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先挂性必修中册基础过关练 11 过秦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过秦论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
“衡”同“ ”, 2.非及乡.
时之士也 “乡”同“ ”, 3.赢粮而景.
从 “景”同“ ”, 4.百有.
余年矣 “有”同“ ”, 5.锄櫌.
棘矜 “櫌”同“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固{
①据崤函之固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③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2.因{
①因遗策 ②因河为池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②追亡逐北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
4.制{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③履至尊而制六合 ④是故明君制民之产 ⑤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5.兵{
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 ②收天下之兵
6.策{
①蒙故业,因遗策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
7.致{
①以致天下之士 ②致万乘之势
8.之{
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②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 ③商君佐之
9.及{
①非及乡时之士 ②及至始皇
10.北{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②追亡逐北
11.度{
①内立法度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③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12.遗{①因遗策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13.爱{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②宽厚而爱人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于是..六国之士 古义: 。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 。
今义:山东省。
3.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 。
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4.宽厚而爱人.. 古义: 。
今义: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男女的一方。
5.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古义: 。
今义:使船前进的工具,比桨长而大,安在船尾或船旁,用人摇。
6.然后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古义: 。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2.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4.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5.南.取百越之地
6.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7.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8.履.至尊而制六合
9.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
10.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11.过.秦论
12.将.数百之众
13.且夫天下非小弱
..也
14.会盟而谋弱.秦
15.以弱.天下之民
16.尊贤而重.士
17.据崤函之固.
18.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19.尊贤.而重士
20.因利.乘便.
21.追亡.逐北
22.外连衡而斗.诸侯
23.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24.却.匈奴七百余里
25.序八州而朝.同列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特殊句式:
译文:
2.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特殊句式:
译文:
3.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特殊句式:
译文:
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特殊句式:
译文:
5.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特殊句式:
译文:
6.铸以为金人十二。
特殊句式:
译文:
7.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成语积累:请判断下列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丰足的稻米资源,使芜湖得以因利乘便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成为中国重要的米市之一。
( )
2.多年以来,中国凭借自己同年而语
....的政治和经济实力,联合相关国家共同致力于打击文物走私活动。
( )
3.巴菲特富可敌国,金城千里
....,但是据说他生活非常俭朴,早餐通常只花3美元。
( )
4.一些人认为对男孩应该“穷养”,但是“穷养”不是把他们置于瓮牖绳
...枢.的环境中,而是通过一些方法让他们懂得生活的艰难,磨炼他们的意志。
( )
5.臣闻田虎斩木揭竿
....之势,今已燎原,非猛将雄兵,难以剿灭。
( )
6.为反抗暴秦,陈涉揭竿而起,振臂高呼,天下之人云集响应
....。
( )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万乘:万辆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兵车万辆,因以“万乘”称天子,亦可指大国。
( )
2.九州:战国时天下分九州,即兖州、郑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
秦居雍州,六国分居其他八州。
( )
3.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
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 )
4.行伍: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因以“行伍”代指军队。
( )
5.郡:古代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
秦统一天下后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个郡。
( )
6.阡陌:田间小路。
南北方向的小路叫“陌”,东西方向的小路叫“阡”。
后也泛指田野。
( )
7.战国四公子:齐国春申君黄歇、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
( )
八、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过秦论》中,揭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句子
是: 。
2.《过秦论》中,表明秦始皇命蒙恬北筑长城、击退匈奴,从而起到震慑作用的句子是: , 。
3.《过秦论》中,写陈涉高举义旗之后,天下人纷纷响应,蜂拥而至的句子是: , 。
4.《过秦论》中,表现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十分简陋的句子
是: , 。
5.《过秦论》中,写秦始皇采用愚民政策的句子
是: , , 。
6.《过秦论》中,用排比的手法写秦始皇以武力统治天下的句子
是: , , ,。
7.《过秦论》中,叙述秦始皇遣精兵良将镇守四方重地的句子
是: , 。
8.《过秦论》中,叙述秦国“致万乘之势”后确立霸主地位的一句
是: 。
9.《过秦论》中,作者将陈涉与九国进行多角度对比,其中写在武器装备方面对比的句子是: , 。
片段读写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论积贮疏
贾谊
筦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
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B.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C.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D.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2)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3.()文中说“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请结合全文,谈谈积贮对国家的重要性。
二、微写作。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个不少于300字的议论性文段。
某新学期伊始,时任湖北随州二中校长的王桂兰以“不读书,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吗”为主题,为学生做了开学后的第一次讲话。
“叛逆和疯狂的青春当然可以,但几年的放纵,换来的可能就是一生的卑微和(活在)底层!”“怕吃苦,苦一辈子;不怕苦,苦一阵子。
”“若想成为非常之人必须学会吃非常之苦。
要知道,青春最好的营养就是刻苦!”
她的讲话迅速在网络走红,大家纷纷转发、讨论关于“吃苦”的话题,王校长犀利的言辞也引发了社会广泛热议,有赞成的,当然也有质疑的。
对于王桂兰校长的观点,你怎么看?请写一个议论性文段,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三年模拟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19分)
过秦论(中)
贾谊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
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
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资也。
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
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圉而免刑戮,除去收帑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威德与天下,天下集矣。
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唯恐有变,虽有狡猾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止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弗能纪,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
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自君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见始终之变,知存亡之机,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
天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矣。
故曰“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
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身不免于戮杀者,正倾非也。
是二世之过也。
(有改动)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养:供养
B.强侵弱,众暴.寡暴:暴利
C.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冀:希望
D.以礼.天下礼:礼待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
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
B.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
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
C.故先王见始终之.变
是二世之.过也
D.使各反其.乡里
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B.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C.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D.乡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
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论证思路清晰,第一段回顾历史指出秦统一天下是得民心、顺天意的;第二段指出秦失天下的根本原因;第三、四段以秦二世为例,正反对比,突出秦二世之过。
B.本文指出取天下与守天下都应施行仁义,反对统治者“废王道”“以暴虐为天下始”的行为,并强调秦速亡的罪魁祸首是秦二世。
C.贾谊作为士大夫,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汉王朝出谋划策,但他客观地认识到了“民心”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了农民起义的力量。
D.《过秦论》作为辞赋家的政论文,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本文也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富于变化,不显得单调。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2分)
(2)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
(3分)
(3)安民可与行义,而危民易与为非。
(2分)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横与“纵”相对
2.向先前
3.影影子,此处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4.又加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5.耰碎土平田用的农具
二、
1.①险要的地势②坚定,坚决③坚固的防御工事或屏障
2.①沿袭②凭借
3.①丢失,损失②逃亡(的军队) ③使……灭亡
4.①统领、统率②制服③控制④规定⑤规模
5.①军队②兵器
6.①政策②马鞭子
7.①招致,招引②取得,得到
8.①结构助词,的②指示代词,这③代词,指秦孝公
9.①比得上②介词,等到……时候
10.①北方,此处用作状语,在北方②败逃,这里指败逃的军队
11.①制度②衡量③揣测,估量
12.①遗留②丢失
13.①吝惜②爱护
三、
1.在这时
2.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
3.用来招致
4.爱护百姓
5.大盾牌
6.这样以后
四、
1.名词作状语,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布包一样;囊,像口袋一样
2.名词作状语,内,对内;外,对外
3.名词作状语,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4.名词作状语,瓮,用瓮;绳,用绳子
5.名词作状语,向南
6.名词作状语,在北方
7.名词作状语,云,像云一样;响,像回声一样;景,同“影”,像影子一样
8.名词作动词,登上
9.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
10.名词作动词,牖,做窗户;枢,系门扇
11.名词作动词,指斥过失
12.名词作动词,率领
13.形容词作动词,小,变小;弱,变弱
14.形容词作动词,削弱
15.形容词作动词,削弱
16.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看重
17.形容词作名词,险要的地势
18.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防御工事或屏障
19.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20.形容词作名词,利,便利的条件;便,便利的条件
21.动词作名词,逃亡的军队
22.使动用法,使……争斗
23.使动用法,使……漂浮
24.使动用法,使退却
25.使动用法,使……朝拜
五、
1.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这)正是子孙万代称帝称王的基业。
2.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陈涉之位,非于……之君尊也”。
译文:陈涉的地位,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高。
3.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锄櫌棘矜,非于钩戟长铩铦也”。
译文:农具木棍不如钩戟长矛锋利。
4.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谪戍之众,非于九国之师抗也”。
译文:因有罪而被征调去守边的人,不能与九国军队匹敌。
5.特殊句式:被动句,“为”表被动。
译文:皇帝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什么原因呢?
6.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铸以为十二金人”。
译文:铸成了十二个铜人。
7.特殊句式:省略句,应为“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译文:(陈涉)在戍卒的队伍中置身,从田野间突然兴起。
六、
1.√因利乘便:凭借和利用有利的形势。
2.✕同年而语:放在同一时间谈论,指相提并论(多用于否定式)。
使用错误。
3.✕金城千里:国都为险固的山河所环绕。
形容国家的政权牢不可破。
望文生义。
4.√瓮牖绳枢:用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扇,形容极度贫困的人家。
5.√斩木揭竿:砍下树木当成武器,举起竹竿当成军旗。
比喻武装起义。
6.√云集响应:形容群起赞同。
七、
1.√
2.✕“郑州”错,应是“冀州”。
3.√
4.√
5.√
6.✕南北方向的小路叫“阡”,东西方向的小路叫“陌”。
7.✕齐国孟尝君田文,楚国春申君黄歇。
八、
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5.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6.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7.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8.序八州而朝同列
9.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片段读写练
1.D “皆著于本”的主语是“民”,而不是“农”,故应在“农”后断开,由此排除A、C两项;“末技”与“游食”均为“民”的定语,二者之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项。
故选D。
2.答案(1)这两种大祸患公然盛行,没有人去制止它们。
(2)使敌对的人归顺,使远方的人归附,招谁而招不来呢?
解析(1)“残贼”,即上文所说的大祸患。
“莫之或止”,宾语前置句,应为“莫或止之”。
(2)“怀”“附”为使动用法,译为“使……归顺”“使……归附”。
“远”,形容词作名词,译为“远方的人”。
“何招而不至”,宾语前置句,应为“招何而不至”。
3.答案①粮食充足、财力充裕,进攻就能攻取,防守就能巩固,作战就能胜,并能使敌人归降;②百姓归向农业,就能安居乐业。
解析结合原文“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管子说:“粮仓充实了,百姓就懂得礼节。
”百姓生活不充足而国家能够治理得好,从古至今,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
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种,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纺织,有人就要因此受冻。
”生产物资有时间的限制,而使用却没有节制,那么物资一定会耗尽。
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
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食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
浪费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患。
这两种大祸患公然盛行,没有人去制止它们;国家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挽救它。
生产的人极少,而浪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产怎么能不竭尽呢?汉朝从政权建立以来,将近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仍少得令人痛心。
错过时节且不下雨,百姓就惊恐不安;年景
不好,百姓纳不了税,朝廷就要出卖爵位,百姓就要出卖儿女。
这样的事情皇上已经有所耳闻了,哪有治理国家已经危险到这种地步而皇上不震惊的呢?
世上有灾荒,这是客观的自然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
假如不幸有方圆二三千里的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边境突然有紧急战事,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战争、旱灾同时出现,国家就会极其穷困,胆大力壮的人就会聚众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会互换子女来咬他们的骨头。
国家的治理措施还没来得及在各地实施,边远地方敢于同朝廷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于是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
积贮,是国家的大事。
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足,做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呢?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
使敌对的人归顺,使远方的人归附,招谁而招不来呢?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回归农业,都从事农业,使天下的人各食其力,工商业者和到处谋食的游民,都转而从事农业,那么积贮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
本来可以做到使国家富足安定,却特地造成这种令人恐惧的局面,我真替陛下痛惜啊!
4.写作指导王桂兰校长的讲话意在鼓励学生在青春时代培养“吃苦”的精神,通过拼搏进取来取得优异的成绩,从而依靠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吃苦”的精神正是当下的年轻人所缺少的优秀品质。
参考立意:①倡导吃苦精神,打牢人生的基础;②找准吃苦的方向,成就美好人生;③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④在青春时代磨砺我们的意志,“化苦为乐”也是一种智慧。
三年模拟练
1.B 暴:欺凌。
2.B A.介词,在。
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C.结构助词,的。
D.代词,他的。
3.C “忧……患”为固定搭配,其后应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
B、C 两项可借助句式的相似排除错误项,如“建国立君”和“裂地分民”相对,“礼”和“封”相对,“天下”和“功臣之后”相对,据此排除B项。
故选C。
4.B “本文指出取天下与守天下都应施行仁义”错。
原文是“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指出“取天下”与“守天下”应采取不同的方法。
5.答案(1)保持威势,稳定功业,安危的根本就在于此了。
(2)废除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禁止诗书古籍,施行严刑酷法。
(3)处于安定状态的百姓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百姓容易一起做坏事。
解析(1)守:保持。
定:稳定。
本:根本。
(2)私权:个人权威。
酷刑法:名词作动词,施行严酷刑法。
(3)安:处于安定状态。
危:处于危难之中。
非:坏事。
[参考译文]
秦统一天下,兼并诸侯,南面称帝,供养四海,天下的士人翩然地闻风归向,像这样是为什么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
周王室衰微,五霸相继死去以后,政令不能通行于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征伐,强国侵略弱国,大国欺凌小国,战争不停止,军民困苦穷乏。
如今秦南面称帝统治了天下,这样在上就有天子了啊。
这样一来,那些善良的百姓都希望能保住性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的,在这个时候,保持威势,稳定功业,安危的根本就在于此了。
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自以为是,任意胡为,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废除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禁止诗书古籍,施行严刑酷法,崇尚诡诈武力,轻视仁德信义,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
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武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应时势,这就是说夺取天下和保有天下应用不同的方法。
秦结束战国时代统一天下,它的方法没有改,它的政令没有变,这是说它夺取天下和保有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区别。
如今秦二世即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观望他的政策。
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温暖,挨饿的人吃上糟糠就觉得香甜。
天下人嗷嗷待哺,这是新皇帝的资本。
这就是说对劳苦人民施行仁政很容易。
假使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服丧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错,割地分民来封赏功臣的后代,建立侯国,封立诸王,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空置牢狱,免去刑戮,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
儿女为官府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轻刑罚,以观后效,使天下的人都能改过自新,改进修整自己的立身准则和行为,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百姓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
那么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百姓也没有背叛主上之心,那么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施展其弄巧设诈的手段,暴乱的阴谋就可以止息了。
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而是更加暴虐无道,破坏宗庙,残害百姓,重新修建阿房宫,刑罚更加繁多,诛戮更加严重,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搜刮赋税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不能治理,百姓艰难窘迫,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
这样以后,奸险诡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瞒,蒙受罪罚的人很多,受刑被杀的人随处可以看到,天下的百姓都为此感到痛苦。
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怀着自危的心理,身处穷困贫苦的境地,都不安于其位,所以容易发生动乱。
因此陈涉不用凭借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用凭借公侯那样的尊位,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是百姓正处于危难之中。
所以古代圣王能见微知著,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一定在于使他们安定罢了。
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帮助。
所谓“处于安定状态的百姓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百姓容易一起做坏事”,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秦二世)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就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的方法错了。
这就是二世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