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X线影像设备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页/共163页
概论-影像设备分类
分为诊断设备和治疗设备
*诊断设备: 1、X线设备* 3、超声设备 5、热成像设备
2、磁共振设备 4、核医学设备 6、医用内镜
*目前,医学影像学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 包括常规X线成像、X线CT成像、DSA成像、MR成像、 超声成像、核素成像、热成像和内镜成像等。
第7页/共163页
概论-X射线的特性
* X射线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波粒二象性),这 两种物理性质恰好同存在于X线这个同一体中。 X 线在传播中发生的反射、干涉、衍射等现象突出表 现了它的波动性;而与物质相互作用发生能量交换 时,就突出表现了它的粒子性。所以X线又是一束中 子光子流。 * X射线以光速沿直线进行传播,服从光的反射、 直射、散射和衍射的一般规律。
第22页/共163页
诊断用X线机发展史
1、气体X线管、感应圈时期(1895〜1916) 这一时期的X线机主要由气体X线管、感应圈或静电
起电机组成,用玻璃底版成像,后期开始用钨酸钙增感 屏。伦琴当时使用的X线机,其管电压只有40〜50kV, 管电流仅有1mA,拍摄一张手骨照片用30min〜1h。
第23页/共163页
1、穿透作用: X射线穿透物质的能力,与该物质的密度有关,
即与该物质的原子序数有关,原子序数高,密度 就大,对X线吸收就多,穿透力就差。如铜 (Z=29),密度较高,X射线不易穿透,铅 (Z=82),密度很高,X射线更不易穿透。如铝 (Z=13),水和气体,其原子序数为较低的几种 原子组成,且排列非常稀疏,密度很小,X射线易 穿透。故X射线穿透力与物质的密度成反比。
第21页/共163页
概论-X线的产生
* X线的产生必须具有下列条件: 1、要有足够数量高速运动的电子 2、有一个能经受高速电子管是一个高度真空的热阴极二极管,钨丝 作为阴极,钨靶作为阳极,X线管中高速电子撞 击阳极靶面时,99%以上的能量变为热能,仅有小 于1%的能量通过两种方式,即韧致辐射和特征辐 射,产生X线。
第8页/共163页
第9页/共163页
概论-X射线的特性
1m=1000mm 1mm=1000um 1um=1000nm 1nm=10Å 1X=1000Å
医用诊断X射线 的波长大约为 0.3Å ~ 0.08Å
核 辐 射 标 志
概论-X射线的特性
X射线除具备光的一般性质外,还具有以下主要特性: 1、穿透作用,2、荧光作用,3、感光作用,4、电离
第17页/共163页
概论-X射线的特性
5、生物作用 : X线照射机体而被吸收时,即对体内物质产生作
用,由属于物理性质的电离作用开始,随后在体液和 细胞内引起一系列的生化作用,而导致机体和细胞的 生理和生物方面的变化。X线对机体的生物效应主要 是损害作用,其损害程度与吸收的X线量成正比。利 用这个作用做肿瘤治疗(加速器,X刀等)。
作用,5、生物作用(诊断和治疗) 1、穿透作用:
X射线能穿透一般可见光所不能透过的物质, 波长越短,穿透力越强,穿透力的强弱,根据加在 X线管两端电压的高低而定,所加电压越高,波长 越短,X射线的能量越大,其穿透力越强。故其穿 透力与X射线的能量成正比,与波长成反比。
第10页/共163页
概论-X射线的特性
概论-X线的发现
1895 ()研究阴极射线管时,当他 把手放在阴极射线管和涂有铂氰化钡的纸板 之间时,纸板上隐约有手骨的影子。进一步实验还发现能 穿透纸板、木板、衣服等物质。伦琴认定在仪器中发出了 一种能透过不透光物质而又看不见的射线,因当时不明其 性质,故借用数学上的未知数“X”来表示,起名为X射线。 1901年伦琴成为诺贝尔奖第一位物理学奖金获得者。
第6页/共163页
概论-X射线的特性
*辐射有两种:一种属电磁辐射,另一种属微粒辐 射。X射线与无线电波、红外线、紫外线及伽玛射 线一样,同属于电磁辐射。 * X射线波长介于紫外线和伽马射线之间,医用 诊断X射线的波长大约为3×10-2nm ~ 8×10-3nm (0.3Å ~ 0.08Å),相当于管电压40kV ~ 150kV时产生的X射线)。
诊断用X线机发展史
2、热电子X线管、变压器式高压发生器时期(1916 〜 1925)
由于发明了热电子X线管,开发了变压器式高压发 生器装置,从而为现代X线机奠定了基础。同时改进了 底片,制成并改进了荧光屏。
第24页/共163页
诊断用X线机发展史
3、防电击、防散射、X线装置的实用化时期(1925 〜 1945)
这一伟大发现当即在医学上获得非凡的应用—— X射线透视技术。
第3页/共163页
概论-X线的发现
现在已知道,伦琴实验所发现的X射线,是由于 阴极射线管所发出的阴极射线(高速电子流)撞击在 管子的玻璃壁上而产生的。因为高度真空的玻璃管中 的游离电子,受到电场的影响,以高速度打击玻璃原 子内部,与轨道上撞走电子,而使电子获得多余的能 量。当原子因失去电子处于不稳定状态时,要从外层 吸收电子来补充,此时又将获得的多余能量转换而放 出,产生了X射线。
诊断机: 是指利用X线透过人体所形成的各种影像对患者进 行诊断的X线机。它又可分为多种类型。 1.按结构形式分类 (1)便携式:这种X 线机结构简单,重量轻,装 卸方便。整机机件可分别装于手提箱或背包内携带, 适合院外做流动性临时检查。
第28页/共163页
X线机分类
(2)移动式:这种X 线机结构紧凑,体积小,X 线 发生装置和应用设备紧凑地组装在机座上,其机座带 有滚轮或装有电瓶车,人力或电力驱动,移动方便。 它能在病房内做流动性床边透视和摄影检查,如配有 影像增强器和X 线电视,可进行监视和介入性治疗。 (3)固定式:这种X 线机机件多而重,结构复杂, 需固定在专用机房内使用。这类机器对供电电源、机 房、安装、调试等都有严格要求。
X线电视系统应用后,将图像亮度信号与透视管 电压的调节机构组成闭环控制回路,形成自动曝光控 制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运用, X线机的自动化控制程 度不断提高,智能化技术和控制也越来越普及,使得 X线机的控制精度越来越精确,操作越来越简单。
第27页/共163页
X线机分类
医用X线机按其使用目的分为诊断和治疗两大类。
概论-X射线的特性
4、电离作用 : 在固体和液体中电离的正负离子能很快复合,不
易收集。但X射线照射空气后产生的电离电荷却很容 易收集起来,空气的电离程度(产生的正负离子量) 与空气所吸收的X线量成正比。故可利用X射线电离 的程度(产生的正负离子形成了电离电流)来测量X 射线的量。目前X线机中广泛应用的自动曝光技术就 是利用的这个原理(测量电离电流的大小)。
第1页/共163页
概论-X线的发现
1895年 1896年 1901年
德国伦琴(Röentgen)发现X线 X线始用于临床医学 获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2页/共163页
概论-X线的发现
1912年劳埃(M.Von Laue)以晶体为光栅,发现 了晶体的X射线衍射现象,确定了X射线的电磁波性质。 此后,X射线的研究在科学技术上给晶体学及其相关 学科带来突破性的飞跃发展。由于X射线的重大意义 和价值,所以人们又以它的X线发现者的名字为其命 名,称之为伦琴射线。1896年,德国西门子公司研制 出世界上第一只X线管。
第4页/共163页
概论-影像设备的发展
1895:伦琴发现X线 1896:西门子研制出第一只X线球管 20世纪初:出现了常规X线机 20世纪60年代中晚期:完整的X线系统和诊断体系 20世纪50-60年代:超声和核医学设备各成系统 1972:第一台CT,30年来,CT更新了五代 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制开发了超高速、螺旋、多层、双源 CT,MRI,DSA,超声CT,ECT,PET-CT,CR,PACS,DR
第13页/共163页
概论-X射线的特性
2、荧光作用 : DR(Direct Digital Radiography又叫DDR)上的
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FPD)也应用其 原理。DR的关键器件是FPD,间接型的FPD接受面为碘 化铯闪烁晶体,当X射线照射后,产生荧光信号,光 信号通过光敏二极管转换为电信号,再经过不定形硅 阵列转换为数字信号送计算机处理。
前提,而且使X线影像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使某些活动器 官的诊断和细微结构的放大摄影成为可能。
20世纪50年代初,X线影像增强器的研制成功,使X线 机的性能和应用范围有了新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 动态检查和影像再现等问题。
第26页/共163页
5、逆变、自动控制时代(1975年后)
1975年后,逆变技术运用到X线机中,提高了管电 压的精度,使高压变压器的体积和重量明显减少,从而 得到了迅速普及。目前国际上各种功率的X线机,几 乎全部使用逆变技术产生高压。
第14页/共163页
概论-X射线的特性
3、感光作用 : X射线和普通可见光一样,具有光化作用,当X射
线照射未感光胶片时,可使胶片乳剂中的溴化银变成 感光的溴化银,放出银离子(Ag+)形成潜影,此过 程称为感光作用。潜影经过显影剂化学处理,银离子 变成黑色的金属银,未感光的溴化银则被定影剂溶解 下来,而使已感光的溴化银固定。因人体各组织的密 度不同,X射线通过人体时能使胶片获得的感光度不 同,从而获得X线影像。胶片感光的强弱与X射线量成 正比。
第15页/共163页
概论-X射线的特性
4、电离作用 : X线照射物体而被吸收时,X射线能排斥了原子
中的电子,产生了电离作用,分解成正负离子。具 有足够能量的X光子不仅能打飞物质轨道上的电子产 生一次电离,而且脱离原子的电子从X光子那里获得 较大的能量,又可与其它原子相互作用,产生二次 电离。
第16页/共163页
第12页/共163页
概论-X射线的特性
2、荧光作用 :
目前应用广泛的数字化设备CR(Computed Radiography)上用的成像板,又叫IP板(Imaging plate),其外观类似于增感屏,表面涂有光激发性荧 光物质(磷光层),主要成分是高密度荧光晶体或磷 晶体经X射线照射后,晶体内就积存了一次能量,并 形成潜影,由激光束扫描后,晶体内储存的能量就以 荧光形式或紫外线形式释放出来,由光电倍增管接受 并增强,其影像信息转换为电信号,经模/数转换后 送计算机处理。
第18页/共163页
概论-X射线的特性
5、生物作用 : 微量X线对机体可无明显影响,超过一定的剂
量将引起明显的但可恢复的变化,大量X线照射则 导致严重的不可恢复的损害,使生物细胞产生抑制、 损害甚至坏死。利用X线的这个作用,可以进行放 射治疗以破坏肿瘤组织。
第19页/共163页
概论-X射线的质与量
第11页/共163页
概论-X射线的特性
2、荧光作用 : 由于X射线的波长很短,因此是肉眼不可见的,
当它照射某些化合物时,X射线辐射能可转换为光能, 发出波长较长的可见光 — 荧光,这类物质称之为荧 光物质,医学上常用的有磷,钨酸钙,铂氰化钡,硫 化锌镉,碘化铯。前两种物质可用来制做荧光屏和增 感屏,后两种物质用在摄象管的光敏层,或影像增强 器的输入屏和输出屏。其荧光的强弱与X射线的量呈 正比。
1935年,西门子公司生产了单相全波、65kV、 400mA和85kV、300mA的X线机;同年又制成了三相六 峰60kV、1000mA的X线机,标志着防电击、防散射型 诊断用X线机已进入成熟时期。
第25页/共163页
诊断用X线机发展史
4、高条件、大容量、控制技术现代化时期(1945 〜 1975) 大功率旋转阳极X线管的问世,是X线机实现大容量的
第20页/共163页
概论-X射线的质与量
* X线能穿透物质,也能被物质吸收。物质吸收X 线的能力与该物质的性质和结构有关。一般原子序 数高的物质密度大,吸收X线多,故透过性差。相 反,原子序数低的物质透过X线就多。 * 在实际应用中,用X线管的管电流与X线曝光时 间的乘积来反映X线的量,用毫安秒(mAs)表示。 用X线管的管电压来反映X线的质,用千伏(kV) 来表示。
* X线的强度:是指⑴垂直于X线传播方向上单位面积在单 位时间内所通过的光子数目和能量乘积的总和。 * 在实际应用中,⑵常用“量”与“质”来表示X线的强度。 量是指线束中的光子数,质则是指光子所具有的能量。 * X线的穿透力即X线的质,取决于X线的能量。能量越高, 波长越短,穿透力越强,X线的质越硬,故称硬射线。反之, 能量越低,波长越长,穿透力越弱,X线的质越软,故称软 射线。
概论-影像设备分类
分为诊断设备和治疗设备
*诊断设备: 1、X线设备* 3、超声设备 5、热成像设备
2、磁共振设备 4、核医学设备 6、医用内镜
*目前,医学影像学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 包括常规X线成像、X线CT成像、DSA成像、MR成像、 超声成像、核素成像、热成像和内镜成像等。
第7页/共163页
概论-X射线的特性
* X射线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波粒二象性),这 两种物理性质恰好同存在于X线这个同一体中。 X 线在传播中发生的反射、干涉、衍射等现象突出表 现了它的波动性;而与物质相互作用发生能量交换 时,就突出表现了它的粒子性。所以X线又是一束中 子光子流。 * X射线以光速沿直线进行传播,服从光的反射、 直射、散射和衍射的一般规律。
第22页/共163页
诊断用X线机发展史
1、气体X线管、感应圈时期(1895〜1916) 这一时期的X线机主要由气体X线管、感应圈或静电
起电机组成,用玻璃底版成像,后期开始用钨酸钙增感 屏。伦琴当时使用的X线机,其管电压只有40〜50kV, 管电流仅有1mA,拍摄一张手骨照片用30min〜1h。
第23页/共163页
1、穿透作用: X射线穿透物质的能力,与该物质的密度有关,
即与该物质的原子序数有关,原子序数高,密度 就大,对X线吸收就多,穿透力就差。如铜 (Z=29),密度较高,X射线不易穿透,铅 (Z=82),密度很高,X射线更不易穿透。如铝 (Z=13),水和气体,其原子序数为较低的几种 原子组成,且排列非常稀疏,密度很小,X射线易 穿透。故X射线穿透力与物质的密度成反比。
第21页/共163页
概论-X线的产生
* X线的产生必须具有下列条件: 1、要有足够数量高速运动的电子 2、有一个能经受高速电子管是一个高度真空的热阴极二极管,钨丝 作为阴极,钨靶作为阳极,X线管中高速电子撞 击阳极靶面时,99%以上的能量变为热能,仅有小 于1%的能量通过两种方式,即韧致辐射和特征辐 射,产生X线。
第8页/共163页
第9页/共163页
概论-X射线的特性
1m=1000mm 1mm=1000um 1um=1000nm 1nm=10Å 1X=1000Å
医用诊断X射线 的波长大约为 0.3Å ~ 0.08Å
核 辐 射 标 志
概论-X射线的特性
X射线除具备光的一般性质外,还具有以下主要特性: 1、穿透作用,2、荧光作用,3、感光作用,4、电离
第17页/共163页
概论-X射线的特性
5、生物作用 : X线照射机体而被吸收时,即对体内物质产生作
用,由属于物理性质的电离作用开始,随后在体液和 细胞内引起一系列的生化作用,而导致机体和细胞的 生理和生物方面的变化。X线对机体的生物效应主要 是损害作用,其损害程度与吸收的X线量成正比。利 用这个作用做肿瘤治疗(加速器,X刀等)。
作用,5、生物作用(诊断和治疗) 1、穿透作用:
X射线能穿透一般可见光所不能透过的物质, 波长越短,穿透力越强,穿透力的强弱,根据加在 X线管两端电压的高低而定,所加电压越高,波长 越短,X射线的能量越大,其穿透力越强。故其穿 透力与X射线的能量成正比,与波长成反比。
第10页/共163页
概论-X射线的特性
概论-X线的发现
1895 ()研究阴极射线管时,当他 把手放在阴极射线管和涂有铂氰化钡的纸板 之间时,纸板上隐约有手骨的影子。进一步实验还发现能 穿透纸板、木板、衣服等物质。伦琴认定在仪器中发出了 一种能透过不透光物质而又看不见的射线,因当时不明其 性质,故借用数学上的未知数“X”来表示,起名为X射线。 1901年伦琴成为诺贝尔奖第一位物理学奖金获得者。
第6页/共163页
概论-X射线的特性
*辐射有两种:一种属电磁辐射,另一种属微粒辐 射。X射线与无线电波、红外线、紫外线及伽玛射 线一样,同属于电磁辐射。 * X射线波长介于紫外线和伽马射线之间,医用 诊断X射线的波长大约为3×10-2nm ~ 8×10-3nm (0.3Å ~ 0.08Å),相当于管电压40kV ~ 150kV时产生的X射线)。
诊断用X线机发展史
2、热电子X线管、变压器式高压发生器时期(1916 〜 1925)
由于发明了热电子X线管,开发了变压器式高压发 生器装置,从而为现代X线机奠定了基础。同时改进了 底片,制成并改进了荧光屏。
第24页/共163页
诊断用X线机发展史
3、防电击、防散射、X线装置的实用化时期(1925 〜 1945)
这一伟大发现当即在医学上获得非凡的应用—— X射线透视技术。
第3页/共163页
概论-X线的发现
现在已知道,伦琴实验所发现的X射线,是由于 阴极射线管所发出的阴极射线(高速电子流)撞击在 管子的玻璃壁上而产生的。因为高度真空的玻璃管中 的游离电子,受到电场的影响,以高速度打击玻璃原 子内部,与轨道上撞走电子,而使电子获得多余的能 量。当原子因失去电子处于不稳定状态时,要从外层 吸收电子来补充,此时又将获得的多余能量转换而放 出,产生了X射线。
诊断机: 是指利用X线透过人体所形成的各种影像对患者进 行诊断的X线机。它又可分为多种类型。 1.按结构形式分类 (1)便携式:这种X 线机结构简单,重量轻,装 卸方便。整机机件可分别装于手提箱或背包内携带, 适合院外做流动性临时检查。
第28页/共163页
X线机分类
(2)移动式:这种X 线机结构紧凑,体积小,X 线 发生装置和应用设备紧凑地组装在机座上,其机座带 有滚轮或装有电瓶车,人力或电力驱动,移动方便。 它能在病房内做流动性床边透视和摄影检查,如配有 影像增强器和X 线电视,可进行监视和介入性治疗。 (3)固定式:这种X 线机机件多而重,结构复杂, 需固定在专用机房内使用。这类机器对供电电源、机 房、安装、调试等都有严格要求。
X线电视系统应用后,将图像亮度信号与透视管 电压的调节机构组成闭环控制回路,形成自动曝光控 制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运用, X线机的自动化控制程 度不断提高,智能化技术和控制也越来越普及,使得 X线机的控制精度越来越精确,操作越来越简单。
第27页/共163页
X线机分类
医用X线机按其使用目的分为诊断和治疗两大类。
概论-X射线的特性
4、电离作用 : 在固体和液体中电离的正负离子能很快复合,不
易收集。但X射线照射空气后产生的电离电荷却很容 易收集起来,空气的电离程度(产生的正负离子量) 与空气所吸收的X线量成正比。故可利用X射线电离 的程度(产生的正负离子形成了电离电流)来测量X 射线的量。目前X线机中广泛应用的自动曝光技术就 是利用的这个原理(测量电离电流的大小)。
第1页/共163页
概论-X线的发现
1895年 1896年 1901年
德国伦琴(Röentgen)发现X线 X线始用于临床医学 获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2页/共163页
概论-X线的发现
1912年劳埃(M.Von Laue)以晶体为光栅,发现 了晶体的X射线衍射现象,确定了X射线的电磁波性质。 此后,X射线的研究在科学技术上给晶体学及其相关 学科带来突破性的飞跃发展。由于X射线的重大意义 和价值,所以人们又以它的X线发现者的名字为其命 名,称之为伦琴射线。1896年,德国西门子公司研制 出世界上第一只X线管。
第4页/共163页
概论-影像设备的发展
1895:伦琴发现X线 1896:西门子研制出第一只X线球管 20世纪初:出现了常规X线机 20世纪60年代中晚期:完整的X线系统和诊断体系 20世纪50-60年代:超声和核医学设备各成系统 1972:第一台CT,30年来,CT更新了五代 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制开发了超高速、螺旋、多层、双源 CT,MRI,DSA,超声CT,ECT,PET-CT,CR,PACS,DR
第13页/共163页
概论-X射线的特性
2、荧光作用 : DR(Direct Digital Radiography又叫DDR)上的
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FPD)也应用其 原理。DR的关键器件是FPD,间接型的FPD接受面为碘 化铯闪烁晶体,当X射线照射后,产生荧光信号,光 信号通过光敏二极管转换为电信号,再经过不定形硅 阵列转换为数字信号送计算机处理。
前提,而且使X线影像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使某些活动器 官的诊断和细微结构的放大摄影成为可能。
20世纪50年代初,X线影像增强器的研制成功,使X线 机的性能和应用范围有了新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 动态检查和影像再现等问题。
第26页/共163页
5、逆变、自动控制时代(1975年后)
1975年后,逆变技术运用到X线机中,提高了管电 压的精度,使高压变压器的体积和重量明显减少,从而 得到了迅速普及。目前国际上各种功率的X线机,几 乎全部使用逆变技术产生高压。
第14页/共163页
概论-X射线的特性
3、感光作用 : X射线和普通可见光一样,具有光化作用,当X射
线照射未感光胶片时,可使胶片乳剂中的溴化银变成 感光的溴化银,放出银离子(Ag+)形成潜影,此过 程称为感光作用。潜影经过显影剂化学处理,银离子 变成黑色的金属银,未感光的溴化银则被定影剂溶解 下来,而使已感光的溴化银固定。因人体各组织的密 度不同,X射线通过人体时能使胶片获得的感光度不 同,从而获得X线影像。胶片感光的强弱与X射线量成 正比。
第15页/共163页
概论-X射线的特性
4、电离作用 : X线照射物体而被吸收时,X射线能排斥了原子
中的电子,产生了电离作用,分解成正负离子。具 有足够能量的X光子不仅能打飞物质轨道上的电子产 生一次电离,而且脱离原子的电子从X光子那里获得 较大的能量,又可与其它原子相互作用,产生二次 电离。
第16页/共163页
第12页/共163页
概论-X射线的特性
2、荧光作用 :
目前应用广泛的数字化设备CR(Computed Radiography)上用的成像板,又叫IP板(Imaging plate),其外观类似于增感屏,表面涂有光激发性荧 光物质(磷光层),主要成分是高密度荧光晶体或磷 晶体经X射线照射后,晶体内就积存了一次能量,并 形成潜影,由激光束扫描后,晶体内储存的能量就以 荧光形式或紫外线形式释放出来,由光电倍增管接受 并增强,其影像信息转换为电信号,经模/数转换后 送计算机处理。
第18页/共163页
概论-X射线的特性
5、生物作用 : 微量X线对机体可无明显影响,超过一定的剂
量将引起明显的但可恢复的变化,大量X线照射则 导致严重的不可恢复的损害,使生物细胞产生抑制、 损害甚至坏死。利用X线的这个作用,可以进行放 射治疗以破坏肿瘤组织。
第19页/共163页
概论-X射线的质与量
第11页/共163页
概论-X射线的特性
2、荧光作用 : 由于X射线的波长很短,因此是肉眼不可见的,
当它照射某些化合物时,X射线辐射能可转换为光能, 发出波长较长的可见光 — 荧光,这类物质称之为荧 光物质,医学上常用的有磷,钨酸钙,铂氰化钡,硫 化锌镉,碘化铯。前两种物质可用来制做荧光屏和增 感屏,后两种物质用在摄象管的光敏层,或影像增强 器的输入屏和输出屏。其荧光的强弱与X射线的量呈 正比。
1935年,西门子公司生产了单相全波、65kV、 400mA和85kV、300mA的X线机;同年又制成了三相六 峰60kV、1000mA的X线机,标志着防电击、防散射型 诊断用X线机已进入成熟时期。
第25页/共163页
诊断用X线机发展史
4、高条件、大容量、控制技术现代化时期(1945 〜 1975) 大功率旋转阳极X线管的问世,是X线机实现大容量的
第20页/共163页
概论-X射线的质与量
* X线能穿透物质,也能被物质吸收。物质吸收X 线的能力与该物质的性质和结构有关。一般原子序 数高的物质密度大,吸收X线多,故透过性差。相 反,原子序数低的物质透过X线就多。 * 在实际应用中,用X线管的管电流与X线曝光时 间的乘积来反映X线的量,用毫安秒(mAs)表示。 用X线管的管电压来反映X线的质,用千伏(kV) 来表示。
* X线的强度:是指⑴垂直于X线传播方向上单位面积在单 位时间内所通过的光子数目和能量乘积的总和。 * 在实际应用中,⑵常用“量”与“质”来表示X线的强度。 量是指线束中的光子数,质则是指光子所具有的能量。 * X线的穿透力即X线的质,取决于X线的能量。能量越高, 波长越短,穿透力越强,X线的质越硬,故称硬射线。反之, 能量越低,波长越长,穿透力越弱,X线的质越软,故称软 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