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人文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
浅谈电视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人文精神□李佳庆
【摘要】如今,在一些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暴露出内容缺乏人文精神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新闻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忽略了对人文精神的塑造,进而导致了观众对新闻报道内容的失望。

那么,本文从电 视新闻记者缺乏人文精神的现象出发,提出电视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精神的方法。

【关键词】办电视新闻电视新闻记者电视新闻报道人文精神塑造
在一些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会留意到一些新闻的 内谷之的人文 人文 ,给观众造成一^定的心影响。

这样现象的生,是于新闻
新闻的影响力,在新闻 的中,自私地进行 工,尽早知的,从而 -对当事人给予 的保护与支持。

一、缺乏人文精神的体现
1.忽略采访对象当时的处境。

新闻记者当面临一件 刚刚发生的新闻 ,在最的时间内生的原 清晰的认识。

这就需要新闻
在现 到当人目人 的进行 。

于 的,传 新的时效性更强,就 新闻 争 地进行新闻采。

些新闻 时间,象当时的。

生 时,新闻 当事人在的,以实 的立 当人进行。

这样的做 然 问当人知道的内容,从而 制 新闻,是这样的 当人
的内心造成常的影响。

乏人文 的新闻报道
二、增强可视性,求一个“活”字
报道形式活不活,直接影响着可视性。

毫无疑问,一 条新闻报道画面呆板单调,看起来就乏味。

现在一些县区 级台新闻节目板着面孔说话的多,模式化、八股化的报道 多,很难见到文字清晰、内容活泼、画面跳跃的新闻,以致 在受众当中造成这样的一个印象,新闻就是办给领导看 的。

造成这种尴尬的局面,除某些客观原 ,
新闻 的式有关。

新闻不是 办不活,活起来至少可以在以下三点做文章:一是可多设栏目,多办 目,个新闻节目 的。

可设专、报道、报道、、目。

目按新闻
设 ,不 ,一 的目
现,这样以 、目当 ,受众的口味可活跃新闻画面语言气氛。

二是报道的 和拍 活,可些新闻,体现
内在,报道活写活三说清 。

三是 一条 条,一道 ,
一 ,这个“一”字看容易,做到却很难。

新闻节目活不活,新闻 的条是关键,头条用活了,节目就活了一 ,头条的 要改变会议或领导活动新闻的老套路,要从人民生活中选取那些 立意、典型、引导的先进人物、典型经验
为头条,领导条”意识位于“群众条”意识,这样遵守新闻规律办台,起到的宣传效果。

三、增强实效性,求一个“新”字
我们通常说新闻是易碎品,今日新闻明日黄花,这些都说明新闻的性在“新”字,常讲究实效性。

一些县级台新闻节目,多最近”“近日模糊性时间概念,十天前甚至一个月前的,很少刚刚发生”“今天”的,这样“新”字从何起?目前实效性可从三个方面动脑筋:一是 及时编发那些时间概 念很强的来,时的旧新闻给予“枪毙”。

二是超前位。

编发节目时预留时间,本台记者的“刚刚生”“今天”的新闻节目在 前一个小时制作好。

若每档节目有二至三篇鲜活新闻,显而易见 实效性就。

当然,办新闻节目,仅靠新闻编辑单枪匹马,难免 力不从心,还争管台长总、科室的支持,创造一个 的办台。


(作者单位:苏家屯区广播电视台0
2018.03 推迻 71
新闻践行
不仅会受到当事人的驳斥,在之后的时间里更是会受到社 会的强烈谴责。

2.
不顾及采访对象内心的感受。

新闻记者不顾及采访 对象内心的感受,在一些有伤亡事件的新闻中尤为体现。

新 闻记者往往为了挖掘到更好的事件真相,进而选择抓住受 害者不放,尽可能地问出更多的线索,完全不顾及受害人的 内心感受,以近乎冷血的方式将事件问个“底朝天”。

部分新 闻记者提出的问题缺乏准确的判断,盲目地提出,很容易加 剧受害者内心的创伤。

由此可见,不顾及采访对象内心的感 受,是一名新闻记者缺乏人文精神的有力体现,更是代表着 新闻记者内心的不善良。

3.
记者的采访态度不友好。

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 角色,是一个将新闻真相广而告之的形象,并不是事件的审 判者或是法官。

很多新闻记者错误地将自身的定位定义为 对事件的审判者,从而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对采访对象的态 度极不友好,时常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状态来对当事人进行 采访。

这种强硬的采访态度非但不能带来良好的采访效果, 更容易让采访对象的内心产生排斥,从而对采访结果带来 非常负面的影响。

造成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当事人的问题,而 是新闻记者缺乏足够的人文精神,从而造成了采访效果的 不佳。

4.
采访话语带有明显诱导性。

新闻记者在处理一些采 访中,为了力求采访的结果与自己预判的结果接近,从而 达到对新闻传播有利的结果,新闻记者则选择在采访的话 语中,夹杂较为明显的诱导性话语,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 被采访者的答复朝着自己想要的结果倾向。

例如,记者要 了解当事人对相关单位的处理办法的看法,问当事人,这 样的处理方式,你满意吗? ”当事人在听到这样的问题时, 往往下意识地朝着记者的问题而答复:“满意……”这样的 提问方式带有明显的诱导性,极其缺乏足够的客观性,也 容易造成报道的“真相”并不是真相。

5.
有闻必录,新闻内容不顾及观众感受。

有些新闻记者
为了利用较强的视觉效果,从而放大新闻传播的价值,则采 取有闻必录的激进方法,对任何镜头都毫不避讳地公之于 众,这其中不乏很多较为血腥的镜头。

记者拍摄这样的镜头, 不仅成本极低,其在后续的影响力也较为深远。

但是这样的 新闻内容极容易让一部分观众产生排斥的心理。

这种不顾及 观众感受的做法也暴露了新闻记者缺乏足够的人文精神,仅 仅重视眼前的利益,从而忽视了新闻媒体长远的发展。

二、缺乏人文精神的原因与危害
由此可见,缺乏人文精神的新闻内容对观众和社会的 危害是极大的。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种。

首先,一些
新闻记者由于在出道时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平时的工 作中,必然不会在意人文精神对新闻报道的重要影响。

很多 新闻记者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更多的是把新闻报道看作
是简单的换取工资的普通工作,缺乏对新闻事业较为深刻 的认知。

其次,便是新闻记者没有认清自身与采访对象之间 的关系。

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合 理共存的。

但是由于一些特殊的情况,让新闻记者有着先入 为主的心态,从而造成自身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审问态度。

更 严重的造成了新闻记者与民众之间大打出手的情况发生。

新闻报道缺乏人文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会误导公众对 于新闻事件的看法,更是会造成公众对媒体公信力产生质
疑。

三、 在新闻报道中如何体现出人文精神
新闻记者的采访,一定程度上可认定为人与人之间的 交流沟通,那么就需要新闻记者充分尊重自己的采访对象。

在采访前,新闻记者要确定他人的思想动向、内心情感以及 行为举止,从中分析出其真实的状态,并衡量其是否能够参 与采访过程,或是衡量其能够接受怎样的问题,新闻记者应 该如何把握问问题的尺度。

其次,新闻记者还需在采访前期积极地建立与采访对
象之间的信任感,从而打消采访对象内心的疑虑与戒备。

如记录“慰安妇”的纪录片《二十二》的导演在对这些老人的 采访过程中,就非常地重视与老人建立起信任感,通过展现 出足够的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不仅能够让事件的真相原 原本本得展现给观众,又能够更为正面、准确地对观众的心 理进行引导。

因此,电视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若想体现出足够的 人文精神,必须将采访对象的心理放在第一位,时刻从采访 对象的角度出发,从而体现出新闻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关心与理解。

四、 总结
对于新闻报道来说,拥有较为轰动的传播效果固然重
要,但是崇尚人文精神,才是当今时代人们对新闻媒体提出 的更高的要求。

充分体现出人文精神,是新闻媒体注重人的 主体地位,尊重人的主观选择与个性需要的真实体现。

这样 的采访方式不仅能够充分展现出新闻媒体的以人为本的作 风,更能够充分加强新闻采访的效果。

因此,在今后的工作 中,新闻记者必须时刻牢记人文精神带给新闻报道的力量, 始终要求自己在工作中注重人的主体地位,从而做到重塑 新闻媒体的人文品格。


(作者单位:朝阳广播电视台)
722018.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