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医生平、照片及名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春秋战国时期神医扁鹊
扁鹊(公元前407—前310),秦氏,名越人,又号卢医,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少时学医于长桑君,擅长各科,周游列国,四处行医。
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
扁鹊在总结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总结出望(看气色)、闻(听声音)、问(问病情)、切(按脉搏)的诊断疾病的“四诊法”,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扁鹊曾有过“讳疾忌医”的故事,他曾多次拜见蔡桓公,对蔡桓公说从他的表现来看他身体应该有疾病,但是蔡桓公置之不理,等到感到身体不适时才悔之晚矣——《韩非子》。
这个故事说明扁鹊不但擅长视诊,而且深谙预防疾病的道理。
相传著有《难经》。
名言: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2.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
曾任长沙太守,故有张长沙之称。
他性格沉稳,生活简朴,对医学刻苦钻研。
每次给病人看病、开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虑。
经他治疗过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
任长沙太守时,他体恤民间疾苦,每月十六、二十一为百姓治病,被称为“坐堂太守”。
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名言: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3.三国时期外科鼻祖华佗
华佗(约145?-208),东汉末医学家,字元化,一名旉。
是三国著名医学家。
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
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
又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的动态创作名为“五禽之戏”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
华佗所生活的三国时代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华佗非常痛恨作恶多端的封建豪强,十分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
为此,他不愿做官,宁愿捍着金箍铃,到处奔跑,为人民解脱疾苦。
最后因得罪曹操被处死。
名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4.唐朝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581-682),出生于北周时代,卒于唐朝,是个百岁老人,享年一百零二岁。
由于幼年多病,十八岁立志学医,二十岁即为乡邻治病。
他对故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临床研究与药物研究,曾边行医,边采集中药,边临床试验,他是继张仲景之后中国第一个全面研究中医药的先驱者,为祖国的中医发展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功德。
孙思邈医德高尚。
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它则“无欲无
求”,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尊”,“华夷愚智,普同一等”。
他身体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毕生精力实现了自己的医德思想,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被西方称之为“医学论之父”,与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中国古代当之无愧的著名科学家和思想家。
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多次推却做官召请,一心研究医学。
名言:
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自恨孤陋寡闻。
《千金翼方万病》
所以志学之岁,驰百金而询经方,耄及之年,竟三余而勤药饵。
《千金翼方序》)
5.宋朝儿科圣手钱乙
钱乙(1032~1113)字仲阳,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
钱乙自幼丧父,少年孤苦,深受疾病所苦,故长大后致力儿科希望对人们有所帮助。
钱乙在治学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专一为业,垂四十年”。
古代医家称小儿科做哑科,认为治小儿病最难。
因为小儿脉微难见,诊察时又多惊啼,靠脉诊难以辨证,为了攻克这道难关,他花了将近四十年时间。
潜心研究终于总结出了一套“面诊法”专对儿科疾病。
因医术高明成为宋哲宗的御用医生。
钱乙在儿科学方面的成就为后人称许,而且对中医辨证学、方剂学均有较大影响。
他奠定了中医史上儿科的专业地位。
妙手仁心,一生止在使“幼者无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
阐释了中医医道的博大与慈爱。
他精通中医的至高境界“望诊”在中医历史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所创名方“六味地黄丸”为最广为人知的中成药之一。
名言
名相治国,名医活人,人贵于人有济耳。
6.金朝高尚先生刘完素
刘完素(约1110~1200年),河北河间人,人称“刘河间”。
幼年丧父,家境贫寒。
可他自幼聪慧,耽嗜医书,因为家穷刘完素母亲生病多次请医生都没请到,因此不幸病逝,遂使之立志学医。
刘完素生活的河间地区,正是金人进攻中原时的主要战场之一。
当时天灾横行,疫病蔓延,疾病横生,而当时因为沿袭宋时的用药习惯,人们仍然使用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药物治病。
当时的医生,也都习惯性的使用书中的药物,就很少能自己进行辨证处方,但是那些药物对于当时的疾病治疗效果却非常不好。
刘完素医术高超,他仔细研究《黄帝内经》中关于热病的论述,提出了使用寒凉的药物来治疗当时横行肆虐的传染性热病的主张,结果疗效非常惊人。
使用这种方法,他治好了许多人的病。
为中医重要流派——“寒凉派”的创始人。
名言:
医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认证。
7.明朝医中之圣李时珍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人。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
那时,民间医生很低。
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
因此,父亲决定让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出人头地。
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
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
于是,他放弃了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
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
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
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
名言:
百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饮食者,人之命脉。
少饮则和气行血;痛饮则伤神耗血
8.清朝“天医星下凡”叶天士
叶天士(1666~1745),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
少承家学。
祖父叶紫帆,名时,医德高尚,又是有名的孝子。
父亲叶阳生,名朝采,医术更精,读书也多,但不到五十岁就去世了,当时叶天士才十四岁。
叶天士十二岁时随父亲学医,父亲去世后,就走江湖,家贫难为生计,便开始行医应诊。
叶天士从小熟读古籍,对历代名家之书也旁搜博采。
不仅孜孜不倦,而且谦逊向贤;不仅博览群书,而且善学他人长处。
叶天士勤奋好学,只要比自己高明的医生,他都愿意行弟子礼拜之为师;一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欣然而往,必待学成后始归。
叶天士本来就“神悟绝人”,加之求知如渴、广采众长,且能融会贯通,因此自然在医术上突飞猛进,不到三十岁就医名远播。
在温病一门独具慧眼,并在其许多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和方法。
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证,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
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
著有《温热论》。
他的学说在身后二百多年的持续发展中,形成了中医学上一个重要的医学流派——“叶派”。
名言
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
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
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
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9.现代人民医学家裘法祖
裘法祖(1914年-2008年),浙江杭州人。
1914年,裘法祖出生在“书香世家”,18岁那年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预科班学习德语。
1936年赴德国求学于慕尼黑大学医学院,1939年以一等最优秀成绩获德国医学博士学位。
曾在德国医院任医师,副主任医师,获德国外科专门医师证书。
1946年10月回国。
裘法祖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尤其擅长腹部及基本外科,对外科其他分支等同样造诣精深,是推动我国腹部及基本外科的专家。
他主持创建了我国最早的器官移植机构,是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裘法祖被认为外科全才,他开创了很多被称作“裘派”新的手术方法,裘法祖改进的手术操作不亚20多种。
其刀法以精准见长,医学界称为“裘氏刀法”。
裘法祖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其中不乏两院院士,也为中德两国的学术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4年,创立“裘法祖外科医学青年基金”,专门激励突出贡献的外科医学的青年人。
名言:
做人知足,做事不知足,做学问知不足。
做人嘛,我有四点: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
10.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
希波克拉底(希腊文Ἱπποκράτης约前460——前377)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医生,欧洲医学奠基人。
在古希腊,医生的职业是父子相传的,所以希波克拉底从小就跟随父亲学医。
由于天资聪颖数年后,独立行医已不成问题。
父母去世后,他一面游历,一面行医,为了丰富医学知识,获取众家之长。
为了抵制“神赐疾病”的谬说,希波克拉底积极探索人的肌体特征和疾病的成因,提出了著名的“体液学说”。
四体液理论不仅是一种病理学说,而且是最早的气质与体质理论。
现在看来,希波克拉底对人的气质的成因的解释并不正确,但他提出的气质类型的名称及划分,却一直沿用至今。
那时,尸体解剖为宗教与习俗所禁止,希波克拉底勇敢地冲破禁令,秘密进行了人体解剖,获得了许多关于人体结构的知识。
在他最著名的外科著作《头颅创伤》中,详细描绘了头颅损伤和裂缝等病例,提出了施行手术的方法。
古代西方医生在开业时都要宣读一份有关医务道德的誓词,便是希波克拉底所作。
20世纪中叶,世界医协大会又据此制定了国际医务人员道德规范。
名言
人生短促,技艺长存
世界上实际上只有两件事情:去了解一件事情和坚信别人已经知道的事情。
去了解一件事情即所谓科学,而坚信别人已经了解的某件事情是无知。
11.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Иван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1849~1936)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
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曾荣获诺贝尔奖。
巴甫洛夫是父母5个子女中的长子,自幼养成负责的个性。
从小学习勤奋,兴趣广泛。
大学期间他尽管在大学里学习优异并且年年获得奖学金,但是生活还是比较清贫,需要给别人做家庭教师才能维持日常生活。
巴甫洛夫在大学里以生物生理课为主修课,学习十分刻苦,巴甫洛夫不懂就问,每次手术都做的又快又好,渐渐的有了名气。
而后,被任命为军事医学院教授,并担任皇家实验医学研究所生理学部的负责人。
巴甫洛夫的工作热忱一直维持到逝世为止,最后他在病中挣扎起床穿衣时,因体力不支倒在床上逝世。
名言:
要学会做科学的苦工。
其次,要谦虚。
第三要有热情。
记住,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12.免疫学之父爱德华·琴纳
爱德华·琴纳(公元1749-1823年),英国医生。
当时天花在欧洲广泛流行,18世纪死于此病者达亿人以上。
琴纳立志解决这一重大医学难题。
有一次,乡村里有检查官让琴纳统计一下几年来村里因天花而死亡或变成麻脸的人数。
他挨家挨户了解,几乎家家都有天花的爱害者。
但奇怪的是,养牛场的挤奶女工中间,却没人死于天花。
,此事引起了琴纳的兴趣,经过20多年刻苦研究,克服了无数人的质疑与反对,终于证实对人接种牛痘疫苗,能使人获得对天花的永久免疫能力,挽救了无数生命。
战胜天花只不过是琴纳功绩的一部分。
他的更重要功绩在于发现了预防疾病的办法,他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成功地对疾病进行预防的人。
他利用可以产生免疫这一人体自身的机能,实现了对疾病的预防,从而成功地开辟了一个新领域,这个领域就是免疫学,并为此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名言:
并非名人所说的每句话都是名言。
13.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犹太人,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
他的祖父是大名鼎鼎的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1895年,弗洛伊德将自己与布洛伊尔共同研究歇斯底里病症的成果写成《歇斯底里研究》一书。
这本书的出版,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在医学史和心理学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精神分析学”这个概念。
1897 年,弗洛伊德开始了他的自我分析,进行自我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对自己的梦进行解析。
他认为心理障碍是由于性紧张累积而引起的,这种分析结果导致 1900 年《梦的解析》一书的出版,该书现在被许多人推崇为弗洛伊德最伟大的著作。
1933年纳粹执政后迫害犹太人,被迫流亡英国,后卒于伦敦。
名言:
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就应在哪里。
生命中惟一重要的事情是爱情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