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8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规范练8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考点规范练第16页
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

结合下图,完成第1~2题。

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2.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

第2题,果树下进行地膜覆盖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效率,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

城市天气现象(白天/夜间) 最高温/最低温
北京28 ℃/18 ℃
上海25 ℃/19 ℃
哈尔滨24 ℃/11 ℃
西宁22 ℃/3 ℃
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京晴转多云,最低气温出现在午夜
B.上海中雨,应防范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
C.哈尔滨有雾,大气能见度低,需注意行车安全
D.西宁晴,外出应做好防晒、防中暑准备
4.该日上海与北京最高气温不同,图中能正确解释其根本原因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3.C 4.B
解析:第3题,地面辐射在日出前后最弱,故北京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上海地处平原,地质灾害少发;哈尔滨白天多雾;西宁最高气温22 ℃,无需防中暑。

第4题,该日上海天气状况为阴天,阴天云层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故最高气温低于晴天的北京。

②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与之相符。

下面图1为某区域热力环流剖面示意图,图2为该环流近地面与600米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图。

读图,完成第5~6题。

图1
图2
5.若该环流为海陆热力环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处吹东南风
B.b处为上升气流
C.c处吹西南风
D.d处为上升气流
6.若该环流为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则下图中对该环流的近地面状况示意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5.D 6.B
解析:第5题,图2中甲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差大于乙地,说明甲地近地面为高压、高空为低
压,而乙地相反;因此甲地近地面气温低,b处为下沉气流,乙地近地面气温高,d处为上升气
流;由于无法确定所在半球,所以a处可能吹西南风或西北风,c处可能吹东南风或东北风。

第6题,城市与郊区比较,城市气温高、气压低,因此②③正确。

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

下图为洞庭湖
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7~8题。

7.据图文材料可知,此时( )
A.①处为陆风
B.②处盛行上升气流
C.③处风力小于①处
D.④处更易形成降水
8.关于城市与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
B.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
C.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
D.湖陆风使城市湿度下降
答案:7.D 8.C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①处风向是从湖水面吹向陆地,是湖风;据同一水平面大气总是由高
压区流向低压区得出,湖面气压高于陆地气压,因此②处盛行下沉气流,④处盛行上升气流;
气流上升容易成云致雨;③处风受到的摩擦力较近地面小,因此比①处风力大,此处还可以根
据风向标图来识别风速大小,③处风向标表示风力8级,①处风向标表示风力4级。

第8题,
城市地面硬化,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使得湖陆风加强;湖陆风会将湿润的大气带入城市,
使城市的湿度加大,缩小城市的昼夜温差;围湖造陆减小了湖面和陆地之间的温差,从而使得
湖陆风减弱。

下图为某地一年中气温日变化的分布图(单位: ℃)。

读图,完成第9~10题。

9.该地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出现的月份和日较差最大值分别是( )
A.2月11 ℃
B.3月9 ℃
C.4月 6 ℃
D.12月 5 ℃
10.图中能够说明该地气候干燥时陆地吸热增温迅速的时段是( )
A.1月0—6时
B.3月7—12时
C.7月9—15时
D.10月12—18时
答案:9.C 10.B
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该地区4月气温日较差大,其最低气温为24~25 ℃,最高气温为
30~31 ℃,所以气温日较差为5~7 ℃。

第10题,读图可知,增温快,等温线分布就密集,所以
增温迅速的时段为3月的7—12时。

读图,完成第11~12题。

11.甲地的气压值可能是( )
A.1 031 hPa
B.1 017 hPa
C.1 013 hPa
D.1 000 hPa
12.若甲地位于南半球,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地为偏南风
B.N地为偏西风
C.M地为偏北风
D.N地为偏南风
答案:11.B 12.A
解析:第11题,a、b分别位于1 015 hPa、1 000 hPa等压面上,因此a、b等压线的数值分
别为1 015 hPa、1 000 hPa。

根据等压线的递变规律判断甲地气压为1 015 hPa<P<1 030 hPa。

故选B项。

第12题,根据气压高低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结合南半球向左偏的规律可
判断M、N处分别为西南风和东北风。

故选A项。

下图为某地区12月1日11时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分布图。

前期,华北地区遭遇强降雪,
融雪导致地面湿度接近饱和,温度降低,而同期中层大气显著回暖。

据此完成第13~14题。

13.此时( )
A.①地受弱偏南风影响
B.②地气压大于③地
C.③地正值阴雨天气
D.④地云量大,气温低
14.此时,M地雪后发展起来的雾霾仍难以消散的主要原因有( )
①逆温现象的存在②近地面空气湿度大③东南风风力小④山地阻挡了污染物扩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13.A 14.D
解析:第13题,根据风的形成原理可知,此时①地受弱偏南风影响,故A项正确;由图中气压值可知,②地气压小于③地,故B项错误;③地受高压脊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正值晴朗天气,故C项错误;④地受高压脊控制,天气晴朗,云量较小,故D项错误。

第14题,据材料知,地面温度降低,中层大气显著回暖,说明存在逆温层,大气的对流运动较弱,雾霾难以消散,故①正确;近地面湿度较大,雾霾长期滞留,故②正确;等压线分布稀疏,说明东南风风力较小,故③正确;M地北部受地形的影响,雾霾扩散的速度降低,故④正确。

故D项正确。

15.下图是亚洲东部某区域同一天内两个时刻的等压线图(单位:百帕)。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6日14时
6日20时
(1)判断6日14时到20时渤海海面风力变化,并说明理由。

(2)说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6日下午的天气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3)比较6日14时到20时甲、乙天气系统强度的变化。

(4)在下图中画出甲、乙天气系统中心区气流的垂直运动方向。

答案:(1)风力(风速)减小。

理由:等压线由密集变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

(2)天气晴朗,气温较高。

受(副热带)高气压(高压脊)控制,气流下沉。

(3)甲天气系统增强;乙天气系统变化不大。

(4)画图略。

解析:第(1)题,对比两图等压线的变化可以看出,等压线变得稀疏,说明风力减小。

第(2)题,该区域一直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

第(3)题,注意比较气压数值的变化,甲天气系统增强,乙天气系统变化不大。

第(4)题,甲为高压,气流下沉,乙为低压,气流上升。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图中甲市有“日光城”的美誉,独特的高原风光,日趋便捷的交通,使其成为新兴避暑旅游城市。

(1)分析甲市成为“日光城”的原因。

(2)简述甲市7月降水日变化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某地理兴趣小组对“拉萨作为新兴避暑旅游城市”意见产生了分歧。

请你从自然地理角度列举该小组的意见分歧。

答案:(1)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少;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大气透明度高,晴天多。

(2)白天降水少,夜晚降水多。

甲市位于河谷地区,夜晚气温比山坡气温高,形成上升气流,水汽容易凝结成雨。

(3)有利条件:海拔高,夏季凉爽;濒临拉萨河,夏季夜雨多,湿度适中;空气清新;晴天多,阳光充足。

不利条件:海拔高,空气稀薄,氧气不足;太阳紫外线辐射强烈;气温日较差大。

解析:第(1)题,“日光城”主要是指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因此要从地势、纬度、天气等角度分析其原因。

第(2)题,根据统计图归纳降水日变化特征,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其原因。

第(3)题,要从有利、不利两方面分析甲市作为避暑旅游城市的自然条件。

有利条件从气温、湿度、阳光等角度分析,不利条件从紫外线、气温日较差、氧气等方面阐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