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考高中语文专题一珍爱生命单元测评苏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珍爱生命
我与地坛(节选)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玉砌.(qiè)荒芜.(wú)宿.命(sù)剥.蚀(bō)
B. 炫.耀(xuàn) 亘.古(gèng) 嘈.杂(cáo) 蝉蜕.(tuì)
C. 熨.帖(yù) 肆.意(sì) 灼.烈(zhuó) 恪.守(kè)
D. 隽.永(jùn) 斟酌.(zhuó) 步履.(lǚ) 教诲.(hu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迷漫沧桑失魂落魄亘古不变
B. 座落颓墙坚韧不拨玉砌雕栏
C. 阴凉教诲心神恍惚声名狼籍
D. 卒然雕琢窸窸窣窣直截了当
3.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1)高矗云霄的博格达峰上,成年成月________,________,不管春夏秋冬,它从上到下总是一身洁白。

(2)山谷两旁,________,________,仰首只见一线弯曲的蓝天,偶尔有几只山鹰掠过。

①披着雪白的大氅戴着雪白的头巾
②戴着雪白的头巾披着雪白的大氅
③峥嵘险峻峰峦陡立④峰峦陡立峥嵘险峻
A. ②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羲之则专心致志
....,淡然置之,袒腹而坐,认真书写自己的书法,郗太傅闻知,再见其书法,心中赞叹:多执着多有才华的青年呵。

B.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
....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C.香港导游对内地人不客气,强迫游客购物,其声名鹊起
....,这并不一定是正规的香港旅游业者所为,与内地同业是密切相关的。

D.唐代文化极具开放性,它以博大的胸襟如“长鲸吸百川”似的吸收外域文化,与传统中国文
化大异其趣
....。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1月4日零点,天堂电影院将请100位观众免费欣赏《阿凡达》,是不可错过的佳片。

B. 热闹欢腾的《春节序曲》开场后,在香港中乐团首席指挥阎惠昌先生的精彩指挥下,很快就把观众带入浓郁的节日氛围中。

C. 江南天池滑雪场以山峦翠竹和天池为背景,其壮美的天池与秀丽的自然风光浑然一体,散发着雪洁冰清、银装素裹的魅力。

D.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BT影视下载以资源众多、下载速度快,成为中国网友获取影视等内容最常见的途径之一。

二、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兴起,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

”“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6.如何理解作者与地坛的“缘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中“一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各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最初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闯入地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再来地坛,看到蜂儿、蚂蚁、瓢虫、露珠时,感到“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同步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他步入了自己建造的天堂
叶廷芳
史铁生这一生过得很沉重,但也活得很有尊严,很充实。

他曾不止一次遭到命运的残酷袭击,一再被命运推入了地狱,他也一再奋起和命运进行了勇猛的搏斗,一再把命运击退,最后成了我们
时代的强者,成了一名优秀的作家和作家队伍中少有的思想者,从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崇敬。

史铁生原本有壮实的体格,很高的天赋,却生不逢时,在清华附中读完初中后,就被那股“接受再教育”的浪潮席卷到延安农村“插队”。

凭着青少年的单纯与时代氛围,他并不拒绝这样的“教育”。

谁想到正当他青春焕发时会祸从天降:一场病魔的突袭使他的下肢截瘫了!这时他才21岁,从此他终身与轮椅为伴!就像当年贝多芬发生耳聋时一度情绪低沉,甚至给亲属写下遗书那样,还没有掌握任何职业手段的史铁生也避免不了这一心路历程,就在他与地坛相依相伴、忧伤、落寞的那些岁月里,死神就曾企图靠近他。

但恰恰是这一时刻,成为史铁生命运的转折点,就是说他在与死神的对话中,对生与死的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并且得出结论:人生的价值在于超越那种低层次的生物欲望,升华到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这时我们从史铁生那里仿佛听到当年贝多芬那一声惊天动地的怒吼:“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让他毁灭我!”于是残疾“知青”史铁生遁入历史的帷幕,而作家史铁生则呱呱坠地了!从此书写成了他的职业,不,使命!他让书写忠实记录着他的每一个难忘的记忆和严肃的思考。

由于当年他插队的真诚,“使后来的写作获益匪浅”,“那些艰苦而欢乐的插队生活却总是萦绕在我心中”,使他所写的内容总是那些“从心中流出来的东西”,因而具有格外感人的力量。

无怪乎他的早期作品如《我与地坛》《我那遥远的清平湾》等一问世,就引起热烈的反响,使他一举成名。

然而噩运一直对他穷追不舍,用他自己的话说:“恶浪一直在他脑际咆哮”。

就在他顺利地写出第一批出色的散文和短篇小说以后不久,一个更大的浪头打了过来:令人骇然的尿毒症!每三天一次的透析,然而就在这样恶劣的境遇中,史铁生依然顽强地坚持写作,至2006和2007年先后出版了两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即《我的丁一之旅》和《务虚笔记》。

而这两部著作都是思考型的、较抽象的作品。

它们没有像前面提及的他的散文和短篇小说那样好评如潮,但这并不说明它们不够档次,恰恰相反,是评论家普遍够不上它们的档次,人们只能望而却步,或浅尝即止,或且战且退。

这不奇怪,试想,我们队伍中有谁像书中的“我”那样,对于当代人的生存境况,对于生命的真谛尤其是“生”与“死”这个永恒的命题,进行过这样锲而不舍的追问?有谁像此书的作者那样,在形而下的地狱深处滚了一次又一次,在死亡的边缘走了一圈又一圈,从而在形而上的境界跃上一层又一层?难怪史铁生批评“中国文坛的悲哀常在于……作家的危机感多停留在社会层面上,对人本的困境太少觉察”,他们“从不问灵魂在黑夜里怎样号啕”。

这里涉及的实际上是现代哲人们,首先是存在哲学的思想家们所关注的主题,即个体生命的存在形式和过程。

但与致力于“阐述”这个过程的存在哲学家的书写方式不同,史铁生的书写特点是“描述”这个过程。

而在描述他的思考过程方面,他追求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况味。

因此他不把他的思考过程写得一清二楚,明白无误,而是躲躲闪闪、似有若无、似是而非,造成一种猜谜式的审美效应。

史铁生也热心于将他的生命伦理的思辨编织成猜谜式的“好玩”。

可以说,谜语效应乃是史铁生长篇小说的主要美学特征和艺术魅力之所在。

纵观史铁生的一生,用得着尼采的那句名言:只有经历过地狱磨难的人才有建造天堂的力量。

史铁生在创作上取得的非同凡响的成就,正是他用生命建造成的天堂。

让我们列队护送他步入这庄严的、象征精神财富的天堂吧。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0.文中用贝多芬的例子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史铁生的《我的丁一之旅》和《务虚笔记》为什么没有像散文和短篇小说那样好评如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史铁生步入了自己用生命建造的天堂,“天堂”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表达与运用
13.挑战生命极限的作家史铁生是2011年感动中国候选人之一。

请写出他的代表性作品及主人公,并以此写一段推荐词,不超过80个字。

(1)代表作:____________主人公:____________
(2)推荐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

要求:句式与首句相同或相近,内容上与上下文连贯。

贝多芬虽然听不到动人的旋律,却用音符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壮美的赞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身残志坚之人,也能用一己之长为社会做出杰出的贡献。

五、写作体验
15.史铁生说:“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

走向,意味着彼岸的成立。

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终结,拯救的放弃。

因而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

”阅读这段话,结合课文及你所了解的史铁生,写一段话,谈谈你对生命或人生的感悟。

不少于300字。

鸟啼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 田凫.(fú)摭.拾(zhé)
灰烬.(jìn) 甄.别(zhēn)
B. 苍穹.(qióng) 迷惘.(wǎng)
磕.绊(kē) 摇曳.(yè)
C. 跌.宕(diē) 厄.运(è)
笨拙.(zhuó) 恪.守(kè)
D. 慰藉.(jí) 焦灼.(zhuó)
睫.毛(jié) 蛰.伏(zhé)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顷刻闪烁如愿以偿风靡一时
B. 丰饶蔚蓝神彩飞扬前车之鉴
C. 骇人潺潺出类拔粹雷励风行
D. 攫住残骸首曲一指通宵达旦
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中国人重面之蒸煮,西方人重面之烘烤。

我们以吴越、巴蜀、荆楚、粤桂等地面食、点心为例,就不难看出自然环境对地方口味的一些影响。

B.“政府投钱了,民生工程烂尾了,但运营企业赢利了。

”这是武汉市民的感叹。

3亿元公共财政打了水漂,谁又在浑水摸鱼?
C.“明月”本是常见的物象,如曹操《短歌行》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意象内涵是比较丰富的。

D. 张爱玲曾经尝试写新时代的人物,比如《赤地之恋》与《秧歌》,但她的文字依然只属于上海和香港的陈光旧影。

4. 把下列句子填在语段中的横线上,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

(填句子序号)
世界不能选择。

我们用眼睛跟随极端的严冬那沾满血迹的骇人的行列,直到它走过去。

春天不能抑制,______________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

①不能滞留美好世界中丰饶的创造,
②任何力量都不能使鸟儿悄然,
③它们不可阻挡地振作自己,来到我们身边。

④不能阻止大野鸽的沸腾,
⑤月桂树总要飘出花香,绵羊总要站立舞蹈,白屈菜总要遍地闪烁,
⑥无论人们情愿与否,
二、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严寒持续了好几个星期,鸟儿很快地死去了。

田间与灌木篱下,横陈着田凫、椋鸟、画眉等数不清的腐鸟的血衣,鸟儿的肉已被隐秘的老饕吃净了。

突然间,一个清晨,变化出现了。

风刮到了南方,海上飘来了温暖和慰藉。

午后,太阳露出了几星光亮,鸽子开始不间断地缓慢而笨拙地发出咕咕的叫声。

这声音显得有些吃力,仿佛还没有从严冬的打击下缓过气来。

黄昏时,从河床的蔷薇棘丛中,开始传出野鸟微弱的啼鸣。

当大地还散落着厚厚的一层鸟的尸体的时候,它们怎么会突然歌唱起来呢?从夜色中浮起的隐约而清越的声音,使人惊讶。

当大地仍在束缚中时,那小小的清越之声已经在柔弱的空气中呼唤春
天了。

它们的啼鸣,虽然含糊,若断若续,却把明快而萌发的声音抛向苍穹。

冬天离去了。

一个新的春天的世界。

田地间响起斑鸠的叫声。

在不能进入的荆棘丛底,每一个夜晚以及每一个清晨,都会闪动出鸟儿的啼鸣。

它从哪儿来呀,那歌声?在这么长的严酷之后,鸟儿们怎么会这么快就复生?它活泼,像泉水,从那里,春天慢慢滴落又喷涌而出。

新生活在鸟儿们喉中凝成悦耳的声音。

它开辟了银色的通道,为着新鲜的春日,一路潺潺而行。

5.找出文中对鸟儿死亡场景的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笔下的小鸟是怎样的形象?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将“鸟啼”比作“潺潺而行”的春天的泉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同步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大地上的事情(节选)
苇岸
①我看到一具熊蜂的尸体,它是自然死亡,还是因疾病或敌害而死,我们不得而知。

它偃卧在那里,翅零乱地散开,肢蜷曲在一起。

它的尸身僵硬,很轻,最小的风都能将它推动。

我见过胡蜂巢、土蜂巢、蜜蜂巢和别的蜂巢,但从没有见过熊蜂巢。

熊蜂是穴居者,它们将巢筑在房屋的立柱、檩条、横梁、椽子或枯死的树干上。

熊蜂从不集群活动,它们个个都是英雄,单枪匹马到处闯荡。

熊蜂是昆虫世界的王,它们身上的黑黄斑纹,是大地上最怵目的图案,高贵而恐怖。

老人们告诉过孩子,它们能蜇死牛马。

②麻雀在地面的时间比在树上的时间多。

它们只是在吃足食物后,才飞到树上。

它们将短硬的喙像北方农妇在缸沿砺刀那样,在枝上反复擦拭。

麻雀蹲在枝上啼鸣,如孩子骑在父亲的肩上高声喊叫,这声音蕴含着依赖、信任、幸福和安全感。

麻雀在树上就和孩子们在地上一样,它们的蹦跳就是孩子们的奔跑。

树木伸展的愿望,是给鸟儿送来一个个广场。

③穿越田野的时候,我看到一只鹞子。

它静静地盘旋,长久地浮在空中。

它好像看到了什么,径直俯冲下来,但还未触及地面又迅疾飞起。

我想象它看到一只野兔,因人类的扩张在平原上已近绝迹的野兔,梭罗在《瓦尔登湖》中预言过的野兔:“要是没有兔子和鹧鸪,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它们是最简单的土生土长的动物,与大自然同色彩、同性质,和树叶、土地是最亲密的联盟。

看到兔子和鹧鸪跑掉的时候,你不觉得它们是禽兽,它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仿佛飒飒的树叶一样。

不管发生怎样的革命,兔子和鹧鸪一定可以永存,像土生土长的人一样。

不能维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一定是贫瘠无比的。


④在冬天空旷的原野上,我听到过啄木鸟敲击树干的声音。

它的速度很快,仿佛弓的颤响,我无法数清它的频率。

冬天鸟少,鸟的叫声也被藏起。

听到这个声音,我感到很幸福。

我忽然觉得,这个声音不是来自啄木鸟,也不是来自光秃的树木,它来自一种尚未命名的鸟,这只鸟,是这个声音创造的。

⑤已经过了一个月了,那窝蜂依然伏在那里,气温渐渐降低,它们似乎已预感到了什么,紧紧
挤在一起,等待最后一刻的降临。

只有太阳升高,阳光变暖的时候,它们才偶尔飞起。

它们的巢早已失去,它们为什么不在失去巢的那一天飞走呢?每天我看见它们,心情都很沉重。

在它们身上,我看到了某种大于生命的东西。

那个一把火烧掉蜂巢的人,你为什么要捣毁一个无辜的家呢?显然你只是想借此显示些什么,因为你是男人。

⑥立春一到,便有冬天消逝、春天降临的迹象。

整整过了一冬的北风,已经从天涯返回。

看着旷野,我有一种庄稼满地的幻觉。

踩在松动的土地上,我感到肢体在伸张,血液在涌动。

我想大声喊叫或疾速奔跑,想拿起锄头拼命劳动一场。

爱默生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当与这世界上的劳作保持着基本的关系。

劳动是上帝的教育,它使我们自己与泥土和大自然发生基本的联系。

⑦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一生从未踏上土地。

(节选自《散文选刊》2014年第1期)
8.第①段写熊蜂的文字,写出了熊蜂哪些生活习性?表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②段文字在描写上有哪些特色?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第③段引用了梭罗《瓦尔登湖》中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最后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一生从未踏上土地”。

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表达与运用
12.把下面的反问句变成一般陈述句。

当炽烈而可爱的画眉,在荆棘丛中平静地发出它的第一声啼鸣时,怎能把它和那些在树丛外血肉模糊、羽毛纷乱的残骸联系在一起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拟写一条以“珍爱生命”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

要求:主题鲜明,态度真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的常春藤叶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苔藓.(xiǎn)扶弱济.困(jì)
掺.酒(chān) 出殡.(bìn)
B. 瞥.见(piē) 蹑.手蹑脚(shè)
昵.称(nì) 狭窄.(zhǎi)
C. 窗槛.(jiàn) 着.想(zháo)
一幢.(zhuàng) 砖砌.(qì)
D. 模.特(mó) 编辑.(jí)
唠.叨(láo) 瞅.一眼(ji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馋嘴暗淡兜圈子慢慢长夜
B. 暴燥披肩矮墩墩凄风苦雨
C. 屋檐边缘炖鸡汤疑神疑鬼
D. 静侯揣摩殡仪馆唠唠叨叨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被害人随即报警,在附近巡逻的民警迅速将李某等3人抓获。

被抓后3人不以为意
....:“俺没抢着东西也算抢劫吗?”
B. 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

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买卖,这种精神状态
使得医药一筹莫展
....。

C. 古色古香
....的酒店装潢,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的年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古建筑的装修风格。

D. 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作“肺炎”的不速之客
....,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公司专业的技术人才、雄厚的技术力量、科学的管理方法,积极创新,开拓市场,竭诚为各级教育机构和学校提供最先进的设备和最完善的服务。

B. 形成高考移民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地方参加高考的人数、录取分数线和录取人数不同造成的。

C. 这种将企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用合同、章程等方式加以明确的措施,对于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利无疑是一种基本保障。

D. 目前,少数政府网站变成花架子的现象在全国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不少地方政府只为赶时髦,仓促间“跟风上网”,而网络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却没有及时跟上。

二、课文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真是个坏姑娘,苏艾,”琼珊说,“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

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

现在请你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再——等一下,先拿一面小镜子给我,用枕头替我垫垫高,我要坐起来看你煮东西。


一小时后,她说:
“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下午,医生来了,他离去时,苏艾找了一个借口,跑到过道上。

“好的希望有了五成,”医生抓住苏艾瘦小的颤抖的手说,“只要好好护理,你会胜利的。

现在我得去楼下看看另一个病人。

他姓贝尔曼——据我所知,也是搞艺术的。

也是肺炎。

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凶猛。

他可没有希望了,不过今天还是要把他送到医院,好让他舒服一些。


第二天,医生对苏艾说:“她现在脱离危险了。

你赢啦。

现在只要营养和调理就行啦。


那天下午,苏艾跑到床边,琼珊靠在那儿,心满意足地在织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披肩,苏艾把她连枕头一把抱住。

“我有些话要告诉你,小东西。

”她说,“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去世了。

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

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得要命。

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

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的。

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末了——看看窗外,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

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5.琼珊说“我真是个坏姑娘”“我过去是多么邪恶”主要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简要分析“琼珊靠在那儿,心满意足地在织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披肩”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贝尔曼用生命画出了最后一片叶子,这样的镜头应该是感人的,但选文为什么没有详细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琼珊靠什么战胜了病魔?结合选文,说说你的理解和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同步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小心意
[美]丹·安德森
我尽量不戴有色眼镜,但能不能雇佣史蒂夫,我心里还是有点没底。

尽管安置顾问向我保证,史蒂夫可以做个不错且可靠的餐馆勤杂工,可我从没用过智力有障碍的员工,还是不确定雇了他,客人会有怎样的反应。

史蒂夫个子矮胖,五官端正,因患有唐氏综合征,所以讲话有点大舌头。

食客中大部分的卡车司机我不担心,因为他们一般不会计较谁来收拾桌子,只要红肉卷美味,馅饼口感纯正,他们很关照我的生意。

上学路经此处的大学生会多嘴;势利的雅皮士要偷拿餐巾擦银器,因为担心染上某种可怕的“卡车停靠病菌”;结伴来这里公款消费的白衬衫生意人觉得卡车停靠站的女侍者都想跟他们打情骂俏。

我知道这些人会不习惯史蒂夫在旁边忙活,所以我前几个星期一直在仔细观察。

我真是白操心一场。

一个礼拜过去,史蒂夫就跟员工们打成一团;一个月不到,我的司机常客就把他当作活宝。

自那以后,我真的不再担心其他的顾客会怎么看他。

21岁的他跟别的年轻人一样,穿蓝色牛仔裤、运动鞋。

他乐天爱笑,给人带来快乐,而且工作尽职尽责。

史蒂夫收拾过的桌子,不留一丁点面包屑和咖啡印,每个食盐罐和胡椒瓶都放得井然有序。

我们唯一的问题是,他总是迫不及待地干活,我们得说服他等客人吃完了再去擦桌子。

他便徘徊到隐蔽的位置静静等待,两腿不停地转移身体重心,用心地扫描哪张桌子有用餐完毕的顾客。

一有情况,他就赶紧跑到空桌子旁,认真地把餐碟杯子放进推车,然后用抹布一丝不苟地擦桌子,动作娴熟至极。

若是觉得有顾客在看他,他会皱起眉头,格外专注的样子。

他这份工作做得得心应手,很是自豪。

见他如此卖力地给每个人带去快乐,你不能不赏识他。

时间一久,我们知道他跟母亲住在一起。

守寡的母亲动了多次癌症手术,行动不便。

他们住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