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城市公共生活和生态价值的多功能复合街景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 19 No. 2
Apr. 2021
第19卷第2期2021年4月中国城市林业Journal of Chinese Urban Forestry 面向城市公共生活和生态价值的多功能复合街景设计
窦西其刘子瑜翟俊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摘要:街道空间是城市主要的公共空间之一,其在提供步行活动空间的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生态潜力。
针对 当下街景设计手法相对雷同和单一,以及缺乏对街道公共生活和生态环境需求协同考量的整合设计方法等 现实问题,文章通过对国內外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研究总结,以公共生活和生态建设为切入点,从
空间重组、交叉口改造、设施完善、雨水管理和种植设计5个方面出发,提出构建景观与生态多功能复合 的街道景观设计方法,为未来步行友好、安全舒适、生物多样的街景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街景设计,公共空间,公共生活,生态价值,功能复合
DOI : 10.12169/zgcsly.2020.05.03.0001
Multifunctional Complex Street Landscape Design for Urban Public Life
and Ecological Value
Dou Xiqi Liu Ziyu Zhai Ju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Soochow University , Suzhou 215123 , Jiangsu , China)
Abstract : Street space is one of the main public spaces in cities , which has important ecological potentials
while providing walking spaces. In view of the current relatively similar and unitary street landscape design
techniques and the lack of the integrated design methods to leverage street public lif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needs ,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s at home
and abroad , and proposes from perspective of the public life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a street landscape design method integrating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multi -functions in terms of space re-organization , intersection modification , facility improvement , rainwater management and planting design. This study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the walking friendly , safe , comfortable and biologically diverse street landscape.
Keywords : street landscape design , public space , public life , ecological value , compound function
2017年,住建部在“城市双修”指导意见中 明确指出修复城市生态,改善生态功能;修补城 市功能,提升环境品质,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
设L1-O 街道是一种能够对城市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却未被充分开发的资源匚,除了交通功能以外,
街道像公园和广场一样具有公共空间的特征,也
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3;同时,街道景
观也可以提供控制雨水径流、丰富生物多样性等
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L4-O 然而受现代主义思想
的引导,在机动车为主导的道路设计标准日臻完
善的同时,街道的功能逐渐趋向单一化,街道的
公共空间价值逐渐被忽视,慢行交通方式受到抑
制、配套设施匮乏,公共生活日渐湮灭,城市街 道的活力正在渐渐消失。
此外,街道建设也给生
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占城市用地25%的街道 是地表径流和面源污染问题的主要发生地[5], 且
收稿日期: 2020-05-03
第一作者:窦西其(1998-),女,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与设计。
E-mail : *****************
通信作者:翟俊(1962-),男,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景观都市主义、景观基础设施、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E-mail :
info@ eastscape. com
98中国城市林业第19卷
单调的绿化树种和单一的街道种植方式造成生物多样性的缺失,导致城市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城市开始反思单一的交通基础设施功能的街道所存在的问题,并出台了一系列街道设计导则作为各大城市街道设计实践的指导。
2009年《阿布扎比街道设计手册》以创造步行友好的街道环境为目的,引导街道的多种交通方式均衡发展L6-;同年,纽约出台的街道设计导则也开始强调街道的公共空间属性,促进街道设计向更适宜步行、安全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L7-o近年来,国内的街道设计相关实践研究也逐步兴起,2012年香港对紧凑的城市环境中的步行体系设计做出思考,提出“步行城市,乐活街道”L6-的理念;2016年上海市发布街道设计导则,强调“以人为本”的街道设计理念L8-;随后深圳、广州、昆明、南京、北京等城市也发布相应的街道设计导则。
街道设计导则的发展体现了街道设计的实践从机动性向宜居性的转变,同时对街道设计的理论研究也在对街道公共空间和生态功能的思考中不断发展完善。
1街道设计理论研究
1.1街道功能的发展
“车本位”街道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众多学者的思考,自20世纪70年代起,街道的公共空间功能逐渐受到关注,开始了从“车本位”到“人本位”思想的转变,完整街道设计理念应运而生。
完整街道倡导街道设计应满足所有街道使用者需求,让人们不论选择何种交通方式,在街道上都能感到安全、便捷、舒适L9-,这一街道设计理念还倡导将部分街道空间归还给公共生活,满足公共生活的空间需求。
1975年由美国公共空间方面最有影响力的评论家威廉•怀特(William H.Whyte)在“公共空间计划”(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PPS)中提出的“作为场所的街道”(Streets as places)倡导将街道设计成为公众出行的目的地、活动场所,而不仅仅是穿越的通道L10-o自此开始关注街道对社区环境的影响,致力于通过改善街道的舒适性、安全性和便捷性,构建具有场所感、社区友好的整体性街道空间,优化街道公共生活的地方吸引力。
完整街道和“作为场所的街道”针对街道公共生活回归所提出的设计策略可归纳为空间组织、交叉口营造和设施完善3个方面(表1)o
随着1990年雨水管理设施开始在街道层面的应用,对街道生态价值的关注也越来越多L"-o绿色街道通过控制径流量减轻了排水管道的压力,同时利用植物净化了雨水径流,从而提升了街道生态系统的弹性和适应性。
可持续街道利用雨水管理设施和生物栖息设计,鼓励和支持生物多样性,努力实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物质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资源的影响、支持健康的城市社区,以及支持施工过程的可持续性的设计目标L12-。
绿色街道和可持续街道针对街道生态价值的提升策略可归纳为雨水管理、种植设计两个方面(表2)o
表1公共生活回归「3_"]
设计策略
设计内容
设计目标完整街道作为场所的街道
空间组织交叉口营造
设施完善为所有的街道使用者提供空间
缩小转弯半径、路缘石拓展、取消转弯车
道或停车道可以实现街道空间的回收利用
护柱可与自行车停放、照明、艺术设施等
结合设置
适当缩窄车道或部分改造为自行车道
减小街角转弯半径或者通过拓展路缘石增
加人行道空间
公共艺术设施可以通过创造性地表达展示
地方特色
公共生活的空间需求
公共生活的安全保障
公共生活的物质基础
表2生态价值提升⑴用”」
设计内容
设计策略设计目标
设计策略绿色街道可持续街道设计目标
雨水管理种植池适宜设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路与街道雨水管网、排水管网相结合
缘石拓展池适用于交叉口设计
发挥街道生态价值
种植设计种植具有耐旱耐湿能力和去除径流污染物
能力的植物选择原生植物或者适应当地气候的耐旱植
物,丰富植物多样性
优化街道生态价值
第2期窦西其刘子瑜翟俊:面向城市公共生活和生态价值的多功能复合街景设计99
1.2构建多功能复合的街道
上述街道设计理论的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趋势都是往人性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总结来说街道功能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单一交通功能的街道;第二阶段是分别考虑了交通与公共空间功能、交通与生态功能结合的街道设计;如今的街道设计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即朝着多功能复合的方向发展。
因此,将交通基础设施功能、街道景观的休闲娱乐功能和生态功能三者整合的综合性街景设计是未来街景的发展趋势(图1)o
OOO
000
图1街道功能发展的3个阶段空间弹性设计
空间功能分配
空间重组街道空间组成
车行道
公交车道
自行车道
步行空间
绿化带
设施空间
设计元素设计原则设计策略
空间分配为全部的街道使用者提供服务适当缩窄车行道,为其他功能留出
空间
空间尺度塑造人性化的街道尺度与宜人的街道
高宽比
利用髙差、种植转变为人体尺度;
整体规划建设街道和沿街建筑
空间弹性鼓励分时段根据不同需求功能变化的
街道
根据工作日和休息日差异,创造临
时步行街
图2
空间重组设计策略图
100中国城市林业第19卷
2多功能复合的街景设计策略
2.1打造具有活力的街道生活
2.1.1充足的生活空间
城市街道变革提倡多元化的出行方式,也是街道功能的多样化、人性化,以便满足更多使用者的需求。
在街道空间分配中,缩窄车行道、增加公交专用道、自行车道和沿街绿化带、拓宽人行道等设计手段虽然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周边路网的机动车通行压力,但从长远看,有助于城市交通方式从以快速交通为主向着兼顾步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的人性化转型,为公共生活提供空间的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和污染。
另外,街道空间的尺度需要从汽车尺度转变为人体尺度,创造宜人的慢行空间,比如对于较宽的人行空间,可以利用高差、植物种植或者铺装的变化对其细分,创造宜人的尺度感L18-o街道空间尺度还受到沿街建筑高度的影响L19-,因此整体规划街道及周边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街道空间设计应该更具有灵活性,如针对车流量较少的街道,在周末限制车辆进出,让其转变为临时步行街,这样可以激发更多日常的公共生活,打造高质量人性化的公共空间(图2)o
2.1.2安全的生活环境
根据交叉口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交叉口可分为普通交叉口、与公共空间相连的交叉口和有标识性景观要求的交叉口3种类型L20-。
在普通交叉口设计中,合理的转弯半径十分重要,街道交叉口的有效转弯半径和实际路缘转弯半径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在评估二者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适当减小转弯半径、利用路边停车位拓宽交叉口人行区域面积L21-。
这不仅提升了公共生活的安全性,也是对闲置空间的回收利用,为街道绿色景观雨水管理提供蓄积净化的机会(图3)o
与公共空间相连的交叉口可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
内向型公共空间(如交通广场)通常以景观美化和文化保护为主要目的,可以结合雨水管理设施发挥综合作用。
外向型的公共空间(如广场、公园等)是人群聚集的重要场所,对其打破边界限制进行整体设计,可以让公共生活随着交叉口和街道线性空间拓展蔓延。
针对有标识性要求的交叉口,通过一些水平方向或者垂直方向上的视觉提示提醒街道使用者注意道路环境的变化,这也是街道场所感营造的重要方式。
水平方向上,利用道路地面铺装的变化,或者是采用交叉口路面抬高的方式在有效降低通过交叉口车辆车速的同时,丰富场所的变化。
垂直方向上,增添一些雕塑小品、壁画等公共艺术,或者是独具特色的街道树木、雨水种植池、照明装置等街景元素帮助行人高效识别所在位置。
2.1.3完善的生活设施
便捷美观的街道设施能够提升整个街道的空间活力,促进公共生活的社交互动,但不同类型街道设施的设计侧重点各有不同,街道设施按功能可分为市政设施、休闲娱乐设施和艺术美化设施。
市政服务设施应当集中整合布置,在满足人们安全、卫生等功能需求的情况下,鼓励采用“一杆多用、一箱多用”方式进行布局。
休闲娱乐设施如座椅等,能够为街道人群提供停留并参与活动的可能性,满足人们休憩、娱乐和健身等需求,但其位置安放要在保证安全和便利的前提下,尽量设在边缘区,以满足“边界效应”和“壁龛效应”带来的安全感L22-,并根据周边人群类型和业态需求进行合理搭配。
艺术铺装、雕塑等景观小品则要更多考虑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或是生动有趣的创意,塑造具有吸引力的公共艺术,凸显地方特色,展现街道公共空间的艺术价值,为街道公共生活增添迷人的情感色彩。
此外,灵活多变的街道设施可以实现不同时段街道空间功能的转换,增加街道空间的弹性与吸引力。
2.2营造优良的街道生态
2.2.1生态雨水管理
街道雨水管理措施主要有4类:生态湿地、雨水花园(包括雨水种植池、雨水种植沟、路缘石拓展池、雨水渗透园)、生物滞留池以及可渗透路面系统L23-o在硬质的街道路面人行道区铺设透水铺装可以有效增加雨水下渗。
软质的街道绿地分为道路绿地、交通岛绿地和停车场绿地3种类型。
在街景设计中,针对不同的街道绿地形式,结合街道的景观功能,选择适宜的雨水管理设施。
第2期窦西其刘子瑜翟俊:面向城市公共生活和生态价值的多功能复合街景设计101
*=10171
机机
、R=20m
R=20m
车
车
<■
冋
■I
停 车
1_
交叉口设计效果图
设计交叉口平面
街道交叉口设计
雨水管理
整体性地设计 外向型公共空间将公共活动延伸_
到街道 _
标识性意义的交叉口
_ 铺装
水平方向交叉口路面抬高
设计交叉口转角
拓宽转角路缘石 减小转弯半径, 缩短人行过街瞬 降低右转车谒/
源交叉口平面一般交叉口有效转弯半径满足行车安全需求实际路缘转弯适当减小半径,限制转弯速度
路缘石拓展
缩窄交叉口,缩短行人过街 距离
与公共空间相连的交叉口景观美化作用内向型公共空间
历史文化保护雕塑小品等公共艺术
垂直方向
街道树木 雨水管理设施照明装置
原交叉口转角1
•结合路侧绿带设计 ,增加雨水种植池
2
.拓展路侧绿带,构建 集中储蓄净化雨水的生
4
.利用街角建筑入口, 形成街角广场
3
.利用拓宽部分,增 加雨水种植池图3交叉口改造策略图
102中国城市林业第19卷
道路绿地又根据位置分为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和路侧绿带。
分车绿带和行道树绿带可设计为生物滞留池,通过砂石的节流和植物吸收净化雨水;或是以雨水种植沟、雨水种植池、路缘石拓展池的形式,利用植物和土壤吸收并净化雨水。
路侧绿带则可以结合红线外的广场、公园、绿地等建立生态湿地或者雨水渗透园的同时成为开放的公共空间,平时提供社交、健身、娱乐等活动场所,降雨时发挥对雨水径流的控制和净化作用,实现生活、生态功能的一体化。
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交通岛绿地的最佳设计是禁止人活动的雨水花园。
停车场绿地雨水景观设计则要根据具体形式,选择线性的雨水种植沟、种植池、生物滞留池,或者面状的雨水渗透园、生态湿地。
2.2.2生态种植设计
街道种植设计是街道景观设计的重点,丰富的街道种植景观不仅在视觉上可以提高步行环境的吸引力,同时也是发挥街景生态功能的基础。
研究发现,街道植被可以提供净化空气、降温降噪、促进雨水循环、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满足审美、娱乐需求等多样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L4-o 街道植物的选择应考虑街道雨水管理和生物栖息双重因素。
植物要根据雨水管理设施中的水湿因子分布规律进行选择,为适应生境随降雨产生的变化,需要选择耐湿又具有一定抗旱能力的植物L24-o适当配置鸟嗜植物,尤其是在食物匮乏的冬季和早春,女贞、苦楝、喜树等树种能为鸟类提供重要的食物来源[25],有利于保护鸟类的多样性。
蜜源植物和寄生植物为蜂蝶提供食物来源和栖息场所。
由于蝶类幼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具有专一性L26-,且不同蝶类在觅食时对视觉信号和嗅觉信号的利用有较大差异L27-,因此在雨水管理设施中种植细叶芒、马蔺、莺尾、千屈菜、萱草、黄菖蒲等既具一定耐淹能力,又具有多种蝶类吸引力的植物,在净化雨水径流的同时提升了街道景观蝶类多样性。
研究还发现,相比于改良较多的观赏栽培种,原生的乡土植物具有更高的昆虫访问率L28-o因此,种植本土植物不仅可以彰显地方人文环境特色,还具有保护地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在小尺度空间范围内,植物多样性对昆虫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L29-o植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提升也可以提高鸟类栖息环境的质量L30-,提高鸟类的生物多样性L31-32-o乔木层、灌木层和地被层的分层设计是基本的种植设计策略,其中,灌木层对鸟类尤其重要L30-。
多样的植被结构,不仅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范围,也可增加城市栖息地的异质性,为动植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资源。
3讨论
近年来,我国城市的街景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大多城市街道仍然只具有单一的交通基础设施功能,很少考虑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应有的景观休闲娱乐功能,居民的公共生活空间诉求只能通过寻找城市中的广场和公园得到解决;同时对街道建设所导致的面源污染问题和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因此,当前的街道景观设计迫切需要一种对公共生活和生态环境需求进行整合的整体设计方法。
基于对街景现状问题以及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研究总结,本文尝试从公共生活和生态建设两个层面共同构建功能复合的城市街景。
多功能复合的景观途径为设计步行友好、安全舒适、生物多样的街道景观提供了新的方向,对未来城市街道景观建设和更新改造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为了成功建设实施多功能复合的城市街道景观,需要多方的协同合作。
城市交通部门首先要依据街道的周边用地性质对街道机动车道的宽度、交叉口半径进行严格限制,对自行车道、人行道宽度、街道基础设施(如坐凳、自行车停靠点)数量建立最低标准,满足街道公共生活的空间需求。
环保单位需要严格监测并统计降雨时街道面源污染的成分和径流量,为设计者选择具有针对性的雨水管理设施和植物配置提供参考。
对街道景观的养护管理,需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植物学知识培训,按照植物的实际生长情况和季相特征进行修剪和养护,提高植物多样性的同时也吸引人群观赏游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
第2期窦西其刘子瑜翟俊:面向城市公共生活和生态价值的多功能复合街景设计103
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7-03-
06)[2020-05-01]./wjfb/201703/
t20170309_230930.html.
[2]翟俊•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2018.
[3]胡晓忠,唐雯,赵晶心,等•街道的价值转型与实践策略[J].时
代建筑,2017(6):32-37.
[4]SAUMEL I,WEBER F,KOWARIK I.Toward livable and healthy
urban streets:roadside vegetation provides ecosystem services where people live and move[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icy,2016,62:24-33.
[5]翟俊•海绵城市建设的景观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2020.
[6]戴金,韩鹏旭•国际城市街道设计导则综述:以萧山市北片区
街道改造研究为例[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1517-1529.
[7]张久帅,尹晓婷•基于设计工具箱的《纽约街道设计手册》[J].
城市交通,2014,12(02):26-35.
[8]张帆,骆悰,葛岩•街道设计导则创新与规划转型思考[J].城
市规划学刊,2018(2):75-80.
[9]RITTER J.“Complete streets"program gives more room for
pedestrians,cyclists[EB/OL].(2007-07-30)[2020-05-03].
https:///2007/07/30/complete-streets-program-gives-more-room-for-pedestrians-cyclists/.
[10]黄晶,贾新锋.城市街道重塑:激发步行化公共生活[J].城市
交通,2015,13(1):11-16,59.
[11]李强,贾博,权海源,等.绿色街道理论与设计[J].建筑学报,
2013(S1):147-152.
[12]BEVAN T A,SKLENAR O,MCKENZIE J A,et al.Sustainable
urban street design and assessment[C]//3rd U rban Street Symposium.2007,6.
[13]Boston Transportation Department.Boston Complete Streets Design
Guidelines2013[EB/OL].(2019-12-30)[2020-05-03].
https:///sites/default/files/file/2019/12/BCS_ Guidelines.pdf.
[14]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Inc.Streets as Places:U sing Streets to
Rebuild Communities[M].New York:America Association of Retired Persons,2008.
[15]REHAN R M.Sustainable streetscape as an effective tool in
sustainable urban design[J].Hbrc Journal,2013,9(2):173-186.
[16]Philadelphia Water Department.City of Philadelphia Green Streets
Design Manual[EB/OL].(2014-12-30)[2020-05-03].
https:///media/20160504172218/Green-Streets-Design-Manual-2014.pdf.
[17]AGUSTINE,SANTOSA H R,SOEMARDIONO B.The application of
sustainable urban street concept in A.Yani surabaya street corridor arrangemen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rridor environ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2014,2(2):1-
16.
[18]韦宝伴,张肖宁.注重人体尺度的城市道路空间[J].同济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7):1040-1045.
[19]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6.
[20]罗文,周雪梅.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景观设计探索:以九江市
新桥头交叉口交通改善研究为例[J].城市建筑,2006(10): 36-39.
[21]陈挚,刘翠鹏.从汽车导向到完整街道:美国完整街道概述[J].
上海城市规划,2017(3):140-144.
[22]赵春丽,杨滨章.停留空间设计与公共生活的开展:扬•盖尔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探析(2)[J].中国园林,2012,28
(7):44-47.
[23]黄欣茹,宋彦,陈燕萍.利用绿色街道推进我国海绵城市建
设:美国绿色街道建设的经验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8, 33(2):120-127.
[24]袁嘉,杜春兰.新自然主义草本植物景观在城市雨水花园中
的应用与设计[J].风景园林,2017(5):22-27.
[25]顾文仪.让城市绿地“动”起来[J].园林,2003(3):60-61.
[26]任一涵,杨凡,史琰,包志毅.杭州地区构建蝶类生境的植物
景观设计[J].风景园林,2016(3):105-114.
[27]唐宇翀.蝴蝶觅食过程中的嗅觉和视觉行为反应研究[D].
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
[28]COMBA L,CORBET S A,BARRON A,et al.Garden flowers:
insect visits and the floral reward of horticulturally-modified variants[J].Annals of Botany,1999,83(1):73-86.
[29]朱慧,彭媛媛,王德利.植物对昆虫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学
杂志,2008,27(12):2215-2221.
[30]CERRA J F,CRAIN R.U rban birds and planting design:
strategies for incorporating ecological goals into residential landscapes[J].Urban Ecosystems,2016,19(4):1823-1846. [31]叶静珽,杨凡,史琰,等.华东地区湿地公园引鸟植物选择及
群落构建模式[J].中国城市林业,2019,17(4):42-46. [32]IKIN K,KNIGHT E,LINDENMAYER D B,et al.The influence
of native versus exotic streetscape vegetation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birds in suburbs and reserves[J].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2013,19(3):29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