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史前文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烧窑制坯取土,陆续发现60多口排列有序的泥井,其中个别为石井,井中出土数百件陶器,以素面黑陶居多。有几何印纹灰陶、红陶,其纹饰有弦纹、席 纹、组合纹、方格纹、折线纺、菱形细线纹、间断绳纹、平行线套四字纹。还有陶纺锤、磨削石凿、石斧、骨针、青铜钺、鹿角镐等原始工具。从陶城取 土的剖面看,可以分为表土、黑土、红烧土、淤泥土、生土5个层次,厚度为7.6米。据考古学家实地考察,认定陶城于第四纪全新世处于长江入海口岸, 其出土文物系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时代产物,属江南青莲岗、良渚文化。1991年,陶城西南方向1公里处的王家巷村黄土墩出土东周时代石纺轮、石凿各一 件。1995年7月,在连接陶城偏东北处路口桥村王墩台地发掘出大量原始陶器碎片,皆系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代产物,与陶城出土文物属性相同。 在良渚文化时期,制陶、琢玉、骨角器制造等手工业生产多样化、专业化,生产技术日益改进。由于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和发展,各氏族部落的财物逐渐 增多,生产有了剩余。陶制酒器的出现,说明先民用多余的粮食来酿酒,于是产生了以直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交换,促进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的产生。 后来,中原的华夏族在黄河流域建立了黄帝及其后裔帝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等的帝国统治,不断向黄淮、江淮、江南扩展势力。到帝尧 陶唐氏统治时,经过战争,大江南北的各部落都臣服于中原帝尧陶唐氏的统治,从原始时代的末期走向奴隶制文明时代。
您好!欢迎来到江阴市周庄镇镇政府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邮箱登录
点击即可启用 Adobe Flash Player
首页
首页 > 人文历史 > 周庄史话
今日周庄
实力周庄
人文周庄
社会事016-07-13 浏览人数:72
史前时期是指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原始社会的历史,也称史前史。距今大约几十万年至一万年,就开始有一部分原始人在大江南北的土地上,形成了他们的 原始公社生活,创造了他们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大约在距今7000~6000年前后,大江南北的氏族部落进入氏族公社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人们采用磨制方 法磨制石器,进入新石器时代,分布在江南地区的马家浜文化,就是这个地区的文化遗存。 江阴是古太湖地区最早的先民聚居地之一,从现有的考古资料看,江阴史前史至少可上溯到7000年前。那时,我们的先民已经懂得怎样制作打磨石器,改 进生产工具,从事较采集、狩猎更高一级的社会劳动。他们已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畜牧业,掌握了纺织、制陶等原始手工技术。他们改变生活方式,向着 文明社会前进。 现代沉积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曾经遭受过大面积的海浸。自第四纪晚期以来,伴随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退,海面上升。距今7500年前的海岸 线在江阴黄山、福山、梅李、安亭、佘山、石湖荡、长安镇、石门、双林、戴山一线,现今江阴的不少地方当时还浸没在海水之中。到了距今6500年至 2000年间,江阴、无锡、常州、昆山、青浦等地基本上没有受到海浸,于是,江阴开始出现了原始部落。 自古以来,江阴是长江下游地区江南和江北进行交往的要冲。2000年8月,江阴城东祁头山发掘到7000年的墓葬群,属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大型遗址。该遗址 文化堆积丰厚,面貌复杂,既有7000年前的墓葬群,又有大批建筑遗迹。这里发现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古墓135座,出土玉玦、玉璜、玉挂件等玉器17件。 斧、锛等石器13件,陶器270件,有釜、豆、钵、杯、纺轮等,其中包括6件彩陶。祁头山遗址在马家浜文化时期应该是一个中心部落。早在7000年前,就 有我们的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 这时,原始先民部落进入了氏族公社的发展时期,当时最突出的成就是学会了栽培、种植农作物和驯养、繁殖牲畜,学会了制陶、用织布机织布、雕琢玉 器、制造漆器等,开始过着以原始农业为主、兼营家畜饲养和打猎捕鱼等的经济生活。在这种经济生活中,妇女是氏族公社家庭制的主人,承担农业、家 畜饲养、纺纱织布、制造家庭用具、制备食物和衣服等主要劳动,并管理公共家务;而男子则是森林中的主人,主要从事打猎、捕鱼等劳动,部落之间发 生冲突时则参加作战,并制作为此而所需的工具和武器。 大约6000年以前,周庄集镇西面的龙爪墩村范围内,已有氏族定居,从事农耕渔猎和原始纺织,形成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村落。当时,气候温暖湿润,属湿 热性的中亚热带气候,先民大多选择高爽的冈地土墩营造房屋,周围有河流或水塘。 龙爪墩出土石斧、石锛、石凿等农具,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进入耜耕农业也就是锄耕农业阶段。这时候农业的耕作方法起初是刀耕火种,即用石刀、 石斧等在住地附近的荒地上砍伐灌木杂草,放火焚烧,用尖木棒等点播种子。继而又发展为锄耕农业,即在已经开垦过的田地上用石锄、石铲、骨角锄等 翻土。 作为农业副业的家畜饲养业已经出现,饲养的家畜主要是猪、狗、羊和水牛。由于农业、家畜饲养还不发达,所以渔猎和采集经济仍在人们经济生活中占 有一定的比重。这里地处长江南岸,草木茂盛,先民们采集核桃、杏、梅、菱角等野生植物,用渔网捕鱼,并用石球、石丸来投掷猎取野猪、梅花鹿等野 生动物,作为自己的食物。 主要由妇女承担的制陶业有了新的发展。她们选用粘土,用手制的方法,制成陶胎,烧制成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陶器,夹砂陶制成釜、鼎一类的炊具,用 来烧煮食物。泥质陶器主要有豆、钵、罐等,一般用作盛食器皿。在陶器制作技术上,已经运用了慢轮修整技术,使陶器口沿规整。陶器表面玉印纹饰朴 实美观,镂孔装饰玲珑剔透,有些花瓣形圈足镂刻精细,颇具装饰意昧。 制玉业也已开始出现。龙爪墩遗址出土的玉璜,呈半圆形,两端各钻有小孔,可以系上绳子挂在胸前,可见是当时妇女的装饰品。龙爪墩还出土陶纺轮, 呈圆饼形,中央有小圆孔,用以插杆。当时,先民已掌握了原始的织布技术,能利用野生葛纤维纺纱织布。 母系氏族制度缓慢地向前发展,便逐渐进入父系氏族制度阶段,这个阶段的生产发展特点是男子在农业等生产中逐渐占有了统治地位,而妇女则只限从事 纺织等家务劳动。到了大约4000年前,进入了被考古学称为“良渚文化”时期,江南地区水域面积逐步缩小,先民们难以获取生活和生产用水,于是便开 凿水井,以解决人们必需的水源。农业生产由锄耕农业进入犁耕农业,开始使用石犁,大大提高了稻作生产的劳动效率,此外,还运用了适合于在水稻田 中除草的中耕农具耕田器,还有鹿角镐等。 这个时期,周庄集镇东北的陶城成为先民的另一个聚居之处。陶城的范围西靠张家港河,南至唐家巷,东连城头上,北为田野。据明《嘉靖江阴县志》 载,陶城为“南唐时屯戍之所”。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陶城陆续出土陶器、石器等珍贵文物。陶城遗址东西宽231米,南北长280米,呈长方形,整体高 出四周4米。占地约百亩,与原称三里十三步相符。据当地老农说,陶城城头用土夯成,从未看见城砖,也不知筑于何年。1968年出土成堆古陶器。1978年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邮箱登录 | 网站留言 | 领导信箱
Copyright 2001-2014 . All rights reserved. 江阴市周庄镇镇政府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技术支持:江阴新软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苏ICP备05056542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