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论文日本文学论文:浅谈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之间的交流

合集下载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对于日本文化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本古代文学中,中国文化作为主要的文化源泉之一,起到了重要的借鉴和影响作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进行浅析。

日本古代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学题材和思想观念方面。

日本古代文学如歌谣、散文和戏曲中,不少作品都以中国文化为题材,如《万叶集》中的《琵琶行》、《六首歌》等,这些作品传达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和美学观念,使得日本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启发和影响。

在思想观念方面,中国文化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对于日本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得日本文学具有了更加丰富和内涵的思想基础。

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还表现在词汇和语言结构的借鉴中。

由于日本的书面语是汉字文字,使得日语中存在大量的汉字词汇,这些汉字词汇的引入和使用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日本语言结构上的复杂性和礼貌性的体现也受到了中国文化中的语言文化的影响,例如在日本社交场合中的敬语使用、尊称与敬称的运用等,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礼仪有着紧密的联系。

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还反映在影视作品和文化产品的创作和表现上。

中国文化作为古代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的影视作品和文化产品创作。

中国的传统戏剧和文学作品的改编,如京剧《牡丹亭》的日语版本《牡丹亭四夢》、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红楼梦》的日语翻译和研究等,都是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的体现。

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在古代文学、词汇和语言结构以及现代影视作品创作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不仅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也拓宽了中日两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随着中日两国关系的不断加深和发展,相信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会更加广泛和深入。

谈中日文学之间的关系

谈中日文学之间的关系

谈中日文学之间的关系作者:姜萌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6期摘要:纵观中日文学的发展历程,人们会发现中体文学之间存在着较大联系,在近代以前,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较大,近代以后日本文学对中国的影响较大,在保持自身文学特色的前提下,两者相互影响。

本文简要探究中日文学之间的关系,以期给相关研究工作者提供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中日文学;差异;关系[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6-0-01中日文学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研究者从日本的各种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学影子,汉文学是日本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的文学世界里,白居易是深受日本文人喜欢的唐代诗人,而且中国明清时期的小说对日本江户时代的小说具有重要影响。

与此相对应,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上,也存在日本文学因素,例如在明清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对日本文学语言的翻译和引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文学对中国国内的各种文学思潮、文学理念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严绍谩曾在其作品《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中写道,“中国文学的作品,出现日本汉诗的反馈现象;中国作家突破了个人之间唱和诗的形式,开始创作以日本为题材的风情诗;在日本现实政治生活中的任务,进入了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很多作家甚至尝试使用日本语言进行剧本的创作,作为日本民族艺术形式的和歌,在中国有了汉译的选集。

”由此段文学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存在的,而且在公元7世纪,日本也曾经向中国派遣了很多次文化使者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

这些派遣使在中国的学习,不仅为其本土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也将日本文化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当时的中国。

在中国唐代的文献记载中,研究者发现了大量由中日诗人共同酬唱的诗歌,日本的和歌也在唐朝时期传入中国。

明清时期,中国涌现了大量研究日本的作品。

由郝杰和李言恭合作的《日本考》中包含了最早的歌集和汉译,全书从地理风俗到文字工艺,对日本情况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其中收录的歌谣中包含39首和歌,并对这些歌曲进行了汉译。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日语语言文学中有许多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元素,包括汉字、儒家思想、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等。

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日本的语言文学,也体现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本文将从汉字的影响、儒家思想的传播和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等方面,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汉字是中国文化对日语语言的深远影响。

日本的书写系统包括汉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三种。

汉字是由中国引入日本的,起初被用来记录政治、宗教和学术方面的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被日本人所接受和使用,并融入到日语中。

在日语中,许多汉字是直接引用自中国的,比如“予”、“麦”、“熊”等等。

日语中的一些词语和成语也源自汉语,比如“风情万种”、“纸上谈兵”等等。

由此可见,汉字对日语的书写和表达具有深远的影响,体现了中国文化在日语语言中的独特地位。

儒家思想在日语文学中的传播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思想体系,强调平等、仁爱、孝道和礼节等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在古代中国深入影响了社会和文化,也传入了日本,成为了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在日语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对儒家思想的引用和体现。

比如在日本的古典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对孝道的讴歌、对礼节的尊崇,以及对仁爱、忠诚等价值观念的强调。

这些元素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日本的文学作品,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在日本文学中的影响。

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是日语语言文学中体现中国文化的重要方面。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日本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比如《孙子兵法》、《道德经》、《红楼梦》等。

这些作品被翻译成日语后,在日本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成为了日本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和价值观念等得以传播和交流,也为日语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

通过这些作品的翻译和传播,日本读者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学的魅力和独特性,增进了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丰富多彩,体现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

日本文学作品论文

日本文学作品论文

日本文学作品论文日本,作为我国的重要邻国,其文化内涵也比较丰富。

近年来,大量的日本文学作品传入中国,并被广泛翻译。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日本文学作品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日本文学作品论文篇1浅议日本文学作品标题的汉译摘要:标题是书的灵魂,是读者第一眼看到的有关书的部分,所以标题的翻译对于整本书的出版是至关重要的,在日本文学作品汉译的过程中,标题翻译出现了诸多现象,从而造成了误译,就这些现象作者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日本文学作品标题汉译误译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标题是一部作品的灵魂所在。

日语是日本所特有的,虽然语言由中国传入,但在语音及语义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语言在当时由中国传入,随着时间的变化及本国文化的影响,语言的语义及性质发生了变化。

通过对日本文学作品标题的研究来考察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以及在对翻译文化的受容过程中语义所发生的变化。

笔者认为这具有较深的研究意义。

中日两国的交流从文学开始奠定基础,书籍的翻译就成为重中之重,乃至今日中日两国的文化传播的作品数量之多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但随着历史社会的进步,从最初听闻到如今的观看,许多日本当地的土产社会文化我们也能从电视上了解到,于是电视的传媒给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带来了诸多的便利,那么文学作品也好,电视作品也好,因为两国语言的差异,必须通过翻译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一本书如何,书名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标题的翻译才是重中之重。

只有翻译出好的标题,才能更好地促进两国之间跨文化交际的活动。

一中日之间的交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经济上的往来、历史上的借鉴及科学上的共同研究都给中日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而文学上的影响主要还是靠文学作品的互译来得以诠释的。

一部文学作品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都是遵循一个流程:编写、矫正、投稿、印刷、出版发行,这是在本国发行,如果要以另一种语言在其他国家发行还要经过审核,翻译,版权检定,出版。

所以翻译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也是重中之重。

翻译一本文学作品,不仅要熟悉原文,更要对原文有自己的见解,从而用本国的语言翻译出相得益彰的作品。

论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论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结语
尽管日本文学自古深受中国大陆文化影响,但时至近现代,日本 文学却对中国新文学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松尾芭蕉 及其俳句有着浓厚的中国情结,而俳句对中国“五四”期间小诗的盛 行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影响了周作人、郭沫若等 “五四”时 期的文学巨匠。周作人与日本文学的关系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最 有代表性、最具典型性的。
丰子恺译《源氏物语》(节选)
话说从前某一朝天皇时代,后宫妃嫔甚多,其中有一更衣,出身并不十 分高贵,却蒙皇上特别宠爱。有几个出身高贵的妃子,一进宫就自命不 凡,以为恩宠一定在我:如今看见这更衣走了红运、便诽谤她,妒忌她。 和她同等地位的、或者出身比她低微的更衣,自知无法竞争,更是怨恨 满腹。这更衣朝朝夜夜侍候皇上,别的妃子看了妒火中烧。大约是众怨 积集所致吧,这更衣生起病来,心情郁结,常回娘家休养。皇上越发舍 不得她,越发怜爱她,竟不顾众口非难,一味徇情,此等专宠,必将成 为后世话柄。连朝中高官贵族,也都不以为然,大家侧目而视,相与议 论道:“这等专宠,真正教人吃惊!唐朝就为了有此等事,弄得天下大 乱。”这消息渐渐传遍全国,民间怨声载道,认为此乃十分可忧之事, 将来难免闯出杨贵妃那样的滔天大祸来呢。更衣处此境遇,痛苦不堪, 全赖主上深恩加被,战战兢兢地在宫中度日。这更衣的父亲官居大纳言 之位,早已去世。母夫人也是名门贵族出身,看见人家女儿双亲俱全, 尊荣富厚,就巴望自己女儿不落人后,每逢参与庆吊等仪式,总是尽心 竭力,百般调度,在人前装体面。只可惜缺乏有力的保护者,万一发生 意外,势必孤立无援,心中不免凄凉。
背景导入
日本著名学者实藤惠秀对20世纪的中日文学交流,曾有如下论述:从 中日甲午战争到 芦沟桥事变的一段时期,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是日本 文学影响中国文学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离开了日本文学就无法 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文学,没有日本文学的影响,没有中国现代作家对日 本文学的理解和接受,中国现代文学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辉煌。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中国古代文学对日语文学的影响不可忽视,尤其是诗歌和文言文。

在日语文学的早期阶段,日本诗歌在形式和题材上都受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

《万叶集》中的许多作品直接模仿了《诗经》和《楚辞》等中国古代诗歌的风格,同时也表现出了对中国文学的学习和借鉴。

在文言文方面,中国古代文言的经典著作如《孟子》、《论语》等被日本学者翻译成日文,成为日本文学界的重要学术资源。

这些文学作品的传入不仅丰富了日本人的文学修养,也为日语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中国哲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中国哲学在日本的传播始于古代,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对日本的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比如日本的国学与儒学传统,就是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在日本文学作品中,不难发现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佛家的超脱世俗的影子。

而在近现代,随着西方哲学的传入,中国哲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有所减弱,但是在日本文学中仍然能够看到中国传统哲学的痕迹。

中国历史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和人物在日本文学中被广泛地加以描述和赞颂。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日本流传甚广,被改编成日本的传统文学作品。

在日本传统戏剧和小说中,也常出现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和历史事件的题材。

中国历史对日本文学的丰富多彩贡献着。

中国艺术对日本文学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尤其是中国的绘画和书法,对日本文学创作的影响尤为显著。

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对中国绘画和书法意境的表现,这些都是中国艺术对日本文学的重要影响。

中国文化在日语语言文学中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历史和艺术等方面都对日本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进了日本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随着两国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学之间的影响关系也将继续发展和壮大。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文化对日语语言文学的影响将变得更加广泛和深刻,为两国文化的交流和友谊添上新的篇章。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系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系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系引言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作为东亚地区两个主要的文学传统,它们之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紧密的联系。

两种文学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和发展,各自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间的关系,从文化交流、文学创作、主题和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文化交流中国和日本文学之间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初的唐朝。

当时,唐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

日本的古代文学中,很多作品都受到了中国文学的启发和影响,尤其是在诗歌和散文方面。

例如,日本的万叶集中的很多诗歌都受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情感。

在后来的时期,随着日本进一步学习和吸收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学思想也深入到日本。

例如,中国的儒家思想在日本起到了重要的角色,并影响了日本的文化和文学。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文学交流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加强了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

文学创作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创作风格和方法有所不同,但都注重思想表达和人物塑造。

中国文学强调情感的表达和人物的心理描写,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相比之下,日本文学更注重细腻的描写和自然景色的表达,以及对日本民族性格和传统价值的反映。

两种文学在创作风格上存在差异,但又有相互借鉴和影响的现象。

中国文学在创作方面有许多经典的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而日本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如《源氏物语》和《枕草子》等,则更注重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地流传广泛,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题和风格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主题和风格也有一定的差异。

中国文学的主题常涉及历史、爱情、家族等,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中国文学的风格多样且丰富,既有悲剧和伤感的作品,也有喜剧和幽默的作品。

中国文学常以典故和寓言的形式进行表达,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

相比之下,日本文学的主题多涉及自然界、生活哲理、个人情感等。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现代中日文学在东亚文学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两国文学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文学题材、风格、传统和现代观念等方面,对现代中日文学之间的异同进行浅析。

就文学题材而言,中日两国的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在中国,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文学思潮的变革,现代文学的题材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

现代中国文学作品中涉及的题材包括但不限于革命、历史、社会现实、人性、异化等。

而在日本,新的文学题材也不断涌现,包括战争、政治、社会变革、爱情、性别、亲子关系等。

虽然两国文学的题材有些相似,但在细节处理和情感表达上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现代中日文学在风格上也有所不同。

一方面,现代中国文学的文风更加朴素自然,强调表达真实的人物与事件,突出了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风格。

日本文学则更倾向于描绘内心世界和心理状态,追求文学的抒情和意境,体现了浓厚的东方审美情感。

两国文学在风格上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表达手法上,更有一种原生态的文化差异。

现代中日文学在传统和现代观念的处理上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在传统文化和现代观念之间寻求平衡,既吸收传统文学的养分,又传达现代社会的理念和思想。

而在日本,现代文学作品在探讨传统价值和现代观念的冲突和交融,表现出思想的重构和文化的更新。

两国文学对传统和现代观念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体现了东方文化中的矛盾与融合,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观念。

现代中日文学之间的异同主要体现在文学题材、风格、传统和现代观念等方面。

尽管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中日两国的文学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有助于丰富东亚地区的文学成果,也为世界文学的多元化贡献了新的力量。

通过对现代中日文学之间的异同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两国文学的创作特点和文化内涵,促进东亚文学的跨文化交流与发展。

笔墨生花——浅谈中日古典文学

笔墨生花——浅谈中日古典文学

笔墨生花——浅谈中日古典文学高分子1101 张舒昀1123141009 文学不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在中国还是日本,他都是一种精神的具化形式。

一横一竖堆叠成的语句,往往寄托着人类最原始的愿望和内心的表白。

作为一个工科生,其实我不大敢说自己对文学的了解有多少,只是一直以来保持着看书的习惯,并且对日本文学也有些涉猎,拙见了了。

一,文学观的异同亚洲人似乎对美有着独特的见解,大概是我血液里强烈的民族感让我觉得,亚洲人对美的审视要高于其他人种。

所以,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日本文学,字里行间都追求着精神美感,无论是从结构上讲,还是从内容文笔上讲。

在亚洲人眼里,文学作品如若没有章法没有美感,只能是糟粕。

从体裁上讲,中日都是盛产诗歌类文学作品的国家,你可以从那些恰到好处的韵脚中,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中感受到作者们精心雕琢这份美感的心意。

从内容上讲,中日文学作品都不乏对自然美,人文美,道德美德赞颂,大概是因为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日本文学在道德的价值观上一直和中国文学有着很高的相似性。

但是,从两国早期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又不难看出,中国最早的文学观是理想的文学态度和文学观,应具有一种强烈的倾向,那就是政治问题也不回避,而要积极地干预。

而日本的文学观则是,“愍物宗情”的情趣才是重要的,如果把政治纠缠于文学之中,那就会流于庸俗,这种倾向是很强的。

举个例子,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从内容编排和表现手法上我们把收录的诗歌分为:风(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雅(分为《小雅》(《大雅》,是宫廷乐歌,共105篇),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三类。

不论是哪一种其中很多都涉及到对当时政治宫廷的描述和评价(我们暂且不论褒贬),再举个简单的例子,与《国风》并称“风骚”的《离骚》就大量的运用比喻隐喻借喻等手法表达了屈原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中国文人,特别是古代文人,大多都有这种参与政治的情怀,所以我们的华夏大地五千年里有不少优秀的传颂至今的政治诗歌。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系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系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系引言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是世界上最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亚洲文学传统之一。

这两个传统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渊源和交流。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间的关系,包括对彼此的相互影响,文化交流和描绘主题和文学风格。

彼此的相互影响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古代。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许多经典作品被翻译成日本,并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诗经》、《离骚》等中国古代名著被广泛阅读和传诵,对日本文学的抒情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中国古代文学的散文、哲学思想和传统戏剧也对日本文学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例如,中国的散文作品《孔子家语》、《庄子》和《列子》等被引入日本,并对日本的散文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文学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自古以来,日本文学家通过汲取中国文学的精华来丰富自己的写作风格和主题。

例如,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中国文学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背景。

文化交流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间的文化交流始于古代,通过贸易、外交和文化交往日本吸收了中国文化的许多方面。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还体现在诗歌、音乐、绘画和戏剧等艺术形式中。

在唐宋时期,中国文化在日本得到了广泛传播。

日本的文化人士经常到中国求学,学习中国的文化知识,并将之带回日本。

在这段时间里,许多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日文,为日本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中日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随着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之间的交流更为广泛。

作家和学者们常常互相翻译和推荐彼此的著作,使得两国文学更加亲近和相互了解。

文学主题和风格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在主题和风格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中国文学经常涉及的主题包括家族、国家、爱情和人生哲理等。

中国古代文学注重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并通过古典诗歌和散文来表达。

相比之下,日本文学更加注重个人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日本文学作品通常关注于细节和感情的描写,强调情感的真实性和内在的体验。

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文化交流渊源流长。

两千年来,两国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由于古代日本列岛的文化远远落后于中国,所以在长期的中日交往中,汉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虽然提倡欧化,努力向西方学习,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已扎根于日本民族的土壤,即使在日本文学中,也不难找出中国文化的印迹。

由于在近代之后,日本随着国力增强,而与此相对的中国国力消减,处于被殖民的地位,此时文学之间的影响也处于互换的位置,所以在此,我们所谈到的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只限于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古代文学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传播过程中,文学方面最为被外国所称颂的恐怕要数唐诗了,同样在日本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唐诗曾经一度被传诵于日本社会各个阶层,而日本文人也皆已能作唐诗而自豪。

此外,还有一种文学也对日本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那就是中国的古代神话。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中国古文学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中国古代神话与日本古代创世神话中国的神话有文字记载的著作始于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和三国时期徐整所著的《三五历记》。

其中《三五历记》为最早完整记载盘古开天传说的一部著作。

据考证,日本的神话基本上形成于4世纪以前,然而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对于日本神话的记载,主要来自成书于8世纪初的两部日本史书——「古事记」和「日本书记」。

「古事记」(こうじき)由稗田阿札(ひえだのあれ)据「帝记」(ていき)和「旧辞」(きゅうじ)讲述,太安万侣(おほのやすまろ)记录而成。

「日本书记」 (にほんしょうき)成书稍晚于「古事记」,是由许多人集体编纂的官修正史,体裁模仿中国史书。

这两部书都是在天武天皇(?一686年)召集下编纂的。

当时的日本已基本完成统一,迫切需要在意识形态上确立天皇的统治秩序,以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

天武天皇下诏日:“诸家之所赍帝记及本辞,既违正实,多加虚伪。

中日文化文学交流的价值

中日文化文学交流的价值

中日文化文学交流的价值、意义及启示中日文化的交流是源远流长的,在远古时代,日本列岛曾与亚洲大陆相连。

在日本发现的古生物化石与旧石器文化与中国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有许多共同性,这说明原始先民们早有来往。

直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由于冰川期的结束,海面回升和地壳变动,日本列岛终于完全和大陆脱离,但是以后仍然不断有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的移民利用海流和季风渡海来到日本,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从两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看来,这种文化交流十分密切,而且绵延不断。

由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使中国的一批开明人士欲从日本道路中引出中国的经验教训,大批留日学生和走访日本的学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促进了中日文化与文学的影响和交流。

正是因为在地理上等诸多方面,才形成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紧密,互相学习、融合。

在公元五世纪以前,日本古代只有语言,没有文字。

汉字的传入,极大地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并为后来的日本文字(假名)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籍东传日本,有文字记载的是在公元712年日本的第一部书面文献《古事记》。

该书记载了有《论语》10卷、《千字文》一卷送给日本天皇的史事。

据考证,公元4世纪,中国的古籍已传入日本。

在公元604年,日本圣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条宪法》,不仅深受中国政治思想的影响,不少条文的遣词造句直接来自中国的文献典籍。

中国文化以汉籍为载体,随着中日间的人员交流而传入日本。

这种传播的速度随时间而越来越快。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汉字成为日本语言的记载符号。

在中华文化宝库中,既记载着华夏的光辉史迹,又蕴积了友好邻邦丰富的历史资料。

世界上最早用文字把日本历史记载下来的应该是中国。

战国时代成书的《山海经》里,就有关于日本的记载。

其后,在《史记•秦始皇本记》中又记载了徐福携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东渡日本的史事。

至今日本九州还流传徐福的许多历史故事,供奉着祭祀的神庙,每50年大祭一次,1980年4月还举行纪念徐福登陆2200周年的隆重祭奠。

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现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现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现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在中日抗战后60年中,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思考并研究在这期间中国对中日文学比较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就显得意义重大。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中国学者对日本文学以及中日文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了解。

日本现代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和西方文学之间的媒介,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两国的现代文学也有着相同和相似性。

正是由于中日两国的社会环境和国家的立场不同,使得推动中日现代文学的发展的动力来源不同。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动力是文学外部的社会,日本现代文学的动力则主要是文学内部的矛盾运动。

两国作家的文学立场和高度不同,使得中日现代文学在与共同之处之外多了些许不同的特质。

综上,中日文学是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日本现代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多是外在的,局部的,短暂的却不是本质的。

进行对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的思考能够深入了解两国的文学,文化背景。

前言:中日现代文学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的产物,它们历经了时代的变革,社会的进步,吸取了外国文化,将本国的古代文学加以创新,在新旧文学的传承过程中,中日文学的碰撞与交融,伴随学者对文学的使命感,对人性的追求,对自身的剖析与批评,深刻了解中日现代文学,体会并剖析中日现代文学的比较研究,感受现代文学本质的相通与差异。

一、现代文学定义及本质现代文学是国家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的某些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对现代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新的文学体裁,创造新的文学内容,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伟大的文学的根本使命是探究个体生命的,而个体生命是属灵的。

然而中国古代文化主脉儒家,讨论的仁义礼信缺少灵魂叩问的资源。

文学以影射社会生活为基础从而体现出一定的精神世界,随着社会的变化,其形式和内容正在发生变化,现代文学带有大量的体现知识经济的特征,与传统文学倾向于精神文化不同,现代文学更加倾向于在文学交融和包容中体现的工业文明。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

浅析现代中日文学之异同现代中日文学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国的文学作品在风格、题材、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现代中日文学之间的异同进行浅析。

首先从风格和题材上来看,中日文学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风格方面,日本文学偏向于抒情、写景、流畅、含蓄,追求简约、细腻、唯美的表现方式,强调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描绘。

而中国文学则更注重叙事与抒情的结合,对情节、人物的刻画更加丰满,力求情感的深刻和丰富,喜欢通过纷繁复杂的情节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在题材方面,日本文学多以自然、家庭、个人情感为主题,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日常情感;中国文学则更偏向于历史、社会、民族、伦理道德等宏大题材,喜欢表现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之间的关系。

这表明两国文学在创作风格和题材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次从表现手法上来看,中日文学也有着一定的异同。

在表现手法上,日本文学倾向于细腻而含蓄,追求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崇尚语言的精致与美感。

夏目漱石的《我是猫》以及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等作品都以其细腻而含蓄的表达方式,塑造了许多深刻的人物形象。

而中国文学则更倾向于豪放、奔放,喜欢运用夸张、夸大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追求丰富而生动的语言表现。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以及老舍的《茶馆》等作品,都以其夸张而生动的语言风格,刻画了许多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物形象。

这表明中日文学在表现手法上也存在着差异。

就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的影响而言,中日文学的差异也十分明显。

日本文学受到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武士道精神和和风文化的熏陶,强调个人感受和情感的表达,注重情节、人物的内在世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生命的轮回。

而中国文学则受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强调个人意志、命运与社会的关系,注重历史与社会的表现,追求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这些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使得中日文学在气质和主题上有了巨大的差异。

不论是中日文学,无论是异同,都要看到其中的联系。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系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系

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系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有着悠久而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包含了文学作品、文学思想和文学交流等多个方面。

自从古代开始,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日本文学也通过吸收和融合中国文学的要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系,并分析其互相传承、影响和发展的过程。

中国文学在古代对日本文学的影响非常显著。

在日本古代文学的早期阶段,尤其是在8至9世纪的平安时代,中国文学的影响达到顶峰。

当时,日本的文化精英将中国的文学作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他们翻译了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如《孙子兵法》、《论语》等,并以其为基础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体裁和题材的选择上。

日本文学在古代的发展中,基本上遵循了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如诗歌、散文、戏剧等。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文学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形态。

同时,许多中国文学作品也被日本文学家翻译和模仿,并加入日本本土的情感和思考,从而创造出了独具一格的文学作品,如《源氏物语》等。

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在思想上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文学中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价值观等都对日本文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举个例子,中国的儒家思想对日本文学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家庭观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不仅如此,佛教的传入也使日本文学的思想内涵更加丰富多样。

与此同时,中国文学也受到了日本文学的影响。

自宋元时期开始,随着中国与日本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一些日本文学作品得以通过中日双向的文化交流,传入了中国。

这些作品中融入了日本的风土人情、生活哲学以及社会现实等元素,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总结一下,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相互影响、互相传承的关系。

中国文学在古代对日本文学起到了重要的启蒙和影响作用,为日本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日本文学则通过吸收和融合中国文学的要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

中国文学论文日本文学论文:浅谈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之间的交流

中国文学论文日本文学论文:浅谈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之间的交流

中国文学论文日本文学论文:浅谈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之间的交流摘要:学的某些因子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建构,所以要清理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问题,就必须反思日本文学影响这一事实,也就是应尽可能地返回历史现场,弄清中国近现代文学认同、接受日本文学的政治文化与民族心理背景及其特点,追问日本文学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现代性想象、建构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意义何在,由此深化对20世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认识。

关键字:中国文学、日本文学、交流一、以近代为例中日文学关系的桥梁是留日学生(梁启超等少数人例外),日本文学主要是经由他们而影响中国文学的。

留日学生是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逆转的产物,留学日本目的在于吸取其近代化良方,并由日本获取“泰西各学”,即政治、律例、理财、外交、武备、农工、商务、矿务之类。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所陈述的“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之理由是:“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

中东情势凡俗相近,易仿行。

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若自欲求精求备,再赴西洋,有何不可?”(注:张之洞:《劝学篇》,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17页。

)这段文字表露了张之洞乃至当时朝野上下的两种心理:一是求事半功倍的走捷径心理,也就是一种急功近利心理;二是由“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所体现的对日本西学、日本近代化经验的一种信赖乃至依赖心理。

留日学生长期生活在日本,接受日本式教育,对日本文化、文学逐渐产生了某种程度不一的认同感,例如鲁迅对日本“认真”、“余裕”文化的认同(注:参见方长安:《鲁迅立人思想与日本文化(下)》,《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5期。

),周作人对日本人“爱好天然”、“崇尚简素”文化的喜爱(注:参见周作人:《最初的印象》,载《知堂回想录》,群众出版社,1999年,第157页。

)。

他们虽然遭受了种种不公平的民族歧视,但对日本近现代化本身并无抵触,甚至极为向往,因为他们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中国输入日本近现代化经验。

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文化交流渊源流长。

两千年来,两国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由于古代日本列岛的文化远远落后于中国,所以在长期的中日交往中,汉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虽然提倡欧化,努力向西方学习,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已扎根于日本民族的土壤,即使在日本文学中,也不难找出中国文化的印迹。

由于在近代之后,日本随着国力增强,而与此相对的中国国力消减,处于被殖民的地位,此时文学之间的影响也处于互换的位置,所以在此,我们所谈到的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只限于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古代文学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传播过程中,文学方面最为被外国所称颂的恐怕要数唐诗了,同样在日本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唐诗曾经一度被传诵于日本社会各个阶层,而日本文人也皆已能作唐诗而自豪。

此外,还有一种文学也对日本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那就是中国的古代神话。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中国古文学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中国古代神话与日本古代创世神话中国的神话有文字记载的著作始于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和三国时期徐整所著的《三五历记》。

其中《三五历记》为最早完整记载盘古开天传说的一部著作。

据考证,日本的神话基本上形成于4世纪以前,然而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对于日本神话的记载,主要来自成书于8世纪初的两部日本史书——「古事记」和「日本书记」。

「古事记」(こうじき)由稗田阿札(ひえだのあれ)据「帝记」(ていき)和「旧辞」(きゅうじ)讲述,太安万侣(おほのやすまろ)记录而成。

「日本书记」 (にほんしょうき)成书稍晚于「古事记」,是由许多人集体编纂的官修正史,体裁模仿中国史书。

这两部书都是在天武天皇(?一686年)召集下编纂的。

当时的日本已基本完成统一,迫切需要在意识形态上确立天皇的统治秩序,以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

天武天皇下诏日:“诸家之所赍帝记及本辞,既违正实,多加虚伪。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日语语言文学中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文文化对日本文学的发展和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无论是在语言、文学题材和写作风格等方面,中国文化都在日本文学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以下将从汉字、文学题材和写作风格等方面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中国文化的影响。

汉字作为日本的文字之一,是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个重要载体。

汉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也是日本最早引进的文字之一。

在日本,汉字被用来书写重要的文章、书籍、诗歌等。

而且,日语中的很多汉字都是从中国引进的,汉字不仅仅是日本文字的一部分,更是中国文化在日本文学中的重要载体。

日本的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了许多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汉字,这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学的影响深远。

中国文学的题材对日本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传统之一,包含了大量的经典著作和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情怀和哲学思想。

这些题材在日本文学中也有其独特的发展和演变。

《源氏物语》就是受到中国文学《红楼梦》的影响而创作的。

这部作品描绘了平安时代贵族社会的生活和爱情故事,其中融合了中国文学的爱情哲学和人文情怀。

中国的诗歌和戏剧等文学形式也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日本很多古代诗歌作品都受到了中国诗歌的启发,这些作品中常常出现了中国的山水情怀和诗意境界。

中国文学的写作风格也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注重修辞和意境的表达,强调意境和写意,这种写作风格在日本文学中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例如日本的和歌诗中就融合了许多中国文学的写作技巧和意境表达。

中国文学的叙事手法和人物塑造等方面也对日本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和叙事手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本文学中的英雄题材和叙事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论文日本文学论文:浅谈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之间
的交流
摘要:学的某些因子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建构,所以要清理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问题,就必须反思日本文学影响这一事实,也就是应尽可能地返回历史现场,弄清中国近现代文学认同、接受日本文学的政治文化与民族心理背景及其特点,追问日本文学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现代性想象、建构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意义何在,由此深化对20世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认识。

关键字:中国文学、日本文学、交流
一、以近代为例
中日文学关系的桥梁是留日学生(梁启超等少数人例外),日本文学主要是经由他们而影响中国文学的。

留日学生是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逆转的产物,留学日本目的在于吸取其近代化良方,并由日本获取“泰西各学”,即政治、律例、理财、外交、武备、农工、商务、矿务之类。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所陈述的“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之理由是:“一、路近省费,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

中东情势凡俗相近,易仿行。

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若自欲求精求备,再赴西洋,有何不可?”(注:张之洞:《劝学篇》,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17页。


这段文字表露了张之洞乃至当时朝野上下的两种心理:一是求事半功倍的走捷径心理,也就是一种急功近利心理;二是由“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所体现的对日本西学、日本近代化经验的一种信赖乃至依赖心理。

留日学生长期生活在日本,接受日本式教育,对日本文化、文学逐渐产生了某种程度不一的认同感,例如鲁迅对日本“认真”、“余裕”文化的认同(注:参见方长安:《鲁迅立人思想与日本文化(下)》,《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5期。

),周作人对日本人“爱好天然”、“崇尚简素”文化的喜爱(注:参见周作人:《最初的印象》,载《知堂回想录》,群众出版社,1999年,第157页。

)。

他们虽然遭受了种种不公平的民族歧视,但对日本近现代化本身并无抵触,甚至极为向往,因为他们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中国输入日本近现代化经验。

这样,他们与日本文化、文学间便缺少文化、文学传播接受中应有的距离感,也就难以在认同、接受中作一种冷静的观察、分析。

这意味着他们中多数人难以看清日本文化、文学的优与劣,势必导致接受上的某种盲目性。

而这些留日学生,大都是关注现实、满怀理想的激进的革命青年,充满青春激情,为拯救祖国,在世界上重塑中国形象,他们恨不得一下子让中国实现近现代化,跨入世界强国之列。

所以只要他们认为是有用的,就于焦虑、情热之中不惜一切地加以介绍、吸纳,因而往往是热情有余而冷静不足。

留日学生这些特点和上述张之洞所流露出的两种新的
民族文化心理的共同作用,使中国近现代文学对日本文学的认同、接受变得极为复杂,即:它在促使中国文学现代意识生长的同时,又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潜在地制约着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健康生长。

二、日本文学中子路形象的变异与《史记》
在《游侠列传》中司马迁打破了“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史记》1137)的历史沉寂,描写了“卿曲之侠”“布衣之侠”“闾巷之侠”等民间游侠。

中国游侠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氏族制度崩溃的春秋末期,没落氏族的一部分人沦落成四处流浪的武士,寄身在权力者周围并得到其庇佑,而武士则要付出生命、知恩图报,典型为孟尝君等“战国四公子”的养士美谈。

这一传统文化在汉朝武帝时期更为盛行,渗透到民间。

因为正常社会秩序遭到破坏,所以在普遍要求自卫的基础上产生了与游侠阶层有着千丝万缕联系
的个别秩序(14)。

当然这也与春秋时期以下犯上的社会状况有着密切关联。

从这样的历史时代的可能性来看,生活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子路,也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游侠之徒”。

中岛敦正是根据历史和时代的这种可能性,再结合上述的《论语》等的古典资料中的子路与游侠资质相似的记述,才在《弟子》开篇使用了“鲁国卞邑的游侠之徒,名仲由,字子路”这样
的开头。

而且为了突出时代背景中的游侠传统的鲜明色彩,也好像是为照应小说开头的设置,作品第三章中专门交待这是“以下犯上的世道”(『弟子』第一卷:102),而在第十三章则写到“世道的混浊加上诸侯的无能”(『弟子』第一卷:105)等等。

那么,《弟子》中子路的性格特征与司马迁《游侠列传》中的游侠的性格特征到底有多少相似之处呢?在这里做一
下具体的比较应该是必要的。

《游侠列传》中是这样写游侠的,“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既已存亡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史记》1137)。

我们把这段叙述拆开,分别与小说《弟子》中对子路的描写一一做以下对比。

◎其行虽不轨于正义(《史记》1137)→他打算羞辱一下最近贤者之名甚高的学者—陬人孔丘。

(『弟子』第一卷:463)
三、从菅原道真看日本平安朝文学与唐文学
据史书记载,公元7世纪至9世纪日本多次派遣隋史和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唐朝的文化和制度。

这些使节将唐时的政治、法律、艺术、宗教等先进文化带回日本,经过吸收理解与融合终于形成大和民族自己的文化特色。

作为唐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的唐文学,尤其是唐诗
对日本汉文学的产生发展影响更为深远。

日本的平安朝(794-1192)和唐朝有着频繁的往来,据藤原佐世写的日本最古的汉书目录《日本国见在书目录》(891)记载,遣唐使曾把白居易的诗文集带到了日本。

现在,日本的nhk每天都有汉诗的相关节目,内容上几乎都是唐诗。

并且日本现在还有很多唐诗爱好者。

本文主要从日本平安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菅原道真入手,浅显地探讨一下唐文学和日本文学的关联。

菅原道真(845-903)是日本平安时代前期的政治家和学者,深受宇多、醍醐天皇的赏识。

作为政治家能力超群,曾经抵制过藤原氏集团的专政,当唐朝国势日渐衰微之时,是他上奏天皇,建议停派遣唐使。

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不仅和歌写得好,还精通汉文学。

“传题伤马送,江尾损船迎”、“驿长莫惊时序改,一荣一落是春秋”这样的诗句放在唐诗中也令人拍案叫绝。

其诗文集《菅家文草》、《菅家后集》和他编纂的《类聚国史》《日本三代实录》成为日本宝贵的文化遗产。

他的名字在中国可能鲜为人知,但在日本却是家喻户晓,人们都遵奉他为“天神”、“学问之神”。

菅原道真能够达到如此高的文学造诣与唐文学有很深
的渊源。

菅原道真出生在一个世袭的文章博士(日本古代特有官职)家庭,菅原道真的祖父曾于804年随遣唐使藤原葛野麻吕、石川道益前来中国,在遣唐使团中任判官职,次年
回日本后,他大力提倡引进唐朝的宫廷服饰、礼仪等,向日本人讲读唐文学,参加了《凌云集》、《文化秀丽集》的编纂。

菅原道真的伯父菅原善主于838年随遣唐使藤原常嗣到过中国。

其父菅原是善的时代是唐文学传入日本的全盛时代,菅原是善的诗被称为“藻思华瞻,声价尤高”。

这一切使得菅原道真从小就深受唐朝文化的熏陶,奠定了他施展文学才华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亚玲.白居易和日本平安朝文学.日语知识,2003,
01.
[2]川口久雄校注本.菅家文草,菅家后集,日本古典文学大系(第72册).岩波书店,1966.
[3]饶芃子,王琢.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3.
[4]于长敏.日本的学问之神——菅原道真.日语知识,199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