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金钢》作者刘流还是位戏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08
许多读者都知道刘流是著名作家,他于1958年出版的长篇评书体小说《烈火金钢》轰动一时,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印行上百万册,还出版了连环画。
当时,读者除了看这部小说外,还热衷听广播,不论大街小巷,还是穷乡僻壤,凡是有收音机或大喇叭的地方,人们都侧着耳朵听“肖飞进城买药”、“史更新出生入死”、“丁尚武耍大刀”……进入新时期,小说已累计发行250多万册。
1991年在建党70周年时,《烈火金钢》拍成电影,后又拍成电视连续剧,进一步扩大了影响。
小说《烈火金钢》以1942年日本侵略军在冀中进行大“扫荡”和我军民英勇反“扫荡”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冀中军民所进行的艰苦卓绝、惊心动魄的抗日斗争,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坚强领导和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
作品充满了革命激情,故事情节惊险曲折,所写人物如史更新、肖飞、丁尚武等带有传奇色彩,颇为引人入胜;“猪头小队长”、“何大拿”、“解老转”也都写得活灵活现。
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大都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为刘流有这种切身的战斗经历。
刘流生于1914年,河北省河间县(今河间市)
尊祖庄乡后念祖村人。
少年时读过3年私塾,后在
011
2016.08
山东烟台上过一年中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赴东北参加抗日义勇军。
1937年23岁时参加革命,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抗日战争中,担任晋察冀军区第5支队侦察科长、军区司令部参谋等职,参加过多次战斗。
还担任过晋察冀军政学校的区队长、军区政治部军事教官、军区白求恩学校军事教官和政治教官、大队长等职。
对于为什么能写出《烈士金钢》这部文学巨制,首先与刘流的战斗经历有关。
他不仅经历了战场上生与死的考验,亲历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而且目睹了日军侵华的种种暴行,他的家乡更为惨烈。
1942年日本侵略军进行“五一”大“扫荡”,他老家河间县后念祖村炮楼密布,碉堡林立,农历六月二十八这天发生了惨案。
八路军站在房上与日军展开激战,因寡不敌众,八路军撤出村庄后,日军进行烧杀掳抢,把老百姓召集到村北据点,搜查谁是八路军。
日军挨着个儿看老百姓的手,谁手上没有茧子就把谁当成八路军(手上没茧子说明没干过农活儿)。
当年刘流的一个亲叔伯哥哥才20多岁,因手上没有茧子,被日军当场挑死。
这些惨状,刘流终生难忘。
同时,更多的素材来源于一次边区群英会。
刘流在他的《〈烈火金钢〉写作中的几点情况和问题》中说道:1943年,晋察冀边区召开第二届群英会,“当时我在大会上服务,和英雄们在一起。
由于对英雄们的敬爱,所以他们的光辉事迹和英雄性格,深深地感动着
我,吸引着我。
……这就好像一
粒创作的种子,播在我的心田
里。
”他说,“我要通过这部书
让后人知道,曾经有过那样一场
残酷的战争,有那样英雄的人
民,那样伟大的党!”“我没有
办法抑制自己的感情,非写不
可。
”
关于书名《烈火金钢》,常
见有些书报刊上写成“烈火金
刚”,这是不对的。
“金刚”本
佛教中密宗术语,也形容坚强、
刚毅,如金刚力士;但刘流书名
的寓意,却有自己的解释,他
说,书中的“那些英雄就是在烈
火中锤炼出来的‘金’与
‘钢’”。
作为著名作家的刘流,抗战
时还写过不少短篇,在根据地也
有不小的影响。
尤其是他1958年
出版《烈火金钢》后,就构思另
一部长篇《红芽》,并开始创作。
这部小说也是以他亲身经历为素
材,写共产党领导的一支革命武
装诞生、成长、壮大的过程,写
了几种不同类型的青年参加革命
的曲折经历。
在1959年至1961年
严重的3年困难时期,刘流以顽
强的毅力克服疾病的痛苦折磨,
写出了《红芽》第一部,约20万
字,自1964年下半年起在河北省
文联主办的《河北文学》杂志上
连载。
但此书未及最后定稿,
“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他的
创作被迫中断,这部小说的底稿
除已发表的章节外,其他部分不
知去向。
文革开始后,《烈火金钢》
遭受批判,不久刘流进入干校。
文革后期,他念念不忘要写《烈
火金钢》第二部,还要写完《红
芽》,但命运不给他时间了。
1977年春节前,刘流富有传奇色
彩的一生画上了句号,年仅63
岁。
就凭一部《烈火金钢》,刘
流作为当代著名作家当之不愧,
《烈火金钢》也显赫地载入了当
代文学史册。
但并不广为人知的
是,刘流也是一位著名的戏剧
家,能写戏,更能演戏。
这也与刘流的经历有关。
他
的家乡河间县是西河大鼓的发祥
地,戏班也多。
他在《我为什么
把〈烈火金钢〉写成评书》一文
中说,他在儿童时代,我就经常
看野台子戏,听大鼓书,看了听
了以后就模仿。
他童年时就爱看
“闲书”,“就是在农村中流传很
广的戏本、唱本、鼓词、章回小
说、评书之类”。
抗日战争期间,1939年刘流
被调到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任演
员,后在白求恩学校做军事教官
和政治教官时,他在有数千名师
生的学校中,广泛开展文艺活
动,不仅编演小型节目,而且还
排大型京剧剧目。
1942年秋,刘流第二次被调
回抗敌剧社工作(这中间还曾在
火线剧社工作过一个时期,主要
是做音乐教员)。
回抗敌剧社后,
他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和编演实验
性质的新京剧,进行旧剧改革,
参加编演了京剧《史可法》、
《苏州城》、《李自成》、《将相
和》、《空城计》等,同时还参
加了话剧《前线》、《俄罗斯商
人》、《子弟兵和老百姓》等的
演出。
当年的抗敌剧社,就像一
所艺术学院,刘流在这里认真学
习毛泽东文艺思想,阅读了大量
012
n. All Rights Reserved.
2016.08
中外文学名著,并在报刊上发表
作品,如在《子弟兵报》上发表
的小说、鼓词《民兵李长发》、
《大练兵》,就很受官兵欢迎。
本文前边提到的1943年刘流
参加晋察冀边区第二届群英大会
时英雄们对他的感动,成为后来
他的名著《烈火金钢》的原型,
同时也成为他编演戏剧的素材。
在这次会议期间,他就以采访到
的英雄们可歌可泣的战斗事迹为
素材,编创了一出多幕话剧,让
英雄们自己演出,获得巨大成
功。
“自己演自己”,这在我国
戏剧史上,也是一种创新之举。
在刘流创作、演出的大量戏
剧剧目中,影响最大的是新编历
史剧《李自成》。
那是1944年6月,驻太行山
区河北省阜平县史家寨的晋察冀
中央局党校开始整风。
刘流随抗
敌剧社到阜平参加了整风,作家
梁斌也从冀中平原赶赴参加。
6
月20日《晋察冀日报》增刊第四
期刊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
“甲申三百年祭”与“前线”的
通知》,并全文转载了郭沫若的
《甲申三百年祭》,并作为整风的
学习文件。
《甲申三百年祭》主
要写的是李自成起义及大顺朝的
成功与失败,告诫人们在革命成
功之后,要保持纪律性和艰苦作
风,绝不能忘乎所以。
到7月初,
为纪念建党23周年和七七事变抗
战7周年,有人提出将《甲申三
百年祭》改编为京剧,由抗敌剧
社和党校联合演出。
剧本改编是
集体创作,邓拓是主笔。
剧本完
成后抓紧排练,不久即上演了。
在剧中,刘流扮演李自成,
梁斌扮演牛金星,王焕如扮演李
岩,蔡维心扮演刘宗敏,丁一岚
扮演红娘子,路一扮演宋县令
……再加上配角、龙套,上场的
有几十人,行当齐全,有文有
武,阵容壮观。
第一次演出是在抗敌剧社的
帐棚里,晋察冀中央局负责同
志、各机关的同志、党校的几个
队以及附近的驻军和农民都来观
看,产生了轰动效益。
刘流扮演的李自成,在剧中
属一号人物,文武老生应工,戏
份很重。
演出中,表现了刘流的
多方面表演才能,他既唱京剧,
又唱昆曲。
如在第四场“礼贤下
士虎帐谈兵”开场,李自成先在
幕后唱〔二黄导板〕“军营鼓角
报二更”,待校尉甲持红灯引他
上场后,接唱〔回龙〕“李自成
佩长剑夤夜巡营。
”再转〔原
版〕:“望长空银河转夜深人静,
一勾月陪衬着点点疏星。
想当年
在关中起义聚众,平天下讨昏君
搭救苍生。
不料想在梓潼一场恶
战,我被那洪承畴孙传庭团团围
住,怎奈我寡不敌众损将折兵,
只剩下十八骑逃得性命。
投献忠
险遭他害却残生,走河南民心附
军威再振,我准备招军马杀奔燕
京。
”唱得字正腔圆,朴实大方,
韵味醇厚,酣畅淋漓。
而他在最
后一场“悔失策夤夜突重围”中
唱的昆曲“大业付东流,英雄一
旦休。
泽龙泉尚在手,难道说此
是尽头……”又是那么腔满调
实,雄浑大气。
抗战胜利后,抗敌剧社随军
区机关移驻张家口,刘流被派协
助新新剧院筹建张家口市旧剧联
合会第三分会。
接受任务后,他
团结戏曲艺人,配合政治形势编
演了《日寇离张记》、《欢庆中
秋节》、《戒毒强国》等现代戏。
新中国成立后,刘流任河北
省委宣传部文艺干事、河北省文
联《戏剧战线》杂志编辑部主
任。
在此其间,他还创作了鼓词
《打过鸭绿江》、话剧《命根子》、
《爱国公约》等。
我在河北省直文艺界工作多
年,与刘流也有一些缘分。
他任
编辑部主任的《戏剧战线》,于
1958年7月创刊,是河北省唯一
一份戏剧理论刊物,1961年2月
停刊。
1963年11月复刊后,更名
为《河北文学·戏剧增刊》。
1965
年7月我从大学毕业后,也分配
到这个杂志社当编辑。
此时的刘
流,已是河北省文联的专业作家
了。
文革期间,从1968年10月
起,我们一起从保定到石家庄参
加“学习班”,翌年进“五七干
校”。
记得1969年冬在河北隆尧
县唐庄干校时,他与梁斌、田
间、刘真等作家,作为“黑帮”
被强制劳动,主要是干农活儿,
没有农活儿时就挑水、垒墙,什
么活儿都干。
有一天下大雪,天
气非常寒冷,工宣队让我领着这
些作家劳动。
刘流当年虽只有55
岁,但身体非常不好,说话大喘
气。
他上气不接下气地对我说:
“老王(那年我31岁),我今天身
体实在不行,不能去劳动了。
”
我说:“你赶快回屋休息吧!如
果有人问,就说是我让你休息
的!”
(选自《文史精华》)
013
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