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单元概述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选修系列《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配套课件: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6.2原君-精选ppt课件

人教版语文选修系列《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同步配套课件: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6.2原君-精选ppt课件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5.辨用法 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千万”,名词活用为动词,超过成千上万 离.散.天下之子女 “离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开分散 名.之为独夫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 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偏爱 6.明句式 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判断句 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判断句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判断句 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介词结构后置句 是以其未得之也 宾语前置句
叙述故事的开始 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动词,清除,革除 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名词,台阶 除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动词,逝去,
过去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动词,授予官职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4.分古今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古义:为自己打算。今义:只顾自己的利益, 不顾别人) 有公.害.而莫或除之(古义:公共的祸害。今义:各种污染源对社会 公共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也泛指对公众有害的事物) 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尊称一般 人的妻子)
步政治思想的集中表现。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玉卮.
zhī
曾.不惨然 zēng
加点字 读音 寇雠. chóu 窥.伺 kuī
2.识通假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雠,同“仇”,仇敌) 3.解多义
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名词,言辞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动词,拒绝 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动词,告辞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
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

义思想家、学问家。黄宗羲学问渊博,思想深邃,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家国天下经典原文求谏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家国天下经典原文求谏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求谏一、基础考查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必须极言..规谏极言:竭力陈说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忤:冒犯,触犯C.如属文..之士属文:写文章D.危亡之渐.渐:浸,浸染解析:选D。

渐:开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人欲自照,必须..明镜B.雕琢害农事..C.寻常..奏事,情犹如此D.皆失其举措..解析:选D。

D项,举措:古义,举止;今义,措施。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太宗知其.若此②臣亦不能独全其.家B.①人君须得匡谏之.臣②危亡之.渐C.①木从绳则.正②怒则.滥杀无罪D.①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②朕亦不以.为忤解析:选D。

A项,“其”都是代词,指大臣们。

B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C项,“则”都是连词,就。

D项,“以”,①相当于“而”,表修饰;②介词,把。

4.下列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B.下为百姓所怨C.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解析:选B。

B项,为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其他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分别是:A项,进见的百僚;C项,来奏事之人;D项,可出使报秦之人。

二、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

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

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

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单元概述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单元概述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单元概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史记》和《尚书》都叙述了原始社会尧、舜、禹“禅让”王位的史事。

这说明了当时的王位并不是父子相传的世袭制,而是“选贤与能”的“禅让制”。

《礼记》的“礼运”篇描述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在以“天下为公”和“禅让”王位制为特点的“大同”之世,国家、财产和土地是公有的。

作为国家的统治者的国王也没有什么特权和待遇。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巢。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礼记》)可见,原始社会的先王们和当时的人民一样,同样过着艰苦的生活。

由于其平等、自由、和睦的特点,因而被许多史学家称赞为理想的“大同之世”。

禹是五帝之末,他并没有废除选贤与能的“禅让制”,没有将天下授予自己的儿子启。

据《史记》的《夏本纪》所载,禹死时以“天下授益”。

但禹的儿子启却仗着禹的威信和自己的势力,在禹死后三年,用武力夺取了帝位。

开创了王位由父子世代相传的“世袭制”。

从此,“天下”成为一人之天下,一家之天下。

“天下为公”的社会,必然实行“选贤与能”的“禅让制”,而“天下为家”的专制社会,必然实行父子相传的世袭制。

世袭制就是把天下家国视为一人一家之私有,但“私”必生乱。

古人云“公私之交,存亡之本”,“政出私堂,其国必危”,“君狎臣嘻,各爱其私,其邦必亡”。

纵观历史,私之害可见于历朝历代,秦有赵高之私,则有秦亡;晋有八王之私,则有晋亡;明有宦官之私,则有明亡。

直到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才以最清醒的头脑、最响亮的口号提出了“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于是,废除世袭制、主张天下为公,成了最为醒目和最有感召力的旗帜。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6求谏含答案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6求谏含答案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6 求谏吴兢(约669—749),汴州俊仪(今河南开封)人。

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

唐中宗时,改右补阙,累迁起居郎、水部郎中。

唐玄宗时,为谏议大夫,修文馆学士。

他以直言敢谏出名,被称为一代诤臣。

著有多部史书和《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以唐太宗君臣论政的言论为主,全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君道”为中心的治国理念,该书共分10卷40篇。

两千年间,皇帝的独断专行可以说完全是制度化的,皇帝直接批阅文武百官的奏章疏报,是朝廷决策的基本方式之一。

百官的奏章疏报和朝议,是大臣发表政见的机会。

为了保证信息的畅通,朝廷设立了专门的谏官。

贞观以后,谏官尤为皇帝所倚重。

唐代的谏官各有分工,散骑常侍掌管规谏讽喻皇帝和朝廷重臣之过失,谏议大夫负责谏论分析朝政的得失,补阙、拾遗之官负责朝仪供奉等事务的讽谏。

如果遇到重大的军政事务,就在朝日御前会议上提出;若只是一般政事,则可以随时以书面形式上奏。

唐制规定,在宰相入宫内与皇帝研讨政事之时,谏官亦可以同入参加讨论;而当谏官与皇帝研讨政事时,则可以无须先通知宰相。

唐时出现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有一定关系。

以后,谏官制度又有所变化,不过,大臣对皇帝的规劝权实际上有所缩小。

谏官制度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有益补充,言路通畅对于国家政事的顺利流转有着重要的作用。

历史也证明了纳谏可以减少君王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而拒谏饰非则可能带来国家覆亡的危险。

一、注音俨.肃________ 钳.口________ 鲠.议________ 王珪.________ 刍荛..________ 狂瞽.________ 诋诃..________ 愆.过________ 二、解释词义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愿大王少假.借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 假.令仆伏法受诛 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藉⎩⎪⎨⎪⎧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寻⎩⎪⎨⎪⎧飞来峰上千寻.塔 寻.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后⎩⎪⎨⎪⎧后.从谏则圣 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幸⎩⎪⎪⎨⎪⎪⎧幸.诸公数相匡救 以兹避祸,幸.而获全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6求谏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6求谏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
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
之。
即使
谏诤匡正
xù 勉力;鼓
励这样说来,君主须有匡救谏诤的臣子,来指出过错。每天有 成千上万的事情,若单靠一个人来了解判断,即使再辛苦劳累, 怎能把每件事都处理得尽善尽美呢?我常想念魏征遇到问题时随 事谏诤匡正,多次切中我的过失,这好像用明镜来照形体,美与 丑都会显现出来。”因而举起杯子给房玄龄等几位敬酒,鼓励他 们也应这样做。
反对册立武则天为后,贬为潭州(今长 沙)都督。武后掌权后,迁桂州(今桂林)都 督,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褚遂良 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 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 ",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 等。
zuǎn编织n-v
纺织刺绣缝纫等工作
●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
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
必须极言规谏。”
规劝
被诛
至于像隋炀帝残酷淫虐,臣下都把嘴闭起来不讲话,最后 终于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灭亡,虞世基等人,不久也 被诛杀。前事不远,你们今后每当看到事情有不利于百姓的, 必须直言规劝谏诤。”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 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 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 二位皇帝。
二、唐太宗对求谏的认识
问:唐太宗对求谏有何认识?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一、人都有不足之处,国君要知过,必须依赖大臣 照镜子 比喻类比论证
二、国家长治亡齿寒,所以大臣也得极言规谏。 举例论证
顺,指天下太平
•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 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家国天下原君(节选)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家国天下原君(节选)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原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民主启蒙思想家黄宗羲的生平及其思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阅读,积累文言知识;学习事例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会辨析文言字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逐步提高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古代作品的思想观点,培养学生探究其现实价值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君主罪恶的不满,启迪人民在思想上对君主有正确的认识。

教学重点黄宗羲的主要思想观点;文言词句。

教学难点认识黄宗羲观点在当时的进步性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导读:积累常识1. 齐背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鲁迅先生也有这样的诗句:“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这就是我国封建皇权统治时期社会的真实写照。

比龚自珍略早些的17世纪中叶,明朝灭亡,另一个号称“中央帝国”的王朝——满清走向了它的“辉煌”。

这个时期,帝制正盛,风雨如磐,谁要是对“天子”有一点点“不敬”,那就是“大逆不道”。

而就是有这样一个人,在这腥风血雨、黑色恐怖的岁月,竟大胆地喊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号,鼓舞人民把人君打翻在地,掷其皇冠,摧其御座,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气魄!要知道,这可是轻则系身囹圄,重则身首异处、惨遭灭门的“罪行”啊!喊出这个口号的人,就是黄宗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喊出这个口号的战斗篇章——《原君》。

2. 黄宗羲(1601—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

浙江余姚人。

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出自官僚家庭,其父黄尊素因弹劾权奸魏忠贤而遭害,及长,遂承父志,参加并领导“复社”,坚持同魏忠贤余党进行斗争。

清兵南下,曾组织“世忠营”进行抵抗。

明亡以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于隐居中专事著述讲学。

所持政治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胆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倡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一定影响。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家国天下经典原文6求谏课件新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家国天下经典原文6求谏课件新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① ② ① ②
) ) ②( ) ②( ) ) ) )
2.必假颜色 .. ,冀 . 闻谏诤①( 3.主欲知过 . ,必藉 . 忠臣①( 4.臣亦不能独全 其家( .
5. 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 必须极言 规谏( ..
答案:1.举止 2.①脸色 ②希望 3.①过失 ②借 助 4.保全 5.竭力陈说
二、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人欲自照,必须明镜。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译文:一个人要想看到自己的面容,必须要有 一面明镜。 句式: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人欲照自”。
六、名句积累 1.人欲自照,必须明镜;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惟君臣相遇,________________,则海内可安。 3.木从绳则正,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主欲知过 必藉忠臣 2.有同鱼水 3.后从谏则 圣
诵读第一段,完成以下各题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皆失其举措 ( ..
① ② 3.幸诸公数 相匡 . . 救①( ① ②
)
) )② ( )②( ) )②( ) ) )
4.冀 . 凭直言鲠 . 议①( 5.后 从谏则圣( .
该书首先探讨了为君之道。 他列举唐太宗的言论说明清心 寡欲和虚心纳谏是相当重要的。做到这两点,是唐太宗成 功的关键,从历代统治者的施政实践上看,这两条对于政 权安危具有普遍意义。
四、识记字音 俨 肃( . 刍荛 ( .. 愆 过( . ) )( ) 钳 口( . ) 狂瞽 ( . ) 鲠 议( . ) 诋诃 ( .. ) 王珪 ( . )( ) )

(省优获奖课件)-第6单元 家国天下 6.6.2精品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省优获奖课件)-第6单元 家国天下 6.6.2精品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这一思潮有两个指向,一是指向宋明理学,尤其是对王阳明一派,批 判他们的空谈误国;一是对宋以来的政治体制进行思考,尤其是对皇 帝“家天下”的专制体制进行猛烈的批判。在这方面,黄宗羲是一个典 型代表。实际上在明朝未亡之前,东林党人就提出“以众论定国是”的 政治主张,以“天下之公”对抗专制统治者的“一己之私”,要求言论自 由,这可以说是明亡之后批判和反思思潮的一个先声。 作为明亡的亲身经历者,黄宗羲在一系列抗清活动失败后,从总结 明亡教训的角度写成《明夷待访录》一书,对专制政体作了初步的 反思,对封建帝王的专制独裁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同时,从民族兴衰存 亡的角度,对未来社会所应具有的政治体制也作出了有益的思考。
首页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王国维是第一个系统地运用西方哲学思想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 也是中国近代美学的开创者。他的《人间词话》在形式上继承了 传统诗话、词话的特点,但在理论上融合了西方美学思想,以“境界 说”为核心,广泛触及了文学创作中的诸多规律性问题,把中国传统 诗学理论推向一个新高度;他的《<红楼梦>评论》运用叔本华的哲 学观点来探讨《红楼梦》的精神实质,强调了《红楼梦》的悲剧性 质及其价值,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先河。黄遵宪潜心诗歌创 作,不避流俗,主张“我手写我口”,提出了“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 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的观点,具有诗歌革新意识, 可谓领风气之先。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深入理解中国近代文艺理论 的精髓,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知识梳理
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 间(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6)焉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何)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
• 清醒旳政治头脑。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 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 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 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 纵不合朕心,朕亦不觉得忤。 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 肯更言!”
• 仁厚、虚心、宽容。 • 引导大臣们不要畏惧害怕,要有勇气来进
谏。
• 虽然所进谏言不合心意,也不会降以忤逆 之罪,不然,臣僚们更不敢言,反而会堵 塞言路。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 臣曰:“朕每闲居静坐, 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 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 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 下无怨滞。
• 处事谨慎,时刻不忘前代覆亡旳教训,经常 自我反省。
• 不忘“代天巡狩”旳“天子”之职,也能认 识到人民群众旳力量,唯恐百姓积怨太深, 暴发劫难。
• 渴求正直之人来匡扶规谏,弥补过失,内外 通畅,防患于未然。
Hale Waihona Puke 课文学习《求谏》吴兢
作者简介
吴兢 唐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出生于唐
高宗总章三年(670年),病逝于唐玄宗天宝 八年(749年)。他任史职30余年,编纂唐国 史65卷。他旳一生是为史学事业勤奋劳作旳一 生,他旳高尚风范成为后世史家学习旳楷模。
选文简介
《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旳史书。这部 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 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 晦等人有关施政问题旳对话以及某些大臣旳 谏议和劝谏奏疏。另外也记载了某些政治、 经济上旳重大措施。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 是什么?
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旳,《诗 经》中旳“溥天之下,难道王土;率土之滨, 难道王臣”旳诗句,是封建社会里形容皇权 至高无上旳常用语,但使它根深蒂固旳却是 皇权旳至尊无上与君主专制旳现实。
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以武力统一中国, 建立了中央集权旳大一统帝国。在中国历史 上,广大民众首次被置于统一政权旳控制下。 秦亡,汉承秦制,后来历代王朝基本上沿袭 这一格局,无多大变动。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课件49张-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课件49张-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这一系列的思想,都可以归结为从董仲舒开始 发展起来的三种观念:“三纲五常”“君权神 授”“天人感应”。这些思想,为封建地主阶级统 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 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统治者所维 护和提倡,起着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同时 也维系着中国封建社会异乎寻常的稳定性。
我们所熟悉的“民惟邦本”“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 关系的范畴。这些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上下堵塞、 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 赖于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 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就都成为脆弱无力的 说教了。
处在这一格局中间的是作为君位附属物和君主统治工具的 官僚集团。封建君主为了有效地控制黎民百姓,必须设立机构, 任用官吏,给予职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体系,于是有 官僚制度的出现。官僚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构成了中 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
官僚的任命和官僚的权力,均来源于君主,官 僚只需对君主负责,按君主的旨意办事。违抗“圣 旨”要被贬职、撤职,甚至有杀头、灭族的危险。 君主和官僚的关系是主和奴的关系。封建的思想家 把这些关系归纳为一条不可更易的伦理原则,即 “君为臣纲”,并为臣子的行为规定了众多的条条 框框,称为“臣道”。这种理论发展到极致,就成 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思想。
君权神授
君权神授是封建君主专 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认 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 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 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 民。
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 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 到西汉时董仲舒据《公羊传》集天道 灾异说之大成。董仲舒认为,天和人 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 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 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 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 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 祥瑞以鼓励。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6.6.2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6.6.2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假使) 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2)使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派,让)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出使)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命令,叫) 视之如寇雠(像) (3)如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去) 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比得上) 如其克谐,天下乃定(如果)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1.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译文自有人类的那一天,人们就各人只管自己的私事,只谋自己 的利益。 点评文章题目为“原君”,第一段则从本原上考察君主的产生。在 此,作者首先确立了一个前提:“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 也。”“人各自私”“人各自利”,就需要有人处理一些公共的事情,凝 聚天下人心,执掌正义公正,君主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应运而生的,那 么这种顺应时势而生的君主的天然职责就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除害。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职责,所以做君主理应是很辛苦的,因此,古人 对于君主,有经过思量而不愿意就位的,有就了位而又放弃的,有起 初不肯就位可到底推辞不掉而奋力承担的。这是古人对于君位的 态度。作者之所以在文章第一段谈论这些问题,是为下面叙述后世 君主的做法作铺垫的,与后文形成了对比。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1.注字音
好逸恶劳(wù)
寇雠(chóu)
无稽之事(jī) 窥伺(kuī sì)
2.识通假
视之如寇雠(“雠”同“仇”,仇人、仇敌)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3.解多义 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消除)
(1)除 洒扫庭除(台阶)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修治,整理)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任命官职)

(省优获奖课件)-第6单元 家国天下 66.2精品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省优获奖课件)-第6单元 家国天下 66.2精品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1.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译文自有人类的那一天,人们就各人只管自己的私事,只谋自己 的利益。 点评文章题目为“原君”,第一段则从本原上考察君主的产生。在 此,作者首先确立了一个前提:“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 也。”“人各自私”“人各自利”,就需要有人处理一些公共的事情,凝 聚天下人心,执掌正义公正,君主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应运而生的,那 么这种顺应时势而生的君主的天然职责就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除害。 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职责,所以做君主理应是很辛苦的,因此,古人 对于君主,有经过思量而不愿意就位的,有就了位而又放弃的,有起 初不肯就位可到底推辞不掉而奋力承担的。这是古人对于君位的 态度。作者之所以在文章第一段谈论这些问题,是为下面叙述后世 君主的做法作铺垫的,与后文形成了对比。
首页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第十单元
人文心声
首页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了解知识领域
本单元涉及的是近代文艺经典。所选的三篇课文《<人间词话> 十则》《<红楼梦>评论(节选)》《<人境庐诗草>自序》,都是晚清 末期的文艺学作品。它们在继承中国传统的诗学理论的同时,都反 映了中国文化与学术由古代向近代的转型,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质兼美,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首页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王国维是第一个系统地运用西方哲学思想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 也是中国近代美学的开创者。他的《人间词话》在形式上继承了 传统诗话、词话的特点,但在理论上融合了西方美学思想,以“境界 说”为核心,广泛触及了文学创作中的诸多规律性问题,把中国传统 诗学理论推向一个新高度;他的《<红楼梦>评论》运用叔本华的哲 学观点来探讨《红楼梦》的精神实质,强调了《红楼梦》的悲剧性 质及其价值,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先河。黄遵宪潜心诗歌创 作,不避流俗,主张“我手写我口”,提出了“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 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的观点,具有诗歌革新意识, 可谓领风气之先。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深入理解中国近代文艺理论 的精髓,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单元练测2(人教版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单元练测2(人教版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单元练测2(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一、基础巩固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居:接受B.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恶:厌恶C.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溢:洋溢D.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是:这样解析:C项,溢:流露。

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离散..天下之子女离散:使动用法,使……离散B.独私.其一人一姓乎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偏爱C.名.之为独夫名:名词活用为动词,给……起名,称作D.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暴:动词活用为形容词,残暴解析:D项,暴: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暴君。

答案:D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②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③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④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⑤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⑥始而.惭焉,久而安焉⑦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⑧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A.①③⑤/②/④/⑥/⑦/⑧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C.①③⑤/②④/⑥⑧/⑦D.①②③/⑤⑦/④⑥/⑧解析:在所有分组中,A项正确,①③⑤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并列;④连词,表顺承;⑥用在表时间的词之后,补充音节;⑦连词,表修饰;⑧与“已”连用,表限制语气。

答案:A4.下列句子,句式相同的一组是()①必千万于天下之人②此我产业之花息也③是以其未得之也④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A.②④B.②③C.①③D.①④解析:②④都是判断句。

①介宾短语后置句,③宾语前置句。

答案:A二、文本研探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

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

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六第六单元家国天下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六第六单元家国天下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6 求谏⒈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暴虐.()求谏.()鲠.议()丧.乱()不讳.()嗔.责()怖慑..()夙.夜()举觞.()匡.正()必藉.忠臣()多中.朕失()举其愆.过()于是乃见.()罄其狂瞽.()⒉解释些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⑴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⑵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⑶臣亦不能独全..其家()⑷正主任.邪臣()⑸幸诸公数.相匡救()⑹有所开说..()⑺可反手..而待也()⑻芜词拙迹,于是乃见.()⑼竟.不为停改()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B.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C.言语致失次第.... D.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4.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当时谏者十有余人B.寻亦诛死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见项王 D.秦王必说见臣⒌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漆器不已,必金为之。

金器不已,必玉为之。

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译文:⑵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译文:⑶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译文:⑷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

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译文:6. 阅读下列文言文段,完成⑴—⑶题。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⑴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冀:希望B.主若自贤,臣不匡正匡:纠正C.主欲知过,必藉忠臣藉:凭借D.卒令不闻其过卒:士卒⑵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皆失其.举措②太宗知其.若此B.①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C.①知.政教得失②失其所与,不知.C.①欲.不危败,岂可得乎②则秦之所大欲.⑶唐太宗是如何劝说臣子进谏的?答:原君⒈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家国天下6.2原君课时训练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021年整理)

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家国天下6.2原君课时训练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021年整理)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家国天下 6.2 原君课时训练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家国天下6.2 原君课时训练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家国天下 6.2 原君课时训练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全部内容。

原君(节选)一、语基落实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好逸恶劳,亦犹夫.(fú)人之情也B.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jǐ)之事C.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zēng)不惨然D。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chóu),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解析B项,“稽"应读“jī”。

答案B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博.我一人之产业博:取得.B.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恶:厌恶。

C。

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溢:洋溢。

D.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是:这样。

解析C项,“溢"的意思是“流露”。

答案C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

此其人之勤劳..所欲居也..B。

必非天下之人情C。

传之子孙,受享无穷..其君..D。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解析B项,“人情”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两个词。

这句话应读为“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其意思是“这一定不是天下的人内心所愿意接受的".答案B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C.D.解析A项,①介词,把,拿;②介词,凭。

(省优获奖课件)-第6单元 家国天下 66精品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省优获奖课件)-第6单元 家国天下 66精品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丰富多彩的论证方法 《贞观政要》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 思想、生活等方方面面,成书以后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书中所 记虽多为贞观年间唐太宗与魏徵等大臣的问答,但叙事详赡,文字 明畅,特别是论证方法丰富多变,对于我们的写作而言也有许多值 得借鉴之处。 譬如选文中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就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惟 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 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将君臣比喻成鱼水,将谏臣比喻成明镜,化抽 象为具体,将艰深、枯燥的道理讲得浅显生动。这是比喻论证。又 如“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以“人欲自照,必须明 镜”类比推理“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一语破的,准确地揭示出忠臣在 帮助君主察知自我过失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是类比论证。又如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1.注字音 谏诤(zhèng) 鲠议(gěng) 罄其狂瞽(qì ng gǔ) 怖慑(shè) 诋诃(dǐ hē) 愆过(qiān) 勖之(xù) 纂组(zuǎn)
刍荛(ráo) 嗔责(chēn)
2.解多义 虞世基等,寻亦诛死(不久) (1)寻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寻找) 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顺,指天下太平) (2)理 当窗理云鬓(梳理)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道理)
首页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王国维是第一个系统地运用西方哲学思想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 也是中国近代美学的开创者。他的《人间词话》在形式上继承了 传统诗话、词话的特点,但在理论上融合了西方美学思想,以“境界 说”为核心,广泛触及了文学创作中的诸多规律性问题,把中国传统 诗学理论推向一个新高度;他的《<红楼梦>评论》运用叔本华的哲 学观点来探讨《红楼梦》的精神实质,强调了《红楼梦》的悲剧性 质及其价值,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先河。黄遵宪潜心诗歌创 作,不避流俗,主张“我手写我口”,提出了“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 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的观点,具有诗歌革新意识, 可谓领风气之先。学习本单元要注意深入理解中国近代文艺理论 的精髓,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单元概述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史记》和《尚书》都叙述了原始社会尧、舜、禹“禅让”王位的史事。

这说明了当时的王位并不是父子相传的世袭制,而是“选贤与能”的“禅让制”。

《礼记》的“礼运”篇描述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在以“天下为公”和“禅让”王位制为特点的“大同”之世,国家、财产和土地是公有的。

作为国家的统治者的国王也没有什么特权和待遇。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巢。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礼记》)可见,原始社会的先王们和当时的人民一样,同样过着艰苦的生活。

由于其平等、自由、和睦的特点,因而被许多史学家称赞为理想的“大同之世”。

禹是五帝之末,他并没有废除选贤与能的“禅让制”,没有将天下授予自己的儿子启。

据《史记》的《夏本纪》所载,禹死时以“天下授益”。

但禹的儿子启却仗着禹的威信和自己的势力,在禹死后三年,用武力夺取了帝位。

开创了王位由父子世代相传的“世袭制”。

从此,“天下”成为一人之天下,一家之天下。

“天下为公”的社会,必然实行“选贤与能”的“禅让制”,而“天下为家”的专制社会,必然实行父子相传的世袭制。

世袭制就是把天下家国视为一人一家之私有,但“私”必生乱。

古人云“公私之交,存亡之本”,“政出私堂,其国必危”,“君狎臣嘻,各爱其私,其邦必亡”。

纵观历史,私之害可见于历朝历代,秦有赵高之私,则有秦亡;晋有八王之私,则有晋亡;明有宦官之私,则有明亡。

直到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才以最清醒的头脑、最响亮的口号提出了“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于是,废除世袭制、主张天下为公,成了最为醒目和最有感召力的旗帜。

孙中山先生就是以“天下为公”这一深得民心的口号,动员人民起来反对专制的封建制度的,成立了中华民国。

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其《宪法》中也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实际上是对中国原始社会所奉行的“天下为公”的继承与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