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前几年出现的“网络公共外交”从内涵到外延都面临调整。
新媒体类型的多元与多变,促使国际外交的舞台更为广阔,普通民众参与公共外交的可能性也在提高。
在过去十几年中,为了让国际社会理解并信任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政府做了大量努力,并取得了良好成效,但这些努力的效果正在受到新媒体环境的挑战。
根据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课题组最新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有些国际民众认为存在“中国威胁”,甚至有少数国际民众认为中国对国际事务贡献不大。
有效建构中国国家形象仍然任重道远,学习和摸索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共外交更是当务之急。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公共外交主要通过奥运会等大型活动、国际会议、学术论坛、记者招待会、文化年、企业间的跨国际交流等形式展开,体育、文化、媒体、政界人士及普通民众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得国际社会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也使得我国在国际上获得了一定的声誉。
然而,由于观念和体制的束缚,中国在海外直接利用新媒体开展公共外交的意识和实践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新媒体平台上塑造国家形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作为公共外交的重要目标,塑造符合中国利益的国际形象,最需要政府和专业机构从国家战略高度加以研究和规划。
许多国家都对此展开了国家战略高度的研发工作,比如,在2011年美国出台的《网络空间国际战略》报告中,新媒体的外交应用价值首次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公共外交积极倡导“政府为主导,社会精英为中坚,普通公众为基础”的信息流通模式。
而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则采用“所有人向所有人”的传播模式,这类传播活动更注重目标公众的反馈和参与。
不难看出,新媒体的传播模式与公共外交的基本理念之间
有着天然的契合度。
中国在国内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在海外拥有庞大的侨民,具备新媒体平台上对外交流的人口优势。
其中,华人华侨是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天然桥梁,充分调动华人华侨的积极性,更是顺应新媒体时代特征的重要理念。
必须认识到,新媒体促成的公众对公众的自发交流,虽然并非由政府组织发起,却能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在2008年西藏3·14事件期间,中国民众和海外华人华侨利用网络媒体发声,他们自发地在网络论坛、视频网站上发布有关西藏问题真相的帖子和视频,抗议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
这些自发行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纽约时报》的一位专栏作家承认,尽管他并不赞同这些人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表的所有观点,但这些表达令他重新思考对西藏问题的认知。
新媒体时代,中国的外交工作理念,需要更多地调动普通民众的自主能动性。
从博客到微博、微信,不断涌现的数字社交媒体给传统外交的形式和战略带来了革命性挑战。
只有以人为本,调动民众,让他们参与到公共外交之中,才有可能取得突破性的外交进展。
(摘编自雷蔚真《新媒体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的新观念》)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在国内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在海外拥有庞大的侨民,在新媒体公共外交上具有更大的优势。
B.2008年西藏3·14事件后,中国民众和海外华侨通过新媒体平台表达观点,改变了西方对西藏问题的看法。
C.新媒体时代需要多依靠政府之外的力量,只要能调动全民参与公共外交的热情,就能取得外交工作新突破。
D.新媒体时代要想进一步建构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就必须充分学习和探索新媒体公共外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入手,点明目前遇到的公共外交挑战,明确了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外交的重要性。
B.《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在浏览网上的信息后重新思考西藏问题,证明了新媒体在公共外交方面的优势。
C.文章在重点分析了我国新媒体时代公共外交的现状和应采取的措施后,描绘了未来美好的发展前景。
D.文章在论述中综合使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的论述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也将有可能参与公共外交,发表自己的见解。
B.奥运会、国际会议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国际社会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声誉。
C.新媒体时代公共外交的一个特点是公众对公众自发交流,这与公共外交倡导的信息流通模式相对立。
D.中国的外交工作理念应随时而动,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给传统外交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以改革开放为标志性历史节点,新中国70年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被粗略地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大阶段。
在这70年的发展中,新中国电影不仅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发挥着全方位的影响力,还以其独特的民族化风范、现实主义风格及多样化的创新探索,构建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艺术美学体系,为新中国在世界电影舞台上赢得了声誉;但走过70年发展历程的中国电影依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难题,突出表现在如何处理“教”与“乐”、“计划”与“市场”、“传统/中国/主体性”与“现代/世界/多样性”等几组关系的问题上。
辩证地看待这些关系问题,才能避免其走向偏执状态,从而步入健康、融合发展的轨道;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中国电影要实现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飞跃,还应始终与国家经济社会战略发展的步伐保持一致,努力提升中国电影的文化软实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电影强国与文化强国做出新时代中国电影的新贡献。
同时一个电影更需要观众的时代来了,面对未来的作者和市场,“观看的力量”开始显现。
当
代中国观众审美需求更高级、更情绪、更自我,审美情趣也在
逐步提高,观众需要电影,电影也需要观众,二者相辅相成。
(摘编自胡智锋等《新中国70年电影发展的历史回眸与前瞻思考》,
《民族艺术研究》2019年第6期)
材料三
材料二
美国电影《复仇者联盟4》超越美国电影《阿凡达》,成
为全球电影票房冠军,中国电影主管机构与中国电影人不能把
这看成一次普通电影票房数据的改变,我们应该从中看到中美
电影工业之间的巨大差距。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中国电影应
该有的文化自觉性与文化占位。
新一代的创作者应该从体制内
到体制外形成一个深度互动的机制,体制内应该为体制外的力
量创造必要的政策条件,创造可以通过电影版权输出完成国家
文化战略的渠道,一个国家的地理版图是有限的,一个国家的
文化版图是无限的,扩展国家文化版图需要依靠版权输出来完
成。
深化改革生产关系是提高生产力的唯一途径,也是中国电影工业发展中的唯一出路。
可以说,中国电影长河的今天和来来,掌握在新一代创作者手中。
(摘编自唐朝等《恐慌中的中美电影工业差距》,《华语电影情
报》2019年7月27日)材料四
当前正处于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探索中国电影产业持续发展新驱动力的历史节点,以前“中国电影走出去”是单向诉求,并没有对全球电影市场真正开放自己,而是通过极为有限的海外发行资源比较艰难地将国产电影带出去,可想而知成效甚微。
直到中国电影开始发展“中外合拍”这一制片模式,才有机会专业性地借鉴外方投资制作理念、理性地借用外方的全球发行资源,深度融合中西方文化,通过讲述中国故事,最终探索为世界电影观众和全球电影市场拍电影。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新一代创作者还应借5G发展势头,扩大合作范围、拓宽融资渠道、迎合当代消费者多元体验需求、发展品牌景观、寻找新盈利增长点。
(摘编自王凡等《中外合拍与中国电影走出去》,《中国电影资
料馆》2020年2月4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侧重介绍中国电影历史回眸与前瞻思考,激发读者
奋发向上的热情;材料三给新一代创作者提出建议,唤起读者强烈的使命感。
B.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不是单边诉求,而是借鉴融合、多方面发力,有望实现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飞跃。
C. 2019年全国电影票房同比增长5.4%,国产电影票房同比增长8.65%,近6年两者收入持续增长,收入总体上保持不断增长的势头。
D.综合材料可以看出:中国电影理性思考、积极发现差距,这不仅与国家经济社会战略发展相契合,也反映了综合国力的提升。
6.文中说“中国电影长河的今天和未来,掌握在新一代创作者手中",那么,作为“新一代创作者”应该怎么做?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小耗子
(埃及) 马哈姆德·台木尔
她快满七岁了,谁见了她都以为她只有四岁。
她身材瘦小,皮肤黝黑,看见她的人不知那是她皮肤的本色还是附在上面的赃垢,蓬在她头上的浓黑的卷发更映衬出她皮肤的黑来。
她肢体孱弱,肩头瘦削,身上一条条的肋骨在那被人们雅量地称作长衫的破布片后面显露出来。
什么时候人们问她:“你爸爸是谁,小姑娘?”她的质朴而出于本能恐惧地回答:“我不知道。
”如果她被问起:“你妈妈是谁?”她就会用手指搓着破衫的一角,一对无神的眼睛茫然地望着大街,哝着:“我不知道。
”
也许她的回答引起询问者的好奇,想继续和她交谈下去,于是问她:“你住在哪儿?”她就会用干瘦的手指着一所被挤压在毗连的楼房之间的陈旧屋子,用单调的声音说道:“在那儿。
”是的,就在那所屋子的最底层,这个小姑娘为自己营造了一个每晚栖息的固定住所……这是门后地下一个堆放垃圾的角落,只是在这里,她的身体才得到休息,才使自己孩童的想象力驰骋。
小姑娘只是在深夜,当她做完了女主人吩咐的一切活计后才能得到休息。
她的女主人是个骨瘦如柴的干瘪老太婆,真主没有给她好的品质,他性情乖戾,喜怒无常。
小姑娘叫她做舅妈,老太婆把小姑娘叫做小耗子!这个称呼以后便为左邻右舍所接受,于是小姑娘从此就这样被叫着,后来她也习惯于回答这种呼叫。
很快,她原来的名字就随着她的过去一道从她的记忆中消失了。
她也像任何人一样有自己的过去吗?还是她生长在这里就像青苔生长在房子附近的脏水里一样?不过,所有这些和她有什么相干呢?她不是在那位老妪的庇护下得了糊口之食,不是也像其他人一样有自己的名字吗?这名字就是小耗子。
为什么她的名字不叫小耗子呢?这名字为什么要使她恼怒呢?她并不讨厌这种动物,而且,自从她和一只与她共同居住在门后栖息地的小耗子建立了牢固的了解和感情之后,她还很同情它……任何感情都有缘由,任何了解都有开端。
每天小姑娘做完压在身上的一切家务事,照例饱尝了老妇人的耳光、脚踢和谩骂……一到晚上,她就撒腿跑向自己那门后的角落。
她从衣服里掏出一小块食物,把它摊在小耗子出没的地方,躺在破席上,她没有合眼,心里惴惴不安,支撑着不睡,聚精会神地等着。
一会,一阵响声传到她耳里,她的心颤动了,那光滑的脑袋又显现在她面前,小心翼翼地嗅闻着,髭须来回摆动。
不一会,小耗子就在它附近找到了食物,贪婪地啃啮着。
小姑娘高兴地看着它,满怀兴奋和喜悦……
一天早晨,小姑娘照例守护在病人身旁,屋子里一阵嘈杂吵嚷,喊叫声、欢笑声传到她耳里,她仔细地观察和搜听着。
小姑娘出于强烈的好奇,从楼梯口跑下来,看见一群人围在那里,老太婆女主人的话听得很清楚,她在说:“你咬坏了我的所有衣服,偷吃了我的所有食物……今天你终于逃不掉了,该死的东西!”一阵吱吱声传到小姑娘耳里,这声音对她是那么熟悉。
吱吱声被一阵欢笑和嘈杂所淹没……小姑娘一阵颤抖,她快步跑到楼梯的尽头。
这时人群已离开屋子走出胡同,关上了门。
小姑娘躲在门后,从缝隙中向外窥望。
她把门打开走了出
去,围着老太婆女主人的人群正好闪开一个缺口,小姑娘走进缺口,看到女主人手上拿着一个笼子,里面一个黑色的东西在不停窜动,被笼子的丝栏关着跑不出去。
姑娘一阵心慌,好像有一只铁掌压在脖子上,使她喘不过气来,她赶忙引颈翘望,仔细地注视着笼子。
以便把事情弄得更明白。
她挤过人群,朝着老太婆女主人走去,迎面立即看到一个细小的脑袋,两只闪亮的眼睛和摆动着的髭须,脑袋上的毛发蓬松着,满是血痕,几乎分辨不出样子来……小姑娘的目光和小耗子的目光相遇了。
小姑娘注意到,小耗子停止了在丝栏后面的窜动,走过来望着她,她听见它大声的吱吱求救声,她猛地向笼子扑去。
但是人群围着老太婆女主人,笼子从小姑娘眼前消失了,吱吱的求救声在令人窒息的空气中不断发出回响。
老太婆的声音在说:“拿汽油来,给这个下贱东西身上点上火,把它放在胡同里,这才好看哩,孩子们!”孩子们一阵欢叫声。
小姑娘站在屋门旁,浑身发抖,泪水从眼角里涌流下来。
老太婆手里拿着汽油瓶,把油一滴滴地浇在小耗子身上。
她一边点燃比柴一边喊道:“把所有房门都关上,不要叫耗子跑进去了,否则要引起火灾!”
门都关上了……人群看见一个火球从笼子里跑出来,四顾仓皇。
小姑娘站在门边看着火球,她的身体也像被火烧着一样,越烧越猛……小姑娘看见火球向房子跑来,她立即伸手推开房门,火球很快跑了进去,小姑娘随即跟了进去。
老太婆女主人在大声地吼叫和咒骂,她跌跌撞撞地用尽力气推开门,她刚一进去,门就砰的一声锁上了。
人群中一片惊恐,团团围在门旁,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舌头都僵在喉咙里说不出话来。
人们异口同声地惊喊道:“大火烧着房子了!”
一个身穿长袍的女人走上前说道:“小心,不要靠近房子……这是只受了惊的老鼠,它着了魔!”人们惊恐地议论着,房子里火越烧越大,从里面发出了可怖的求救声,但是没有一个人敢走上前去。
大火在咆哮,噼啪声响彻天宇!
(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端写人们问小姑娘的爸爸妈妈是谁,住什么地方,既向读者介绍了小姑娘的凄苦处境,也为下文与小耗子建立感情奠定基础。
B.小姑娘叫作舅妈的女主人是一个性情乖戾、喜怒无常的人,她经常欺负小姑娘,让小姑娘每天不停地劳作,甚至谩骂、踢打她。
C.周围的人对小姑娘的冷漠,与小姑娘和小耗子的感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小人物的命运,作者视角独特、别具匠心。
D.小姑娘的形象和《包身工》中芦柴棒的形象相似,她们饱受生活煎熬。
两篇作品都表达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统治阶级的批判。
8.小老鼠被捉后,小姑娘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
(6分)
答:
9.小说在繁笔与简笔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结合作品相关内容分析其艺术效果。
(6分)
答: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温疫论》原序(节选)吴有性
昔仲景立《伤寒论》
.....,盖为伤寒设也。
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求其所谓伤寒者,百无一二。
予即按.诸书,咸以为春、夏、秋所发,皆属温病,而伤寒必在冬时。
则历年较之,温疫四时皆有,而真伤寒,每在严寒。
虽有头疼、身痛、恶寒、无汗、发热之症,每用发散之剂,一汗即解。
间有不药亦自愈者,并未常因失汗,以致发黄、谵语、狂乱等症。
此皆感冒肤浅之病,非真伤寒也。
伤寒、感冒均系风寒,竟感冒俱多,伤寒希有,感受有霄壤之隔。
今鹿马攸分,益见伤寒世所绝少。
仲景以伤寒为急病,仓卒失治,多致伤生,因立论以济天下万世,用心可谓仁矣。
然伤寒与温疫皆急病也,以病之少者,尚谆谆以告世,况温疫多于伤寒百倍,安忍置之勿论?或谓温疫一证,仲景原别有方论,历年既久,兵火湮没,即《伤寒论》称散亡之余,王叔和补方造论,辑成全书。
则温疫之论,
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
崇祯辛巳
....,疫气流行,感者甚多,于五六月益甚,或合门传染。
其于始发之时,每见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有不殆者。
或病家误听七日当自愈,不尔,十四日必瘳,因而失治。
或遇医家见解不到,以急病用缓药,虽不即受其害,究迁延而致死,比比皆是。
感邪之轻者,有获侥幸;感邪之重者,而加以失治,枉死不可胜计。
嗟乎!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病者日笃。
病愈急,投医愈乱。
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古册之遗忘也。
千载以来,何生民之不幸如此?余虽孤陋,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抵之处,与夫传变之体,并平日所用历应验方法,详述于下,以俟高明者正之。
注:吴有性字又可。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B.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C.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D.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是()(3分)
A.《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医学经典,是一部阐述外感
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B.按,小篆字形,形声兼会意字,本意为用手向下压。
成语“按图索骥”和《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中的“按”字与文中意思不同。
C.崇祯辛巳,是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
其中,“辛巳”是干支纪年。
古人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作为序号。
D.格,文中为“推究”之意,古文中可表达相似意思的字词还有“稽、原、缘”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仲景所著《伤寒论》主要是针对伤寒之病,后世从医者却往往将伤寒与其他病症相互混淆,容易导致患者病情的延误。
B.仲景就症状、病情的急缓、病例的多寡等方面比较了感冒、伤寒、温疫三种疾病的异同,凸显了研究温病的紧迫性。
C.崇祯辛巳年间,瘟疫流行,感染者众多。
到了五六月份,疫病越来越严重,有的全家都被传染上了瘟疫。
D.吴又可为人谦逊务实。
他潜心梳理了数年来的行医经验,研究了疫气从哪里产生,又是如何传染到人的身上,立言救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仲景以伤寒为急病,仓卒失治,多致伤生,因立论以济天下万世,用心可谓仁矣。
(2)其于始发之时,每见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有不殆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5题。
南乡子
晏几道
新月又如眉。
长笛谁教月下吹。
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
漫①
道行人雁后归。
意欲梦佳期。
梦里关山路不知。
却待短书来破恨,应迟。
还是
凉生玉枕②时。
[注]:①漫:空,徒;一说莫,勿。
②玉枕:玉制或玉饰的枕头,这里用为瓷枕的美称。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片以“新月”起笔,暗点离愁主题,“又”字既状时间之长,亦透出苦涩。
B.“南飞”二字独成一句,语音短促且戛然而止,浓郁的秋思,令人过目难忘。
C.下片强化了热切的盼望与冷清的结局间的矛盾,最终又回到残酷的现实中。
D.“还是”二字点出了主人公在秋意深重之时“凉生玉枕”的无限凄冷和幽怨。
16.前人评此词“回环曲折,悱恻渐深”,请结合全词对此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写出了婚后女子多年生活贫困,最终女子清醒地认识到男子已违背了当年“”的婚姻愿景。
(2)苏轼《赤壁赋》中,作者感到人生短暂、自身渺小,进而表达了“,。
”的希冀。
(3)《庄子·逍遥游》中,作者直接点明宋荣子和列子分别在“”和“”的不足,尚未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众所周知,冰的密度要比海水小,就导致大约冰山露出海面的体积为整体的1/10左右。
由于冰山形体庞大,非常坚硬,加上极地的低温导致金属强度降低,轮船一旦撞上冰山,往往就会船舱进水,继而沉没。
2000年3月,一座冰山从南极罗斯冰架上崩裂下来,从而诞生了迄今为止人类所见过的最大冰
山——B15。
面积达到1.1万平方千米。
目前,这座冰山已经漂至大西洋南乔治亚群岛附近。
冰山也绝非。
它并不完全由冰构成,在冰山底部会有沉淀物,富含铁元素。
()。
这些植物富含叶绿素,通过光合作用生长。
在冰山的漂流过程中,它会受到海水的侵蚀,还有可能会受到其他冰山的碰撞,这就导致冰山的形状,或拱形,或锥形等。
2014年,一位摄影师在南极旅行中拍摄到一座“翻转的冰山”。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格陵兰岛和南极的冰山对温度越来越,融化的速度也在逐渐加快。
尽管极地距离人类居住的大陆非常远,但它们也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与我们的生活,那里发生的变化,也将影响全世界。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冰的密度要比海水小,导致冰山露出海面的体积大约为整体的1/10。
B.冰的密度要比海水小,这就导致冰山大约露出海面的体积为整体的1/10。
C.冰的密度要比海水小,这就导致冰山露出海面的体积大约为整体的1/10。
D.冰的密度由于要比海水小,导致冰山露出海面的体积大约为整体的1/10。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伴随着冰山的融化,铁元素会被释放到周围的海水中,进而被浮游植物吸收
B.铁元素伴随着冰山的融化,会被释放到周围的海水中,进而被浮游植物吸收
C.伴随着冰山的融化,铁元素会被释放到周围的海水中,从而被浮游植物吸收
D.铁元素伴随着冰山的融化,会被释放到周围的海水中,从而被浮游植物吸收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