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纹》《景泰蓝的制作》《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景泰蓝的制作 教案教学设计

景泰蓝的制作 教案教学设计

景泰蓝的制作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及其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景泰蓝的定义:介绍景泰蓝是一种我国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属于金属工艺。

2. 景泰蓝的历史:介绍景泰蓝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3. 景泰蓝的制作工艺:介绍景泰蓝的制作流程,包括设计、制图、掐丝、点蓝、烧制等环节。

4.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景泰蓝工艺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2. 教学难点:景泰蓝制作过程中掐丝、点蓝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景泰蓝的定义、历史和制作工艺。

2. 演示法:展示景泰蓝制作过程,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景泰蓝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 创新实践法:鼓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挥创新意识,提高创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景泰蓝工艺品样品、制作工具、材料(如铜丝、釉料等)。

2. 设备:烤箱、工作台、放大镜等。

3. 教学资源:相关景泰蓝制作的视频、图片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景泰蓝工艺品,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景泰蓝的定义和历史:介绍景泰蓝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起源于何时,有何特点。

3. 讲解景泰蓝的制作工艺:详细讲解景泰蓝的制作流程,包括设计、制图、掐丝、点蓝、烧制等环节。

4. 演示制作过程:展示景泰蓝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制作方法。

5. 学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景泰蓝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互相交流,讨论遇到的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7. 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挥创新意识,提高创作能力。

8. 作品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动手能力,是否能熟练掌握制作技巧。

景泰蓝的制作语文教案

景泰蓝的制作语文教案

景泰蓝的制作语文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景泰蓝的制作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景泰蓝的制作语文教案1一、教学目的:1.学习抓住生产过程的特点,按照生产程序,准确使用术语,有详有略地说明比较复杂的生产过程的写法。

2.学习课文多种样式综合运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诠释说明和比较说明。

3.了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以景泰蓝制作工序为顺序,有详有略逐一说明。

2.难点:本文的多种说明方法。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预习思考题:1.抓住本文的说明顺序,划分段落和层次。

2.每道工序请用两个字归纳。

3.找出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

字词正音:砧zhēn(锤或砸东西时垫在底下的器具)芨jī(白芨,多年生草木植物)醮zhà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硒xī(非金属元素)臼jiù(舂米的器具)词语补释:疏疏朗朗:稀疏明朗的意思。

界成:划分界线而成。

匀净:精细深浅一致。

作者简介:叶圣陶,原名叶绍钧。

1894年生,江苏苏州市人。

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

解放前曾担任过小学、中学和大学教师,当过编辑。

二十年代初与茅盾、郑振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

解放后,曾任全国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

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散文集《小记十篇》,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一篇宣言》、《多收了三五斗》、《夜》。

关于“景泰蓝”:景泰蓝,也叫“铜胎掐丝珐琅”,是北京著名的物种工艺品之一。

此种工艺制作在明景泰年间广泛流行,当时以蓝釉为最出色,习惯称为“景泰蓝”。

清代以后远销国外,品种有碗、瓶、盘、烟具、台灯、糖罐、奖杯等。

《景泰蓝的制作》 教案教学设计

《景泰蓝的制作》 教案教学设计

《景泰蓝的制作》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了解景泰蓝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

2. 学生掌握景泰蓝的基本制作技巧和工艺流程。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小组合作,培养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学生通过研究、讨论和展示,提高问题解决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中国传统工艺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学生培养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了解景泰蓝的制作过程。

2. 学生掌握景泰蓝的基本制作技巧。

难点:1. 学生掌握景泰蓝的掐丝和点蓝技巧。

2. 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材料:1. 景泰蓝制作的基本工具和材料,如铜丝、蓝釉、焊锡、砂纸等。

2. 示例景泰蓝作品和图片。

设备:1. 烤箱、烙铁、剪刀、放大镜等。

2. 展示台、投影仪、音响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景泰蓝作品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景泰蓝的特点和魅力。

教师简要介绍景泰蓝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激发学生对景泰蓝制作的兴趣。

2. 基本知识(10分钟)教师讲解景泰蓝的制作工艺流程,包括掐丝、点蓝、烧制等步骤。

学生通过观看示例作品,了解景泰蓝的制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3. 实践操作(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根据图纸和材料,尝试掐丝和点蓝的基本技巧,完成一个简单景泰蓝作品的制作。

4. 问题解决(10分钟)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制作技巧,提高作品质量。

5. 展示与评价(5分钟)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拓展1. 学生了解景泰蓝在现代艺术领域的应用,如景泰蓝首饰、摆件等。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邀请专家,了解景泰蓝制作的历史人物和代表作品。

高二语文第一专题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学案苏教版

高二语文第一专题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学案苏教版

高二语文第一专题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学案苏教版教学流程内容板书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俞孔坚: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首席设计师。

2、资料链接(1 )作者的话在我看来,无所谓建筑风格,只要你能适应这块土地,能亲近这块土地,就是好的建筑,好的人居模式。

------ 俞孔坚一片林荫,一条河流,一块绿地,无不潜藏着无穷的诗意,保住这份诗意,它一定会让人获得身心再生之感。

-------- 俞孔坚一个成熟的民族,懂得审美的民族,最能知道珍惜平常的美,尊重普通人,尊重普通的乡土物种,这便是尊重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真实内涵。

做到了这一点,离和谐社会要求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也就不远了。

-------- 俞孔坚(2 )相关背景中山岐江公园的场地原是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作为中山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象征,它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终于九十年代后期,几十年间,历经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沧桑。

特定历史背景下,几代人艰苦的创业历程在这里沉淀为真实而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3、预习思考(1 )预设问题本文是按什么样的步骤来介绍歧江公园的设计的?文中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设计理念?文中五个部分的关系怎样?(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关键点拨加工润色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在强调环保时却对目前的生存环境不屑一顾,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失误,也表明环境意识 的启蒙迫不及待。

B •在我处境最艰难的时候,是你向我伸出双手,给了我极大的安慰和帮助,这些我是没齿不 忘的。

C .每天从开市到收市,他的目光就一直盯着这只走势不瘟不火的股票,一遍一遍地推算自己 的判断究竟有多少分把握。

D •申花队主教练墨里西被摄像机和话筒包围了,他振振有词: 到了最后。

高中语文《景泰蓝的制作》精品教案

高中语文《景泰蓝的制作》精品教案

高中语文《景泰蓝的制作》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a.了解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和历史发展。

b.分析景泰蓝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c.掌握景泰蓝与其他瓷器的区别。

d.理解并分析文字材料的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a.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b.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c.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宽学生的知识渠道与获取能力。

d.运用问题导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a.增强学生对传统工艺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b.培养学生的珍惜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

c.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a.理解并分析《景泰蓝的制作》的内容。

b.掌握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和历史发展。

c.掌握景泰蓝与其他瓷器的区别。

2.教学难点a.分析景泰蓝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b.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拓宽学生的知识渠道与获取能力。

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5分钟)a.制作一份介绍景泰蓝的PPT,并播放相关图片。

b.引导学生回忆有关瓷器的知识,并激发学生对景泰蓝的了解和兴趣。

2.情感与知识的结合(15分钟)a.通过介绍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和历史发展,引导学生对景泰蓝的情感和审美产生兴趣。

b.使用PPT和视频资料,展示景泰蓝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了解详细步骤,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c.引导学生掌握景泰蓝与其他瓷器的区别,并比较分析它们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3.合作学习(20分钟)a.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件景泰蓝作品进行研究,包括制作工艺、图案样式以及艺术价值等方面。

b.学生通过合作,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形成报告,并使用PPT或其他方式进行展示。

c.各小组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共同学习,提高合作与团队意识。

4.信息获取与评价(20分钟)b.学生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等资源,获取相关信息,并整理成文档或PPT形式。

c.学生进行汇报和评价,分享自己的调研结果,讨论景泰蓝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高中语文《景泰蓝的制作》教案

高中语文《景泰蓝的制作》教案

高中语文《景泰蓝的制作》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景泰蓝的起源、发展历史及其艺术特点;(2)掌握景泰蓝制作的基本流程和技巧;(3)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感受景泰蓝的制作过程;(3)结合实践活动,亲自动手制作,提高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和自豪感;(2)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提高民族自信心;(3)培养学生耐心、细心、用心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景泰蓝的起源、发展历史及其艺术特点;2. 景泰蓝制作的基本流程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景泰蓝制作过程中各种工艺的处理方法;2. 如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景泰蓝的起源、发展历史及其艺术特点;2. 演示法:展示景泰蓝制作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3. 实践法: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提高动手能力;4. 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制作心得,互相学习。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景泰蓝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景泰蓝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艺术品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景泰蓝的起源、发展历史及其艺术特点,并完成相关练习。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分析景泰蓝制作的基本流程和技巧,总结制作要点。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重点讲解景泰蓝制作过程中的各种工艺处理方法。

5. 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景泰蓝作品,体验制作过程,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解答疑问。

6. 分组展示各组展示制作成果,分享制作心得,互相评价,教师总结评价。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和技巧,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必修五)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必修五)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必修五):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文本研习,进一步了解科学,激发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2.能独立阅读,认真思考、收集、分析、筛选和提取相关信息。

3.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了解说明文的一些新的特点。

4.能读懂复杂的说明文。

教学重难点能独立阅读,认真思考、收集、分析、筛选和提取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1、介绍俞孔坚。

2、出示俞孔坚的两句名言,导入新课。

二、《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一篇复杂而具有独特个性的说明文。

本文的副标题是“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它表明这是一个设计者对自己的作品的回顾和阐释,这里面有对设计的前后思路的清理,也有对具体景观设计的考虑,结构层次清晰,主次分明。

这篇文章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富有个性的公园景观设计,表现的是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和因为平常而将逝去的文化的设计理念,表达了设计师追求时间的美、工业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真的思想。

它的设计形式与中国传统园林或西方古典景观设计很不相同,它更多地吸取了现代西方景观设计,特别是城市更新和生态恢复的手法,获得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三、自习基础上讨论:1题目和文中“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足下的文化”:指日常文化,作为生活和作为城市记忆,哪怕是昨天的记忆的历史文化(足下的文化,即一个普通造船厂所注释的那片土地上、那个时代、那群人的文化。

);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故事。

“野草之美”:指平常之美,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自然之物的美。

2本文是按什么样的步骤来介绍歧江公园的设计的?按设计师对几个问题的思考来介绍歧江公园的设计的,这个问题分别是如何理解“场地”、“文化解说”、“自然”、“设计”。

文章的结构也是按照这个最顺序来安排的。

3文中五个部分的关系怎样?文章整体上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顺序?逻辑顺序五部分之间互相照应,互为补充,在层层阐发中清晰地表现出超越传统的思想和行动我们首先要把握文章大的结构,作者基本上是从问题入手的,面对的是什么问题,是如何思考的,又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设计

《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设计

《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景泰蓝的历史渊源,了解景泰蓝的特点及其在中国传统工艺中的地位。

2.掌握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和步骤。

3.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1.PPT课件:景泰蓝的历史渊源和技艺介绍。

2.景泰蓝实物展示:展示不同种类的景泰蓝作品。

3.制作工具和材料:铜器、琺瑯彩、金属粉末、砂纸等。

4.制作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制作景泰蓝的实验室。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1.展示景泰蓝作品并简单介绍景泰蓝的历史渊源和地位。

2.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了解学生对景泰蓝的了解和兴趣。

步骤二:理论知识讲解1.通过PPT课件介绍景泰蓝的历史渊源和制作工艺。

2.介绍景泰蓝的特点和鉴别方法。

3.解释景泰蓝的制作步骤和所需材料。

步骤三:制作实践1.分组让学生自行选择景泰蓝的设计图样。

2.学生根据设计图样选择合适的铜器作为底材,并打磨铜器表面。

3.学生使用琺瑯彩涂抹在铜器表面,形成底彩。

4.学生使用金属粉末点缀在底彩的琺瑯表面,形成纹饰。

5.学生将铜器放入炉中进行烧制,使其成为一体。

步骤四:展示和评价1.学生根据自己的制作结果,展示自己的作品。

2.学生为其他组的作品进行评价和点评。

3.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点评,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步骤五:总结与拓展1.学生通过讨论和总结,回顾整个制作过程,总结制作景泰蓝的关键步骤和技巧。

2.拓展学生的视野,了解世界范围内其他国家的类似工艺品。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欣赏景泰蓝作品,并分享给同学。

教学评价:1.学生制作的作品:评价学生的作品是否按照设计图样进行制作,是否达到了景泰蓝的制作要求。

2.学生的展示和评价:评价学生的展示是否清晰明了,评价学生对其他组作品的评价是否准确客观。

3.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评价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4.学生的讨论和总结:评价学生的讨论和总结是否能够准确总结出制作景泰蓝的关键步骤和技巧。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苏教版必修五教案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苏教版必修五教案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苏教版必修五教案一、教学背景与目标教学背景本教案为苏教版必修五《文化与美学》课程中的一节课,教学内容为“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旨在让学生了解自然中的益生草、杂草、观赏草的种类和特点,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文化的关系,并通过观察、绘画等活动,发现每一株草都蕴含着独特的美学价值。

教学目标1.了解益生草、杂草、观赏草的种类和特点;2.探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文化的关系;3.发现每一株草都蕴含着独特的美学价值;4.培养学生观察、绘画的能力;5.增强学生对自然、文化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具体安排导入环节1.让学生看一张草的图片,让他们自由发挥想到什么,写在黑板上;2.运用诗歌、音乐等方式介绍草的美丽,激发学生的兴趣;3.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草的看法。

活动一:识别草1.教师带领学生走到学校的草坪上,让学生自由摘取草,或选择感兴趣的草;2.教师根据不同的草的形态、颜色、叶片等特征,让学生识别草的种类。

活动二:画草1.教师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和方法,并让学生自由发挥,画出自己喜欢的草;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每一株草都蕴含着怎样的美学价值,并让学生用画笔表现出来。

活动三:草的分类与文化1.教师讲解草的分类和特点,带领学生认识益生草、杂草、观赏草等;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文化的关系,与草产生的联系,并发现每种草都蕴含着不同的文化价值。

总结环节1.教师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所绘制的草画;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谈谈本次课的收获和体会;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草的分类与特点、草与人类的关系、草的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除了观察植物的外貌外,还要探究生态环境、社会历史和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不仅学会了绘画技巧,还对自然、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探索,培养了自己对生态文明意识的增强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学案)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学案)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学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程的主题与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环境与文化现象。

1.2 教学内容课程主题介绍:《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课程目标与意义:探索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3 教学方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身边的野草有什么印象?展示图片或实物:展示一些常见的野草及其生长环境。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兴趣。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回答。

第二章:野草之美2.1 教学目标认识并欣赏野草的形态美、生命力美和自然美。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2 教学内容野草的形态特点:介绍一些常见野草的形态特征。

野草的生命力:探讨野草的生命力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野草的自然美:分析野草在自然环境中的美感。

2.3 教学方法观察与描述:学生观察野草的形态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野草的生命力和自然美,分享自己的观点。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收集学生的描述和讨论结果。

第三章:文化与野草3.1 教学目标了解野草在文化中的意义与价值。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野草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介绍一些野草在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寓意。

野草在现代文化中的角色:探讨野草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野草的保护与利用:讨论如何合理利用野草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3.3 教学方法文化探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研究野草在文化中的意义与价值。

实践活动:学生进行野草保护与利用的实践活动,如种植、采集等。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文化探讨和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

收集学生的讨论结果和实践报告。

第四章:创意野草艺术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野草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审美情趣。

4.2 教学内容野草艺术创作的方法与技巧:介绍一些利用野草进行艺术创作的方法与技巧。

野草艺术作品的欣赏:展示一些优秀的野草艺术作品,供学生欣赏。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学案)《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及练习教学目标:⒈明白得新颖独到的设计理念和超越传统的设计行为;⒉把握层次清晰、主次分明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⒊学习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达和严谨准确的科学阐述;⒋领会丰富的人文、艺术内涵以及生动的文化气息。

教学重点:把握文本说明的逻辑顺序。

教学难点:明白得作者“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设计理念。

教学方法:⒈以引导和点拨为要紧教法,引入摸索与评判;⒉以观赏和探讨为要紧学法,展开讨论与交流。

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前预习:⒈读音辨析:歧()江淤()泥栈()桥栖()居茭()白苦苡()卓()有成效厄()运沉淀()掺杂()氛()围船坞()抽屉()琥珀()烟囱()袒露()渲()染⒉字形:裸露繁育沧桑稍纵即逝脚踵熟视无睹提炼障碍斑驳⒊词意辨析与明白得:⑴埋住湮没埋住:指大水漫过或被其他有形事物盖过。

堙没:指埋没,多指抽象事物。

⑵中止终止中止:指做事中途停止。

终止:指终止。

⑶震动振动震动:指跳动,使跳动,物体受外力阻碍而迅速、剧烈地跳动,多指一次。

也指重大的情况、消息等使人内心不能安静。

振动: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钟摆的动作确实是振动。

⑷内涵内含内涵:人的内在涵养。

语言所包含的内容。

内含:其中含有、包含(往往是具体的)。

⑸障碍阻碍障碍:名词,阻碍通行的东西。

阻碍:动词,阻挡,使不能顺利前进或进展。

⑹繁育:生物品种数量逐步增加扩大。

⑺可歌可泣:形容行为英勇,事迹悲壮,使人专门感动。

⑻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苛求,表示虽有缺点,但还能够原谅。

非,指责。

⑼异曲同工:比喻不同的说法或做法都收到同样的成效。

教学过程:一、走近俞孔坚,浙江金华人,1963年生。

1987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5年,2021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主攻景观规划和都市设计,1993—2021年任哈佛大学教员,2021—2021年任美国SWA集团景观规划与都市设计师和项目负责人,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首席设计师。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教案教学设计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教案教学设计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野草中发现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3. 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概述介绍“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这一文化现象的背景和内涵。

2. 第二节:传统文化中的足下文化通过讲解古代文献和诗词,分析传统文化中的足下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足下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3. 第三节:野草之美介绍野草的生态特征、种类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野草之美。

4. 第四节: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现代价值分析现代社会中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价值,强调保护环境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性。

5. 第五节:创意实践——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组织学生进行创意实践,将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融入绘画、手工制作等艺术形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一文化现象。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代诗词和文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在传统文化中的内涵。

3.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创意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现代价值,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创意实践作品:评价学生在创意实践环节的作品,从内容、形式、创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教案教学设计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教案教学设计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3. 提高学生对散文文学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足下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2. 野草之美在文学、艺术和生活中的体现,以及其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足下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野草之美在各个领域的体现。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内在联系,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作品和实例,使学生感受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魅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详细讲解足下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以及野草之美在文学、艺术和生活中的体现。

3. 分析:通过分析具体作品和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内在联系。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认识和感悟。

3. 课程反馈:在课程结束后,向学生征求对本节课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改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足下文化的魅力。

2. 邀请有关专家或民间艺人来校进行讲座或表演,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涉及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文学作品、散文、诗歌等。

《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设计

《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设计

《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设计《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⒈通过学习增强文化积累,感受劳动人民精湛的手工艺术的美,提高人文素养。

⒉在学习中了解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了解作者如何用准确、严密的语言有详有略的介绍景泰蓝的制作过程。

⒊阅读中了解说明性文字的准确、严密性往往表现在语序的合理安排和语言特色上。

⒋学习课文多种样式综合运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诠释说明和比较说明。

教学重点:以景泰蓝制作工序为顺序,有详有略逐一说明。

教学难点:本文的多种说明方法。

教学设想:⒈以景泰蓝的制作程序为序,纵横交错,有详有略,学生不易理解。

要抓住这个重点,反复引导学生体会,绘制本文说明顺序结构图。

⒉本文的语言准确、通俗、朴实,可让学生分类整理,加强体会。

⒊到网上或图书馆搜集有关“景泰蓝”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弄清“景泰蓝”制作历史、名称缘由、产品特点、发展状况等。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作者;熟悉课文,纠正学生可能读错的字音,解释词语;理清文章层次和说明顺序;区分说明的详略。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祖国有许多值得我们自豪的手工艺品,如苏州的刺绣,芜湖的铁画,景德镇的瓷器等等。

它们令外国人对我们刮目相看,今天我们再了解另外一种驰名中外的我国特色手工业品——景泰蓝。

二、作者及背景:⒈作者简介。

叶圣陶的名字大家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文章,请同学说出篇名,并就你所知道的,对作者作简要介绍。

要求答出:⑴.篇名:童话《古代英雄的石像》、小说《多收了三五斗》。

⑵简介: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教师补充:叶圣陶,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名绍钧,江苏苏州人。

其创作涉及童话、散文、小说等领域,而且发表了多篇指导语文教学的文章,对语文教学和教材的规范化有独特的贡献。

他写作态度严肃认真、风格朴素自然、语言洗练优美,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其代表作有: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短篇小说:《五月卅一日急雨中》、《夜》、《多收了三五斗》等;长篇小说:《倪焕之》。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教案教学设计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教案教学设计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足下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中野草的审美观察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足下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足下”的内涵,如足下草、足下土等,并分析其历史演变和文化意义。

2. 野草之美: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自然环境中的野草,感受其生命力、形态美和意境美。

3. 文化传承与创新: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足下文化,以及如何将野草之美融入现代艺术创作中。

4. 环保意识:教育学生关爱自然环境,保护野草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野草摄影、绘画和诗歌创作等,展示他们对足下文化和野草之美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足下文化的起源、发展与野草之美,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2. 观察法:组织学生观察自然环境中的野草,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察能力。

3. 实践法: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足下文化和野草之美。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文化传承、创新和环保等主题进行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资料和图片,用于讲解和展示足下文化和野草之美。

2. 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摄影、绘画和诗歌创作等工具和材料。

3. 安排户外观察活动,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教学。

五、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足下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程度,以及对其内涵的理解。

2. 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摄影、绘画和诗歌创作的质量。

3.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以及他们对文化传承、创新和环保的认识。

4. 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和满意度。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足下文化和野草之美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足下文化:介绍足下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学案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学案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学案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 整体把握复杂说明文的基本结构。

2能够理解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来安排说明顺序运用说明方法的特点。

3把握文章的设计理念,感悟歧江公园的内在精神和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学法建议】1、《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有大量实物或图片资料,多媒体教学资源也非常丰富,有条件的应尽量利用,以创设理想的教学情境。

2、研读方案部分时,要依托文字去发挥想像,把抽象的说明文字转化为形象,去印证作者的设计思想。

3、尽可能将要将课内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的课外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俞孔坚: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首席设计师。

2、资料链接(1)作者的话在我看来,无所谓建筑风格,只要你能适应这块土地,能亲近这块土地,就是好的建筑,好的人居模式。

———俞孔坚一片林荫,一条河流,一块绿地,无不潜藏着无穷的诗意,保住这份诗意,它一定会让人获得身心再生之感。

————俞孔坚一个成熟的民族,懂得审美的民族,最能知道珍惜平常的美,尊重普通人,尊重普通的乡土物种,这便是尊重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真实内涵。

做到了这一点,离和谐社会要求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也就不远了。

————俞孔坚(2)相关背景中山岐江公园的场地原是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作为中山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象征,它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终于九十年代后期,几十年间,历经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沧桑。

特定历史背景下,几代人艰苦的创业历程在这里沉淀为真实而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3、预习思考(1)预设问题① 本文是按什么样的步骤来介绍歧江公园的设计的?② 文中“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具体含义是什么?③ 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设计理念?④ 文中五个部分的关系怎样?(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互动课堂【课时安排】1课时一自学评价1、为加点字注音栖居()粤中()脚踵()沉淀()湮没()琥珀()渲染()氛围()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泥淖杯盘狼藉哀声叹气坐收渔人之利B.喝彩扪参历井水泄不通无所不用其及C.忖度甘拜下风集思广益盛名之下,其实难副D.部署各行其是相辅相成金玉其外,败絮其中3、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强调环保时却对目前的生存环境不屑一顾,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失误,也表明环境意识的启蒙迫不及待。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设计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设计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足下文化的概念和内涵;2.探索野草的美丽与价值;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足下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野草的分类和特点;3.野草的生态价值;4.野草的美丽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野草,并提问:野草是什么?你们对野草有什么了解?2. 学习足下文化(20分钟)步骤1:讲解足下文化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体会足下文化的内涵。

步骤2:播放足下文化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步骤3:与学生进行互动,让他们分享对足下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3. 探索野草的美丽与价值(30分钟)步骤1: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野草,让他们发现野草的美丽之处。

步骤2:讲解野草的分类和特点,介绍一些常见的野草品种。

步骤3:组织学生进行野草观察活动,让他们用手绘图或拍照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野草。

步骤4:学生展示自己观察到的野草,并分享自己对野草美丽和价值的理解。

4. 野草的生态价值(20分钟)步骤1:讲解野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包括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等。

步骤2:引导学生思考野草如何对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

步骤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讨野草的生态价值,并总结出结论。

5. 野草的美丽和应用(30分钟)步骤1:引导学生用语言、绘画或摄影等形式表达野草的美丽。

步骤2:讲解野草的应用价值,如药用、饲料原料等。

步骤3:设计野草创作活动,让学生使用野草制作手工品或绘画作品。

步骤4: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并互相欣赏、分享。

6. 总结与评价(10分钟)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体会,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能力、观察野草的细节能力等。

2.学生完成的野草观察记录、创作作品等。

3.学生对足下文化和野草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自然保护区,深入了解野草的生态环境和保护措施。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的全部内容。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2。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问题,能对科学的事物与道理进行解释.3.鼓励、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就身边的疑难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重点、难点重点:1.把握层次清晰、主次分明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2。

把握文本说明的逻辑顺序。

难点:理解作者“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设计理念。

● 设计思想《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景观设计师俞孔坚对广东中山歧江公园的设计手记,景观设计师俞孔坚对广东中山歧江公园的设计手记,景观设计是艺术的,也是科学的.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艺术欣赏,还要考虑到气候特征、地形地貌、建筑学、环境保护等科技因素,文中对这些方面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了,要提醒学生注意。

本课以引导和点拨为主要教法,引入思考与评价;以欣赏和探讨为主要学法,展开讨论与交流。

课堂教学应围绕问题展开,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文中“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具体含义.本课的教学应鼓励学生对作者的设计理念作出评价,选择自己欣赏或感到不足的作大胆发言。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体会作者设计理念所包含的对东西方文化观念的接纳和融合以及作者对生活元素与自然元素的关注,作者对文化的尊重,对记忆的尊重,造就了歧江公园的独特,特别值得读者用心去体会。

● 教学资源1.资料辑录。

俞孔坚:俞孔坚1995年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全国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997年回国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并在北京大学创办两个硕士学位点:景观设计学硕士和风景园林职业硕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斑纹》《景泰蓝的制作》《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教学设计制作过程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衔接词开头第二步轮到该说就是还得主要环节尽打接合焊剪、曲、夹、蘸、粘、焊、煮、洗捣、研、筛、和、舀、填放、送、烧、提金刚砂石水磨、磨刀石水磨、椴木碳水磨电镀主要动作打粘填烧磨镀详略安排一般详详略略略制作特点制作精细、操作繁琐、手工制作通过表格,我们已经了解到景泰蓝制作的特点是制作精细、操作繁琐、手工制作,并根据表达需要,详写了掐丝和点蓝,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进一步体会这些特点⒉同是景泰蓝制作过程中的工序,作者为什么详写掐丝、点蓝两道,而略写其他?明确:①这两道工序最复杂、最精细,详尽地体现了景泰蓝制作的精细、操作的繁复和手工制作的特点;②这两道最重要,是决定景泰蓝质量的关键工序③这两道工序是景泰蓝制作所特有的,不为别人所熟知的⒊在详写掐丝和点蓝两道工序时,又怎样扣住突出其中的重点明确:景泰蓝的工艺程序是,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文章严格按照景泰蓝的六大生产工序依次逐项介绍所以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完全是说明对象──“景泰蓝的制作过程”的客观反映就每个工序来说,也是按制作程序来说明的例如说明“掐丝”这一工序时,依次写“粘铜丝→烧焊→硫酸煮→清水洗”;说明“点蓝”这一工序时,依次写“研磨色料→筛选色料→填上色料→三填三烧”在六大工序中,详写掐丝和点蓝,因为这两道工序是决定景泰的独特风格和质量的关键工序在详写这两道关键工序时,又能突出其中的重点例如,写“掐丝”时,突出了“粘铜丝”(怎样粘铜丝,为什么粘铜丝时要用繁笔,粘铜丝是如何艰难);写“点蓝”时,突出“填上色料”(盛色料的工具,舀色料的家伙,色料填在什么地方,每个小格填多少,什么时候拿去烧,如何烧,烧了以后又如何填,一共填几回,烧几回)⒋景泰蓝的制作顺序是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电镀,作者在说明的时候也是按照这个顺序进行的,作者为什么不将掐丝和点蓝放在前面突出强调,而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呢?明确:①这样写符合事物自身特点②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人们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来认识事物的⒌文章怎样自始至终扣住景泰蓝制作过程中手工操作这一特点的明确:文章自始至终扣住景泰蓝制作过程中手工操作这一特点,不论是在说明每道工序时,还是文章的开头结尾,都不忘突出这一制作特点制胎是“打”,掐丝是“粘”,点蓝是“填”,烧蓝是“烧”,打磨是“磨”,镀金是“镀”开头点明景泰蓝是“手工艺品”,结尾一再强调“全部工作是手工”文章突出“手工”,赞扬了手工艺工人的聪明才智,辛勤劳动和他们的特殊贡献课堂小结:对景泰蓝制作过程中的六道工序有详有略详写部分既说明了什么,又解释为什么这样做,这就为详写提供了充分的内容,为了使读者易于接受,还综合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这样对繁复的工艺过程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这种写法启示了我们:顺序说明不仅可以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课文中制作的工艺程序),而且可以按照人们的认识过程(课文中对这一制作过程及原理的了解),同时,还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这使我们懂得了,顺序说明的内容构成并不局限于过程的繁复记录,完全可以有丰富充实的多方面材料四、布置作业:⒈请写出这篇课文简明的段落提纲⒉再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本文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了解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弄清课文有详有略地进行说明的原因;体会本文语言准确、平实、通俗、自然的特点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教师可选2—3位学生按上课所留作业回答,然后加以明确㈠交代对景泰蓝的制作进行介绍的缘起(1)㈡具体介绍景泰蓝的制作(2—17)⒈景泰蓝的制作过程(2—16)①制胎(2—3)②掐丝(4—9)③点蓝(10—13)④烧蓝(14)⑤打磨(15)⑥镀金(16)⒉.小结:强调景泰蓝的整个制作过程几乎全部是手工操作的特点(17)二、研习新课:⒈再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回答此题,要求学生先简要说出每道工序所写内容,抓住关键词语说明操作步骤,然后找出说明方法要求回答:⑴制胎:先说明用红铜作原材料及原因,再以“圆盘子”、“比较大的花瓶”及“方形或长方形的东西,像果盒、烟盒之类”为例,介绍了“设计”、“尽打”、“圈”、“重叠”、“接合”等操作步骤,最后又以“铜器作”作比喻加以证明这一部分主要采用了举例(典型举例及一般泛举结合)、比喻的说明方法⑵掐丝:先给“掐丝”下定义,后以“粘一棵柳树”为例说明粘丝的步骤——“剪”、“夹”、“蘸”、“粘”再以“刺绣”作喻并进行比较,说明工作的精细接着介绍了景泰蓝器物“博得多方面人士的爱好”、图答的线条“一般是繁笔”及其道理以及以“一个二尺半高的花瓶”为例,说明其用工之多,并与“刺绣、刻丝、象牙雕刻”作比较,突出其制作“细密”的特点,再与粘丝相衔接,介绍烧焊——“喷水”、“拌和”、“筛”、“烧”和清洗——“煮”、“洗”的步骤这一部分主要采用了下定义、诠释、举例、比喻、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⑶点蓝:先介绍什么是“点蓝”以及“景泰蓝”名称的由来,再介绍点蓝所用的色料,并分类说明色料“因所含的金属矿质不同”而颜色各异然后介绍点蓝的步骤——“捣碎研细”、“筛”、“吸”、“和着水”、“舀”、“填”、“烧”、再“填”、再“烧”这一部分主要采用了诠释、比较(“跟涂在瓷器表面的釉料相类)、分类、比喻(“像画家的画桌上一样”、“挖耳似的”)等说明方法⑷烧蓝:简单地介绍了设施、燃料、过程及时间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像烧得正旺的煤”)⑸打磨:简单介绍了打磨的三道工序及所用材料主要采用了诠释的说明方法(“所谓平整……”、“目的在使成品……旁的木炭都不成”⑹镀金:只说明了镀金的部位及方法——“电镀”教师小结:这篇课文在介绍景泰蓝的制作时,综合运用了下定义、诠释、举例、比喻、比较、列数字、分类等多种说明方法补充归纳:⑴像“比喻”等,在记叙文中的应用属于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使所描绘的事物形象清晰,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多为论证方法,可以使道理浅显易懂,给人以深刻的感受;用在说明文中,是说明方法(或叫“打比方”),可以把事物或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具体,使人有明了、透彻的了解⑵下定义和诠释的区别:下定义是严格确切地说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含义(内涵)及适用范围(外延)如,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来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诠释是对事物所做的一般性的解释、说明如,文学是艺术或文学是语言艺术等⒉重点语段研读:课文第6段(“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到“无非使较宽的表面分成小块罢了”)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⑴这一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明确:有的同学将此段说明对象概括为“掐丝这道工序的特点”那么通过阅读,我们会发现此段中“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没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数几笔的”一句是全段核心句子,说明的是掐丝工序中粘在铜胎上的图画一般是繁笔的特点,后面的文字也是围绕这一点进行讲解的,因此这一段的说明对象应该是掐丝时粘在铜胎上的图画多为繁笔的原因⑵这一段末尾处有一句“咱们在这儿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其中“制作方法”具体指的是什么?明确:课文中在这句话前面,作者从三个方面解释粘在铜胎上的图画为什么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的原因,这三个方面分别指的是课文后面将要提到的三个工序以此段中的“其次”为界,在这层前,文中提到粘铜丝是为了使涂色料有界限,防止溢出,这实际就是后面说到的“点蓝”这道工序;“其次”这一层,是说为了避免因膨胀率不同而出现断裂,这实际就是后面说到的“烧蓝”工序;“其次”一层后,文中直接提到器物表面打磨这一工序的受力问题因此,“制作方法”就是指点蓝,烧蓝和打磨⒊介绍六大工序时,使用了哪些起过渡作用的词句?明确:介绍六大工序时,很注意各道工序的衔接,注意使用起过渡作用的词句在第1段末总提“现在把它的制作过程说一说”后,第2段由“拿红铜作胎”开始介绍制胎,并在第3段开头点出“制胎”这一术语第4段开头“第二步工作叫掐丝”,交代出工序名称,4至9段详细介绍之后,第10段开头用“于是轮到涂色料的工作了,他们管这个工作叫点蓝”,承上启下,转入第三道工序第14段开头“现在该说烧的工作了”标志着第四道工序的开始第15段“涂了三回烧了三回以后,就是打磨的工作了”第16段“可是全部工作还没完,还得镀金”等句都起过渡的作用第17段“全部工作是手工”一句以“全部”二字结束了整个制作过程的介绍,条理性十分明显⒋本文的语言特点学生讨论,教师明确:本文的语言具有准确、平实、通俗、自然的特点读这篇课文有平白如话之感,不同于一般科研专著那样大量使用专用术语只是各道工序的名称使用了“制胎”、“掐丝”、“烧焊”、“打磨”、“镀金”等术语,这是非用不可的,而且这里用术语,既能使说明的语言更加准确、精炼,而且也能使读者易于把握每道工序的内容和特点至于第2段中的“延展性”,第6段的“膨胀率”,第17段的“机械力”等,读者一般都能理解这些术语的含义课文语言的口语化更体现了准确、通俗、平实、自然的特点比如各部分之间的衔接,课文运用了“现在把……说一说”,“第二步工作叫掐丝”,“于是轮到涂色料的工作”,“现在该说烧的工作了”等语句,准确而平实自然再如说明景泰蓝制作的特点时,作者用了“算是借一点机械力”,“还得靠打磨工人的两只手”,“那非纯用手工打磨不可”等语言,扑实,通俗这类例子,课文中比比皆是,学生容易举出并体会其特点三、总结全文⒈请同学归纳一下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明确:⑴按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以先后顺序进行说明⑵综合运用了下定义、诠释、举例、比喻、比较、列数字、分类等多种说明方法⑶语言准确、通俗、平易、自然⒉学习了这篇课文大家除去知道了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方法之外,还应体会到什么?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明确:还应体会到制作景泰蓝的工艺师们高超的智慧与技艺和工作的辛劳,以及在字里行间流露的作者钦佩、赞扬的思想感情四、布置作业⒈完成“文本研习”第1、第3题⒉预习《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⒈理解新颖独到的设计理念和超越传统的设计行为;⒉把握层次清晰、主次分明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⒊学习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达和严谨准确的科学阐述;⒋领悟丰富的人文、艺术内涵以及生动的文化气息教学重点:把握文本说明的逻辑顺序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设计理念教学方法:⒈以引导和点拨为主要教法,引入思考与评价;⒉以欣赏和探讨为主要学法,展开讨论与交流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前预习:⒈读音辨析:歧()江淤()泥栈()桥栖()居茭()白苦苡()卓()有成效厄()运沉淀()掺杂()氛()围船坞()抽屉()琥珀()烟囱()袒露()渲()染⒉字形:裸露繁衍沧桑稍纵即逝脚踵熟视无睹提炼障碍斑驳⒊词意辨析与理解:⑴淹没湮没淹没:指大水漫过或被其他有形事物盖过堙没:指埋没,多指抽象事物⑵中止终止中止:指做事中途停止终止:指结束⑶震动振动震动:指颤动,使颤动,物体受外力影响而迅速、剧烈地颤动,多指一次也指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内心不能平静振动: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钟摆的动作就是振动⑷内涵内含内涵:人的内在涵养语言所包含的内容内含:其中含有、包含(往往是具体的)⑸障碍阻碍障碍:名词,阻碍通行的东西阻碍:动词,阻挡,使不能顺利前进或发展⑹繁衍:生物品种数量逐渐增加扩大⑺可歌可泣:形容行为英勇,事迹悲壮,使人非常感动⑻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苛求,表示虽有缺点,但还可以原谅非,指责⑼异曲同工:比喻不同的说法或做法都收到同样的效果教学过程:一、走近作者:⒈作者简介:俞孔坚,浙江金华人,1963年生1987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5年,199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主攻景观规划和城市设计,1993—1995年任哈佛大学教员,1995—1997年任美国SWA集团景观规划与城市设计师和项目负责人,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首席设计师俞孔坚在哈佛大学,美国SWA景观与城市设计集团从事景观与城市设计研究和实践多年1997年回国后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和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主持完成了中关村生命科学园、都江堰广场、中山歧江公园、西藏昌都中路步行街等众多项目他倡导“天地——人——神”和谐的设计理念,坚持走设计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在主持设计项目的同时,领导“土人景观”和北京大学研究群体,开展前沿理论与方法研究,在国际上提出中国人的理想景观模式和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0余篇,专著8部,译著4部著有《生物与文化基因上的图式》《理想景观探源》等设计作品先后获十多项国际和全国性奖,并获中国国家教委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中国科协、中共中央宣传部等颁发的多项荣誉奖被聘为建设部城市规划高等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杭州市、青海省、山东省、温州市、大连市等十多个省市政府的高级城市建设顾问⒉作者的话:在我看来,无所谓建筑风格,只要你能适应这块土地,能亲近这块土地,就是好的建筑,好的人居模式——俞孔坚一片林荫,一条河流,一块绿地,无不潜藏着无穷的诗意,保住这份诗意,它一定会让人获得身心再生之感——俞孔坚二、题目与背景:⒈足下文化,就是关注平常人的事,关注他们的感情、他们的需要;野草之美,就是善待脚下的自然,乡土的自然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就是要实践新的社会和土地的伦理,这种新伦理体现在尊重平常与平民,回到人性与公民性,回到土地与地方性,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诚如俞孔坚先生所说:“一个成熟的民族,懂得审美的民族,最能知道珍惜平常的美,尊重普通人,尊重普通的乡土物种,这便是尊重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真实内涵做到了这一点,离和谐社会要求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也就不远了”⒉歧江公园是广东中山市的一座公园,与其他城市公园的不同之处是,它是由一座破旧的造船厂改造而成的景观设计师俞孔坚作为这座公园的主要设计者,有着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歧江公园就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一次大胆尝试,并且取得了成功,获得中国现代优秀民族建筑奖三、文本研习:⒈《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按什么样的步骤来介绍歧江公园的设计的?明确:《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按设计师对几个问题的思考来介绍歧江公园的设计的,这个问题分别是如何理解“场地”、“文化与传统”、“自然”、“设计”文章的结构也是按照这个顺序来安排的⒉文中“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明确:“足下的文化”按作者的解释就是:“本设计所要体现的是脚下的文化——日常文化,作为生活和作为城市记忆,哪怕是昨天的记忆的历史文化;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故事”“歧江公园使我们看到了那些被熟视无睹的人们,推开了被时光默默湮没了的‘单位’之门,迎面吹来清新怡和的风,听到劳动的人们在歌唱……“野草之美”就是:“本设计所要表现的美是野草之美,平常之美,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自然之物的美”“野草是美的,因为它和庄稼或鲜花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新的环境伦理则在更理性的层面上告诉人们,乡土野草是值得尊重和爱惜的,它们之于人类和非人类的价值绝不亚于红皮书上的一类或二类保护植物在每天都有物种从地球上消失的今天,在人类日益远离自然、日益园艺化的今天,乡土物种的意义甚至比来之于异域或园艺场的奇花异木重要得多”⒊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设计理念?你最欣赏设计师对公园哪一部分的设计?说说你的理由答:歧江公园体现了设计师富于个性与创新的设计理念,设计师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和因为平常而将逝去的文化的设计理念,表达了设计师追求时间之美、工业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真的思想它的设计形式与思路和中国传统的园林或西方古典景观设计很不相同,更多地吸取了现代西方景观设计,特别是城市更新和生态恢复的手法,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设计师注意保留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注意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所以,他没有把原先造船厂完全推倒,而是通过设计对它进行艺术性的保留,使之成为人们文化记忆的坐标,在公园植被绿化上,设计师注意使用当地的乡土植物,用意也是很深的,这些都使歧江公园具有个性化的美⒋《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对整个设计过程的说明,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理解场地、理解文化与传统、理解自然、理解设计、几点遗憾文中五个部分的关系怎样?明确:五部分之间互相照应,互为补充,在层层阐发中清晰地表现出超越传统的思想和行动三、探究学习:观察你身边的景观,选择一两个向他人介绍说明这一景观的特征,同时做出你自己的评价,并给与一定的意见与建议四、课外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建筑的阅读(节选)张抗抗对于大多数文学家来说,建筑也许常常被作为书来阅读大的宏伟如《巴黎圣母院》,小的精巧若《醉翁亭记》读到精彩之处,读到忘形之时,就有了批注文学家“批”建筑物,便诞生了《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等传世名篇于是建筑与文学浑然一体,一并发与读者,阅读由此继续文学家阅读建筑,在心理和行为上形成文学的同构,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在阅读中,我们发现建筑与文学某些相同或是类似的规律,即便我们还读出了许多不同,但我们已经懂得,建筑与文学拥有一个何等丰富、天然的“共享空间”建筑与文学的构思——我们走进香山饭店欣赏它、赞美它与山林自然和谐、相得益彰和完美构思当建筑大师面对香山脚下这块尚是空白的山坡时,他的头脑瞬间所涌现的建筑的构思,便正奠定了日后这座建筑的价值贝聿铭先生曾说自己是一个“因地制宜”派我理解大意在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的形式只有最恰当地体现出功能的需求,形式才具有耐人寻味的内涵恰如文学作品的构思,其实,取决于那个说故事的人真正想要说出“这一个”故事而不是“那一个”故事即使是现代主义文学所强化到极致的“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仍然无法将“意味”完全分解区别只是在于,当一个新的构思形成的时候,它实际已完成了意味能指建筑与文学的想象——建筑师与文学家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与右眼,眺望遥远的澳洲美丽的悉尼歌剧院,我们在大师宏伟而奇特的想象面前叹为观止那被大洋洲湛蓝色的海水衬着的白色屋顶,如蓝天上悠悠驶过的白帆,或是扇动着翅膀掠过长空的白色巨鸟,激发起我们无尽的想象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中的“酶”,因着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会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唱;因着建筑师飘忽无涯的想象,才会产生像古巴比伦“空中花园”那样奇丽的建筑作品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和文学家,为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留下灿烂的鸿篇巨著,填补了人在世俗而庸碌的生活中精神之空白,而在创造过程中每一处惊人之笔,每一线灵感的闪现,均被“想象”的翅膀所牵引所蛊惑,“想象”应是灵感之母建筑与文学的语言——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是炽热还是冷静,都在倾诉着作家的内心情感一座建筑,同样地用它特殊的方式在表达着建筑师对生活的理解倾诉和表达都需要语言,如果说文学语言已有通常的定义,那么建筑的语言究竟是什么?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的矗立,象征着十九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胜利世界都市的一座巨型建筑,第一次使用了全部的钢铁作为建筑材料在这里,钢铁首先组成了表达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词汇”,但词汇并不等于语言词汇必须加以组合、结构并赋予表达的内容以后,才形成语言也许一千位建筑师同时使用钢铁作为“词汇”,但却会产生一千种不同的语言埃菲尔铁塔雄壮的底座,如同千万钢筋骨的胳膊交叉缠绕而成的塔身,以及在风中微微晃动的塔顶那种可以俯瞰全城的高度,都在炫耀着展示着大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埃菲尔用铁塔说出了他的叛逆和希望,200年后,埃菲尔铁塔所蕴涵的建筑语言,便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人读懂,成为一种“表现”的典范黄土作为词汇时,黄土即黄土黄土中砌出了窑洞,窑洞诉说着对风沙的避藏和资源的贫乏;青砖筑成的长城,长城诉说着几千年的围困;青砖砌成炮台,炮台表达着顽强然而建筑的语言终归超越建筑的功能,成为与人交流的另一种方式⒈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建筑与文学相同或类似的规律?其内容分别是什么?(每个方面的表述不超过20字)答:⒉第3段中说“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中的‘酶’”,请说明这个比喻在文中的含义答:(不超过20字)⒊回答下列问题⑴本文认为“建筑语言”是什么?答:⑵文中“埃菲尔铁塔”语言的内涵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