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南山一经》原文、翻译及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海经《南山一经》原文、翻译及赏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山海经《南山一经》原文、翻译及赏析
【导语】: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①,其首曰招摇之山②,临于西海③之上,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④,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⑤。
有木焉,其状如榖⑥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⑦。
有兽焉南山经之首曰鹊山①,其首曰招摇之山②,临于西海③之上,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④,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⑤。
有木焉,其状如榖⑥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⑦。
有兽焉,其状如禺⑧而白耳,伏行人走⑨,其名曰狌狌⑩,食之善走⑪。
丽��之水出焉⑫,而西流注于海⑬,其中多育沛⑭,佩之无瘕疾⑮。
又东三百里⑯,曰堂庭之山,多棪木⑰,多白猿,多水玉⑱,多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即翼之山⑲,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⑳,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注释〕①南山经之首曰鹊山: 南山经第一条山脉的名称是鹊山,大约位于今日湖南省境内的衡山或九党荆山。
②其首曰招摇之山: 鹊山山脉的第一座山名叫招摇山,亦即今日湖南省与江西省交界处的罗霄山;或谓招摇山即广西境内的猫儿山。
③西海: 位置不详,可能在今衡阳盆地一带,那里古代或曾为湖泊;或谓即今云南省的滇池。
④青华: 青色的花。
⑤食之不饥: 人吃了祝余草就不会感到饥饿。
⑥榖: 又名构树,属落叶乔木,开淡绿色花,
结红色果实,迷榖树可能与构树类似。
⑦佩之不迷: 人佩戴迷榖树的花果,则不会迷路、迷糊。
⑧禺: 猿猴类总称。
⑨伏行人走: 既能四肢行走,也能直立行走。
⑩狌狌: 即猩猩。
⑪食之善走: 人吃了狌狌的肉,也能像狌狌一样擅长行走。
⑫丽��(jǐ)之水出焉: 丽��之水发源于招摇山,即今日的洣水。
⑬西流注于海: 丽��之水向西流入西海。
⑭育沛: 不详,可能是一种贝类;或谓琥珀。
⑮瘕疾: 寄生虫病。
⑯又东三百里: 从招摇山向东三百里。
⑰棪(yǎn)木: 古书上说的一种树,其果实与沙果一样,红色可食;或谓即君迁子,俗称黑枣、野柿子。
⑱水玉: 即水晶。
⑲即翼山: 原作猨翼山。
⑳蝮虫: 郭璞注谓为古虺字。
蝮虫,一名反鼻虫。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
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①,其名曰鹿蜀②,佩之宜子孙③。
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憲翼之水;其中多玄龟④,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⑤,其音如判木⑥,佩之不聋⑦,可以为底⑧。
又东三百里曰柢山,多水、无草木⑨。
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⑩,蛇尾有翼,其羽在魼⑪下,其音如留牛⑫,其名曰鯥⑬,冬死而夏生⑭,食之无肿疾⑮。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⑯,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
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⑰,其名曰类⑱,自为牝牡⑲,食者不妒。
〔注释〕①其音如谣: 发出的声音好像是人在吟唱歌谣。
②鹿蜀: 马鹿,或斑马。
③佩之宜子孙: 佩戴以鹿蜀皮尾制
作的装饰物会使人多子多孙。
④玄: 黑色。
⑤旋龟: 或说是大头龟,尾长,以螺蚌为食。
⑥判木: 劈柴。
⑦佩之不聋: 佩戴用旋龟的龟壳制成的吉祥物,能够保护耳朵的听力。
⑧可以为底: 可以治疗足部鸡眼之类的毛病。
⑨多水、无草木: 这里的水为咸水盐泽,因此不适于草木生长;或说“无草木”是指这里没有值得记录的特殊草木。
⑩陵居: 可在陆地生活。
⑪魼(qū): 又作胁,本义为比目鱼;此指腋下肋骨所在的部位。
⑫留牛: 不详,或谓即犁牛。
⑬鯥(lù): 古书上说的一种怪鱼。
⑭冬死而夏生: 冬眠习性。
⑮食之无肿疾: 人吃了鯥的肉,可以预防和治疗痈肿病。
⑯亶爰之山: 亶音蝉(chán)。
⑰其状如狸而有髦(máo): 狸,即野猫;髦,毛发中的长毫。
⑱类: 古兽名。
杨慎云:“今云南蒙化府有此兽,土人谓之香髦,具两体。
”⑲自为牝牡: 即雌雄同体。
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①多玉,其阴②多怪木。
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③,佩之不畏④。
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⑤,食之无卧⑥。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䨼⑦。
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⑧,食者不蛊⑨。
有鸟焉,其状如鸠⑩,其音若呵⑪,名曰灌灌⑫,佩之不惑⑬。
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⑭,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⑮。
〔注释〕①其阳: 基山的向阳面。
②其阴: 基山的背阴面。
③猼訑(bóshī): 花豹类或灵猫类动物,或谓熊狸,
背部有类似眼睛的斑纹。
④佩之不畏: 人佩戴猼訑的皮毛,可以变得勇敢起来。
⑤����(chǎng fū): 锦鸡类的鸟。
⑥无卧: 不瞌睡。
⑦䨼(hù): 赤石脂类彩石,有青色者,有赤色者。
一说当作雘(huò)。
⑧能食人: 能给人带来食物。
⑨食者不蛊: 人吃了九尾狐带来的食物,就可避免染上蛊毒。
⑩鸠: 鸠鸽科的鸟。
⑪其音若呵: 灌灌鸟的鸣叫声,好像是人相互呵呼的声音。
⑫灌灌: 鸠鸽科的鸟,或谓白鹳。
⑬佩之不惑: 人佩戴灌灌鸟的羽毛,就不会迷惑。
⑭鱬(rú): 哺乳动物儒艮,俗称美人鱼。
⑮疥: 疥疮。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于东海①,多沙石。
汸②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淯③,其中多白玉。
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
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④,其祠之礼: 毛用⑤一璋玉⑥瘗⑦,糈用⑧稌米⑨,一璧,稻米、白菅⑩为席。
〔注释〕①其尾踆于东海: 箕尾山的余脉深入到东海之中。
②汸(pāng): 水盛貌。
③淯(yù): 今河南省的白河的古称。
④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 南山经居民供奉鸟身龙首的山神。
⑤毛用: 祭祀用的带毛动物。
⑥璋玉: 玉璋,顶端为斜锐角形的祭祀用玉器。
⑦瘗(yì): 埋,埋葬。
⑧糈(xǔ): 祭神用的精米。
⑨稌(tú): 糯稻。
⑩白菅: 经过漂白处理的菅茅。
【鉴赏】当你阅读完南山一经时,闭上眼睛,任凭思绪穿越时光
隧道,来到四千多年前的华夏大地的南方,你会看到有一支考察队正在穿行于山林之中;他们跋山涉水,走走停停,指指点点,看到什么就如实地记录下来……例如,考察者在本章第3节猨翼山考察时记述了自己的观感“不可以上”,因为那里有许多怪兽、怪蛇、怪鱼、怪树。
令我们惊讶的是,这支活跃在四千多年前的考察队,他们的工作很有章法,每到一处,都要记录下当地的山名,相关的地形地貌地名(地望)、水系、矿产、植物、动物、人神活动,以及特殊物产的用途、特殊人神的威力,而且还要测量出下一座山的方位和距离的里数。
《五藏山经》所说的“里”的长度,尚无准确的考证,多数情况下一里约在500米以内;可以参考的是,周、秦、汉时的一里等于415.8米,清光绪时一里等于576米,从1929年至今一里等于500米。
南山一经即南方第一条山脉的考察记录,共记述有9座山、4条河流、6处地望、12处矿物、6处植物、16处动物,其中有几种特别有趣的奇异动物。
第4节杻阳山的鹿蜀,它是样子初看起来很像是斑马,古人称斑马为虎文马,据说明朝末年还曾出现在中国闽南一带。
不过,“鹿蜀”的“蜀”字意思是马头蚕,据此鹿蜀应该是一种像马的鹿,亦即马鹿,准确说鹿蜀是一种栖息在南方的马鹿。
更有力的证据是,斑马从未闻有“宜子孙”的功效,而马鹿的鹿茸则是名贵中药材,而且产量很高,鹿胎、鹿鞭、鹿尾和鹿筋也是名贵的滋补品,它们确实具有“宜子孙”药效。
在《山海经》中,凡是说“食之”如何的动物、植物,无论它们怎么样的奇形怪状,通常都是自然界真实存在的生物。
马鹿是仅次于驼鹿的大型鹿类,因为体形似骏马而得名,栖息于非洲、欧洲、北美洲和亚洲,目前在我国北方和喜马拉雅山地区也有分布。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指鹿为马”的故事里的动物主角很可能也是马鹿。
杻阳山还有一种奇异的动物旋龟。
据报道,在一夜大雨之后的2002年7月30日,吉林市出现一只怪龟,据目击者称怪龟宽约10厘米,身长近20厘米,尾长约15厘米,爪子和尾巴布满鳞片,头呈三角状,两个鼻孔十分纤细,嘴与老鹰相似,上颚的喙呈弯曲状,非常坚硬,舌头上还隐有一条红线,怪龟背负坚硬外壳,壳上隆起三条脊梁,整个背部有36个锥型棱角,或谓即旋龟。
第6节亶爰山的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意思是这种动物同时拥有雌雄性器官,能够自我交配繁殖;因此,人如果吃了类的肉,就能够克制“性嫉妒”。
据此可知,当时的人们为了克服“性嫉妒”,已经找到治疗这种心理毛病的药物了。
我们知道,自然界并不存在同时拥有雌雄性器官、能够自我交配繁殖的哺乳动物,那么古人为什么会对类这种动物产生“自为牝牡”的误解呢?一种可能是因为类的雌雄个体之间的差异非常小,人们很难分辨出雌类和雄类;用达尔文的话来说,就是“类”这种动物的“性选择”特征不明显。
第7节基山的����鸟“三首六目”、“六足三翼”、“食之无卧”,意思是����鸟有三个头、六只眼睛,六只足、三个翅膀,人如果吃了����鸟的肉,就能够不犯困。
我们知道,自然界并不存在“三首六目”、“六足三翼”的鸟,那么古人为什么会对����
鸟产生这样的误解呢?一种可能是,因为����鸟是一种不睡觉或很少睡觉的鸟,人们就把它想象成有三个头,可以轮流休息;进而又相信人吃了这种鸟的肉,到了夜里仍然能够精神抖擞不发困。
另一种可能是,����鸟是家庭观念特别强的鸟,雌鸟每次只生一枚卵、孵出一只雏鸟,雌鸟和雄鸟都承担哺育雏鸟的工作,它们总是在一起不分离,于是古人就误以为����鸟“三首六目”、“六足三翼”了。
不管是哪一种可能,都表明当时的人经常有夜间活动,因此才需要这种驱除瞌睡虫的药方。
第8节的青丘山在《山海经》里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山,或者说是一处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理标志点,因为这里与帝禹时代的国土资源考察活动有关,此外青丘山的九尾狐也是一种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动物。
所谓九尾狐“能食人”,通常都理解为九尾狐能吃人,这种解释是错误的。
因为《五藏山经》记述其他食人兽时都说“是食人”,唯独这里用“能食人”;可知九尾狐“能食人”的意思是九尾狐能够给人送来珍异的食物,人吃了这种食物就能够不中邪。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里,九尾狐是一种祯祥之物,它的出现意味着天下太平、子孙昌盛;在汉代石刻画像砖上,九尾狐常与白兔、蟾蜍、三足乌并列于西王母座旁,属于四瑞之一。
据此推断,九尾狐可能是一种尾巴特别蓬松的赤狐,也可能是由巫师装扮成的神狐。
在南山一经这个区域里的居民,供奉祭祀的山神或祖先神是鸟身龙首之神,表明此地人的祖先是由鸟图腾和龙图腾的部落结合而成的;该神的造型或者是塑像,或者是由巫师装扮。
祭神时要用带毛的动物,
与玉璋一起埋入地下。
此外,还要把精美的糯稻米和一枚玉璧,陈列在白菅草编织成的席子上,供神享用。
璋状如半圭,璧为薄片状圆环,它们分别象征天和地,以及男性祖先和女性祖先,属于中国古代最常见的礼器。
由于年代久远,南山一经(包括整部《五藏山经》)也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疑问。
例如,这支考察队为什么不是一座山挨着一座山进行考察记录,而是相隔几百里考察一座山?他们是根据什么标准选择考察记录这些山的?
进一步说,南山一经的起点,同时也是《南山经》和《五藏山经》起点的招摇山,它究竟在哪里?这都是令读者和研究者深感迷惑的地方,也是最令人对《山海经》着迷的问题之一。
不过,这个考察起点问题的解决,仅仅凭对南山一经的解读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通过对《五藏山经》地理方位的整体解读,才能够得到准确的或比较接近准确的答案。
尽管如此,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这就是《五藏山经》以《南山经》开篇,可以表明帝禹时期的地理方位概念,是以南方为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