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词汇化及语法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不”语义分析
[摘要]词汇化、语法化研究是近年的一个热点。
它从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平面解决了一些问题。
本文根据“要不”词汇化及语法化过程,探讨了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关系,并对其语义动因和机制进行说明。
[关键词] “要不”词汇化语法化语义动因和机制
“要不”的词汇化
“要不”与“否则”等词一样, 是跨层成分的词汇化, 最初的“要不X”应当分析为“要/不X”, “要”表示意愿或假设, “不”表示否定, 它们不处于同一个层次上, 不构成直接成分。
例如:
(33) 若要不涉言句, 须明玄中玄。
( 《禅林僧宝传》)
(34) 要放你也在我这里。
要不放你也在我这里。
( 《古尊宿语录》)
(35) 要馈就说馈, 要不馈就说不馈。
( 《老乞大》)
(33) 中“若要”连用, (34) “放你”“不放你”肯定否定对举, (35) “馈”“不馈”肯定否定对举, 都说明“要”与“不”分属不同的层次, 不构成一个词。
“要不(然) ”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中“不”后面成分的代词化或省略是词汇化的直接诱因。
当“不”后面的成分在上文已经出现时, 这个旧信息可以用指示代词“然”来代替。
“不然”“若不然”的用法很早就出现了:
(36) 凡诸侯有命, 告则书, 不然则否。
(《左传·隐公十一年》)
(37) 若不然, 叔父有地而隧焉, 余安能知之? (《国语·周语中》) “要不然”出现得比较晚, 最早用例是在明代:
(38) 伯爵道: “要不然也费手, 亏我和你谢爹再三央劝你爹: ‘你
不替他处处儿, 教他那里寻头脑去! ’”( 《金瓶梅》)
“不然”由词组凝固为一个词, 其中的“然”也由指示代词虚化为词缀, “不”后面的成分是已知信息时, 也可以省略。
例如: (39) 屈完曰: “君以道则可; 若不, 则楚方城以为城,江、汉以为沟, 君安能进乎?”( 《史记·齐太公世家》)
(40) 众人道: “亏了这个好人拾了, 要不是, 那庙里没有屈死的鬼? 这卖酒的赔银子罢了, 难为这们长胡子都采净了! ”( 《醒世姻缘传》)
(41) 宝玉笑着挨近袭人坐下, 瞧他打结子, 问道:“这么长天, 你也该歇息歇息, 或和他们顽笑, 要不, 瞧瞧林妹妹去也好。
怪热的, 打这个那里使?”( 《红楼梦》)
“不”后成分的省略使得“不”与前面的“要/若”构成一个双音节的音步, 为“要不”的词汇化提供了条件。
双音化是汉语词汇化的一个根本的动力, 受双音化的影响, 两个经常邻近出现的单音节成分就容易融合为一个复合词性质的东西, 这是最常见的重新分析, 也是韵律制约词法的一个具体表现。
6. 进一步的弱化和脱落
语法化过程中, 意义的虚化往往会引起形式的变化。
由于使用频率的增加, 两个原本独立的单位所构成的序列逐渐被处理为一个单一的单位。
这种重新包装有两个后果: 1) 组成单位的个体身份逐渐消失;
2) 整个组块在形式上开始缩减。
“要不”词汇化之后, 也出现了形式上的缩减, 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611 “要”“然”的删略
在《儿女英雄传》中, 常可以见到不出现“若”“要”和“然”而单用“不”的情况。
例如:
(42) 打这里去近哪, 可就是这一头儿没车道, 得骑牲口, 不就坐二把手车子也行得。
(第十四回)
(43) 白脸儿狼一见, 生怕嘈嘈起来倒误了事, ⋯⋯便拦傻狗说: “不咱们就住下吧! ”(第五回)
(42) 中的“不”表示选择, (43) 中的“不”表示建议。
“不”除了单用外, 还可以与表示假设的“的时候”组成“不的时候”, 相当于“不然的话”。
⑥
例如:
(44) 姑爷, 你换下来给我快拿去罢! 不的时候, 姑娘他也是着急。
( 《儿女英雄传》)
根据冯春田( 2004) 的观点, 在近代汉语后期的山东方言里, 表示假设的“着”可以直接用于“不”的后面组成“不着”, 相当于“否则”“要不”“要不的话”, 下面的例子转引自冯文:
(45) 张鸿渐说: “娘子见的也是, 不着就是这里等! ”
( 《( 《磨难曲这里的“不着”已经发生了词汇化, 变成一个词, 它在现在的山东方言中还比较常见。
我们发现, 在普通话中也有与“不着”类似的“不的话”。
例如:
(46) 还往下割不割? 往下割的话, 外加三十块钱。
不的话, 这就算
完了。
单用“不”的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了。
612 “不”在语音形式上的弱化和脱落
两个已经融合的成分成为一个双音化的音韵单位后, 会继续发生一些变化, 通常表现为第二个音节弱化, 失去独立的调值或者韵母变成一个较弱的央元音。
“要不”词汇化后, “不”可以轻读, 进而弱化为“么”。
这可以从音理上得到解释: “不”的声母[ p ] 和“么”的声母[m ] 都是双唇音, 由爆破音到鼻音的变化符合省力原则。
另外, 其他相关的语音演变也能证明这一点, 比如句末语气词“吗/么”就是来自否定词“无” (王力, 1980) , “什么、这么、那么”中的“么”来源于“物” (江蓝生, 1995) , 它们发生变化的一个直接诱因就是轻读, 可以说, 语音的弱化既是语法化的结果, 也是语法化的原因。
“要么”的最早用例是在清末的《儿女英雄传》和《歧路灯》中:
(47) 却不道这等地方, 要么不用世家旗人去, 用世家
旗人, 不用你这等年轻新进, 用什么人去? ( 《儿女英雄传》) (48) 适才夏世兄说, 要么让谭世兄拜在董公门下, 做
个门生。
( 《歧路灯》)
例(47) 中的“要么”表示选择, 例( 48 )中的“要么”表示建议。
这以后的文献中“要么”并不多见, 老舍作品中未见使用, 在《冰心全集》中, 只有一例“要么”表选择的用法。
在当代口语中, “要么”用例大幅度增加。
比如王朔作品中,“要不”总计130个, “要么”的
用例也达到35个,而且具备了“要不”的所有功能。
例如:
(49) 先说清楚, 要么别想从我这儿过去。
(50) 要么不打, 要么一网打尽。
(51) 于观说, “獾怎么样? 要么猞猁?”
(52) 李: 真能说啊。
还挺像回事。
戈: 要么说人家是骗子呢!
(49) ~ ( 52) 中, “要么”分别表示“否则”
“或者”、建议和“难怪”。
在下面这个例子中,“要么”和“要不”更是配合使用:
(53) 社会公认, 穿这鞋的人要么是高干子弟, 要不就是大流氓, 只
有这两种人才有路子弄着。
当“要不”和“要么”配合使用时, 一定是“要么”在前, “要不”在后。
虽然“要不”和“要么”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互换, 但二者还是有一些差别, 体现出分工, 即“形式不同, 意义一定有所不同”。
“要不”的各种功能比较均衡, 而“要么”有专表选择的倾向。
在表示选择方面, 二者也有差别, 具体表现在: 1) “要么”既可以表示析实性选择, 也可以表示意欲性选择, “要不”一般只表示意欲性选择, 表示析实性选择时, 要说成“要不就是”; 2) 表示意欲性选择时, 用“要么”显得较直较硬, 用“要不”显得有所婉曲(邢福义,2001) ; 3) “要不”多单用, “要么”多配合使用。
这是因为由“要不”到“要么”, 语法化的程度更高了, 在表示连接这一点上, 使用的范围更大了,“要不”保留了语法化之前的一些特点, 在表示建议的时候, 显得更加委婉。
这也是“仪式化”在语法化
过程中的一个反映, 即一旦一个委婉表达形式重复使用而语法化之后, 不仅会导致形式的弱化,也会促使其意义虚化, 本来的委婉表达特点会随之销蚀掉, 因而语言中会不断创造新的委婉表达方式来取代旧有的遭到磨损的表达方式, 这也是词汇替换的一个主要动因。
“要不”在一定语境中也可以脱落“不”而只出现“要”。
例如: (54) “第一次读就喜欢上了。
”
“嘿, 要怎么说勾人呢?”众人笑。
(55) “要说怎么让人越想越气不忿儿呢! ”金一趟坐回太师椅上去了。
这两个例子中的“要”都是表示“难怪”的。
值得注意的是, 脱落“不”(或“么”) 与隐去“怎么”不能并存, 当脱落“不/么”的时候, “怎么”必须出现, 当隐去“怎么”的时候, “不/么”必须出现, 这也是为了避免因过分紧缩而引起歧义, 是R原则的作用要受Q原则的限制。
“要不/么”脱落“不/么”, 不仅有表“难怪”的用例, 也有表选择的用例。
例如:
(56) 处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中, 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任何
英雄好汉们, 要就是站在帝国主义战线方面, 变成世界反革
命力量的一部分; 要就是站在反帝国主义战线方面, 变成世
界革命力量的一部分。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论》; 转引自邢福义, 2001: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