件、明治维新等,尤其对日本的战国时代有特别的兴趣。
而本学期第一堂课讲的第一个内容——《古事记》,便是包括日本古代神话、传说、歌谣、历史故事等内容的日本第一部文学作品。
不得不感叹中日虽同为亚洲国家,而文化差异却是十分之大,与中国文化中的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不同,中国的创造神话是劳动创造、神的意志等多种形式的结合,而日本的创生神话主要是两性结合孕育的方式,如日本列岛就是由伊邪纳岐和伊邪那美两性的结合产生。
日本文学史版日本文学史论文03
日本文学史版日本文学史论文03 《源氏物语》----------日本平安文化臻于烂熟阶段开出的妖艳之花平安文化的一朵妖艳的花-------《源氏物语》平安初期,日本的文化继续接受中国唐文化的浸润,影响,是日本汉风文化的最灿烂时期。
但是也是在这一时期,除空海等僧侣随遣唐使赴唐求佛典,两国的交流逐渐减少,日本逐渐行成日本特色的平安文化,完成了汉风文化向和风文化的过渡,日本文化也逐渐走向成熟。
催生了物语文学,并走向繁荣,这在日本文学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十一世纪出现的《源氏物语》是日本平安朝贵族文学开出的一朵妖艳之花。
在这以后,平安的王朝统治逐渐由盛转衰,《源氏物语》以后的许许多多的物语都无法超越它的高度。
《源氏物语》中的离愁别恨与世事的无常变幻《源氏物语》中写了皇子出身的源氏五十多岁跌宕起伏的一生。
其中被认为全书最为重要的“须磨卷”则是写源氏二十六岁时的事。
由于源氏与其政敌右大臣的女儿胧月夜犯下了罪过,惹恼了右大臣的一家。
原本在朱雀帝登基后,源氏及其靠山左大臣一家预示即将失势,在这种情况下,源氏感到情况对他不妙,主动隐退到荒凉的须磨浦去。
这次的离京名曰隐退实则是流谪。
这一事件,是源氏的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政治上的蹉跌。
两年后,源氏被召回京。
朱雀帝让位给冷泉帝,源氏与左大臣一家又重新得势。
从此,源氏顺势直上,出现了后半生的绝对富贵荣华。
因此这一卷是源氏前半生和后半生的转折点。
从源氏的一生来看,这一分界线意味着他前半生以爱为中心的生活的结束。
同时也是他步入壮年时期后作为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势者生活的开端。
从全书看,在这之前,作品的前半部充满了源氏的任性和适情,青春享乐的气氛。
而在这之后,尽管源氏在政治上春风得意,但在私人生活方面却充满了内心的挣扎,陷入懊悔,不安与思考之中。
从而使后半部的整体归于低沉,灰暗的情调。
因此,从这一意义说,“须磨卷”在全书的转折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除此,“须磨卷”被认为是《源氏物语》的压轴卷也由于指这卷的文字写的最为情思缠绵,哀婉动人。
日本文学作品论文
日本文学作品论文日本,作为我国的重要邻国,其文化内涵也比较丰富。
近年来,大量的日本文学作品传入中国,并被广泛翻译。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日本文学作品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日本文学作品论文篇1浅议日本文学作品标题的汉译摘要:标题是书的灵魂,是读者第一眼看到的有关书的部分,所以标题的翻译对于整本书的出版是至关重要的,在日本文学作品汉译的过程中,标题翻译出现了诸多现象,从而造成了误译,就这些现象作者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日本文学作品标题汉译误译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标题是一部作品的灵魂所在。
日语是日本所特有的,虽然语言由中国传入,但在语音及语义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语言在当时由中国传入,随着时间的变化及本国文化的影响,语言的语义及性质发生了变化。
通过对日本文学作品标题的研究来考察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以及在对翻译文化的受容过程中语义所发生的变化。
笔者认为这具有较深的研究意义。
中日两国的交流从文学开始奠定基础,书籍的翻译就成为重中之重,乃至今日中日两国的文化传播的作品数量之多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但随着历史社会的进步,从最初听闻到如今的观看,许多日本当地的土产社会文化我们也能从电视上了解到,于是电视的传媒给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带来了诸多的便利,那么文学作品也好,电视作品也好,因为两国语言的差异,必须通过翻译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一本书如何,书名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标题的翻译才是重中之重。
只有翻译出好的标题,才能更好地促进两国之间跨文化交际的活动。
一中日之间的交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经济上的往来、历史上的借鉴及科学上的共同研究都给中日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而文学上的影响主要还是靠文学作品的互译来得以诠释的。
一部文学作品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都是遵循一个流程:编写、矫正、投稿、印刷、出版发行,这是在本国发行,如果要以另一种语言在其他国家发行还要经过审核,翻译,版权检定,出版。
所以翻译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也是重中之重。
翻译一本文学作品,不仅要熟悉原文,更要对原文有自己的见解,从而用本国的语言翻译出相得益彰的作品。
关于日本文化的日语论文1500字
关于日本文化的日语论文1500字篇一:日语及日本文化论文日本语及日本文化论文虽然选修的《日语及日本文化》这门课程总共也就只有十次左右,接触的日本文化也不多,但是,经过这段世间的学习,对日本这个民族的文化与传统多少有点感触。
日本,一个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一个资源不怎么丰富的国家,一个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民族,一个崛起于世界东方的国度。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值得传承下去的理由。
就像我们现在还风行的端午与中秋,日本也有他们的传统文化,比如相扑,肚皮舞,成年礼等。
很多时候看到日本热热闹闹地举行各种节日活动,看到他们满脸的欢笑,听着他们捣出的鼓声,都会被或多或少地感染着。
我们能够在生活中的种种细节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同样,我们也能够从这些传统的节日中看出一个民族的特点。
比如日本人,尤其是年轻人,都很喜欢相扑。
我们可以从那些前往看相扑比赛的人眼中看到他们对强者的向往与崇敬,也可以从那些为了成为相扑手而不惜牺牲自己健康的人身上看出他们身心的近乎“疯狂”的执着。
又比如日本人人乐钟的肚皮舞:在肚皮上画一个大花脸,然后头戴一顶大草帽,就在大庭广众之下蹦蹦跳跳起来。
也许在我们看来他们的这个活动可以用类似幼稚这样的词来形容,但是,对于那些日本民众来说却是乐此不疲。
这正应正了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只要自己开心,何必如此在乎别人的看法?再比如那个成年礼,在我们中国只是法律上规定一下年满18岁就算成年,何曾这样用节日的方式隆重地宣告“我已经成年了!”?足以看出日本人对一个即将成年的人的重视,更可以看出他们自立自强的特性。
还有,日本是一个忧患意识很强的国家,从小学起老师就会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居安思危,以此来激励学生的进取心理。
当然,这方面的还有很多,在这里也就不一一赘述了。
我们泱泱华夏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的传承与积淀自不必说。
而相对比我们小得多的日本,暂且不说他们曾带给我们东亚国家的灾难,虽然他们的文化与历史无法和我们比肩,甚至有时候,他们的有些行为会令我们所有无法忍受,但也不容否认,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新纪元,日本那个岛国在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日本文学论文 《挪威的森林》
原创性声明本人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毕业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 XXXXX 日期: 2014/6/10摘要《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1987年所著的一部长篇爱情小说。
20世纪60年代,日本已经进入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危机也与日俱增。
物质生活的丰富与人的欲求膨胀,造成了精神世界的严重失衡。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心理距离拉大。
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像无根的浮萍,孤独、虚无、失落,却又无力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
都市的繁华,掩饰不了人们内心的焦虑。
村上春树从自我救赎和孤独普遍存在的角度阐述了该作品。
以前对他的该文学作品多以自我救赎的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将采用方法论分析作品中孤独普遍存在的原因。
村上春树认为小说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并非是几个都市青少年的不幸,它有着深刻的现实压力和时代烙印,都是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
在村上春树的写作手法中,他对人物心理给予高度关注,他认为孤独与社会是紧密联系的。
本文利用方法论下内因和外因的角度, 并通过文献综述法,从社会因素和自身因素的关系两方面来揭示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孤独普遍存在的原因。
通过揭示孤独普遍存在的原因和现象,最终呼吁我们回到人类的原点去寻找自我生存的真谛,孤独也不再是那么可怕的东西,而是在特定场合下可以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力量。
关键词:孤独《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ABSTRACT"Norwegian Wood" is a romantic novel written by Japanese writer Haruki Murakami in 1987. In 1960s, Japan has become a highly developed capitalist society.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 people's spiritual crisis is also increasing. The expansion of material life and human desires has resulted in a serious imbalance in the spiritual world.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reduced and the psychological distance widen. People living in the city like the rootless duckweed、loneliness、emptiness、loss、but unable to face strong social pressure . Bustling city could not hide the anxiety of people's inner world. Haruki Murakami made this work from self-salvation and solitude ubiquitous perspective. Prior to his literary works and more to the point of view of self-redemption analyzed using the methodology of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prevalence of solitary work. Haruki Murakami considers the tragic fate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is not the unfortunate few urban youth, it has profound practical pressures and brand of the times, there are deep social causes. In Haruki Murakami 's writing style , he paid great attention on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aracters , he thinks solitude and social reason are closely linked . In this paper, the methodology under internal and external point of view , and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 two factors from social facto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reveal the cause of Haruki Murakami "Norwegian Wood " in lonely ubiquitous . By revealing the causes and prevalence of the phenomenon of loneliness and eventually appealed to us back home to find the true meaning of human self- survival , loneliness is no longer so terrible thing , but in certain situations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positive forces .Key words: Loneliness Norwegian Wood Haruki Murakami目录1.引言 (1)2.唯物辩证法的核心理论和简介 (2)2.1 唯物辩证法 (2)2.2唯物辩证法中内因与外因的简介和关系 (2)3.从内因与外因的角度分析《挪威的森林》中的孤独普遍存在 (4)3.1外在因素分析小说主人公的孤独以及产生的影响 (4)3.2主人公的内在因素对孤独的态度 (5)4.小说中孤独普遍存在对当代读者的启迪 (7)4.1小说中孤独普遍存在所表现的现象 (7)4.2当代读者对于小说中孤独普遍存在的现象所受到的启迪 (7)致谢 (8)参考文献 (9)1. 引言《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1987年所著的一部长篇爱情小说。
广东海洋大学日本文学论文—村上龙
村上龙摘要日本当代作家村上龙在日本本土具有极高的影响力,但是目前我国对村上龙的研究还比较少。
他不断的尝试用新的题材来创作,本论文探讨村上龙在创作的各种题材。
正文分2部分,第一部分对村上龙及其作品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对村上龙的作品题材进行研究。
关键词:村上龙创作题材正文1 村上龙及其作品介绍村上龙(1952——),原名龙之助,是日本一位备受瞩目的作家,与村上春树并成为“W村上”。
1976年,他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无限近似于透明的栏》,一举成名。
此书问世后,日本涌现出了一批对现行体制进行探究和批判、对现有文学传统发出挑战的作家,他们因这个书名而被称为“透明族”,而村上龙则是这个文学流派的开创者。
此后40年里,村上龙才思泉涌,椽笔如神,出版了小说、散文、评论、随笔等上百种,作品涉及文学、电影、电视、音乐、政经评论等领域,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学界无可替代的地位,称为日本当代最不容忽视、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他重要的小说作品有:《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⑴、《海对岸的战争开始了》⑵、《寄物柜婴儿》⑶、《跑啊!高桥》⑷、《69 sixty nine》⑸、《黄玉》⑹、《IBIZA》⑺、《斐济的侏儒》⑻、《五分钟后的世界》⑼、《京子》⑽、《寂寞国的杀人》⑾、《共生虫》⑿、《希望之国》⒀、《最后的家庭》⒁。
2村上龙的作品题材第一类是关于人性探索的题材。
1980年10月,描写两个弃婴长大后人性扭曲和走向毁灭的长篇小说《寄物柜婴儿》问世,获第3届野间文艺新人奖,并得到评论家的一致好评,被称为是日本当代文学中屈指可数的杰作之一,可以同大江健三郎(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远藤周作、中上健次等当代名家的名作相媲美。
1983年,村上龙以连载的形式发表了《斐济的侏儒》,这部长篇小说线索错综复杂,人物涉及多个国家,主线是南太平洋斐济一个混血儿侏儒向侮辱自己的加拿大女市长复仇的故事。
自从成名以后,村上龙频繁出国,小说的场景也经常跨越世界各地,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他这个特征的第一次集中体现。
日本文学方面的论文
日本文学方面的论文每个民族的文学类型都民族性特征的集中呈现,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对于本民族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日本文学方面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日本文学方面的论文篇一摘要:日本的生态文学始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从“原爆文学”出发,发展到“公害文学”,其创作被认为深受美国的《寂静的春天》等生态文学作品的影响。
日本生态文学的发展,对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推动环保事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日本环境;文学;污染公害当代日本生态文学始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原民喜、太田洋子、林京子、井伏鳟二、大江健三郎等作家把经历原子能爆炸的体验写成文学作品,即“原爆文学”。
从六十年代开始,日本经济高度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公害等问题得到了关注,水上勉、石牟礼道子、有吉佐和子等针对各种环境问题进行采访、调查等,写下了不少纪实文学、小说等文学作品。
一、“原爆文学”的兴起广岛出身的作家原民喜,亲身经历了广岛的“原爆”,将其写成文学作品,其代表作为《夏之花》(1947)。
《夏之花》用写实文体,叙述了“我”在遭受原子弹袭击、逃难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原民喜其后自杀身亡。
林京子在小说《祭奠之地》(1975)中描写了参加兵工厂生产的“我”在长崎受到原子弹伤害的经历。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颇具匠心,主人公的母亲和妹妹在长崎以外的另外一个城市,从远处目击到原子弹爆炸的亮光,使小说与原民喜、太田洋子的近似报告文学的作品不同,更具有艺术性。
在井伏鳟二的小说《黑雨》(1965)中,描述了一位饱受原子弹爆炸放射病折磨的姑娘,其叔父(监护人)焦躁不安、顾虑重重,只好从养鱼等自然循环中寻找慰籍。
大江健三郎被誉为日本原爆文学主体升华的代表作家。
他对原子弹爆炸与核武器带来的灾难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在当代作家中是最为深刻的。
其代表作有《广岛札记》、《核时代的森林隐遁者》、《核时代的想象力》、以及《洪水漫上我的灵魂》等。
日本文化论文六篇
日本文化论文六篇日本文化论文范文1(一)川端康成作品的愁闷性川端康成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作家本人对世界的“悲观”熟悉。
他在童年没有感受到家人的暖和。
相反渗入了深刻的无法克服的愁闷、悲伤因素。
他把这种深刻的情感宣泄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
他的作品《伊豆的》全篇自始至终充满着一种若有若无的淡淡伤感。
概括起来,川端康成的创作特点,是以虚无思想为基础,追求一种“颓废愁闷的美”。
他的作品是由虚幻、哀愁和颓废三个因素构成的,以病态、失意、孤独、年轻和死亡,反映没落的心理和颓废的生活。
(二)川端康成作品愁闷性形成缘由1.日本传统美学的影响日本的“物哀”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日本作家,尤其是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继承了这种“物哀”思想,《雪国》描绘、展现了岛村所深深体悟到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徒劳”的缺憾美,这与日本传统美学非常契合,其文学作品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这种美,肤浅而纤细,交织着仆人公对自己境况的悲怨,融入了作家对仆人公的怜悯、爱怜,因而呈现出一种朦胧而感伤的审美状态。
2.日本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日本远古人受到岛国自然环境的恩惠和培育,对自然怀有深切的爱与亲和.对自然美的感觉敏锐而纤细,这种自然观和美学思想,成为日本人把握自然美和制造艺术美的底流。
川端康成自觉而忠实地继承了这一审美传统。
日本是一个四周环海的岛国,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加上频繁的灾难,无所不在的恐惊.在漫长的时间里雕塑了日本人的气质。
对于工作、家庭、爱情.甚至神经质般的愁闷渗在了日本人的骨子里,这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也有深刻体现。
3.佛教“虚无观”的影响佛教是川端康成作品“愁闷性”形成的又一个重要缘由。
佛教讲究“万物一如,轮回转生”、“虚无”、“无常”,《雪国》结尾处描写了叶子的死亡,美到极致,蕴含了佛教“轮回转生”的思想,《招魂节一景》结尾处涂上了佛教“虚无”的颜色。
佛教“无常观”不仅融于日本古代传统文学中.而且使得他的作品蒙上了“愁闷”、“悲”的颜色。
论日本文学-应用日语-日语专业本科学位论文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日本文学姓名:0000班级、学号:0000班、0000号系(部) :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00000开题时间:2009-6-4完成时间:2009-11-122009 年11 月12 日目录毕业设计任务书 (1)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表 (2)答辩申请书............................................................3-4正文.....................................................................5-16答辩委员会表决意见 (17)答辩过程记录表 (18)课题论日本文学一、课题(论文)提纲0.引言1. 日本文学的主要时期1.1古代文学1.2中世、近世文学1.3近代文学1.4现代文学2.日本文学的特征2.1 近代前形式短小,结构单纯。
2.2 文字性格纤细、含蓄。
2.3 日本文艺观基础——以“真”、“哀”、“艳”、“寂”。
2.4 长于摹仿,变革迅速。
3.时期代表作3.1 奈良时期3.2 镰仓室町时期3.3 明治时期3.4 昭和时期4.日本文学的意义二、内容摘要日本文学指的是以日本语写作的文学作品,横跨的时间大约有两千年。
早期的文学作品受到中国文学一些的影响,但在后来日本也渐渐形成自有的文学风格和特色。
19世纪日本重启港口与西方国家贸易及展开外交关系之后,西方文学也开始影响日本的作家,直到今天仍然得见其影响力。
在日本,也有因为考虑到近来非日本籍的日裔作家,而采用“日语文学”称呼的情形。
三、参考文献[1]李光泽.日本文学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2]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李先瑞.日本文学简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4]吴鲁鄂.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选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5]于荣胜.日本文学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李锐清王勇.日本文化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四、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五、答辩资格审查小组意见答辩资格审查小组组长(签字)年月日注:学生凭此申请书和设计(论文)全文参加答辩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制日本文学王丽敏中文摘要:日本文学指的是以日本语写作的文学作品,横跨的时间大约有两千年。
日本文学史期末论文
XXXXXXXXX日本文学史期末論文《人间失格》之丑角精神学生:XXX专业:XXX学籍番号:XXXXXXXXXXXX二〇二〇年六月一、作品简介《人间失格》(又名《丧失为人的资格》)发表于1948年,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太宰治创作的半自传体中篇小说,也是太宰治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作品。
《人间失格》由序言、第一手札、第二手札、第三手札、后记共五部分组成。
其中,序言和后记以作者口吻叙说,提及了主人公叶藏的三张照片,分别对应了叶藏幼年、青年、壮年三个时期的状态,以及“我”在偶然间拿到了叶藏的手札。
中间三篇手札则以叶藏的口吻叙说,具体讲述了叶藏三个时期的经历。
叶藏生性怯懦敏感,对人类感到恐惧、不安。
在无法逃避的情况下,为了摆脱这种对人的紧张感,他总是用撒谎,或者故意扮演滑稽角色娱乐他人来伪装自己。
然而,朋友的虚伪、社会的冷酷、世道的混乱等因素,都使他感到无比痛苦。
他开始逃避现实,用酒精、女人、药物来麻痹自己,进而一步步丧失了“为人的资格”,最终走向毁灭。
二、作者简介太宰治(1909—1948),本名津岛修治,青森县人。
太宰治一生立志文学,是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的代表作家,曾师从井伏鳟二等小说名家。
太宰文学被誉为永恒的“青春文学”。
太宰治出身于大地主家庭,是津轻这穷乡僻壤远近闻名的豪门望族,父亲是一个多额纳税的贵族院议员,经营银行、铁路。
由于是依靠投机买卖和高利贷而发家致富的暴发户,太宰治曾言“我的老家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家谱”,“实在是一个俗气的、普通的乡巴佬大地主”。
然而,他既为自己暴发户的出身感到自卑,也为这贵族家庭而自豪。
因此,他一生都在背叛、批判这个家庭和留恋、依赖这个家庭的矛盾中挣扎。
太宰治在世的39年中,曾四度自杀未遂。
其中一次殉情未遂,他被救了起来,陪他殉情的女人却死了,这加深了他的罪恶意识。
经历过一些与外界的敌对关系后,屈从于现实,太宰治开始通过“扮丑”“逗笑他人”来取悦他人,伪装自己,使自己与他人一同化,进而发展成他所谓的“丑角精神”。
日本近现代文学论文
日本近现代文学论文篇1论村上春树与日本现代文学传统摘要:尽管村上春树在多次公开场合中谈及自己对日本文学传统的回避,但其小说中的主人公无不展现了:历史、战争将人掏成空壳,能为人带来死一般的宁寂与消亡的巨大力量。
这些故事都将现实与历史巧妙勾连,打通了异质空间与现实世界之间原有的阻隔。
显然,村上继承了以夏目漱石为代表的日本现代文学的主题传统,带着自《源氏物语》就有的细腻与悠长在文学长廊中执意营造了独属于自己的意识世界。
关键词:村上春树;日本现代文学传统;寻找村上春树的作品融入了他对自身生命历程的众多感知,青春里庞大的无根与实在感、人生的漂泊与身份的不确定,死亡的逼近和生命本身的浮幻,尽管他时常将自身、存在挂在嘴边,但又并未对其作出任何或准确或详实的解说,甚至可以说他从没有直接或直白地对这三重意义上的自我进行书写,但又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坚强的内心,执着的追求。
在他对于日本现代文学的极大否定和回避中,我们能否就此否认村上春树与日本现代文学传统的关系呢日本作家向来善于用自身先天的感知神经探觉美感,哪怕是最纤细最转瞬即逝的,也能为他们敏感的捕捉。
从八世纪的《万叶集》到十一世纪的《源氏物语》,日本传统美学的最重要特征物哀与幽玄积淀形成,尽管平安后的镰仓时代,武家当权、战乱不休,文学传统一度被迫由唯美纤细转向凛冽的现实描述,但唯美的文学脉络并未因此而彻底消亡,反由于战争的无情与冷酷,让人们对理想与信念的追求更加执着动人,唯美的主题因此更加深刻甚至繁荣。
当然诞生于这个时期的武士道精神以其强大的勇武精神和自律内核赢得了观念上的尊重。
德川家族盟主地位确立、日本获得统一后,尽管而后和平时期中的武术传统渐渐从战场转移到舞台,但仍未能给日本民族留下心灵的印记,打上身份的标签。
结束漫长的幕府统治后,明治维新随着政治改革,迎来日本历史上的第二次文化大变革,佛教和儒学已经无法适应社会迅速变革的迫切要求,许多知识分子不甘沉沦,但又陷入似乎徒劳无益的困厄之中。
日本文学的论文
日本文学的论文哇。
人生第一次写论文。
唉隐藏在颓废艺术中的一抹亮色--从村上龙的作品中看其社会责任感【摘要】作为日本"垮掉的一代"的代表,村上龙用一种毫不掩饰的笔触揭示那些颓废的"边缘"文化。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一抹隐藏其中的亮色--高度社会责任感。
本文主要从村上龙的《近似无限透明的蓝》中剖析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颓废迷茫社会责任感弱势群体村上龙,一位备受争议的作家,出版了一部备受争议的作品--《近似无限透明的蓝》。
被称为日本的凯鲁亚克,村上龙的小说与美国作家凯鲁亚克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书中满满地充斥着颓废的艺术气息。
村上龙以毫不掩饰的笔触,简单而直接地描写出一系列可怕的景象。
纵然书中很多场景都是亲身经历,然而他并不激烈的给出沸腾澎湃的思绪,只是一直在叙述,仿佛在说一个与自己无关的故事,冷静得可怕。
自始至终,他都是在揭示日本当代青年的彷徨与无助。
即使他曾经拥有过十分不堪的过去,但是现在,通过他的作品,我能读到当时青年的迷茫,但往往在结尾会有所感悟,或许他只是怀着一颗对社会负责的赤子之心,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告诉我们,有时候,结束生命并不能解决问题。
相比起乐于使用象征手法、艰涩刻深的描述都市生活的安部公房,以西式长句和大量意识流字句来给出存在证据的大江健三郎,以及酷好雷蒙德·卡佛、运用寓言般的轻盈字句营造幻像的的村上春树,村上龙吸引我的不仅是他那敏锐的感觉,冷静的笔触,细致的刻画,更是属于他的那一份珍贵的热情、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1、颓废的日本青年"经济混乱,物价飞涨,大量失业,通货膨胀",这是二战结束时日本社会的形象描绘。
这是叶永烈在其作品《樱花下的日本》中所写到的一段话。
而二战后,日本通过美国的扶植,和越南战争的打响,在经济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而作者创作《近似无限透明的蓝》是在作者开始写这部作品是在1972年,那时候越南战争还在继续。
选修课日本文学赏析课程论文
日本近现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赏析题目写)学院:外语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施田力学生学号: 20210131指导教师:马丽丽评语:日本文学与电影赏析论文《试论东野圭吾的<白夜行>》主要从作者的简介、作品的内容提要、主题、结构以及文章反映的主旨和对文章的赏析等方面描写了小说《白夜行》的相关情况,具有一定我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参考文献较全面。
但是有许多的理解都浮于表面,在深入分析研究日本文学的特点与内涵等方面还存有不足之处。
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生活、特色、底蕴,用人类社会学和比较文化的观点,分析掌握日本文学的特点是学习日本文化的捷径。
成绩:教师签名:时间:试论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公共管理学院学号:20210131 施田力摘要:无望却坚守的凄凉爱情和执著而缜密的冷静推理完美结合。
“只希望能手牵手在太阳下散步”,这句象征本书故事内核的绝望念想,有如一个美丽的幌子,随着无数凌乱、压抑、悲凉的事件片段如纪录片一样一一还原,最后一丝温情也被完全抛弃,万千读者在一曲救赎罪恶的爱情之中悲切动容。
关键字:推理罪恶黑暗凄凉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原本自身就喜欢看日本的相关书籍、电影。
通过阅读我从中发现,日本的作家在写作风格和看待问题的角度上与中国的众多作家截然不同,更加独到,特别是推理类小说,情节紧凑,悬念重重。
通过一个个案件的发生,反映出的是人的本性,社会的风气与发展。
东野圭吾是个人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对其作品《白夜行》也是钟爱,被称为东野笔下“最绝望的念想、最悲恸的守望”。
通过这学期上成春有老师的日本文学与电影赏析课后,再次拿出这本书细细的品味后,有了与原先不同的感受。
所以特写这篇论文,来谈一谈我对东野圭吾的认识和这本《白夜行》的感受。
本论一、东野圭吾的简历1958年2月4日出生于日本大阪。
毕业于大阪府立大学电气工学专业,之后在公司担任生产技术工程师,并开始推理小说的创作。
1985年,凭借《放学后》获得第31回江户川乱步奖,从此成为职业作家,开始专职写作。
日本文学研究论文
日本文学研究论文日本文学是文学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类文学类型的代表,日本文学由于受到日本本国具体国情的深刻影响而具有比较鲜明的民族独特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日本文学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日本文学研究论文篇一摘要:文学是一种文化发展到最富于活力的历史阶段所焕发出来的绚丽光彩,是文化、社会的反映。
从大和时代至今的一千多年的文学发展中,日本文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气质。
这其间有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大放异彩的时代,也有匮乏佳作、文坛暗淡的时代。
平安时期成为了王朝女流文学的全盛期。
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日本又创作了自己独特的文学体裁。
关键词:日本文学特质日本文学的历史从第一部作品《古事记》(公元712年)的诞生算起,已走过了近一千三百年的路程,而《古事记》成书之前就广泛流传着歌谣等口头传颂的作品,其历史则更长。
这其间有文学作品层出不穷、大放异彩的时代,也有匮乏佳作、文坛暗淡的时代。
总体来说,日本文学虽不如中国文学的历史悠久,但却在接受中国文化等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形成了独创性的特色,开辟了自己独特的道路,创造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形成了日本文学独特的价值体系。
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论日本文学的特质。
一、日本文学受中国文学影响深远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两国有着友好的交往历史。
中日两国之间的交往,最早可追溯到汉魏时代。
到了隋唐时期,日本更是多次派遣“遣隋使”、“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技术、政治制度等,中国的经史子集等浩如瀚海的文学与文化、历史与哲学的作品也早已被介绍到了日本。
这些“遣隋使”、“遣唐使”把从中国学来的先进的知识带回日本,不仅给日本的政治、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也给日本文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直到今天,日本的国语教材上,必定要选入《论语》、《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还有陶渊明的诗歌、散文,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的诗歌及司马迁、唐宋八大家的散文。
日本人已将其视为自己的文学的一部分,当成“国语教材”来学习。
日本文学的相关论文
日本文学的相关论文浅析日本文学中的“变态”倾向摘要:日本文学突出表现了日本民族的心态,尤其凸现为对变态描写的情有独钟,主要是表现人性阴暗、性变态、乱伦、血腥与暴力的热爱。
日本文学传承了本土文化,同时吸收了东西方各种现代思潮,受此影响,在日本人原本的自卑、侵略性格的改造下,将日本文学变异成为一种独特的具有变态倾向的文学。
关键词:性欲变态暴力死亡变态日本文学作为反映大和民族性格和气质的外化表现形式,能很好的窥视其特点中最主要的成分:变态美学。
造成日本文学根深蒂固的变态传统的这种文学现象跟文学“变异”有着重要联系。
文学变异指的是以民族文学为母本,以外来文化为父本,它们相互融合而形成新的文学形态。
这种新的文学形态,其实是对原有的民族文学性质的一种延续和继承,并进一步获得某种程度的发展。
日本文学正是在千百年来同中国、西方文化文学思潮流派不断的碰撞、磨合、交融、发展中逐渐发生“变异”,主要表现为日本民族外化的精神气质:极具侵略性;极端自卑性。
另外,特殊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日本狭隘扭曲的民族气质。
正是这种独特的民族性格造就了日本文学中特别的一种“倾向”,即:文学中的变态色彩极端且浓厚。
从日本文学的起源到日本近现代文学我们不难看出,在日本小说界和日本电影界中最具日本特色以及最能代表日本民族性格的便是其中对与人性阴暗、性变态、死亡情节以及嗜血暴力此类变态描写刻画的情有独钟。
纵观日本文学作品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文学中极具本土特色的变态描写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是:对刻画人性心理阴暗扭曲的热衷;表现性变态、性虐待、乱伦、血腥、暴力描写的情有独钟。
另外,日本文学尤其是暴力电影作品中充斥着大量嗜血、暴力、残忍的刻画。
这种极具视觉感官冲击性的电影画面还原了日本文学中的暴力因子。
人性阴暗、性变态、死亡情结这三方面是日本文学中变态成分的重要体现。
一、变态描写——人性阴暗描写“鬼才”芥川龙之介善于深入人性底层挖掘人性深处复杂扭曲的一面,这可以通过他的代表作《罗生门》、《地狱变》窥其一斑,手法精湛让人叹为观止;谷崎润一郎的《纹身》以变态的享乐主义闻名:江户时代一个叫清吉的纹身师以欣赏被纹身者的痛苦为乐,他的夙愿就是能用自己全部心魂在一个美女肌肤上纹身。
日语论文
摘要:川端康成は日本の文学歴史で濃墨の重い彩のひと筆を残しただけじゃなく、世界文学界でも重要な地位に至っている。
彼が長く人生の中、数多くの優れな文学作品を書いて、独自な特色がある芸術ビルを建てた。
その芸術世界では、作者が人生への思考、芸術への執着、民族伝統的な美への探索及び西洋の現代思想の輝きを集まった。
要するに、川端康成がいつでも言い切れない話題で、本文は先行の研究結果を基づいて、彼の作品中のカラー使用について改めて解読する―川端文化におけるカラー世界。
川端文学における色彩世界目录第1章川端文学中のクラシックな色相1.夢いのような白色2.盛んな勢いの赤色3.日本に属する唯一つの緑4.黄色いと黒色5.赤いと白い第2章色相の表現方式1.動態的な方式で色相を表現する2.声で色相を表現する3.喩えの方式で色相を表現する4.イメージで色相を組み立てる5.比べるの方式で色相を表現する6.無色で色相を表現する7.俳句、和歌と詩などを引用する第3章川端文学の色相の美意識が形成になる原因1.心理的荒れに対する裏切り2.日本社会生活の色彩文化の影響3.仏禅思想と日本アニミズムとの融合4.要旨本文は、日本の作家・評論家川端康成の作品中のカラー使用について研究する。
カラーは人間歴史の中不可欠な芸術要因で、人間が意識してない重要な部分である。
文学芸術の中、カラーは他が替われなく、感情を伝える奇妙な役を立ている。
日本初のノーベル賞受賞者川端康成の文学の中で、カラーが非常に重要な芸術手段として利用された。
川端康成は日本の文学歴史で濃墨の重い彩のひと筆を残しただけじゃなく、世界文学界でも重要な地位に至っている。
彼が長く人生の中、数多くの優れな文学作品を書いて、独自な特色がある芸術ビルを建てた。
その芸術世界では、作者が人生への思考、芸術への執着、民族伝統的な美への探索及び西洋の現代思想の輝きを集まった。
要するに、川端康成がいつでも言い切れない話題で、本文は先行の研究結果を基づいて、彼の作品中のカラー使用について改めて解読する―川端文化におけるカラー世界。
日本文学论文
日本文学论文
日本文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涵盖了古代文学到现代文学的各个方面。
论文可以选取不同的主题进行研究,比如某位作家的作品分析、特定时期的文学变革、跨文化的文学比较等等。
一篇关于日本文学的论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1. 近现代日本文学作品的社会、政治背景分析。
研究特定时期的文学作品,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和历史事件对作品的影响,如明治维新、太平洋战争等。
2. 个别作家及其作品的深入研究。
选取一位重要的日本文学作家,如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等,对他们的主要作品进行文本分析,深入探究作品中的主题、意义、文体等。
3. 文学主题的研究。
选取某个特定的主题,如死亡、爱情、家庭等,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进行比较和分析,探讨主题在不同作家和时期间的变化和发展。
4. 跨文化比较研究。
将日本文学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如与中国文学、欧美文学等进行对比,分析异同之处,探讨文学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和意义。
在撰写论文时,可以选择使用传统的文献研究方法,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结合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论证。
同时,现代研究方法如社会文化学、比较文学学术等也可以用来分析文学作品和探索文学的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选择何种主题和方法,论文都应该具备严密的逻辑性、深入的研究性和准确的引用文献。
同时,应避免简单的摘抄和泛泛而谈的陈述,力求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分析,给出新的观点和结论。
有关日本文学的论文关于日本文化的论文
有关日本文学的论文关于日本文化的论文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摘要:“物哀”在日本传统文化与审美意识中一直都是一个特殊的审美与概括,它不只是简单的存在日本文学中,也存在日本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通过日本特殊的地理条件形成特殊的民族观念,每时每刻都呈现出日本的宗教色彩。
本文主要从“物哀”概念的形成出发,对日本文学中“物哀”的具体体现与“物哀”的正确解读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完善。
关键词:日本;文学;“物哀”一、“物哀”概念的形成日本人在自然界中感受到生命轮回与变化,从而丰富自已的审美体验。
并将对自然生命中存在的体验规划为“物哀”或者是“物哀美”的范围,当成一种文学概念与审美理论。
自然美中存在的季节感与生命感是“哀”的雏形,而“物哀”位居自然中各种美的首位,它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是日本固有美的一种范畴。
从《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时代开始,日本文学中就出现“哀”的美学概念,到了江户时代,《源氏物语》就开始慢慢的挖掘“哀”中的美学含义,并对“物哀”的概念存在的美学理念进行总结。
二、日本文学中“物哀”的具体体现(一)《源氏物语》的“物哀”体现(二)《伊豆的舞女》的“物哀”体现三、“物哀”的正确解读尽管“物哀”的概念是日本文学中不可动摇的美学理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会受到我国汉字的影响,这一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方面,“物哀”的概念作为一种忧伤与哀怨的情绪,大部分的读者在看到“物哀”这一概念时,会更多的倾向于“哀”。
当然,这只是单纯的从狭隘的方面来理解“物哀”,缺少一个完整性的认识。
某著名作家认为“物哀”概念即是意随心动,是人们不自觉就流露出的一种情感。
另一方面,“物哀”的概念时对世间万物所产生的一种感慨,即使我国的“触景生情”。
“物哀”也可认为是用眼睛去看待世界存在的任何事物,用心灵去体会,了解自已存在的环境中情感的所在,是人和人之间、人和事物之间所达成的一种共识。
因此,“物哀”中的“哀”并不是简单的一种哀伤,它也包括喜、怒、哀和乐等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绩
论文题目:解读《雪国》中的女主人公——驹子指导教师:
姓名:
年级:
学号:
摘要:《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是他倾注心力最多,历时14年之久的一部作品。
他的小说常常以貌美的青年女性为中心,以她们对爱情和艺术的不懈追求为主题,始终贯穿着一种淡淡的优伤与凄凉的美丽。
《雪国》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驹子这个女性形象,她既不是积极的反抗者形象;也不是庸俗的堕落者形象;而是一个有进取心的艺妓形象。
并通过这些形象反映了物哀、幽情等审美意向。
关键词:雪国女性形象驹子
《雪国》以继承了祖上财产的男主人公岛村三次访问雪国为主线,描述了他与艺妓驹子的邂逅,以及两人之间的情感生活和性爱生活,最后以叶子在火灾中丧生为结局。
总体上,显得平淡但又给人一种意味深长的感觉。
尤其是对小说的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的塑造和描写更是恰当好处,两位女主人公作为川端康成作品中经典女性形象展现传统日本女性之美的同时也显现出各自人格之美、心灵之美。
本文只选取两位女主人公中的一位——驹子进行分析。
一、作品中女主人公驹子的悲惨命运
驹子是一个在生活中不断挣扎的不幸女子。
她身世凄凉,15岁被卖到东京当女招待,不久被人赎身,满以为跳出了火海,却好梦难留,一年半以后,恩主染病而亡。
她再度陷入不幸,后来一位好心的琴师又将她赎出,教她习练琴艺,然而命运坎坷,琴师之子行男身染重病,危在旦夕,迫于生计,驹子就当了艺妓。
在烟花场上,她陪酒陪欢,尝尽不幸,苦痛难忍,孤寂哀愁。
驹子感情丰富,才情很高,向往着美好的生活。
她一
直不懈地追求,然而等待着她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与痛苦。
她对生活的全部奉献与追求都落空了——她卖身为行男治病,但垂危的行男照样很快地死去;她为叶子设计了一条幸福的道路,结果因为叶子的死而消失;她将爱情寄托于岛村身上,却因岛村的执意离开而幻化了。
最后她所有的希望都在风尘中幻灭了。
因此,她疯了。
二、所塑造的女主人公驹子的形象
1、生活中的坚强者形象
驹子出身贫寒,在屈辱的环境中成长,沦为山村艺妓,经历了人世间的不少沧桑,但这都没有让她失去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她依然勤学苦练技艺,不甘堕落,对生活有着自己的追求,从小说中的她记日记的态度是认真的,并且表现出一种坚持到底的毅力;还有就是驹子喜欢读小说的情节,她从十五六岁时就开始看小说,并且把看过的书都记录下来,这些都能表明驹子是一个有求知欲的人,她并不像一般艺妓那样随波逐流,还有她苦练三弦虽说是她维持生计的需要,但也从侧面说明驹子是一位毅力顽强的女性,不轻易屈服于命运的重压。
2、对爱情甘于奉献的形象
她的爱情是凄婉的,为了一个已有妻室的无所作为、坐食祖产的男子——岛村痴迷,但却不知道岛村只是为了排遣空虚而希望从她身上寻求安慰而已,这是悲哀的。
表面上岛村似乎爱上了她,但实际上他只把驹子对他的爱看作是一种徒劳,甚至不尊重这种爱情,从他两次失约却逃避了自己的责任可以看出,这不是作为相爱的人的一方所
应该表现的。
但驹子却是那样默默的付出,倾注自己身上的爱,明知与岛村的恋情是徒劳的,但还是依然爱着他,笔者认为川端褒扬了女性无私的自我牺牲的女性意识,也体现了驹子那种奉献的精神。
3、有着庄严的人格之美
虽然成了艺妓,她却奋不顾身地爱上旅客岛村,她热烈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把自己的肉体和精神全部交给了所爱之人,她的敢爱敢恨,对爱情的真挚执着,使她平添了许多女性美的魅力。
4、本古典美学的代表
初识驹子时,作者用了非常多的笔墨描写了她那美丽不可方物的艺妓形象,如“驹子清白的肤色,而今又渗入了山野的色彩,娇嫩得好像新剥开的百合花或洋葱头的球根。
”、“镜子里白花花闪烁着的原来是雪。
在镜中的雪里现出了女子通红的脸颊。
这是一种无法形容的纯洁的美。
也许是红日东升的缘故,镜中的白雪寒光激射,渐渐染上绯红。
姑娘映在雪色上的头发,也随之黑里带紫,鲜明透亮。
”等。
同时,在川端康成笔下,驹子是一个集纯真、善良、干净、美貌、风情于一体的魅力女性形象,她执著地追求一种平凡而幸福的生活,同时又因失望而苦恼,深深地潜藏着一种无可名状的悲哀,而且,作家为了使驹子保持“余情美”,还着力将驹子置身的肉感世界情操化,展现一种艳的余情。
从表面上看,这个女性装饰得十分妖艳、放荡,实际上却反映了她内在的悲伤,带有沉痛的哀愁和咏叹,这些都是传统日本的美学特点。
驹子的女性形象就如同象征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樱花,开放得绚烂,
凋零得悲壮,是一种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的美。
三、从驹子身上体现出来的作者的女性观和生死观
1、理想中的完美女性
川端康成曾讲过这样一句话:“女人比男人美……是永恒的主题。
”川端对女性的推崇是与日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他本人的独特经历相关的。
日本特殊的环境和历史遭际形成了日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对女性的崇拜在《雪国》中驹子是川端极力赞美的第一位女性。
驹子心地纯洁、渴望上进、充满青春活力,但又无法摆脱艺妓生活。
惟其如此,从这个姑娘身上所迸发出来的恋情爱意,就别有一番动人之处。
她把自己的肉体和精神全部交付给了岛村,她的拒绝一切功利目的的献身精神,使她平添了许多女性美的魅力,让一向虚无的岛村也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作者不仅对驹子不思图报的纯真感情极力渲染,而且还借她之口说:“能够真心去爱一个人的,唯有女人才做得到!”因此,驹子的爱情已经超出了个人的痛苦体验,融入了作者对至纯至真至善的爱与美的向往之情,从而上升成为一种人类普遍的精神渴求,显示出荡涤人性污浊、进行爱之拯救的深层意蕴。
2、美的虚无
在《雪国》中,则是透过虚无者岛村的眼睛看到女主人公徒劳悲哀的一生。
在作品中,驹子对生活的全部奉献与追求都落了空——她卖身为妓为行男治病,但垂危的行男照样很快死去;她练得一手好琴,却没有在舞台上一显身手,只能供酗酒者作乐之用。
最典型的就是她把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自始至终寄托在虚无的岛村身上,她不停的记着
日记,把自己修饰的“洁净得出奇,甚至令人想到她的脚趾弯里大概也是干净的”,但在岛村的眼里,她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
川端有意无意地把驹子这种可以观照的外部活动与岛村的意识活动放在一起映照,使岛村从旁观者的身份去注视驹子的行动,发出“徒劳”,“完全是一种徒劳”的叹惜。
最后驹子在生活的压迫下发疯,失去了女性的主体存在,生命形式蜕变。
这时银河在雪国原野的烈火中升腾延伸,“仿佛要把这大地拥抱过去似的”。
驹子在俗世的受难转向虚幻的天河,其生的悲哀也走向死的大同。
对于虚无思想的关注,不仅表现在川端对生命意义的独特体验,还表现在他对死亡哲学的反复言说。
在川端康成看来,轮回转世,就是“生死不灭”。
他认为生存和虚无都具有意义,他没有把死视作终点,而是把死视作起点,是通向一种更高境界的开始。
人之生死无始无终,无死就无生,死才可以生。
世界上“无”并非“有”的否定,生和死,有和无不过是生存的两种方式。
“从审美角度来说,他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
是美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说,艺术的极至就是死灭。
”在这种“从死来认识生,从虚无来思考存在,最后达到一切皆抛”的认识中,不仅没有一丝的悲观、绝望,反而有一种顿悟之后摆脱生的魔界、进入自由佛界的喜悦感,一种超越了一切有形界限之后所体验到的内心平静感,一种达到了与天地融为一体的永恒超越感。
所以,在川端康成看来,死亡并不可怕,反而是神秘的,美丽的。
这种佛禅的顿悟,用川端自己的话说就是:“物我一如,万物一如,天地万物都将失去界限,融成了一个精神的一元论世界。
”这是禅悟的本质,也是川端虚无思想的精髓。
小结:在《雪国》中对驹子的人物塑造,无疑是成功的,它带给我们
的不仅是一种美,也带我们一种去理解美、升华美并且拥有美的能力。
同时也为文学画廊上又增添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
这也是《雪国》能受到很高评价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 川端康成(译者:叶渭渠). 《雪国》[A].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5
[2] 川端康成.川端康成集[A]. 新潮日本文学[C]. 日本东京:新潮
社,1990.
[3] 孟庆枢. 春蚕到死丝方尽一一论《雪国》中驹子形象兼及《雪国》主题[A]. 东北师范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 1999-04.
[4]吕巍. 灵与肉的变奏曲——解读《雪国》中的女性形象[A]. 《世界文化》
2009年07期.
[5]叶渭渠.川端康成小说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