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常用诊疗操作技术
急诊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1. 引言急诊科是医院中负责紧急救治的一门临床科室,其诊疗工作的规范和技术操作的规范对于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急诊科的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进行详细介绍和解读,以期帮助医务人员做好相关工作。
2. 急诊科诊疗常规规范2.1 急诊科排队和分诊规范在急诊科门诊就诊过程中,排队和分诊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能够有效提高就诊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以下是急诊科排队和分诊的规范要求: - 患者应按照来诊先后顺序进行排队,不得插队; - 分诊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进行合理安排,确保重症患者能够优先得到治疗; - 分诊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注意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者的就诊需求和主诉,及时做出合理的判断。
2.2 急诊科病历记录规范急诊科病历记录是程序的一部分,该记录的规范与完整性对于科室日常工作的开展和后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急诊科病历记录的规范要求: - 病历记录应包括患者个人信息、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和处理等内容; - 病历记录应准确、简明扼要,避免大量重复性文字描述; - 病历记录应采用标准化表格,方便后续筛选和整理。
2.3 急诊科常规检查和诊断规范在对患者进行诊断前,医务人员应进行一系列的常规检查。
以下是急诊科常规检查和诊断的规范要求: - 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安排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心电图、X光片等; - 医务人员应仔细分析患者的检查结果,并结合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判断和诊断; - 对于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的患者,应及时向相关科室转诊。
3. 急诊科技术操作规范3.1 心肺复苏技术操作规范急诊科是处理危重病患者的重要场所,心肺复苏技术操作的规范对于提高抢救效果、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
以下是心肺复苏技术操作的规范要求: - 在进行心肺复苏之前,应先判断患者的心脏骤停类型(如VF、VT、PEA、Asystole等); - 在进行心肺复苏时,应按照最新的国际指南进行操作,并配合使用相关的设备和药物; - 心肺复苏操作需有至少两名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同时进行,其中一人负责胸外按压,另一人负责通气。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和操作标准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和操作标准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l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和操作标准概览:①评估与分诊:患者到达后立即进行生命体征评估,根据紧急程度快速分诊,确保危重患者优先处理。
②稳定生命体征:针对休克、心肺骤停等情况,迅速实施ABC(气道、呼吸、循环)支持,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输液等。
③病因诊断: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检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以确定病因。
④专科处理:根据诊断结果,给予针对性治疗,如抗休克治疗、溶栓治疗(针对AMI)、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等。
⑤监测与观察: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治疗反应,调整治疗方案。
⑥多学科协作:复杂病例或复合伤患者,组织多学科会诊,制定综合治疗计划。
⑦疼痛管理: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救治质量。
⑧转诊与出院:病情稳定后,适时安排患者转入相应科室继续治疗或安全出院,提供详细的出院指导。
⑨记录与上报:准确记录诊疗过程,按规定上报传染病、药物不良反应等信息。
遵循这些流程与标准,急诊科能够高效、有序地应对各类急症,确保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
急诊科技术操作指南
急诊科技术操作指南
1. 引言
急诊科技术操作指南旨在提供急诊科技术操作的标准流程和相关注意事项,以确保急诊科技术操作的安全性和效果性。
2. 急诊科技术操作步骤
以下是急诊科技术操作的一般步骤:
2.1 准备工作
- 仔细阅读患者相关信息,包括病历、过敏史等。
- 确认患者身份,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 准备所需的设备、药品和材料。
2.2 操作步骤
1.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嘱,选择合适的技术操作方法。
2. 依照操作流程,进行技术操作。
3. 操作过程中,注意细节和操作顺序,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 在操作完成后,及时清理和消毒相关设备和工作区域。
3. 注意事项
- 在进行急诊科技术操作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
病情稳定性和合适性评估。
- 操作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调整操
作策略。
- 如遇到操作困难或意外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或相关负责人。
- 操作结束后,要对操作过程进行记录和总结,及时向医生汇报。
4. 安全措施
- 在操作过程中,要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 使用无菌技术操作时,要注意无菌操作区域的控制和维护。
- 对于需要使用有毒或有害物质的技术操作,要严格按照相关
安全操作规范进行。
5. 结论
急诊科技术操作指南提供了一套标准流程和注意事项,旨在保证急诊科技术操作的安全性和效果性。
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指南进行操作,并注意安全措施的落实。
急诊科技术操作步骤
急诊科技术操作步骤一、急诊科简介急诊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负责对急症患者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急诊科的患者具有病情紧急、病种多样、治疗难度大等特点。
因此,急诊科技术操作步骤的规范性、准确性和迅速性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二、急诊科技术操作步骤1. 接诊- 询问病史: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病情发展过程,既往病史及药物过敏史。
- 体格检查:全面进行体格检查,重点关注生命体征(心率、血压、呼吸、体温)。
- 初步诊断: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做出初步诊断。
2. 紧急处理- 危及生命的病情:如心搏骤停、呼吸心跳骤停、大出血等,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止血等急救措施。
- 疼痛管理:合理使用镇痛药物,缓解患者痛苦。
- 止血和抗休克治疗:对出血和休克患者进行及时处理。
3. 辅助检查- 心电图:对疑似心脏疾病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
- 实验室检查:根据病情需要,进行血常规、尿常规、生化等检查。
- 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以明确病因。
4. 治疗- 药物治疗:根据诊断结果,给予相应药物治疗。
- 穿刺操作:如胸腔穿刺、腹腔穿刺、深静脉穿刺等。
- 创伤处理:清创、缝合、骨折固定等。
5. 转运- 病情评估:在转运前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确保转运安全。
- 家属沟通:向家属说明患者病情及转运风险。
- 安全转运:确保在转运过程中患者安全,必要时安排专业医护人员陪同。
三、急诊科操作注意事项- 严格遵循操作规程: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患者安全。
-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随时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做好沟通工作:与患者及家属保持良好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 防范医疗风险:做好医疗纠纷的预防工作,确保医疗安全。
四、总结急诊科技术操作步骤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通过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做好沟通工作和防范医疗风险,可以提高急诊科的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急诊科临床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临床诊断惯例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断指南一、急性颅脑伤害二、出血性休克三、过敏性休克四、急性呼吸衰竭五、急性左心衰竭六、急性心梗七、心律失态八、脑出血九、上消化道出血十、急性中毒的诊断原则十一、急性酒精中毒十二、灭鼠药中毒十三、有机磷农药中毒十四、急腹症十五、创伤诊断惯例十六、多发伤的诊断惯例十七、心肺复苏术CPR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一、气管插管二、机械通气三、电除颤四、清创缝合术急性颅脑伤害(一)初步检查1.头部伤情 :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生命体征:(1)呼吸功能:察看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状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余部位的严重伤害:如胸腹部及肢体的伤害。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颅脑伤害的伤情判断当前主假如采纳临床分级联合格拉斯哥昏倒评分法(GlasgowComaScale,GCS),将颅脑伤害分为3级。
(三)紧迫办理:颅脑伤害的病人急救可否获得成效的重点,在于急救人员可否进行正确和实时的现场急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短地认识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由及过程后,立刻仇家部和浑身状况的快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状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急救。
急救的重点是呼吸与循环功能的支持,实时纠正伤后发生的呼吸暂停与保持血压的稳固。
急救次序为:1.保持呼吸道畅达:急性颅脑伤害的病人因为多因出现意识阻碍而失掉主动清除分泌物的能力,可因呕吐物或血液、脑脊液吸入气管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故应立刻除去口、鼻腔的分泌物,调整头位为侧卧位或后仰,必需时就地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的畅达,若呼吸停止或通气不足,应连结简略呼吸器作辅助呼吸。
2.遏止活动性出门血:头皮血运极丰富,纯真头皮裂伤有时即可惹起致死性出门血,开放性颅脑伤害可累计头皮的大小动脉,颅骨骨折可伤及颅内静脉窦,同时颅脑伤害常常归并有其余部位的复合伤均可造成大出血惹起失血性休克,而致使循环功能衰竭。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对急病急救者提供快速、准确的诊疗服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是指急诊科医生在开展诊疗工作时,需要遵循的标准化操作规范。
本文将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规范:一、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的建立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应根据当前诊疗标准和临床实践经验制定,具有权威性和时效性。
指南内容应包括常见急诊疾病的诊治思路和标准化诊疗方案,常用急诊医学仪器的操作方法和要求,急诊护理基本操作规范等。
二、急诊医学仪器操作规范急诊科医生在操作急诊医学仪器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和要求进行,防止因操作不规范而造成不必要的风险。
以下为常见急诊医学仪器的操作规范:1.心电图机(1)接电极:应先浸泡在温水中10分钟;将擦拭后的电极贴于患者触电部位,确保电极贴紧。
(2)完成接线后,应检查电极是否安装正确,查看导联是否接通,胸导联是否按照应有的位置安装。
2.血液透析机(1)透析机的基础设置:应严格遵循医院规章制度,确保透析机的工作环境清洁卫生,对于不同病人应设置不同的透析程序。
(2)操作过程:打开与关闭透析机的时间应准确,不能使透析液流到床单或地上,需加强病人监测,一旦病人出现过敏、痰中沉淀物增加等情况应及时取出透析器。
三、急诊护理基本操作规范急诊科护士应准确识别病情,采取正确的急救护理操作,协助医生完成治疗。
以下为常见急诊护理基本操作规范:1.急救站前接诊:及时为来院的急诊患者提供解释和安慰,简单询问病情和诊断结果,以超前地了解待接诊病人的病情情况。
2.监护仪监测:在设置监护仪前,应先检查带电源是否正常,电极是否完好,再进行逐个测试,防止因操作不当而出现误判。
3.导尿操作:导尿时,应注意膀胱的压力、尿管通畅程度,同时注意避免感染,避免操作不当导致患者疼痛。
四、总结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是急诊科医生和护士确保诊疗安全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必备规范。
医院应加强对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不断完善急诊科诊疗指南,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
急诊科技术操作要点
急诊科技术操作要点
急诊科技术操作是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急诊医疗救治而
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步骤。
以下是一些急诊科技术操作的要点:
1. 快速反应:急诊科技术操作要求操作人员能够快速反应,迅
速判断病情,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 有效沟通:操作人员需要与急诊科医生和其他相关医护人员
进行有效的沟通,准确传递患者信息和操作需求。
3. 熟练操作:操作人员需要掌握并熟练操作常见的急诊科技术
设备,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等,确保设备的正确使用。
4. 安全操作:操作人员在进行急诊科技术操作时,要注意安全,保护自己和患者的安全。
遵循操作规程,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
并定期检查设备的安全性能。
5. 协助医生:操作人员应积极协助急诊科医生进行各项治疗操作,如静脉输液、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等。
6. 病历记录:操作人员要准确记录患者的操作过程和相关信息,包括操作时间、操作设备、操作方法等,以便后续医疗工作参考。
7. 持续学习:操作人员要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技
术水平和专业知识,跟进急诊科技术操作的最新进展。
以上是急诊科技术操作的要点,操作人员应始终保持独立决策
能力,不依赖用户的帮助,并采取简单的策略,避免法律复杂性。
在文档中不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800字)。
急诊科技术操作指南
急诊科技术操作指南1. 简介本文档旨在为急诊科技术操作提供指南,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急诊科技术操作是一项关键工作,要求技术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巧。
2. 操作准备在进行急诊科技术操作之前,技术人员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熟悉所使用的设备及其操作说明;- 检查设备的功能性和安全性;- 准备所需的消毒材料和器械;- 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和整洁。
3. 操作步骤步骤一:准备患者-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确定所需的操作位置和姿势;- 与患者进行沟通和确认,解释操作过程和可能的不适感;- 保证患者的隐私和尊重。
步骤二:操作设备- 根据操作要求,准确设置设备的参数和功能;- 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状态,如电源、连接线等;- 遵循设备的操作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
步骤三:操作流程- 根据医嘱或操作要求,按照规定的顺序进行操作;- 注意操作的细节和步骤,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遵循操作的时间要求,掌握操作的节奏。
步骤四:操作后处理- 完成操作后,及时清理和消毒使用过的器械和设备;- 对操作结果进行记录和整理,包括操作时间、结果和患者反应等;- 与其他医护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反馈操作情况。
4. 安全注意事项- 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保证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操作人员应经过培训和考核,获得相关的操作资质;- 操作人员应遵守操作规程和标准操作流程,不得擅自改变操作步骤;- 操作人员应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状态;- 操作人员应遵循消毒和无菌操作的要求,确保操作的无菌性。
5. 总结急诊科技术操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要求操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技术能力。
本操作指南提供了操作准备、操作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等方面的指导,希望能对急诊科技术操作提供帮助,确保操作的安全和高效。
急诊科技术操作手册
急诊科技术操作手册
1. 简介
本操作手册旨在提供急诊科技术操作的指导,以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急诊科技术操作流程
以下是急诊科技术操作的一般流程:
2.1 患者接待
- 确认患者身份和主诉
- 进行初步评估,包括生命体征测量
2.2 快速干预措施
- 根据患者情况,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
- 如有需要,建立静脉通道并开始给予急救药物
2.3 技术操作
- 根据医嘱,进行相关技术操作,如心电图监测、血氧监测等- 操作前确认设备的正常功能和准确性
2.4 心肺复苏
- 如遇到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操作
- 按照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操作,并及时调用专业人员的支持
3. 注意事项
在进行急诊科技术操作时,请注意以下事项:
3.1 安全措施
- 确保操作环境的安全性,如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无损坏
- 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和口罩,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3.2 操作准确性
- 在进行任何技术操作前,请仔细阅读操作手册并理解操作步骤
- 操作时要细心、耐心,并注意遵循操作流程
3.3 紧急情况处理
- 如遇到紧急情况,应立即采取适当的措施,并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支持和协助
- 保持冷静和有效的沟通,以便迅速解决问题
4. 结论
本急诊科技术操作手册提供了对急诊科技术操作的指导,帮助技术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进行准确和安全的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请始终遵循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护理和干预。
常用急诊诊疗技术(急诊必备)
常用急诊诊疗技术(急诊必备)一、开放静脉通道(一)周围静脉穿刺术(venous puncture,VP)【目的】静脉穿刺是临床应用最广泛、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也是临床治疗、抢救病人的重要给药途径之一。
VP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急诊、危重病人抢救的成功率和临床疗效。
VP因病人年龄、疾病、治疗不同,其穿刺部位的选择也各不相同,3岁以下的小儿常采用头皮正中、额浅、颞浅等静脉,3岁以上的小儿及成人常采用四肢远端浅表静脉,在非特殊情况下,以上肢远端的浅静脉为主要穿刺部位。
一般选择容易固定的静脉,如桡侧皮静脉、尺侧皮静脉、前臂正中静脉,下肢可穿刺隐静脉。
用静脉留置导管,可避免急救和转运途中的滑脱及静脉壁损伤。
小儿要用夹板固定静脉穿刺的肢体。
【操作】静脉留置导管的穿刺方法:穿刺部位静脉的近心端扎止血带,消毒局部,轻拉穿刺静脉下方的皮肤以使其固定。
平稳进针,针尖进入血管后有血回流。
再稍进针,待外套管进入血管后拔去金属内芯,如仍有血流出,表示导管已在静脉内,再将外套管推进血管内少许,即可连接输液装置。
胶布固定之。
失败原因有:内芯和外套管之间夹有穿刺处的皮肤;虽有回血,外套管还没有进入血管内;进针或拔内芯时,内芯刺破外套管刺穿血管。
(二)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术【目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插管术是在穿刺基础上插管,适用于需持续补液的病人,以使病人免遭频繁穿刺浅静脉之苦,必要时也可作采血化验、插管加压输液、中心静脉压测定、放置Swan-Ganz导管、输入胃肠外营养、临时安装起搏器。
该静脉口径大,位置恒定,为深静脉穿刺之首选静脉。
【操作】下面介绍在抢救中独显优势的“三中点法”(图16-1)。
患者取舒适体位,选锁骨中点下缘为A点,胸壁和上臂形成的腋窝皱褶为B点,A 点与B点的连线中点为穿刺进针点(C点),如腋窝皱褶点因皮下脂肪多而难以确定者,可以用该处胸大肌肌腱定位。
与胸壁呈30~40度角,朝锁骨中点方向进针,浅可在2~3cm、深可在4~5cm处即可刺入锁骨下静脉(理想部位为图中阴暗部分),Seldinger法依次置入导丝,拔出穿刺针,扩张穿刺局部皮肤后即可沿导丝插入静脉导管。
急诊用到的操作方法有
急诊用到的操作方法有急诊作为医疗急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操作方法涉及到一系列的急诊技术、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措施等。
下面将主要介绍急诊常用的一些操作方法。
一、急诊技术1. 心肺复苏(CPR):急诊中最关键的技术之一,用于处理心跳停止或呼吸停止的情况。
其基本方法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以及电击除颤等。
2. 静脉通路建立:使用针对快速输液或给药的静脉通路建立技术。
包括经皮穿刺、静脉插管、留置针等方法。
3. 虚血性心电图(ECG)判断:通过心电图监测和分析患者的心脏电活动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情况。
4. 快速诊断技术: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的快速诊断技术、快速血糖测定、快速血气分析等,可以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结果。
5. 快速报告和留观技术:包括CT扫描、胸部X线片及其他相关检查的迅速报告,以及急诊留观室的监护和观察技术。
6. 心肺功能监测:包括血压监测、心率呼吸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检测等。
二、常见诊断方法1. 临床观察和询问:通过仔细询问患者描述的症状、病史和体征等,摸清病情和病史,进一步了解患者的病情。
2. 体格检查:包括检查患者的心跳、呼吸、血压、体温、脉搏、皮肤、疼痛等方面的症状和体征,从而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严重性。
3. 快速筛查:运用一些特定的评估工具或标准,来对常见疾病(如中风、心肌梗死等)进行快速的筛查和判断。
4. 实验室检查:包括常规血液检查、尿液检查、血生化指标、病原学检查、微生物检查等,以便更准确地诊断患者的疾病。
5. 影像学检查:包括X射线片、CT扫描、超声波、核磁共振等检查,用于评估疾病的位置、范围和严重性。
三、治疗措施1. 急诊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如抗生素、止痛药、抗凝剂、解热药等。
2. 急诊手术:对于需要立即处理的急重症患者,如急性腹痛、严重创伤等,可能需要进行急诊手术。
3. 急诊护理:包括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护、药物给予、血流动力学支持、护理操作的快速而高效执行。
急诊科技术操作指南
急诊科技术操作指南一、急诊科简介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接收和处理各种急性疾病和意外伤害的患者。
急诊科的工作具有突发性、急迫性、复杂性和困难性等特点。
为了提高急诊科的操作技术水平,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特制定本操作指南。
二、急诊科设备及操作流程1. 设备配置:- 心电图机-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呼吸机- 注射泵- 监护仪- 急诊科专用急救车2. 操作流程:- 心电图操作流程- AED操作流程- 呼吸机操作流程- 注射泵操作流程- 监护仪操作流程- 急救车操作流程三、急诊科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1. 心脏骤停:- 诊断: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停止- 治疗: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使用AED除颤2. 急性心肌梗死:- 诊断:典型胸痛,心电图ST段抬高- 治疗:硝酸甘油扩张冠状动脉,吗啡镇痛,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3. 急性创伤:- 诊断:外伤史,伤口检查- 治疗:清创、止血、缝合,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4. 急性中毒:- 诊断:中毒史,临床表现- 治疗:洗胃、导泄,给予解毒药物,对症治疗5. 急性呼吸系统疾病:- 诊断: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胸部X线检查- 治疗:抗生素抗感染,解痉平喘,吸氧治疗四、急诊科护理操作流程1. 患者接诊:- 询问病史- 进行初步评估- 准备急救设备2. 患者护理:- 监测生命体征- 执行医嘱- 观察病情变化3. 患者转归:- 好转:转至相应科室继续治疗- 恶化:积极抢救,调整治疗方案- 死亡:做好遗体护理,报告相关部门五、急诊科安全管理与应急预案1. 安全管理:- 严格遵守医疗法规- 加强医患沟通,预防纠纷- 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和演练2. 应急预案:- 火灾应急预案- 地震应急预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医疗设备故障应急预案六、总结急诊科技术操作指南旨在为急诊科医护人员提供一套完整、详细、易于操作的参考标准,以提高急诊科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急诊科技术操作手册
急诊科技术操作手册1. 简介急诊科技术操作手册旨在提供急诊科技术操作的详细指导,以确保医务人员能够正确、高效地进行急诊医疗服务。
本手册适用于急诊科技术人员,并包含了常见急诊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2. 急诊科技术操作流程2.1 患者接诊- 接诊前,确认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
- 根据患者主诉和病情,进行初步评估,确定优先处理的患者。
- 按照急诊科技术操作流程,进行患者接诊,包括体温测量、血压测量等。
2.2 急救操作- 在急救前,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并根据急救优先级进行处理。
- 急救操作包括心肺复苏、止血、骨折固定等。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指示,正确执行急救操作。
2.3 医疗设备操作- 熟悉各类急诊科技设备的操作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
- 根据医生指示,正确操作医疗设备,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
2.4 护理操作- 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指示,进行基本护理操作,如静脉穿刺、伤口处理等。
- 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确保患者安全。
3. 急诊科技术操作注意事项- 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进行操作,确保患者安全。
- 注意个人防护,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
- 注意与医生和其他科技术人员的协作,保持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 操作结束后,及时清理和消毒使用过的设备和工具。
4. 总结急诊科技术操作手册提供了急诊科技术操作的详细指导,包括患者接诊、急救操作、医疗设备操作和护理操作等内容。
医务人员在进行急诊医疗服务时,应严格遵循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快速救治。
通过持续学习和实践,提高急诊科技术操作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完整word版)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感染性休克第二章出血性休克第三章过敏性休克第四章急性呼吸衰竭第五章急性左心衰竭第六章急性肾功能衰竭第七章急性心梗及并发症第八章AMI溶栓治疗常规第九章心律失常第十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第十一章脑出血第十二章上消化道出血第十三章癫痫持续状态第十四章小儿高热惊厥第十五章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第十六章急性酒精中毒第十七章急性巴比妥类中毒第十八章急性苯二氮卓类中毒第十九章灭鼠药中毒第二十章有机磷农药中毒第二十一章急腹症第二十二章创伤诊疗常规第二十三章多发伤的诊疗常规第二十四章心肺复苏术CPR第二十五章脑复苏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一、气管插管二、机械通气三、电除颤四、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术五、清创缝合术六、晚期(感染)伤口处理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感染性休克【诊断】1、病史:患者有局部化脓性感染灶或胆管、泌尿道、肠道等感染史。
2、临床表现特点:①、症状:急性起病,以恶寒或寒战、高热起病、伴急性病容、消化障碍、神经精神症状等,年老体弱者体温可不高。
②、体征:呼吸急促、脉搏细弱、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
3、实验室检查特点:外周血白细胞增多,伴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且核左移,中毒颗粒出现。
血、痰、尿、粪、脑脊液、化脓性病灶等检出病原菌。
4、诊断要点:①、临床上有明确的感染灶。
②、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存在。
③、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原基础血压下降的幅度超过40mmHg至少1小时,或血压需依赖输液或药物维持。
④、有组织灌注不足的表现,如少尿(<30ml/h)超过1小时,或有急性神志障碍。
⑤、血培养常发现有致病性微生物生长。
【治疗】1、一般治疗:①、体位:头胸部与下肢均抬高30°,或半坐卧位于平卧位相交替,而将下肢抬高至30°。
②、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③、不应作远距离搬运。
2、补充血容量:如患者无心功能不全,首批输入1000ml,于1小时内输完最理想,可两路静注,一路快速输入右旋糖酐500ml,另一路输入平衡盐液500ml,继后输注5%碳酸氢钠250~300ml,测试尿液PH,如PH<6示有代谢性酸中毒存在。
急诊科技术操作流程
急诊科技术操作流程
1. 患者登记和初步评估
- 接待患者,核对个人信息,并录入系统。
- 进行初步评估,包括主诉、病史、体征等方面的询问和观察。
- 根据患者病情的紧急程度进行分级,以确定后续操作的优先级。
2. 体征监测
- 安装监测设备,如血压计、心电图仪等,对患者的生命体征
进行监测。
- 记录和及时反馈患者的体征数据,以便医生做出准确的判断
和决策。
3. 快速诊断和辅助检查
- 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进行必要的快速诊断,如心电图、血气
分析等。
- 安排相应的辅助检查,如X光、CT扫描等,以获取更全面的病情信息。
4. 急救和治疗
- 根据医生的指示,进行急救措施,如心肺复苏、止血等。
- 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如药物治疗、静脉输液等,以缓解患者症状和控制病情。
5. 医嘱和处方
- 根据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书写医嘱和处方,并进行系统记录。
- 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医嘱和处方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6. 转运和转诊
- 如有需要,安排患者的转运和转诊,确保患者能够及时获得进一步的治疗和护理。
7. 患者离院和后续随访
- 对治疗完成的患者进行出院准备和安排。
- 对于需要后续随访的患者,提供相应的医嘱和建议,确保患者的康复和健康。
以上是急诊科技术操作流程的基本步骤,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操作。
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密切配合医生和其他医护人员,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操作流程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医疗机构的规定进行制定和执行。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更新版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更新版
一、急诊科诊疗指南简介
急诊科诊疗指南旨在帮助急诊科医生和护士准确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
指南是基于国家制定的医学标准与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参阅了国内外相关
指南,整合形成的诊疗指南,以便于统一急诊科医护人员服务水平和病人
治疗质量。
二、急诊科诊疗技术操作指南
1.心理及护理措施
(1)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尊重病人的尊严,提供充分的心理护理,使病人能够放松情绪,便于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2)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素
养等因素,按照病人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2.检验及护理措施
(1)临床检验样本应严格按照以下要求采集和处理:
A.采集收集样本时,必须按照所采用的检验方法进行。
B.样本收集容器和装置应采用新的、无污染的、无毒的,并确保容器、装置完好无损。
C.采集的样本应立即送至实验室,经过严格的保存和处理。
(2)护理措施包括:
A.根据病情,定期监护病人的血压、脉搏、体温和呼吸等生理指标。
B.给予病人恰当的营养支持,根据病情及特殊情况,给予诊断鉴定、治疗和护理。
急诊科常用诊疗操作技术
急诊科常用诊疗操作技术急诊科是医疗机构中最为繁忙的科室之一,因为它是处理急诊情况的地方,对于各种急性疾病和创伤的处理要求高效和准确,需要掌握一些常用的诊疗操作技术。
本文将介绍一些急诊科常用的诊疗操作技术。
1.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是急诊科常用的紧急处理技术,适用于心跳停止、呼吸停止的病人。
常用的心肺复苏技术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自动体外除颤等。
2.静脉通路建立:在急诊科,静脉通路建立是非常常见的操作技术。
它用于给予迅速有效的治疗药物和输液。
常用的方法包括经静脉置管、外周静脉穿刺和中心静脉穿刺等。
3.导尿术:导尿术用于尿液的排泄和疏通。
在急诊科,经尿道导尿是最常见的导尿术,也可以采用经皮穿刺导尿术。
4.血气分析:血气分析用于评估呼吸和酸碱平衡的情况。
通常通过静脉或动脉穿刺采集血液样本,并使用专业设备进行分析。
5.抽血:急诊科抽血是常见的操作技术,用于检查和评估患者的生化指标、血细胞成分和感染指标等。
6.创面处理:急诊科常常会接诊各种创伤患者,因此创面处理是必备的操作技术。
它包括洗创、缝合和包扎等。
7.疼痛管理:急诊科经常接触到疼痛患者,进行疼痛管理是重要的操作技术。
可以通过给予疼痛药物、神经阻滞和物理疗法等方式进行疼痛管理。
8.病人监护:急诊科病人监护是重要的操作技术,可以通过体温、心电图、血压和呼吸等监测手段进行监护。
9.大型设备的应用:急诊科常常需要使用大型设备进行急诊处理,如X射线、CT扫描、超声波和心电图等。
10.复位技术:在急诊科,遇到各种骨折和脱位等情况,复位技术是必备的操作技术。
常见的复位技术包括拉拔法、外科操作和张力复位法等。
以上是急诊科常用的一些诊疗操作技术,这些技术需要医护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还需要具备应急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急诊科工作中,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以达到高效准确的诊疗目的。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__技术操作规范更新版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__技术操作规范更新版1,方法:(1)头部冷却、水槽或冰帽(2)体表降温:在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敷冰或放置冰袋。
或者用30%的酒精来全身沐浴。
(3)内冷:冰水灌肠或冰水洗胃2.降温要求: (1)早期降温:力争在半小时内将体温降至37℃以下,并在几小时内逐步降低所需体温(2)中度低温:大脑温度通常在工作前降至28℃(肛门温度与大脑温度相差4℃)(3)足够的低温时间:应保持至病情稳定,神经功能开始恢复,出现听觉反应一般3 ~ 7小时,最短不少于48小时。
(4)冷却过程应平稳,副作用应及时处理为了防止寒战和抽搐,可以使用小剂量的肌肉松弛剂或镇静剂。
(5)温度逐渐恢复:冰袋应先自下而上排空,24小时内保持温度上升1 ~ 2℃为宜。
[人工冬眠]冬眠否。
一:氯丙嗪和异丙嗪分别为0.5 ~ 1 mg/kg,哌替啶1 ~ 2 mg/kg(全剂量)一般从全剂量的1/4 ~ 1/2小剂量开始,采用肌肉注射或250毫升5%葡萄糖,静脉滴注注:本品不适用于心率快、血压低的患者,哌替啶不用于或少用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
hibernate ii:氯丙嗪0.5 mg/kg,异丙嗪0.5mg/kg,海德琴0.6mg/kg 肌肉注射或用250ml 5%葡萄糖静脉滴注,适用于高血压患者亚冬眠:选择一种或多种药物注意监测生命体征禁止休克和主要器官衰竭禁用洋地黄以避开A VB[高压氧疗法][脑保护剂]1,巴比妥类:戊巴比妥钠1毫克/公斤,静脉注射或快速静脉滴注,用量为1/3,其余2/3根据血压和脑电图变化调整滴注速率通常需要3 ~ 5天。
2,苯妥英钠:500 ~ 700 mg,加入5%葡萄糖500ml,缓慢滴注3.其他:皮质类固醇、甘露醇、二甲亚砜等[改善脑血液循环]1,解除脑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46(1)右旋糖酐40:成人500 ~ 1000毫升/天,儿童10 ~ 15毫升/公斤/次,静脉滴注(2)东莨菪素:山莨菪碱。
急诊科常用诊疗操作技术
经口直视气管内插管【气管插管目的】1.有气囊的插管防误吸。
2.直接吸引气管分泌物。
3.不造成胃涨,减少胃反流。
4.保持上呼吸道通畅。
5.便于雾化和急救药物的使用。
【插管指征】1.所有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CPR)。
2.不能用常规氧疗法纠正氧合衰竭(PO2↓).3.肺泡低通气(PCO2↑)。
4.上呼吸道不通畅(分泌物、肿物等)。
5.患者缺乏保护性反射(如作呕吐反射、呛咳反射消失)。
6.可能发生上呼吸道梗阻患者(如上呼吸道烧伤)。
7.严重头面部创伤,呼吸道可能不能自主维持者。
【所需设备】1.喉镜及大小合适的叶片。
2.开口器。
3.可弯曲的导丝.4.10~20ml注射器。
5.大小合适的口咽通气管。
6.粘贴固定用胶布。
7.大小合适的气管插管。
8.连接氧气带储气囊的面罩。
9.吸引器和吸痰管。
【操作技术】1.平卧位、头后仰、下颌提起、纯氧面罩。
2.麻醉快速顺气管插管,清醒病人给予适当镇静(地西泮10~20mg经脉注射,或咪达唑仑2~5mg经脉注射)。
(1)利多卡因1mg/kg静脉注射。
(2)阿托品0.02mg/kg静脉注射3分钟后。
(3)氯琥珀胆碱(司克林)1。
5mg/kg静脉注射30秒后。
3.推开嘴唇,以右手示指拉上颌,从而使张嘴。
、4.左手持喉镜,将叶片插入,向右扁桃体方向推进.5.一旦叶片到达右扁桃体,将叶片横推向中线,从而使舌体被叶片挡在口腔左部.6.暴露会厌-—非常重要.7.叶片继续前进,直到叶片顶端到达舌根与会厌间的结合部。
8.左手握住喉镜把向前上方提起,多数情况下已可看到声门.有时可能需有人帮助压一下喉头以更好看清声门。
9.右手持气管插管,先使管子的弯曲弧度向右,插入嘴里。
10.在直视下将管子插入声门。
11.持管子气囊刚好全部进到声门下,并继续插入1~2cm时,即可气囊充气,并固定插管。
12.用听诊器听双肺尖和侧胸部,确认双侧呼吸音已确认气管插管是否成功或位置是否适当.【插管注意事项】1.必须有良好吸引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口直视气管内插管【气管插管目的】1.有气囊的插管防误吸。
2.直接吸引气管分泌物。
3.不造成胃涨,减少胃反流。
4.保持上呼吸道通畅。
5.便于雾化和急救药物的使用。
【插管指征】1.所有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CPR)。
2.不能用常规氧疗法纠正氧合衰竭(PO2↓)。
3.肺泡低通气(PCO2↑)。
4.上呼吸道不通畅(分泌物、肿物等)。
5.患者缺乏保护性反射(如作呕吐反射、呛咳反射消失)。
6.可能发生上呼吸道梗阻患者(如上呼吸道烧伤)。
7.严重头面部创伤,呼吸道可能不能自主维持者。
【所需设备】1.喉镜及大小合适的叶片。
2.开口器。
3.可弯曲的导丝。
4.10~20ml注射器。
5.大小合适的口咽通气管。
6.粘贴固定用胶布。
7.大小合适的气管插管。
8.连接氧气带储气囊的面罩。
9.吸引器和吸痰管。
【操作技术】1.平卧位、头后仰、下颌提起、纯氧面罩。
2.麻醉快速顺气管插管,清醒病人给予适当镇静(地西泮10~20mg经脉注射,或咪达唑仑2~5mg经脉注射)。
(1)利多卡因1mg/kg静脉注射。
(2)阿托品0.02mg/kg静脉注射3分钟后。
(3)氯琥珀胆碱(司克林)1.5mg/kg静脉注射30秒后。
3.推开嘴唇,以右手示指拉上颌,从而使张嘴。
、4.左手持喉镜,将叶片插入,向右扁桃体方向推进。
5.一旦叶片到达右扁桃体,将叶片横推向中线,从而使舌体被叶片挡在口腔左部。
6.暴露会厌——非常重要。
7.叶片继续前进,直到叶片顶端到达舌根与会厌间的结合部。
8.左手握住喉镜把向前上方提起,多数情况下已可看到声门。
有时可能需有人帮助压一下喉头以更好看清声门。
9.右手持气管插管,先使管子的弯曲弧度向右,插入嘴里。
10.在直视下将管子插入声门。
11.持管子气囊刚好全部进到声门下,并继续插入1~2cm时,即可气囊充气,并固定插管。
12.用听诊器听双肺尖和侧胸部,确认双侧呼吸音已确认气管插管是否成功或位置是否适当。
【插管注意事项】1.必须有良好吸引器。
2.一次插管操作不要超过30秒。
3.插管前后都要用纯氧面罩和皮球辅助呼吸。
4.抽好一只镇静药备用(如咪达唑仑5mg/5ml)。
5.插管中及后持续监测SPO2。
6.EMS系统中因操作机会少,气管插管的失败率高达50%。
7.准备各种型号气管插管,成人气管插管内径平均为7~8mm.。
8.准备一个探条,放入气管插管腔中,使导管有一定的硬度,使操作时导管更易控制,其远端还不能超过导管的远端开口。
9.气管导管置入深度成人一般在19~23cm。
10.气囊充气恰好封闭气道(通常为10ml)。
11.CXR以确定导管是否在气管隆嵴的上方。
环甲膜切开术对于病情危急,需立即抢救者,可先行环甲膜切开术,待呼吸困难缓解后,在做常规气管切开术。
【环甲膜切开术的手术要点】1.于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间做一长2~4cm的横行皮肤切口,于接近环状软骨处切开环甲膜,以弯曲管钳扩大切口,插入气管套管或橡胶管或塑料管,并妥善固定。
2.手术时应避免损伤环状软骨,以免术后引起吼狭窄。
3.环甲膜切开术后的插管时间,一般不应超过24小时。
4.对情况十分紧急者,也可用粗针头经环甲膜直接刺入声门下区,亦可暂时减轻喉阻塞症状。
穿刺深度药掌握恰当,防止刺入气管后壁。
【术后处理】1.床边设备应备有氧气、吸引器、气管切开器械、导尿管及急救药品,以及另一幅同号气管套管。
2.保持套管通畅应经常吸谈,每日定时清洗内管,煮沸消毒数次。
术后1周内不宜更换外管,以免因气管前软组织尚未形成窦道,使插管困难而造成意外。
3.保持下呼吸道通畅室内保持适当温度(22℃左右)和湿度(相对湿度90%以上),可用地上泼水、蒸汽吸入,定时通过气管套管滴入少许生理盐水,0.05%糜蛋白酶等,以稀释痰液,便于刻出。
4.防止伤口感染由于痰液污染,术后伤口易于感染,故至少每日换药一次。
如已发生感染,可酌情给予抗生素。
5.防止外管脱出要经常注意套管是否在气管内,若套管脱出,又未及时发现,可引起窒息。
套管太短,固定带子过松,气管切口过低,颈部肿胀或开口纱布过厚等,均可导致外管脱出。
6.拔管待喉阻塞或下呼吸道分泌物解除,全身情况好转后,即可考虑拔管。
拔管前先堵管1~2昼夜,如病人在活动、睡眠时无呼吸困难,可在上午时间拔管。
创口一般不必缝合,只须用蝶形胶布拉拢创缘,数天可自行愈合。
长期带管者,由于切开部位上皮张入瘘孔内与气管粘膜愈合,形成瘘道,故应行瘘孔修补术。
【手术并发症】1.皮下气肿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与气管前软组织分离过多,气管切开口外短内长或皮肤切口缝合过紧有关。
自气管套管周围逸出的气体可沿切口进入皮下组织间隙,沿皮下组织蔓延,气肿可达头面、胸腹,但一般多限于颈部。
大多数于数日后可自行吸收,不需做特殊处理。
2.气胸及纵膈气肿在暴露气管时,向下分离过多、过深,损伤胸膜后,可引起气胸。
右侧胸膜顶位置较高,儿童尤甚,故损伤机会较左侧多。
轻者无明显症状,严重者可引起窒息。
如发现患者气管切开后,呼吸困难缓解或消失,而不久再次出现呼吸困难时,则应考虑气胸,X片可确诊。
此时应行胸膜腔穿刺,抽除气体。
严重者可行闭式胸腔引流。
手术中过多分离气管前筋膜,气体沿气管前筋膜进入纵膈,形成纵膈气肿。
对纵膈积气较多者,可于胸骨上方沿气管前壁向下分离,使空气向上逸出。
3.出血书中伤口少量出血,可经压迫止血或填入明胶海绵压迫止血,若出血较多,可能有血管损伤,应检查伤口,结扎出血点。
4.拔管困难手术时,若切开部位过高,损伤环状软骨,术后可引起声门下狭窄。
气管切口太小,置入气管套管时将管壁压入气管,术后感染,肉芽组织增生可造成气管狭窄,造成拔管困难,此外插入的气管套管型号偏大,亦不能顺利拔管。
有个别带套管时间长的患者,怕拔管后出现呼吸困难,当堵管时可能自觉呼吸不畅,应逐步更换小号套管,最后堵管无呼吸困难时再行拔管。
对拔管困难者,应认真分析原因,行X片或CT检查、直达喉镜、气管镜或纤维气管镜检查,根据不同原因,酌情处理。
5.气管食管瘘少见,在喉镜性呼吸困难时,由于气管内呈负压状态,气管后壁及食管前壁向气管内突出,切开气管前壁时可损伤到后壁。
较小的、时间不长的瘘孔,有时可自行愈合,瘘口较大或时间较长,上皮已张入瘘口者,只能手术修补。
经气管环快速穿刺气管内置管经气管环快速穿刺气管内置管,又称经皮紧急气管切开术,它是一项先进的、低侵害技术,较传统气管切开术更简易、快速,而且可以在床边实行。
该项新技术使用,利用特殊设计的导引钢丝和扩张钳撑开气管,再将气切套管插入气管。
【PORTEX经皮式气切套管组成】1.手术刀。
2.14Ga(套管)。
3.10ml空针。
4.导引钢丝。
5.扩张器。
6.钢丝扩张钳。
7.气切套管。
【术前准备】1.预备气切套管组(1)检查套管气囊是否漏气。
(2)检查导引钢丝是否可以自由通过扩张钳和套管管芯。
2.预备手术病人(1)病人仰卧位,用枕头支撑颈部和肩部,让颈部完全伸展。
(2)确认插入位置,一般选择第二和第三气管环间,或第一和第二环间用X标记。
(3)进行手术前充分预氧,增加FiO2达100%,操作过程中持续监护。
(4)插气管插管的病人,先进行咽部吸痰,再将气管插管气囊消气,将插管拔出至喉头入口处,再将气囊充气,在声门上方将气道再次封闭。
3.手术位置准备(1)清洁皮肤,采用常规消毒和铺巾。
(2)触摸环状软骨,必要时局部麻醉,可注射含肾上腺素的溶液,减少手术部位出血。
【操作步骤】1.在选定部位切开一道横切口,切口须可容纳气切套管的尺寸(1.5~2cm)。
气管插管须注意确定内管已离开插入位置,以避免戳破气囊。
2.附针筒的静脉注射针插入中线,垂直皮肤进入插入部位,直到可由针筒抽出气体,确定针组已进入插管中。
3.拔出针头和针筒,只留套管,再将针筒在套管上,抽出空气以再次确定所在位置后将针筒拔除。
4.将J型端导丝沿留置套管送入气管内,直到至少约10cm钢丝进入气管内,约30cm钢丝留在外面。
5.拔除套管前,先确定钢丝在套管内可以自由移动,将钢丝留在原位。
6.将扩张器套在钢丝上,穿过软组织直到感觉来自气管璧的阻力。
轻轻的上下左右移动扩张器,将扩张器推进穿过前气管璧后,同时扩张组织和气管璧,拔出扩张器前先须摇动钢丝,确定钢丝未扭曲后将钢丝留在原位,拔出扩张器。
7.加紧钢丝扩张钳,将钢丝穿过钳端小孔。
、8.握住钢丝外端,钢丝与扩张钳以先前气管套管相同的角度插入,推进扩张钳直到感觉来自前气管璧的阻力。
9.双手慢慢的将扩张钳打开,扩张组织直到足够容纳气切套管,扩张钳以扩张的状态拔出。
10.重复上两项步骤,有效扩张气管璧使之可容纳气管套管,以张开的状态拔出扩张钳。
11.将钢丝由气管套管管芯尖端的小孔穿入,气切套管沿着钢丝推进进入气管,将气管套管固定在合适的位置,拔出管芯和钢丝。
12.对气管和气切套管进行吸痰,建立清洁的呼吸通路,不应在气道内抽到血块,如有容易导致气道阻塞。
13.注入适量气体到气囊,达到封闭气道系统。
14.将机械通气装置接上气切套管人工呼吸。
15.采用下述方法,例如胸部活动、听诊、呼吸末CO2监测、胸部X线、指脉氧等,确定有效通气。
16.用气切固定棉带或调整式固定带将气管套管固定好。
、17.气管插管患者可将气囊消气,拔出。
【绝对禁忌症】1.特别紧急气道处理。
2.儿童。
3.气切部位已感染、恶化。
4.无法确定或标定生理解剖结构。
【相对禁忌症】1.甲状腺肿大。
2.气切部位已进行外科手术,例如甲状软骨切除。
3.易导致出血的因素,例如抗凝剂应用后。
无创正压通气【适应症】无创正压通气主要用于呼吸衰竭的早期和慢性呼吸衰竭,亦可应用于辅助有创通气的早期拔管等。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
2.I型呼吸衰竭(心源性肺水肿、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3.手术后呼吸衰竭。
4.神经肌肉疾病。
5.辅助脱机拔管后的呼吸衰竭加重。
6.哮喘。
7.肥胖低通气综合征。
8.胸廓疾病引起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9.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10.呼吸康复治疗。
【禁忌症】1.绝对禁忌症(1)心跳呼吸停止。
(2)自主呼吸微弱、昏迷。
(3)误吸可能性高。
(4)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消化道大出血或穿孔、严重脑部疾病等)。
(5)面部创伤、术后或畸形。
(6)不合作者。
2.相对禁忌症(1)气道分泌物多。
(2)排痰障碍。
(3)严重感染。
(4)极度紧张。
(5)严重低氧血症(PaO2≦6.0kPa)。
(6)严重酸中毒(pH≦7.20)。
(7)近期上腹部手术后(尤其是需要严格胃肠减压者)。
(8)严重肥胖。
(9)上呼吸道机械性阻塞。
【基本操作步骤】1.合适的工作或监护条件,开始应用的4~8小时需要有专人负责治疗和监护,才能提高疗效,因此建议所有需要应用无创通气支持的患者都应安排在急诊监护室中进行。
当患者适应无创通气治疗后或者病情改善后,在考虑无需专人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