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杜甫 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简要说明理由。
• 是“湿”和“寒”。一“湿”一“寒”可触可感, 形象生动,表现了妻子望月之久,忆夫之深。“湿 ”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其实是写诗 人看月之久,忆妻之深的痛苦现实。明写妻子思夫 之深,暗写杜甫思妻之切。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一联的关键词是什么? 和诗歌中那一个词对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朱德对杜甫的评价: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杜甫(712~770), 字子美,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世称杜拾遗、杜工部。
• 壮游时期(712—745)(35岁前) • 困守长安(746—755)(35岁—44岁) • 陷贼与为官(756—759)(45—48岁) •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8—59岁)
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渴望和平的生活,包含战乱之中广大 人民的共同心声。
“独看”和“双照”是这首诗的诗眼,是最能体现主旨 的关键词。
本诗只写个人的遭遇与亲人的离散之痛, 对吗?
• 诗中所写的个人于亲人离散的痛苦深刻地反映 了安史之乱中人民的悲苦生活。其中写夫妇、父子 之爱已与忧国忧民、悯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这就 是文学的典型性。
从诗歌可以看到,在家里的不仅有妻子,还 有儿女。为什么作者却说是闺中“独”看呢
?
• 明确: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 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 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 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有人说这一联中有两个 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
诗写离乱中两地相思,构思 新奇,情真意切,明白如话,深 婉动人,真可谓天下第一等情诗 。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点题,不从自己落墨,而是 从对方着笔,透露出亲人之间 的思念之情。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紧扣上联的“独”字,更 进一步以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 闺中妻子的独看、独忆。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着力描写想象中妻子独 自看月的形象,语丽情悲。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表达了诗人渴望重逢怀念的至情,反映了乱离时代的相 思之苦。全诗语浅情深,曲折含蓄, 章法紧密,而不失流畅清丽,丝毫不 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
诗中望月之人是谁?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 达效果?
这首诗借月抒发了不一般夫妻之间 的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 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 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 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而整首 诗是用妻子思念自己来表现自己思念 家人。
小结
此诗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 索,贯通全诗,采用借景抒情、暗 示手法望月怀人,通过写诗人对妻 子的思念,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 痛苦,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 杜甫思想的核心是忧国忧民。杜甫的诗歌,反 映了天宝末到大历年间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以及 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变,在揭露封建当权势力的 腐败、贫富的对立、表现民生疾苦方面,达到前 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 被誉为“诗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广泛而深刻地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
4. 寓意深远,表达一波三折 。
5. 以议论为诗,杜诗众体皆备,但七律成就尤高 。
语不惊人死不休,开词句锤炼风气: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杜甫《船下夔州郭宿,雨湿 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
杜甫的思想
• “穷年忧黎元”——关心人民。
• “济时敢爱死”——关心政治。
• 明确:“双照”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 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对月舒愁的希望 寄托在不知“何时”的未来。“双照”泪痕才干,表达诗人希望 尽早结束这种两地思念的痛苦生活,“独看”泪痕不干也就包含 其中了。 “独看”是现实,“双照”是希望。
•“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
其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 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被称为“诗史 ”。
他诸体兼备,无体不工,沉郁顿挫, 律切精深,被后世尊为“诗圣”。有《杜 工部集》。
他的诗歌《自京赴奉先县咏 怀五百字》云:“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 难再述。”
1. 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 2. 忧念时局,关心社稷,是杜甫爱国思想的突出表现 3. 描绘山水,题画咏物 4. 咏物诗讽谕时事,揭露诛求。 5. 爱子心切,伉俪情笃,友朋谊深
明确:闺中的妻子。
这种手法叫对写法,也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属于曲 笔的一种。
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 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 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只提被忆的一方, 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 深。
二、真实反映了广大人民深受战乱和各种不 合理制度剥削压榨的痛苦。
三、抒发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 “沉郁顿挫”
首先,与诗人的性格遭际有关。其次,与杜 甫的审美理想有关。
2. 善用典型化的方法,从众多的事物中选取最有 代表性者 。
3. 追求宏观的惊世骇俗与微观的毫发无爽相统一 的审美效果。
• “葵藿倾太阳”——忠君。
思考与练习 •。
1、为什么称杜甫是“诗圣”? 2、试比较李白与杜甫的诗歌,说明李、杜诗歌 风格的差异
月夜 杜甫
fū
kān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huán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诗作于至德元载(756 )八月初陷贼时。本年五月, 杜甫携家避难鄜州。七月,肃 宗即位于灵武。八月,杜甫闻 讯只身奔赴行在,中途为叛军 所执,拘于长安。诗即被禁长 安望月思家而作。
朱
伟
门
大
酒
的
肉
现
臭
实
,
主
路
义
有
诗
冻
人
死
杜
骨
甫
。
• 杜甫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巩 县(今河南巩义)人。世称杜拾遗 、杜工部。
其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 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被 称为“诗史”。
他诸体兼备,无体不工,沉郁顿 挫,律切精深,被后世尊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
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对杜甫 的评价:
• 是“湿”和“寒”。一“湿”一“寒”可触可感, 形象生动,表现了妻子望月之久,忆夫之深。“湿 ”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其实是写诗 人看月之久,忆妻之深的痛苦现实。明写妻子思夫 之深,暗写杜甫思妻之切。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一联的关键词是什么? 和诗歌中那一个词对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朱德对杜甫的评价: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杜甫(712~770), 字子美,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世称杜拾遗、杜工部。
• 壮游时期(712—745)(35岁前) • 困守长安(746—755)(35岁—44岁) • 陷贼与为官(756—759)(45—48岁) •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8—59岁)
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渴望和平的生活,包含战乱之中广大 人民的共同心声。
“独看”和“双照”是这首诗的诗眼,是最能体现主旨 的关键词。
本诗只写个人的遭遇与亲人的离散之痛, 对吗?
• 诗中所写的个人于亲人离散的痛苦深刻地反映 了安史之乱中人民的悲苦生活。其中写夫妇、父子 之爱已与忧国忧民、悯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这就 是文学的典型性。
从诗歌可以看到,在家里的不仅有妻子,还 有儿女。为什么作者却说是闺中“独”看呢
?
• 明确: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 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 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 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有人说这一联中有两个 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
诗写离乱中两地相思,构思 新奇,情真意切,明白如话,深 婉动人,真可谓天下第一等情诗 。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点题,不从自己落墨,而是 从对方着笔,透露出亲人之间 的思念之情。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紧扣上联的“独”字,更 进一步以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 闺中妻子的独看、独忆。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着力描写想象中妻子独 自看月的形象,语丽情悲。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表达了诗人渴望重逢怀念的至情,反映了乱离时代的相 思之苦。全诗语浅情深,曲折含蓄, 章法紧密,而不失流畅清丽,丝毫不 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
诗中望月之人是谁?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 达效果?
这首诗借月抒发了不一般夫妻之间 的离别之情, 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 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 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 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而整首 诗是用妻子思念自己来表现自己思念 家人。
小结
此诗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 索,贯通全诗,采用借景抒情、暗 示手法望月怀人,通过写诗人对妻 子的思念,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 痛苦,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 杜甫思想的核心是忧国忧民。杜甫的诗歌,反 映了天宝末到大历年间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以及 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变,在揭露封建当权势力的 腐败、贫富的对立、表现民生疾苦方面,达到前 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 被誉为“诗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广泛而深刻地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
4. 寓意深远,表达一波三折 。
5. 以议论为诗,杜诗众体皆备,但七律成就尤高 。
语不惊人死不休,开词句锤炼风气: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杜甫《船下夔州郭宿,雨湿 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
杜甫的思想
• “穷年忧黎元”——关心人民。
• “济时敢爱死”——关心政治。
• 明确:“双照”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 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对月舒愁的希望 寄托在不知“何时”的未来。“双照”泪痕才干,表达诗人希望 尽早结束这种两地思念的痛苦生活,“独看”泪痕不干也就包含 其中了。 “独看”是现实,“双照”是希望。
•“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
其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 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被称为“诗史 ”。
他诸体兼备,无体不工,沉郁顿挫, 律切精深,被后世尊为“诗圣”。有《杜 工部集》。
他的诗歌《自京赴奉先县咏 怀五百字》云:“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 难再述。”
1. 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 2. 忧念时局,关心社稷,是杜甫爱国思想的突出表现 3. 描绘山水,题画咏物 4. 咏物诗讽谕时事,揭露诛求。 5. 爱子心切,伉俪情笃,友朋谊深
明确:闺中的妻子。
这种手法叫对写法,也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属于曲 笔的一种。
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 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 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只提被忆的一方, 抒写角度的转换,使得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 深。
二、真实反映了广大人民深受战乱和各种不 合理制度剥削压榨的痛苦。
三、抒发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 “沉郁顿挫”
首先,与诗人的性格遭际有关。其次,与杜 甫的审美理想有关。
2. 善用典型化的方法,从众多的事物中选取最有 代表性者 。
3. 追求宏观的惊世骇俗与微观的毫发无爽相统一 的审美效果。
• “葵藿倾太阳”——忠君。
思考与练习 •。
1、为什么称杜甫是“诗圣”? 2、试比较李白与杜甫的诗歌,说明李、杜诗歌 风格的差异
月夜 杜甫
fū
kān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huán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诗作于至德元载(756 )八月初陷贼时。本年五月, 杜甫携家避难鄜州。七月,肃 宗即位于灵武。八月,杜甫闻 讯只身奔赴行在,中途为叛军 所执,拘于长安。诗即被禁长 安望月思家而作。
朱
伟
门
大
酒
的
肉
现
臭
实
,
主
路
义
有
诗
冻
人
死
杜
骨
甫
。
• 杜甫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巩 县(今河南巩义)人。世称杜拾遗 、杜工部。
其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 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被 称为“诗史”。
他诸体兼备,无体不工,沉郁顿 挫,律切精深,被后世尊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
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对杜甫 的评价: