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北京课改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有书赶快读课堂导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
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 - 1 - 11 有书赶快读
名师导学
1理清结构:
2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极恳切、平易、严密,且具说服力。
例如:“我们要学习古代读书人的勤奋精神,千万不要藏着一大堆书而不加以利用。
”“即便有些书籍本头太大,内容很多,无法全读,起码也应该扼要地翻阅一遍,知道它的内容,以免将来要用,临时‘抓瞎’。
”“你们手上哪怕只有几本政治理论和科学研究的书籍,也要赶快先把它们读得烂熟。
”等话语都说得十分恳切。
其中“千万不要”“起码”“以免将来要用”“哪怕”等词语都用得情真意切。
又比如,文章第三段特别介绍了“景清”的相关情况:“景清与方孝孺齐名,为反对永乐政变而同时殉难的明代杰出人物。
他在青年时代,勤奋读书,过目不忘,为同辈之冠。
”这一简单介绍增强了这一故事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再有,文章第四段就“景清的故事”所作的简单分析。
更显示了文章语言的逻辑力量。
其中,第一句话先肯定“像景清这样勤学强记的人,实在难得”,第二句话以“但是”强调了景清之所以能够“背诵全书”,是因为他是“借秘本”,而“如饥似渴”“特别努力”的用“一夜功夫”背书,从而揭示了“赶快读书”的意义。
接着,又从反面解释“生”有书不读的后果。
最后,又以景清那样做的意图来揭示这个故事的意义。
3把握重点:
作者是怎样提出并证明观点的呢?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作者先从有书的人不读书,没有书的人却到处借书读的现象谈起。
先举了苏东坡与袁枚作品中两个古代人勤奋读书的例子阐述要赶快读书的道理。
然后又举了明代御史大夫景清借书读的事例,论述要注意利用书籍,不要死死藏书不用的道理。
作者很自然地从故事中得出观点——有书要赶快读。
之后,作者又以清代学者包世臣的对联为例进一步证明有书赶快读的观点。
4攻克难点:
了解本文多角度选取事例进行论证的方法。
是本文的一个难点。
本文选取了四个事例进行论证,既有共同点,义各有各的角度。
它们都以古人之训说明了“有书赶快读”的观点。
同时,它们又都有自己的侧重:第一、二个事例侧重说明“有书赶快读”是需要勤奋精神的;第三个事例说明“有书赶快读”是要互相告诫的;第四个事例说明“有书赶快读”关键是要自勉的。
如此排列事例,便可以看出作者论述的逻辑:以古喻今,说明“有书赶快读”是要有勤奋精神的,是要互勉的,关键是要自勉的。
这样反复地引例子,反复地强调这一观点。
即可看出作者的诚恳,又可看出作者在阐述观点的同时,也指出了如何去做。
多角度证明论点。
以古喻今,以古人的事例劝诫今人。
5质询疑点:
作者引用苏东坡和袁枚的两篇文章为什么写的如此简略,有什么作用。
作者引用苏东坡的《李氏山房藏书》和袁枚的《黄生借书说》两篇文章论述藏书与读书,借书与读书的关系,勉励后学者要勤奋攻读,时不待人,时不再来,千万不可藏书不读。
对于这两篇文章,作者只一句带过,旨在说明“有书赶快读”需要勤奋精神,以及“有书赶快读”这一观点是古已有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