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 少数民族民歌 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民歌教案
【教材分析】
《少数民族民歌》是普通高中人民音乐出版社音乐鉴赏教科书音乐课程(必修)第二单元第三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三大块:欣赏民歌、学习音乐知识和拓展与探究。
教材要求通过欣赏部分使学生感受、体验少数民族的音乐情绪;通过学习音乐知识使学生认识、理解蒙古族、藏族的音乐和民歌的风格特征;通过拓展探究部分引导学生探究少数民族民歌的产生与发展,与该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关系。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音乐知识,大部分学生对于音乐理论及鉴赏没有形成自身的方式方法。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提高。
【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认识蒙古族、藏族音乐的民歌体裁,使学生能够从旋律、节奏特点等方面对蒙古族和藏族的音乐进行比较,感受其音乐情绪,体验蒙古族、藏族民歌的风格特点;认识“长调”“囊玛”等民歌体裁。
2.艺术表现:通过聆听《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两首民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通过教师讲解蒙古族和藏族的民歌常识,认识、理解蒙古族和藏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3.文化理解:培养和增进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和对祖国灿烂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聆听《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理解其音乐风格及体裁形式;分辨不同民族音乐和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从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方面进行比较、认识两个民族音乐和民歌的风格特征。
【课时与课型】
1课时新授课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音箱、电子琴
【教法与学法】
讲解法、引导探究法、聆听法、归纳总结法
【德育渗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主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通过让学生聆听民族音乐感受各民族的音乐风格特点,和教师讲解各民族的音乐风格的形成与他们本民族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培养学生对祖国灿烂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