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佛公开课《公正》看学生如何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哈佛公开课《公正》看学生如何学习
——以建构教学理论为视角
看完了哈佛著名教授桑德尔的公开课《公平与正义》,感触颇多,尤其被桑德尔教授的教学风格及渊博的知识吸引,桑德尔教授的身上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从整堂课看来,不难发现,桑德尔教授主要是以以下模式来对学生进行知识理论体系的建构和梳理。
1、导入(通过讲故事或假设创立情境来导入)
2、引出学生的观点(通过不断提出两难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出他们的观点)
3、通过四个阶段重新建构观点: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与别人相互交流;将旧有观点暴露于特定情景之下;重新建构新观点;评价新观点
4、运用新观点
5、对观念变化进行评论
建构主义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绝对正确的表征,不是放之各种情境皆准的教条;在学生观上强调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及其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差异性;在学习观上它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要把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
从认识规律的角度说,“联系”与“思考”,“比较”与“分析”是学生构建意义的关键环节。
建构主义者在教学中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挂起钩来,比如医学中的具体病理、经营管理中的实际案例等等,让学生合作解决情境性的问题。
情境性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学习的任务情境应与现实情境相类似,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
其次,教学的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范式,并指导学生的探索。
最后,需要进行与学习过程相一致的情境化的评估,或者融合于教学过程之中的测验的融合式测验,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
而桑德尔的公开课之所以能够吸引学生,首要的因素就在于,桑德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把新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经验或者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发生互联,引发新与旧的碰撞,并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思想中模拟某种具体的或典型的场景,让学生对这模拟情境中所展示出来的问题进行提取、分析、评论和总结。
比如在《公正》课的第一集一开始,桑德尔并没有直接介绍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什么,课程的结构是什么,或者并没有直接给予学生一个关于公正的哲学定义,而是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即假设了这样一种场景。
设想你是一位电车司机,你的电车正已每小时60英里行驶,你发现,在车轨的尽头有5位工人在那里干活,你想尽办法停下来,但已经停不住了,你的手刹不灵了,如果你撞向这5位工人,他们必死无疑。
而在轨道尽头,刚好有一条分叉,而在那条分叉路上,只有1位工人,你的方向盘还没有失灵,所以你可以选择把电车拐向那条分叉路,撞向1位工人,但救活了另外那5位,而现在的问题就是,面对这样的紧迫处境,你会选择怎么做是好?
很显然,桑德尔创设的问题情境,一下子就以出乎学生对哲学课的期待的形式出现了,问题的抛出让人既感到意外,又感到新鲜,顿时便吸引住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把学生带入到一种道德两难的境地——是牺牲5个人还是牺牲1个人?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桑德尔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显然是精心设计的,也就是说这个问题不具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所以不会让学生觉得没有任何挑战性,另外,这种问题情境也不会具有无限的开放性,怎么回答都可以,它要求在两难中进行抉择,而不是不做选择,因此,问题本身也并不会让人无话可说。
相比那些知识总结性的提问,或者下定义的方式的提问,这种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挑战问题的求知欲望。
事实也是如此,我们明显感到课堂的氛围随着这样一种极具参与式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迅速进入到了激烈讨论的环节,学生们围绕提问从两个方向上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对于多数人生命与少数人生命的价值的比较、生与死等我们现实中经常面对但是很少进行深入哲学思考的问题的看法。
从该课我们可以得到启发,教师应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
学习者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
PS:桑德尔教授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巧固然令人钦佩,但更吸引我的则是他开放的教学风格,与中国一言堂式哲学课堂不同的是,桑德尔教授不以传授知识为要务,而是以激发思考为重点。
正如桑德尔教授在课程结束时所说的:“一旦我们开始反思我们的环境,世界将不再一样。
我希望你们,至少已经体会到了一点点的不安。
这种不安,会促发我们的批
判性思考,以及政治和道德生活的完善。
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唤醒你们永不停歇的理性思考,看看它将把你们带向何方。
如果我们至少做到了这点,如果理性的不安继续在折磨你,那么,我们就不是一无所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