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电自动控制第二章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答案详解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答案详解

习题习题2-1 列写如图所示系统的微分方程习题2-1附图习题2-2 试建立如图所示有源RC网络的动态方程习题2-2附图习题2-3 求如图所示电路的传递函数, 并指明有哪些典型环节组成(a)(b)(c)习题2-3附图习题2-4 简化如图所示方块图, 并求出系统传递函数习题2-4附图习题2-5 绘制如下方块图的等效信号流图, 并求传递函数图(a)图(b)习题2-5附图习题2-6 系统微分方程组如下, 试建立对应信号流图, 并求传递函数。

),(d )(d )(),(d )(d ),()()()(),()(),(d )(d )(),()()(54435553422311121t y tt y T t x k t x k tt x t y k t x t x t x t x k t x t x k tt x t x t y t r t x +==--==+=-=τ习题2-7 利用梅逊公式直接求传递函数。

习题2-7附图习题2-8 求如图所示闭环传递函数, 并求(b)中)(s H x 的表达式, 使其与(a)等效。

图(a )图(b)习题2-8附图习题2-9 求如下各图的传递函数(a)(b)(c)习题2-9附图习题2-10 已知某些系统信号流图如图所示, 求对应方块图(a )(b)(c)(d)习题2-10附图习题答案习题2-1答案:解:设外加转矩M 为输入量,转角θ为输出量,转动惯量J 代表惯性负载,根据牛顿定律可得:θθθ1122d d d d k t f M tJ --=式中,1,1,k f 分别为粘性阻尼系数和扭转弹性系数,整理得:M k t f tJ =++θθθ1122d d d d习题2-2答案:解: 设r u 为输入量,c u 为输出量,,,,21i i i 为中间变量,根据运算放大器原理可得:1221d d R u i R u i t u c i r c c ===消去中间变量可得: r c c u R Ru t u C R 122d d -=+ 习题2-3答案: 解: (a)11111111221212211121121120++=+++=+++=+++=Ts Ts s R R R C R s C R R sC R sC R sC sC R R sC R u u i β其中:221121,R R R C R T +==β, 一阶微分环节,惯性环节.(b)21121212111221122011//1R R s C R R R s C R R R sC R R R sC R R u u i+++=++=+= 11111111212121221121111++=+∙++∙+=+++=Ts Ts s C R R R R s C R R R R R R s C R R s C R αα其中 α=+=21211,R R R T C R , 一阶微分环节,惯性环节.(c)s C R s C R s C R s C R s C R sC R R sC sC R u u i 21221122112211220)1)(1()1)(1(1//11+++++=+++= 由微分环节,二阶振荡环节组成。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习题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习题答案

2-1试建立如图 所示电路的动态微分方程。

解:输入u i 输出u ou 1=u i -u oi 2=C du 1 dt )- R 2(u i -u o )=R 1u 0-CR 1R 2( du i dt dt du oC + - u i o R 1R 2 i 1 i i 2u 1i 1=i-i 2 u o i= R 2u 1 i 1= R 1 = u i -u o R 1 dt d (u i -u o ) =C C d (u i -u o ) dtu o - R 2 = u i -u o R 1 CR 1R 2 du o dt du idt +R 1u o +R 2u 0=CR 1R 2 +R 2u i(a)i=i 1+i 2 i 2=C du 1 dtu o i 1= R 2 u 1-u o = L R 2 du o dt R1i= (u i -u 1) (b)C+-iu o R 1R 2i 1 ii 2Lu 1 = R 1 u i -u 1 u o +C R 2 du 1 dtu 1=u o + L R 2 du o dtdu o dt R 1R 2 L du o dt + CL R 2 d 2u o dt 2 = - - u i R 1 u o R 1 u o R 2 +C )u o R 1R 2 L du o dt ) CL R 2 d 2u o dt 2 = + +( u i R 1 1 R 11 R 2+(C+ 解:2-2 求下列函数的拉氏变换。

(1)t t t f 4cos 4sin )(+= (2)te t tf 43)(+= (3)t te t f --=1)((4)te t tf 22)1()(-= 解:(1) f(t)=sin4t+cos4tL [sin ωt ]= ωω2+s 2=s s+42+16L [sin4t+cos4t ]= 4s 2+16s s 2+16+s ω2+s 2L [cos ωt ]=解:(2) f(t)=t 3+e 4t 解:L [t 3+e 4t ]= 3!s 41s-4+ 6s+24+s 4s 4(s+4)=(3) f(t)=t n e atL [t n e at ]=n!(s-a)n+1(4) f(t)=(t-1)2e 2tL [(t-1)2e 2t ]=e -(s-2)2(s-2)3解:解:2-3求下列函数的拉氏反变换。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课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习题课答案

第二章习题课 (2-11d)
2-11d 求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
解: (1)
R(s) G1 + G2
C(s)
_
HG2
R(s)
_
C(s) G1 + G2
L1 H
C(s) R(s)
=(G1+G2
)
1 1+G2H
(2) L1=-G2H P1=G1 Δ1 =1
P2=G2 Δ2 =1
第二章习题课 (2-11e)
+6y(t)=6
,初始条件:
y(0)=y·(0)=2 。
A1=1 , A2=5 , A3=-4 ∴ y(t)=1+5e-2t-4e-3t
解:s2Y(s)-sY(0)-Y(′0)+5sY(s)-5Y(0)+6Y(s)=
1 s

Y(s)=
6+2s2+12s s(s2+5s+6)
A1=sY(s) s=0
(2-4-2) 求下列微分方程。
UC(s) Cs
Ui
-
1 I1
IL
R1
-
IC
UO R2
UL sL +
Cs UC=UO+UL
2-6-a 用运算放大器组成的有源电网络如图 所示,试采用复数阻抗法写出它们的传递函数。
解:电路等效为:
=-
UO R2SRC2+1+R3
UR1I =-
UO RR22+·SS1C1C+R3
=-( R1(RR22SC+1)+ RR31)
H
第二章习题课 (2-11c)
2-11c 求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
解:
R(s)

杭电自动控制原理

杭电自动控制原理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或草稿纸上无效!】一、第一题(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每小题1分,共10分)1.在控制系统中,直接改变控制变量的装置称为控制器或控制元件。

(×)2.开环控制系统的控制器和控制对象之间只有正向作用,系统输出量不会对控制器产生任何影响。

(×)3.状态空间描述是线性定常系统的一种部描述模型。

(√)4.线性定常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对应系统传递函数的拉普拉斯反变换。

(√)5.阻尼比为0的二阶系统称为临界阻尼系统。

(×)6.Ⅰ型系统,当过渡过程结束后,系统对斜坡输入信号的跟踪误差为零。

(×)7.频率响应是系统在正弦输入信号下的全部响应。

(√)ω=时,开环幅相8.对于线性定常系统,若开环传递函数不包括积分和微分环节,则当0特性曲线(Nyquist图)从实轴开始。

(√)9.PI控制是一种相位超前校正方式。

(×)10.线性定常系统状态方程的解由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两部分构成。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每小题1分,共10分)11.反馈控制就是采用负反馈并利用偏差进行控制的过程。

(×)12.只有当系统中所有元件的输入——输出特性是非线性的,这系统才称为非线性控制系统。

(×)13.传递函数是线性定常系统的一种部描述模型。

(×)14.典型二阶振荡环节的阻尼比越大,则超调量越大。

(×)15.对于Ⅱ型系统,稳态时能准确跟踪斜坡输入信号,不存在误差。

(√)16.若线性控制系统在初始扰动的影响下,其动态过程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衰减并趋于零,则称系统稳定。

(√)17.频域分析法是利用闭环频率特性研究系统性能的方法。

(×)18.绘制系统Bode图时,低频段曲线由系统中的比例环节(放大环节)和积分环节决定(√)19.PD环节控制是一种相位滞后校正方式。

(×)20.如果系统部分状态变量的运动可以由输入来影响和控制而由任意的初态达到原点,则状态是完全可控的。

自动控制第二章习题答案

自动控制第二章习题答案

2-1 解:显然,弹簧力为)(t kx ,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有:22)()()(dtt x d m t kx t F =- 移项整理,得机械系统的微分方程为:)()()(22t F t kx dt t x d m =+对上述方程中各项求拉氏变换得:)()()(2s F s kX s X ms =+所以,机械系统的传递函数为:2()1()()X s G s F s ms k==+2-2 (b) 解一:由图易得:11121221()()()()()()()()c c i t R u t u t u t i t R u t du t i t Cdt=-+== 由上述方程组可得无源网络的运动方程为:--2112221()()()()()++=+du t du t C R R u t CR u t dt dt对上述方程中各项求拉氏变换得:1222211()()()()()C R R sU s U s CR sU s U s ++=+所以,无源网络的传递函数为:22112()1()()1()U s CR sG s U s C R R s+==++ 解二(运算阻抗法或复阻抗法):222112121()11()1()++==++++R U s R Cs Cs U s R R CsR R Cs(c) 解一:设总电流为i 1(t ),R 2中的电流为i 2(t ),则由基尔霍夫定律,有12112122222()()()()()()()()()-==-+=u t u t i t R du t Ci t i t dt di t L R i t u t dt消去中间变量i 1(t )和i 2(t ),得22221222121111()()()()(1)()()++++=+d u t du t R du t R L L LC R C u t u t R dt R R dt R dt 对上式进行拉氏变换可得222111212()()()()()+==++++U s Ls R G s U s R LCs R R C L s R R 解二:(运算阻抗法或复阻抗法):222221112122121()1()()1()()()()()++++==++++++++R Ls CsR Ls U s Ls R Cs U s R LCs R R C L s R R R Ls Cs R R Ls Cs2-5 解:按照上述方程的顺序,从输出量开始绘制系统的结构图,其绘制结果如下图所示:依次消掉上述方程中的中间变量,,,321X X X 可得系统传递函数为:)]()()[()()()()()()()()()(1)()()()()()(8743215436324321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R s C -+++=(也可由结构图化简方法,求得上述传递函数)2-6 解:① 将)(1s G 与)(1s G 组成的并联环节和)(1s G 与)(1s G 组成的并联环节简化,它们的等效传递函数和简化结构图为:)()()()()()(43342112s G s G s G s G s G s G -=+=② 将)(),(3412s G s G 组成的反馈回路简化便求得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2-7 (a )解:由上图可列方程组:)()()()()()()()]()()()([21221s E s G s C s H s R s C s G s H s C s G s E =-=-联列上述两个方程,消掉)(s E ,得传递函数为:121122()()()()1()()()()G s G s C s R s H s G s H s G s =++ 联列上述两个方程,消掉)(s C ,得传递函数为:2211221()()()()1()()()()H s G s E s R s H s G s H s G s +=++2-8 解:将①反馈回路简化,其等效传递函数和简化图为:351125.0*4.01124.0)(1+=+++=s s s s G将②反馈回路简化,其等效传递函数和简化图为:4.39.55.4535)35)(13.0(4.0113.01)(23222++++=++++++=s s s s s s s s s s G将③反馈回路简化便求得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3232320.7*(53)()5 4.5 5.9 3.40.7*(53)()15 4.5 5.93 3.5 2.15(4.5 3.5)(5..9 2.1)34.4o i s s s s s s Ks s s s s s K s K s s +Θ+++==+Θ++++++++++2-9 (a )一个前向通道 P 1=G 1G 2, Δ1=1 两个回路 L 1=-G 1H 1,L 2=-G 2H 2 所以1211221=++G G P G H G H(b )两个前向通道 P 1=G 1G 2, Δ1=1P 2=G 3G 2 Δ2=1一个回路 L 1=-G 1G 2H 1 所以213121()1=++G P G G G G H。

自控原理第二章习题答案

自控原理第二章习题答案

自控原理第二章习题答案自控原理第二章习题答案自控原理是一门研究控制系统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如何设计和优化控制系统,以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在学习自控原理的过程中,习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解答习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控原理的知识。

在本文中,我将为大家提供自控原理第二章习题的答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什么是反馈控制系统?它有哪些特点?答:反馈控制系统是一种通过测量输出信号,并将其与期望输出信号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结果对系统进行调整的控制系统。

它的特点包括:- 反馈环节:反馈控制系统中包含了一个反馈环节,通过测量输出信号,将其反馈给系统进行调整,以实现期望的输出。

- 自动调节:反馈控制系统能够根据反馈信号自动地对系统进行调节,无需人工干预。

- 稳定性:反馈控制系统能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使系统能够快速地恢复到期望状态。

- 抗干扰性能:反馈控制系统能够减小外部干扰对系统的影响,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2. 什么是比例控制器?它的传递函数是怎样的?答:比例控制器是一种最简单的控制器,它根据误差的大小与比例增益之间的关系来调节系统的输出。

比例控制器的传递函数可以表示为:Gc(s) = Kp其中,Gc(s)为比例控制器的传递函数,Kp为比例增益。

3. 什么是积分控制器?它的传递函数是怎样的?答:积分控制器是一种根据误差的累积值来调节系统的输出的控制器。

积分控制器的传递函数可以表示为:Gc(s) = Ki/s其中,Gc(s)为积分控制器的传递函数,Ki为积分增益,s为复变量。

4. 什么是微分控制器?它的传递函数是怎样的?答:微分控制器是一种根据误差的变化率来调节系统的输出的控制器。

微分控制器的传递函数可以表示为:Gc(s) = Kd*s其中,Gc(s)为微分控制器的传递函数,Kd为微分增益,s为复变量。

5. 什么是比例积分控制器?它的传递函数是怎样的?答:比例积分控制器是一种同时具有比例和积分控制功能的控制器。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
图2-6控制系统模拟电路
解:由图可得
联立上式消去中间变量U1与U2,可得:
2-8某位置随动系统原理方块图如图2-7所示。已知电位器最大工作角度,功率放大级放大系数为K3,要求:
(1) 分别求出电位器传递系数K0、第一级与第二级放大器得比例系数K1与K2;
(2) 画出系统结构图;
(3) 简化结构图,求系统传递函数。
证明:(a)根据复阻抗概念可得:
即 取A、B两点进行受力分析,可得:
整理可得:
经比较可以瞧出,电网络(a)与机械系统(b)两者参数得相似关系为
2-5 设初始条件均为零,试用拉氏变换法求解下列微分方程式,并概略绘制x(t)曲线,指出各方程式得模态。
(1)
(2)
2-7由运算放大器组成得控制系统模拟电路如图2-6所示,试求闭环传递函数Uc(s)/Ur(s)。
2-10试简化图2-9中得系统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C(s)/R(s )与C(s)/N(s)。
图2-9 题2-10系统结构图
分析:分别假定R(s)=0与N(s)=0,画出各自得结构图,然后对系统结构图进行等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换,将其化成最简单得形式,从而求解系统得传递函数。
解:(a)令N(s)=0,简化结构图如图所示:
可求出:
令R(s)=0,简化结构图如图所示:
所以:
(b)令N(s)=0,简化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所以:
令R(s)=0,简化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2-12 试用梅逊增益公式求图2-8中各系统信号流图得传递函 数C(s)/R(s)。
图2-11 题2-12系统信号流图
解:
(a)存在三个回路:
存在两条前向通路:
所以:
(3)简化后可得系统得传递函数为

自控原理习题解答(第二章)

自控原理习题解答(第二章)

[答2 ( 31 ) 1 ) ] (t) x(t) (t) Tx T sx(s) x (s) 1 1 1 T x (s) 1 T s 1 s T 1 t 1 T 1 1 T x ( t ) L x (s) L e 1 s T T
答2 4(c)
e y (s) e x (s) C2 1 1 I(s) R 1 R2 C1s C 2s R 2 C 1 C 2 s 2 C 1s 1 R 2 C1 C 2 s C1 2 (R1 R 2 )C1C 2 s C 2 s C1s (R1 R 2 )C1C 2 s C 2 C1 R 2 C1 C 2 s C1 (R1 R 2 )C1C 2 s C 2 C1 (R1 R 2 )C1C 2 s C 2 C1 R 2 C1 C 2 C1 s K d Td s C 2 C1 C 2 C1 K (R1 R 2 )C1C 2 s (R1 R 2 )C1C 2 s Td s 1 T s 1 1 1 C 2 C1 C 2 C1 为实际微分环节 惯性环节 1 I(s) (R 2 ) C 2s
X(s) G1 G1 H3 H2 H1
-
Y(s) G2
G3
G4 X(s)
G1
-
-
G2 H3
-
Y(s) G3 G4
-
H2
G4 H3
1 2e 2t e t cos 3t 3s2 2s 8 8 A s 1 2 s(s 2)(s 2s 4) s 0 2 4 3s2 2s 8 B (s 2) 2 2 s(s 2)(s 2s 4) s 2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免费)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免费)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课后习题答案(免费)离散系统作业注明:*为选做题2-1 试求下列函数的Z 变换 (1)()E z L =();n e t a = 解:01()[()]1k k k z E z L e t a z z z aa∞-=====--∑ (2) ();at e t e -= 解:12211()[()][]1...1atakT k aT aT aTaT k z E z L e t L ee z e z e z z e e z∞----------=====+++==--∑2-2 试求下列函数的终值:(1)112();(1)Tz E z z --=-解: 11111()(1)()1lim lim lim t z z Tz f t z E z z---→∞→→=-==∞- (2)2()(0.8)(0.1)z E z z z =--。

解:211(1)()(1)()0(0.8)(0.1)lim lim limt z z z z f t z E z z z →∞→→-=-==-- 2-3* 已知()(())E z L e t =,试证明下列关系成立:(1)[()][];n z L a e t E a =证明:0()()nn E z e nT z∞-==∑00()()()()[()]n n n n n n z z E e nT e nT a z L a e t a a ∞∞--=====∑∑ (2)()[()];dE z L te t TzT dz=-为采样周期。

证明:11100[()]()()()()()()()()()nn n n n n n n n n L te t nT e nT zTz ne nT z dE z de nT z dz dz e nT n zne nT z ∞∞---==∞-=∞∞----======-=-∑∑∑∑∑所以:()[()]dE z L te t Tzdz=- 2-4 试求下图闭环离散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z Φ或输出z 变换()C z 。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第二章精选全文完整版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第二章精选全文完整版

x kx ,简记为
y kx 。
若非线性函数有两个自变量,如 z f (x, y) ,则在
平衡点处可展成(忽略高次项)
f
f
z xv
|( x0 , y0 )
x y |(x0 , y0 )
y
经过上述线性化后,就把非线性关系变成了线性 关系,从而使问题大大简化。但对于如图(d)所示的 强非线性,只能采用第七章的非线性理论来分析。对于 线性系统,可采用叠加原理来分析系统。
Eb (s) Kbsm (s)
Js2 m(s) Mm fsm(s)
c
(s)
1
i
m
(s)
45
系统各元部件的动态结构图
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建立的,因此,它只 是系统的零状态模型,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有现 实意义,而且容易实现。
26
三、典型元器件的传递函数
1. 电位器
1 2
max
E
Θs
U s
K
U
K E
max
27
2. 电位器电桥
1
2
E
K1p1
K1 p 2
U
Θ 1
s
Θ
K1 p
Θ 2
s
U s
28
3.齿轮
传动比 i N2 N1
G2(s)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框,具有同一个输入信号,并 以各方框输出信号的代数和作为输出信号,这种形
式的连接称为并联连接。
41
3. 反馈连接
R(s)

C(s) G(s)
H(s)
一个方框的输出信号输入到另一个方框后,得 到的输出再返回到这个方框的输入端,构成输 入信号的一部分。这种连接形式称为反馈连接。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及答案.doc

自动控制原理习题及答案.doc

第一章 习题答案1-1 根据题1-1图所示的电动机速度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图(1) 将a ,b 与c ,d 用线连接成负反馈状态;(2) 画出系统方框图。

解 (1)负反馈连接方式为:d a ↔,c b ↔;(2)系统方框图如图解1-1 所示。

1-2 题1-2图是仓库大门自动控制系统原理示意图。

试说明系统自动控制大门开闭的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方框图。

题1-2图 仓库大门自动开闭控制系统解 当合上开门开关时,电桥会测量出开门位置与大门实际位置间对应的偏差电压,偏差电压经放大器放大后,驱动伺服电动机带动绞盘转动,将大门向上提起。

与此同时,和大门连在一起的电刷也向上移动,直到桥式测量电路达到平衡,电动机停止转动,大门达到开启位置。

反之,当合上关门开关时,电动机带动绞盘使大门关闭,从而可以实现大门远距离开闭自动控制。

系统方框图如图解1-2所示。

1-3 题1-3图为工业炉温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图。

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指出被控对象、被控量和给定量,画出系统方框图。

题1-3图 炉温自动控制系统原理图解 加热炉采用电加热方式运行,加热器所产生的热量与调压器电压c u 的平方成正比,c u 增高,炉温就上升,c u 的高低由调压器滑动触点的位置所控制,该触点由可逆转的直流电动机驱动。

炉子的实际温度用热电偶测量,输出电压f u 。

f u 作为系统的反馈电压与给定电压r u 进行比较,得出偏差电压e u ,经电压放大器、功率放大器放大成a u 后,作为控制电动机的电枢电压。

在正常情况下,炉温等于某个期望值T °C ,热电偶的输出电压f u 正好等于给定电压r u 。

此时,0=-=f r e u u u ,故01==a u u ,可逆电动机不转动,调压器的滑动触点停留在某个合适的位置上,使c u 保持一定的数值。

这时,炉子散失的热量正好等于从加热器吸取的热量,形成稳定的热平衡状态,温度保持恒定。

当炉膛温度T °C 由于某种原因突然下降(例如炉门打开造成的热量流失),则出现以下的控制过程:控制的结果是使炉膛温度回升,直至T °C 的实际值等于期望值为止。

杭电自动化过程控制各章习题 考试够用了

杭电自动化过程控制各章习题 考试够用了

第一章习题1、过渡过程的品质指标有哪些?请结合下图解释各种品质指标的含义。

调节时间ts;衰减比:B/B’;超调量:B/C*100%;第二章习题1、已知某换热器被控变量是出口温度θ,操纵变量是蒸汽流量Q 。

在蒸汽流量作阶跃变化时,出口温度响应曲线如图所示。

该过程通常可以近似作为一阶滞后环节来处理。

试估算该控制通道的特性参数K 、T 、τ,写出该控制通道的动态方程。

K=(56-50)/(140-120)=0.3;通过作图可得:T=1.8,τ=1.5.第三章习题1、如图3-28所示蒸汽加热器,利用蒸汽将物料加热到所需温度后排出。

物料在温度过低时会凝结,影响物料出口温度的主要因素有蒸汽流量和温度、物料流量和温度,如果要设计一个温度控制系统,试问:a)确定控制目标b)选择被控变量c)选择操纵变量d)选择扰动变量e)选择控制阀的气开/气闭形式,并确定控制阀的正、反作用。

f)确定控制器的正、反作用g)画出工艺控制流程图和相应的系统方框图。

h)如果蒸汽阀前压力突然增大,分析该控制系统如何克服扰动。

i)如果物料流量突然增大,分析该控制系统如何克服扰动。

图3-28 蒸汽加热器工艺流程图解:控制目标:物料出口温度达到所需温度值。

被控变量:物料出口温度;操纵变量:蒸汽流量;扰动变量:蒸汽温度、物料流量、物料入口温度;控制阀:为避免温度过低,所以蒸汽流量调节阀为气关阀,在无气状态下阀门打开,保证物料处于加热状态,该控制阀为反作用特性。

控制器:由于蒸汽流量越大,物料出口温度越高;且阀门选择的气关阀;因而控制器选择正作用的控制器,以保证闭环负反馈。

如果蒸汽阀前压力突然增大,则蒸汽流量会增大,从而引起物料出口温度变高,此时通过正作用的控制器,控制器输出会增大;而由于选择的是气关阀,所以蒸汽阀门开度会减小,从而将蒸汽流量降低,进而达到降低物料出口温度的目的,使得物料出口温度回到设定值附近。

如果物料流量突然增大,由于蒸汽流量不变,从而引起物料出口温度降低,此时通过正作用的控制器,控制器输出会减小;而由于选择的是气关阀,所以蒸汽阀门开度会加大,从而将蒸汽流量增大,进而达到提高物料出口温度的目的,使得物料出口温度回到设定值附近。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h = h0 +
代入原方程可得
1 d h | h0 ⋅Δh = h0 + ⋅ Δh dt 2 h0
(1)
d (h0 + Δh) α 1 1 + ( h0 + ⋅ Δh) = (Qr 0 + ΔQr ) dt S S 2 h0
在平衡工作点处系统满足
(2)
dh0 + α h0 = Qr 0 dt
式(2) , (3)相减可得 Δh 的线性化方程
2-9
试用结构图等效化简求图 2-7 所示各系统的传递函数
C ( s) 。 R( s)
图 2-7 解 (a)
系统结构图
所以: (b)
G1G2 G3G4 C ( s) = R( s ) 1 + G1G2 + G3 G4 + G2 G3 + G1G2 G3G4
所以: (c)
C ( s ) G1 − G2 = R ( s ) 1 − G2 H
(c)图中有 1 条前向通路,3 个回路
P1 = G1G2 G3, Δ 1 = 1, L1 = −G1G2 , L2 = −G2 G3, L3 = −G1G2 G3, Δ = 1 − ( L1 + L2 + L3 ),
2-8
已知系统方程组如下:
⎧ X 1 ( s ) = G1 ( s ) R( s ) − G1 ( s )[G7 ( s ) − G8 ( s )]C ( s ) ⎪ X ( s ) = G ( s )[ X ( s ) − G ( s ) X ( s )] ⎪ 2 2 1 6 3 ⎨ ⎪ X 3 ( s ) = [ X 2 ( s ) − C ( s )G5 ( s )]G3 ( s ) ⎪ ⎩ C ( s) = G4 ( s) X 3 ( s )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到第七章课后习题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到第七章课后习题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到第七章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2-1试求下图所示电路的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

解:(a )根据电路定律,列写出方程组:001Li R c L R C di L u u dtu R i i dt Ci i i ⋅+==⋅==+⎰消除中间变量可得微分方程:20002i d u du L L C u u dt R dt⋅⋅+⋅+=对上式两边取拉氏变换得:2000()()()()i LL C U s s U s s U s U s R⋅⋅⋅+⋅⋅+= 传递函数为022()1()()1i U s R G s L U s R Ls LCRs s LCs R ===++++ (b )根据电路定律,列写出方程组:12011()i i u i R R idt C u u i R =++-=⎰消除中间变量可得微分方程:121012i R R Ru u idt R R C+=-⎰ 对上式两边取拉氏变换得:2012()(1)()(1)i U s R Cs U s R Cs R Cs +=++传递函数为0212()1()()1i U s R CsG s U s R Cs R Cs+==++2-3求下图所示运算放大器构成的电路的传递函数。

解:(a )由图(a ),利用等效复数阻抗的方法得22111(s)1(s)()1o i R U R Cs Cs G U s R R Cs ++==-=-+(b )由图(b ),利用等效复数阻抗的方法得222121211221211111(s)()1(s)1()1o i R U C s R R C C s R C R C s G U s R C s R C s R C s++++==-=-+2-5试简化下图中各系统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C s R s 。

2-6试求下图所示系统的传递函数11()()C s R s ,21()()C s R s ,12()()C s R s 及22()()C s R s 。

自动控制原理参考答案-第2章

自动控制原理参考答案-第2章
H1
La ⎧ ⎪Tl = R a ⎪ JRa ⎪ ⎪Tm = C C e m ⎪ ⎨ ⎪ K = 2k1 H 0 ⎪ 1 k2 ⎪ 2F H 0 ⎪ ⎪T1 = k2 ⎩
题 2-8:试用动态结构图简化方法求解题 2-8 图所示两系统的传递函数。
u2
L R ia
+
u i(t)
+
u d (t)
+
Ea
M m(t)
J1
f1 r 1 f2
-
-
-
ω1 r2
M c(t)
+ if 题 2-5 图
ω2
J2
电枢控制直流电动机拖动开环系统
(1) ud (t ) = 2.34U 2 {0.82 − 0.57[ K1ui (t ) − 35o ]} = 2.34U 2 {1.168 − 0.57 K1ui (t )} (2) 参照教材 38 页图 2-24 (3) 参照教材式(2-4)、(2-5)、(2-6)、(2-17) 2.73U 2 ⎧ ′ ( s) = M c ( s) / i ⎧M c − 1.34 K1U 2U i ( s) ⎪U d ( s ) = s ⎪ ⎪ ⎪i = r2 / r1 ⎪ LsI ( s ) + RI ( s ) + C Ω ( s ) = U ( s ) 其中, ⎨ a e 1 d ⎨ a 2 ⎪ J = J1 + J 2 / i ⎪ M ( s ) = Cm I a ( s ) ⎪ f = f + f / i2 ⎪ 1 2 ⎩ ′ ( s) ⎪ ⎩ JsΩ1 ( s ) + f Ω1 ( s ) = M ( s ) − M c

[iJLs 3 + (iJR + ifL) s 2 + (ifR + iCmCe ) s ]Ω1 ( s ) = 2.73CmU 2 − 1.34 K1CmU 2 sU i ( s ) − ( Ls + R ) M c ( s )

杭电自动控制原理复习题与解答

杭电自动控制原理复习题与解答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复习题第一部分 选择题1. 关于反馈正确的说法是:( D )。

A .反馈实质上就是信号的并联B .正反馈就是输入信号与反馈信号相加C .反馈都是人为加入的D .反馈是输出以不同的方式对系统作用2. 对于控制系统,反馈一定存在于( B)中。

A .开环系统B .闭环系统C .线性定常系统D .线性时变系统3. 闭环自动控制的工作过程是( C)。

A .测量系统输出的过程B .检测系统偏差的过程C .检测偏差并消除偏差的过程D .使系统输出不变的过程 4. 某典型环节的 5. 传递函数是Tss G 1)( ,则该环节是( B )。

A .惯性环节 B .积分环节C .微分环节D .比例环节6. 关于叠加原理说法正确的是( C)。

A .对于作用于系统同一点的几个作用才能用叠加原理求系统的总输出B .叠加原理只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C .叠加原理只适用于线性系统D .叠加原理适用于任何系统7. 设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523+s ,则其时间常数和增益是( C )。

A .2,3 B .2,32 C .52,53 D .25,238. 设一个系统的传递函数为e ss τ-⋅+121,则该系统可看作是由( A )串联而成。

A .惯性环节和延时环节B .比例环节、惯性环节和延时环节C .惯性环节和导前环节D .比例环节、惯性环节和导前环节9. 以下传递函数属于振荡环节的是( C )。

A .23122+++s s s B .2312++s sC .112++s sD .1122+++s s s10. 以下关于线性系统时间响应正确的说法是( C )。

A .时间响应就是系统输出的稳态值B .由单位脉冲响应和单位阶跃响应组成C .由强迫响应和自由响应组成D .与系统初始状态无关11. 一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27+s ,若允许误差为2%,则其调整时间为( B )。

A .8B .2C .7D .3.5 12. 二阶欠阻尼系统的上升时间为(C)。

自动控制原理C作业(第二章)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C作业(第二章)答案

⾃动控制原理C作业(第⼆章)答案第⼆章控制系统得数学模型2.1 RC ⽆源⽹络电路图如图2-1所⽰,试采⽤复数阻抗法画出系统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U c (s )/U r (s )。

图2-1解:在线性电路得计算中,引⼊了复阻抗得概念,则电压、电流、复阻抗之间得关系,满⾜⼴义得欧姆定律。

即:如果⼆端元件就是电阻R 、电容C 或电感L ,则复阻抗Z (s )分别就是R 、1/C s 或L s 。

(1) ⽤复阻抗写电路⽅程式:(2) 将以上四式⽤⽅框图表⽰,并相互连接即得RC ⽹络结构图,见图2-1(a )。

2-1(a )。

(3) ⽤梅逊公式直接由图2-1(a) 写出传递函数U c (s )/U r (s ) 。

独⽴回路有三个:回路相互不接触得情况只有L 1与L 2两个回路。

则由上式可写出特征式为:222111222112132111111)(1SC R C R S C R S C R S C R L L L L L ++++=+++-=? 通向前路只有⼀条由于G 1与所有回路L 1,L 2, L 3都有公共⽀路,属于相互有接触,则余⼦式为Δ1=1代⼊梅逊公式得传递函数2-2 已知系统结构图如图2-2所⽰,试⽤化简法求传递函数C (s )/R (s )。

图2-2解:(1)⾸先将含有G2得前向通路上得分⽀点前移,移到下⾯得回环之外。

如图2-2(a)所⽰。

(2)将反馈环与并连部分⽤代数⽅法化简,得图2-2(b)。

(3)最后将两个⽅框串联相乘得图2-2(c)。

图2-2 系统结构图得简化2、3化简动态结构图,求C(s)/R(s)图2-3解: 单独回路1个,即两个互不接触得回路没有于就是,得特征式为从输⼊R到输出C得前向通路共有2条,其前向通路传递函数以及余因⼦式分别为因此,传递函数为2、4 ⽤梅森公式求系统传递函数。

图2-4解: 单独回路5个,即两个互不接触得回路没有于就是,得特征式为从输⼊R 到输出C 得前向通路共有4条,其前向通路总增益以及余因⼦式分别为因此,传递函数为2-5 试简化图2-5中得系统结构图,并求传递函数C(s)/R(s )与C(s)/N(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解:
显然,弹簧力为)(t kx ,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有:
2
2)
()()(dt
t x d m t kx t F =- 移项整理,得机械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2
2t F t kx dt t x d m =+
对上述方程中各项求拉氏变换得:
)()()(2s F s kX s X ms =+
所以,机械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k
ms s F s X s G +==
2
1
)()()( 2-2 解一:
由图易得:
11121221()()()()()()()()c c i t R u t u t u t i t R u t du t i t C
dt
=-+== 由上述方程组可得无源网络的运动方程为:
2112221()()
()
()()du t du t C R R u t CR u t dt dt
++=+ 对上述方程中各项求拉氏变换得:
1222211()()()()()C R R sU s U s CR sU s U s ++=+
所以,无源网络的传递函数为:
)
(11)()()(212
12R R sC sCR s U s U s G +++==
解二(运算阻抗法或复阻抗法):
2
2211212
1
()11()1()R U s R Cs Cs U s R R Cs
R R Cs
++==
++++
2-5 解:按照上述方程的顺序,从输出量开始绘制系统的结构图,其绘制结果如下图所示:
依次消掉上述方程中的中间变量,,,321X X X 可得系统传递函数为:
)]
()()[()()()()()()()()()(1)()()()()()
(8743215436324321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R s C -+++=
2-6 解:
① 将)(1s G 与)(2s G 组成的并联环节和)(3s G 与)(4s G 组成的并联环节简化,它们的等效传递函数和简化结构图为:
)
()()()()()(43342112s G s G s G s G s G s G -=+=
② 将)(),(3412s G s G 组成的反馈回路简化便求得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
()()][()([1)()()()(1)()()(432121341212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R s C -+++=+= 2-7 解:
由上图可列方程组:
)()
()
()
()()()()]()()()([21221s E s G s C s H s R s C s G s H s C s G s E =-=-
联列上述两个方程,消掉)(s E ,得传递函数为:
)
()()()(1)()()()
(221121s G s H s G s H s G s G s R s C ++= 联列上述两个方程,消掉)(s C ,得传递函数为:
)
()()()(1)()(1)()
(221122s G s H s G s H s G s H s R s E +++=
2-8 解:
将①反馈回路简化,其等效传递函数和简化图为:
3511
25.0*4.01124
.0)(1+=++
+=
s s s s G
将②反馈回路简化,其等效传递函数和简化图为:
4
.39.55.4535)
35)(13.0(4.0113.01)(2
3
2
22++++=++++++=s s s s s s s s s s G
将③反馈回路简化便求得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4
.3)1.29.5()5.35.4(51.25.34
.39.55.45)35(*7.014.39.55.45)35(*7.0)()(2
323
23++++++=+++++++++=ΘΘs K s K s s s s s s Ks s s s s s s i 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