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程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
写作的性质
综合性
写作主体的复杂性:不同人的有不同的文化观念、性格气质、兴趣爱好,因此,写作不可能是单一的、简单的思维方式。

写作客体的复杂性:写作客体同样是复杂、不确定的。

写作所反映生活的这种综合性决定了不能用标准化、模式化、单一的结构形式和语言。

写作受体的复杂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无达诂
写作载体的复杂性:按社会功能分:文学文体、实用文体、边缘文体。

按表达方式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实践性:写作实践是相对于写作理论的一种学习活动,是指写作过程中动手、动脑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写作课目的:一、能够写作:一般性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
应用文体:教学论文、总结、教案等
二、要求“三会”:会写、会讲、会教。

写作课内容:丰富写作理论知识、提高写作一般文章的能力、学习小学作文教学理论知识、提高指导小学生作文的能力。

人文素养
一、“人文”的含义:西:指高雅技艺的教育与训练,就是教养之意。

中:理想的人性。

二、人文精神:尊重生命,尊重人的价值、尊严和人格,倡导平等、自由、理解、博爱,富于社会责任感及担当感,具有牺牲精神。

生活素养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包括社会、自然生活。

丰富的生活积累使作者产生创作冲动,产生写作动机,从而为文章提供深刻的和充实的内容。

(一)生活素养的含义:不仅指写作主体所经历和接触的生活现实,还包括写作主题对生活投入的热情,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对生活的独特发现。

(二)生活素养与写作的关系:
1.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
2.写作反作用于社会
(三)加强生活素养的途径:1、拓展直接的生活阅历2、增加间接的生活阅历
(四)加强生活素养的要求:1.热爱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2.熟悉生活,洞察生活本质。

3.记录生活,丰富生活积累。

知识素养
知识在写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中材料是由各种知识组成的;文章是作者文学功底、知识积累的反映。

获取知识的途径:亲身实践、借助书本
思想修养
主要包括人格品味和思想认识水平。

(一)人品的内涵:所谓人格,主要指一个人的品格、品质、格调、境界、道德水平以及尊严等。

(二)人品与写作的关系
有第一等胸襟,才有第一等文章。

——沈德潜
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王国维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孔子
丰于才而廉于德”——苏轼
(三)提高写作主体的人格修养:1.提高思想品格,修炼文德文风。

2.坚定科学思想,更新思想观念。

3.强化社会意识及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情怀。

写作主体的审美理想
审美素养指人所具有的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各种因素的总和,它体现为对审美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审美文化的创造能力。

(一)审美修养与写作的关系:
从写作内容看,许多文章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美的内涵或美的对象。

从写作的形式看,文章是人类艺术地把握和反映对象的产物,文章形式也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

(二)提高审美修养的途径:学习和研究美学理论、丰富和提高审美情趣、关注大自然的美、体验生活中的美、欣赏各种艺术形式
从社会对写作需要角度来看
1、记叙能力:以满足人们写事写人写景的需要;
2、论说能力:以满足人们写物(介绍知识)写意(发表见解)的需要;
3、抒情能力:以满足人们写情的需要。

一、主题的概念
“主题”这一概念源于德国音乐理论,后来被广泛用于文学艺术领域,用来指文艺作品表现的中心,就是在文章中所传达给读者的最基本的思想和情感。

二、主题的作用
1、从文章学的角度来看,主题是衡量一篇文章是否有生命力、是否有价值的首要标准,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和统帅。

2、从创作的角度来看,主题贯穿于写作的始终,决定着作者思想感情的走向。

“意在笔先”:动笔写作之前先明确意图、想好主题,写作就会得心应手、主次分明、前后呼应;反之,写作意图不清、主题不明,必然走入迷途。

“主题先行”指作家创作时事先定下一个主题的框架,然后再根据这个框架进行构思,去寻找生活素材,选择题材,设计人物,制造情节,写成作品。

三、主题的特点
1、主题的客观性
主题中表现的情感与思想产生于人与客观世界的联系之中,是人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评价,因为生活本身是客观的,主题也就具有某种客观性的品格。

(杜甫:“三吏三别”、曹雪芹:《红楼梦》、鲁迅:《阿Q 正传》、老舍:《骆驼祥子)
2、主题的主观性
主题的产生虽然是以客观世界为基础,但它又与一定的道德原则、价值观念和作家心灵深处的人格有着密切的联系,隐含着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评价与判断。

(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
3、主题的时代性
写作是一种社会性话语活动,写作者旨在将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情感与体验向他人传达,寻求彼此沟通,因此,作家必然受到社会与时代的制约。

主题的要求
一、合理:文章主题的合理,即符合事理和情理,具体而言有如下三点:
1、真:坚持真理,以真诚直面人生,以坦荡的情怀拥抱生活和世界。

2、善——引人向上指主题要表达出一种求好、向前、向上之心,表达出引人向上的情怀,这种情怀源于对人类、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

3、美——审美追求,主题应该从审美角度,或以直觉的情绪方式,或以理性的思辨方式,告诉读者什么时候是美,什么是丑,从而使读者受到审美陶冶,获得审美享受,并产生积极的社会效果。

二、深刻:是指文章所表达主题的高远、超卓、独到。

高远:指文意透辟,能提示事物的本质;
超卓:指能从平凡的事物中体悟到不平凡,能认识到别人不能认识的真理;
独到:指具有个性风采,不落俗套。

三、新颖:
文章忌老套、公式化,贵在创新。

好的文章,应给人以启发,所以,立意新颖就成为写作重要的美学追求。

主题新颖的必要性:
1、社会生活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作为主体对客观生活的反映,文章也应该及时表现新事物、新思想、新问题。

2、写作者具有独立个性,都会有社会价值,读者才能愿意看并有所得。

四、集中
集中是指主题要简明、单一、明了,意绪不杂乱。

要做到主题集中,有以下三点:
1、理清思路
2、分清主次
3、中心突出
提炼主题的方法:
一、求真法:
1、对初学写作的写作者,在掌握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合理的主题;
2、对较高层次的写作者,在广泛掌握生活素材的基础上,提炼出对生活本质的认识。

二、求深法
就是使文章的主题深刻,直达本质,强调通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求深法的途径:
1、分析:把事物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层次,然后寻找事物的各种关系与联系,从而把握事物的性质与规律。

2、综合: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层次综合起来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考察,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

三、求新法
1、必须有求新的意识,写出自己独到的认识和感受。

2、努力做到材料的新颖。

3、精心选择独特的观察点,精心安排独特的切入点。

四、求一法:即主题的集中。

途径1:重新审视全部材料,对材料呈现的多重意义,经过重新归纳综合,提炼出一个更真、更深的主题。

途径2:对材料所呈现的多重意义,进行分析比较,看是否思想性强、时效性大,然后根据主题和材料的关系,对材料进行比较权衡。

提炼主题要注意的问题
一、全面提高写作主体的自身素质,奠定提炼主题的基础
1、密切关注社会人生,与人民群体保持广泛而紧密的联系。

2、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

二、科学锻炼思维,培养提炼主题的能力
1、感受能力
2、逻辑思维能力
三、严格按照文体要求,正确选择主题表达。

主题表达两种方式:
(一)显露的主题表达:1、标题体现主题2、篇首开门见山3、篇中明意
(二)含蓄的主题表达
1、叙事性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外在形貌的描写以揭示其内在的思想感情,从而表现主题。

2、抒情性文学作品通过意象与意境来表现主题
名词解释:
意象:指客观外物与作者的主观感觉的融会。

意:指创作主体的主观思想感情。

象:指生活的外在具象。

意境:指情景交融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作者意念、情绪、哲理与作品的环境相契合而形成的一种审美境界。

一、材料的概念
材料是作者用以形成、提炼和表现文章主旨的事实和观念。

它包括事实现象与理论观点,是作者对客观世界与主观情感的认知总和。

材料与写作的关系:材料是写作的物质基础、材料是主题的依据、材料是主客观体相互作用的产物
二、材料的来源
观察:1、观察的含义
作者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自觉认知过程。

一般分为科学观察与艺术观察。

2、观察的要求:注重顺序,选好角度、全面细致、捕捉特征、全身心投入
3、观察的方法:总体观察、局部观察、比较观察
体验:1、体验的含义
指主体运用直觉、借助经验和实践来理解客体时,所感觉到的无穷意味,是一种与主体的意志、目的、愿望、情愿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直接生命感悟活动。

2、体验的类型:从对象上看:体验自然、体验自我、体验社会
从方式上看:直接体验、间接体验
3 、体验的特点:体验是真历性与假想性的统一
体验是内省性与外察性的统一
体验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4、体验的要求:真:要有真心实感,符合客观实际。

细:对人物、环境精细、具体的感受。

深:去粗存精,抓住本质。

广:广泛体验生活。

感受:1、什么是感受
是指写作主体的感官在受到外界各种事物的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把握,包含着作者在情感作用下所产生的关于外物的幻觉、联想、想象与体验
2、感受的作用:生存在感受中转化为生活、感受为写作积累素材、感受引发写作冲动
3、感受能力的培养: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追求独特的体悟能力、扩展丰富的情
感受与观察的差异:
观察侧重于客观方面,着眼于捕捉客体的具体形貌,以获取信息为目的;
感受侧重于主观方面,如内在的情绪活动,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形成的。

感受与体验的差异
感受强调的是感慨和想法,重在联系情境;
体验强调的是体察和经验,重在置换情境。

感受与体验的差异
感受偏重于主体在情与理方面获取;
体验偏重于对人物进行了解和描写。

四、阅读
1、阅读的含义与作用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语言和其他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行为,是借助视觉器官,通过思维来把握文字、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的一种智力活动,是间接摄取写作材料的途径。

2、阅读的方式
精读法:是一种研究式的阅读方法,是一种慢读与细读,是对所读内容的透彻理解。

快读法:是一种讲求阅读速度而不太注重阅读质量的阅读法。

材料的要求
一、从熟悉的生活中选材
成功的作家,都是以自己熟悉的生活为原形,从中挑选题材,这样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二、围绕中心选材
文章的中心,即文章的主旨、文章的主题、作者写文章的意图或宗旨,也就是文章的“意。

三、选材要典型
典型材料就是那些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最能提示事物本质特征和真实面貌,在表现主旨时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材料。

四、选材要真实
所谓真实,包含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实事求是,符合生活原状;另一方面是生活真实的概括、集中与提炼,提示了事物的本质。

辩证地使用材料
五、选材要新颖
所谓新颖,是说材料要有新鲜感,要反映一种时代精神或新的思想。

需要做到:
一是尽可能选用最近发生、发现的,别人从未用过或很少用的新鲜材料。

二是从别人用过材料中,推陈出新提炼出新意。

什么是“辩证地使用材料?”
指的是在使用材料时,处理好各种矛盾因素的辩证关系,以求全面、准确、简洁地反映客体的状貌和主体的感受,达到以少御多的效果。

一、详略
详略,即使用材料的疏密,或表述为材料的取舍。

一般重要的材料宜详,将要的材料宜略;具体的材料宜详,概括的材料宜略;新材料宜详,旧材料宜略;人所难言者宜详,人所易知者宜略。

二、正反
也就是“对比”,即着眼于事物关系,从正面与反而分别对同一事物或问题进行描写或论述,在鲜明的对照中突出作者的思想见解或人物性格、事物的特征。

实:指正面地实在地使用材料;虚:指从侧面地使用材料。

作用:正面材料与侧面材料相结合,能增加行文的波澜,给读者更大的立刻想象空间,从而增加阅读的愉悦。

四、大小
所谓大小,是指从宏观或微观两个方面来积极思考、选择和使用材料。

宏观思维:是一种注重整体的思维,以开阔的视野和恢弘的气势,通过整体把握局部,通过“森林”以观“树林。

微观思维:是一种注重局部的思维,它把部分当做整体,注重的是精细的局部透析,并通过局部来把握整体。

五、宽窄
写作中宽窄,不仅针对空间而言,也包括时间和主体的心理活动在内。

如何保证宽窄得体:1、占有丰富、真实、全面的材料。

2、作者的识见,即主体要有相应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

六、抑扬
抑:指贬、压、按下。

扬:指褒、抬、扬起。

抑扬是指通过抬或压的手段,达到压或抬的目的。

具体方法有: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七、张弛
张:指弓上弦,比喻处事严峻;
弛:指导弓下弦,比喻处事宽缓。

“张弛”指在写作活动中,选取和使用材料时,要注意交错紧张激烈的内容和舒缓平和的内容,张弛互补,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结构的含义
就是指文章的谋篇布局。

即文章的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有机统一,就是文章具体内容的组织与构造,就是对已有材料进行安排和布置。

结构的构成
内部结构:指文章的内在逻辑。

在叙述与抒情文中体现为“线索”;在说理议论文中体现为”脉络“。

外部结构:指文章的外部存在形式,如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层次和段落,过渡与照应等。

结构的内容
一、文章的线索和脉络
1、线索:
就是贯穿在整篇文章中故事情节发展和思想感情发展的路线,可分为情节线索和情感线索。

线索的类型:
(1)单线:一些文章,情节简单、内容简明,主题单纯,只有一条线索。

如莫泊桑〈项链〉等
(2)复线:有些作品,情节复杂,涉及的人物多,表现的主题深,反映生活面较广,需要两条及两条以上的线索。

如鲁迅〈药〉等。

(3)放射性线索:多见于现代派文学中的意识流小说。

它不同于单线、复线式的结构,而是呈现出一种放射线似的“心理结构”。

如伍尔芙《墙上的斑点》。

安排线索的方法
1、以作品的主题为线索
有些作品是以主题的层层显示作为线索,以此来组织有关材料,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契诃夫的小说。

2、以人物为线索
某些作品中一个线索人物,在其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作品内容的展开,离不开这个线索人物,作品所描述的材料都是经过线索人物组合起来,如《孔乙已》。

3、以某种物品为线索
在这类作品中,都有一个不同寻常的物品,连结着作品的情节与内容,如传统戏曲《十五贯》等。

4、以中心为线索
全部内容都是围绕一个中心事件而展开的,即使在情节的具体推进中,也会派生一些其他内容的故事,但它们都是与中心事件密切相关的,如《西游记》。

5、以情感意绪为线索
这类作品主要是以真切而独特的情感意绪论让读者感动,实现作品的价值,所以作者常以自己的感情作为线索,如郁达夫《故都的秋》。

2、脉络:
就是作者观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活动的过程与路径,是作者针对性某一客观事物、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的内在踪迹。

脉络的几个特点:1、条理性2、连贯性3、严谨性
二、文章的层次和段落
1、层次:所谓层次,就是指文章各部分内容表达的次序和步骤,又叫做“部分”或“意义段”。

层次的安排方式:
(一)记叙抒情类文章: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以时空交叉为顺序、以材料性质的分类为顺序、以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发展为顺序、以作品中某一人物意识流动为顺序
(二)议论说理类文章:总分式的结构、并列式的结构、递进式的结构、对比式的结构
2、段落:是指文章内容提要在表达时,由于转折、间歇、强调等情况的需要,形成的分隔、停顿、又叫“自然段”。

段落的划分:1、段落的意思要集中明晰
2、段落的内容提要要完整
3、段落的结构要匀称适度
三、文章的过渡和照应
过渡:所谓过渡,就是指文章的层次与层次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转换。

过渡的类型:
1、结构变化中的过渡,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毛泽东《沁园春.雪》
2、内容转换中的过渡.如鲁迅《藤野先生》
3、表达方式改变中的过渡,如鲁迅《故乡》
过渡的具体方式
1、用过渡词语表过渡
2、用过渡句表过渡
3、用过渡段语表过渡
照应:所谓照应,就是文章的不同部分在内容上相互照顾和呼应。

前面提到的内容,后面要有着落;后面说到的内容,前面要有交待或暗示。

常见的照应方式:1、首尾照应
2、行文当中前伏与后应相照应
3、正文与标题相照应
四、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指文章所描述事物的开端,或是所议论问题的提出,对整个文章有“定调”的功能和作用,是作者描述事物、表达思想的起始,也是读者阅读文本、领悟内容的起步。

开头的方式:
1、开篇点题法:落笔入题,起句发意
奇秀之句,先声夺人
落笔入题,交待缘由
概括总体,提摄全篇
2、形象导入法:描写环境,引出主要的故事和人物。

抒发情思,渲染气氛。

托物起兴,引入正题,引起下文。

结尾:所谓结尾,是文章结束处的段落,它可以是一段,也可以是数段。

结局,就是所描述的结局,或者是所议论问题的。

常见的结尾方式
1、篇末点题,卒意显志
2、意在言外,余味无穷
3、陡折逆转,戛然而止
4、展望未来,鼓舞斗志
结构安排总论
好的结构安排,必须要与思想感情的表达相配合,能够准确、充分、完善地表达作品的内容和主旨;能够使文章的材料获得最佳组合,能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完美的表达。

结构原则
一、条理清晰:所谓条理,就是指层次、系统、次序。

1、记叙类文章:
主要表现为材料的组织井然有序,全文有贯穿始终的线索,内容上前后连贯,层次上下衔接。

2、议论类文章:
中心论点明确突出,各分论点依照一定的结构层次紧紧联系着中心论点,全文有周密的论证逻辑,脉络显明,思辨合理,层次贯通,思路顺畅
二、疏密有致:所谓“疏”,就是略写;“密”就是详写。

略写:以简括的语言进行粗略的描述和交代,呈现简略的轮廓或相关内容的大概情况。

详写:就是要浓墨重彩、淋漓尽致地描绘和呈现,写得充分,写得酣畅,容不得纤毫毕露,神采飞扬。

三、曲折变化:所谓曲折变化就是强调行文要有起伏、有波澜,有腾挪跌宕。

这是因为:
1、社会生活本身是复杂曲折的;
2、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是丰富多彩的。

四、完整匀称:所谓完整,是指文章的结构应当有头有尾,有始有终,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所谓匀称,是指文章的各部分之间要安排合理有度,布局得体。

结构技艺举隅
一、衬托
为了突出事物的特色,或是强化形象的特征,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相类或相反的关系,
将另一些事物或形象,与所要突出和强化的事物放一起,形成陪衬、对照、烘托,使主要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

二、承接
结构中的承接,古人又称之为顶笔。

文章的内容总有一个逐渐展开和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上下文应当具有必要的顺承关系,尤其是在连接之处,以不露痕迹、天衣无缝为妙。

三、照应
文章结构上的照应,即前有所伏,后有所应,能使通篇内容浑然一体,主题更加突出,文脉更加贯通,章法更加灵活。

表达方式
叙述
叙述,就是述说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一种表达方式,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个要素。

叙述的作用:介绍人物的背景和经历
介绍事件发生的过程
为议论说理文章提供论据
叙述的人称
第一人称:是叙述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出现于文章之中,直接叙述“我”的经历、见闻、感想、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

第一人称用法:优势:用第一人称叙述有真实感,亲切自然,叙述头绪单纯,容易组织文章,容易回避一些难写的地方。

局限:受“我”的限制,在“我”所能了解范围之外的人和事不能直接叙述,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很难反映“我”以外的人物思想。

第二人称:第二人称是“你”,在叙述过程中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形:
1、用来指代读者。

如《白杨礼赞》
2、用来代表倾诉对象。

如朱自清《给亡妇》
3、既是读者,又是倾诉对象。

如书信中“你”。

第三人称:第三人称是叙述者不作为一个人物进入叙述过程,称其所叙述的人的为“他”(或“她”、“他们”),用叙述他人的口吻,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

第三人称:优势: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能把人和事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扮演的是无所不知的角色。

局限:没有第一人称那样亲切自然,而且掌握起来比第一人称叙述困难。

叙述的方式
一、顺叙:
按照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顺序,或是按照自然时序来介绍、交代事物变化的方式。

这是基本、最常用的一种叙述方式,其他叙述方法都在此基础上产生的。

顺叙特点:优势:运用这种方法叙述,思路、包括层次段落的先后顺序,与所写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一致,脉络清晰,条理分明,读者易于理解。

局限:不能表现事物在空间上的铺展,且易流于呆板、单调。

二、倒叙:
倒叙就是打破自然顺序,把事情的结局或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个突出片断提到前边,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传统上称为“倒插笔”。

倒叙的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